-
1 # 一個碼字工
-
2 # 河床精靈181
杞人憂天,庸人自擾。發達國家這麼有錢,科技又先進都不擔心,我們擔心什麼哈,如果有一天地球被毀,毀地球者必是人類!國家有這麼多錢研究這些虛渺的東西?把錢用來蓋學校好過嘍。開開心心過好每一天吧,愉悅心情,唯有賞石耳。
-
3 # 藍天上的那些事兒
首先,存在於太陽系中的小行星,絕大多數都在火星與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中,得益於木星巨大的引力,太陽系內的小行星基本保持穩定,來自於太陽系外的小行星也有大部分被木星吸引,撞擊木星。
其次,如果有其他天體軌道逼近地球甚至與地球軌道相交,此時分為一下兩種情況,一種是天體質量很小,在進入大氣層的時候因為受到空氣阻力發生燃燒或爆炸(參考俄羅斯車里雅賓斯克隕石事件),這種情況對地面基本不會造成什麼危險,就是注意隕石爆炸的時候你要離家裡的玻璃窗遠一點。第二種情況是天體質量體積速度都很大,大氣層的空氣阻力不足以使其燃燒殆盡或爆炸解體,這種情況可能更符合題主的意思,那就著重討論一下這個情況吧。
雖然人類在地球外面發射了許許多多的各類探測器,在地面上也修建了各式各樣的望遠鏡,幾乎一刻不停的瞭望著宇宙,NASA也在2017年啟動了小行星防禦計劃,正式名稱是雙小行星重定向測試(DART),該項測試的內容是計劃透過使用人造衛星撞擊小行星使其改變執行方向。這項測試計劃於2022年向一個沒有威脅的二元小行星系統中的一顆小行星B發射一個冰箱大小的衛星,透過約6km/s的速度高速撞擊小行星B,迫使其改變執行方向。就目前而言,透過撞擊改變小行星執行方向的方法是可操作性最強的,實際測試結果還需要拭目以待。
如果真的有質量類似於降落於通古斯的小行星甚至是造成恐龍滅絕(有待考證)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那作為現在的人類,能做的只有儘量把人轉移到儘可能深的地下,儲備足夠的物資,其他的什麼也做不了。
能造成破壞的小行星撞擊地球還是一個小機率事件,所以不需要太擔心這個問題。
-
4 # cnBeta
美國宇航局(NASA)及其國際合作夥伴正在思考如何預防一些超乎想象的事情。下週開幕的2019行星防禦會議(PDC)上,他們將考慮如何預防這樣一個可能會威脅全人類的災害情境:檢測到一顆直徑為100至300米(330至990英尺)的小行星有百分之一的機率於2027年4月29日撞擊地球。該會議的目的就是制定恰當的方法來應對這種緊急情況。
圖片來自於 NASA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充斥著各種自然災害,每年都會給生命和財產帶來痛苦的代價。在過去100年中,政府和私人機構透過全球救援行動、更先進準確的探測器和警報系統、更妥善安全的保障措施,試圖更早預測和應對這些自然災害。
然而除了地球本身的各種自然災害之外,人類的威脅可能還來自於外太空。其中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小行星撞擊地球,儘管這種情況發生的機率非常低,但一旦出現就會危及到所有人類的全球性災難。因此各國科研機構努力找到可以預防和應對這種危害的有效方式。
圖片來自於 ESA
然而令人沮喪的是,整個專案始終處於探索階段,畢竟沒有任何直接的經驗提供參考。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美國宇航局所屬的行星防禦協調辦公室(PDCO)、歐洲航天局(ESA)的空間態勢感知近地天體部門(SSA)、國際小行星預警網(IAWN)、美國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以及其他諸多科學機構定期進行災害響應演習。
在2019 PDC會議上,將由美國宇航局的噴氣推進實驗室(CNEOS)起草行星撞地球的模擬場景。儘管在模擬場景中並不涉及碰撞,但會假定在2019年3月26日發現了一顆假想的小行星,該小行星的體積非常小,行星亮度為21.1,最大直徑為300米(990英尺)。
該行星被歸類為潛在危險小行星,於3月27日出現在ESA和NASA的監測系統,在8年1個月之後會有五萬分之一的機率撞擊地球。在2019年4月29日,也就是今年PDC大會開幕的當天這個撞擊機率上升至百分之一。
圖片來自於 ESA
到目前為止,已有六次類似的演習,其中FEMA表示,它瞭解到應急機構對小行星撞擊科學的興趣不如小行星撞擊的時間,地點和方式,以及可能發生的損壞的型別和程度。這意味著NASA及其研究人員更加重視透過更好地觀察NEO位置,軌道運動和特徵來更準確地預測小行星撞擊和影響的方法。
-
5 # 奮鬥的人生最靠譜
其實這個問題現在來看考慮過早。
首先、以現在的科技能力,還沒有一個可以廉價的解決方案。
第二、人類的星際航行技術還處在初級階段,航天器都很脆弱。
第三、如果小行星撞擊地球,人類除了預警與災後重建,應該還沒有辦法來避免。
-
6 # 廣西古法紅糖廠長
首先挖個掩體,然後把吃的喝的乾糧都準備好,有條件的再把電接進去,一切準備好以後再挖個通風口,安裝幾個連線外界的攝像頭,然後坐等小星星降臨地球,一邊用外界攝像頭看外面的世界一邊直播,有必要的話,偶爾出來搶點金銀財寶,搶幾個美女
回覆列表
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個人認為,對於地球來說,小行星撞擊是一件不可能消失的大災難。6500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了包括恐龍在內的75%的物種滅絕。而且,根據目前掌握的情況,很多小行星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來“撩”一下地球。比如,科學家預測,2029年毀神星將會與地球擦肩而過,2036年則可能會向地球襲來。所以科學家們已經設想了以下幾種防禦毀神星撞擊的計劃。
“太陽帆”推離方案這一方案是美國NASA提出來的,他們認為用一張重約249公斤的炭纖維網充當太陽帆的作用,增加小行星吸收和排除太陽輻射的總量,這樣就能改變毀神星的原既定軌道,從而將毀神星推離地球。
安裝推進劑方案這個方案的具體辦法,是在毀神星的表面裝入一種像火箭一樣的裝置,讓這種裝置不斷地噴出物質,像噴氣式飛機那樣,透過反作用力來改變其飛行方向。
引力拖船方案這一方案是美籍華裔太空人魯傑和他的同伴提出來的,他們認為,發射一艘20噸的核動力太空船,使其在小行星旁盤旋,在沒有實際接觸的情況下,利用引力發揮“引力拖船”的作用,作“無形”拖曳,以引力改變小行星的行進軌道。
核彈炸燬方案這一方案是中國天文臺李競提出的,利用核彈將其擊毀,但在擊毀之前要對這個小天體的本源進行研究,看它的組成元素是鐵質的還是矽制的。如果是矽制的,因為它質地比較鬆散,就可以利用導彈或者其它的核裝置進行攻擊將其炸燬。但是如果是鐵質的,是一個堅硬的“鐵疙瘩”,就要採取改變軌道的辦法。
鐳射照射方案這一方案也是李競提出的,使用鐳射使毀神星的表面物質向外發散,從而產生反向加速度,使它改變飛行方向,或者用超強鐳射把它摧毀成對地球無害的小碎塊。
塗抹油漆改變顏色方案用油漆顏料來改變毀神星的顏色,影響它吸收太Sunny的熱量,透過熱能的變化來改變其軌道。如果原來小行星是灰色的,可以將它變成純黑,物體的顏色可以決定吸收熱量的多少,這樣可以改變它的反照率。顏色改變後它的吸熱情況就會有所改變,黑色可以降低反照率,提高吸熱率,從而提高整個行星自身的溫度,對它的執行軌道產生影響。也可以把它變成白的,使它變冷,效果是一樣的。
鏡子照射方案被安放在戰略性位置的鏡子,可以集中太Sunny線,加熱小行星表面的一小部分,使其向外噴發出蒸汽,隨著小行星上這種噴射現象的出現,其產生的推力足以改變這個太空巨石的執行路徑。
機器挖掘方案該計劃的設想是將一些核動力驅動的機器人,發射到具有威脅的小行星上。在成功登陸後,從小行星的表面開始往裡挖,然後機器人將挖出來的碎屑透過電磁炮高速發射進太空。
坦然面對方案倘若前面所提的八種改變小行星執行軌道的方法都不能奏效,即使提前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的時間,預知小行星撞擊的警報也無法改變小行星既定軌道的話,那我們確實沒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了,那就坦然面對吧!總而言之,毀神星的出現給人敲響了警鐘,地球也並非是處在卻絕對安全的環境之中,總會有一些威脅到地球。所以人類除了想出各種辦法來抵禦之外,更重要的是向宇宙探索,找到另一顆宜居行星,實現星際移民,有退路可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