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蝸牛5993
-
2 # 姜止語
這個是不一定更長的,因為姚明的退役並不單單是增重與低位單打多造成的。
我們先來看一下姚明更進入NBA的時候,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地位單打吃力,三分線內一步遠投命中率幾乎等同於後衛,能空中接力直接扣籃,腳步靈活。
比較不足的是,他的內線對抗比較吃虧,這是相對而言的。如果,他擁有一手較為可觀的三分命中率,那麼拉到高位去投三分,基本上就類似於當時的苦主爵士了。
而我們都知道,姚明受傷職業生涯短暫,主要就是四大原因:
一、增重
姚明如果不增重,就沒法取得當時吊打幾乎所有內線的這種成就,姚明在增重之後,很明顯的內線優勢就起來了,但是他的傷病也隨之增加。
二、狠操
無論是哪個主教練,姚明在他的手裡,幾乎都是往死裡上場的那種,上場的時間越來越高,比一些後衛時間還高,這個是不敢想的。
三、無休止的奔波
不是抱怨姚明為國家隊打了多少籃球,而是講在休賽期時候,大家都在休息養身體,進行訓練的時候,姚明卻要無休止的奔波,要麼打比賽,要麼就是隨隊一起,不打比賽,就跟著看著。根本得不到有效的休息。
四、帶傷復出
其大家都知道,姚明在2008年,根本就沒有徹底康復就參加訓練,並參加了2008年的奧運會,採用了特殊療法訓練提前復出只為了打好家門口的比賽。
所以呀,不論怎麼樣,姚明始終逃不脫的就有無休止的奔波於狠操,而對於國家的感情,也使得他不會看著國家隊戰績不行而不去參加比賽,他不自私,他很愛國。
-
3 # 小何秀辰
這個問題因為時代背景的不同,根本就沒法去評價!
第一,如果姚明放在現在的時代,有一手精準的中距離,他從CBA進去NBA之後根本就不需要進行那麼大的增重也可以混的風生水起,參考波爾津吉斯,但是現在的現在的聯盟減少了籃下的對抗性,卻也增加了更多的回合數,需要進行更多的折返跑,同樣對於膝蓋有些很大的壓力,是否受傷跟身體素質和耐操屬性有關,也不能確定在不增重,減少籃下對抗的情況下,姚明會有更長的職業生涯!
第二,參考當時的聯盟環境,奧尼爾還是絕對的霸主,作為一箇中鋒,如果沒有足夠的噸位,可能連在聯盟生存的資本都沒有,更更別提取得什麼榮譽了,畢竟姚明是狀元,第一個亞洲狀元,多少的目光聚集在他身上,他必須以最快的速度適應聯盟,增重是不可避免的!
第三,姚明短暫的職業生涯也和姚明根本沒有一個合格的傳球手有關,看看他曾經搭檔控衛,都是一等一的進攻狂人,哪有什麼合適的控球,尤其是生涯晚期,“舞動的靈魂”街球王阿爾斯通、小黑豆布魯克斯,這些都是些什麼控衛啊,做個第六人還行,作為球隊的主力控衛,就有點欠缺了,姚明需要進行大量毫無意義的折返跑,接球也要耗費大量的體力進行拜託,有時甚至要到了位球也傳不到,這也是姚明生涯如此短暫的一個重要因素!
總而言之,時代不同了,有些東西難以進行比較了吧!
-
4 # 翔遠SZ
我認為可以的,姚明的職業生涯為什麼這麼短暫,我認為主要是下面這個原因:
體重過大,傳統的內線打法,導致膝蓋和腳踝無法承受。特別是范甘迪時期要求大姚增加體重,大姚的體重那時候從132公斤增長到了140公斤,然後又要求大姚多往內線打,去多造犯規,去生扛內線那些肌肉棒子,本身大姚亞洲人的體質自然跟那些美國佬是有很大差距的,這些因素疊加到一起對姚明膝蓋和腳踝的損耗是巨大的,最終不能承受其重,導致提前結束職業生涯。如果說姚明能少些低位進攻,少些內線的強對抗,多在外線投一下,對身體的消耗就不會那麼大了,當然職業生涯就不至於才短短的8年,大郅加嫂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
5 # 籃壇碧玉刀
不會更長久。
姚明優勢在籃下,你去掉了他的長處去談論他,那麼他就不是偉大的姚明瞭 ;
姚明職業生涯三分球命中率才有20%;
他的體型決定了他無法跟後衛一樣長途奔襲,換句話說,姚明假設是在現代,他存活下來成為超巨難度不小;
姚明優勢在籃下,你去掉了他的長處去談論他,那麼他就不是偉大的姚明瞭 ;大姚為何可以比起很多黃種人可以牢固地鎖住他NBA江湖地位,不外乎是他2.29米的身高,2.26米的臂展,可以打出統治力還是在後期將竹竿類似的身材打造成了籃下巨無霸,單扛奧尼爾的存在,這才可以做到,巔峰狀態姚明的體重達到了 141公斤。
這也是我們的巨人姚明可以立足NBA的根本。
為何他可以在籃下發揮出如此大的威力,這就是原因。
假設, 他跟大洛這麼去玩的話,參考大馬楊你就知道姚明假設這麼玩的話,他則不是隊伍的進攻核心,而是要淪為吃餅的藍領了。
那麼他 職業生涯再長有何意義。
所以,姚明也才會說,他生對了時代, 不然,在現代,真的沒他什麼事了。
姚明職業生涯三分球命中率才有20%;姚明職業生涯3分球命中率才有20%,那就算他練出來,那麼你總不能指望他可以達到35%以上吧。
畢竟,對姚明這內線巨怪來說,籃下才是根本,你一味地去減輕重量去追求外線,這不是本末倒置嗎?
作為一個2.29米的內線,你整天在外線去浪,隊友不噴死你才是怪事。
他的體型決定了他無法跟後衛一樣長途奔襲,換句話說,姚明假設是在現代,他存活下來成為超巨難度不小;作為一個巨人,就算是他生活在這個時代,就算他減重了,可摧毀膝蓋,摧毀腳踝的其實多數時候,並不是籃下的對抗,籃下的慢節奏,反倒是對姚明的保護。
而現在這種快節奏,讓姚明去幹他不擅長的事情,來回地折返跑,這其實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種消耗。
這樣子還更傷他的身體。
-
6 # 木木夕奕
姚明如果在今天的NBA打球,會比當年更強大嗎?我相信這是很多球迷都思考過的問題。近些年類似的“穿越式”話題越來越多,諸如“科比在這個時代會否更加無解?”“巔峰奧尼爾放到現在是不是隨便打爆禁區?”等等。
答案往往是肯定的,因為能進入此話題討論範圍的,一般都是那些實力超群的籃壇霸主,實際上他們在任何時代都能取得成功,之所以很多球迷認為這些人放到今天會更無解,是因為大家普遍認同今天NBA的防守強度不如以往,不鼓勵對抗,哨子太緊,以前的球員面臨的防守壓力更大,所以換到相對舒適的進攻環境中理所應當得更多分數。
儲存圖片尤其在討論中鋒球員的時候,這種聲音最為強烈:小球時代傳統中鋒地位下滑,大個子不再追求練成一身肌肉的硬漢。如果把過去那些家喻戶曉的大中鋒放到現在,不但可以輕鬆打爆禁區,甚至能終結小球時代的程序,扭轉聯盟格局!此前有過一個奧尼爾採訪科比的對話節目,在談到OK組合的湖人與勇士隊誰更強的話題時,科比說雖然勇士的外線進攻無人可擋,但只要你(奧尼爾)出現在禁區,他們根本沒有還手之力。
這些歷史上的超級中鋒如果穿越到今天,真的能隨便打爆內線嗎?這篇文章以姚明為例,好好探討一下這件事。
先提個醒,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
姚明當年在NBA是怎麼打球的
生涯早期,身材纖細,腳步靈活,根本不像一個220cm+的大個子。下盤力量紮實,重心穩,但上肢對抗還無法適應NBA級別。剛進聯盟時經常被肌肉怪們欺負,一度迷失方向,不過很快就度過了適應期,靠著絕對身高優勢和細膩技術打出了身價。
儲存圖片罰球不需多說,籃球歷史上罰球最準的中鋒之一。有一手中距離投射,現在叫長兩分,那個時代的中鋒會中投相當於今天的中鋒會三分,甚至更難得;
低位技術紮實,籃下腳步輕盈多變,新秀賽季面對小奧尼爾祭出奧拉朱旺的“蝴蝶步”,令全場觀眾歎為觀止。
儲存圖片儲存圖片儲存圖片儲存圖片范甘迪執教時期,開始增重,上肢圍度顯著提升,對抗不再吃虧,技巧爐火純青,進入聯盟最頂尖中鋒行列。他的步伐沒有之前靈活了,但可以靠身體直接在禁區要住位置,接球順勢勾手或用更簡單的方式終結,這是范甘迪灌輸給姚明的思想:想在NBA的肌肉叢林中生存,必須讓自己變得和他們一樣強壯。
收穫成功的同時,傷病隱患也隨之到來,生涯前三年一共只缺席兩場常規賽,第四年缺陣25場,賽季報銷,第五年34場,第六年27場,賽季報銷。
另外,這段時期姚明的中投越來越少,幾乎全部在低位進攻,應該是范甘迪有意佈置的。
儲存圖片阿德爾曼執教時期,因為普林斯頓戰術需要中鋒做大量的高位策應,姚明的打法有所改變,重拾中距離跳投,場均助攻數來到生涯新高,籃下威脅依舊,並在這段時間迎來了生涯最光輝時刻。08-09賽季打滿77場常規賽,入選聯盟二陣,生涯首次突破首輪,次輪對湖人受傷後執意返回賽場的畫面成為歷史經典片段。但那也是姚明最後的巔峰,還是沒能躲過無情的病魔,實際上自從增重之後,傷病一直就沒放過他。
防守端,姚明算不上最頂尖防守中鋒,單防出色,霍華德剋星。籃板控制還算理想,蓋帽資料可觀,生涯7個完整賽季中有3個賽季場均蓋帽達到2次以上,有兩個賽季進入聯盟蓋帽榜前10。
畢竟身高優勢擺在那,當時又是節奏沉緩,重內輕外的年代,姚明這樣的大個子只要站在禁區就是威脅,他的對抗和移動都不錯,很少衝動,不犯低階錯誤,防守端的作用同樣不可或缺。
儲存圖片姚明在今天的NBA會怎麼打球?首先,不用大幅增重了。小球時代不太需要重型內線,姚明早期的體重配合靈活的步伐正合適,適當提升對抗能力就好。這樣就大大降低了傷病風險。
第二,三分高射炮臺。姚明肯定能練出三分的,這件事毋庸置疑。他的投籃手感放到任何時代都是不可多得的天賦,今天的大個子射手很多都是進入小球時代後一點點練出來的,像大洛佩斯、小加索爾、考辛斯這些人,以前都不投三分。但他們也有共同點,雖然不投三分,至少會中投,罰球也不錯,投籃動作沒有缺陷,所以只需要延長出手距離就好。姚明具備同樣的資質,甚至更優秀。
第三,理想的擋拆物件,姚明參與擋拆的頻率應該不會太高,因為還要打大量的低位進攻,類似於今天的恩比德。但只要參與擋拆,絕對能讓防守人無比頭疼——既能外拆遠投又能內拆攻筐,還能在籃筐附近用左右手在各種角度勾射,知道要幹什麼也防不住。
第四,低位環境更開放,現在NBA更注重空間,射手資源比過去充沛,低位單打的環境就會更有利,內外可以互相牽制防守,讓對手不敢上夾擊。
從上述角度看這個問題,很容易得出結論:姚明來到今天的時代只會更強大,小球時代就怕傳統中鋒,姚明和奧尼爾這些人來了,一切都得讓步。
可是仔細想想,這個問題有這麼簡單嗎?反過來說,今天的時代為什麼會流行小球?只是因為傳統中鋒沒落嗎?為什麼十幾年前就流行慢節奏和內線肉搏?顯然,這些問題的答案都不是單方面的,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
儲存圖片每個時代都有各自的特點,和規則變化、籃球運動的發展以及潮流趨勢等等原因都有關。——04-05賽季取消handcheck規則後,外線球員面對的防守壓力驟減,逐漸佔據主導地位,2008-2011年四個狀元秀有三個是組織後衛(羅斯、沃爾、歐文);
——允許聯防後中鋒必然面臨更多夾擊,那些年聯盟也希望看到外線崛起,畢竟老看大個子撅屁股單打太無聊,一直在有意地削弱內線;
——12年熱火靠小球打法奪冠後,人們開始意識到小球的威力,15年勇士奪冠後,人們終於開始相信小球才是這個時代的王道。
——1980年代由於“黑白雙煞”的出現,NBA收視率暴增,全民崇尚進攻,80年代末活塞兩連冠,人們又開始意識到防守的重要性。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在說明,每個時代有各自的特點,原因多種多樣,沒有對錯好壞,看待問題也要從多個角度辯證地思考。
今天的時代就是小球當道,三分、提速、外線球員主導,如果把姚明和奧尼爾這些超級中鋒放到今天,也要考慮到小球對於傳統中鋒的侷限性。即使姚明能成為合格的三分射手,也不可能像上賽季大洛那樣65%的出手都在三分線外,一定還是打低位為主,只有這樣才能體現統治力。
所以問題就來了,如果打低位的結果足夠理想,能夠讓對手復出慘痛代價,一切都好說。可是如果效果不佳呢?雖然現代中鋒的禁區單防強度不如以前,但也不是毫無招架之力,理論上依舊存在打不開局面的可能。
——如今聯盟的主流打法是提速+擋拆,過多的低位進攻意味著降速+少擋拆。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大家都懂,在一個不流行打低位的年代強行增加低位比重,相當於十幾年前讓大個子頻繁地投三分,即使投進了也會被說是怪招,不宜長久。反過來說,姚明打球的年代,人們普遍認知中中鋒就該在內線拿球強打,就算打不進也是在做正確的事,不會受到指責。
——防守端,和過去相比,姚明會遭遇更多的防擋拆以及撲三分的情況,當年季後賽打爵士,奧庫和布澤爾這一對詭異的內線組合曾經給姚明製造很大麻煩,當時很少有內線搭檔都會遠投、中鋒還會投三分的球隊,現在卻成了常態。防擋拆可以儘量不換防,但也難免會遭遇錯位小防大。
上賽季常規賽場均10次以上背身單打的球隊只有四支:馬刺13.3次(有阿德,波波思路偏傳統)76人12.3次(有大帝),森林狼11.4次(有唐斯),掘金10.1次(有約基奇)。
場均20次擋拆以上的球隊有15支。一場10次背打,平均每節也不到3次,即便這樣還有26支球隊一場不到10次。
全面地看待這個問題會發現沒有想象中那麼簡單,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忽略侷限性,大中鋒們回到這個時代也是有利有弊的,重點在於利與弊的權衡。
儲存圖片姚明如果真的在今天的聯盟打球,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全面。他會投籃(現在更看重投籃),罰球準(不敢輕易對他犯規),籃下技術細膩(可塑性強),增重前速度快(不至於拖慢太多節奏),傳球意識出色(適合不同體系),都能使他屹立於聯盟之巔。奧尼爾的實際情況則可能不如想象中樂觀。他將同樣面臨“逆水行舟”的局面,不會投籃的麻煩會更大,低位進攻面臨的防守壓力會比過去小,可以更輕鬆打出統治力,但罰球的隱患還在。
他可以把對手的內線打到六犯離場,罰球問題也會影響進攻效率,在快節奏比賽中頻繁地強打又造犯規,體能也容易吃不消。還有剛才說過的問題,即便奧尼爾也不可能保證籃下每個球都打進,萬一效率下滑,罰球又屢投不進,真的會比投三分或打擋拆這些更主流的進攻手段收益高嗎?
防守端,奧尼爾防擋拆和撲三分也有問題,縮守籃下的策略十幾年前可以,現在則會放縱對手的中距離跳投,影響有多嚴重?很難說。
不難看出,在傳統中鋒逐漸沒落的時代,對中鋒的要求反而更全面了,以前可以一招鮮吃遍天,其他科目弱一點無所謂。現在中鋒地位下滑,除了恩比德、約基奇這些天才獨角獸,其他人不能靠絕活爭天下,就只好各派武功雨露均霑,混個全面無短板的名號。姚明若能更輕鬆地在今天的聯盟統治內線,原因一定在於他的全面,而非時代本身。
-
7 # 不裝
首先作為一個80後能有機會看到姚明整個nba生涯的幾乎所有比賽,是幸福幸運和驕傲的。估計現在的球迷很難體會到那種在nba有一個主隊,有一個自己支援的自己人,與他同呼吸共命運的那種感覺。在他表現不好的時候氣的捶胸頓足,在他有爆炸表演的時候又激動的手舞足蹈,滿足而驕傲,彷彿在賽場上的那個人就是自己。所以從這點上真的應該謝謝姚明。
至於姚明因傷病在巔峰期不得不遺憾退役,原因是複雜的。除了其打法主要是內線肉搏,對抗強度大,容易造成受傷外,也和其比賽時間長休息不足有關。
眾所周知的是姚明不僅是當年nba球隊的核心球員,更是中國國家隊的倚仗,所以很多時候他都要雙線作戰,打完俱樂部比賽之後就要馬不停蹄地去打國家隊比賽,很難得到充足的休息和恢復。特別是如果在nba打進季後賽的話,打完季後賽再打國家隊,那休息的時間就更少了,國家隊打完馬上又是nba比賽,幾乎全年無休。長此以往,迴圈往復,難免會導致身體疲勞和透支,增加了傷病隱患。
另外大家也知道,nba的休賽期不只是用來休息和恢復的,其休賽期系統的專業的訓練對球員的各方面的提高也是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這個可以參考前年的格里芬在度過一個完整的沒有傷病影響可以系統訓練的休賽期後帶領活塞在nba打出的表現。所以,這個對姚明也是一個遺憾,對所有球迷也是。
最後回到題主所說的,讓姚明為減少傷病而像大洛那樣去扔三分的話,可能會減少傷病延長職業生涯。但我想說的是,那樣的話姚明還能成為姚明嗎?姚明的優勢和統治力就是在內線在低位,如果讓他向大洛在外線飄著扔三分,那絕對是取短舍長,捨本求末,自費武功。這樣他最多成為一個角色球員而不能成有統治力的名人堂級全明星中鋒。這樣的話,即便是延長了職業生涯又有什麼意義呢?這顯然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姚明,相信也不是姚明想要成為的自己。
-
8 # 德譯洋洋
目前,CBA聯賽正在眾所周知的情況影響下處於停擺狀態,各支球隊都繼續著自己的封閉訓練,靜候CBA聯賽重啟的通知。
在這段時間裡,收穫最大的恐怕就是各支球隊的年輕球員。在常規的休賽期裡,各支CBA球隊的絕對主力球員都會得到一定的假期進行休養,只剩沒有什麼出場時間的小將聚在一起訓練,得到的提高有限;進入賽季期間,雖然核心主力都在隊中,但是比賽和客場奔波旅程頻繁,小將得到的合練時間也不多。
眼下各支球隊都沒有別的工作,就是進行封閉訓練,正是小將們努力跟老大哥學習的好時機,相信廣東隊的年輕中鋒徐昕也是這麼想的。
近20年來,中國男籃一直是靠內線球員征戰世界大賽,從王治郅、巴特爾到姚明,再到現在的易建聯,優秀的中鋒球員才是中國籃球的頂樑柱。但是在易建聯之後,優質的內線球員可不好找,這一點不僅在中國男籃存在,在各個俱樂部也是如此。這個時候,一直希望找到易建聯接班人的廣東隊終於得到一個好苗子。
近年來擅長培養優質側翼或者後衛人才的廣東隊終於得到徐昕這個好的年輕球員。在剛進入廣東青年隊時,徐昕還是一個核心力量不足、扣籃都無法完成的“大竹竿”。經過廣東隊悉心培養,徐昕身體強壯了不少,籃球技術也明顯提升。
這個賽季停擺之前,雖然徐昕還沒升上一隊,但已經可以跟著一隊一起訓練。要是徐昕最終能夠成才,那麼最起碼廣東隊的禁區不再需要擔心,以後能不能達到姚明的程度就看徐昕自己的發展了。
回覆列表
不會,只會更短。一個體積噸位那麼大的中鋒,不說浪費地位才華與優勢。每次拉出去投,然後再進來搶,反而損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