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金濤書法
-
2 # 十二十頁孔子主張德治天下,孔子認為行竊的人是可以用德教化的。
儒家有兩位著名的人物,一位是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一位是孟子,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
孔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之”意思就是說君子成全做好事的人,君子幫好人做好事,不幫助壞人做壞事。
而行竊屬於壞事,自然孔子是不贊成的,但孔子又是“仁者愛人”。這兩個思想一結合,結論便是對於行竊之人,不能讓他再這樣下去,一定要讓他不做壞事,多做好事。要實現這樣的目的,用的方法便是以德教化他,讓“行竊之人”改變自己的行為,多為社會做好事。並且,還會盡量幫助這樣的人做好事。
莊子主張順其自然,認為這樣的人雖然盜亦有道,但終逃不過天道的懲罰。《莊子·胠篋》:“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
這裡的“鉤”指的是帶鉤,帶鉤翻譯過來就是我們現在的腰帶扣,在古代叫帶鉤。是古人的一個發明。
為何會偷這個呢?因為這個“鉤”有銅的,也有玉的,還有翡翠的,多少能值點錢。但這種物件其實也不算太值錢,可就是這樣一個物件,偷了就會被“誅”。
莊子這句話的意思是那些偷了一個帶鉤的人要受懲罰處死,而盜竊一個國家的人卻做了諸侯。雖然是體現莊子憤世嫉俗的一面,但“竊鉤者誅”與“竊國者侯”是確實存在的現象。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講的是任何事情都要順應自然。對於小偷小摸,大家都是恨之入骨,人人喊打,這也是順其自然的表現。所以說,如果莊子看到行竊這樣的事情,會讓他順其自然,最終行竊之人的結果可能會被“誅”
道家認為萬物皆有道,就算是盜竊,也是“盜亦有道”
故蹠之徒問於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莊子·外篇·胠篋》
意思是指大盜也有偷盜的道義,即使是當盜賊,也有他們的“行為規範”。
大盜也講究聖、勇、義、知、仁,具備這五個要素,才能成為大盜。成為像盜蹠這樣的人,曾經盜蹠還教育但無論如何,人在做,天在看,天道自有人收。順其自然就好。
無論是儒家還是到家,無論是孔子還是莊子,雖然思想不同,但歸根結底都是想讓這個世界好,都想人人安居樂業享受幸福。並不想看到像“竊”這樣的事情發生。大道至簡,對於“竊”這樣的行為,一定是被世人所不提倡的,所抵制的,孔子與莊子依如此。
-
3 # 韓之豫史話
先說說孔子。你們知道孔子的身高換算到現代有多高麼?196!!!遠非我們印象裡那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可比,他甚至曾單獨推出過陷入泥潭的馬車!而且,如果不是孔子如此勇武,豈能在那個亂世周遊列國?沒有幾把刷子敢教導後來同樣以勇武著稱的子路?(周潤發版孔子電影裡有與人打鬥的情節)孔子的酒量也是深不可測,周遊列國,基本上就沒喝醉過。
好,那我們現在想一想,孔子有這麼高的武力值,他會不會上前阻止呢?我猜肯定是會的,然後大部分人會覺得,以孔子的仁德思想,會幫助並且將這個竊賊釋放,但我覺得不會,其實,孔子並不認為單一的道德可以解決社會問題,竊賊行於市,他可能思考的是這個社會是不是已經道德敗壞了,該怎麼才能去使仁德重現?孔子更不認為對人做嚴格的道德要求就能改變人的品行,相反,他很支援按照規章制度辦事,因此,我猜測他抓到竊賊後,極大可能是交給自己的徒弟去送去負責抓捕盜賊的人去處罰。
莊子呢,大家都知道是著名的哲學家,道家學派代表人物。道家有個著名的說法,叫“無為而治”,認為世間萬物順應自然,就有其發展的道理。莊子一方面顯示給大家的是玩世不恭的態度,繼承了道家隱者那種傳統的超然物外的氣度,另一方面,莊子又認為在黑暗的背景中,個人的作用是不可能被體現的。所以,莊子就把一種遊戲人間的態度貫徹到底,戲謔的對待這個世界。
所以,莊子面對竊賊偷盜的情況,可能會當成一個戲劇袖手旁觀,甚至對這件事發出嘲諷,表達自己的看法,但終究不會去管。
-
4 # 博勤董老師
如果要想知道假如莊子和孔子看到大街上有人行竊,他們會有什麼反應,那首先我們的瞭解他們的思想和政治主張,才能推斷他們的行為方式。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其政治思想核心是“禮”與“仁”。主張“德治”和“禮治”,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富有“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
透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躬自厚而薄責於人”等話語,說明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應該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所以他對行竊者肯定不會大打出手。在教育理念上他又主張“有教無類”,所以他肯定會進行諄諄教誨。如教化不成,應該會說一句:“夏蟲不可語冰”,而後拂袖而去。
但他又有“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的理想,所以他肯定會再去找當地得父母官,進行一番:“我們為官一任,要做到孤獨的人和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各自要有自己的事情,女人要有滿意的歸宿,要陰謀欺詐不興,盜竊禍亂不起,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人人講信修睦”的論述,然後離去!
莊子,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師承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他認為一切事情都在變化,“道”是先天生的,是無界限差別的。
他的樸素辯證法運用的爐火純青,雖然可以和他的同鄉朋友惠施在濠梁之上因為“魚的快不快樂”而口若懸河,但是他看到行竊者肯定不會上去勸阻,因為他摒棄一切假慈、假仁、假義等大偽的一切社會制度,反而會在心裡說一句他在《胠篋》裡的一句話:“絕聖棄知,大盜乃止”,而後大笑三聲,揚長而去。
-
5 # 董哥說
我是書閱,感謝你的觀看。
假如莊子和孔子看到大街上有人行竊,我猜他們第一反應是“嘿,幹什麼呢,快來抓小偷啊”先開個玩笑。現在步入正題,請看下文分析:
孔子是至聖先師,博學鴻儒,立馬會把“之乎者也亦焉哉”搬出來,先循循善誘,好言撫慰,然後讓徒弟顏回給他些銀兩,做些小本買賣養家餬口,不要再為非作歹,做一個本分良民。
莊子是一個雄辯家,哲學家,他會深層次思考發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突然想到一句話是這樣說的:究竟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並走過去詢問他偷盜的原因,如果小偷想要和他辯論辯論,我想莊子也會和他掰扯掰扯。
-
6 # 小天天0123
這算語文題嗎?首先這兩位都是春秋時期的人,現在人也只能透過他們留下的文章和流傳的思想猜測,我認為這問題沒啥意義。
-
7 # 和風青竹
哈哈!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如果真要去設想這樣的場景,也可以。不過先說一句;借我平庸之心,度聖人之腹了。
我估計;孔子要是看見他人行竊。會和他身邊的弟子們說:爾等可見此小人?是可忍孰不可忍?越禮制而行苟且,絕非良善,爾等見不賢者,可內自省也!不過,我等須懷仁恕之心,攆他走吧……
莊子見了,會指著此盜者,對身邊的惠子道:我觀此盜者,即將得手,其內心必是甚為緊張。惠子道:子非盜,安知其緊張?莊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其緊張?爭辯之間……只見此賊,身影一晃,衣角飄飄,早已飛奔出了二里開外……
-
8 # 尋藝持久
孔子和莊子不會看到小偷在大街上行竊。原因:(一) 孔子忙於撰書,教育人,不會到大街閉逛。莊子也是授徏,也無遐在大街上瞎溜達。
(二) 過去社會制度所限制和人們意識形態,造成小偷絕對不會在大白天,在大街上行竊。小偷只會於夜間撬門栓,挖牆打洞,偷的大多隻是吃的,糧食之類的東西。(這些事在古典小說中多見)
所以說莊子和孔子是不會在大街上見到小偷行竊,絕對不象當今社會上的一些現象。
-
9 # 古柏騰諮詢
莊子會坐下來慢慢看,不會去幹涉,扭頭都忘了。
孔子會捋捋鬍子、咳嗽兩聲,以此來制止行竊繼續,既想救人又想育人。
-
10 # 問倒
對聖人的尊敬是必須的,但切莫神話聖人,聖人也從不希望被人神話的。
基於這個先決條件上,我們再來探討兩位看到有人行竊會有什麼反應。
孔子,出聲或出口,一定會阻止孔聖人一直是致力於身體力行的改善世界的,不管是周遊列國、還是廣收學生,其實都是孔聖人在致力於改變世界的努力,而且有一件事我們事可以做參考的。
在孔子去衛都的路上,曾經遭到過蒲邑人的扣留,孔子攜弟子公良孺直接就跟蒲邑人打起來了,而且最後是蒲邑人怕了,說只要孔子不去衛都就放了孔子,估計當時能拿下孔子,但損失太大,所以採取協商了,孔聖人一口答應,然後扭頭就去了衛都,這也有了孔聖人那句“要盟也,神不聽”。
從這件事上,我們看到兩點,第一、孔子能打,並非文弱書生,戰鬥力還不差,第二、孔子並不迂腐,做事懂變通。
所以,有自己信念並且一直在努力踐行自己信念的孔子在看到行竊的事件時,一定會阻止,問題在於出口還是出手了,我想,對於盜賊來說,孔子出手不是好選擇....
莊子,悲觀的旁觀莊子一直是很悲觀的一個人,不從政、不教學,一輩子就當過漆園吏,一輩子就教過一個藺且,也就寫過一本書《華南經》,對於青史留名、造福一方什麼的,實在是沒什麼興趣,反而與自然相處會讓莊子快樂。
莊子的思想高階的近乎天真,這個天真不是傻,而是返璞歸真,或者說有點超脫了,對於這樣的人來說,萬事萬物都是可以接受的。莊子自己不想、也不認為自己可以、應該改變世界,但是讓莊子悲傷的事情有很多,讓莊子不喜歡的事情也有很多,但與孔子不同,莊子選擇了“逃避”,甚至筆者認為這個引號都不用加....
所以,莊子看到有人行竊,雖然心裡一定會難過,但這難過有對被竊者的難過,也有對行竊者的難過,但絕對不會去管的。
總的來說,聖人依舊是人,行事也會遵循自己的思想價值觀。
-
11 # 米樂讀書
假如莊子和孔子看到大街上有人行竊,我想他們二位的處理方式是不一樣的,這應該是和兩位古聖先賢的思想有關。
先說孔子,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或許有人會認為孔子對小偷進行說教,以德服人,用道德約束小偷,讓小偷改過自新重新做人。這種想法的人恐怕是把孔子真的當成了以為鬱郁叨叨,只會說教的老夫子形象了。我認為不然。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瞭解傳統文化的朋友們都知道,儒家思想推崇的是仁政、王道、禮制,崇尚“禮樂”和“仁義”,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但是,我們要知道,儒家思想是一個宏大的概念,它是由無數儒家學派的人物以孔子思想為基礎,逐漸形成的思想體系,絕非是以某個人的一言一行為準繩。孔子也好孟子也好他們只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他們只是把儒家思想進行完善,並不能代表完整的儒家思想。
由此,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認為:孔子開創了儒家學派,但是他所提倡的並非是完整的儒家思想呢?
我想應該是的,最起碼孔子提倡的“學而優則仕”也並非什麼阿貓阿狗都去伺候。
即便是對待“忠”這個問題,孔子也沒有說得愚忠。孔子提倡的君子之道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為此他評價蘧伯玉說: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則仕;邦無道,則可卷而懷之。意思是:好一個君子蘧伯玉!國家政治清明時他做官,國家政治黑暗時他便隱退藏身了。
看!孔子也並非是個老頑固麼。由此也可以看出,儒學主張通權達變的一面,並不完全是“知其不可而為之”。
孔子也是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我們回到問題的本身,孔子看見小偷行竊,他會如何去做?孔子會管這種偷雞摸狗的事情麼?我想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孔子會管的。
什麼叫條件允許?這得看孔子管這種事的前提他處於什麼環境。孔子在周遊列國的時候,沒少遇到危險,好幾次被攆得走投無路,差點丟了性命,這種情況你讓他如何去管?孔子畢竟也是人,有血有肉的人。聖人之名是後人給他的,在他生活的那個時代,可是有大把的人瞧不起他堅持的那一套觀念。
如果孔子去管,又該怎麼管呢?難道是因為孔子一身浩然正氣?還是循循善誘以德服人?我看未必。以德報怨可不是孔子的本意,他老人傢什麼時候說過要“以德報怨”了?這四個字是“或曰”,也就是別人說的。孔子對這四個字的態度是:“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這才是孔子的真性情。說孔子以德報怨,完全是對孔子的誤解。
試想,孔子連身手了得的子路都能收拾的服服帖帖,是靠著一張嘴去說教麼?雖說在《孔子家語》中記載孔子折服子路,收其為學生時只是表演了禮樂,子路就服了,可我認為這裡是有水分的。
子路會有那麼好說話?孔子不拿出點真本事,怎麼可能讓當時頭上插公雞毛,身上掛著公豬牙,在街頭巷尾打群架的子路心悅誠服,從此鞍前馬後直到去世也仍然是孔子學生?可見孔子可並非只會說教而已。期間發生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歷史記載未必是完全真實的。
我認為孔子對待小偷的態度應該是這樣的:讓子路抓住小偷,先訓斥一頓,然後該報官報官,該怎麼處罰怎麼處罰。
為什麼?孔子得遵守“禮”啊,這個“禮”並非是禮貌,在當時指的是階級地位,等級制度!
孔子可是做過魯國的司寇,本身就是掌管司法主管刑獄。孔子當魯國大司寇的時候,才上任7天便殺了少政卯,還曝屍3日。真當他老人家是個面慈心軟的主兒?而且孔子一生致力於恢復“禮制”,強調的就是階級,他都能對著空無一人的大殿行禮,又怎麼可能自己違背自己所遵循的“禮”呢?
莊子對待小偷的做法莊子與孔子不同,孔子是接地氣兒的,而莊子卻是一身的仙氣兒,他是一個活出真性情,獨與天地精神往來的人物。
對於這樣一個超凡的人物,我們不需要長篇累牘地分析莊子的性格,僅從一個故事中,大概就能猜出莊子對待小偷的態度:
據說,莊子臨終之時,他的學生想要用很多好東西來給他陪葬。莊子卻說,他要以天地為棺槨,以時間為連璧,星辰為珍珠,萬物是可以作他的陪葬,還要啥陪葬品?言外之意就是,把我的屍體扔哪去就得了,埋都不用埋。學生擔心烏鴉老鷹吃了莊子的遺體。
莊子卻說,在地面上被老鷹吃,在下面被螞蟻吃掉,奪過烏鴉老鷹的吃食,再交給螞蟻,這是多麼偏心啊。
莊子就是這樣一個嚮往自由的人,無論是和惠子辯論魚快不快樂,還逍遙遊中大鵬和燕雀飛高飛低、飛遠飛近無不表達了莊子的態度,那就是:我的人生與你無關。
所以,如果莊子看到小偷在行竊,按照他的性情,多半是不會管的。小偷有小偷的人生,莊子有莊子的人生,別人幹什麼跟我有關麼?
最後再說點兒自己的感想孔子和莊子都是偉大的思想家,他們的思想歷經幾千年,跨越時空,流傳至今,對我們後人來說依然是無比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因為我們中華民族有孔子、莊子、老子等等這些偉大的古聖先賢,和他們的偉大思想的傳承,讓我們中華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長盛不衰!
-
12 # 黑金正弦
這個假設不成立,在聖人面前是沒有人做壞事的,這要是假設的話,假設孟子吧,孟子會上前抓住先暴打一頓,然後開始教育感化他!
-
13 # 涼荷高葉
假如莊子和孔子看到大街上有人行竊,他們一個會用詭辯術把小偷繞暈;另外一個會用自身和弟子的言行來教化小偷。
①莊子是中國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
假如莊子走到大街上看到有個人偷別人的錢包,他會走上前去說:“小子,你偷了那位大媽的錢包,你知道嗎,大媽發現錢包丟了一定會感到很難過。”
小偷說:“你不是大媽,安知(怎麼知道)大媽會難過?”
莊子說:“你也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大媽難過?”
小偷說:“我不是你,本來就不知道你心裡怎麼想的;但你也不是大媽,所以你也肯定不知道大媽難過。”
莊子說:“讓我們回到話題的最初,你問我‘安知(在哪裡)知道大媽難過’的,既然你知道我知道大媽難過,你還來問我?我告訴你,我就在你偷走大媽的錢包時知道的。”
小偷說:“我徹底無語了……算了,算了,錢包不要了。”
小偷說完,把錢包一丟跑了。
注:古文“安知”有兩種解釋,一是怎麼知道、如何知道;二是在哪裡知道。
②中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
假如孔子走到大街上看到有個人偷別人的錢包,他會走上前去說:“小子,你等等,先別走,你抬起頭看看天上有什麼?”
小偷抬起頭看了看說:“哪有什麼?不就一朵雲嘛。”
孔子說:
“沒錯!我告訴你,飯疏食飲水,曲肱(gōng)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小偷說:“你說的什麼,我一句沒聽懂。”
孔子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樂趣也就在這中間了。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
小偷說:“說起來容易,哪有幾個人能像你這樣?”
孔子微笑著捋捋鬍子,搖頭晃腦地念道: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小偷說:“你又在胡說八道什麼?”
孔子說:“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改變他好學的樂趣。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小偷問:“你到底是誰呀?”
孔子說:“老夫乃孔丘也!”
小偷說:“原來是孔聖人,在下知錯了,請收下我做你的學生,我馬上把錢包還給那個人。”
孔子點點頭說:“孺子可教矣!”
回覆列表
莊子心想:“富則多事,壽則多辱”,偷就偷吧。
孔子則說:“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