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別有洞天33
-
2 # 世語堂
兩者有著本質上的不同,有主動與被動之分,有積極與消極之別。
世外桃源是主動與積極。它是一種超然物外,風景秀麗,滿園春色,生機盎然,悠然自得的生活環境與生態,是一種對真、善、美的追求與嚮往。而世外逃源則是被動與消極的。但在不同的時期並不能一概而論,須不同情況不同分析。兩者之中,有時各有可用、可取之處。
人之立身處世,應當有責任與擔當,強調面對挑戰,積極奮發,開拓進取。但是有可以以退為進、韜光養晦,所以沒有絕對對錯之分。
所謂心安便是家。
心若豐足則桃源自生,何須外求?
心若貧乏則景無長春,避而不能。
人若能心物平和,得失隨意,好壞自然,合一相生,又豈無桃源乎?
-
3 # 一閱而啟
說到世外桃源,一定要提的人物就是陶淵明。不僅因為他寫出了《桃花源記》,創造了一個千古文人心中的一個聖地。而且他用他的後半生踐行了一個隱居詩人的真實生活。梳理一下他的人生就可以找到想要的答案。
《陶淵明的歸去來兮,是一場追求自我的勝利,還是一次失敗的逃離》
陶淵明,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和散文家,當然這個評價主要來自於他中年以後的文學成就。
因為他前半生的職業生涯是糾結鬱悶的,一生共五次做官。第一次當江州祭酒,任職時間不詳;第二次做桓玄幕僚,任職三年;第三次任鎮軍參軍,為期一年;第四次做建威參軍五個月;第五次做彭澤縣令不足三個月。這些短暫的職場經歷都被他自嘲為“誤落塵網中”。
他的後半生卻是灑脫真實的,41歲歸隱田家,最後的20多年是他創作的高峰期,開創了田園詩派,藝術成就影響到後來唐詩的發展。
陶淵明一生總體看平淡無奇,人到中年時開啟了他的田園生活。他所有的詩歌也沒有什麼奇情壯志,在當朝並沒有引起多麼大的關注,但是身後卻名聲大增,他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逐漸成為後世士族景仰的偉大詩人。
比如蘇軾就非常崇拜陶淵明,晚年在給弟弟《與蘇轍書》中說:“欲以晚節師範其萬一也”,就是表達自己非常想效仿陶淵明那樣的生活態度。清代文人龔自珍評價他“淵明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把他比做諸葛亮那樣的人物,應當萬古景仰。
感覺陶淵明這樣的人很是特別,儒家思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多少讀書人渴望向外走,而他卻逆流而行。這是一個有什麼樣審美趣味的人?為什麼在當時不火而身後地位如此之高?是什麼樣的經歷造就了這樣一位偉大的田園詩人呢?帶著這些疑問我們就深入瞭解一下他。
一、出身可能影響他的審美志趣和清高品格
熱愛田園的他並非因為出身農家而熱愛田園生活,恰恰相反,他出身於貴族家庭,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勳,曾是東晉的重臣大司馬,比王導謝安的地位也並不低。祖父當過太守,而父親去世得早,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
雖然出身名門,但家境逐漸沒落,陶淵明從少年時期就生活在貧困中。雖然他對於自己祖輩的身份也有自豪,但是從不認為自己出身貴族,而自認為是貧士。
他去世後,他的朋友顏延之在《陶徵士誄》中寫道“韜此洪族,蔑彼名級”,意思是他隱藏自己高貴的出身,看輕官職和地位。其實正是他這樣特殊的出身,才會有如此清高的品格,才不會勉強自己為五斗米折腰。也正是由於家庭曾經的顯赫背景,可能讓他接受到更多的審美教育,所以才會有更多對自然之美的感悟,對田園生活的嚮往。這些藝術方面的成就很大程度與家庭的背景有關係。
二、熱愛田園是他遠離世俗的生活態度
《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的結尾二句,是“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所謂“自然”,不僅指鄉村的自然環境,亦是指自然的生活方式。此前陶淵明並沒有農耕的經歷,那只是他返璞歸真的途徑而已。
在陶淵明看來,為名利所累,以當時社會的價值標準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追逐富貴,追逐虛名,那樣的主流生活,是有違他的本性、失去自我的行為。而自耕自食,滿足於儉樸的生活,捨棄人與人之間的競逐與鬥爭,這才是最自然的一種生活方式。
不管這種認識在當今社會的價值觀中應作如何評價,畢竟也是古今中外一種很典型的思想潮流。
陶淵明作為一個貴族的後代,一個很少經歷真正的苦難生活的磨礪計程車大夫,要完全憑藉自己的體力養活一家人,實際是難以做到的,他自言“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而且事實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僕和帶有人身依附性質的“門生”為他種田。
但他也確實在努力實踐自己對人生、對社會的特殊認識,經常參加一些農業勞動,“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內心非常充實,經常在詩歌中歌頌這種勞動的愉悅和美感。
聯想到一名北大學子出家為僧人後也講過一番話,在寺廟期間從事搬磚、施粥等普通的勞作中、在為別人的服務中感受到了從未有的踏實和快樂。我想他們可能在情感上是相通的。因為他們體會到了人生踏實的基礎,勞作帶給人的一種樸實和寧靜,沒有名利場合虛浮的心累。
所以不必把陶淵明的“躬耕”與普通農民的種地一樣看待,因為這恐怕並不是他維持家庭生活的主要經濟手段,更多的是精神寄託。
四、經歷過主流社會的不適,實踐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其實我們不能把陶淵明對勞動的感受與普通農民的感受等同看待,因為這種感受中包含了相當深邃的對於人生經歷與社會的思考,這樣的思想在古代應該會與一小部分優秀的知識分子能產生共鳴。
後世一些士族階層厭倦名利場,心向往樸素自然而未必能付儲行動,所以才會有備加推崇的現象,因為要拋卻現實中的功名利祿確實不易,精神上有共鳴的多,行動上效仿的還是少。比如很多文人經歷了仕途的貶謫,一度醉心山水,但仍心存出仕的渴望,一旦有機會權貴青睞,仍會重歸仕途,像陶淵明這樣義無反顧地訣別主流社會成為真正隱士,還是少之又少,事因難能所以可貴。
陶淵明返璞歸真的精神成為一種象徵意義,一種階層的叛逃,一種對自由的渴望,而又不是懈怠消極和自我放棄,這種生活的態度和追求無疑對後人極具示範性,實至名歸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個流派。有人說,世界上只有一種成功,那就是能夠用自己的方式度過一生。從這個角度看,陶淵明的歸去來兮就是一場追求自我的勝利,多少人是有心向往,而無力行動。
-
4 # 杜象應
按《桃花源記》這篇散文所敘述的故事言辭來看,是平民百姓為“避秦時亂”而生活在桃花仙境裡,時期過長,“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可以理解為“世外逃園”,但是它不是真實存在的,是虛構的理想狀態。
時常人們總是念起“世外桃源”,但緣由不過是閱讀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在腦海中的印象連鎖反應導致的。
社會越發展,人們追求美好的願望越迫切。如今世上陽春三月之時,隨處可見桃花開,不勝“桃花源”,卻也意境優。
為何“世外桃源”?《桃花源記》為《桃花源詩》的序言,是作者陶淵明採用虛實襯托手法描繪的一個理想狀態的人居環境。
這篇散文透過一位武陵的打漁者見景生奇,進而探密循入了桃花源的,其中的所見所問所聞都抒發岀了自己內心的感概。回來後,怕遺忘皆隨處作了記號,然後來帶人再去卻了無蹤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狀況呢?事實上漁人進入的桃花源是不存在的,只是因為陶淵明一生官場不順,空有抱負難以實現,進而滋生歸隱田園生活的想法。他虛鉤的這個《桃花源記》,就是心中所想的著墨點。
說“世外逃園”不完全對?雖然說是“避秦時亂”的平民找到了一個好的住處且桃花盛開的地方,逃難而至然與世隔絕已久遠,過了漢、魏晉,誠然換了新樣,再也不能說是“世外逃園”,還真就成了“世外桃源”。
這裡面,安寧祥和,沒有戰爭的硝煙,人民安居樂業,生活美好。
對“世外桃源”如何看?首先,《桃花源記》反映了陶淵明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和憤怒,說明了有才之人不能報效國家的悲壯。同時,借虛構又實景的桃花源,表達了作者對自由平等和美好生活的熱情嚮往。
其次,警醒後人,社會安寧、人民幸福、生態美好,才是王道,也是平民百姓的普遍追求。
總之,“世外桃源”不是“世外逃園”都無關緊要,關鍵在於,陶淵明的桃花源仙境裡住的不是仙,而是平頭百姓,更值得擁有與褒獎!
回覆列表
世外桃源一直是很多人的夢想,百度指的是:‘’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 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種空想的脫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從歷史和現實來看,世外桃源就是很多人經歷社會的風波和磨難,一直設想找一個不接世事的地方,在那裡安靜清閒,自得其樂,可以拋棄世俗,無與掄爭。實際上就是遠離社會,對社會的迴避或逃避。可見世外桃源和世外逃園沒啥區別。
在現實生活中,有這樣的想法只是一時之念,沒有誰能逃避社會,除了神經有了問題,但凡頭腦清醒的還得面對事實,繼續接受現實的考驗。
別見笑,這也是對世外桃源這個成語一個額外的理解,還望看過的朋友多加解諒。世外桃源就是世外逃園,遺憾的是很多人找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