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卡戎和飛行器

    勤奮一定是通往美好的必經之路。

    這個問題其實要考慮到它的兩面性,舉個例子吧,我們在上學期間,一定會有那種非常非常勤奮的學生,為了取得優異的成績,每天起的很早去背書,瘋狂的刷題,上課認真聽講不睡覺。想一想是不是很多呢?但是有其中肯定有成績不是特別理想的。關鍵其實就在於他的方法有沒有正確,自己對這些東西的理解是學到了表面的皮毛還是說深入了進去,他的勤奮顯而易見,但是他的方法沒有進行升級,這就是他無法跳的更高的原因吧。這個是在勤奮的基礎上進行的升級操作,我們和動物的最大區別就是進化出了智慧,解鎖了更多的未知。

    雄偉的建築一定是經過縝密的設計,而不是單純的勤奮的搬石頭。

    說這句話的人,肯定也信奉著選擇比努力重要。

    剛剛說了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 誠然如果一個人的天賦在藝術方面,那麼怎麼去熟讀聖賢書也不會有太卓越的建樹。我們撇開天賦不談,如果真的選擇在一個道路上好好奮鬥下去,那還能說不需要勤奮嗎,勤奮是當然需要的,只是一個先後順序的問題,勤奮在前,然後漫無目的去努力,那肯定你會成為最先撞到牆壁的那個人,如果選擇放在前,再去勤奮努力破釜沉舟,那麼馬上就有可能回敬給你你想要的結果了。

    是不是毒雞湯不清楚,但是我們無論如果都不應該去否認勤奮這種正面意義的東西,因為如果沒有一大部分人的勤奮,我們所享有的生活質量將會大幅度降低,整個世界的進步也一定是由那些,勤奮的,有刻苦鑽研以及奉獻精神的人推動的。

    說勤奮或許抽象,能把每一天都安排好,覺得充實,就已經在走向成功了。加油!

  • 2 # 華軍abc

    為什麼有人說勤奮是“最毒”的成功學?我的回答是:現在市面上有許多關於成功學的書。

    一般“成功學”給出的建議通常聽起來也很有道理。世界經濟論壇聯合新聞網站“商業內幕”發表了一篇文章,列舉了成功人士在早飯前必做的14件事,比如喝水和鋪床。福布斯雜誌發表的一遍文章稱,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擁有一項特質:他們懂得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棄。

    然而,成功人士都有的許多行為,比如,不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拒絕參加會議、重要的事優先、對幾乎所有事情說不等等,這些可能都是極為成功的人才能享有的特權,而且只有當他們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後才能享有。因此,有些行為是成功帶來的結果,而不是成功的原因。

    這些與成功人士有關的東西雖然合人口味,但是也可能有危害。一個主要的原因就是,時代在變動,世界在變遷,科技在進步。因此,大部分的成功秘訣,尤其是商業上的,過時的速度超乎想像。可見,這些所謂的“成功學”都有其侷限性,甚至有危害。如果把勤奮看作是“成功學”的話,情況就不同了。

    眾所周知的是,愛迪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利用大量生產原則和電氣工程研究的實驗室來進行從事發明專利而對世界產生重大深遠影響的人。他發明的留聲機、電影攝影機、電燈對世界有極大影響。他一生的發明共有兩千多項,擁有專利一千多項。 愛迪生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9名。

    愛迪生,以他一生的經歷證實了他的那句名言—“天才,百分之一是靈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發明了留聲機、電影、電燈等一千多種新事物的愛迪生啟發我們懂得:只要勤于思考,勤於動手,堅定信心,百折不撓,我們每個人都可能成為天才。由此可見,勤奮的確是通往成功的階梯,任何成功都繞不開勤奮。勤奮才是成功的根本所在,是成功的關鍵。

    勤奮還是保持高效率的前提,只有勤勤懇懇,紮紮實實的工作,才能把自己的才能和潛力全部發揮出來,才能在短時間內創造出更多的價值。缺乏事業至上、勤奮努力的精神就只有觀望他人在事業上不斷取得成功,而自己卻在懶惰中消耗生命,甚至因為工作效率低下失去謀生之本。

    為此,有人說勤奮是“最毒”的成功學,因為勤奮才是真正正確被實踐證明了的既簡單又管用的成功學。

  • 3 # 心安無羨

    勤奮和成功之間,不是等號,成功之路的影響因素是非常多的,而絕不只是一個勤奮就能概括的。 勤奮只是追求成功的方式之一,並不見得就是唯一正確的方式。用智慧來追求成功也是一種方式,憑運氣來獲得成功也是一個途徑。有的人一生勤勤懇懇卻碌碌無為,因為他沒有抓住或者遇到機遇。也正是因為如此有勤奮無用論的出現,正也是好比讀書無用論是一樣。所以小編認為這句話是不正確。

    第二、當然了勤奮是好事,但是為什麼會有人說勤奮是最毒的成功學,可能也是因為勤奮的方向不對,也有可能是自認為自己很勤奮,而不知道別人比你付出的很多。因此如果決定要做一件事,要勤奮,要堅持,也要選擇對方向。

    所有的成功都來之不易,一個人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因此除了勤奮,我們更應該提高自己的綜合實力。

  • 4 # 嗨趣

    誰不喜歡看“如何取得成功”之類的東西?大眾都樂於閱讀並廣泛傳播這類東西,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市面上有這麼多關於成功學的書。成功學給出的建議通常聽起來也很有道理。世界經濟論壇聯合新聞網站“商業內幕”發表了一篇文章,列舉了成功人士在早飯前必做的14件事,比如喝水和鋪床。福布斯雜誌發表的一遍文章稱,每一個成功人士都擁有一項特質:他們懂得何時該堅持,何時該放棄。

    這些與成功人士有關的東西雖然合人口味,但是也可能有危害。以下幾個原因解釋了為什麼對決策者、經理們和企業家們來說,這些成功學不僅無用,而且都有潛在的危害。

    別把傳聞當證據成功學提到的大多數建議都是成功人士自己主觀方面的理解,而非系統的、科學的分析。除非利用相關證據進行檢驗,否則無法判斷它們是否真的有用。另外,把傳聞當作證據進行草率分析,通常會模糊掉因果關係。某人成功是因為他不開會嗎?還是因為他是成功人士了所以不用開會?成功人士都有的許多行為,比如,不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拒絕參加會議、重要的事優先、對幾乎所有事情說不等等,這些可能都是極為成功的人才能享有的特權,而且只有當他們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後才能享有。因此,有些行為是成功帶來的結果,而不是成功的原因。

    研究得來的東西並非適用各種場合有些關於成功的東西確實來自於研究結論,比如哈佛商業評論在2011年刊登的某篇文章。但是研究結論通常針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境。例如以“膽識”為指標來預測人們是否會成功。儘管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的研究和以此為主題的TED演講都認可這一點,但最近有一項整合分析顯示,這項特質是否有如此廣泛的好處,仍有待商榷。就像複雜問題常見的情況一樣,解決方案與其應用,通常比它們呈現的形式更加細膩複雜,而且會受到人們所處背景和環境的極大影響。

    沉默的失敗者在《黑天鵝》(The Black Swan)一書中,納西姆·塔雷伯提到,西賽羅談到了有關希臘詩人迪亞戈拉斯的一則傳聞。有人告訴迪亞戈拉斯,禱告能保佑水手免於溺水而死,他卻不理解為何有些水手禱告了但還是溺死。大家之所以會認為禱告有保佑水手的效果,是因為那些倖存者都曾禱告過。但如果死去的那些人也曾在遇難前禱告(這是很合理的假設),那就表示禱告完全沒有用。如果人人都禱告,只有少數幾人倖存,那麼,有沒有禱告就無關緊要了。只不過是表面看起來禱告對倖存者和目擊者是有效的。

    這就是社會科學家說的“倖存者偏差”。塔雷伯稱那些沒有活下來的人是“沉默的證據”,這些是我們看不到的結果。他們的缺席導致“某種行為有效”的錯覺。我們和其他行為科學家的研究都認為,人們極其擅長從現成的觀察和經驗當中學習,比如普遍流傳的成功故事,卻也同樣不擅長注意到我們沒看到的事物,比如眾多隱秘的失敗案例。因此,人們很容易產生錯誤的直覺,誤以為成功有一套按部就班的固定公式,即使實際狀況並非如此。

    事實上,有些情況當中有很多失敗的嘗試,從那類情況中得出的成功建議,如果是非常具體而明確的,那就是在假定不成功的人是因為欠缺經驗或不聰明而失敗的。僅僅根據成功人士所做的分析,就會忽略了可能有許多人也運用過相同的策略卻仍然失敗。

    所有的成功秘訣裡面都缺少了一項關鍵要素,就是基本比率(base rate),決策者需要這個重要資訊,才能判斷出實際的成功率。追求成功的人、構想和組織有多少?最後脫穎而出的又有多少?這兩個數字的差距愈大,由此而來的任何具體建議,或是任何所謂的“成功者共有特質分析”,價值就愈低。

    成功是很個人化的事情儘管任何成功案例都是針對某一個人和特定的背景環境,但是,有關成功的建議卻把這些都視為共通的常態,可以輕易擴大適用於任何時間和地點。

    建議如果要切合情境,被分析的物件與接受建議的人,雙方在出身背景、目標和條件等各個層面都應該相同,至少要類似。然而,你的職業、家庭、社交生活、權力和夢想可能跟那些因為某個專長就被尊為成功人士的人完全不一樣。如果你知道他們為了成功必須做到和放棄哪些事物,你可能不想跟著那麼做。以,是時候擯棄那些看似無害的建議了。讀得太多反而會讓我們做出或者從事一些與我們個性不相符的事情。如果你決定在早上5點起床是因為成功人士也這麼做,但是你自己卻常常要工作到很晚,那麼你這麼做就是傷害自己。成功要選擇適合自己的機會。

    最後的提醒:不只是針對個人的成功秘訣存在上述的問題,那些給企業的致勝指南也有同樣的問題。一個主要的原因是,時代在變動,世界在變遷,科技在進步。因此,大部分的成功秘訣,尤其是商業上的,過時的速度超乎想像。就以暢銷書《從優秀到卓越》(From Good to Great)為例,吉姆·柯林斯和他的團隊展開研究,找出了一些卓越企業,並和其他類似、但成長不如它們的企業做比較。遺憾的是,在這本書銷售數百萬冊之後,書中那些卓越企業大多陷入困境。另一本更早的暢銷書《追求卓越》(In Search of Excellence),書中描繪的企業也遭遇相同的問題。世界不斷在變,成功的秘訣也在不斷更迭。

    事情發生之後,要判斷它的成敗很容易。正因為如此,抓住機會或者懂得何時堅持何時放棄的能力看上去很有魅力。能夠做到這些的人具有先見之明,擁有雷達般精準的分析能力,但我們大多數人必須在未知而變動的未來面對種種事件。

  • 5 # 嘯瞰風雲

    低效的線性努力,不會利用複利,機會與槓桿,這樣的勤奮等於盲目,還不如好好享受生活,反而會給你帶來更多的樂趣。

  • 6 # 大黃的歲月

    當今中國,成功學已經變成一個很時尚和時髦的學科,有關成功學的講座多如牛毛,有關成功學的書籍文章汗牛充棟,有關成功學的提法說法隨處可見,幾乎已經到了有些氾濫的地步。其實,不用寫太多,也不用講太多,天底下第一成功之道只有兩個字:勤奮。愛因斯坦曾說: 在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勤奮,因為勤奮幾乎是世間所有成就的催生婆。 一語中的,切中要害,一言九鼎,愛因斯坦把 勤奮是天下第一成功之道。

  • 7 # 甘好

    這個比喻可以,因為你只用勤奮的行為取的成功是比較艱辛的,時間長,費力。如果你加上用懂懂大腦和永不放棄就離成功不遠了。

  • 8 # 樂樂康康

    同意,勤奮努力確實是成功的源泉。即使有時候方法不對,還是要透過時間和努力程度來矯正的,這是最安穩成功的一條路。

  • 9 # 霖子的創業感悟

    首先成功是什麼?是心靈上的滿足還是物質上的提升還是精神方面的昇華,這個要分情況。

    有些人感覺活的很充實,那就是成功;

    有些人物質滿足需求特別有成就,那也是成功;

    同樣有些人,貧而樂,富而禮從精神方面特別滿足,也是成功;

    但是無論怎麼說,這些其實都離不開”勤奮”二字。追求你想追求的,透過自己努力得到你想得到的。都離不開他。

    不論是行動上還是思想上想要成功,肯定是離不開勤奮,只有勤勤懇懇腳踏實地才是正確的路子。

  • 10 # 周小攤

    首先,勤奮的確是成功的必要要素之一,但是成功不僅僅依靠勤奮。

    這句話應該很好理解,也就是字面意思,我們知道每個成功的人都是勤奮的,但是也看到成功的人不僅僅依靠的只有勤奮。天時地利人和,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機遇。每個成功的人都不是大眾所能模仿和複製的,我們每個人生來所具備的條件都不一樣。所以成功的案例也僅僅適用於那個人而已。

    總而言之就是勤奮沒錯,但是想成功只有勤奮是遠遠不夠的,對吧。我們還是多學習,多積累自己吧,不要相信什麼所謂的成功學了。

  • 11 # HelloGo

    勤奮,自古以來的美德!古有頭懸樑,錐刺股,無一不是勤奮的最好例項。

    有人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鑄就。

    有人說,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有人說,業精於勤而荒於嬉,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毛主席,自幼便夜以繼日,古今中外的經史哲,無一不讀,無一不精,據毛主席的書籍管理員說,毛主席讀過的書藉,至少數十萬冊。沒有這些深厚的積累,哪有毛主席的指點江山、揮斥方遒,引領建立新中國。

    因此,可以說,勤奮是“最毒”的成功學!

  • 12 # 張國鋒598

    永遠記住

    雞湯窮三代 勵志毀一生

    永遠不要看雞湯類和勵志類的書籍、影片等

    哪怕是用時間拖拖地,跑個步都不要花一分鐘看雞湯類的東西

    因為那是別人的人生

  • 13 # 行在路上的杜杜

    天道勤酬

    其實成功學那個不是毒藥?杜杜覺得成功學就是扯淡,連心靈雞湯都算不上,受騙的人還少嗎?

    再說說勤奮,勤奮本來跟成功就不是劃等號的;

    其實每個人的成功都不可複製;勤奮是必要的條件,但是不是最重要的那個,但是不勤奮又哪裡來的成功?

    所以說勤奮是最毒的成功學,也是不對的;勤奮是成功的基礎,每個成功的人都努力過。

    成功學:杜杜覺得是最扯淡的東西;哪些教成功學的所謂騙子,哦,是大師,自己都沒有成功過,或者是都沒有成功的企業,憑什麼教別人成功?

    再說,其實每個人的成功都不一樣,都是不可複製的,別人的成功經驗,你聽聽就好了,過程值得借鑑,但是背後更深層次的東西是不會說出來的,所以,只能聽,不能複製。

    要想成功,就自己努力吧,找自己的路去走,相信自己,最終會成功的。

  • 14 # 四眼井

    開始上小學三年級的時候,父親給我買了一本成語詞典。第二頁封面上寫著“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當時我就在想,這是父親對我寄望,也是鞭策。會不會是從古到今對學子都是這樣說的。後來才知道,歷史上勤奮的人不勝列舉,有要鑿壁借光者,有頭懸梁錐刺股者……

    勤奮這一詞都是人要用一輩子的。他植入了人們的骨髓裡,為了自己的夢想奮鬥著。可以這樣概括,有偉大成就的人,都在任何條件下秉持著勤奮這個鑰匙,才成就現在的自己。

    只有勤奮,才能成功。它如紅日,指引著方向。

  • 15 # 大姚123Y

    但“勤奮”時間久了,人們就又開始反思了?勤奮是否真的適合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呢?這種只求名利,不顧家人的工作模式和工作狀態,是否真得該被提倡?看看哪些留守兒童和留守老人,看看哪些為了勤奮拼死拼活一身病的中年人,不知諸位做何感想?去年11月份,我身邊的一個朋友,公司的設計總監,年僅40歲在工作時感到身體不適,從住院到離開2個星期,還沒結婚,還有房貸,但人走了。他的桌子上擺滿了獎盃和各種證書,卻沒有一張在外遊玩,陪伴父母的照片,這樣的榮譽,在面子與健康面前,哪個更實惠呢?

    最後我想說,成功是學不來了,成功也不是勤奮來的,我們的父輩們過去一直活著本分安定的生活,現在身體康健,安度晚年,這難道不是一種幸福和快樂嗎?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追求,量力而行,適可而止,或許才是聰明人的做法!

  • 16 # 小巧一家

    誰都喜歡“如何取得成功”之類的東西,大眾都樂於閱讀並廣泛傳播這類東西,這可能也解釋了為什麼市面上有這麼多關於成功學的書。成功學給出的建議通常聽起來也很有道理。這些與成功人士有關的東西雖然合人口味,但是也可能有危害。以下幾個原因解釋了為什麼對決策者、經理們和企業家們來說,這些成功學不僅無用,而且還有毒。

    一、別把傳聞當證據

    成功學提到的大多數建議都是成功人士自己主觀方面的理解,而非系統的、科學的分析。除非利用相關證據進行檢驗,否則無法判斷它們是否真的有用。另外,把傳聞當作證據進行草率分析,通常會模糊掉因果關係。成功人士都有的許多行為,比如,不在意別人對他們的看法、重要的事優先、對幾乎所有事情說不等等,這些可能都是極為成功的人才能享有的特權,而且只有當他們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人士後才能享有。有些行為是成功帶來的結果,而不是成功的原因。

    二、研究得來的東西並非適用各種場合

    有些關於成功的東西確實來自於研究結論,比如哈佛商業評論在2011年刊登的某篇文章。但是研究結論通常針只適用於特定的情境。例如以“膽識”為指標來預測人們是否會成功。儘管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的研究和以此為主題的TED演講都認可這一點,但最近有一項整合分析顯示,這項特質是否有如此廣泛的好處,仍有待商榷。就像複雜問題常見的情況一樣,解決方案與其應用,通常比它們呈現的形式更加細膩複雜,而且會受到人們所處背景和環境的極大影響。

    三、沉默的失敗者

    在《黑天鵝》(The Black Swan)一書中,納西姆·塔雷伯提到,西賽羅談到了有關希臘詩人迪亞戈拉斯的一則傳聞。有人告訴迪亞戈拉斯,禱告能保佑水手免於溺水而死,他卻不理解為何有些水手禱告了但還是溺死。大家之所以會認為禱告有保佑水手的效果,是因為那些倖存者都曾禱告過。但如果死去的那些人也曾在遇難前禱告(這是很合理的假設),那就表示禱告完全沒有用。如果人人都禱告,只有少數幾人倖存,那麼,有沒有禱告就無關緊要了。只不過是表面看起來禱告對倖存者和目擊者是有效的。

    這就是社會科學家說的“倖存者偏差”。塔雷伯稱那些沒有活下來的人是“沉默的證據”,這些是我們看不到的結果。他們的缺席導致“某種行為有效”的錯覺。我們和其他行為科學家的研究都認為,人們極其擅長從現成的觀察和經驗當中學習,比如普遍流傳的成功故事,卻也同樣不擅長注意到我們沒看到的事物,比如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才叫真正的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