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愚蠢的小明

    【看句子不能斷章取義,先看原文。】

    出自《論語》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在春秋時代,“禮”泛指奴隸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

    和:協調、和諧.(你可以粗獷的理解成人民滿意度高)

    貴:重要.

    翻譯如下:

    有子說:“禮的實際運用,和諧是最重要的.

    理解(學習前輩的解答)

    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在實際運用當中,人民是否滿意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另外

    果如斷章取義,只讀樓主給出的問題“禮之用,和為貴”會誤讀孔聖人的原意,因為後面還有“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翻譯

    古代帝王治理國家,這個就是最寶貴的.如果無論大事小事都這樣做,卻行不通.(根據實際情況,用腦子想一想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因為和諧而(一固的使用)和諧,不用“禮”去約束和諧,也是行不通的.

    理解

    說穿了,無規矩不成方圓.孔子提倡的和並不是無原則的調和,既儘量滿足人民需要,又必須適時的制定制度和規範約束人民,就算把這種想法放到今天來看,依然極具合理性的,孔聖人,你辛苦了!

  • 2 # 蒼耳子78413762

    謝邀!論語中的這句話以及整段中的文意,都是在講禮的。這個禮指的是周禮。解義不能脫離時代的背景,孔子一生就是在克已復禮。他的理想也是在復周禮。春秋時代諸侯紛爭戰亂不斷,所謂禮崩樂壞,這句話(這段話)整體表達出禮制的實行關健主要是和。這裡體現了孔子對戰亂爭鬥解決的思考與主題思想。

  • 3 # 非白非黑

    讀子曰,最怕斷章取義,事實上,論語中的不少句子在流傳過程中被刻意地歪曲或無知地曲解了,背離了話語者的本義與初衷,迷惑甚至誤導了無數後人。

    譬如:以德報怨。很多人以為孔子的意思是,別人欺負你了,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包容他。其實原文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意思是:欺負你的人你若對他好,那有恩於你的人你又該如何報答呢?所以,對待欺負你的人,你要用正直來打敗他(魯迅更願意將這句話理解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對待有恩於你的人,你要加倍地施恩於他。

    再譬如:父母在,不遠遊。很多人以為孔子的意思是,家中父母年邁的人,就不要外出奮鬥了,老老實實地待在家裡侍候父母才是正經。其實原文是“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父母年邁,儘量不長期在外。不得已的話,必須告訴父母去哪裡,為什麼去,什麼時候回來,並安排好父母的供養。

    同樣,“禮之用,和為貴”的原文是:“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這是什麼意思呢?古代帝王治理國家,確實很崇尚和諧。但是,如果無論大事小事都只強調和諧,往往是行不通的。為了和諧而和諧,卻不用道德法律去約束那些不守“禮”的行為,也是行不通的。

  • 4 # 和合圓

    翻譯為白話文是:用【禮】,貴在保【和】;就是說:【禮】是為了保障【和】。 【理】必是【禮】,【禮】不必是【理】;【理】具體化而為【禮】,【禮】是【理】的實施;所以,【禮】是【制】分類的統稱,也就是【制】是【禮】的分類。 【人情世事】之常道,盡在乎【理】;所以,常聞言道: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做人要學會懂世,懂得【人情世事】的道理,才好為人處世。 總之,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禮】是必要的所有制度地總和;是社會所有層次的和諧地保障。謝謝!即躬請方家指正,此致敬禮!

  • 5 # 孟珍

    謝謝邀請。斷章取義,是人們常犯的錯誤,也是很多別有用心的人盜用經典的慣用手法。象論語中的”和為貴”就為人們歪用了多年。且不論這種用法的意義積極還是消極。單說其中所表達的意思,同《論語》中的原意也是有很大出入的。單說和為貴,和是主體,貴是和的結果或效果。就是說和是為了貴或者和才貴。提倡的是和。而論語中的和為貴是禮之用。就是說我們復禮的作用很多,達到和的目的才是最貴的,是高境界。而和的好處是明擺著的,不言而喻的,和只是復禮要達到的目標。這才是《論語》中禮之用,和為貴的意思。當然,後面還有,“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麴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同樣是強調禮的重要性。是說以前的王者的治國之道就是這樣做(以禮來達到和)的。把主要的地方搞偏了,主次弄擰了是不行的。為了和而和,一味的濫和,不以禮為標準去節制和約束,也是不可行的。

  • 6 # 半五近三

    這句話要結合語境來解讀,不然會得出錯誤的結論。

    語出《論語-學而第一》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有子曾說:禮透過和來體現,古代君王深諳此道,以此治國。但是無論事情大小都講究和諧,也不一定能行得通。為了和諧而和諧,而不用禮來節制,也行不通。

    這句話的意思是,和諧是禮的最終狀態,禮是和諧的前提,和諧必須透過禮才能均等實現。

    2017年10月7日

  • 7 # 蕭十一瀾

    意思是: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

    古代君主治國,寶貴的地方就在於此。可是,不論大事小事如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如果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 8 # 陳廣逵

    1.12.[原文]

    [原文通釋]

    有子說:“禮法的施行,和諧是可貴的,先王的治國方法才是美好的。小事大事遵循這個原則,有的事不去做。知道和諧就一味地謀求和諧,不用禮法約束它,也是行不通的。”

    [註釋]

    ①禮之用:禮法的施行。這句本來是賓語前置句,“禮之用”就是“用禮”,“施行禮法”。用,使用,施行。禮,本指周禮,周代先王留下的禮儀制度,是社會法則、規範、儀式的總稱。

    ②先王:指周文王等古代賢王。

    ④小大由之:小事大事遵循這個原則。“小”與“大”分別用作名詞,“小事”“大事”。由,按著,遵循。

    ⑤節:節制,約束。

    [解讀與點評]

    在周禮中,和諧是第一位的。“和為貴”的思想是治國做人的應該遵循的一條準則。儒家的禮治觀點,就是要人們在遵守禮法的前提下和睦相處。“構建和諧社會”與之應該是一脈相承的。但儒者並沒有不講原則地一味強調“和”,而是認為,“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就是說“和”是有原則的,不能“和稀泥”。甲乙雙方打官司,總得有是非曲直吧,連是非曲直都沒有了,就不可能達到“和”。要堅持原則,不能搞庸俗的一團和氣。

    成語“小大由之”出自本章。

  • 9 # 代用名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譯文: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

    “禮”的意思:

    在事上守規律遵規則為禮;

    在物上守原理遵原則為禮;

    在人上守孝悌遵孝道為禮;

    ……………………………………………

    原文: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理解:

    有先賢說:禮的應用與講究,以和而權衡為貴。歷代帝王治國之道,盡在修正完善致美。小事大事都是如此恆之持之。但有些事不會去行去為,明知而一刀切的平衡至和諧,不以規律和規則(禮)的“權衡”節制考究,亦不會去執行也不會有真正可行之理的。

    (個人理解,僅供參考。不及處見諒…)

  • 10 # 寒星168286392

    禮必有儀式有規章有模範,是服務於秩序和教化的,和可解為和氣,和諧。是禮之用的小目標。眾的社會教化約束於禮,和諧共處是人團結起來面對自然風險求生存的必然,生死傳承磨練的文化是粘合劑,禮是粘合劑的一劑新增劑

  • 11 # 蓋世神算

    禮法的最佳輔助因子是皆大歡喜。以禮為體,和為用;禮為主,和為輔。

    想順利地實行禮法制度,要多方面輔助條件。而所有的輔成條件,以“和”的狀態與分寸是最適應禮法實行需要的。

    後面還舉例以證明和為貴的論點那正確性。

  • 12 # 四維正邦

    《禮》與“禮”探源:《禮》者,與《詩》、《書》、《易》、《春秋》合為五經;《禮》者,又名《禮經》或《禮記》;《禮記》即禮之記,古之禮相當於今天的禮儀,故《禮記》乃專門記錄古代禮儀之行為規範。“禮”者,禮數_古代按名位而分的禮儀等級制度,人分三六九等;制有“喪禮、祭禮、君臣之禮、士大夫之禮……;以“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解,庶人主要是喪禮(封建社會有“亡者大”之說),庶民生前不享受社會地位高者之禮遇;“禮”也指官階品級;禮教_禮儀教化;禮貌_恭敬和順之儀容。

    禮源起於周朝。禮成形於秦漢。

    禮完善於百家。禮補益於萬世。

    “禮之用”:用禮中之“禮節”,禮節者,用禮之樣式。①磕頭禮(又稱-跪拜禮)的習俗應該很罕見了。我是沒見過(我生於1963年),小時候父母帶我去給外公拜年,父親示意我跪拜,被外公拉住,就這麼一次經歷_沒跪拜。其實我也不願意,這種禮節太腐朽,理當根除。跪拜禮分三種形式A跪:雙膝跪地(不磕頭),把屁股坐在小腿上;雙手手指相扣或手心相印(阿彌陀佛禮)從胸前抬起行舉手禮;單膝跪地_常見於封建社會幫派拜見老大。B跪拜:雙膝跪地,上身前伸趴下,雙手手掌著地,額頭叩地。C三拜九叩:雙膝跪地,上身前伸趴下,雙手手掌著地,額頭叩地;行三步_一拜三叩首;又行三步_一拜三叩首;再行三步_一拜三叩首(向有救命之恩者行此禮)。合三拜九叩。②抱拳禮:常見於封建社會文人相見,武士比賽前行此禮。③握手、舉手禮:握手禮為通用禮(注意事項:女士先伸手,長輩及上級長官先伸手);現代社會之宣誓與下級武官見上級武官;④注目禮:閱兵用禮⑤點頭微笑禮:碰面時慣常使用;⑥鞠躬禮:施於聖者、賢者、能者,也用於長輩;⑦祭禮:封建社會皇帝設壇祭天;庶民祭祖;幫派及宗教組織祭列祖列宗;還有喪禮、男女之禮等。

    “和為貴”:和者,溫和、和緩、和氣、和悅、和諧;為者,是也;貴者,寶貴,重要;故用禮能“和”是最寶貴的。施禮者:在於對他人德、功、言之認可、認同、肯定、讚許……。受禮者:抱拳禮、握手舉手禮、注目禮、鞠躬禮使大眾愉快;使地位低微者滿足;使失意、失事、失業、失親者慰籍。跪拜禮:封建社會君臣之禮;封建社會至親之禮_晚輩之於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封建社會之於有救命、造世之恩者;封建社會之施予逝者。東漢經學家趙岐注《禮》:“禮者,接之以禮也;貌者,顏色和順,有樂賢之容”。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自省”。“禮之用”在約束自己,在樂賢、尚賢、尊賢、敬賢。“禮之用”在一團和氣。

  • 13 # 王營評教育

    這是孔子的弟子有子說的的一段話。原文是: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意思是:“禮的運用,以和諧最為珍貴。古代聖王的治國之道,認為這樣是最美的;不管大事小事都是如此。但是,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如果為和諧而和諧,不用禮來調節和平衡,那也是行不通的。”

    本章所講的“禮”,通常是指“周禮”,我們可以引申為規章制度和道德規範,或者國家的法律、法規。儒家認為,規章制度和道德規範的運用,目的是促進國家和社會的和諧,但是也不能一味地為和諧而和諧,如果不受規章制度和道德規範的約束和調節,這樣的和諧也是很難實現的。

    這使我想到人們經常討論的關於“自由和紀律”的關係。做為一個國家,必然要制定一套符合本國實際的法律法規,用以規範公眾的行為。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知法守法,就能夠實現國家的和諧穩定;假如某一個人或者一個群體以“自由”為旗號,公然踐踏法律,侵害了國家或者他人的權益,如果不以法律制裁他們,對他們也講和諧,得過且過,那麼整個國家也就會亂套,社會也就不和諧了。

    大到國家是這樣,小到一個組織或者一個團體也是這樣。俗話說“不以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個人的“自由”都是在法律和制度約束下的自由,法律和制度的作用,就是使每一個人更好享受自由的權利,以實現組織的和諧發展。

    學校管理也是如此。現在我們倡導人本管理,建設和諧校園,其實孔老夫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提出了這一命題。人本管理的內涵就是“和為貴”,把師生做為學校發展的主人,尊重他們的個性,關注他們的需求,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但是,人本管理不是放羊式的管理,不是遷就學生所犯的錯誤,讓學生放任自流,各行其道,在實施人本管理的同時,我們更應該重視制度的引導、約束和調節作用。在制定制度時,要透過教職工代表大會討論,充分發揚民主;在執行制度時,要剛柔相濟,體現人性化,用制度引導師生互相尊重,團結協作,各顯其能,最終實現師生和學校的和諧發展。

    有人說,制度是約束人的,學校管理過分強調製度的作用,必然會抹殺教師和學生的個性。不可否認,制度的確有約束作用。但是制度也有好壞、科學與不科學之分,好的、科學的制度不但不會抹殺人的個性,反而會保護人的個性,充分發展人的個性。

  • 14 # 1180八一廣場

    禮,理也。理者道之者也。道是內容,禮是形式。道之性,元亨利貞也。當禮不適應理時以道理為主,所以才有禮節之變換。和是道之和,非純人之和,不能用人之和去限定禮,當以道之和去框定和。

  • 15 # 琴簧汗舞

    謝王營評教育之邀答!

    禮之用,和為貴:禮只能用於講求和平的人與事,這才是重要的!縱觀天朝,不論是繁花盛世,還是戰爭連綿,儒道法釋從來就沒能分開過,現代再把西方的科學邏輯加入其中,善莫大焉,但依舊還是離不開其社會的內在執行邏輯,外儒內法,剛柔相濟。

  • 16 # 梁69853253

    謝謝邀請!禮之用,就是德之用,民用和睦,上下無怨,以順天下。家和萬事興,可見把“和”擺在首位,把和看得很重要。如果不和,外強中奸,國破家亡。家不和,兄弟不團結,鄉里鄉黨,就會看不起,別有用心的人,就會乘虛而入,欺壓侵佔財物。國不和,國力就弱,弱國無外交,外部勢力就乘虛而入。清朝衰敗,就是慈禧太后協正,皇帝無能,群臣無首,鬧得雞犬不寧,國之大亂,招致外國勢力乘虛,八國聯軍殖民中原。所以國家強大首先要有家和,國和,國家必須統一,不能分裂。

  • 17 # 張鐵軍158

    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但只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禮”為周公之禮,子曰“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克己復禮”。又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禮”為“德”之外顯,“德”為順應人性而獲得最佳的心境,即是遊刃有餘“在心為德,施之為禮。”“德者,道之所得;道者,德之所由。”

    “和”是儒家所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論語疏證》“事之中節者皆謂之和,不獨喜怒哀樂之發一事也。和今言適合,言恰當,言恰到好處。”

    中國傳統文化重視人與人和睦相處,待人誠懇寬厚,與人為善、推己及人,求同存異,以達到人際關係的和諧“。

    當今,建設和諧社會,維護安定團結,當然重要。但是,不能忽視道德建設和嚴厲法制。如果法律鬆弛而使得犯罪成本輕微,則禮及道德建設就是空談。少年殺人,一縱了之,是社會的悲哀,是司法之恥,是歐美司法虛偽對中國的腐蝕。

  • 18 # 紹興李珍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感恩邀答:

    先認識有子:有若,字子有,孔子弟子,歷代被加封,乾隆年間被定為孔門“十二哲”之一。七十二賢人之一。有子年齡比孔子整整小了一半,在孔子逝世時,他剛好三十六虛齡,記載在《孔子家語·七十二弟子解》裡,未到不惑之年。

    太史公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更是寫成少孔子四十三歲,如此的話,年齡更小了,只有三十虛齡哉。孟子有一句著名的論斷:“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說得非常正確,所以在孔子逝世後,孔子弟子曾經一度認作老師。

    這是年少持重之人說得一句話,原文是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是什麼意思呢?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為貴。先王管理國家,就認為和諧最好,大小之事都這樣處理。有時行不通了,是為了和諧而和諧,不用禮儀約束,也是不行的。”

    這是個核心問題,有子的感慨:人類相處為什麼要用禮,大前提是為了能夠友善地相處、有一個更好的生存環境。大到國與國之間,小到人與人之間,事與事之間,每時每刻都用到和諧。

    當時春秋已經無義戰了,賢哲之人的呼聲不能起到力挽狂瀾的作用,直至戰國的混亂狀態,禮儀敵不過私慾的膨脹。

    禮儀之運用有二方面:“正”、“刑”並用。“正”者講道德、仁義,換個字就是“政”;“刑”者各種典章、法規。只講“法治”,全體人員皆停留在不犯法的臨界點,再說,法不罰眾,要求過低;只有在講道德的層面上,才能享受太平盛世的繁華與安康。為此,就必須知道正直與是非這些概念,並及時糾錯;不能為了和諧而可以指鹿為馬,這種和諧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敬奉!

  • 19 # 風水財運與人生預測

    關於禮字的理解,有好多種解釋,在這裡,孔子指的是行為。

    古代聖人設教啟蒙眾生,對應國家的君主刑罰。文武相輔,陰陽平衡。法多而犯罪更多,以至於不能出門。只有大家人人尊重人,講道德,社會治安會明顯好轉。最好的社會也有爭論爭吵的發生,只有和解才是最好的結果。

    社會的和諧,家庭的和睦。是每一個成年人都向往的,有道德的高人把這樣的時代稱為盛世。

    佛教東來後,把修佛的出家居士稱為和尚,即以和為尚。這也代表了中外文化互相交替中取其精化。

  • 20 # 雨後天空228077583

    這句話出自《論語》,理解這句話不能斷章取義,應該回到原文中。原文是,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為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裡。但不論大事小事只顧按和諧的辦法去做,有的時候就行不通。這是因為為和諧而和諧,不以禮來節制和諧,也是不可行的。”

    在春秋時代,“禮”泛指社會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規範,是人們行為的準則。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麼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麼能實行禮呢?”我認為這裡的“禮”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法律和道德禮儀。是社會正常執行的基礎,也是社會和諧的基礎。這裡孔子的弟子有子認為,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但是,無論大事小事,人們都要遵守禮制。如果只為和諧而和諧,不受禮義的約束也是行不通的。這是說,既要倡導和諧,又要遵守禮所規定製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不能為了追求社會和諧,而置法律道德於不顧,這樣社會就會混亂,造成社會不和諧。如果大家都能遵守法律和道德,社會就能和諧安定。

    雖然和諧是社會的發展目標,但是,對於不遵守禮制的人和不符合禮制的事都要按照規定進行處理,不能因為追求區域性的和諧,而破壞整個社會的和諧。這就是說,不能為了眼前的暫時和諧而丟失了社會長久的和諧,這裡體現的是有子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構建和諧社會的政治主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看《泰坦尼克號》為什麼像做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