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Eins田
-
2 # 球星探索
自從人類進去工業文明後,全球氣溫在逐漸上升,自十九世紀以來的100年間全球地表氣溫上升或0.2一0.69℃。據預測21世紀全球年平均氣溫將升高1.5 - 4. 59℃,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溫度將升高5一10℃,全球平均氣溫在2025年增加1.0℃、21世紀末增加3.0℃ ,速度之快是過去十萬多年來最高的。
全球變暖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為原因。從科學調查來看,近幾十年來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為原因,產生大量溫室氣體。隨著社會的發展,大量的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被使用,這些燃料燃燒後排放出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是地球升溫。據調查自工業革命以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增加了25%。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氣層中,是全球變暖的最主要原因。
在過去的一些年裡,氣溫上升使地球避免了幾次小寒冰期,產生了一些積極影響。但是,隨著氣溫不斷的上升,全球變暖帶來的危害越來越明顯。氣溫上升,氣候變化,各地降水不均衡加劇,旱澇災害頻發。氣溫上升又會導致冰川融化。一是會釋放出未知病毒,二是兩極冰川的大量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地底,威脅著居住40%-50%全球人口的各國主要沿海城市。全球變暖還會導致極端天氣多發,生態平衡遭到破壞。
如何應對全球變暖?首先是是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倡導低碳環保。特別是減少工業生產和汽車使用的化石燃料,透過科技進步,尋求綠色環保能源。再就是保護環境,植樹造林,減少樹木的過度砍伐,特別是對亞馬孫平原熱帶雨林的保護。我們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種植國家,植樹造林,森林面積不斷增長,為世界環境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
-
3 # 周小魚fish
資料有說服力,也最能震撼人心,也才有可能帶來行動變化。科學家研究表明,1960年至2012年北半球平均每十年溫度增加0.28°C,增加一天的複合極端高溫,而這都是由人為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引起的。隨著人類追求越來越高階的物質需求,對資源的消耗越來越大,排放的溫室氣體越來越多,如果得不到控制,地球升溫的速度將會加快,夏天將越來越難過,而且極端天氣越來越多。真的不敢再想下去,我們將留給後代怎樣的生存環境呀!!
全球變暖除了極端天氣增加,自然災害增加等顯性的影響,全球變暖居然還會讓人變“傻”。天氣熱會讓人心煩意亂,影響智商沒有道理。但要想到是什麼在引起全球變暖,特別是很重要的二氧化碳,結論又順利成章。當我們在擁擠密閉的空間中,經常會感覺頭昏腦脹,反應遲鈍,有科學家研究認為這與室內二氧化碳的濃度增高有關。二氧化碳濃度增高,意味著氧濃度降低,進而影響到我們的大腦。有研究認為,當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 945ppm時,人們的認知功能會下降15%;當室內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 1400ppm時,人們的認知功能會下降 50%。當然,一次性處於這樣的環境,對大腦的影響只是暫時的,但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中,大腦可能出現不可逆的損傷。近兩個世紀以來,人們肆無忌憚地使用化石燃料,使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從工業革命前的 280 ppm 突增到了如今的 410 ppm,而室內不可能充分通風,特別是集中辦公的辦公室的二氧化碳含量可能達到900ppm以上,這樣長時間的工作,處於高二氧化碳含量的空間中,人的認知能力會下降,變得又笨又傻了。當然,這樣的研究結論仍然存在爭議,畢竟如何衡量人的認知能力本身沒有一致的方法,而且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遠沒有那麼夠,產生的影響還不明顯。但對於這樣的研究,我們還是謹慎的看待,因為一旦是正確的的,我們將深受其害,而很難可逆。不管怎樣,越來越多的極端天氣,還有蟲災、大火,這些已向我們敲響警鐘,我們需要在能力範圍內儘可能的綠色生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守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
4 # 繪綠園林
全球氣候變暖是一種和自然有關的現象,是由於溫室效應不斷積累,導致地氣系統吸收與發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斷在地氣系統累積,從而導致溫度上升,造成全球氣候變暖。由於人們焚燒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並將其焚燒時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溫室氣體,這些溫室氣體對來自太陽輻射的可見光具有高度透過性,而對地球發射出來的長波輻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強烈吸收地面輻射中的紅外線,導致地球溫度上升,即溫室效應。全球變暖會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凍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僅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還威脅人類的生存。
我們需要建設綠植,目前全國都是往好的方向發展,我們有螞蟻森林,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愛上園林景觀學,你繪發現生活原來可以這麼美
-
5 # 月亮媽媽來啦
關於氣候變暖有太多現象,也有太多影視片預測到全球變暖的惡性結果。但我相信只要全球人民團結起來遵循大自然規律,一定會改造好地球及地球所處的環境
回覆列表
氣候變暖指的是在一段時間中,地球的大氣和海洋因溫室效應而造成溫度上升的氣候變化,為公地悲劇之一,而其所造成的效應稱之為全球變暖效應。
在2013年,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五次評估報告認為,“人類影響極有可能是20世紀中葉以來觀測到的變暖現象的主要原因。”
人類的影響包括排放諸如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這樣的溫室氣體,鑑於人類活動在全球變暖中扮演主要角色,這種現象有時候被稱為“人為全球變暖”或“人為氣候變化”。報告中的氣候模型預測總結指出在21世紀,根據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全球表面溫度有可能進一步上升0.3-1.7°C至2.6-4.8°C。這些發現已被主要發達國家的科學院所認可,並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級或有著國際地位的科學機構對此提出異議。
未來的氣候變更及相關的影響將存在地區差異。已經在進行以及預期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降水變更和亞熱帶地區的沙漠擴張。預計將來陸地變暖情況要比海洋嚴重,最嚴重的會是北極,冰川、凍土和海冰將不斷縮減。其它地區的改變包括更頻繁的極端天氣,例如熱浪、乾旱、山火、洪水、雪暴、海洋酸化和因溫度變化引起的大規模物種滅絕。對人類重大的影響包括因農作物減產引發的糧食安全危機和海平面上升使得人們不得不放棄一些人口稠密地區。
社會對全球變暖的應對措施包括透過削減排放來減緩變化、適應其影響以及未來可能的氣候工程。大部分國家都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C)的締約國,其最終目標是防止危險的人為氣候變化,締約國同意大幅減排是必須的,並且全球升溫應該限制在相對於工業革命前2.0°C內,爭取控制在1.5°C內。與此同時,一些科學家也質疑2攝氏度的目標。
公眾對全球變暖的擔心也在增加。一份2015年的皮尤研究中心報告顯示出全球受訪者中認可“氣候變化是一個非常嚴重問題”的中位數比例為54%,受訪者的地區差異明顯,美國和中國大陸(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兩個地區)的受訪者最不擔心。
在1906至2005年間,全球平均接近地面的大氣層溫度上升了0.74攝氏度。普遍來說,科學界發現過去50年可觀察的氣候改變的速度是過去100年的雙倍,因此推論該時期的氣候改變是由人類活動所推動。
成因氣候系統的改變來自自然或內部運作及對外來力量的改變作出的反應。這些外來力量包括了人為與非人為因素,譬如太陽活動、火山活動及溫室氣體。幾乎所有的氣候學家同意地球近年來已經變暖。近代氣候轉變的成因仍然是活躍的研究範疇,科學界的共識認為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是全球變暖的主因,對於這點,學界並無爭議。
在地球大氣層排放二氧化碳及甲烷,而其他情況不變下,會促使地面升溫,溫室氣體產生天然的溫室效應。如果沒有它,地球溫度會比現在低攝氏30度,使地球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在支援與反對這套變暖理論之間爭辯是不正確的,反而應該側重於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含量的增加所產生的最終效果,什麼時候應該促進或什麼時候才同意使之緩和。
舉一個重要的反饋過程的例子,就是冰反照率反饋。大氣層中增加二氧化碳暖化了地球表面,導致兩極冰塊溶解。陸地與開放水域便佔據更多的地方。兩者比冰的反射還要少,所以吸收了更多太陽輻射。這樣使變暖加劇,到頭來促使更多冰塊溶化,迴圈不斷持續。
因為地球的熱力慣性與對其他間接效應的緩慢反應,地球現今的氣候在不斷增加的溫室氣體下變得不平衡。氣候行為研究指出,縱使溫室氣體維持現今的水平,全球平均溫度可能仍然會上升攝氏0.5至1度。
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
溫室氣體對於太陽的短波輻射來說是透明的。可是,它們卻吸收了來自地球發放的(黑體輻射)部分長波的紅外線輻射。這樣使地球難以降溫。它們能暖化地球多少是以全球變暖勢能作指標。
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及甲烷的濃度自1750年比前工業化水平(280百萬分率)分別上升了31%與149%。而現在的水平已經長期高於380百萬分率,並即將突破400ppm。從冰芯中提取可靠的資料指出,與過去65萬年的作比較,這是個明顯的飆升。從一些非直接的地質學證據,有理由相信過去4000萬年的二氧化碳含量比較高。在過去的20年中,大約四分之三的人為的二氧化碳排放都是燃燒化石燃料。其他的人為排放都是土地使用方面,特別是砍伐森林。
美國賓州大學的科學家從1958年開始在夏威夷大島海拔約3400米的毛納洛峰上設立4個7米高和一個27米高的取樣塔,每小時取樣4次,對二氧化碳混合比率展開了最漫長的連續的儀器測量。從此以後,人們發現每年的測量結果不斷攀升,如基林曲線(Keeling Curve)顯示,數值由當初的315百萬分率上升至2006年超過了380百萬分率,升幅大約是21%。結果顯示二氧化碳含量在每個月出現輕微季節性變動而整體上全年是不斷上升。
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含量不斷增加正是全球變暖的人為因素中主要部分。據資料顯示 ,大氣中一氧化二氮(N2O)的含量比18世紀中葉(1750年)工業革命開始從275ppbv增加到310ppbv,二氧化碳(CO2)的含量從280ppmv增加到360ppmv,甲烷(CH4)從700ppbv增加到1,720ppbv,這些增長趨勢主要緣於人類的活動。燃燒化石燃料、清理林木和耕作等都增強了溫室效應。
從工業革命開始,二氧化碳的含量急劇增加,雖然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了很大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也溶解一部分二氧化碳並固定成碳酸鈣,但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還是逐步增加。根據美國弗吉尼亞大學和英國東安格里亞大學聯合研究的結果,在進入20世紀後半葉,全球溫度上升的趨勢非常明顯。
因為二氧化碳在大氣中有50年到200年的壽命,很多研究集中在2100年或之前的時間。但是無論氣候變化的成因或結果為何,許多人是非常關心的;對於應付預言後果的政策應該如何實施,引起了全球廣泛的政治爭論、公開辯論及各種學術研究。這些政策討論重點是應該減少還是扭轉未來的暖化及怎麼應付預計的後果。
甲烷是天然氣的主要組成部分,大部分由生物生產和從天然氣管道和其它基礎設施洩漏出來。一些甲烷的生物來源是自然的,譬如白蟻。可是其他來源則是由人類農業活動增加而帶動的,例如稻米的耕種。最近的證據顯示,森林也許是甲烷的來源。如果屬實,這會是對天然溫室效應的額外貢獻,而不是人為溫室效應的。
雖然實際的趨勢軌線視乎不確定的經濟、社會、科技及自然發展,預期未來的二氧化碳水平將因為使用化石燃料而持續攀升。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排放情況的特殊報告》羅列出很多不同的二氧化碳情況,在2100年可以達致由541至970百萬分率的水平。如果煤與焦油被廣泛地採用,現時的化石燃料儲備是有能力實現這個水平並且在2100年後繼續排放。
全球的主要人為排放的溫室氣體是來自燃燒燃料。餘下的大部分來自“短暫的燃料”(生產與運送中耗用的燃料)、工業及農業體增多。生產中的排放。在1990年,他們的比重分別是5.8%、5.2%和3.3%。當前的資料都可以作比較。大約17%來自發電時所耗用的燃料。很少來自大自然與人為生物來源,大約只有6.3%來自農業所產生的甲烷和氧化亞氮。
其他理論
人類曾企圖測量關於“在過去50年觀察得到的大部分暖化都是由人類活動所致的”的科學公眾輿論程度。在科學雜誌中,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歷史學教授納奧秘·奧勒斯克斯從科學資訊機構中的928份科學文獻的摘要中查詢全球氣候改變(global climate change)。他得出結論,當中75%明示或暗示接受了這個公眾輿論的觀點。可是,奧勒斯克斯教授並沒有表示多少摘要指出人類導致的暖化效果。
除了這個公眾輿論外,還有其他的假說嘗試解釋全部或部分的全球溫度升高的原因。某些假說如下:
全球溫度升高仍然屬於自然溫度變化的範圍之內。全球溫度升高是小冰河時期的來臨。全球溫度升高的原因是太陽輻射的變化及雲層覆蓋的調節效果。全球溫度升高正反映了城市熱島效應。因為很多都市都在人口稠密或正在擴張的地區。當前學界的共識是“全球變暖存在,且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對於這點,學界並無爭議。
太陽變化理論
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第三份評估報告所闡述的模型研究發現最近40至50年的氣候改變並不需要太陽發光度的變動。這些研究發現火山及太陽活動只能影響1950年前的溫度改變的一半,但這種自然力量最近已經被抵消。特別是,自1750年的溫室氣體所推動的氣候改變比同期增加的太陽活動所推動的高出八倍。
有些研究(Lean等人,2002年;Wang等人,2005年)認為前工業時期的太陽發光度比第三份評估報告中所提及的撤銷紀錄(例如:Hoyt和Schatten,1993年;Lean,2000年)還少三四倍。其他研究人員相信太陽發光度對全球變暖的影響被低估了。他們估計太陽活動促使近來溫室效應的16%或36%。其它人則建議雲層和其他過程的反饋加劇了太陽活動的變動所帶來的影響。如果是真的,太陽活動的變動真的被低估了。從普遍的科學理解來說,太陽發光度變動對歷史上的氣候改變貢獻十分的微小。
現在的太陽活動水平是有史以來高點。科學家薩米·索蘭基博士等人認為過去60年至70年的太陽活動是八千年來的高峰期。 Muscheler等人則認為過去幾千年都曾經出現類似的高峰期。Solanki博士根據他們的分析斷定了太陽活動在未來的50年會降低的機會率大約是92%。再者,美國杜克大學的研究者在2005年發現過去二十年的改變中的10%至30%可能來自增加的太陽輸出。回顧了現有的文獻,Foukal等人斷定自從1970年代中期太陽輸出的變化很難加劇全球變暖並且沒有證據顯示太陽發光度在這個時期有所增加。
當前學界的共識是“全球變暖存在,且人類活動極有可能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對於這點,學界並無爭議;而太陽活動的變化,對近幾十年全球變暖的趨勢,並無顯著的影響。
影響由於海洋溫度升高,海水體積膨脹,南極和格陵蘭的大陸冰川也會加速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會淹沒沿海低海拔地區。例如大洋洲島國圖瓦魯已被水淹沒。全世界有3/4的人口居住在離海岸線不足500公里的地方,陸地面積縮小會極大地影響人類居住環境,甚至可能導致戰爭。河、海堤的建立,可降低海平面上升的影響,保護地勢低的地區。(要注意,廣為流傳的“海洋上漂浮的冰川的融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的說法是錯誤的。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實際上,海洋上漂浮的冰川融化後海平面仍會保持不變。只有當陸地的冰川融化後流入海洋才會改變海平面的高度)
由於海洋溫度升高,水蒸發加快,大量水氣被輸送進入大氣,會導致區域性地區短時間內降雨量突然升高,這樣暴雨天氣就會導致水災、山體滑坡、泥石流等更加頻繁的發生,位於河流沿岸的城市和位於河流下游的廣大地區因此受到洪水的威脅,水災面積因為短時的強降水而迅速擴大,水土流失問題也比過去更加嚴峻。由於大氣溫度升高,導致熱帶傳染病向高緯擴散,當前已有熱帶傳染病擴散的跡象。而過去在低溫下難以存活的病毒隨著冬季溫度上升,有全年活動的可能,最近一段時間的監控發現,過去已經得到控制的疾病如結核病等有再度爆發的可能。由於大氣溫度升高,令蒸發量上升,在以往乾旱少雨的地區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而不正確的耕作方法很有可能讓以前植物覆蓋的半乾旱地區失去保護成為半沙漠化地區,從而導致內陸地區沙漠化加速,沙漠有擴大的危險(實際上沙漠化問題已經困擾著東亞和中亞國家,在撒哈拉邊界地區更是情況堪憂)。由於溫度升高,如果食物鏈中的上層和頂層生物如果不作出相應變動就會嚴重危機到種群的繁殖和發展,整個生物多樣性會受到威脅,許多物種會加速滅絕的步伐。由於兩極冰山崩塌,北歐、南美近極地的地方溫度會迅速下降(因冰溶化有溶化比潛熱,大量冰同時溶化會吸取大量能量以作溶化之用,所以近極地的地方溫度會迅速下降),會嚴重影響當地生態系統,造成不可逆的變化。澳洲流行病學家安東尼奧·麥克邁克爾於美國微生物學會的會議上提出警告,表示全球變暖使得多種流行病的流行模式發生改變增加爆發機會。由於極端氣候會使農作物失收,減少糧食供應,在一些地區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甚至引致饑荒,例如干旱會使非洲的荒漠化範圍擴大,農地生產力下降。解決和緩和方案不少公司和團體組織設法削減全球變暖,為全球變暖的削減與緩和提議了某些戰略戰術,包含:倡導使用生物柴油、風能、太陽能、核聚變、純電動車、混合動力車輛、碳稅、人口管控策略等。許多環境小組鼓勵單獨行動抵抗全球變暖,經常瞄準消費者,並且有對氣候變化的業務商業活動。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13年的報告,畜牧業一年的排放量相當於7.1億噸二氧化碳,其中牛(包括肉牛和奶牛)的排放量佔比多達65%。因此有專家就認為少吃牛肉少喝奶能減輕全球變暖。
在《Drawdown》這本書裡面,作者保羅·霍肯一共列出了100種解決全球變暖的方法。按照其模型計算,從2020年到2050年,如果實施前80種方法,累計可減少相當於10509.9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平均每年350億噸,大致相當於2016年的世界排放總量。在這些解決方法裡面,排名第一的是製冷劑管理,前十名裡面和食物相關的佔3個。
京都議定書
關於參與全球變暖的主要世界性國際協議就是在京都協議書。京都協議書是1997年討論聯合國氣候變化應變中心(UNFCCC),批准這個協議的國家承諾減少排放二氧化碳和其他五種溫室氣體,如果他們繼續增加排放這些氣體,他們就會受到其他國家的譴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