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很多人會將最惡劣的態度和最差的一面呈現給最愛的人,越親密越容易吵架,據說這種說法有科學道理,真的嗎?
8
回覆列表
  • 1 # 夜半無人語驚醒夢中人

    此說法有一定的道理,人在最親的人面前展現滴任性本真或發洩傾訴都是正常。。。

    這種狀態的出現多半是在受外力而無法喧洩所至,一個人如果沒有受壓過重,心情舒暢心裡無堵一般不會發狂發癲。。。

    相處越親密越易吵架這是個瞭解與認可磨合的過程。。。無法避免也無須避免!而且要積極應對各自調整狀態!只有在心底裡認可與接受了這麼個人才會識之如己待之以誠。。。

    如此家必合合必興興必旺,此乃處事維家之道。。。

  • 2 # shagnnnnnnnnn

    1.親情:就像我和媽媽姐姐,小時候真的是認為我心裡想的什麼她就應該全都知道一樣。小時候不懂事回家跟老媽說話聲音總是高八度,然後就回被老爸教訓,說話聲音怎麼比媽媽還大什麼態度……確實,我心裡總認為我的做法那些原因你是知道的。但你非但不知道還一直問我讓我很不耐煩吶,現在想起來真想抽自己兩嘴巴子。2.友情:有個好朋友所以總把我心裡想的說出來讓我感到很可怕,啊就是那種很容易被人一眼看穿,那種感覺超沒安全感吶!後來分開了因為哼哼你知道的太多了!你知道就算了你還說出來!很尷尬就總是會拌嘴。3.還有愛情:像我爸爸和媽媽咪呀吵架,我的媽呀,小孩子連大人說話大聲都很ging,好幾次他們丟出結婚證沒離成。等我長大了,看他們吵架有次我崩潰了,把他們痛罵了一頓,結果老媽一臉小委屈說:“我們就吵著玩,不然怎麼像夫妻咯”哎喲我的小心臟吶。4.還有啊,因為親密的人,最不容易生你氣,哪怕吵得天崩地裂你也還是會在我身邊,所以就相愛相殺了,必須用最惡毒的語言叉你兩刀不然你不痛不癢的我心裡不痛快!為此問答我去查了餘舟的說法:好嘛,現在我是吵著玩就陪你拌嘴,真生氣了就自己去角落冷靜一下。別因嘴上的一時痛快傷害了最愛的人 。

  • 3 # 使用者情感導師zmj

    我個人理解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兩個人越親近越容易吵架。原因是。

    一、婚姻就是生活。

    婚姻就是柴,米,油,鹽,醬,醋,茶。

    兩人生活在一起風風雨雨,坎坎坷坷,酸甜苦辣。

    日子久了,時間長了,生活會釀出許多矛盾和苦酒。

    生活會把住日的激情磨平,兩人會審美疲勞,相互厭倦。

    爭吵,打架也在所難免。

    二、越親近越吵架。

    兩人生活在一起,愛情變親情。天天過日子,生活鎖事太多,工作壓力太大,哪有筷子不碰碗的。

    越親近越容易產生矛盾。老婆的嘮叨,孩子的打憂,家務的鎖事,會釀出許多矛盾,爭吵打架是免不了的。

    越親近越容易吵架。

  • 4 # 應作如是觀

    通常情況下是這樣,關係越親密,就越容易吵架。兩個人關係親密,除了親情,就是愛情與友情。這三種親密關係狀態下,我們在一起的時間越久,對於彼此的瞭解也就越深,發現對方的缺點也兩個就越多。兩個人吵架,一方面會是因為彼此不能相容的缺點,另一方面可能就是對彼此太過於隨意。因為缺點,兩個關係親密的人吵架很好理解。那因為太隨意,就是我們在很多時候對於親近的人抱有太高的期望,總希望對方能夠無條件滿足自己的要求。萬一不順著自己的心意,就會苛責對方。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對於陌生人太客氣,對於親人太苛刻。

    當然,兩個有著親密關係的人吵架,也會因為家庭的矛盾、婆媳的矛盾等等。也有些時候的吵架,只是為了釋放心中的壓力。當自己調節不好的時候,很容易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到最親近的人身上。說得好聽,這是因為信任對方,讓自己有安全感。說的難聽一些,就是對於自己愛的人太殘忍,太自私。

    在現實生活中,並不是所有人都是這樣。有些人自我情緒的控制力強,對於自己親近的人也能保持最基本的尊重與耐心。但願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好好珍惜身邊這些真正愛自己的人。

  • 5 # 壹點靈

    在生活中,為什麼我們越是愛一個人,就越容易吵架、互相傷害?

    越是親近的人,越容易表現出攻擊

    Deborh South Richardson在2014年的研究中得出結論——比起陌生的人,我們對更親密的人,更容易表現出攻擊性。

    Richardson將這種傷害親密的人的現象稱為“日常攻擊”,它包括兩大表現形式:直接攻擊和非直接攻擊。

    直接攻擊表現為攻擊性的言語和行為,包括大吵大鬧,打人、性虐待等。在研究中發現,男性比女性更多的使用這種行為。

    非直接攻擊分為間接攻擊和被動型攻擊。

    間接攻擊的表現形式通常是毀壞對方心愛的東西,背後散播流言,透過第三方來施加傷害。親密關係中,這種攻擊行為最為常見。

    被動型攻擊一般透過沉默來進行,不接電話,不回答對方的問題,拒絕和對對方進行交流,被動型攻擊看起來溫柔,實則是一種隱秘的情感控制。

    比如,在《紅樓夢》第二十九回中,因為張道士給寶玉說親,寶黛二人起了口角,黛玉一氣之下提起了寶釵,說自己不像寶釵,沒有什麼配得上寶玉的。

    因為寶釵有一個“金鎖”,寶玉有一塊“通靈寶玉”,大家經常開玩笑說兩人是“金玉良緣”。

    作為這對竹馬之間的天降,寶釵的名字早已成為了二人之間的敏感詞彙。

    寶玉聽黛玉提起寶釵,更覺得黛玉不信任自己,一怒之下將掛在脖子上的玉狠狠摔在地上,嘴上罵道:“什麼勞什骨子, 我砸了你完事!”

    沒摔碎,還要找東西繼續砸,襲人和紫鵑兩人合力才將他拉住。

    見寶玉摔了玉,黛玉更加覺得他不可理喻,不顧自己還生著病,從床上起來搶過玉,用剪子將她送寶玉的玉穗子剪成了幾段。

    這場爭吵是書中二人最激烈的一次爭吵,最後驚動了賈府的最高掌權者賈母,才將兩人分開各自冷靜。

    在這場爭吵中,黛玉提起寶釵刺激寶玉、寶玉鬧著砸東西,都屬於直接攻擊,而黛玉剪壞玉穗子毀掉對方心愛東西是間接攻擊。

    其實在兩人每次爭吵以後,黛玉也常常“自悔失言”,覺得自己不該惹寶玉傷心生氣,所以每次二人都會很快和好。但往往在下一次的發生矛盾時,又忍不住說出傷人的話來。

    Richardson在研究中也發現,那些親密關係中的攻擊者,往往都會對自己的攻擊行為感到費解。

    他們表示:“我並不是真的討厭Ta,也不是真的想對Ta發火,但是我還是這麼做了。”

    這些人認為自己大部分的攻擊行為是無意識的,也不能解釋清楚每次攻擊行為的動機。

    是什麼使得我們不斷的傷害自己最親密的人呢?原因或許有以下幾點。

    是什麼讓我們傷害最愛的人?

    1.在安全領地,更容易表達出真實情緒

    在Richardson針對大學生的研究中發現,他們特別容易對自己的兄弟姐妹發動直接的言語和行為攻擊,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

    他們在潛意識中認為,作為具有血緣關係的親人,彼此之間的聯結是十分強大的,所以,做出“攻擊行為“是相對安全的,即使很激烈,也不會破壞彼此之間的親密關係。

    林黛玉從小在賈府寄人籬下,心思敏感,性格又不好相處,她深知賈府中並沒幾個人待見自己。

    除了疼愛她的外祖母,唯有從小和她一處長大的寶玉,才真正理解她,關心她。

    對於她來說,偌大的榮國府,只有對著寶玉,她才敢完全放鬆,不必顧慮那麼多,可以肆無忌憚的表達自己的想法。

    一次賈府聽戲,史湘雲拿林黛玉開玩笑,說戲臺上唱戲的長得像林姐姐,寶玉看著黛玉神色不爽,忙悄悄示意湘雲不要再說。

    然而在戲散了以後,黛玉卻不和湘雲生氣,反倒和寶玉鬧脾氣,責怪寶玉和湘雲使眼色,拿戲子和她比,不尊重自己。

    寶玉解釋自己正是怕黛玉多心,才叫湘雲別再說,黛玉又反過來指責寶玉說自己小心眼,開不起玩笑。

    史湘雲是賈府的客人,黛玉自然不會對她發脾氣,但對著寶玉,卻可以隨便抒發自己的委屈,甚至無理取鬧。

    因為她知道寶玉關心自己,會安慰自己而不是責怪自己。

    這就像是我們在外人面前,總是時刻提醒自己保持體面,做好情緒管理。

    而回到家中,處在安全領地裡,面對著自己的家人和愛人,就會變成一個無理取鬧的小孩子,只想要盡情的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

    2.表達不滿是在積極應對負面情緒

    在工作遇到問題,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趕快尋找解決方案,而不是和同事吐槽:“這個東西好難啊,搞得我頭都快禿了。”

    被老闆罵了,我們更不會去責怪老闆:“我昨天哭了一晚上,眼睛都哭腫了。”

    老闆和同事,沒有義務處理我們的情緒。

    但是在和戀人在一起的時候,對方說了一句自己不愛聽的,我們都有可能鬧脾氣,摔東西。

    這是因為,在工作中,我們首要的目標是解決問題,和親近的人相處時,我們更多是在尋求情感的支援溝通。

    其實,無論我們是冷靜思考解決方案,還是情緒化地表達自己的不滿,都是在積極應對負面情緒。

    心理學家將人們應對焦慮的積極策略分為兩類,一類的目標是解決問題消除焦慮,一類則專注於減輕情緒壓力。

    在親密關係中,比起探討解決方案,我們更願意肆意的表達情緒,尤其是負面情緒,從而得到對方的理解與關懷。

    在賈府長輩的眼裡,聰慧溫柔識大體的寶釵,是更適合寶玉妻子的人選,這種傾向在平時的生活中也有所體現,心思敏感的黛玉心知肚明。

    林黛玉父母雙亡,沒有人為她的婚姻大事做主,唯有一個外祖母,態度又不明確。

    在林黛玉的心裡,她不可能不為此焦慮。

    礙於封建家族的禮教,黛玉不能直接表達自己心中所想,只好透過爭吵向寶玉展露自己的不安。

    她並不需要寶玉真的疏遠寶釵,而是要寶玉懂得她心中所想,理解她的擔憂。

    向親人發脾氣,表達負面情緒,正是希望自己得情緒得到理解和接納,以減輕自己體驗到的情緒壓力。

    3.親密關係出現問題的警報

    攻擊行為的發生可能是親密關係出現問題的警報,我們透過攻擊行為,表達修正關係的願望。

    當關心和愛都不能解決問題時,攻擊往往時是最後的方法。

    彼此之間距離太近,可能會希望透過爭吵拉開距離;關係太遠,又希望透過攻擊來引起對方的注意。

    這種現象在我們未成年時和父母的關係中體現的格外明顯。

    小時候,當父母工作繁忙沒有給我們足夠的陪伴時,我們透過大哭大鬧來引起對方的注意。

    當我們在青春期時,我們又覺得父母管得太多,想要透過爭吵獲取足夠的獨立空間。

    甚至於,在一段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爭吵,那可能不會是一段健康的關係。因為爭吵,是雙方完全信任的表現。

    試想一下,無論你多麼不開心,都不會透過大吵大鬧來向父母表達自己的不滿,不敢提出一點任性的要求,這樣的家庭環境是放鬆舒適的嗎?

    在一段戀情中,兩個人永遠相敬如賓,從來沒見過對方最惡劣的一面,這樣的愛情能夠經受住考驗嗎?

    有負面情緒是很正常的,對自己親密的人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也不是十惡不赦。

    但是如果我們仗著對方對自己的愛而無所顧忌的發洩,即使對方不會離開你,那Ta也可能因此受到傷害。

    關係中,如何恰當地“攻擊”?

    1.改變溝通方式,降低誤會發生的機率

    當父母不停的嘮叨你“多穿那衣服多吃飯時”,你應該回答的是“我吃飽了,我穿暖了”,而不是“煩死了別嘮叨了。”

    當你伴侶看你狀態不佳來關心你時,你可以說:“我很累,想要休息一下。”而不是,“你好煩啊能不能不要來煩我。”

    正確的表達你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做無意義且傷人的情緒發洩。

    學會就事論事,當你對對方的某一行為有意見時,表明對方讓你不舒服的地方,如:“下次約會你可以提前一點出發嗎?”,而不是,“你這個人怎麼這樣啊?”

    表明真正的問題,才能共同改進,而將攻擊的矛頭指向這個人本身時,對方當然會生氣,極大可能會引發一場爭吵,最後完全忘記解決問題。

    在那些真的愛你,真的關心你的人面前,你會展現最真實的自己,他們就像是一面鏡子。

    當你控制不住自己的攻擊行為時,你一定能夠發現自己從未發現的,隱藏極深的問題。

    這個時候,試著和愛人分享自己的感受,正視問題,尋求Ta的幫助,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最終,負面的攻擊會逐漸消失,找到更健康的相處方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深的套路是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