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葛蘭崔維茲

    盧綰背叛劉邦本來是個機率極低的事情,因為他與劉邦的關係實在是太鐵了,生同日長同裡學同鄉師同師,從流亡芒碭山到沛縣起兵,從亡秦到滅楚,這一路走來,盧綰絕對是劉邦的豐沛故人班底裡最受劉邦信任的人,盧綰有理由相信劉邦,有理由相信,即使所有的異姓諸侯王都被清除掉了,他盧綰也能獨善其身。但實際上,盧綰並沒能獨善其身,並且最終事實上背叛了劉邦投降了匈奴,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請看以下分解。

    就本心而言盧綰也是不想背叛劉邦的,這一點在劉邦派大將樊噲平叛的時候並沒有受到太多的抵抗,盧綰率領燕國的大軍,駐紮在燕國和匈奴的邊境線上,既沒有抵抗平叛大軍,也沒有第一時間投降匈奴的過程中可見一二。小編認為盧綰背叛劉邦的原因錯綜複雜,既有他自己的動搖,又有外界的許多因素在對他施加壓力,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血淋淋的事實

    劉邦建立漢朝以後,沒有原因沒有證據地廢掉了楚王韓信,貶為淮陰侯,隨後又以謀反罪誅殺,而這還只是劉氏誅殺異姓諸侯王的一小部分。同一時期,梁王彭越被殺,淮南王黥布被殺,燕王臧荼被殺……到盧綰這裡,天下的異姓諸侯王幾乎被殺了個乾乾淨淨,包括盧綰在內,天下異性諸侯王只留其二。你說假如你是盧綰,你不慌嗎?豈不是每天都會受到來自靈魂的拷問——下一個會不會是我?不過好在,他與劉邦的關係擺在那裡,他也不至於因為這個,就悍然謀反。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事情一定對盧綰造成了強烈衝擊,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經那不用質疑的對劉邦的信任,此刻多半也有些拿不準,摸不透了。畢竟,一旦他賭錯了,那可是個九族皆滅不留一人的慘烈下場。

    第二個原因在於盧綰本身對燕王之位的眷戀

    這一點我想很好理解,那個時代的王位可不是後世那種虛巴巴的東西,那真可以算是國中之國,舉國上下唯我獨尊,換作是你,捨得放棄嗎?因為對王位的眷戀,盧綰自然迫切地希望這個王位能長久的儲存下去,正如秦始皇希望他的帝位傳至千世萬世一樣,盧綰也不希望自己的王位還沒捂熱就在自己手裡滅亡了。這是內因,至於外因,我們在第一個原因中已經詳細描述過了,那就是血淋淋的事實。這內外夾擊,估計盧綰的日子不會好過。這就為他最終動搖做出錯誤的決定埋下了伏筆。

    第三個原因是天下趨勢

    皇帝制度在始皇帝手中建立,但始皇帝並沒有來得及鞏固它,從而讓它深入人心,以至於在那之後沒多少年,項羽就選擇了復古的分封制度,自己做了霸王,如果最終他贏了,那歷史恐怕會繞很多圈子。

    但是,最終獲勝的是劉邦,劉邦選擇了帝制以及帝制附帶的郡縣制,這就註定了帝王制度的鞏固,同樣,它也意味著中央集權的加強,而且這種加強可不是一直保持原狀,而是會不斷成長,越來越強。因此就發展趨勢而言,郡國並行制最終會退出歷史舞臺,國中之國與帝制的矛盾會越來越尖銳,最終至不可調和,不可調和的結果就是要麼國中之國被滅,要麼徹底獨立出去,不過後者很難,前者倒挺容易。

    所以,不管劉邦和呂后是否有這個意識,但實際上他們充當了帝制發展的急先鋒。因此,即使盧綰能夠獨善其身,燕國也難以逃脫最終被滅掉的命運,不信可以看看文帝朝的淮南王謀反,景帝朝的七王之亂,包括武帝朝的淮南大案。同門親族,一脈血緣尚如此,更何況是異姓侯王呢?燕國的問題不在於不滅,它的問題就在於能存活多久的問題?但這個有些讓人不甘的現實也不是那麼好接受的。

    第四個原因謀反的導火線——誤聽勸告

    其實只要盧綰不謀反,以上的三個原因不管給他帶來再大的壓力,我想在劉邦生前,乃至在呂后時期都可以安然無恙。盧綰叛漢最終成為了事實,皆是因為盧綰最終實際上做出了背叛大漢朝廷的事情。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陳豨叛亂的時候,劉邦親自前去平叛,盧綰派人到匈奴去,本意是勸說匈奴不要幫助陳豨對抗大漢,但滑稽的是,本來去遊說的人結果自己被遊說了,回來就勸說盧綰,燕國之所以存在是因為邊地不穩,一旦邊地穩定了,那下一個被滅掉的就是燕國了。

    我們前面已經分析過了三個原因,這三個原因本身就一直折磨著盧綰,這個時候盧綰聽了遊說,竟然真的就信了。而且,不僅信了,還立刻派人去勾結陳豨,結果不巧的是,陳豨很快被打敗了,陳豨手下的降將一下子就把盧綰勾結陳豨的事情抖了出來。這下子,麻煩大了,盧綰再也難以回頭了。陳豨也是厲害,就因為他謀反,先後把韓信盧綰兩個人一起拉下水,死了也能吹好多年了。

    所以,不管怎樣盧綰聽信了遊說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叛漢已成事實。這就讓我想起了當年蒯通勸說韓信的那句話,當時蒯通已經勸說韓信叛漢勸說了很久了,該說的道理都說了,該分析的厲害也都分析了,但韓信就是不聽,不信。最終蒯通無奈地最後勸道——人要識勸,人要是不識勸,別人勸什麼都聽不進去,一旦做出了錯誤的決定,就再也回不了頭了。韓信最終是不聽勸,下場慘烈。無巧不巧的是,盧綰與韓信正相反,他是輕易地聽信了手下的勸告,做出了錯誤的決定,最終,再也難以回頭了。

    第五個原因劉邦死了

    盧綰謀反後,劉邦派樊噲平叛,盧綰並沒有做什麼抵抗,而是率著燕國的大軍一直駐紮在燕國和匈奴的邊境線上,他在等劉邦,他知道劉邦病了,他在等劉邦病好。因為他與劉邦的關係太好了,儘管他做了錯事,但他相信,等到劉邦病好,他親自去跟劉邦請罪解釋一番,劉邦最終會原諒他。

    這個時候盧綰考慮的就不再是能不能保住燕國了,我想這個時候一方面他與劉邦的感情起了作用,讓他不願離去,另一方面,華人的鄉土情結也在影響著盧綰,盧綰不想死在異國他鄉。如果說一開始,盧綰對王位無比眷戀,那麼此刻他算是大夢方醒,他願意等劉邦病好,就意味著他已經接受了燕國滅亡的事實。

    遺憾的是,他沒能等來劉邦痊癒,劉邦死了。盧綰相信劉邦,但不代表他相信呂雉,殺韓信誅彭越鐵腕強權,這些都是盧綰親眼所見的,他不想也不敢去相信呂后。這個時候他最後的念想也斷了,最後他去了匈奴。去匈奴後的盧綰,被封為東胡盧王,一年多以後,盧綰也告別了人世結束了自己的人生。

    後來,盧綰的家人回到漢朝探親,呂后還親自接見了他們。盧綰的故事到了這裡才最終畫上了句號。儘管盧綰最終以悲劇收場,但我們也不應過多的苛責他,輕易得以叛國求榮之徒去羞辱他。盧綰更多的是那個特殊時期作為帝制下的特殊角色的諸侯王的無奈。客觀來說,他們很難獨善其身,甚至在巨大的壓力下一不小心就會做出錯誤的選擇。而於他們而言,一旦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就再也沒有回頭路可以走了。

    好了,相信大家現在對盧綰為什麼背叛劉邦,已經有所瞭解了。對秦漢歷史感興趣的同學,強烈推薦去聽一聽王立群老師的王立群讀史記系列,從先秦到漢武帝時期,王老師分解得深入淺出,通俗易懂,令人回味無窮,絕對值得一聽。

  • 2 # 壹品鏟史官

    盧綰的一生其實可以用兩句話來概括,一句是無功而受祿,一句是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筆者曾有一片文章說過,曹參、樊噲等人的飛黃騰達嚴重依賴於劉邦平臺的優勢,這種說法同樣適合盧綰,而且更加明顯。

    劉邦的個人能力毋庸置疑,可以將所有能整合的資源整合在一起發揮出巨大的功效,盧綰的優勢則在於他與劉邦的親密關係,兩人不僅同裡出身,而且同年同月同日出生,自幼便在一起摸爬滾打。

    對於劉邦來說,他不過多了一個小跟班,可是對於盧綰來說卻猶如祖墳冒青煙,因為劉邦的光芒太盛,草根出身的他不僅推翻了秦王朝,還受封漢王。

    盧綰則因為關係過硬被封為太尉,相信很多人對盧綰太尉的身份並不怎麼了解,那是因為相對於同時期丞相蕭何的經略後方與御史大夫周苛的寧死不降,盧綰雖然位列太尉,卻依然是劉邦的貼身侍從,本應專管軍事的太尉不過是虛職罷了。

    縱觀整個楚漢戰爭時期,盧綰不是跟隨劉邦就是跟隨劉賈,鮮有獨立戰功,即便這樣,劉邦仍然力排眾議將其加封為燕王。

    試問漢初七大異姓諸侯王哪個不是戰功赫赫,之後封的王哪個不是劉姓宗族,而盧綰的功甚至遠不如為侯的蕭何、曹參,即便非功非劉竟也攀上了燕王的高位,這便是盧綰的“無功而受祿”。

    盧綰也非常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德不配位,怎麼辦呢?第二句話來了,“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既然劉邦給了這麼高的恩寵,自己怎麼著也得為人家做點事吧,可是要文沒文要武沒武,只得開始想歪主意。

    燕國北鄰匈奴,而當時劉邦最大的敵人就是北方的匈奴,可是大方向來說匈奴與漢經過“白登之圍”後便沒有大的衝突,小的衝突還是有的,原燕王臧荼和近來造反的陳豨都與匈奴不清不楚。

    盧綰心想,若匈奴能攻打燕國,而自己能抵抗住匈奴的進攻也算是對得起死黨劉邦的重用了吧,也算是對漢有點回報了吧。

    說幹就幹,盧綰立馬讓人與匈奴暗中聯絡,誰知訊息走漏,風聲傳到了劉邦的耳朵裡,劉邦死都不信盧綰會跟匈奴有一腿,於是便傳盧綰親自來說說清楚。

    劉邦這一傳不要緊,韓信、彭越、英布可都是被傳召逼死的,盧綰害怕了,因為當時非劉而王的只剩下他和吳芮了,劉邦不會想要殺自己吧,便裝病不奉詔。

    劉邦得知訊息後,認為盧綰通敵的傳言果然是真的,大怒之下派樊噲、周勃攻燕。不巧劉邦病死在先,盧綰失去了最後辯解的機會,只得順勢逃到匈奴避難去了。

    話說,盧綰既沒有英布稱帝的野心,也沒有韓信、彭越打仗的本事,他所想的不過是在劉邦面前顯得有用一點,誰知道聰明反被聰明誤,適得其反,自己倒被逼的真的叛亂了。這便是盧綰的“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最後總結,盧綰其實是一個有福的可憐之人,一輩子除了當小弟沒幹成什麼大事,好不容易熬成了大哥吧,還沒那命。

  • 3 # 小太陽D

    盧綰反叛劉邦最主要的因素就是在劉邦建立大漢之後,劉邦默許了呂后殺掉韓信,直到後來彭越被消滅。讓這位異姓王心中產生了恐懼,再加上身邊小人的勸說,就動搖了。

    要知道盧綰和劉邦是從小一起長大的,而且兩個人還是一天的生日,從小一起讀書,到後來造反打天下,盧綰都是劉邦身邊的至交好友,可以說,在所有的異姓王之中,盧綰是劉邦最信任的人。

    盧綰從劉邦身邊的打手做起,最終來到了燕王的位置,而且盧綰的大大咧咧對於劉邦來說也是不可多得的,所以哪怕是盧綰將劉邦碗裡的飯菜加到自己的碗裡,劉邦都沒有說什麼,可以說,盧綰的叛變是打死劉邦,劉邦也想不到的。

    盧綰去往匈奴的兩個契機

    其一,韓信和彭越的死亡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果然反叛。劉邦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何謀劃,令人假說劉邦平叛歸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何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公元前197年秋天,陳豨在代地造反,漢高祖親自率領部隊前去討伐,到達邯鄲,向彭越徵兵。彭越說有病,漢王命令彭越再次侵入梁地只派出將領帶著軍隊到邯鄲。後來彭越被貶,在路上遇到了呂雉,跟呂雉哭訴後,呂雉答應他帶他回去,但是回去後又勸劉邦將其誅殺,就這樣,彭越也被殺掉。

    兩個王爺的相繼死亡,深深觸動了盧綰,不過他認為自己和劉邦的感情深厚,不會被劉邦殺掉,於是就一直在燕王的位子上老老實實的幹活。雖然沒有什麼動作,但是異姓王的死給盧綰心中留下一根刺。

    其二,錯誤的估計了形式

    漢十一年(公元前196年)秋,陳豨在代地反。劉邦親率大軍至邯鄲(今河北邯鄲市),自南面進討陳豨。燕王盧綰亦率兵自東北攻打陳豨。陳豨派遣王黃求救於匈奴,而盧綰也派其臣張勝出使匈奴,並散言陳豨已經戰敗,欲令匈奴勿發兵助之。臧荼的兒子臧衍恰好逃亡在匈奴,巧言令色之下勸動了張勝,讓張勝覺得不能讓劉邦殺掉陳豨,於是他暗中勸匈奴幫助陳豨攻打燕。

    而盧綰懷疑張勝勾結匈奴謀反,於是上書劉邦,請求族滅張勝。張勝從匈奴返回,詳細向盧綰解釋了他為什麼要那樣做的理由。盧綰醒悟,於是對劉邦假稱是他人謀反,為張勝的家屬開脫,使得張勝能夠安心做他和匈奴之間的線人。

    盧綰又派範齊出使陳豨,勸他逃亡,與燕“連兵勿決”。但此事卻被陳豨的降將告訴了劉邦。劉邦派使臣召盧綰,盧綰稱病不往。劉邦又派闢陽侯審食其,御史大夫趙堯召盧綰,並藉機調查他的下人。盧綰愈加恐懼,閉門謝客。劉邦又從匈奴降人那裡,聽到了張勝在匈奴為燕使者的訊息,於是判定:“盧綰果然造反了。”漢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三月,劉邦以樊噲為將軍,率軍擊燕。後又改以周勃代之。

    就這樣,本來是為了自保耍的小心機沒有成功,反而讓劉邦覺得自己也反叛了。可以說是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結語

    其實盧綰還是不想離開劉邦的,盧綰聽說劉邦生病之後,帶著他的家屬、宮人、親信等共數千騎,在長城下等候,希望劉邦病癒之後,親自入長安謝罪。然而四月劉邦駕崩,盧綰遂帶領眾人逃亡到匈奴。匈奴封他為東胡廬王。一年後死於匈奴,卒年六十三。可憐一生都做了正確的選擇,就在這最後一哆嗦的時候,走錯了一步,使得一子落差,滿盤皆輸。

  • 4 # 記錄怪咖

    【據實回答每一個問題,關注老爹,準沒錯】

    老爹對於秦漢時期的歷史,相對來說,是比較瞭解的。對於盧綰反叛劉邦的整個經過,也是有一定的瞭解,所以,老爹說說自己的看法。

    盧綰跟劉邦,兩人是同鄉發小,關係非常的要好。盧綰也是早期跟隨劉邦的人之一,之所以會在西漢初期的時候,做出反叛劉邦的行為,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受到當時大環境的影響,盧綰擔心自己會步其它異姓王的後塵。

    第二,盧綰被人蠱惑,起了養寇自重的心思,結果,被劉邦知曉了。

    首先,我們來說說當時的政治背景。

    劉邦在稱帝之後,一直擔心異姓諸侯王的存在,會影響自己的統治地位。事實上,劉邦所擔心的這種情況,也很快發生了。

    西漢初期的政治格局,並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樣安靜,而是暗流湧動。當時是形成了,以劉邦為代表的中央朝廷,與各位異姓諸侯封國共治天下的局面。

    也就是說,那些異姓諸侯封國,完全是獨立自治的狀態,對於劉邦的統治而言,是一個非常大的潛在威脅。

    在這種背景下,劉邦採取了很多限制異姓諸侯王的措施,比如諸侯王不得使用皇帝禮儀;諸侯國之二千石官,由中央任命;諸侯王無虎符,不得擅自發兵;諸侯王不得擅自賜爵,赦免死罪;諸侯王不得收納亡命之人;諸侯王當定期入朝;諸侯王之間不得私自會晤,等等。

    劉邦的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諸侯王的權力和對朝政的影響。但是,也引起了異姓諸侯王們的不安和反感。於是,很多異姓諸侯王,決定採取自保的手段,要麼,被逼謀反,要麼,就是真的謀反。

    比如被逼謀反的楚王韓信;真打算造反的淮南王英布。很多的異姓諸侯王,下場都是很慘。

    總之,那個時候的異姓諸侯王們,既擔心劉邦會進一步限制他們的權力,又擔心自己會步其他諸侯王的後塵。

    那麼,身為燕王的盧綰,也是異姓王之一,自然也會有這種擔心。

    其次,燕王盧綰在後期的時候,起了養寇自重的心思,不巧的是,還被劉邦知道了。

    盧綰早期的時候,還是很規矩的。跟著劉邦,也沒有那麼多的小心思。

    等盧綰被封為燕王之後,手底下也養著一批謀士。恰巧,碰上代地反叛,需要協助劉邦前去平叛。更巧的是,盧綰被手下謀士的一番“養寇自重”說辭,給說服了。

    盧綰就故意拖著戰爭,以便朝廷能夠倚重自己。可是,沒成想,盧綰的如意算盤打錯了。劉邦的身邊,有人告盧綰謀反,再加上晚年的劉邦,猜忌心理很重,幾次之後,劉邦就懷疑盧綰想要謀反。

    而另一邊呢,盧綰當時特別害怕,因此,就不敢去長安跟劉邦解釋情況。這樣一來,更加讓劉邦確信盧綰是真的謀反了。於是,就派兵前去平叛。

    盧綰兵敗之後,往北投降了匈奴。

    總而言之,燕王盧綰之所以,在後期的時候,反叛了劉邦,並且投降了匈奴。既有當時政治局勢的影響,也有他個人起了“養寇自重”心思的原因。再加上,晚年的劉邦,猜忌心理很重,這才有了這一幕。

  • 5 # 58度烈酒愛歷史

    劉邦和盧綰的關係那是真的鐵,穿開襠褲一起長大的,真正的發小。從小就在一起玩耍,不分你我。劉邦起義他也跟隨,也挺夠意思。沛縣功臣那麼多,蕭何曹參他們都是一個地方的,而且還是多年同事,但無論是誰也比不了盧綰跟他的那種熟悉親切感。

    就算因為彼此之間太熟悉,所以都瞭解對方。劉邦在滅了藏茶之後還暗示下屬要讓盧綰去做燕王,生怕別人不明白自己意思似的。劉邦不是一般人,他做事肯定有道理和目的的。首先漢朝的天下也是家天下,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當時劉邦的兒子們都還小,最大的兒子劉肥被封為齊王了,侄子劉鼻封為吳王,這是劉氏子弟最為年長的。但是跟韓信彭越英布他們那些異性諸侯王,又曾經跟劉邦平起平坐打仗勇猛相比,宗室裡面還真沒有可比性。

    劉邦肯定無時無刻不在想怎麼收回權利,那樣才能安心,又不能太過分引起恐慌出亂子。所以盧綰就是一個緩衝。就因為劉邦太瞭解這個發小了,幹大事是幹不成。讓他做燕王最合適不過了,要是能擋住外族最好,要是不能再想別人辦法。當時英布他們幾位如虎如狼的諸侯王已經讓劉邦感到很大的威脅了,不好控制另想辦法。讓盧綰去燕國還是比較放心。

    就在劉邦夫妻把三位最大異姓王減除以後其他人不在話下,也開始真正的一統天下了。正因為如此,三位異姓王的殲滅認盧綰感到害怕了,又不想被猜忌也不想放棄榮華富貴。所以不僅跟代國的陳希曖昧不清,又跟匈奴眉來眼去,這不是自己沒事找事嗎?等劉邦招他回京的時候他才真正明白事情玩大了,真不敢回去。按劉邦的性格盧綰回京了劉邦應該是不會殺他的,但是盧綰怕啊,前面三位的例子擺在那裡呢!當知道盧綰不敢來京見他的時候劉邦很輕蔑的說早知道他那德行。盧綰他可能相信劉邦但不敢相信呂后,所以只能逃亡匈奴。

  • 6 # 方城闕

    盧綰與劉邦的關係,用現在人的說法,就是鐵子、堅鋼;兩人不但是同鄉,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生。

    由於兩家是世交,這哥倆的滿月酒都是兩家合在一起擺的。劉邦當亭長後,盧綰便成了劉邦的小弟,整天跟著劉邦混吃混喝,形影不離。

    劉邦私放刑徒,躲在芒碭山時,盧綰便追隨大哥來到芒碭山中,與劉邦一起吃糖咽菜,不離不棄。後又第一個追隨劉邦斬白蛇起義,與劉邦一起南征北戰,不怕犧牲。

    在楚漢戰爭最困難時,劉邦派盧綰、劉賈各帶兵一萬,深入楚軍後方斷其糧道,開展了聲勢浩大的破襲戰,讓項羽頭疼不已。

    劉邦打敗項羽,建立漢朝,自然沒忘小弟盧綰的從勞之苦,擁戴之功,授盧綰為太尉、封長安侯。後燕王臧荼謀反,劉邦率軍前去平定了叛亂,殺死了臧荼。事後在討論燕王人選時,劉邦頭一個想到了一起同過窗、一起吃過糖、一起扛過槍的小弟盧綰,於是盧綰成了追隨劉邦沛縣起兵的眾兄弟中,頭一個,也是唯一一個被封王的,可見兩人關係之鐵,堅鋼可不是白叫的。

    公元前197年,代相陳豨舉兵謀反,並且聯絡北方匈奴禪於出兵相助。同處北地的燕王盧館派深通匈奴情況的張勝出使匈奴,勸匈奴單于不要出兵助戰,同時率軍從東北方向準備進攻陳豨。結果張勝到了匈奴後,被臧荼的兒子一通攛掇,私下裡與陳豨、匈奴達成協議:依靠匈奴,三家聯手對抗漢朝劉邦。

    盧綰得知張勝暗結陳稀、匈奴的訊息後,上報劉邦,準備誅殺張勝的家人。誰知張勝回來後,又以劉邦誅殺異姓王,只有三家聯合才能互保,你盧綰這個異姓王才能當的長遠之類的話,說動了疑懼劉邦所為的盧綰。於是盧綰陳兵代地邊境,按兵不動;並派人哄說劉邦,張勝沒有謀反,搞錯了。

    “主疑臣則誅,臣疑主則反。”由此開始,劉邦與盧綰這倆位昔日的好兄弟便互相猜忌起來。一年後劉老太公病逝,劉邦召盧綰入京祭祀。此時彭越、韓信、英布皆以被誅,原本就驚恐不已的盧綰更不敢入京,於是稱病不出,只派手下人入京拜祭。

    至此劉邦判定盧綰已有反心,便派人去燕國私底下收集盧綰謀反的罪證,並命令樊噲領兵攻打盧綰。原本還想找個機會向劉邦解釋一番的盧綰,在得知劉邦病重,呂后掌權的訊息後,無奈之下攜家人及手下數千騎逃亡匈奴,被匈奴封為東胡盧王。

    公元前195年6月,漢高祖劉邦薨。一年後盧綰在北地匈奴而亡,追隨他昔日的大哥而去,享年63歲。

  • 7 # 尋根拜祖

    盧綰走向反叛之路,責任主要在他自己,是他首先對他與劉邦的感情產生動搖,進而採取了一系列錯誤的做法,將自己推向無可挽回的境地。

    盧綰與劉邦同住一條巷子,倆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兩家又是世交,少時二人同學,成年後盧綰始終追隨劉邦。一句話,劉邦與盧綰好得穿一條褲子都嫌肥!

    在劉邦的陣營中,盧綰非常另類,論軍功,盧綰幾乎沒有拿得出手的,論寵幸,即便蕭何曹參,沒一個人能比得上他:

    “從東擊項籍,以太尉常從,出入臥內,衣被飲食賞賜,群臣莫敢望,雖蕭曹等,特以事見禮,至其親倖,莫及盧綰。”

    燕王臧荼被滅後,劉邦需要一位信得過的人,替他鎮守燕北之地。劉邦沒有選擇勞苦功高的任何一位大臣,甚至連一擔挑樊噲,和宗室子弟都不入其眼,唯盧綰有這個幸運。於是,盧綰成了新的燕王!

    可是,盧綰為何不珍惜劉邦的信任,偏偏要反叛,走向亡命匈奴的不歸路呢?

    高祖末年誅滅異姓王的大勢,讓盧綰產生動搖

    高祖末年,隨著韓信、彭越和英布的慘死,劉邦清除異姓諸侯王的政治圖謀,表露得非常清晰。其實這也不難理解,劉邦此時年事已高,春秋無多,他必須為身後事做打算。

    作為開國之君,他最擔心的就是,自己死後,嗣君無法駕馭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事實上太子劉盈的孱弱表露無遺。劉邦必須趕在自己去世前,將威脅最大的異姓諸侯王除掉!

    再深厚的友誼,有時候也架不住利益的衝突,在這個大背景下,盧綰忘記了,如果劉邦要剷除他,何必在臧荼被滅後,不封自己的兒子為燕王呢?盧綰曾對親信說:“非劉氏而王,獨我與長沙耳。”

    可見,此刻在盧綰的心中,佔據首要地位的,不是以忠誠回報劉邦,而是基於保住地位的,對倆人友誼的動搖!

    這正是盧綰思想的裂縫,被蒼蠅盯住的地方!

    張勝自作主張的行為,將盧綰推向危險境地

    這隻蒼蠅就是他的手下張勝。

    高祖十一年,陳豨謀反,派人去連線匈奴,共同對劉邦。與此同時,盧綰也派張勝出使匈奴,以陳豨敗亡的假訊息,企圖阻止匈奴出兵幫助陳豨。不料,張勝在路上碰到了一個人——臧荼的兒子臧衍。

    燕王臧荼被滅後,臧衍逃往匈奴,懷著對劉邦的恨,他給張勝注入一劑“毒藥”,他對張勝說:“你的富貴是因為有燕國在,燕國存在是因為有陳豨在。假如陳豨被滅,燕國就失去了價值,你也就失去了價值!為什麼不保住陳豨,製造燕國和陳豨、匈奴之戰連年戰事不斷的假象?這樣一來,皇帝就永遠離不開燕國了!”

    張勝一聽有道理啊!私下改變了出使的意圖,反而勸匈奴出兵幫助陳豨。正是張勝的做法,將盧綰推向了危險的境地。

    盧綰的自私,導致他一步步滑向深淵

    在張勝還沒有回來前,盧綰還不知道他的意圖。不過,匈奴的出兵,讓盧綰懷疑張勝叛變了。於是盧綰上疏劉邦,請求將張勝滅族!

    等張勝回到燕國,見到盧綰後說明情況,盧綰恍然大悟:張勝做得對啊!只要我跟陳豨、匈奴唱上三國演義,劉邦就離不開我,榮華富貴不就保住了嘛!

    於是,盧綰口風一百八十度大轉彎,他又對劉邦解釋:叛變的人不是張勝,另有其人。同時盧綰一面讓張勝保持與匈奴的聯絡,一面又派人給陳豨送信,讓他轉入游擊戰,咱倆慢慢演戲!

    盧綰的自私,讓自己滑入深淵。陳豨手下一位降將,向劉邦吐露了真情,這下事情敗露了!

    劉邦還算念舊情,也不想被打臉,連續派了兩批使者,詔盧綰回京。盧綰害怕了,稱病不見使者,並放話:“往年春,漢族淮陰,夏,誅彭越,皆呂后計。今上病,屬任呂后。呂后婦人,專欲以事誅異姓王者及大功臣。”

    這話被盧綰的門客告訴了使者,使者原原本本地傳給了劉邦。恰在此時,匈奴投降的人,又把張勝勾結匈奴的事報告回來。劉邦這才確信盧綰反了,盛怒之下,他令樊噲為將,征討盧綰。

    盧綰走向了不歸路!

    劉邦的駕崩,讓盧綰失去了最後的依靠

    盧綰這時候才醒悟過來,自己做得多麼愚蠢,眼睛盡盯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了,完全將劉邦的信任拋之腦後,後悔無極吶!

    大軍一到,必然玉石俱焚,盧綰帶著家人逃往漢匈邊境。他又不甘心,想以舊日的情分,做最後一次努力。於是他滯留在長城邊上,靜等京城的訊息。

    等什麼呢?等劉邦病癒的訊息,甚至希望最好劉邦能來親征,他甚至做好了自縛進京請罪的打算。

    可惜,老天堵死了他的回頭路,盧綰等來的是劉邦駕崩的訊息!

    劉邦的死,等於讓盧綰失去了最後的依靠,他要是再回歸,等待他的,肯定是呂雉無情的大刀片子:

    “四月,高祖崩,盧綰遂將其眾亡入匈奴,匈奴以為東胡盧王。綰為蠻夷所侵奪,常思復歸。居歲餘,死胡中。”

    最終,這對親如兄弟的好友,在生命的最後時刻,走向了分道揚鑣!劉邦死後的第二年,盧綰也病逝於匈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掙錢是男人的事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