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0
回覆列表
  • 1 # 赤狙

    推薦一些相關的空戰影片與記錄給你吧!

    《火狐》

    簡介:蘇聯在1982年開發了米格31噴氣機時,全世界大為驚恐,唯一對策只有盜取這架超效能之飛機,而有能力擔任此任務的就只有越戰空中英雄甘德,甘德終於被說服由退休生涯中復出,接受一連串的特種訓練後,前往俄國並與俄國特務數次交手,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激烈空戰。

    《壯志凌雲》

    該片講述了美國海軍飛行員麥德林以自己老飛行員父親為偶像,幾經沉淪,終於奮起,駕駛銀鷹,縱橫藍天,最終成為一名優秀飛行員的故事。

    以上兩部電影那些年對於美國大量年輕人投入空軍報效有很大程度上的助力。

    再建議,可以去觀看海灣戰爭時期美國空軍的作戰紀錄片,至於二戰時期的英德空戰不列顛保衛戰美日之類的,以及英與阿根廷的知道就好。

  • 2 # 松青追夢人

    雙機編隊攻擊戰術

    直接攻擊 在攻擊機與目標相向或同航向飛行時,使用導彈攻擊。當目標處於中空或高空時,攻擊機在目標探測距離和導彈最大發射距離方面佔較大優勢,可在空中或地面指揮所指揮下進行攻擊。如條件允許,攻擊機可以1000~2000米的負高度差進入目標前半球或後半球,當機載雷達探測並識別目標後發射導彈。攻擊前通常開啟電子戰裝置干擾對方,防止其進行攻擊,而後飛機在上仰時以最大允許發射距離發射導彈。

    鉗形攻擊 是指利用兩個編隊從不同方向同時攻擊目標。如果對方發現一個編隊並向其轉彎,另一個編隊即可佔據有利戰術位置對目標進行尾後攻擊。此時,地面或空中指揮所對飛機進行引導,並觀察空中情況和協調各型飛機的行動。其中有兩種典型情況。

    一是側冀遷回,佔位攻擊。雙機保持跟進隊形從70千米外接敵,高度大約在4800~9200米,速度800~1000千米/小時,目標機高度3600~9500米。距離40~60千米發現目標機,距離30~40千米時前位長機向一側反轉誘敵,後位僚機接敵併發射中距導彈,長機再反轉進入攻擊。若僚機攻擊前被目標機鎖定,則僚機實施反轉誘敵,由長機轉入攻擊。

    二是雙向迂迴,左右夾擊。雙機保持跟進隊形,高度4800~9200米,速度800~1000千米/小時。距離30~60千米雷達發現目標機,15~40千米鎖定,雙機同時向兩側分開,並反轉遷回,再回頭對目標機實施包抄夾擊。

    釜㡳攻擊 是F-15、F-16等型機混合編隊進行空戰的主要戰術,經常與“鉗形攻擊”組合使用,適用於中隊以上編隊空戰。在空中預警機發現目標後,F-16雙機立即機動至目標側翼,並進行防禦機動,吸引對方,迫使對方中隊進行雙機水平疏開,其中對方一個雙機編隊跟蹤F-16雙機,而後F-15雙機投入戰鬥,對??F-16雙機在低空從相反方向投入戰鬥,與F-15形成“鉗形攻擊”。如果隱蔽攻擊失敗,F-16將吸引對方跟蹤,並展開近距空戰。遠處的F-15 在情況適宜時,有選擇地發射中距導彈攻擊。

    水平疏開 在低空空戰和條件不允許進行垂直機動時使用。其要領是數架或雙架飛機同時施放有源干擾,並按預定角度沿水平面脫離原航線向兩側做修正轉彎。完成疏開後,繼續接近目標,使敵無法發揮導彈發射的距離優勢,同時可保障攻擊編隊順利進入導彈的有效發射距離,向目標轉彎後,先敵實施發射。

    戰鬥開始前,為達成攻擊的隱蔽性,戰鬥機雙機須編成密集梯隊戰鬥隊形,前後距離200米以內,左右間隔100米以內。當與目標距離達到60~65千米時,敵雷達進入自動跟蹤狀態,編隊立即改變隊形。當發現在捕捉到目標的同時也被敵雷達截獲時,飛行員立即施放干擾15~20秒,而後以30°~45°的角度脫離原航線,向兩側做修正轉彎,並直飛60~70秒。直飛時間取決於修正轉彎的角度,角度越大,直飛時間越短。直飛過程中為防止目標脫離雷達跟蹤區域,飛行員應儘量縮小角度,修正自己的位置。

    這些機動動作可最大限度縮短對方導彈發射距離,破壞其雷達自動跟蹤,迫使其重新判斷形勢,重新定位和鎖定目標,重新準備導彈發射。即便對方雙機編隊長機雷達鎖定沒有被破壞,從發現己方雙機疏開到重新定位也需要50~60秒。利用此間隙,己方雙機可進入導彈的有效發射距離,向對方轉彎,並根據情況做如下選擇:雙機同時對對方實施攻擊;長機對對方實施攻擊,僚機對長機進行保障,或相反。假如己方雙機完成疏開後,長機仍處於對方雷達鎖定之中,長機應在轉向目標後,重新施放干擾,掩護僚機對對方實施導彈突擊。假如僚機處於對方雷達鎖定之中,僚機進行保障,長機對對方實施導彈突擊。

    如果疏開後己方雙機仍無法脫離對方干擾扇面,機載搜尋雷達將受到極大影響,突擊飛機應使用光學瞄準具和紅外導彈。紅外定位器發現目標距離短,開始時易丟失目標。這時另一架飛機應使用雷達搜尋,並利用遙控密碼通訊提供目標指示,減少突擊飛機的搜尋時間。

    垂直疏開 這是梯次配置的戰鬥機編隊在接近目標過程中,以垂直方式疏開的戰術動作,可先敵發射導彈和破壞對方導彈引導。該動作適用於中高空小編隊空戰,既可在進入導彈發射區域前使用,也可在剛進入時使用。機載雷達發現目標後,編隊以密集隊形接敵。達到鎖定目標距離時,雙機開始施放干擾,完成“垂直疏開”動作。具體方法是:長機開加力,以0.9馬赫的速度爬升到適宜高度,僚機高度下降500米。

    “垂直疏開”戰術動作可以取得三個效果。第一,至少會有一架飛機脫離對方的探測範圍,為實施隱蔽先敵突擊創造條件。第二,長機具有高度上的優勢,增大了導彈發射的允許距離,可為先敵發射創造條件。第三,獲得較大高度差。高度差越大,先敵發射的時間越充分。高度差為2000米時,先敵發射的時間為5秒;高度差4000米時,先敵發射的時間為8~10秒;高度差7000米時,先敵發射的時間為15秒。在高度差9000米時,攻擊機可獲得絕對的先敵發射優勢。

    這裡有一些戰術要領。第一,長機應在進入優勢區前即佔據較大高度。第二,必須準確把握“垂直疏開”的時機,過早會暴露意圖,過遲可能會被敵導彈擊中。“垂直疏開”的準確時機是敵機載雷達轉入自動跟蹤狀態時。第三,當對方佔有高度優勢時,優勢越大,雙機長機轉入爬升的時機應越晚,而僚機應在對方發射導彈後迅速下降高度。即使高度差非常大,比如15000米,雙機也不應同時下降高度,否則可能會落入對方導彈殺傷區域。第四,當雙機具有高度優勢時,既可爬升,也可下降。如果能在敵導彈發射後,雙機迅速爬升和下降,機動效果會更好。為使敵導彈在最後階段偏離目標,雙機在爬升的最後階段適宜做不規則橫滾。

    組合疏開 這是“水平疏開”和“垂直疏開”戰術動作的組合。其要領是在接近目標過程中,飛機脫離原航線,向兩側完成修正轉彎,同時改變飛行高度,達成編隊疏開。“組合疏開”戰術動作用於進入對方導彈發射區前、接近目標的初始階段和進入對方導彈發射區後。

    在接近目標的初始階段,長機可在完成修正轉彎的同時,完成爬升動作。僚機可在完成修正轉彎的同時,完成下降高度動作。雙機同時佔據預定高度。在進入對方導彈發射區後,長機在完成戰術轉彎的同時完成爬升,僚機完成戰術修正轉彎的同時下降高度,或相反。或長機爬升,僚機在水平面做戰術修正轉彎。

    以F-16為例說明。其組合疏開戰術有以下四種:

    其一,左右(上下)分開,先後攻擊戰術。F-16雙機保持密集隊形從40~55千米處接敵,雙方高度均為6300米。距離37千米時,F-16雙機改為防禦隊形或跟蹤隊形。距離30千米時,雙機左右分開,間隔保持5.5千米左右,長機爬高至7200米,僚機則下降至5100米,對目標機實施中距導彈攻擊。距離11~19千米時,前位長機下滑接敵,僚機則反轉拉開距離,並創造發射中距導彈條件。當前位長機完成近距攻擊後,僚機恢復航向,在距離目標機約11千米時進入接敵,對目標機實施近距導彈或機炮攻擊。

    其二,左右分開,相互支援,下滑接敵戰術。F-16雙機保持防禦隊形,在55~60千米外與目標機單機構成正對頭態勢,高度7300~9700米,開加力速度0.9~1.0馬赫,目標機高度 6000~7600米。距離約37千米時,F-16發射中距導彈,然後關加力防止前衝,雙機左右分開。目標機則下滑至3000米擺脫,F-16長機再反轉對目標實施攻擊,僚機也反轉支援長機,並下降到3000米至目標機側後方實施中距或近距攻擊。

    其三,大間隔雷達跟蹤隊形接敵,前後截擊戰術。F-16雙機保持前後跟蹤隊形,高度7000米,在距離約56千米時與目標雙機正對頭接敵,目標機高度約6400~9150米。 F-16發現目標後,開加力加速至0.9馬赫,爬高至9150米以上,雙機拉開至19~28千米,保持600米高度差,變換成大間隔雷達跟蹤隊形。前位 F-16首先選定其中一個目標實施中距攻擊,然後反轉脫離,防止遭敵中距攻擊。後位F-16則改為前位,對另一個目標機實施中距攻擊。如中距未能全殲目標機,再轉入近距,力爭佔位目標機後方4~7千米實施近距導彈或機炮攻擊。

    其四,防禦隊形接敵,同時攻擊目標戰術。F-16雙機保持防禦隊形,高度約為4600~10600米,從55~60千米外與目標機雙機對頭接敵。目標機雙機保持前後跟蹤隊形,間隔0~4千米,高度大約為5400~6600米。距目標機約27千米時,F-16雙機左右疏開,並對目標機實施中距攻擊。距離 16~18千米時,F-16雙機分配目標。相距13千米時,目標機雙機橫向間隔擴大至7千米左右,F-16雙機則採取目視接敵,依威脅程度選擇優先攻擊目標,分別實施近距導彈攻擊,攻擊距離約7~9千米。

    中隊編隊戰術

    中隊編隊通常由攻擊和掩護編隊組成。攻擊編隊主要是前出至對方編隊側翼,從低位突然實施導彈突擊。掩護編隊主要任務是:及時發現敵人;隨時將目標資訊傳給突擊編隊長機;佯動吸引敵機;在接敵緊急階段施放干擾;火力支援攻擊編隊,並對其實施掩護。攻擊和掩護編隊的間隔和距離根據實際情況而定。間隔大小應保障兩編隊同時進入導彈發射距離。距離大小應保障突擊編隊在掩護編隊進入對方發射區域前實施攻擊。

    側方攻擊 攻擊編隊在200~500米低空飛行,位於掩護編隊前18~20千米,間隔15~20千米,觀察瞄準系統置於光學瞄準狀態。掩護編隊在中空飛行,觀察瞄準系統處於工作狀態。起飛後或在投入戰鬥前,均保持這種隊形。

    當攻擊機雙機進入鎖定目標距離後,掩護編隊開始準備攻擊,由其長機實施目標鎖定。如果對方已先期鎖定,掩護編隊長機可施放干擾破壞敵雷達跟蹤,僚機向左或向右完成修正轉彎,並下降到低空,以期進入對方側翼。在掩護編隊佯動掩護下,攻擊編隊進入最佳發射距離,開啟搜尋雷達,以大坡度轉向目標。發現目標後,急躍升,從側下方突然對對方實施突擊,掩護編隊長機繼續對對方施放干擾。如果對方在突擊編隊發射導彈後開始機動,將落入掩護編隊僚機的導彈攻擊之中。攻擊編隊應位於掩護編隊的前面,在掩護編隊進入對方導彈發射區前先敵實施突擊。

    雙頭攻擊 掩護編隊在前,攻擊編隊在後,或離目標同樣距離時,使用此戰術。戰術與側方攻擊相同。

    使用某主動雷達制導導彈時,兩編隊的距離為20~25千米。掩護編隊根據使用不同導彈的距離要求,在進入對方導彈發射區前完成修正轉彎。當掩護編隊飛機機動後處於攻擊位置時,攻擊編隊的飛機應進入導彈發射區域。當兩編隊與對方距離相等,即攻擊編隊正好在掩護編隊下方位置時,可對敵機實施攻擊。

  • 3 # 再言春秋

    導語

    2019年11月上映的好萊塢戰爭歷史大片《決戰中途島》以歷史傳記的紀錄的形式,詳實講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太平洋戰場的決定性戰役中途島之戰的全過程。

    軍迷們在享受現代電影工業技術帶來的真實海空大戰震撼體驗的同時,也在紛紛吐槽電影中表現的歷史段落是否存在問題。

    其中一個槽點是本片是以參加該戰役的美國海軍航母CV-6“企業”號的船員與該航母配屬的VB-6艦載轟炸機中隊為主角視角看待整場戰役。

    這導致電影基本沒怎麼提到美國海軍其他參戰部隊和艦船,比如另一艘航母,CV-5“約克城”號以及她所搭載的VF-3艦載戰鬥機中隊。

    電影主角約翰·史密斯·薩奇就隸屬於該中隊,咱們今天要講的,就是他在中途島之戰中首創和使用的著名的薩奇交叉曲線戰術。

    針對零式戰鬥機的戰術

    1、戰爭之初,美日空戰中,美國處於下風。

    約翰·史密斯·薩奇(John Smith Thach),暱稱“Jimmy”,1905年出生於美國阿肯色州,1927年畢業於美國海軍學院並加入海軍服役,1929年開始艦載機飛行訓練,20世紀40年代加入VF-3艦載機戰鬥機中隊並擔任中隊指揮官。

    該中隊後來從航空母艦CV-2“列克辛頓”號轉移到“約克城”號上。薩奇在擔任VF-3指揮官期間提出了他的經典“ Beam Defense Position”戰術。

    1941至1942年,美國海軍艦載戰鬥機主要是F4F“野貓”戰鬥機,其飛行速度和敏捷度相比於同時期日本帝國海軍的主力戰鬥機A6M“零”式都比較差,這導致美國海軍艦載機在同日本戰鬥機進行一對一的空中格鬥時都處於下風。

    2、新型空戰戰術的創造

    針對於“狗鬥”(Dogfight,即空中格鬥)時野貓戰鬥機因為速度和敏捷度不夠而落後於日軍飛機的問題,薩奇開始了他的戰術研究,他的思路基礎倒也簡單直白——既然一對一打不過,那就乾脆二對一的去打零式戰鬥機唄。

    當然,單純的兩架飛機毫無邏輯的圍攻一架敵機是行不通的,這兩架飛機需要配合作戰。薩奇找來了他的好友,同隊的飛行員愛德華·亨利·奧黑爾中尉(Edward Henry “Butch” O’Hare,1943年陣亡),兩人一起研究如何高效而致命的用兩架野貓進行配合去擊落一架零戰。

    經過多次紙面研究和實飛演練,他們最終創造出了之前提到的 Beam Defense Position戰術(這個彆扭的名字是薩奇自己起的),也叫薩奇剪刀。

    戰術詳述1、戰術構思

    在具體解釋薩奇剪刀戰術前要稍稍強調一下,現實當中的空中格鬥並不像我們在影視娛樂作品中看到的那樣,飛機互相進行很長時間的開火。

    實際空戰時,敵我飛機的飛行速度非常快,這導致雙方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相對速度更是快的恐怖,留給飛行員的開火機會和時間並不多。優秀的飛行員必須抓住非常短的瞄準機遇給予敵機致命一擊。

    基於這些,薩奇的想法是用兩架野貓戰鬥機配合,一架飛機擔任誘餌引誘敵機追逐,爭取為另一架飛機提供足夠多且有利的攻擊機會。

    2、配合上圖,來談一談薩奇剪刀究竟是什麼樣的戰術

    圖中藍色的兩條線代表美軍的野貓戰鬥機(W1實線和W2虛線),紅色的線代表日軍的零式戰鬥機(Z).戰術的具體方略為:

    第一步:W1 先平直飛行吸引Z的注意。

    第二步,W1在Z發現並追逐自己時立即改變方向(同時通知W2準備),朝W2的前方飛去,此時W1的飛行軌跡是與W2的飛行方向呈一定角度(Z的飛行軌跡也會如此)。

    第三步,Z在追逐W1時會將自己薄弱的側方和側後方暴露在緊追而來的W2的前方,W2就可抓住機會向Z猛烈開火(圖中紅色爆炸圖示就是W2對Z進行攻擊的機會點)。

    第四步,也是補充步驟,如果W2的攻擊沒有奏效,那麼W1就立即向自己此時飛行方向的相反方向做S形運動,吸引Z追逐自己做相同軌跡的運動,而W2則向相對方向進行小幅度S形運動,抓住W1為自己創造的第二次,第三次攻擊機會向Z開火,直到將其擊落。

    3、重點提示

    W1和W2的誘餌-攻擊角色並不固定,二者可以互相轉換,誰當誘餌或誰去攻擊都是隨機應變的;這樣的攻擊運動次數不能太多,否則敵機會意識到然後跑掉(不過這個戰術可以用到給被攻擊的友軍飛機解圍之中)。

    這個戰術中,兩架野貓會不斷做相反方向的S型軌跡飛行,所以被稱為“薩奇交叉曲線戰術”,而這兩個S型軌跡交叉很像剪刀,因而俗稱“薩奇剪刀”(Thach Weave)。

    中途島-第一次實戰

    雖然從理論研究和飛行演習的結果來看,薩奇的剪刀戰術是對付零式戰鬥機的不二法門,但是戰術理論是要經過實戰檢驗才能被認可和推廣。而中途島海戰給了薩奇和他的TF-3中隊檢驗自己戰術成果的一個機會。

    1942年6月4日,薩奇帶領TF-3中隊的6架野貓戰鬥機掩護從約克城號航母上起飛的轟炸機去攻擊進攻中途島的日軍艦隊。小分隊在日艦上空遭遇了15-20架零式戰鬥機的圍攻。

    危急之中,薩奇下令小隊兩兩一組使用薩奇剪刀戰術同日軍進行格鬥,結果比較令人滿意——本來應該在數量和質量上佔優勢的零式戰鬥機被野貓的新戰術搞得暈頭轉向,總是在咬住野貓的同時就會在自己薄弱部位受到其它野貓的襲擊,即便不被擊落也不得不退出攻擊狀態,戰術隊形被完全打亂。

    最後結果是,薩奇的小隊以損失1架野貓為代價擊落了4架零式戰鬥機,薩奇本人包辦了其中3架。這次遭遇戰證明薩奇的新戰術非常出色,在之後的戰鬥中薩奇又擊落了3架日機,成為了王牌飛行員。

    結語

    中途島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便將薩奇從一線部隊召回後方。他們實在不想損失這樣一位優秀的戰術人才。

    從此以後薩奇便不再參加一線戰鬥,轉而專心進行戰術研究和新兵培訓,他將自己改進過的薩奇剪刀戰術在軍隊飛行員中大力推廣。

    1942到1943年的瓜達爾康納爾島戰役中,駐紮在亨德森機場的美軍飛行員開始廣泛使用薩奇的新戰法,對日軍戰機構成了極其致命的威脅。

    約翰·薩奇在1945年9月2日參加了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戰列艦上舉行的日本投降儀式,他於1967年從海軍退休,1981年在科羅拉多州去世。而薩奇發明的“薩奇剪刀”戰術至今仍在各國空中作戰力量當中廣泛使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看有人說美伊衝突美國打也是輸,不打也是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