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夜聽三生

    人生從來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心。

    而王陽明認為:

    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慾望”二字遮蔽了良知,才讓人心變得難以直視。

    01

    有個畫家,想畫佛與魔。

    他在一個寺廟裡,找到一個僧人,發現他打坐的時候,氣質清明安詳。

    畫作完成後,畫家一舉成名,僧人也如願拿到了重金謝禮。

    過了一段時間,畫家想要找一個魔鬼的原型,但是找來找去都不滿意。

    直到有一天,他去了監獄,見到了一個犯人,他很滿意,於是著手作畫。

    這時候,犯人失聲痛哭。

    畫家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

    犯人說:上次你畫佛的人是我,這次你畫魔也是我。

    原來,僧人拿到報酬之後,下山去花天酒地。

    金錢很快用完,但是慾望卻越來越大,最終一步步淪陷下去。

    他偷盜、搶劫、無惡不做,最終鋃鐺入獄。

    畫家瞭解之後,長嘆一聲,丟掉畫筆,再不作畫。

    人心最難直視,佛魔也只在一念之間,一旦淪陷在慾望之中,就永遠沒有回頭的餘地。

    02

    古語說: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

    韓信年輕家貧,常去亭長家吃飯,亭長對他也很照顧,但是時間一長,亭長妻子不樂意,不再為韓信提供白食。

    韓信不得已自己出來釣魚維生,溪邊的老婆婆看他可憐,給了他一碗飯。

    這碗飯韓信記了一輩子,後來封侯之後,以千金回報。

    但是那位幫助他很長時間的亭長,卻只得了一個“小人”的評價。

    鳥只需要一個樹枝就可以安家,偃鼠喝水,最多也不過是喝飽。

    在人人不斷追求更富有、更成功的今天,我們卻已經沒有了“知足常樂”的心態。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

    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定期清理家庭衛生,只留下必備的東西,你慢慢就會發現,原來有那麼多東西,都不是必需品。

    定期審視自己的人生,才發現,有那麼多佔據自己精力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任何價值。

    鐵娘子撒切爾夫人名聲在外,但是晚年的時候,陪伴她的卻是孩子小時候的玩具、畫本。

    她為“事業”奔走一生,最後才發現,孩子才是她內心最柔軟的溫情。

    人生從來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不斷選擇拋棄哪些不必要的東西,內心才不會被遮蔽,光照進來,才能看清自己內心需要的是什麼。

    03

    《道德經》裡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懂得知足。

    明朝的胡九韶家境貧寒,耕讀傳家,僅僅能得到溫飽。

    但是他卻每天晚上都要燒香感謝神明賜給他的福氣,妻子說:

    我們一天到晚都是菜粥,怎麼算是有福呢。

    胡九韶說:“我們生在太平時代,沒有兵荒馬亂,全家還能有衣穿有飯吃。

    家人沒有生病的,也沒有被關押的,為什麼不是幸福呢?”

    《親友書》中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膨脹的慾望,讓人永不滿足,這是痛苦的源頭。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剋制自己的慾望,不斷捨棄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人生才能平和安寧。

  • 2 # 急速狂飆

    慾望並非不想,不要就會消失,當你執意想要戒掉慾望,那份對清心寡慾、無慾無求的偏執堅持,也可以稱得上是一種變相的慾望。

    我們沒必要把慾望看成是可恥的需求,只要是正當的,那就放開自己勇敢的去追求,比如一些藝術家對藝術的堅持,和那些耗盡一生精力為人類填上寶貴財富的文人巨匠,雖然他們都知道這是一條孤獨又漫長的道路,但都選擇了堅持,從而讓生命釋放出耀眼的光芒。

  • 3 # 感恩今天明天陌生人

    “慾望”,人有樂觀悲觀倆種態度。“慾望"可以福人也可以禍人。中國民間的通俗哲學家,把慾望歸納成四個字:酒色財氣。他們說:酒是穿腸毒藥,但無酒不成席;色是剮骨鋼刀,但無色不成姿;財是良心的蛀蟲,但無財不成義;氣是惹禍根苗,但無氣受人欺。酒是享樂能力,色是色慾,財是利慾,氣是權勢。這四樣東西,替社會成了多少事,也替社會敗了多少事。人慾像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關於“慾望”我們還可以結合生活進一步思考,確立新的觀點。(提示:從正,反,虛,實,從是什麼、為什麼、怎麼辦等角度與層面思考立意)

  • 4 # 袁野視界

    關於這個問題其實是個人者見仁,智者見智話題。我們通常把慾望理解成‘色’也,其實欲之所望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而且每個人每個人都有慾望的存在。

    所以說我認為慾望對每個人來說其實真的時刻存在自己的身邊,說通俗點慾望也就是理想。人不能沒有理想,有了理想也就能使我們有上進心、進取心。慾望是理想的催化劑,慾望本身也要切合實際,有理想不努力不去實現還是空有慾望。

    慾望的強烈與否對我的實際行動是成正比的,當有些我們非常想實現的目標那就會慾望非常強烈,反之我們的慾望就比較小,催化的動力也沒那麼大。總之有理想有慾望是好事,但我們要求力所能及,人的慾望是永無止境的。以上是我個人對慾望的理解。歡迎有不同的見解請關注@都市鄉村快樂人 我們共同探討。

  • 5 # wqR

    慾望的合理核心是需要,但不等同需要,需要有滿足感,而慾望是對需要的變異,是一種強烈的不能滿足的意識,所以有毀滅性。

  • 6 # fylhs

    慾望產生於人基因傳承的一種誘惑,一切慾望發源於人的基因傳遞必要,所有的慾望都是必然有利於基因傳遞,同性戀是變異!

  • 7 # 漂亮1366

    慾望有著生理層面的生化基礎,在神經遞質與受體的參與下,才會出現慾望,才會強烈的想做某些事情。慾望也難被理智所左右。

    那慾望會帶來什麼,慾望是被什麼誘發的,為什麼會存在慾望,可以怎樣對待這樣或那樣的慾望。就得研究研究進化論、心理學、哲學了,你可以看看《人類簡史》找找靈感

  • 8 # 快樂的汪四哥

    老祖宗說“食色性也”,這是人的本性,無需粉飾。

    每個正常人,都會有生理、心理的需求。並且大部分人是為了追求這兩種需求的合理化,完美化奮鬥終生。

    人總會有這樣那樣的慾望,女人愛美,渴望變得更完美,男人呢,愛看美女……這些太正常不過,在當今社會道德倫理範疇之內,在律法人情約束之內,合理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物質生活,這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本源力量,這是被需要的,這是高尚的。

    但總有一些畸形的做法引起大眾的厭惡。以至於慾望跟邪惡有一點點沾邊。慾望不過是正常的心理、生理反應在大腦皮層反射區的綜合反應,很正常的一件事,有了慾望,合理的排遣,適當的引導,太正常不過。

    慾望就像衣食住行,無處不在,每個美好的事物都會或多或少勾起人的慾望,或據為己有,或一親芳澤。但是,一切都應理性看待,一個衝動,就是萬劫不復的結局。法制社會,還是得在法律允許的前提下,一切才有意義。

  • 9 # 幕後老牛

    對於慾望的理解,因人不同,各有所以然。

    人是高階物種,有語言,有思維,有情感,有需要。所以,人在生長的不同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需要。但是,合理的或者說符合實際的需要,也許通過了努力,會實現,而脫離了現實的主觀需要就難以實現了,由此也就變成了慾望。

    慾望是一種意識,因為它就潛藏在心裡,當這種意識不斷出現時,就會有某種潛意識的行為,那就是本能的實際運行了。其所執行的目標,就是實現自己的慾望。

    如果是慾望與客觀稍有出入,那麼,通過了不懈努力後,可能會有所回報。但是,當慾望只是主觀的情況下,或者說與現實生活相差太大,那麼,慾望則永遠是達不到的。因此,在人群裡就會有不一樣的人生,如假,惡,醜的一些人或事。

    慾望,是一個人的心理活動,也是自私的事,所以,要有充分的認識了。如果處理不當,也許會把一個人拖向另一個方向,這個,也可能會是人與人的落差之所在的原因之一了。

    慾望與佔有是緊密聯絡的,當有了慾望的心,就會有佔有慾,所以,能否把持,關鍵看這個人的修為,若是修身養性的人,可能會理性的去除慾望之心之念,若是缺少修養的人,也可能會導致犯罪。由此可見,慾望也是很可怕的一種表現詞語,生活中應該引起重視。

    慾望與理想是有區別的,不能混為一談。

    在這裡,要強掉一些老年人,因為時常會有攀比之心,如比成就,比兒女,比生活等等吧,由此而產生某種慾望,因為無法實現,便成為了心魔,從而導致了某些疾病。所以,慾望也是人性的另一面,故當慎重對待之。還望各位大神多參考。

  • 10 # 陶田福

    慾望對於人類來講,是一種動力,有推進器的作用,是對某種事物的追求。

    就單個個體人來講,窮人的慾望就是吃飽飯,穿暖衣,有擋風遮雨的住所。

    對富人來講,除吃好、穿好、住好外,還要有更高階的享受,包括精神層面的。

    對事業型人來講,除現有的規模外,還想要有更大規模更大的發展。

    對科技人員來講,不會滿足現有狀態,想謀求更高、更精、更先進的技術,超越別人,走在別人的前面。

    對於貪汙腐敗份子來講,世上最好的東西要歸他,漂亮的女人也要歸他,而且是多多益善。最後招來的是滅頂之災。

    人應該有慾望,尺管各人的慾望不盡相同,但重要的是能把控住自己,不能讓私慾膨脹。人若沒有慾望,與行屍走肉何異。

  • 11 # 創客IP老梁

    真正的智者應及時清除自己心靈的汙垢,捨棄感官的享受,使內心不會迷惘。不僅是求得智慧,做其他事也是一樣,要有強烈的慾望。這樣,你就可以心無旁騖地向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南陽慧忠禪師被唐肅宗封為“國師”。有一天,肅宗問他:“朕如何可以得到佛法?慧忠答道:“佛在自己心中,他人無法給予!陛下看見殿外空中的一片雲了嗎?能否讓侍衛把它摘下來放在大殿裡?”

    “當然不能!”慧忠又說:“世人痴心向佛,有的人為了讓佛祖保佑,取得功名;有的人為了求財富、求福壽;有的人是為了擺脫心靈的責問。真正為了佛而求佛的人能有幾個?”肅宗問:“那麼,怎樣才能有佛的化身?“慾望讓陛下有這樣的想法!不要把生命浪費在這種無意義的事情上,幾十年的醉生夢死,到頭來不過是腐廠與白骸而已,何苦呢?”慧忠開解道肅宗繼續問:“哦!如何能不煩惱不憂愁?”慧忠答:“您踩著佛的頭頂走過去吧!”“這是什麼意思?”肅宗一臉迷惑。慧忠淡淡地說:“不煩惱的人,看自己很清楚,即使修成了佛身,也絕對不會自認是清靜佛身。只有煩惱的人才整日想擺脫煩惱。

    修行的過程是心地清明的過程,無法讓別人替代。放棄自身的慾望,放棄一切想得到的東西,其實你得到的將是整個世界!”“可是得到整個世界又能怎麼樣?依然不能成佛!”肅宗依然不甘心。慧忠間:“你為什麼要成佛呢?”“因為我想像佛那樣擁有至高無上的力量。”肅宗回答。慧忠說:“現在你貴為皇帝,難道還不夠嗎?人的慾望總是難以得到滿足,怎麼能成佛呢?”是啊,慾望永遠沒有止境!即使是皇帝也有種種慾望。在物質生活方面,我們確實不應該貪得無厭,否則很容易被生活所累。佛說,摒棄貪慾吧,否則會萬劫不復。貪慾會使人掉入自我毀滅的深淵。參禪,汲取禪的智慧,會讓你的物質生活趨向於高雅。女道至簡世人求佛究竟是為了什麼?很多時候,人之所以痛苦,在於追求錯誤的東西;工作之所以令人渴望、苦惱,是因為它牽涉價值和慾望;生活之所以如此的無趣,是因為現實和人性的衝突。如果你正面臨困境,不如給自己點時間,去沉澱一下自己的心靈,把承受改變為享受。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所得,有所成就,有所收穫。什麼是最大的收穫呢?要能滿足,你不滿足,就是睡在天堂也如地獄;假如你滿足,地獄也如天堂,所以滿足是最大的收穫。

  • 12 # 貓爵士

    中國字本來就是複雜的,比如慾望

    其實人類的行為是被慾望支配的,但是慾望的強度不同,會影響一個人的高度,地位和層次

    區別一下以下三句話的區別:

    1、我想要減肥

    2、我真的要減肥

    3、我一定要減肥

    這三句話說出來以後,背後所帶的行動能量是不一樣的。

    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只是說“我想要”的時候,這事十有八九是沒有結果的。

    當一個人說“我真的要”的時候,這事可能能有八成的結果,但也很容易爛尾。

    但如果一個人說“我一定要”的時候,這事基本可以說能夠取得一個稍微能讓人信服的結果。

    而且這三句話背後所帶來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一樣的。

    如果一個人只是說想要的時候,他一定會陷入長期的情緒化當中,因為當他遇到困難的時候會有想放棄的想法。

    如果一個人說真的要的時候,他就會認真開始思考這件事具體應該怎麼做,會有個大體的方案和步驟,也能有一定的執行力。

    但如果一個人說我一定要的時候,那麼他就會更加逼迫自己把做這件事的具體過程捋得比較清楚,然後分步執行,讓自己出結果。

    也就是說當一個人做成一件事的慾望越強烈的時候,他的思維越嚴謹越細緻,大腦的使用率是越高的。

    但如果只是想要的時候,其實這種狀態下人的思維對於做這件事的結果是有反作用的,因為很容易由於優柔寡斷所產生的情緒來干擾自己的判斷,讓自己陷入一種迷茫的狀態。

    這種迷茫的狀態就是由於自己並不是“真的要”而產生的情緒,我稱之為“非行動性思維”,顯而易見的就是“非行動性思維”不僅對於我們當下目的沒有促進作用,反而容易產生干擾。

    舉例

    比如一個人看到一個美女,他覺得特別美,於是心裡產生了想要搭訕的想法,但是這時候他會有顧慮,比如

    ”她會不會拒絕我。“

    ”萬一她結婚了怎麼辦?“

    ”萬一她男朋友在附近怎麼辦?“

    ”萬一她嫌我醜,我豈不是很受打擊?“

    ……

    其實這就是”非行動性思維“,這種思維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他只是”想要“搭訕。

    但是我們再來看,當一個人如果”真要”搭訕,會想什麼?

    “乾脆直接要電話吧?不行,現在人太多,萬一大家看著被拒絕了尷尬不說,而且再要也很難了。“

    ”看清楚她行走的方向,然後問路?然後再說剛好順路,順便聊聊?“

    ……

    所以我們看到,行動性思維是有過程的,而且會不斷地想方法,而非行動性思維是沒有過程的。而這兩者的最大區別就是有沒有決定要達成自己的目的。而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在思維過程中有沒有實現目標的具體過程和步驟。

    “想要”和“真要”其實天差地別

    其實非行動性思維和行動性思維的根源,在生活中的表現就是“想要”和“真要”的區別,雖然這兩者看起來字面意思好像差別不大,但其實天差地別。

    但其實大多數人最難完成的,就是從”想要“到”真要“這個過程的轉變,有的人可以停留在這個過程中幾十年甚至一輩子。

    包括想要又怕失敗,想要又怕受打擊,想要又怕麻煩,想要又不想受累,想要又不仔細琢磨……等等,所以人和人之間的天差地別,往往就由這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模式決定。

    “想要”往往只是自身的慾望需要得到滿足,是一種驅動力並不強的狀態,而這種“想要”往往在生活中表現為莫名其妙會喚起又因為過程艱辛而放棄的狀態。其實大部分人的生活都處於這種狀態中迴圈往復。

    所以,所謂”非行動性“思維往往是沒有過程而只會去在乎結果,在這種狀態中的人常常表現出的狀態就是“情緒化”。因為其實從他“想要”開始,他就會不停地去計算結果和得失,如果對於得到結果本身是正反饋的事情,他就會覺得“有戲”,因而受到激勵,產生積極性行為。而如果對於得到結果是負反饋的事情,他就會覺得“沒戲”,因而受到挫敗,進而對自己產生懷疑。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種狀態人的控制力會非常差,所以這樣的人在與女孩接觸過程中的表現就是患得患失,特別容易被對方的反饋所控制,也就非常容易被操控。

    懦弱和優柔寡斷的根源就是非行動性思維

    所以為什麼備胎常常被人吊著,其實用這個邏輯來說其實就很清楚了,另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非行動性思維”對人的影響。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減肥”這個念頭,但是大多數人都是想減肥但又不肯運動或者管不住自己的嘴,所以這樣的狀態往往會持續性地發作,所以這就是“想要”的狀態,今天想減肥,搞搞運動,控制下飲食。然後搞到第三天搞運動控制飲食這麼辛苦,那我還是算了吧……過一段時間又會出現同樣的行為模式,所以很容易在這個行為模式中不停地死迴圈。

    看似這個跟追女孩當備胎好像沒關係,其實是一碼事,很多人追女孩其實只是想要,但內心深處並不是真的要,以前有過一個人諮詢我,說他追了一個女孩子三年,自己如何付出,如何辛苦,結果對方卻跟認識不到一個月的人在一起了。

    我只問了他一個問題,你知道她喜歡吃什麼嗎?他的回答當然是不知道,我說追了三年你都不知道人家喜歡吃什麼,你這哪叫追啊?他說我以為喜歡一個人只要默默對她好就行了,總有一天會感動她……

    對於這種話我簡直無力吐槽。

    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人只是“想要”,他在行為過程中就會嚴重缺乏進取心,跟女孩交往很多時候表現的就是走流程和過場,比如請吃飯,送禮物甚至拿錢砸,根本在這種過程中沒有表現出很任何“用心”和“用力”的狀態。

    所以對這種人如果是好女孩心裡會有虧欠感,早早地就把他拒絕了,而壞女孩就覺得反正自己有所得也不用她負責,反正都是你心甘情願,所以她不會拒絕也不會答應,就這樣吊著,直到把那個人榨乾。

    因為這樣的人把邏輯簡單化了,比如像這個諮詢者說的”我默默對她好,她總有一天會接受我。“這前後兩者之間完全沒有必然的邏輯聯絡,而且把整個追女孩的過程完全簡化為兩個步驟,用這種狀態不論是追女生還是做任何事情,都不會成功而只會折磨自己,但生活中大多數人的狀態都是如此。

    這種完全邏輯不通,捨棄過程的思維方式,會讓一個人在與別人交往的時候心理不踏實,感覺總是提心吊膽,也無從判斷對方的心理狀態,所以一個人在這種狀態下就是會很煩躁,不停猜對方到底怎麼想,微笑一下自己就開心得不行,一個冷漠的眼神也能讓自己入墜冰窟,而一個男生如果跟女生交往進入這種狀態往往是最容易被淘汰的。

    而可悲的是9成的人被淘汰都是這個原因所致。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非行動性思維”往往會導致人做出消極的行為和舉動,對於達成目標有很大的負面作用,所以我們看生活中很多不如意的屌絲LOSER,一事無成的失敗者往往都是這樣的思維模式。

    “非行動性思維”為什麼會產生消極的行為和舉動?

    經常會遇到一些可笑的問題,比如,

    我跟這個女孩聊天她不理我,我要不要放棄?

    跟女孩子聊天對方不理我怎麼辦?

    個子高的女孩應該怎麼追?

    跟女孩搭訕究竟用什麼方法好?

    萬一我跟女孩搭訕她拒絕我怎麼辦?

    我們仔細注意一下就會發現,其實這類問題往往無法回答,因為是問問題的人本身內心產生了動搖,這種動搖會讓他們產生退縮和懈怠的情緒,如果這種情緒強度超過了他們去達成目標的意願,他們的內心就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這就是我所說的”非行為性思維“,這樣的問題之所以毫無回答的意義,就是因為不管我答什麼,他最後一定會失敗,因為一旦有這種問題出現,意味著他不願意付諸行動克服困難,而希望讓別人來替自己解決問題。

    無法主宰命運都是因為“非行動性思維”

    而這種行為一旦形成慣性,就一定會貫穿到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導致他不停地產出糟糕的結果,所以這樣的人會容易自卑,而一個人自卑時間長了又容易有抑鬱狀態,整個人的精神狀態也一定是”矬“。

    而為了排擠這種挫敗感,人很自然地就會去否定自己原有目標的價值,比如說人要掙那麼多錢幹嘛,開心就好啦。其實我覺得一個人過也挺好的,談感情傷錢這種毫無意義的話。

    這樣的人雖然看似好像可以維持住內心的平衡和自尊,但是一旦真的在生活中遭遇挑戰,比如去見一個女神級別的姑娘,或者一個身份地位顯赫氣場強大的人就會馬上原形畢露,所以經常有人問為何我時而自卑時而自信,其實就是沒事的時候自我感覺良好,有事的時候束手無策。

    因為他們的生活習慣中,就沒有”非要不可“這樣的意識,從兒童時期起,這樣的人搶東西搶不過別人,打架打不過別人,他們的傾向就是更加自我保護,遇到欺負自己的人繞道走,而這樣的人反而更容易被越來越多的人欺負,因為這樣的行為傾向會引發“破窗效應”,也就是馬路上只要有一個地方比較髒,往往過一段時間這個地方垃圾就會成堆。生活中也是,其實用俗話說就是見到軟柿子誰都想捏一下。

    所以這樣的男性在成年後往往會找不到女朋友,因為他們的行為能力在男性群體中往往是弱者,而這樣的弱者往往因為自己的身份認定在與女性的交往中也會展現出同樣的弱者行為和邏輯。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教男性戀愛技巧的套路一定離不開偽裝,近些年盛行的“泡學”第一起手式就是“展示高價值”,之後所有一系列的技巧全部都必須圍繞這個點展開,所以很多人學習這種技巧很容易產生嚴重的身份危機,以及真正與對方在一起後內心會有強烈的不安全感。

    因為他知道自己的形象、身份和個人價值包括相處之後的一系列行為邏輯甚至性格全部都是偽裝出來的,所以他就特別怕被對方拆穿,所以這樣的人往往根本無法處理長期關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這類人就算學成精大多數都只能擁有短期關係。

    因為當一個人塑造了一種假象的時候,他的行為、語言等各方面會不自覺地維護這種假象,我們俗稱“裝逼”,但是這種假象往往又與他真實的自己有很大的差別,他會覺得如果不繼續維持這種假象就可能會失去對方,但是他越是努力去維護這種假象,就越會深感自卑。

    所以如果一個人以這種狀態與另一個人相處,整個人就特別容易崩潰,人與人最好的相處狀態應該就是自在,誰都不必為了討好和取悅對方而過於努力,但是從你用技巧那一刻起,這種輕鬆自在的狀態就不可能存在了。

    但是如果他們不安慰自己,那麼便無法心安理得地生活,但是這樣的人在生活中無論處理任何事情始終會有一種強烈的不安全感貫穿始終,而且這種行為模式一旦固定下來,就會產生一個極大的惡果——不自信。

    培養你的行動性思維才能改變命運

    常常在知乎上看到諸如此類的問題,諸如:

    我說話沒底氣怎麼破?

    如何增加自信?

    太在乎別人的眼光怎麼破?

    其實這三個問題本是同根同源,一個人沒有建立真正的”行動性思維“,必然就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因為這三類問題就是由於“對過程不可知”。

    情緒化大多是因為無法預料和掌控”過程“

    如果拿出來分別探討,比如說話沒底氣這樣的問題,其實很多人是在氣場比較強的人面前容易產生焦慮、緊張和自我懷疑這樣的心理狀態,往這樣的人面前一站,由於內心緊張,情緒一上來,所以整個思維條理就會無法整理,處於散亂的狀態,而這種散亂狀態的根源其實就是不明確自己的身份角色,所以就不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不該說什麼,更無從知道該說的話應該怎麼說比較合適,不該說的話題應該如何避免。

    其實在面對社會地位高於自己的人,比如大老闆,網路大V,女神、某方面的大神或者前輩等等,這時候自己在對方面前只是NOBODY,也就是毫無存在感,別人根本不知道你是誰,但是作為渺小的個體,很多人對這類能量大於自己的人除了心生敬意以外,還有更多的人會心生跪意。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男的會去跪舔。

    但其實與這樣的人交往想要讓自己真的很有底氣,最正確的姿勢,就是內心一定要有強烈的獲取對方認可的慾望,儘可能地將自身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對方,並且在日後的交往中,讓對方可以看到你是一次比一次好的過程。

    所以,無論樓上的人說那麼多的思維方式,如果你不是“真的要”達成目的,一切思維方式都只是空中樓閣,有了雷厲風行的行動力,在一次又一次對問題的解決中來最佳化自身的思維方式,形成自身獨特的判斷體系,才是真正的“知行合一”。

    用大白話說,想那麼多不去做,一切都是屁。

  • 13 # 徵寇大將軍正印急先鋒

    慾望一箇中性詞。

    如果我說慾望改變了世界呢?列為看官,不會著急噴我吧!且聽小生一一道來。

    不是有那麼經典的一句調侃,懶人改變世界,我聽完之後仔細一琢磨,還真就是那麼回事,你看啊,不想走路,就馴化馬,然後騎馬和馬車,不想費力的挖地,就馴化牛犁地,不想坐馬車了就發明汽車,不想搖扇子就造電風扇,不想寫信就打電話,不想上樓梯於是乎有了電梯,等等等等。當然這只是開了一個玩笑,但想偷懶難道不是慾望嗎?毫無疑問就是的

    慾望改變世界,幾百年前,葡萄牙和西班牙人為了開啟通往東方世界的通道,開創了大航海時代,發現美洲,並進行了幾個世紀的瘋狂掠奪,然後荷蘭,英國等列強取代了他們,一個是海上馬車伕,另一個更牛逼,日不落帝國,直到後來美國獨立,不正是不想自己的生命和財產受英華人支配而起義反抗並獨立的嗎?現在他早已成為世界的霸主,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慾望支配的嗎?

  • 14 # 驕然

    飢餓想窩頭,飽暖思淫慾,可以說這是對慾望一個最直白的解釋,慾望本身沒有好壞之分,它就好比一件工具,就看一個人用在什麼地方,如果用在國家建設上,社會就能夠向前發展,社會就能進步,如果用在個人的貪婪上就會滋生邪惡,誘發犯罪,這就是慾望的本性,下面我就談一下慾望的正反兩個方面。

    1,慾望的好處。我覺得慾望是社會發展的動力,沒有慾望人類就會停滯不前,社會就不會向前發展,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有了腳踏車就滿足了,幹嘛還要研究汽車呢?如果一個人吃飽了飯就知足了,還講究什麼生活質量呢?所以綜合起來說,好了還想再好,這是慾望的本質,也正是有了這種慾望,我們才能夠不斷的開發自己的智力,讓我們的生活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科技也一年比一年進步,日子也會一年比一年更好,這都是人慾望的結果,也正是有了這種慾望,人類才不會停滯不前,才不會滿足於現狀,換個角度講,慾望的本身就是一個人的理想。

    2,慾望的壞處。凡事都具有兩重性,慾望也是如此,前面我們看到了慾望有很多的好處,但同時慾望也有它的負面影響,也正是有了慾望,有些人才變得貪得無厭,就像有人說的,狼的肚子是永遠填不飽的,這都是慾望在作怪,我們所看到的那些腐敗分子實際上就是貪得無厭,他們的慾望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慾望的另外一個負面影響,就是讓人們沒有幸福的指數,因為沒有滿足的時候,所以誰都不會感覺到自己幸福,這種不知足的感覺,實際上就源於慾望。

    可以說慾望是一箇中性詞,無所謂好壞,他就像一把槍,用在正義的地方就能保家衛國,用到邪惡的地方就可以去打家劫舍,這就是慾望所起到的作用。

    我個人覺得人應該有慾望,沒有慾望就等於沒有理想,人活著也是一種庸庸碌碌,雖然他們很容易滿足於現狀,但是缺少有開拓精神,不思進取,很難有大的作為。同時我們的慾望應該在一定的範圍之內,要有一個合適的度,不能無休止的去釋放自己的慾望,這是一種極為偏激的做法,也是引發犯罪的前提。

  • 15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慾望

    心理學上解釋為慾望(Desire)是由人的本性產生的想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

    慾望是世界上所有動物最原始的、最基本的一種本能。從人的角度講是心理到身體的一種渴望、滿足,它是一切動物存在必不可少的需求。一切動物最基本的慾望就是生存與存在。簡單的來說就是愛與不滿足。

    慾望分很多種,金錢、女人、名望、食物等等都是慾望。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慾望。一個人,可以同時有好多種慾望,每種慾望的大小也不一樣。同一個慾望,在不同的時候,慾望大小也不一樣。

    慾望無法消滅,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控制。

    作為一個人,最重要的是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駕馭慾望,而不被慾望所控制。

    慾望是行動的動力,嘴饞便會想去吃東西,喜歡一個女生便會去追求她。因此人的行為,歸根結底是由種種慾望所構成並驅使。

    鬼谷子曾說過“欲多則志散”,意思是人不可以有太多的欲求,欲求太多,行動也會多,而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過多的欲求分散了一個人的精力和行為,人便會“志散”,即志向分散,做事不專注了。仔細去看現代的很多成功人士,都是生活簡單的人。

    冥想對於控制慾望也很有好處,保持內心的平靜,將頭腦放空,有助於人清醒頭腦,解放思想,想明白很多事。無月推薦慾望較多較雜的朋友可以經常做下冥想,放空一下自我。

  • 16 # 湊巧星座

    待會我想吃烤肉

    我想要變得有錢

    我想要變得更加迷人

    我想要找到身材性感的女朋友

    我想過上我想擁有的生活

    都是慾望

    慾望多種多樣

    但是我們要學會控制

    為了一些東西我們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慾望

    不能讓慾望毀了自己

  • 17 # 雲彬動漫

    “食色人之性也”。何為慾望,可能就是想讓自己過的更加開心和舒服,沒有束縛。

    慾望一直和理性拿起來一塊說,彷彿兩個是對立面一樣。

    但是從歷史發展的來看,都是把慾望合理化,比如以前“談性色變”,到現在的“性”變得很自然;從以前說自己賺錢是滿身銅臭,到現在的“向錢看”;從以前不好意思繞圈夾菜,到現在的“吃貨”誕生,無不證明著這一點——解開束縛。

  • 18 # 清請情感

    很多時候,慾望是人喜怒哀樂的緣由。

    得到了開心,失去了悲傷。而人的心情,影響身心健康。

    如果能夠做到看透紅塵,基本靠手,那麼這個人就會心境平和。無慾無求,也不會上當受騙。很多時候什麼理財暴雷了,電話中獎詐騙,有了貪慾,就有了上當受騙的機會。

    所以說,要達到這個境界是不容易的。當你覺得沒有慾望時,你會懂的心情其實是自己的事,因為你的期望太高,就會失望,就會悲傷。而沒有了期望就不存在失望。

    一句話總結慾望的話題。色即是空。慢慢領會吧

  • 19 # 有趣的事醬

    慾望指的是人要得到某個東西或者要達到某種目的的要求,其本質核心是人的需要。

    人是兼具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所以人的慾望是在表達個體的自然性需要的同時,還要受到社會責任的約束。

    慾望本來是沒有好壞之分的,只是要看它是否能適應社會主流責任。當個體的慾望不能適應社會需要,那它就成為人類社會進步的障礙。當個體人的慾望能適應社會主流需要時,那個體人的慾望就能得到充分的展現與實現。

    我們每一個社會人都要努力使自己的慾望的實現途徑符合人類社會進步要求,符合人的良心道德法律等社會秩序要求。

    如果我們不能很好的掌控好自己的慾望,那它可能就成為洪水猛獸,使個體人害人害己,危害社會;如果我們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慾望,它則可能成為我們個體人努力的不竭動力,成為推動人類社會的進步力量。

    讓我們都掌控好自己的慾望,主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最大成度地實現發展自己的慾望同時,又能為社會進步做出功績,實現自身價值!

  • 20 # 高考志願填報快易通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就是人的慾望是無窮無盡的,從新中國建立,到改革開放,加入WTO,再到如今的消費大國,人們的慾望也在被一一滿足。從原來的吃不飽到小康社會,再到以後的富裕社會。從原來的腳踏車到小轎車,從原來的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從原來的不敢消費到大膽消費,每一步都伴隨著國家的富強,人們更多欲望得到滿足。對於慾望這個問題,首先承認每個人都有,它是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相信隨著中國國力越來越強,原來富裕人家的慾望也能在普通人家被滿足,就像一句話說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但是物質及其豐富的社會,也要學會提升自己的思想素質,不然再多的物質也會敗光。就像輝煌的古羅馬,或者曾經的大英帝國,西班牙或者葡萄牙等國家一樣。我們更應該把更多的慾望投入到下一代上,投入到國防軍事上,投入到青山綠水中,投入到對於新能源新科技的探索上,投入到素質教育,道德教育上,形成一個知禮節,講文明,懂節約,能奮進的現代化強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Python好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