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沒事叨兩句
-
2 # 史論縱橫
拋開紅塵往事,功名利祿不說,單說,假如,左宗棠與曾國藩一直交好,會出現什麼樣的情況?
當時,清末4漢臣裡面,左宗棠和李鴻章都出自曾國藩,在舉薦人才上,曾國藩可謂是鞠躬盡瘁了,然而,舉薦的人才都出自自身的幕府,終於會形成小團體,結黨營私在任何朝代都是毒瘤,必須去除,因此,如果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好的跟一個人似的,慈禧早就對他們下手了。
所以,無論處於政見不和或者品性不和,二者都必須出現矛盾,而且是公開的矛盾,全天下人都知道的矛盾。
真正為官當權者,能少樹敵就少樹敵,能低調一些就低調一些,根本不會非要置對方於死地。
-
3 # 濰小市民
謝邀:曾國藩與左宗棠交惡的願因有二點,其一左宗棠能爬上去,最初是得到了曾國藩的舉薦和推舉,但是,左宗棠這個人誰都不服,性格太過於霸道,目空一切。更是不把曾國藩放在眼裡。曾國藩對此忍無可忍,其二是在天京城被攻克後,兩人就洪秀全的繼承者幼主洪福填是否已死的問題,向朝廷打起了筆墨官司。攻陷天京後,曾國藩向朝廷奏報,所有悍賊被一網打盡,並特別指出,城破後,偽幼主積薪於宮中,舉火自焚。
左宗棠確得到訊息,洪天貴福已經逃出了天京城,逃入了江西,左宗棠沒有跟恩師報告,就直接向朝廷上了一道密摺,稱據金陵逃出難民之供認,偽幼主洪天貴福於同治六月二十一日由東壩逃至廣德,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偽幼主名號,召集太平軍餘眾。
清政府看到左宗棠奏報後,對曾國藩大為不滿,直接下旨要曾國藩給出解釋。曾國藩平生以忠君為本,假如按左宗棠所言,那麼曾國藩的行為無異於欺君罔上。於是曾國藩上折反駁左宗棠,稱洪天貴福已死,而黃文金為糾合太平軍餘眾偽稱洪天貴福還活著,無非是要借洪天貴福的名義當作一種號召而已。言外之意,左宗棠虛張聲勢,譁眾取寵,有邀功請賞之嫌。左宗棠看到此奏後,具疏自辯,洋洋數千言,辭氣激憤,指斥曾國藩有欺君之嫌。這下事情就鬧大了,
後來事實證明,左宗棠所說的是正確的,為此朝廷雖然沒有過多地指責曾國藩,卻大大地表揚了左宗棠的公忠正大,稱左宗棠“為一代名臣”。其實,由於南京城破之日,太平天國守軍幾乎全部被殺,城內十室九空,火光沖天,加上湘軍數十萬軍隊蜂擁入城,按照常理來說,洪天貴福於絕望中自殺是完全有可能的,曾國藩本人應該沒有半點欺騙朝廷的意思,只是為了邀功而匆忙上奏有點操之過急。當然,就偽幼主洪天貴福死與沒死這件事來說,兩人都沒有私心,只不過曾國藩是主觀認定,而左宗棠也有些考慮欠妥,以致釀成了斷袍割席的局面。
-
4 # 沱江人
關於曾國藩與左宗棠交惡的真正原因?我確實不知,不好瞎評。對此,我相信自有飽學之士或專家學者會為我們解答疑難,請讀者稍安勿燥,拭目以待。
作為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與左宗棠的確當之無愧,二人既是同鄉,又是戰友,在鎮壓太平天國戰役中,同時立下了赫赫戰功,為瀕臨滅絕的清王朝又爭取了幾十年苟延殘喘的機會。
曾國藩在晚清四大名臣中位居榜首,是近代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和軍事家,在治理國家匡扶民生方面,有其突出的成就和卓越的貢獻。他的思想和品德一直受到後世的讚揚和推崇,不愧為中國近代史上傑出的代表人物。
左宗棠對國家最大的貢獻,是收復和治理好了新疆,是清末最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他的軍事成就和戰略戰術無人能比,無人可及。他為了捍衛國家領土主權,維護國家領土完整,曾抬棺出征,一舉收復了新疆,使新疆早日納入了國家的版圖。左宗棠是中國近代史上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他也無愧於這個稱號。
曾國藩與左宗棠同屬湖南人,他們既是湖南人的驕傲,也是中華民族的自豪!他們對國家對民族所作出的偉大貢獻,歷史將會銘記,人民也不會忘記。
-
5 # 知常容
最初的原因是因為王錱,奏摺中報告了曾國藩在靖港的戰敗,但把王錱的小勝當成了大勝,這樣讓曾國藩下不了臺,令曾國藩頗為不爽。
兩人交惡的直接導火線,是關於洪秀全的兒子幼天王洪天貴福有沒有死的問題。曾國荃向曾國藩報告說洪天貴福已經死了,曾國藩聽了就信了,認定就死了,就上報了。左宗棠也上了一折子,說洪天貴沒有死,逃到廣德,被太平軍將領黃文金迎入湖州府城,想借偽幼主名號,召集太平軍餘眾。
清庭聽了就讓曾解釋,然後曾就說左亂說,然後左又說曾亂說,就這樣兩個人不斷的打口水。
後來事實證明,左宗棠所說的是正確的,為此朝廷雖然沒有過多地指責曾國藩,卻大大地表揚了左宗棠的公忠正大,稱左宗棠“為一代名臣”
其實交惡的根本原因是為了自保,因為左手中有軍權,曾手中有軍權,兩人都是漢人,如果兩人親密無間,那兩個都很危險。所以說交惡只是為了讓自己不被猜忌。使清人感受他們還能受控制。
-
6 # 60絮語
有軍權就不能不做防備,否則皇上會讓他們死的很難看。所以具體的操作步驟是這樣的:
第一、我們之間不和。
第二、所以才能順利成章的分成三股勢力(湘、淮、楚)這樣不會被一下子滅掉,因為我們有三大坨,雞蛋沒有放在一個籃子裡(哎呦,這話有點耳熟啊喂)。
第三、太平天國的聖庫必須自己人私下悶掉,否則這麼大的三個集團沒有小錢錢怎麼行?同時聖庫交上去了朝廷有錢了力道粗了怎麼行?
第四、不斷的寫家信告訴天下我們是很忠誠的。
第五、時不時的放出個牛皮癬啊龍鱗啊、部下要黃袍加身啊之類的模稜兩可的謠言,告訴朝廷,我們不是完全不會反我只是在觀望,別逼我們。
第六,英法聯軍是你咸豐老兒惹出來的事情,不關我事。同理,八國聯軍是你慈禧老妖婆惹出來的,不關我事,所以你們喊救命的時候別找我。因為我們很有個性,你們別想駕馭我們。
而且關鍵時刻我還能搞個東南自保的事情拽一把,告訴你們我們真的很重要很有實力。
所以,這個集團就這麼安全的生存、發展、壯大起來了。
-
7 # 縹緲孤鴻影45
所謂曾左交惡,我以為是實情,其實不但曾左二人交情不睦,就是李鴻章與左宗棠二人關係也不好,左宗棠氣性太剛,不善與人相處,再加上清廷的分而化之,有意撥高左宗棠,打壓曾國藩,主要是曾國藩勢力過於強大,朝廷重臣,都是他的門下,尤其是曾國藩注重道德休養,甚獲人心,更為清廷猜忌,所以防曾是當時第一要務,於是拔高了李鴻章與左宗棠的地位,在鎮壓捻軍時撤換了曾國藩,以後李左二人就超過了曾國藩,李鴻章被清廷大力重用,在關於天王幼子洪天貴的紛爭中,在慈禧的縱容下,左宗棠開始攻擊曾國藩,成功地分化了二人,這樣,曾,李,左三個人本出同門,卻人各一心,完全被清廷轄制,順利地裁撤了鄉勇,沒有了軍隊,曾國藩調到了地方上,從此就走了下坡路,在李鴻章和左宗棠關於常勝軍與常捷軍的裁留中,在清廷的縱容下,左宗棠攻擊了李鴻章,以及洋槍隊的戈登,為法華人辯護,又使李左二人失和,在收復新疆的問題上,二人針鋒相對,清廷又支援了左宗棠"東則海防,西則塞防,兩者並重"的建議,為報清廷知遇之恩,左宗棠不避艱險,奮然出征,收復了新疆,此時的曾國藩,只能籌集軍餉而已,如果讓這三個人合為一家,清朝就完蛋了,不信看看後來的袁世凱與他的那些北洋將,非常團結,慈禧太后與近臣十分猜忌袁世凱,但一直沒有能夠離間他和馮段等人的關係,華人是善於從前事中吸取教訓的,從李世民開始就以史為鑑,更早的劉邦就是吸取了秦滅亡的教訓,才使漢朝長久,袁世凱吸取了清廷分化曾,李,左的教訓,保持了內部的團結,慈禧太后死後,載灃欲殺袁世凱,但北洋將領常集體去看養病的袁世凱,清廷終於不敢下手,結果怎麼樣?不久清朝就終結於袁世凱之手,可見,慈禧太后確有駕馭百官之術,不然,清朝可能會提前亡於曾李左等人手中,左宗棠雖建立了自己的功業,然也被清廷所算。
-
8 # luolx1205
既生瑜,何生亮,左宗棠的這種心態一直影響著他倆的關係。
曾國藩去世後,來看看左宗棠的輓聯,“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欺無負平生。”,落款寫的是晚生,也許在左宗棠的心中,相欺無負平生才是最真實的流露。
-
9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有人說左宗棠貌似跟曾國藩,李鴻章關係都不好...但是曾國藩還舉薦過左宗棠,總覺得他們之間恩怨太複雜,其實呢不復雜。曾國藩和左宗棠關係不好,那是裝的,是給清廷看的。如果曾左關係交好,左不會得到重用的。曾國藩死後,左宗棠卻寫了一副這樣的輓聯,感動世人。左宗棠在輓聯中寫道:知人之明,謀國之忠,自愧不如元輔;同心若金,攻錯若石,相期無負平生。
如果他倆關係很好,以他們當時的實力,滿族大臣坐不住了。曾的湘軍功高蓋主,勢力佔有半壁江山,乃是清廷的心腹大患。大清連個王位都捨不得給曾,可見心胸狹隘。如果曾、左內部分化,大清才放心使用左,左才得以發揮平生所學,兩位都是相忍為國。
不過晚晴的政府斂財很差,湘軍和淮軍都是借洋人的財力才維持,特別是湘軍常常發不了軍餉。攻破南京的時候,就是允許湘軍自行搶劫,抵消軍餉。
-
10 # 木頭126844276
曾國藩和左宗棠的關係,其實一直非常微妙,根本不是真正的朋友。其中的原因非常簡單,要從左宗棠的幕主駱秉章說起。駱秉章對於湘軍的貢獻極大,如果當時的湖南巡撫不是駱秉章,很難說有沒有後來的湘軍以及後來的曾國藩,很可能從太平軍第一次進攻長沙,長沙就陷落了,以後的歷史將會完全被改寫。駱秉章第二次擔任湘撫,竭盡全力禮聘左宗棠入幕,並且改革湖南稅收政策,大大提升了湖南經濟,給了曾國藩和湘軍極大的支援,使得湘軍在水師和陸師全線潰敗的情況下迅速恢復元氣,並且在曾國藩躲在家裡十六個月的情況下,支撐江西戰場,將一個“全省肅清”的江西交給了復出的曾國藩。駱秉章對於湘軍的成長壯大貢獻極大,是一個根本繞不過去的關鍵人物。但是,曾國藩卻把他打入另冊,晚清對於駱秉章的評價被大大貶低。左宗棠是駱秉章幕中不可或缺的人,參與了湖南所有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事務,和駱秉章相處得水乳交融、親密無間,也正因為這樣的原因,他同樣被曾國藩打入另冊,只是由於左宗棠能力超群,在無數次危局中化險為夷,才能一直扶搖直上 受到清廷重用。但是,他和曾國藩的關係,始終是不融洽的。所謂幼天王事件,並不是二人關係的突變和轉折,而是他們長期矛盾由隱性變成顯性,並且徹底反目、老死不相往來。
-
11 # 邏輯性的
什麼叫做悲劇,清兵入關以後二百餘年裡漢人為反抗侵略戰死沙場的將士就檔案可查的,就高達1200萬人!其中明軍400餘萬,白蓮教軍近200萬,廣義太平天國軍【包括天地會,捻軍】六百餘萬!而平民死亡更高達二-三億之間!但如今,所謂反綠蝗漢將1200萬漢軍烈士當做塵埃,二億被害華人當做幻覺,卻每天跪舔土匪強盜殺人最多的滿清康熙,食人漢奸曾國藩,左宗棠。袁世凱逼溥儀退位條約明確寫以外國君主待之,為什麼是外國君主呢?說明滿清八旗是異族;孫中山驅逐滿清韃虜,恢復中華,說明滿清八旗是韃虜,是異族,直到1945年以酋長溥儀為首的滿清八旗勾結幫助日本人出人出槍出糧食出戰略物質屠殺三千萬華人,滿清八旗是華人的敵人嗎?只是1951年因為民族政策才正式有的滿族,僅僅68年。所以不要被代入歷史,太平天國是漢人的民族英雄,不要被他們誘導是邪教。那些為使漢人不再頭頂大辮子,不再被奴役犧牲的萬萬千民族英雄會怎麼想。
-
12 # 孟達1478507127
左宗棠(1812一一1885)是僅次於曾國藩的湘軍仱袖人物。他以一介書生從戎,升浙江巡撫,授閩浙總督,官至軍機大臣,可謂飛黃滕達,顯赫一時,可貴的是,無論貧賤顯達,左宗棠都能始終嚴於律已,嚴於治家,嚴於教子,力戒奢華,保持寒素家風,對這樣一個歷史人物,人們至今不僅稱頌他不顧年事已高,抬棺材出征新疆,維護中華統一的愛國情操,稱頌他興辦工業,發展農田水利建設,令部隊遍栽“左公柳“的實幹精神,讀左宗棠一系列論著,使人受益非淺,左宗棠留下的很多關於待人接物,行事處世的言論中,讀後可悟出許多作人的道理,如他說“古今名震天下的人,學問,事業上獲得了最大效益的地方,只不過就是刻苦勤奮而已“。左身居高職後,常寫家書給兒子說“同一鄉的考試落第的貧困讀書人,你見到了就要賑濟他們,你父親(左指自己)三次參加考試,次次都不中,飽嘗了人間的辛酸苦辣,到現在,我還經常有身處窮途未路,世人頻頻白眼的忎受,你體會一下我的這一忎受,要真心救助他們才對“。從這種種言善之言,足以看左宗棠之體恤下情,自已寧於儉,待人寧過於厚的品德。左有一句銘言”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即吃得苦,做得事。曾國藩,胡林翼等對左宗棠都給以舉薦,官文吹毛求疵陷害左宗棠,但有人為其辨解,說“國家不能一天無湖南,湖南不能一天無左宗棠“。清咸豐六年,清政府將左宗棠排在人才推薦第一名,曾國藩左宗棠在後期由於名聲太大,幾乎有功高震主,才大欺主之嫌,又同是湖南人,怕清政府生疑,故作鬧矛盾分開,互相生隙,這也是兩個忠於清政權的漢族人的苦衷,因為滿清政權是胡人,對漢官具不放心,又不得不用曾左這樣德高眾望之漢官,又不放心,也生離間之計,曾胡何等聰明之人,也故作不團結,時不時鬧些矛盾,互相扯皮,指責,讓腐敗的清廷放心,如此而已。這是本人的歷史觀點。
曾國藩與左宗棠為湖南同鄉,曾國藩對左宗棠有知遇提攜之恩,且兩人也是鎮壓天平天國運動的親密戰友,為何兩人最後鬧得交惡的局面?是性格原因,爭功,還是在給清政府演一場不合的戲,來消除清政府的忌憚與猜疑?
回覆列表
曾左二人是湖南同鄉亦師亦友,當年曾國藩在湖南辦湘軍時,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兩人同時為晚清效力組建湘軍和楚軍。由於政見不同,兩人反目,但左宗棠與曾國藩所爭的是有關軍國大計方面不同的意見,而不是爭權競勢。在曾國藩倒黴的時候,左宗棠還寫信激勵曾國藩重整旗鼓。
據野史記載一種說法是左宗棠勸曾國藩自立為王,曾國藩不肯而且大罵左宗棠不忠不孝之徒,倆人因為這才交惡。
另一種說法是,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人中之龍,左宗棠有“既生瑜何生亮”的感慨,所以才不和。
我感覺應該是倆人為了自保,畢竟兩人的湘軍楚軍都是當時最有戰力的軍隊,如果兩人好的穿一條褲子交情,清政府難免猜忌怕謀反,只有自汙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