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曾園

    竹林七賢指的是三國魏正始年間,嵇康、阮籍、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常在當時的山陽縣竹林之中,喝酒、縱歌……

    當時魏國已經是司馬氏掌權,推行禮教。七賢先反對司馬氏,後反對參與篡權殺害高貴鄉公的賈充。七賢政治上的核心人物是山濤,在民間的形象代言人是嵇康。

    魏政權的創立者曹操一貫反對世家大族及其禮教。他的人才觀是唯才是舉。他釋出的《求賢令》如下:

    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曷嘗不得賢人君子與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賢也,曾不出閭巷,豈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賢之急時也。 “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後可用,則齊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無有被褐懷玉而釣於渭濱者乎?又得無有盜嫂受金而未遇無知者乎? 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

    說的很露骨了,“盜嫂受金”,私通嫂子、接受賄賂的人只要有才都可以用。可見創業初期,人才匱乏到了何種程度。

    曹操祖父曹騰是太監,曹操的父親曹嵩是過繼給曹騰的。曹魏帝國後來追加曹騰為魏高帝。所以曹騰算得上中國惟一當過太監而擁有皇帝稱號的人。從這裡可見曹魏對於傳統禮教的蔑視。

    道德上並不高尚的司馬家族為了推翻曹魏,當然會在意識形態上推崇禮教。但這種假惺惺的推崇引起了竹林七賢的不滿。他們的一系列舉動都是政治上的反抗宣告。他們的口號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最為激烈的是劉伶,他裸體見客,客人怪他,他說,我以天地為宅舍,以屋室為衣褲,你們為何入我褲中?

    阮籍的《大人先生傳》用繁麗的文辭和翱翔的意象遮飾著對士君子的譏刺,劉伶的《酒德頌》則簡短粗率,直接譏諷:“二豪侍側焉,如蜾蠃之與螟蛉。”將大人先生比作蟲子。

    七賢都是名士,用今天的話說都是大V。司馬家族想篡位當然要拉攏這些名士。司馬昭為他的兒子司馬炎求婚於阮籍,這也是為了求得名士的政治支援,完全不顧兩方門戶的差別。阮籍連續喝醉達六十日,讓對方無法提出想法。

    阮咸是阮籍侄子,與姑母家鮮卑婢女私通,其姑認為不符合禮教,帶婢女走了,阮咸借驢追趕,把婢女追回來,並生了一個兒子叫阮孚,朝野震動。

    七賢中還有高門大戶王戎參與進來,影響更大。

    除了破壞禮教,他們還拒絕做官。嵇康甚至與向秀打鐵謀生,對朝廷的影響很壞。

    司馬氏下毒手殺了嵇康。嵇康撫琴,奏《廣陵散》,慷慨赴死。

    阮籍被迫當官,還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從此不被追究。向秀任散騎侍郎,主業是研究玄學。劉伶嗜酒佯狂,被罷免。山濤推薦阮咸任職,晉武帝認為他“酖酒虛浮”不為所用。

    可能是家世好,神童的名聲很早就傳出去了。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王戎加入七賢時很年輕,大家當時就覺得他俗。

    後來王戎舉止就更奇怪了。他可能是李子專家,“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讓別人只能吃不能種。戴逵評論道:“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他守孝的時候差點哭死過去,這是遵守禮教的標準動作。他後來與山濤的繼承者羊祜翻臉,就是完全背離了年輕時的政治理想了。

    嵇康寫作的舉世聞名的《與山巨源絕交書》進了大學教科書,此文被認為嵇康與山濤翻臉。但其實嵇康與山濤並沒有真正絕交,這只是一種公開的表態(說不定是為了保護山濤)。嵇康臨誅對他的兒子說,“巨源在,汝不孤矣。”託孤是一種最為信任的表示。

    徐高阮先生在《山濤論》中認為,即使是司馬氏篡魏成功,位居政治高位的山濤一直舉薦“竹林七賢”一派的人出來任重要職位對抗賈充。反抗皇帝此時已經不可能,但山濤與其朋友,終生都在反抗名教。當羊祜執掌權力以後,山濤完全採取中立態度,實則儲存實力。

    後來,制定平定東吳大計的羊祜被排擠出京,他們推舉的齊王也沒有成為太子。雖然“竹林七賢”流芳百世,但歷史最後並沒有青睞這一政治派別。

  • 2 # 寶劍來了

    竹林主要生長在南方,作為一個南方人,對竹林非常瞭解,竹林裡其實不適合人長久逗留,夏秋兩季,裡面有很多蚊蟲,我在裡面多呆一會就被叮得渾身瘙癢,如果地上沒有收拾,還茅草滿地,藤蔓遍佈,穿了熱褲,兩腳就受不了,在魏晉那個解放個性、喜歡裸奔時代,在竹林里根本受不了。冬春兩季,暖陽高照之時,Sunny根本進不了茂密的竹林,林裡要比受陽的牆角溫度要低的多。因此,所謂竹林七賢,並非他們真的在竹林裡聚會,可能在竹林旁,或偶爾穿過竹林。一點鑽牛角尖的想法,就當跟大家閒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異地戀真的能走到最後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