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合禮律師

    這就是帝王術和駕馭臣下的手段了。拉一派,打一派,制衡的手段永遠是有作為的帝王不二法門。既打又愛,作為浙東派的代表的劉伯溫成為了平衡『淮西勳貴』和『驕兵悍將』的手杖。

    給人飯吃,又不能吃太飽,這就是愚人、漁人和御人的手段。

  • 2 # 拾荒雜談

    堅持簡潔回答問題,不搞無用的長篇大論!

    為何劉伯溫的封爵這麼低?從以下四點就可以瞭解!

    1.劉伯溫入朱元璋勢力太晚。

    劉伯溫被封了一個末等誠意伯,排在他前面的多是功勳卓著的武將,要麼就是起先就追隨朱元璋的舊相識。而劉伯溫一是沒有實打實的軍功,二就是他是在至正十九年才被朱元璋聘請的,這個時候朱元璋已經拿下南京作為大本營了。雖說他和李善長都是明初最重要的謀士,但是人家李善長是淮西集團的核心人物,從朱元璋起勢就開始追隨,這一點劉伯溫絕對難以媲美。

    2.劉伯溫並不是世人想象的那麼神!

    劉伯溫精通周易堪輿不假,但是對於朱元璋而言這只是旁門左道。就像諸葛武侯一樣,哪怕奇門八卦再厲害,始終還是要給兵法陣列讓條路,而劉伯溫就是這種擅謀人的謀士,對於軍事他並不是那種天縱奇才,世人熟知他還是因為他對朝廷的制度以及律法等等的制定比較擅長,所以後期很活躍

    3.身份使然。

    李善長是什麼人?淮西僅次於朱元璋的核心人物,不把他封為國公的話,下面眾多淮西功臣怎麼封?而劉伯溫只不過是青田的一個小士族,無黨無派無舊人,如果讓他封國公的話,那麼是不是下面的淮西子弟都得跟他差不多?這樣的話十個國公也不夠!

    4.朱元璋的私心。

    劉伯溫雖不是平天下的大才,但他卻是極其罕見的佐世之才。他在政治/法律/文學/禮儀方面的學識當朝無任可及,哪怕是李善長都比不上,原因就是劉伯溫以前就擔任元朝的重要官職,而且頗有成就。

    朱元璋本有心將其降低爵位,等到自己百年的時候,留給朱標來提攜,但是世事難料,朱標早死,劉伯溫也早死,反而認定自己也會早死的朱元璋活到了壽終正寢。

  • 3 # 你說那是個成語

    我認為,劉伯溫被過度神話了,這個軍師經常拿來與諸葛亮比較,所以,後人還是比較認可劉伯溫的。但劉伯溫,是否達到封侯的資格,是否真能與諸葛亮並駕齊驅?這實際上,還差了些。

    首先,封伯爵,算不錯了。

    朱元璋不喜封爵,哪怕功勞再高,他寧願給官位,也不願意給爵位,這是他從小的貧農經歷所帶來的,他不喜歡那些有爵位的世襲老爺,覺得人與人之間,不平等。

    因此,明初封爵,朱元璋的文官系統只封了三個,李善長、汪廣洋、劉伯溫

    這樣一看,是不是覺得心態平和了許多?

    李善長,有軍功、有資歷,能打仗,能和稀泥,是標準的宰相之才,劉伯溫自己也承認這點,所以李善長封【公】

    其他兩位文臣,都是【伯】。論功勞、資歷劉伯溫確實不能與李善長相比,也不足以與張良相比,誠意伯之爵位不算委屈他。

    其次,劉伯溫,很厲害,但不是諸葛亮那種厲害

    劉伯溫幹過啥?這個問題能難道一堆人。劉伯溫功勞主要是朱元璋創業初期,堅持先打陳友諒,這也是唯一比較重要的出謀劃策,後期他的出場率不太高,這一點,《明朝那些事》裡面,也有所表現。

    再說朱元璋的文官系統,他的那些謀士裡面,先不說朱元璋自己就是玩計謀的行家。真當宋濂、章溢、葉琛、錢用壬、詹同、朱升、陶凱、許存仁、韓宜可、周觀政、、葉伯巨等人是不存在的嗎?

    因此,劉伯溫的厲害,在於他在前期為朱元璋規劃了一個藍圖,並指出了出路,這有點類似諸葛亮的隆中對,但隨後的發展軌跡,兩人截然不同。

    諸葛亮步入政壇,是有正規編制的國家級官吏,所以諸葛亮封侯順理成章。但劉伯溫是什麼職位?

    前期,朱元璋稱王的時候,作太史院使,就相當於國家天文臺臺長。後期,劉伯溫進入御史臺,這是國家級部門不假,但管理員的身份都沒有,只是一個普通職員。

    以湯和為左御史,大夫鄧愈為右御史,大夫劉基、章溢為御史中丞,文原吉、範顯祖為治書侍御史,安慶為殿中侍御史,錢用壬為經歷,何士弘、吳去疾等為監察御史,基仍兼太史院使。

    這種職位發展路徑和履歷,封侯,實在還差!

    劉伯溫自身的人設問題

    劉伯溫最擅長的是什麼?謀略,在朱元璋謀士集團中也是很出色的幾個人之一,和章溢、葉琛、陶安等基本處於第一梯隊。

    但謀略這種東西,沒法量化,你總不能夸人,光說人家腦子好使吧~其他人可是有正兒八經的職位的。

    所以,劉伯溫當上了天文臺長,專門用來預測天文氣象,這一點,他很牛掰,他的天文學是過得去的。

    正因為如此,朱元璋賦予他的使命,或者人設,就是搞一些神神叨叨的事情,做輿論宣傳,神化朱元璋。畢竟當時的普通老百姓,實在不懂天文這種東西。

    這樣的人設,被老百姓崇拜,但被知識分子排除,發展路徑明顯走【國師】才合適,封伯,在我看來,已經是朱元璋頂著很大壓力的結果了。

    所以,劉伯溫封伯,我認為,是合適的。劉家誠意伯一直傳到明亡,其他的公候,可沒有傳這麼久遠……

  • 4 # 老鐵書苑

    一起打天下容易,一起享福卻很難。

    劉伯溫是朱元璋創業後期才加入進來的,所以其實朱元璋並沒有對他有特別大的感激之情。但是最重要的是下面這個原因:

    在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朱元璋是沒有廢除丞相這個職務的,但是當時的朱元璋對於立誰為相很為難,畢竟都是一起打天下的兄弟。這個時候朱元璋展現出帝王心術了。當時有兩個人可以做丞相,劉伯溫和李善長。但是深層次的是兩大派系的鬥爭,劉伯溫代表的浙東集團在和李善長為首淮西集團的爭鬥。隨著劉伯溫的運作,他的集團佔了上風,這個時候也是劉伯溫最得意的時候了。但是劉伯溫有些恃才傲物吧,說話總是很直,得罪了不少人但是這也讓朱元璋對這個足智多謀的劉基忌憚更深了。

    他私下去找劉伯溫,其實這是對劉伯溫的考驗:

    朱元璋:先生你認為用誰為丞相合適?

    劉伯溫:這要陛下決定

    然後朱元璋連續說了幾個人選,都被劉伯溫給否定了。然後朱元璋露出了最後的殺手鐧:看來只有先生最合適了。

    這時候的劉伯溫不知道是不是腦袋懵了說了一句:我並非不知道自己可以,但是我這個人嫉惡如仇,陛下還是自己慢慢挑選吧。

    炸了,劉伯溫自居有丞相之才能,還說自己嫉惡如仇,那麼誰是餓?皇上嗎?

    自此朱元璋和劉伯溫之間的信任就消失了。一直到後來朱元璋把劉伯溫趕回家,以至於被淮西派害死。所以最後封劉伯溫誠意伯已經是仁至義盡了。

  • 5 # 史詩集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

    這前無古人的評價,可以肯定劉伯溫就是得到侯位還稍顯不足。

    根據相關的歷史現象來分析,朱元璋原本要封給劉伯溫的,可能是公,還不是侯:

    一、“吾之子房”,文臣第一

    帝每恭己以聽,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

    ——《明史·劉基傳》

    在朱元璋眼中,因感恩劉伯溫的助力開國之功,在稱帝后的第三年,即封劉伯溫為“誠意伯”,而且多次評價:“吾之子房也”。

    張子房即為劉邦平定天下的漢初三傑之一“留侯”張良,可見劉伯溫在朱元璋心中的崇高地位,且最初朱元璋為了請劉伯溫出山,是效仿“三顧茅廬”的劉備請劉伯溫出山相助,劉伯溫因朱元璋的知遇之恩,也效仿諸葛亮的“隆中對”,提出了《時務十八策》,二人的關係就如劉備與諸葛亮,劉伯溫對於朱元璋的意義也即如魚得水。

    二、已許丞相,何惜侯位

    明朝建立之初沿用了左右丞相制度,左丞相為文首,右丞相為武首。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右丞相自然是徐達,而左丞相的第一人選就是劉伯溫無疑。

    可這位極人臣的位子卻被劉伯溫堅持拒絕,最終就由李善長擔任。

    因為劉伯溫知道自己正直,會遭到奸臣的排擠,而他在李彬一案就得罪了丞相李善長,後又把胡惟庸等權臣一個個得罪了,另外,他的特殊地位也為他人所忌憚。

    由此可見,既然位極人臣的左丞相都願意給劉伯溫了,朱元璋還會吝嗇一個侯位的虛名嗎?

    三、功蓋文臣,竟無“鐵劵”

    早在明朝洪武三年,即公元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長、徐達、李文忠等34人獲公爵、侯爵封號,並被賜予“金書鐵券”。

    若論功勞,首屈一指的當屬劉伯溫,但卻不見有獲賜“金書鐵券”的記載,這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只有一種可能:

    料想,定是和堅持不當丞相一樣,也被劉伯溫拒絕了。

    四、無心為官,卻難脫身

    劉伯溫多次對朱元璋提出告老還鄉的要求,和家人在一起安享晚年。雖然朱元璋不捨,但也只得讓其告老還鄉。但後來也由於種種因素,也實在離不開劉伯溫,以致劉伯溫又多次重入朝廷

    五、論功行賞,開國元勳

    洪武三年,授劉基為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資善大夫、上護軍,封誠意伯。同時,追贈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

    雖是沒有封侯,可實際所封已不低於侯位。

    明初一循元代舊制。

    洪武三年,定封爵之制,分公、侯、伯三等,罷子、男不置。有明一代,受公、侯、伯爵者除功臣、外戚外。

    受封而領鐵券者,為世襲封爵,否則為流爵。襲封則還其誥券,核定世流降除之等。爵位世襲,或降等以襲,如封侯而世襲伯。

    公、侯、伯封號分四等: 佐太祖定天下者,曰開國輔運推誠……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

    洪武初規定: 公、候、伯都分為:一等開國輔運推誠, 二等奉天靖難推誠, 三等奉天翊運推誠, 四等奉天翊衛推誠。

    如魏國公徐達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

    若從朱元璋的原本給予劉伯溫的待遇,那參考徐達的待遇就清楚了,一是武將第一,一是文臣第一,自然差不到哪裡去。

    從猜忌的角度來看,劉伯溫一直在朱元璋身邊,作為文臣也沒有最直接的兵權,那麼,徐達、常遇春這些名將手握重兵還能封公、侯,那給劉伯溫相等的待遇,也對皇權的影響大不到哪去。

    六、善長為“公”,伯溫僅“伯”?

    《大明律》中有如下規定:凡文官非有大功勳於國家,而所司朦朧奏請輒封公侯爵者,當該官吏及受封之人皆斬,其生前出將入相,能去大患,盡忠報國者,同開國功勳一體,封侯諡公,不拘此例。

    朱元璋的冊封的十公中,只有李善長是文官,其餘皆為名將。可看出明初武將地位高於文官。

    但是,即使封劉伯溫為侯,也是符合苛刻條件的。而從朱元璋的初衷而論,因劉伯溫不任丞相而由李善長補位,那李善長都已封公位,劉伯溫豈能連侯位都不及?

    七、高風亮節,不戀官場

    劉伯溫是一位品格高尚的人,又推崇道家學說,他的生活非常儉樸,名利在他眼中猶如浮雲。

    《明史·劉基傳》載:“洪武四年正月賜老歸,惟飲酒,奕棋,口不言功。邑令求見不得,微服為野人謁見。基方濯足,令從子引入茅舍。”

    但胡惟庸垮臺後,過了10年,被胡惟庸等人陷害的劉伯溫被平反。朱元璋還是賜給劉氏家族金書鐵券,特批劉氏成員可憑此免一次死罪。

    八、後世評價之高

    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頒下了一道誥令:慷慨有志,剛毅多謀,學為帝師,才稱王佐……佔事考祥,明有徵驗;運籌畫計,動中機宜……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故今特贈爾為太師,諡號文成。

    如此讓後世君主重視、高度評價,說明其功績之高、為人之善讓人念念不忘,自古功過以蓋棺定論,由後人評價為準,終於給予遲來的待遇。

    九、道家思想的歸宿

    “陶朱公”范蠡、“謀聖”張良等都是以道家思想為主的頂級謀士,都有共同特點,就是洞察世事,算無遺策,劉伯溫也是如此。

    自古伴君如伴虎,劉伯溫不求高位,也就自覺避免了權力核心的糾紛,儘量遠離君主、遠離政治鬥爭,是明哲保身之舉。

    劉伯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軍師,也是最害怕的軍師,若執掌大權,那對朱元璋的內心的是一種隱形衝擊。

    事實證明,李善長、胡惟庸等權臣都沒好下場,而劉伯溫多次告老還鄉也受到政治鬥爭波及,還受到朱元璋的猜忌。

    以道家思想為主的謀士大多急流勇退,在天下已定時,也就不爭名利了。

    十、總結

    劉伯溫沒有封侯不是朱元璋的問題,而是其本人淡泊名利,又深諳明哲保身之道,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神機妙算的劉伯溫怎麼會不知政治的險惡。

    真正“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

  • 6 # 這個歷史有點毒

    我是歷史的史光機,我來回答!“吾之子房”大概是自西漢以後的帝王對臣下最高的評價了!唐太宗稱讚張九齡、曹操讚揚荀彧,再到朱元璋誇讚劉伯溫...但是得到相同評價的幾個人他們得到的結果卻大不相同!其中劉伯溫作為朱元璋定鼎江山最重要的謀士,卻只得了個誠意伯,這是為什麼呢?理由有三!

    1.打壓劉伯溫,朱元璋的帝王平衡術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論功行賞,其中包含李善長、常遇春、徐達等封公爵6人,其餘封賞28人。令人尷尬的是,作為“明初三傑”之一的(劉基)劉伯溫,只得了誠意伯,不僅比不上最早投奔劉伯溫的6人,甚至在另外28人中排在中下,而究其源頭,在於朱元璋的平衡之道!

    首先無論什麼地方都有小山頭,朱老闆的滅元建明團隊也是如此!朱老闆是農民出身,屍山血海裡拼來了皇位,最早時候朱老闆沒人沒錢沒底盤,還在郭子興手底下混飯吃,只有徐達、常遇春、李善長這些人願意跟著朱老闆一起打天下!時間一長,隨著朱老闆勢力越來越大,這批人自然形成裡第一個小山頭,同鄉和同鄉玩,這就是“淮右派”。

    後來劉伯溫來了,事實證明舞刀弄槍和後勤雖然重要,但最能體現自己牛氣的方式,還是亮智商玩計謀!劉伯溫的到來使得朱老闆如魚得水,朱老闆的義軍團隊是越做越大,慢慢甚至有了爭奪皇位的資本!後面投奔朱老闆的人一看,得咧,徐達他們的淮右派講的是人情關係,同鄉情誼,我是玩不到一起去了,劉軍師這麼牛,我還是抱軍師大腿吧!於是“劉基派”慢慢形成了!

    等到了朱老闆和團隊成員們公司上市了(建立明朝),開始到了分紅的時候了!這時候朱老闆發現事情有點不對頭了——劉伯溫在民間和部分將領中的威望高的過了頭,不少人說劉伯溫是神明轉世,算無遺策!劉伯溫是神明轉世,朱老闆這個天子又算什麼?在論功行賞時甚至有人建議要把劉伯溫排在第一,這更觸動了朱老闆的神經,臣子,講的是一個均衡...於是朱老闆不僅沒給劉伯溫封公,甚至侯爵都沒給一個!你劉伯溫有威望有人脈是吧?沒關係,徐達李善長他們位子高,看你一個伯爵怎麼拉攏朝臣...

    2.陰謀詭計終究上不得檯面

    張良可以說是謀士的終極代表了,但最後論功排位依然是蕭何之後。這是因為,自古以來不管陰謀還是陽謀,管用歸管用,卻上不得檯面,特別對於帝王來說更是如此!劉伯溫雖然智計無雙,卻忽略了人性。朱老闆沒建明朝前,他要依靠劉伯溫的智慧,但在治理天下的時候,劉伯溫的計謀就變得不太重要了,治理天下講究的是明著來,是講仁義道德講制度法規...

    其次,作為朱老闆身邊最為重要的謀士,定然掌握著朱老闆最為隱私的秘密,這是身份決定的,今天的團隊我們也會發現瞭解一把手秘密最多的絕對不是二把手和三把手,而是司機、管家這類人。劉伯溫同志呢,是這兩類角色一起擔任了,所以朱老闆要牢牢掌控著他,在這個前提上,劉伯溫必然是不被允許掌握太多權柄的!

    3.按照親疏遠近和功勞排,劉伯溫也撈不到太多好處

    朱老闆苦啊,天下剛剛打下來,一群人就叫著喊著要分紅,怎麼分呢這是個大問題!首先最先跟著朱老闆創業的老戰友們不能虧待,現在還活著的人裡,至少李善長、李文忠、徐達、常遇春、馮勝等人搶先預定公爵名額,這樣一算差不多公爵封完了;剩下的人裡,還有自己生死關頭做出大貢獻的人,藍玉,侄子朱文正等等,一算下來也有20來人,封王封候的這就也快滿額了!

    而劉伯溫呢?地位是比較尷尬的。論和朱元璋朱老闆的關係,比不上朱老闆他那些出生入死的兄弟,論貢獻,比不上後勤工作做到位的李善長,論忠心,那也是一大批人排在劉伯溫前面!劉伯溫的優勢在於他給朱元璋帶去的智慧和陰謀詭計,而這些雖然重要,但並不能取代前面這些功臣的貢獻。

    所以無論處於什麼原因,劉伯溫都肯定不能獲得太高的好處和排位。如果劉伯溫能學學張良急流勇退,那還能頤養天年,可惜的是他爭強好勝也貪戀權欲,在辭官後還插手丞相繼承的權力博弈,最後死的極為蹊蹺,可悲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說游泳是世界上最完美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