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湯之銘
真正的偉大的帝王為人類謀幸福的、正面的講正義講正氣的政治家,而不是為奪權勤政反腐敗、謀私利、謀家天下一統萬年,集權於一人言出法隨的獨夫民賊。
本人評價的中國歷史上正面影響力的十大君主為一二三四:
一女皇武則天,吏治清明人民安逸,為奪權而實施酷吏政治的動亂只控制在高階官吏中。
二位大政治家,隋文帝完善三省六部製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制定隋刑律,九品中正推薦評審制改為科舉考試,都是跨時代政治性的進步。趙普和趙匡胤改中央集權制為文官政治為基礎的中央集權制,代替君主個人專制,這個是民主政治的萌芽。繼續修訂以隋唐律為基礎的宋刑律,都是中國古代政治史上的大進步。
三武德。武是止戈,戰爭到此結束了。代表人物為東漢劉秀,以及中國歷史上帝王中的三大政治家之一以武德為年號的唐代李淵。另一武德代表自然是大周王朝的周武王。
四大帝王之範。四位偉大的帝王為政治國之道,成為後代帝王學習的榜樣。西漢的漢文帝遵守逸民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修改刑律,廢除株連罪連坐罪。唐初李世民的為政之道:貞觀政要。北宋仁宗垂拱而治,均衡任用各方人才,相互制衡。明代的明孝宗弘治克己私慾、遵從眾議,孝宗一生只取一個妻子為他加分添色不少。四大帝王不勞民不發動戰爭的文治才能成為穩定社會發展的正義力量。
綜上,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正面的偉大的十大帝王之一,不是偉大的獨夫民賊的千古一帝,如秦始皇漢武帝一派反人類的帝王。
-
3 # 使用者昨夜的星辰
是的,能做到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監獄經常沒有犯人,在哪個朝代,確實了不起,社會風氣好,就是現代社會都做不到
-
4 # 被動專家
繼秦皇漢武之後,三國魏晉南北朝的大亂鬥結束後,隋文帝楊堅在文武賢才輔佐下,平南陳擊敗突厥,聚集糧草於洛口興平兩倉!隋煬帝開科舉,役使人民數百萬開鑿南北大運河,可是由他不恤民眾,首次徵高句麗失敗後,又準備簽發徵兵再次征討,而此時曾在隋軍當過兵的王薄逃回鄉里,他在山東故里解衣推食濟人危困,終於在飢歲舉旗反隋,還編歌謠一首:長白山前知世郎,純著紅羅錦背襠,長矛侵天半,輪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譬如官軍至,提刀向前蕩,役使遼東死,砍頭亦何傷!揭開了轟轟烈烈反隋農民大起義的序幕!而以李淵李世民為首的關隴勳貴集團的一支也趁時而起!他們於公元617年五月正式發難,當時李密領導瓦崗軍圍攻東都戰鬥正酣,隋軍主力與各地農民軍交戰,他們由太原起兵攻略西河霍邑,又率軍經臨汾下絳郡,又奪取龍門關!以此為基地,數年之內攻取長安!改隋為唐,李世民居功甚偉!他一徵突厥兩掃遼東,竇建德劉武周梁師都薛舉宗羅睺等輩皆割據一方之梟雄,最後還不被他剿滅!而貞觀政要大唐新語群書掇英皆是他命人編纂,文則長孫無忌褚遂良房玄齡杜如晦于志寧等!武則秦瓊程知節尉遲敬德李勣李渾丘成侯君集等,所謂二十四凌煙閣功臣,天策府十八學士此之謂也!外華人把我們稱為唐人,那是天可汗李世民赫赫天威彪炳千秋的功績震懾所致!至於蟎清犬虜狐鼠之屬,亡國敗胥無恥之徒!有人說隋唐統治階級有鮮卑族血統,那有什麼關糸!夷狄入華夏則華夏,華夏入夷狄則夷狄!隋唐統治者沿襲秦漢政治經濟制度,著華夏帝王衣冠,行王霸之業!反觀蟎清逼迫人民剃髮易服,前期屠殺掠奪,中期大興文字獄,後期割地賠款!抗戰時偽酋溥儀又在倭寇扶植下成立蟎州蟈,餘孽賊黨出錢出力幫助倭寇屠殺掠奪人民!一樁樁一件件,乃十惡不赦罪惡滔天!唐太宗李世民不算千古一帝誰算?蟎清偽酋算?李世民如巍巍泰山,蟎清犬虜如糞土蛆蟲!
-
5 # 藍天沃土成愛民
所謂千古一帝者,其開創之事業必須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那麼,看一看歷代帝王能擔得起這一稱號者,只有秦始皇一人也!秦始皇最大的歷史功勞不是統一了中國,而是統一了文字,在政治體制上實行了郡縣制。秦朝以前,華夏民族雖然看起來也是一個大一統的國家、朝代,但那實際上是很輕散的“大一統”,各諸侯國各自為政,語言文字、風俗民情、貨幣度量、政治體制等等都不統一,這樣的國家最多也就是算個“聯邦”,是極易分裂的,所以也是戰亂不止的。秦始皇統一後,文字上實行了統一,在思想文化交流上不僅單是一個“方便”的問題,而是走向大整體、大一致的問題。有了文字上的統一,有了思想教育、思想認知、民族統一性的認知才有保障,國家統一性才在民眾心中逐步紮下根。從經濟活動上說貨幣、度量衡的統一是最重要的,從保證保國家經濟上的整體性是最重要的。秦始皇正是抓一點,統一了全國貨幣、度量衡使全中國的經濟成為一大整體,從經濟上打牢了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堅實基礎。秦以後的中國雖然也多次分裂,但無論割據勢力怎樣分疆裂土,建立自己的小王朝,也沒有改變華夏民族從思想文化上大一統的認知性,從經濟交流上的互信和認知。所以,分裂是暫時的,統一是總趨勢。而不歐洲國家,鬧來鬧去,一個個都成了彈丸小國。從政治體制上,秦始皇實行的郡縣制打下了國家管理的堅實基礎,秦以後各朝代雖也有不斷的改革變化,但總模式都在“秦制”基礎上的改革變化。所以,漢承秦制,唐承秦制,一直到現在。很多人在評價帝王時總把開疆拓土放在第一位,但如果沒有思想文化上統一的認知性,沒經濟交流上的統一認知性,沒有符合社會發展的政治管理體制,佔領了的疆土也是還會分裂出去的。漢武帝、唐太宗、康熙等都是很了不起的封建帝王,為中華民族的興族發展做出了貢獻,但他們稱“千古一帝”似乎還稍遜一籌。既然稱“一帝”,那就只有秦始皇一人了!
-
6 # 使用者6909244029891
“千古一帝”是歷史學家評價歷史人物的概念。我們非專業讀者,僅是從歷史人物的對民族對國家的發展是否做出貢獻及貢獻大小談自己的認識。不可能僅憑“獨夫”“拓疆”等去斷定一個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
-
7 # 紅黑聖西羅
李世民是中國歷史上的聖君之一,被稱為“天可汗”,聲名遠揚,婦孺皆知。
但要說千古一帝的話,還是留給嬴政吧,開創先河的人更配的上這個稱號!
如果楊廣不是亡國之君,這個稱號我會投給他,可惜了楊廣的“大業”。
-
8 # 關東俠客
李世民靠屠兄滅弟欺父手段登上皇帝寶座的,實在是血腥殘暴,但他勵精圖志開創了貞觀之治,打下大唐二百八十九年基業,歷史功績不遜於秦皇漢武,康熙聖祖,歷史評價很高。
李世民是參加過隋末群雄逐鹿的,他總結隋亡教訓,認識到人民力量的偉大。李世民一句民言是:"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李世民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均田制,租庸調製和科學制。唐朝國力逐漸恢復過來,很多政策一直沿用到清代,影響深遠。
對外關糸上,李世民東創高勾麗,西定吐谷渾,北敗薛廷陀和東突厥,一雪渭水之盟的職辱。長城不在是帝國防禦胡人的防線。胡夏為一體,這一點連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沒有做到。中亞各少數民族首領遵稱李世民為“天可汗。"
文化上,唐是開放,相容幷包和自信的。長安城戶口百萬,來自歐亞的學者,使臣,商人云集。唐朝的精神,文化和科技,商品沿著絲綢之路走向西方。日本首都建築格局是唐朝兩京的複製。實至今日,唐朝文化印記仍然遍佈世界各地。
“唐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每個帝王都不是百分之百的完美,但能做出千秋偉業的,了了數人而矣!
回覆列表
唐太宗李世民,是被人傳頌千年的“明君”。
在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間,對內勵精圖治,結束了隋末以來的混亂局面,生產恢復、社會安定,史稱“貞觀之治”;對外和戰相濟,在開疆拓土的同時還能與各部族和平相處。自唐太宗開始,到安史之亂為止,唐朝維持了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
雖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但掌勺者的水平也是很重要的,並不是隨便一個低水平的人,模仿前人作出個顛勺子的樣子,就能做到舉重若輕。
唐太宗應該是一個能力很強的領導者,才能與諸位大臣和衷共濟,開創盛世。
但我們也應該看到,治世的功績並非全在一兩個能人身上,其中還有歷史潮流、社會背景等各方面的因素。
即使他的繼任者是身體羸弱的高宗、昏庸無能的中宗等,初唐盛世還是在不斷髮展,所以也不應該將李世民過分神化。
真實的李世民確實具備雄才大略,但也殺人無數,手段兇狠,實在沒有必要把他當成一個“完人”。
但是,明清以來,特別是清代,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對唐太宗李世民都推崇備至,清帝大都奉唐太宗為榜樣,一些史書評價他“千載可稱,一人而已”,“至治之君不世出也”。
製造李世民的完美形象,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參與者有李世民自己,也有李世民的大臣,李世民身後的文人,還有對李世民這個完美形象有需求的統治者,幾方勢力的合謀,最終達到重塑集體記憶的目的。
01.太宗和他的搭班
魏徵是太宗時期的名臣。魏徵曾經在李密和竇建德手下做事,投降唐軍後,為太子李建成效力,任太子冼馬。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後,對魏徵降級使用,把五品的太子冼馬改任七品的詹事主簿。
魏徵(580年~643年)
這一任命,絲毫看不出李世民有什麼禮賢下士、不計前嫌的寬大胸懷,因為李建成雖然是李世民的對手,但他們都是李淵的兒子,以後李世民上位,李建成的人終究還是李世民的臣子。
所以本來就不可能對李建成的舊臣斬盡殺絕,肯定是要酌情任用的。而降級使用,則是對太子舊臣的一種打壓,這是人之常情。
雖然魏徵雖然多次投降新主,算不得忠臣,但是他一定是個心直口快的急性子。在李世民太子府擔任詹事主簿期間,李世民應該對魏徵有所瞭解,即位為帝后,魏徵升任五品的諫議大夫,也算是人盡其用。
魏徵是一個非常精明的人。
他知道,他的安危繫於李世民對前太子舊臣的態度。李世民派魏徵到河北地區公幹,半路遇到前太子府的兩個舊臣被枷鎖拷著遣送京師。這件事情,證明李世民對前太子府的人其實是有很深的芥蒂,隨時都可能對他們問罪,魏徵同樣不安全。
現代人想象的“完美君臣”
此時的魏徵,如果要自救,有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是一味迎合李世民,但這並不保險,因為魏徵是個多次投降新主的人,無論如何迎合李世民,也不可能得到李世民的充分信任。
況且李世民已經是皇帝,天下人人都想迎合李世民,魏徵的迎合也就顯得價值不大。
第二種方法,便是給李世民提供一個新方案,構建新君舊臣的新關係。在這個方案中,魏徵的重要性無可替代,也就保障了自己的真正安全。
於是,魏徵將這兩個人放了。他說:
“吾等受命之日,前宮、齊府左右,皆令赦原不問。今復送思行,此外誰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且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寧可慮身,不可廢國家大計。今若釋遣思行,不問其罪,則信義所感,無遠不臻。古者,大夫出疆,苟利社稷,專之可也。況今日之行,許以便宜從事,主上既以國士見待,安可不以國士報之乎?”
李世民何等聰明,馬上就意識到,魏徵的新方案對自己有用。透過發動政變上臺的李世民,不僅殺過無數敵人,更殺了自己的兄弟,手段何其殘忍。連父皇李淵都感到憂心恐懼,害怕李世民進一步殺了自己,主動讓位給李世民。
這完全就是一個殺伐殘忍的暴君形象。這樣的李世民,朝臣不會服他,軍隊不會服他,世人也不會服他。
影視劇中李世民的形象
權力的本質是服從,並不是李世民坐上皇位,就天然擁有皇權,也不是李世民殺人如麻、凶神惡煞,天下人就會怕他。真正的權力是天下人都心悅誠服聽從他。
魏徵提供的,正是一個讓天下人都服從李世民的新方案。只要李世民認可魏徵的做法,就可以讓前朝舊臣不再憂心惶惶,甚至隨時想著造反。
這對於李世民鞏固權力大大的有用,因而魏徵也就變成一個榜樣,讓人們看看,李世民是會聽從敵對陣營來投之人意見的。
從此李世民和魏徵,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對君臣搭班唱戲,還真引來了不少“粉絲”。
02.給政敵“化妝”
李建成是唐高祖李淵的長子,很早就被封為太子。
在李淵反隋建唐的過程中,李建成幫父親結交英才,廣納人心。後來李建成隨父出征,治軍嚴明,平定西河。
唐高祖李淵(566年12月21日—635年6月25日)
李淵取得關中後,李建成主要負責後勤保障,調配戰略物資,而李世民則為天下兵馬元帥,領兵征戰。
此後,李世民是隋唐演義的主角,因為戰爭大多是李世民打的,而李建成坐鎮後方,是李世民能打勝仗的根本保障。
在李世民看來,自己戰功赫赫,大半個天下都是自己打下來的,卻無法繼承皇位,不公平。但在李淵看來,李建成寬厚仁慈,是個合適的守成之主,對李建成的信任高過李世民。
於是,兩個人的矛盾逐漸加深,權力鬥爭日益激烈。
影視劇中李建成形象
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李建成的手段遠不及李世民。李建成治民重寬仁,而李世民則是個十足的武將,李建成的性格不如李世民殺伐果決。
當李建成的手下建議李建成採取措施打擊李世民的時候,李建成總是猶豫不決,貽誤戰機。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李世民則恰恰相反,該出手時就出手,絲毫不顧兄弟情誼,毫不留情地發動政變將李建成殺死,自己取得了勝利。
李建成一死,李世民集團就開始了抹黑李建成的工作,以此襯托自己的政變是替天行道,正當其時。
為此,李世民集團編造了李淵承諾改立太子卻又出爾反爾的事件。
《舊唐書隱太子傳》記載,李淵帶著李世民出宮避暑,李建成留在長安監國。李建成勾結楊文幹,陰謀發動政變,然起事之前就有人向李淵告發。李淵找李建成問話,又有人勸李建成不要見李淵,直接造反,但李建成沒有聽從,而是自己去見李淵,叩頭請罪。
楊文幹聞訊,自己發動兵變,李淵要求李世民率兵平叛,並且許諾李世民,會廢黜李建成,改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鎮壓了楊文幹後,李淵卻食言,沒有再提改立太子之事,反而說是李世民容不下李建成。
關於這個故事的真偽,唐朝的劉餗就曾經隱晦地提到“有人妄告東宮”,表達對此事真實性的質疑。但唐朝畢竟要為太宗皇帝避諱,不能說的太明白。
玄武門之變
20世紀的歷史學家李樹桐認為,此事的記載,一是時間對不上,二是無需動用李世民大軍即可平叛,更不可能以換太子為交換條件,請求李世民出兵了。
除了編造不存在的事件之外,更是直接對李建成的品行進行貶低。
“建成殘忍,豈主鬯之才,元吉凶狂,有覆巢之跡,若非太宗逆取順守,積德累功,何以致三百年之延洪,二十帝之纂嗣?或堅持小節,必虧大猷,欲比秦二世、隋煬帝,亦不及矣。”
《舊唐書》
李建成當了太子之後,需要分擔一些李淵的政務,史書也將此事記為:“高祖憂其不嫻政術,每令習政事”。本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卻非要加一句“憂其不嫻政務”。
多麼類似如今的很多媒體歪嘴唸經,把一些地區正常的舉動汙名化,比如選舉換了一波人執政,就說“詐騙集團輪流騙人”,製造“標題黨”。
此外,還篡改高祖實錄,將唐高祖時期李建成所建立的功勳進行修改,刪去有關建成的語句:把李建成部下建立的軍功,只提部下名字,不說他是李建成部下;對李建成的職權或官銜略去不提,把受命於李建成的軍隊建立的戰功獨立出來,不提此舉是奉李建成之命;把李建成打的勝仗直接改為敗仗。
李建成死後,被廢除了太子封號,改稱息王。息有偃旗息鼓之意,如果哪個或者的皇室成員被封“息王”,肯定是不願意接受的。
李建成墓誌銘拓片
在李建成墓中出土的墓誌銘上,僅僅55個字:
“大唐故息隱王墓誌,王諱建成,武德九年六月四日薨於京師,粵以貞觀二年歲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長安縣之高陽原。”
這仿墓誌出土之時,“息隱王”的“隱”字很明顯是別的字磨掉後重刻的。
《唐會要》記載,最早大臣建議給李建成的諡號是“戾”,被李世民否決,大臣又建議“靈”,最後才定了“隱”。
諡法曰,“不屍其位曰隱;懷情不盡曰隱;不明誤國曰隱”。改諡號的過程,看出李世民內心的愧疚,擔心自己無顏面見九泉之下的兄弟。
但如果李建成真的是李世民在史書裡描述的那樣不學無術、無才無德,又何必愧疚呢?
03.後人的重塑
一本名叫《貞觀政要》的書,記錄了唐太宗時期皇帝與諸位大臣的對答和辯論,從中可看出唐太宗是一個虛心納諫的君王。
但奇怪的是,《貞觀政要》的作者吳兢將這本書上呈唐玄宗,非但沒有得到玄宗的褒賞,反而被免官。吳兢的《貞觀政要》雖然記載十分詳細,有太宗與大臣的具體對話,但似乎並沒有完整反映歷史的真實。
《貞觀政要》書影
吳兢寫《貞觀政要》,文字十分簡略,對太宗與大臣的對話都只是擷取隻言片語,沒有講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
這一點唐玄宗和當時的唐代人對此都持類似看法。《舊唐書·韋述傳》說,吳兢這個人,雖然秉筆直書,被人們稱為“良史”,但行文過於簡單,不能反映歷史的整體,“雖累有修撰,竟未能成一家之言”。
此外,吳兢自詡“良史”,自認為秉筆直書。他向唐玄宗請奏,希望玄宗任命他為國史修撰總負責,在奏疏中說,“以為國史之作,在乎善惡必書”。
然而他的主觀成分未免過重,雖然是“善惡必書”,往往結果就變成:他認為的善人,就只書寫其善;他認為的惡人,就只書寫其惡。
在對待當朝聖人的態度上,吳兢也是進退失據。
作為一個史官,他卻經常上諫,玄宗去東都洛陽,吳兢上書玄宗不要在途中打獵尋歡。玄宗還沒有去,吳兢怎麼知道玄宗會在途中打獵尋歡呢?就算玄宗在途中打獵了,於國於民又有什麼害呢?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
這次上諫沒有得到迴應。吳兢上諫十分頻繁,卻只有一次被玄宗採納,從吳兢留下的文章看,他屢次上諫實際上已經把玄宗當作壞人,而自己反而是光輝的君子。
在對待歷史問題上,吳兢顯然也是同樣的態度。
《貞觀政要》既然是“政要”,那就應該是太宗時期為政的要點,好的壞的都要有,怎麼能只有好的沒有壞的呢?
即使李世民和他的搭班們已經對歷史進行了篡改,歷史記載依然留下了李世民執政時期的錯誤和過失。
貞觀十年,李世民地位已經十分穩固,自認為不再需要跟魏徵演那出君賢臣錚的戲了,便把對魏徵直言敢諫的厭惡掛在臉上,史載他“漸惡其言”。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
在司馬光所在的北宋時期,唐代歷史資料尚比較豐富,基於豐富的史料,司馬光對李世民的評價是:“好尚功名,不及禮樂,父子兄弟之間,慚德多矣。”
吳兢用他特有的政治化妝術,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君主、完美的臣子,實際上就是要向玄宗逼宮,讓玄宗學習《貞觀政要》中塑造的太宗李世民,成為一個虛心納諫的完人,而那個讓玄宗成為完人的人,就是玄宗朝的魏徵。
吳兢暴露了他要當魏徵的野心,卻沒有得到玄宗的認可。
吳兢說話直來直去,既沒有對君主的適當肯定,也不像魏徵說話那麼有邏輯有哲理,僅僅是丟擲一個觀點,強迫對方接受。而且他行文狂悖,自視太高,在向玄宗呈上《貞觀政要》的表中,他說,“昔殷湯不如堯舜,伊尹恥之,陛下儻不修祖業,微臣亦恥之”。
吳兢對李世民的政治化妝,其主要目的並不是要玄宗當堯舜,而是自己要做伊尹、周公,歸根結底還是給自己化妝。
殊不知,統治盛世需要的並不是堯舜那樣傳說中的道德完人,更不是李世民這樣被製造的完美君主,而是謙虛、謹慎和務實。
有這三點,平庸之輩也能創造一個絢爛的大唐盛世。
04.重塑意識形態
唐玄宗以後,唐肅宗、唐代宗、唐德宗、唐順宗時期,《貞觀政要》的流傳都不見記載。
雖然有唐憲宗、唐宣宗等皇帝曾經閱讀過,但這本書已經殘缺不全、版本混亂了。在整個唐代中後期,《貞觀政要》都沒有被官方意識形態所提倡,少有人問津。
宋代,《貞觀政要》雖有流傳,也沒有得到官方和學術界的重視,反而是傳入遼、金後,被遼興宗、金哀宗等作為重要歷史資料研讀。
山西朔州市的崇福寺創建於唐代麟德二年(公元665年)
金代天德二年(公元1150年),金朝海陵王完顏亮題額“崇福禪寺”一直至今
因為遼、金以少數部族統治大量漢族地區,需要從古代的中原政權當中獲取政治經驗,也需要透過模仿古代強盛的中原政權來增強自身的統治合法性,唐朝就是他們學習、模仿的物件。
遼、金時期的建築,比南方的宋代建築更加類似唐代建築,往往有深遠的出簷、雄大的斗拱、高挑的鴟吻,就是遼金統治者推崇唐代的結果。
直到元代開始,《貞觀政要》才逐漸成為顯學,清代則對其評價日隆,被帝王奉為施政榜樣,是皇子皇孫和王公大臣的必讀書,乾隆帝還親自作序。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凡是從華夏邊緣地帶興起的部族,最終入主中原、統治華夏的,統治者都非常推崇唐太宗;而自認為繼承了華夏正統,並且實際上也創造了盛世的朝代,統治者則並不認為唐太宗是完美君主。
宋代對李世民的評價相對比較客觀,除了前文司馬光的評價之外,朱熹曾說:“太宗之心,則吾恐其無一不出於人欲也。直以其能假仁假義,以行其私。”文天祥說:“太宗全不知道、閨門之恥、將相之誇、末年遼東一行、終不能以克其血氣之暴、其心也驕。”
元、明、清對《貞觀政要》的推崇,有很深的意識形態考量。
這三個朝代中,元、清都是華夏邊緣的部族入主中原,元代的蒙古人更是以世界帝國自居,雖然忽必烈開始逐漸中原本位化,但至王朝滅亡也沒有實現漢化。
明雖然推翻元朝,號稱“恢復中華”,但朱元璋起自微末,對自己的出身有很深的自卑。這些統治者最擔憂的就是無法獲得天下的真心服從。
朱元璋在洪武七年,在南京歷代帝王廟親自祭祀古代十七位帝王,其中只有唐太宗一人不是開國之君。
對唐太宗的祭文是:“惟唐太宗皇帝英姿蓋世,武定四方,貞觀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
而清朝的乾隆帝則酷愛閱讀《貞觀政要》,手不釋卷,甚至留下了一首打油詩,詩云:
懿德嘉言在簡編,憂勤想見廿三年。
燭情已自同懸鏡,從諫端知勝轉圜。
房杜有容能讓直,魏王無事不繩愆。
高山景仰心何限,宇字香生翰墨筵。
到了現代,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又更加在官方和民間意識形態中被拔高。
民間文化中,也有很多人喜歡沉醉於“大唐盛世”,沉湎於“祖上也闊過”的遐想,在秉著“沒有完美君主,那我們就造一個”的集體意識重塑過程中,李世民的形象愈加變得“完美無缺”。
結語
著名歷史學家王仲犖在他的《隋唐五代史》中曾經評價,舊的歷史學家對“貞觀之治”是渲染地比較過分的。
雖然在唐太宗李世民統治時期,人口有了較大的增長,但比起隋煬帝大業初年的戶口數,還不到二分之一。貞觀時期與理想中的“太平盛世”還是有很大的距離。
對唐太宗個人,呂思勉先生認為,“唐太宗不過中才”。我們綜合史料和最新的考古成果,應該說唐太宗是一個能力非常強的人,有辦法、有手段,行事果斷,深謀遠慮,是一個優秀的古代君王。
但他絕不是完美,也根本不是士大夫理想中的“明君”。
對唐太宗的美化,從唐太宗在位時期開始,經過他與魏徵、房玄齡、褚遂良等大臣的合謀,透過篡改歷史記錄,貶低李建成,甚至貶低李淵,抬高自己。
後由動機不純的文人精心裁剪、修飾,將唐太宗化妝成一個無比美好的形象。最後,被別有用心的統治者利用,大事宣傳,最終成功製造了千古一帝李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