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明朝萬曆年間內宮與前朝聯手,讓皇帝俯首稱臣,就像他們對嘉靖帝那樣,嘉靖帝越是順從,他們就越覺得他是明君,包括萬曆皇帝也在內,如果皇帝勵精圖治,雷厲風行,他們就會覺得萬曆皇帝對他們有威脅?
6
回覆列表
  • 1 # 傅斯鴻

    萬曆年間大臣們控制皇帝?我不知道這一說法從何而來,萬曆皇帝由於國本之爭與朝臣們對抗了幾十年,並且將整個大明的財政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雖然人不上朝,但對於整個朝局卻是心知肚明。只不過萬曆皇帝以這種消極怠工的方式與朝臣對抗,對於大明王朝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以致於清朝修的《明史》中認為,明朝實亡於萬曆。

    萬曆皇帝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聰明人。萬曆很早就已經看透了大明王朝這套臃腫的行政機制。萬曆皇帝甚至看透了這幫自太祖以來靠座主門生構成的官僚機構。在黃仁宇先生的《萬曆十五年》一書裡就提到,萬曆感覺到了一股洶湧的暗流正向他襲來。而這正是由於明成祖之後,大明王朝的文官體系形成的弊病。

    萬曆皇帝很想對這一文官體系進行一番改革,甚至基於對他老師張居正的仇恨,萬曆甚至查抄了張居正的家,餓死了張居正的子孫們。但是,萬曆皇帝最終發現,即使自己減除了張居正的影響,繼任的張四維、申時行等人也同樣來自於套體制,也同樣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幹著跟張居正此前一樣的事情。

    萬曆十四年(1586年)九月,萬曆帝因病連日免朝,給內閣的解釋是“頭暈眼黑,力乏不興”,服藥之後依然“身體虛弱,頭暈未止”,不但無法上朝,祭祀太廟也無法親自前往。 萬曆十四年後,萬曆帝就開始連續不上朝。

    萬曆皇帝從此開始了他與朝臣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抗爭。但是,萬曆很明白朝廷需要什麼,自己需要什麼,因此,萬曆帝派出礦監和稅監搜刮民間財產。萬曆給自己攢下了幾千萬兩銀子的皇銀內帑,並且透過控制財政的手段來控制朝政。

    同樣,萬曆皇帝透過對財政的控制,先後取得了援助北韓王朝抵抗日本侵略的壬辰倭亂、平定寧夏哱拜之亂、平定貴州楊應龍之亂的“萬曆三大徵”的勝利。也因此,萬曆皇帝認為自己是繼太祖成祖之後,有著赫赫武功的皇帝,並且認為自己的這套消極辦法也能行之有效。

    同時,為了達到他對於官僚的改革,萬曆竟然對官員開缺之後不進行不缺。到萬曆三十年(1602年),南北兩京共缺尚書三名,侍郎十名;各地缺巡撫三名,布政使、按察使等六十六名,知府二十五名。

    於是,皇帝委頓於上,百官黨爭於下,遭成的結果是政府完全陷入空轉之中。官僚隊伍中黨派林立,互相傾軋,如東林黨、宣黨、昆黨、齊黨、浙黨等名目眾多,但其所議議題卻不是如何改良朝政,只是人事佈局而已。萬曆以自己聰明加財政把控能力,還能使明朝勉強運轉,但是到了他的子孫手裡,由萬曆消極怠政而產生的嚴重後果凸顯,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 2 # 艾米麗艾拉

    說萬曆年間的大臣都在控制皇帝是不確切的。能控制皇帝的頂多一個張居正,其他的大臣完全控制不了皇帝,張的繼任者申其時甚至是個完全順從皇帝的老好人,因為皇帝身邊還有太后,有司禮監。與其說萬曆皇帝受了控制,不如說皇權受到了限制,這就是明朝特有的皇權與相權相衡制度。

    明朝設宰相,內閣大學士是名副其實的首輔。宰相的職責是“燮理陰陽,作育人才”,平時協調皇帝與內閣的關係,有官員出缺,宰相有提名權,報告皇帝批准後任命。

    明朝到萬曆年間,文官體系已經初步形成了。那時候文官們都是科舉出身,不需要皇帝過多幹涉,也能按部就班升遷。大臣們學的是程朱理學,不像現在這樣普遍犬儒,甚至特別講風骨,尤其推崇文死諫武死戰,看皇帝有什麼不順眼的地方就上摺子批評皇帝。如果不幸惹怒了皇帝被殺,他們會覺得是一個千古流芳的機會。後來發展到極致就是一群倔強倨傲的東林黨人。

    萬曆年間一個標誌性事件是立太子。簡單地說就是皇帝想立自己喜歡的小兒子,而大臣們覺得皇帝如果朝令夕改會動搖國本。大臣們的訴求其實很簡單,太子立長立嫡就不用猜來猜去去站隊,任由皇帝隨心所欲,新皇帝登基了朝局就會推倒重來。

    於是大臣們集體抗爭,寧肯挨板子也絕不妥協。皇帝可以殺雞儆猴,但不能把所有大臣都殺掉,於是只好妥協,維持原來立的太子。

    但皇帝很鬱悶,只好採取消極怠工的方式,不任命官員,也不上朝,用特務方式統治國家。

  • 3 # 打雜小組第一副組長a

    明朝大臣都在控制皇帝,你這話就好像說老朱和朱老四是傀儡一樣搞笑。縱觀整個明史也沒有出現一次皇帝被控制的事情,不知道題主這個結論從哪兒來的。有明一朝,不說老朱和朱老四兩狠角色。從內閣制開始,相權和宦權就在皇權的注視和參與下達到一種微妙的平衡。你以為秉筆和掌印兩個大太監都是吃素的麼?還控制皇帝,張居正能那麼風光完全是萬曆太小沒辦法管理國事,這是輔政不是架空皇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總是卡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