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青林知青

    虞姬:虞兮奈何,姬兮安在

    虞兮奈何,姬兮安在

    我可能真是落伍了,昨天寫韓信整理資料時,說有電視劇把韓信同虞姬說成是一對相親相愛的戀人,更有甚者,有電影說虞姬看見秦王子嬰,一見鍾情,這項羽怕虞姬紅杏出牆,於是殺了這子嬰以絕後患。

    我真是驚呆了,在寫趙雲一文時,曾見網上有人問趙雲同貂蟬是不是兩口子,那畢竟是一些知識貧乏且想象豐富的潮人才能提出的,便也一笑了之。但如果是將這虞姬韓信,虞姬子嬰地編成電視劇來吸睛,這個我真是憤怒了,歷史真是可以任你們這樣想象和踐踏,可以胡編亂造,肆意妄為的嗎?你們不弄點這奇葩愛情就沒人看嗎?墮落到這種地步真就沒人管嗎?不要以為這只是娛樂,無傷大雅,可正是這大有氾濫之勢的下三爛影視劇,把我們後人對歷史的瞭解填充得是亂七八糟,這對他們的情操培養有益處嗎?腦洞大開,歎為觀止,此風不可長!

    正史中的虞姬記載見於司馬遷的《史記》,僅五個字:“有美人名虞”。其它都是傳說和想象,這“虞”字是名是姓都弄不清楚,“姬”為後人所加,看來是把這“虞”作為姓來處理了,其生卒年、出生地,結局等一概不知,那被世人所悲情不堪的《霸王別姬》,也是根據項羽的《垓下歌》推斷而來。

    虞姬:虞兮奈何,姬兮安在

    我估計當時連司馬遷也弄不清楚這美人是何來歷了,僅用這五個字一帶而過,雖然他老人家說“虞”為名,但其實應該說這是個地名,也有人說“虞”是美人的姓,《辭源》既採用此說;而這“姬”字只是古代婦女的美稱,所以,這虞姬二字從字面看,只能理解為這是虞地的一個美女,如同秦始皇老媽趙姬之名一樣,僅指是一趙姓或趙地的女子而已。

    寫到這兒突然發現,如果僅憑正史好像難以為繼,寫不下去了,其實想想,那被華人稱頌的四大美人,除那玉環姐姐外,哪個不是虛構,或是如王昭君正史也就幾句話的事,所以,還是硬著頭皮寫吧。

    虞姬的出名同《垓下歌》是緊密相連,“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這首項羽唯一的詩概括了項羽平生的業績和豪氣,表達了他對美人和名駒的憐惜,抒發了他在漢軍的重重包圍之中那種充滿怨憤和無可奈何的心情。

    虞姬:虞兮奈何,姬兮安在

    正是因為這首詩,引發了霸王別姬一說,臆想這美人是在楚營內自刎,更有那相傳是虞姬所作的《和垓下歌》,為虞姬披上了一身神秘的色彩,全詩為:“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義氣盡,賤妾何聊生”。

    這首詩一看便是後人託作,正史當然是木有滴,他最初是出現在唐人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但它卻是從漢初陸賈所撰的《楚漢春秋》中引之。但《楚漢春秋》已軼,所以,其真實性無從考證。再有,五言詩一般認為是在西漢時才起源,東漢才趨於成熟,所以,定是偽作無疑。

    後世有評論家說虞姬的這首五言古風,是由民歌轉向文人五方詩的發軔之作,因此,這虞姬是詩人。這不僅牽強,而且還無知,且不說這虞姬僅有這一首不知誰人的託作,即使真有其人,一首詩也不足為憑,怎麼一下就上升到一類詩的鼻祖之地位上去了,這不說是強詞奪理,也是標新立異的故弄玄虛來吸人眼球了。

    虞姬:虞兮奈何,姬兮安在

    虞姬因項羽而有名,項羽因專情虞姬而被多少女子所傾羨,他是個能依靠一輩子的男人。但是我覺得從項羽的《垓下歌》是否還可以讀出其它資訊,也就是說,也許虞姬並不想死,她的是項羽逼的。

    按當時的情況,項羽突圍當不是問題,但這虞姬肯定是跑不脫的,如《三國演義》中那神勇的呂布,把貂蟬捆背在背後,再怎麼也突不出去一樣,虞姬如果不想死必然被俘,而且肯定會落到那潑皮劉邦手中,那劉潑皮本來就如曹操一樣好這口,見了這對手項羽這國色的美嬌娘,結局可想而知。

    如陸秀夫先殺盡妻妾再蹈海不同,面對這心愛的美人兒,項羽是斷然不能舉劍相向的,那怎麼辦呢?,於是,“虞兮虞兮奈若何!”。意思是說,虞姬虞姬,事到如此,是我來解決你,還是你自己解決?這潛臺詞對冰雪聰明的虞姬來說,怎麼會聽不懂這弦外之音,於是便引劍向頸,先行一步去了。故清人有詩讚雲:“君王意氣盡江東,賤妾何堪入漢宮,碧血化為江邊草,花開更比杜鵑紅”。

    虞姬:虞兮奈何,姬兮安在

    虞姬死後,溢美之詞洶洶,有說她是千古第一貞潔女詩人,還有拿她同八千投降的楚軍相比,如清詩人何浦有《虞美人》一詩云:“遺恨江東應未消,芳魂零亂任風飄。八千子弟同歸漢,不負軍恩是楚腰”,這楚腰當指虞姬。

    不過我覺得這兩項都有些過了,一是稱她為詩人乃子虛之事;二是我從沒聽說過有八千楚軍投降。

    虞姬的美麗當是無疑的。相傳是容顏傾城,才藝並重,舞姿美豔,我是不知道緣自何處,但我相信是真的。另據《情史·情貞類》記載:虞姬和歌之後“姬遂自刎。姬葬處,生草能舞,人呼為虞美人草”,好動聽的名字!

    她的美麗肯定不在那四大美人之下,之所以未列其中,我覺得那以上四個美人兒所為,都同天下興亡有密切的關係,而這虞姬再怎麼說,也只是一個陪伴在霸王左右的美人而已。她的美麗,早已淹沒在歷史帷幕的深處,在梅蘭芳等大師的演繹下,這《霸王別姬》把這幽恨張揚到了極致,再由陳凱歌,張國榮等現代人的努力,更使得虞姬的形象深入人心。

    有位詩人說過:“集莎士比亞所有悲劇的總和,也趕不上中國的一部《霸王別姬》”,餘深然之。

    虞姬:虞兮奈何,姬兮安在

  • 2 # 說史君

    古代最悲慘的美女另有其人,虞姬顯然不是!

    為什麼這樣說呢?

    雖然,史書中對虞姬的記載的較少,但是從司馬遷的《史記·項羽本紀》中的這麼一句記載:“有美人名虞。”從中,我們也足以,想象出虞姬的美貌。

    但是,虞姬是怎麼死的呢?史書中記載,在楚漢相爭後期,韓信、彭越和劉邦,三人合力合擊於楚國,項羽打不過,趨於敗局,只能垓下修築了營壘,被漢軍圍困,當年是公元前202年。而虞姬是怎麼死的呢?

    史書所載,虞姬乃自殺而亡,當是時,項羽被圍,夜聞四面楚歌,軍心浮動,大勢已去。

    項王不禁慷慨悲歌,自己作詩吟唱道:“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王唱了幾遍,美人虞姬在一旁應和道:“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漢兵何足懼?百戰無當前。揮戈躍馬去,勝敗付諸天!”。項羽所吟唱的就是著名的《垓下歌》,虞姬所唱和的在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從《楚漢春秋》中被引錄為《和垓下歌》,吟唱完即揮刀自刎,是體面的死去,死前在項羽的保護下,沒有受到傷害,死後更是流芳千古,引為佳話,再加上是與愛人一起死去,因此,從生理和心理分析,我不認為虞姬是古代最悲慘的美人。

    那麼誰是古代最悲慘的美人呢?

    明清《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一首詩,名為《五美吟》,用來吟誦西施、虞姬、明妃、綠珠、紅拂,大有哀眾芳汙穢、恐美人遲暮之感慨。但其所著人事並非根據實事,我們就不能以這個來相比。

    因此,為了起到更好的對比效果,我們就用一個同時代的美人來對比。

    既然,虞姬是項羽的女人,那我們就用劉邦的女人來與其相比。恰好戚夫人也是一位美人,從哪裡可以看出來呢?其一,有典故曰:“戚姬髡髮。”其二,歷史上有記載,劉邦在後宮佳麗中非常寵愛戚夫人,有多寵愛呢?從後文呂雉報復戚夫人的手段可見一斑,有多嫉妒,就有多恨

    我要說的就是戚夫人,戚夫人(戚姬,前224年-前194年),漢高祖之愛妃,趙王劉如意之母,秦末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人。公元前205年,與漢王劉邦締結姻緣,後生子如意。公元前202年,劉邦打敗項羽,封為貴妃;恰巧劉邦也為她做了一首歌,就是與《大風歌》齊名的《鴻鵠歌》:“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翼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弓矢,尚安所施!”此歌,也是一曲哀歌。

    從出身看:戚夫人也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為卑微的后妃之一,農民出身,工作與母親一樣都是在大戶人家做女奴,父親病死,自己被劉邦強搶,才成為了劉邦的女人。

    從死法來看:她是怎麼死的呢?劉邦死後,呂后將戚夫人的手腳砍斷,燻聾了她的耳朵,灌啞藥,關在廁所裡,起名為“人彘”,最終,被呂后折磨致死,死後其子唯一的兒子趙王如意也被呂后下鳩酒,七竅流血而死。

    因此,不從心理,僅從生理的角度,從客觀理性的角度,去看戚夫人絕對是中國古代死的最悲慘的美人!

    這一次,劉邦、項羽,兩個連自己女人都保護不了男人,算是打了個平手!

  • 3 # 東湖櫻花

    不是。

    個人覺得蔡文姬最悲慘。

    她的一生,輾轉嫁了三次,別親之痛、別子之悲、亂離之殤都成為她悲情的原因。丈夫、兒子、君主、軍閥……每一個被迫接受的事情,沒一個可以隨心所欲的選擇。

    一個女性的命運,就這樣在男人的掌控中顛沛流離。

    她有三任夫君,但每次面臨都要分離

    蔡琰,字文姬,東漢大文學家蔡邕的女兒。

    其父蔡邕,字伯喈,東漢著名散文家、辭賦家、學者,好辭章、數術、天文,又善音樂、書法。蔡文姬自幼即聰慧超群,深受父親的薰陶與影響,博聞強記、精通音律,人稱“中郎有女能傳業”。

    蔡家有女初長成,有傾人的顏值、更有傾國的才華,惹得眾人追捧。經過千挑百選之後,她嫁給了門當戶對河東世家大族衛仲道。

    婚後,小兩口情投意合,琴瑟和諧,生活十分美滿。可惜,好景不長,婚後未到一年,衛仲道咯血而死,英年早逝,蔡文姬未生子女,被遣送回孃家。

    丈夫亡故,這是第一次分離。

    屋漏偏逢連夜雨,家庭的變故再向她襲來。東漢末年,世道混亂,先是父親蔡邕被董卓連累身亡,後自己又被趁亂攻入中原的匈奴左賢王奪去。自此,蔡文姬在荒涼的大漠生活了十二年。

    那麼蔡文姬是什麼情況呢?她之所以不願意離開匈奴,因為她給左賢王生了兩個孩子,不願意離開自己的孩子是人之常情。左賢王劉豹屬於南匈奴貴族,歷來與中原地區友好,漢文化修養很高,對中原地區的風土人情都很瞭解。

    他對才貌兼備蔡文姬十分寵愛,敬重有加,真心實意。蔡琰雖然是掠奪過來的奴隸,左賢王卻封她為封為閼氏,閼氏一般都是匈奴皇后號或者王妃號。這一次,蔡文姬再一次感受到了濃烈愛情和家庭溫暖,十二年的夫妻也產生了一定的感情。

    但蔡文姬畢竟是漢家兒女,這種矛盾心情在作品《胡笳十八拍》裡得到了表達:

    “東風應律兮暖氣多,知是漢家天子兮布陽和。羌胡蹈舞兮共謳歌,兩國交歡兮罷兵戈。忽遇漢使兮稱近詔,遺千金兮贖妾身。喜得生還兮逢聖君,嗟別稚子兮會無因。十有二拍兮哀樂均,去住兩情兮難具陳。”

    命運轉變,被曹操重金贖回中原。

    贖身歸鄉,這是第二次分離。

    曹操顧念忘年交及恩師蔡邕的友情、捨不得一代才女淹沒於大漠、也想借助蔡文姬默錄蔡邕在戰亂中丟失的珍貴藏書,花費巨大代價贖回蔡文姬。歸漢之後,又在曹操的安排下嫁給同郡的小鮮肉董祀。

    此時,蔡文姬都嫁了兩次了,已對自身失去了信心。而對於董祀來說,他通史書、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這個寡婦,他也是無福消受。

    兩個人都沒有辦法,違抗曹操的命令,結果可想而知。“託命於新人,竭心自勖勵”,蔡文姬是個有情有義的女人,雖不情願,也嫁夫從夫,把董祀看成自己的丈夫。聖命難為,唯恐有所差池。

    後來,董祀被曹操判為死罪,蔡文姬又一次面臨與夫君分離。

    “祀為屯田都尉,犯法當死,文姬詣曹操請之,及文姬進,蓬首徒行,叩頭請罪,言辭清辯,旨甚酸哀,眾皆為改容。”

    她挺身而出,蓬首徒行,叩頭請罪,何等卑微且揪心的畫面,但是她為之請命竭心盡力,言辭讓眾人歎服,贏得曹操等人的同情,挽回了董祀的性命,最後蔡文姬“人生幾何時,懷憂終年歲”過完了一生,卒年不詳。

    她無法拒絕君王,也無法捨棄兒子

    封建社會的情、義兩難的境地,綱常倫理能排出來優先順序,“君臣”“父子”“子母”,她的命運掌握在兩國國君手裡,“金璧易之”,便能回顧故土。

    但是她的孩子在懷裡號哭,她的心排不出來優先順序,這就是悲劇的原因。

    蔡文姬在南匈奴十二年的時間裡,對中原故土與家中父母親人的無盡思念,可是真的有機會回到家鄉時,揮淚拋下親生骨肉的痛苦確是及其煎熬的。

    邊荒之地與中原地區環境與習俗等各方面皆迥然相異,“人似獸兮食臭腥,言兜離兮狀窈停”,即使居住於此長達十二年,蔡文姬仍舊不能融入其中。

    《史記·匈奴列傳》就有記載: “其俗,父死,妻其後母;兄弟死,皆娶其妻妻之”諸如此類不符人倫道德的習俗,令生於飽含傳統儒家文化浸染的書香之家的蔡文姬苦不堪言,在“少義理”的邊地生活數年,可見其心中無不時刻充滿著人格與尊嚴被踐踏的屈辱之感。

    而且邊地惡劣的環境,無時無刻不提醒她此處不是故鄉,她時刻渴望儘早離開這個蠻荒之地,日夜企盼能夠得到家鄉的訊息。

    每一次的中原來客,聞之激動歡喜,然而,緊接著卻又得知來客並非同鄉,更不可能是為迎己歸去,這令內心波瀾起伏的大喜大悲最易使人精神崩潰。一絲希望瞬間破滅,究竟是一場空歡喜,隨即便陷入更加深入谷底的絕望。

    突然有一天,這十二年,日日夜夜朝思暮想的事情,突然降臨了。《後漢書》卷八十四《列女傳·董祀妻》對此事有記載: “曹操素與邕善,痛其無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贖之”。十二年的等待和期盼終究有了結果,這本應是皆大歡喜的事。

    然而,此時的蔡文姬,在匈奴十二年,生了兩個孩子,身為兩個孩子的母親,面臨世間最無法選擇,卻又不得不選擇的選擇。

    “文姬歸漢”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美談,但在這光彩的盛事背後,又有幾人,能真正體悟蔡文姬身為一個母親,與親生骨肉永遠分離,那種摘膽剜心般的悲痛呢?

    尚未成年的小兒天真爛漫,深刻地表露出對母親的依戀,言語純真無邪,作為母親的蔡文姬多麼無奈與身不不由己:

    “不謂殘生兮卻得旋歸,撫抱胡兒兮注下沾衣。漢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兒號兮誰得知?與我生死兮逢此時,愁為子兮日無光輝,焉得羽翼兮將汝歸。一步一遠兮足難移,魂消影絕兮恩愛遺。十有三拍兮弦急調悲,肝腸攪刺兮人莫我知。

    身歸國兮兒莫之隨,心懸懸兮長如飢。四時萬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暫移。山高地闊兮見汝無期,更深夜闌兮夢汝來斯。夢中執手兮一喜一悲,覺後痛吾心兮無休歇時。十有四拍兮涕淚交垂,河水東流兮心是思。”

    足見一個母親被折磨得幾近瘋狂,故土之思與骨肉之情這對激烈衝突的矛盾,提醒她必須做出選擇,她最終選擇犧牲母親的天性,回到十二年來日思夜想的中原故土。

    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對此的評價說: “除了同情之外,別無可說。他的情愛到處被蹂躪;他縮寫全是變態,但變態中還見出愛芽的實在。”

    她才情絕世,奈逢戰亂之殤

    這位才女卻生活於政治極度黑暗,戰亂不斷的時代,正是漢末離亂的社會現實,造就了她充滿悲情的人生。

    東漢末期社會矛盾激化,各路兵權混戰,各族人民大起義,地方割據勢力乘機而起,戰禍連年,人民受盡顛沛流離之苦,痛不欲生。

    《悲憤詩》開篇即描繪了血雨腥風的社會大動亂之歷史背景:

    “漢季失權柄,董卓亂天常。志欲圖篡弒,先害諸賢良。逼迫遷舊邦,擁主以自強。海內興義師,欲共討不祥。卓眾來東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脆弱,來兵皆胡羌。獵野圍城邑,所向悉破亡。斬截無孑遺,屍骸相撐拒。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長驅西入關,迥路險且阻。”

    在她的《胡笳十八拍》中也控訴了這些:

    “我生之初尚無為,我生之後漢祚衰。天不仁兮降亂離,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時。干戈日尋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煙塵蔽野兮胡虜盛,志意乖兮節義虧。對殊俗兮非我宜,遭忍辱兮當告誰?笳一會兮琴一拍,心憤怨兮無人知。

    戎羯逼我兮為室家,將我行兮向天涯。雲山萬重兮歸路遐,疾風千里兮揚塵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為驕奢。兩拍張弦兮弦欲絕,志摧心折兮自悲嗟。”

    男人好鬥、好色是本性。

    蔡文姬被擄途中屍橫遍野,所見所感皆使人毛骨悚然,即便親人相見,也是欲言不敢語,動輒就會慘遭辱罵和捶打。

    在沒有法制約束的時代,在拳頭決定話語的亂世,女子的命運註定是悲劇的。戰亂中的女子,慘遭蹂躪與踐踏,身心皆被侮辱,更是欲死不能,求生不得。

    《騷體悲憤詩》對此痛苦描繪得更加入骨:“長流涕兮眥不幹,薄志節兮念死難,雖苟活兮無形顏。”

    女子根本不可能保有清白,幾乎沒有臉面再存活於世間。

  • 4 # 亮羽飛雲99

    不是。虞姬應該是很幸福了,找了個愛他的項羽,雖然是最後結局差了點,一生也是風光無限。

    古代美女最悲慘的是無名世,受盡折磨而死,比蔡文姬還慘許多許多…

    歷史上有無數美女悲慘,連一個名也沒有留下。

  • 5 # 退了休的機械師

    我以為古代美女比虞姬悲慘數倍的都有,虞姬死的冰清玉潔。是為壯烈而非悲慘!要說最悲慘的美女應屬戚姬。戚姬出身布衣,於劉邦逃難之時跟隨劉邦。其姿色豔麗十倍於呂后,劉邦深愛之。

    劉邦死後呂后執掌大權,因當年被戚姬奪愛所以恨之入骨。命小斯幾人將戚姬青絲撥光剜去雙眼、割掉舌頭、剁去四支,裝進罈子扔到茅廁之中,還起一怪名叫做"人彘"其狀慘不忍睹。相比虞姬何其悲慘!

  • 6 # 空洞趣史

    虞姬算不上最慘的,歷史上比他更慘的比比皆是,著名的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的李清照。

    其實人活著,心死了才是最為悲哀的。李清照就是這類人,他的一生苦難與之相隨。能讓一個女子不惜舉報自己的丈夫貪汙受賄,可以想象這個男人對她造成了很大的心裡傷害。

    虞姬的死確實是自己心甘情願,為了不拖累自己丈夫,可以說是很多大義,至少不像李清照的丈夫,可以說虞姬並不是最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劉邦病重,呂雉請來名醫,劉邦為何寧死不接受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