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珞珈山下的老伏生

    存在感最強的當然是清朝。

    清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後一個朝代,理所當然的,人們對離當下最近的朝代的記憶最清晰。而且,在全球工業革命的背景下,清朝從前期的最強王朝最後淪落為半殖民地半封建,也有很多故事發生。關於清朝的盛世,我們知道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年間的很多名人趣事;也知道清朝的衰落期間關於慈禧太后、光緒、溥儀的很多事蹟。而在影視劇當中,清朝題材也是最熱門的,比如《鹿鼎記》《還珠格格》《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等,這些都讓清朝的存在感最強。

    存在感第二強的,我認為是三國。

    三國存在感之所以如此之強,和《三國演義》密切相關,你可能不讀書,但你一定知道四大名著,知道《三國演義》;你可能沒看過《三國演義》,但你一定會對諸葛亮借東風、三氣周瑜、火燒赤壁、桃園結義等故事耳熟能詳——雖然都是假的。可以說,一部三國演義,讓我們對那個動盪的時代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雖然我們知道的大多數關於三國的故事都是假的。

    存在感第三強的,我認為是明朝。

    明朝的皇帝各個都是奇葩,明朝的故事我們同樣知道的不知道,我們知道朱元璋濫殺無辜,知道萬曆皇帝不上朝,知道崇禎皇帝吊死在景山上,知道李自成,知道王明陽……與我們知道三國的大多數事情都是假的不同,我們知道的很多關於明朝的事情都是真的——可能是明朝的很多事情那些明清小說家們還來不及加工吧!

    之後,唐宋的存在感也非常強。

    唐宋之所以並說,是因為不管在文學上還是其他方面,唐宋很多時候都被拿過來一起說。唐宋八大家、唐詩宋詞、唐宋風骨,我們也知道太多唐宋的事情了,比如李世民的玄武門事變、楊貴妃、李白,宋朝的蘇軾、岳飛、秦檜……總之,我們也知道太多關於唐宋的故事了。

    此後,商朝(妲己)、隋朝(楊廣)、春秋戰國(孔子等)、秦(嬴政)等我們都知道一些事情,但我認為總體上大多數人都不太瞭解這個朝代,或者只知道這個朝代具體到某個人的事情,所以存在感也就比較低了。

  • 2 # 乏味的生活1982

    唐朝時達到鼎盛,向其朝貢之國多達三百餘。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南據、西抵、北逾,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據胡長城的。

    原因:1、周邊少數民族俯首稱臣,如突厥、回紇、靺鞨、南詔等,且沒有發生較大規模的戰爭;

    2、政治制度影響深遠,唐朝時期完善的科舉制、三省六部制對中國甚至是世界影響廣泛,特別是對日本的大化改新運動影響較大;

    3、對外交往頻繁,有鑑真、玄奘等傑出外交人才,同時他們對各國的影響較大;

    4、經濟高度發達,外國使節紛紛來到中國。

    5、影響深遠,在外國華人被稱為“唐人”及出行唐人街。

  • 3 # 昭武十八年

    我個人認為是漢朝,公元前202年漢高祖劉邦建立的大漢朝開啟了中華民族的一個高峰,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

    我認為漢朝存在感最強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首先是漢朝的影響力,劉邦建立的漢朝對兩千多年後的現代社會依然有深刻的影響,如漢字,漢語,漢族等。

    2.第二個就是漢朝的強盛,漢武帝時期以衛青、霍去病為代表的將領,北擊匈奴,將匈奴打得遠遁漠北,打出了華夏民族的風采,從此以漢人來代稱華夏民族。

    3.打通河西走廊,擴充套件西域,將中華民族的身影第一次映在了西域的土地上。加強了西域和內地的經濟文化交流,絲綢之路到現在都還在發揮著影響。

    4.漢武帝時期,漢武帝聽從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得儒家學說進入了新的高峰,並對後世的各個朝代都產生了影響。

    5.開發嶺南和征服南越地區,首次將南越地區納入中央管轄範疇。使得現代中國的版圖初具雛形。

    6.加強中央集權統治,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諸侯勢力,加強了中央政府的權力,併成為後世歷朝歷代的典範。

  • 4 # 竹史鐵驪

    講實際,論感覺,結論會很不同。

    論實際,對生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來說,接觸最多的肯定是清朝。因為清亡相隔才一百年,年代太近,領土疆域分劃等因素都與國家利益休慼相關,抬頭所看到的“古建築”“古董”大多也是清朝留下的產物。

    論感覺就完全不是了,因為只有輝煌的文明,才是華夏維繫了五千年不滅的最重要羈絆。

    相信不多幾代之後,清朝就會和元朝一樣,成為一個很容易被忽略掉的朝代。元還有關漢卿與郭守敬,滿清基本沒什麼貢獻,更多的是屈辱與糟踐。

    站在整個華夏曆史高度鳥瞰,兩週、兩漢、隋唐、兩宋、明,正是中華文明最閃耀的時刻。這五個朝代的存在感無疑也是最高的。

    個人而言,是明。明文化是苦痛中的光亮,深沉裡的優雅,掙扎後的閒適。越看越有味道。

    答自劉羽舟和蕭銘珏

  • 5 # 滄海中的美慄傳說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之中經歷了十多個朝代。每一個朝代都是有著重要的歷史地位。我個人感覺秦朝,唐朝,明朝最具有存在感。

    秦朝

    1,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王嬴政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完成統一大業。

    2,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2000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國家,]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唐朝

    1,唐朝時萬國來朝達到鼎盛,向其朝貢之國多達三百餘。疆域空前遼闊,極盛時東起日本海、南據安南、西抵鹹海、北逾貝加爾湖,是中國自秦以來第一個未修據胡長城的大一統王朝。

    2,唐朝接納各國交流學習,經濟、社會、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開放性等特點,詩、書、畫、樂等方面湧現出大量名家,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書法家顏真卿,畫聖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等。

    3,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之一,聲譽遠播,與亞歐國家均有往來。唐以後海外多稱華人為“唐人”。

    明朝

    1,明朝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育制度,用儒家思想去統治當時的百姓,倫理道德清晰,社會風氣為之一新。

    2,明朝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那時候的歐洲還在冷兵器時代,還沒有完全的開化。而明朝農業發達,南方的商業氣息濃厚,海上絲綢之路,一直走到非洲。

    3,蒙古統治中國近百年,他雖然在統治上採用了中原的一些統治制度,但其目的是掠奪和奴役中原漢人,本質還是奴隸社會的統治方式。漠視我們中原文化的詩書禮樂、忠孝廉恥,憑藉其統治地位還是在漢人之中強制推廣草原文化。中華文化在蒙古統治期間不斷被改變並日漸式微。

    如果沒有明朝的話可能我們中華文明只能象另外的幾個文明古國的文化一樣,只能在書本上和考古遺蹟中去想象我們曾經輝煌燦爛的文化。

    沒有明朝,大漢民族便不會復興。明朝最大的意義便是恢復中華,復我華夏神器。讓流淌在胸間的炎黃血液再次沸騰,一雪前恥,從新找回了民族自信與尊嚴。

  • 6 # 勿己

    我只記得,周朝,秦朝,漢朝,唐朝,宋朝,明朝,清朝

    漢朝、明朝都是汗人開闢的朝代,所以記憶的深刻。

    周朝八百年的歷史,一個能夠統治八百年的朝代,也間接的說明,這個國家的強盛,足以記憶深刻

    秦朝,萬里長城,標誌性建築

    唐朝,貞觀之治,還有一代女皇,李白,那個不知,那個不曉啊

    宋朝,蘇軾、李清照、王安石、歐陽修、陸游、楊萬里、黃庭堅、范成大、司馬光、辛棄疾、文天祥、王禹、范仲淹等等詩詞人

    清朝,賣國的存在,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 7 # 朝花拾影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古代上承隋朝下啟五代十國的朝代,是由李淵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 唐朝自建國共歷21帝,統治289年,其間,武則天在690年以周代唐,15年後恢復唐朝國號。初期透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開創了萬邦來朝的盛況。安史之亂後宦官專權、藩鎮割據導致國力漸衰。最後因黃巢起義影響其根基而滅亡。其經濟、社會、科技、文化、藝術開放多元化發展,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此後海外華人多自稱“唐人”。

    唐朝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方面均達到了很高的成就,是當時的世界強國之一。新羅、高句麗、百濟、渤海國、日本等周邊屬國在其政治體制與社會文化等方面都受到唐朝的很大影響。在唐朝的前半葉,經濟、社會處於上升階段,社會先進、文化繁榮,是歷史上中國向周邊國家文化、藝術與技術的大輸出朝代,社會風氣相容幷蓄,同時給十六國以來進居塞內的各個民族提供一個空前的交流融合環境,統治者亦從外族文明中汲取諸多。唐朝末期,處於中國歷史的轉型期,土地、鹽鐵、賦稅等制度的改革標誌著社會的變化,自唐朝中葉以下的繁榮,主要表現在工商業的興盛上。

  • 8 # 小鯨魚說電影

    說起中國歷史,我們往往首先想到漢唐盛世,因為這兩個朝代的存在感實在是太強了,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遠擊匈奴,張騫出使西域,至此華夏文明聞名於世。貞觀年間,四夷皆服,萬邦來賀。漢唐無疑是整個中國歷史中最輝煌的時代。再者就是像宋或者是明清也被人知曉,然而在中國歷史有這樣一個朝代很少被人提及,這個朝代便是晉朝。

    歷史上共有兩個晉朝,一個是晉武帝創立的西晉,另一個則是司馬睿建立的東晉。先說西晉,其實西晉在建立之初是非常靠譜的,晉武帝司馬炎是一位頗具才幹的君主,結束了自東漢末年以來的群雄割據,戰亂頻繁的局面。其所推行的佔田制,更是將漢末經濟衰退,人口凋弊之狀況徹底扭轉,一度出現“太康之治”的繁榮局面。

    不過,好景不長,這一切僅僅維持了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太熙元年(公元290年),晉武帝去世,其子晉惠帝即位,惠帝昏庸無能,以至於被野心勃勃的皇后賈南風控制了政權,賈后專政引起了諸王的不滿。永康元年(公元300),趙王倫於洛陽掌握禁軍大權,隨即起兵捕殺了賈后及其黨羽,自立為王,這一舉動自然不被諸王所信服,齊王、長沙王、河間王、成都王等番王先後全都起兵造反,這便引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亂”,結果趙王倫兵敗被殺。

  • 9 # 太極和

    秦朝存在感最強。四條理由:

    ——車同軌,書同文,千古壯舉;

    ——郡縣制,延續2000多年至今;

    ——商鞅變法,利出一孔,力出一孔,改革開放大法!

  • 10 # 穩健獲利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

    三國時期的存在感最強,為什麼這麼說呢?你就算從現在來看有關三國的遊戲以及電影電視劇等等,以及那個百家講壇上易中天的評三國以及相關的書籍,而且包括家喻戶曉的程度,劉關張等等五虎將,都非常的令人熟悉。

    中國四大名著中就專門有一本三國演義是講三國時期的故事的。

    而且三國為什麼那麼有名呢?主要是三國它不同於完整的一個朝代,好比說秦朝啊或者明朝。它是三個國家,三個國家呢,互相制約,互相制衡,而且三國時期所謂亂世英雄出三國時期的英雄輩出啊,很多人啊,都是具有鮮明的特色。三國時期最引人注目。三國時期最有存在感。

    引用易中天品三國裡面的話,要想公瑾當年小喬出嫁了,雄姿英發,易中天說到這裡的時候,他說我想念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心裡面還有一點小妒忌呢。

    可見三國時期真的是存在感非常的強啊。

  • 11 # 海力布

    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值得說道的太多,秦漢三國唐宋明清哪個朝代拎出來都人才輩出,政績可圈可點,當然也不乏教訓和汙點。二十四史裡面的邊角料都夠無數學者研究一輩子,中華歷史如同一個璀璨的水晶球,所有的組合在一起的形成了中華文明才如此光彩奪目,屹立於世界之林。

    我認為存在感強的一是春秋戰國,一是唐朝。

    春秋戰國諸子百家,我們文化的底色來源於此,增強了我們的軟實力和硬實力。過於單一、純粹的文明容易在競爭中遭受到致命的打擊,比如美洲的,瑪雅人、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是一脈相承的,其他幾種文明都有斷層,抑或說消失。雖然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在影視劇中出現的不多,並不為我們所熟知,可他們奠定了我們文化的廣度和深度,幾乎一半以上的成語、典故都出自於春秋戰國,最富有價值的典籍也是這一時期的。

    而唐朝綜合實力強,如同人之壯年。唐朝疆域遼闊、經濟增長、文化昌盛,唐詩幾乎寫盡了華人的家國情懷和個人情感。科舉制的創立,增加了社會的流動性,使我們中華文明得以保鮮,才走向了經濟富庶,文化精緻的宋朝。更重要的是唐朝時期的國際影響力是空前的。

    如果把中國歷史比喻成一座大廈,那麼夏商周是尋找地方出設計草圖,春秋戰國時期是打基地, 唐朝如同這座大廈的框架結構,宋元明清是大廈的裝修,是表面的精緻,而春秋戰國和唐朝,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筋骨。縱使我們在清末落後,也能自我療傷,走出屬於自己特色的一條路。

    中國歷史太博大,以上只是本人的淺見,朋友們覺得呢?

  • 12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如果要問到華夏五千年曆史上,存在感最強的封建王朝是哪個朝代?

    答案當然是:漢朝。而且這是唯一的答案。

    我們的民族名字來自哪個朝代?來自漢朝,所以我們是漢族。

    我們的語言名稱來自哪個朝代?來自漢朝,所以我們用漢語。

    我們的文字名稱來自哪個朝代?來自漢朝,所以我們用漢字。

    我們的民族服裝來自哪個朝代?來自漢朝,所以我們穿漢服。

    我們的民族血性來自哪個朝代?來自漢朝,所以我們是漢人。

    西漢

    兩漢四百餘年江山,留了大量熱血沸騰、如雷貫耳、淵源流長的經典故事,從劉備被項羽封為漢中王開始,“漢”這個字開始與華夏民族結下不解之緣分,劉邦擊敗項羽建立了西漢王朝,拉開了兩漢四百餘年的輝煌。

    文景之治的盛世,讓西漢帝國進一步強大,到了漢武帝時代,依仗強大的國力開始與匈奴拉開了百年戰爭,前有衛青大敗匈奴打破與匈奴作戰的恐懼,後有霍去病開創“封狼居胥、禪於姑衍、飲馬瀚海”的華夏族最高軍事功績,從此漠南、漠北無王庭,這是華夏民族第一次創造如此偉大的功績,這是中原騎兵第一次縱橫在遙遠的北疆,那是漢人從未到過的頂峰,那是西漢帝國偉大的勝利,那是公元前119年,離今天有2139年。

    霍去病

    正因為衛青和霍去病這樣能徵貫戰的帝國雙璧創造前無古人的戰績,所以漢武帝才敢說:“寇可往,吾亦可往”的豪情鬥志,蘇武出使匈奴19年的堅強不屈,除了展示蘇武本人的堅強意志和對國家的忠貞不二外,更是西漢帝國強大自信心的表現,而張騫開啟西域絲綢之路,則是西漢帝國第一次睜大雙眼看世界。

    張騫的成功與西漢帝國強大,造就了華夏政權第一次將西域納入傳統勢力範圍,李廣利遠征大宛讓西域諸國看到了漢朝的強盛,東北方向漢武帝在北韓設定漢四郡,西南方向漢武帝降滇王,設益州,還收回了南方時降時叛的南越國。

    漢武帝

    文景之治後接漢武盛世,漢武盛世後接昭宣中興,西漢帝國的強盛一波接一波,也在漢宣帝時期達到了無人超越的頂峰,當漢宣帝下令鄭吉在西域建立西域都護府時,漢朝才真正開始在西域行使主權。想起當年漢宣帝在定胡碑上的刻文: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這是何等的雄心壯志和自信滿滿。即使到了西漢晚期,仍有大漢西域都護府副校尉陳湯喊出的那句: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絕對不是一句口號,是西漢帝國自信心強大的表現,是漢人熱血的體現,是漢朝名聲遠揚的保證。

    有強盛就有衰弱,當元、成、哀、平四帝相繼衰弱之時,王莽短暫地篡奪漢朝的江山,僅僅15年之後,劉秀就開始了一波力挽狂瀾的復漢操作,僅12年時間,天下再次歸漢,這就是東漢,東漢的盛世如同西漢初年也是一個接一個,前有光武盛世,中有明章之治,後有永元之隆,三大盛世構成了東漢的前半生。

    漢軍

    明章之治期間,東漢恢復了自王莽時期中斷的西域都護府,再次宣揚漢威,當東漢大軍回師中原時,匈奴捲土重來,殺害漢朝西域都護,圍攻漢朝駐軍,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跨越三千里的雷霆救兵就發生在當時,為了救回區區26個鎮守西域的漢軍,東漢朝廷不惜出動七千騎兵進行一場千里大營救,在冬天翻越了天山山脈,救回了13個誓死奮戰、寧死不降的大漢勇士,其中就有耿恭,“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就是對耿恭等所有鎮守西域漢軍的真實描述,以至於成為後世抗金名將岳飛的偶像。

    前有耿恭十三壯士歸玉門,後有班超三十六人定西域,班超這個華夏民族英雄,僅僅依靠36個隨從,靠著自身的智謀、勇氣、武力以及借力打力、以夷制夷的本事,收復了整個西域數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還挫敗了貴霜帝國7萬大軍對西域的侵擾,班超的身上閃耀著大漢民族的血性和自信,再一次讓漢朝國威遠揚,西域皆服。

    十三壯士早歸玉門

    如果你以為這就是漢朝的終點,那就錯了,漢和帝時期的車騎將軍竇憲率領漢胡軍隊,大敗北匈奴於稽洛山(今蒙古國額布根山),從此北匈奴從中國歷史上消失,南匈奴歸屬漢朝,匈奴之禍在此徹底解除,竇憲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國杭愛山),刻石記錄所取得的功績, 便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燕然勒石”,與霍去病的“居狼封胥”併為華夏族的最高武將戰績。

    那個時代的漢朝,一個使者就敢斬殺西域國家的國王,調動西域國家的軍隊討伐敵人,那個年代的漢朝,對外族展現的是無限的熱血和自信,四海之內皆漢土,普天之下皆漢民,這絕對不是說說而已,而是靠著無數的漢朝子民用自信心和熱血生命堆積出來的國威,所以我們叫漢人。

    漢帝國在世界的地位

    公元1世紀~2世紀全世界最強大的四大帝國是:東方的漢帝國、中亞的貴霜帝國和安息帝國,西方的羅馬帝國,而尤其是漢帝國最為強大,當絲綢之路傳遍整個世界時,全世界都知道遙遠的東方有一個無比強大的漢帝國。

    漢朝並不僅僅只是軍事強大,而是經濟、科技、文化全面的強大,有張衡發明的渾天儀和地動儀,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用於檢測天文和地震的儀器,有蔡倫發明的造紙術,有神醫華佗發明了麻沸散,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麻藥,有神醫張仲景寫下了醫學著作《傷寒論》。

    漢朝開創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強盛時代,創立了無數前無古人的功績,弘揚了極度自信的民族自信心,發揮了無數漢人的血性,讓漢朝的名聲傳遍世界,讓漢朝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所以在華夏五千年曆史上,存在感最強的封建王朝是漢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咪不認主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