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追綜到底
-
2 # 歷史檔案館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很多王朝歷經開國創業的艱苦階段之後,或是為了集權,或是因為開國功臣“功高震主”,所以會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因此很多開國功臣自然是不得善終。諸如漢朝和明朝,就在開國以後大規模清洗開國功臣。
而歷數大一統王朝,唐朝就是少有的沒有大規模清洗開國功臣的王朝。
那麼唐朝在開國以後為什麼沒有大規模的清洗開國功臣呢。
唐朝在開國以後之所以沒有大規模清洗開國功臣,主要原因在於秦王李世民就是唐朝最大的開國功臣。所以李世民與父親唐高祖李淵之間的鬥爭,可以視為皇帝要清洗開國功臣的行為,只不過李世民這個最大的開國功臣還是皇帝的嫡次子,因此最後是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再逼迫父親李淵退位,自己從最大的開國功臣成為皇帝。
首先來說說為什麼說李世民是唐朝最大的開國功臣。
image.png
雖說李世民在登基以後,貞觀朝篡修的《高祖實錄》很明顯誇大了李世民的功績。諸如太原起兵是李世民的功勞,還有唐朝統一天下也都基本上是李世民的功勞。
但縱觀唐朝開國史,李世民的功勞雖然的確被誇大,但說他是功勞最大的開國功臣還是當之無愧的。諸如唐高祖李淵在稱帝后不久的武德元年五月,公佈出的“太原元謀功臣”一共有十七人,其中第一人便是“尚書令秦王”。
正因為李世民功勞太大,並且在南征北戰的過程中漸漸地形成了以自己為核心的政治小集團,所以與父親李淵的矛盾是越來越深。甚至後來李淵對裴寂等親信說道:“此兒典兵既久,在外專制,為讀書漢所教,非復我昔日子也”。
像唐朝開國功臣中劉文靜和裴寂之爭,背後就是李世民和李淵父子二人之間的鬥爭。裴寂可以說是李淵的第一號心腹,而劉文靜則是李世民的支持者。後來劉文靜因事被下獄,李世民是力保,在李淵猶豫之際,裴寂說道:“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忿不思難,醜言悖逆,其狀已彰。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今若赦之,必貽後患”。李淵一聽,直接將劉文靜處死。
但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劉文靜屬於李世民派系,李淵為了抑制李世民的勢力,所以自然將劉文靜處死。
到了後來的奪嫡事件,看似是秦王李世民跟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的奪嫡之爭。其實根本原因在於李淵在背後支援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來壓制李世民這個最大的開國功臣。
像武德後期大的戰役統帥,李淵開始慢慢有意以李建成和李元吉來取代李世民,到了武德九年突厥犯邊,李淵更是“詔元吉率師拒之”。
李元吉藉著這個機會,是“令秦府驍將秦叔寶、尉遲敬德、程知節、段志玄等並與同行。又追秦府兵帳,簡閱驍勇,將奪太宗兵以益其府。又譖杜如晦、房玄齡,逐令歸第”。是赤裸裸的要奪李世民的兵權,要將其架空。
唐高祖李淵知道李元吉的所作所為,他的表現是“知其謀而不制”。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李世民是鋌而走險的發動玄武門之變,出其不意地殺死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再派尉遲恭以保護為名去逼宮李淵,才奠定了勝局。
所以說唐高祖李淵在位後期,看似是三個兒子的奪嫡之爭,實際上是李淵藉著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兩人之手來跟李世民這個最大的開國功臣的鬥爭。
最後的結果自然是李世民這個最大的開國功臣勝出,所以也就避免了大規模清洗開國功臣的可能。不然若是李世民是失敗者,那麼李世民被殺以後,身為他派系的開國功臣,肯定會遭到清洗,到時開國功臣肯定會面對一次大規模的可怕清洗。
至於李世民登基以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也就是侯君集和張亮因為謀反而被殺,為什麼沒有出現大規模清洗功臣的情況呢?
個人認為這是因為唐朝崇文尚武,所以在唐朝,很多官員不只是文武雙全,更是可文官也可武官。
諸如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的屈突通為武將出身,在唐高祖時期就擔任過工部尚書這種高階文職。還有侯君集,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以後,侯君集身為武將,先後擔任過兵部尚書和吏部尚書。
在地方任職上,當時武人和文人待遇是一樣的,像各州刺史很多就是由武將擔任的。甚至在唐太宗時期,武將出任刺史比文臣出任的還要多。
正因為唐朝這種崇文尚武風氣,武將是可文官可武官,還可以外放到地方為刺史。所以唐太宗既可以解除開國功臣的兵權,還可以將他們都妥善安排,將他們轉為高階文職等等,所以君臣之間沒什麼矛盾,自然沒必要再去大規模的清洗開國功臣了。
-
3 # 艾Q贏
唐太宗上臺後對待功臣推行了溫和的政策。對於之前的老朋友,或者說那些有功之臣,採取了三條基本策略:1、繼續對他們委以重任。2、幫助他們實現轉型。3、高調錶彰他們的功績。
這也是考慮到了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人的忍耐是有限的,長期生活在戰亂的年代對於人來說是苦差事,所以在長期征戰之後,人們總是要想辦法逃離戰亂,休養生息。
長期戰亂之後,社會上的物質和人力都不可能繼續支援戰亂,所以長期戰亂之後,社會的內在需求將使戰亂停息下來。實際上高壓的統治很容易導致戰亂,立足未穩的皇帝殺大臣,大臣再用武力反抗,社會就容易再次陷入戰亂;所以長期戰亂之後,高壓統治是不適宜的。在通常的情況下,統治者總會在長期戰亂之後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以順應人們的需要,他會盡量避免用高壓手段來處理社會問題。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武德四年10月,時任天策上將軍的李世民幹了件大事,他創造性地開辦了一個“文學館”,納四方學士入館。當時,文的如杜如晦、房玄齡、孔穎達等人,武的如尉遲敬德、秦叔寶、程咬金等人,都以自己的官位兼學士身份入館。
這個文學館,其實是李世民聯絡感情、交朋友的一個重要場所,類似現在的交友沙龍,平時並不怎麼搞文學研究,也基本不搞文學創作。加入該文學館的18個人,都是李世民的好朋友,而且在關鍵時刻都發揮了應有的作用。
貞觀十七年(643年),為了紀念文學館的著名學士,同時也是為了表彰他們的不朽功績,李世民在“十八學士”的基礎上,增添六位新的學士,形成二十四名宿,讓當時全國最著名的畫家閻立本為他們畫像。
畫像一律巨幅,規格氣勢堪比皇上。畫好之後,他命人一一裝裱鑲框,舉行盛大儀式,全部掛在凌煙閣上,昭示了他對有功之臣的尊重與推崇。
-
4 # 張三丰雜談
總體來講李世民對自己的開國功臣還是挺善待的,起碼沒有向“狡兔死,走狗烹”的路子上面去發展,基本上都得到了善終。這其實跟李世民的經歷也有關係,李世民並不是唐朝的開國皇帝,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這讓他沒有必要去誅殺功臣。
其實分析一下歷史上誅殺功臣的原因我們就不難發現,只有對自己的皇權或者對下一任皇帝的皇權有威脅的時候皇帝才會對這些開國功臣出手。然而李世民確不需要面對這些問題,玄武門之變直接導致了對他的皇位跟皇權構成威脅的人基本都除掉了。玄武門之變的功臣相對來說也對其皇權構不成任何的威脅,所以玄武門之變的五位功臣都得到善果,杜如晦、房玄齡、尉池恭都是病死的,長孫無忌是被武則天逼死的,最後一個侯君集,因為慫恿李世民的兒子謀反,最終被李世民處死,但是顧念他當初開國時有功,也並沒有誅殺他九族,只是他的家人被他連累,被流放到外。
-
5 # 上書房尚書
說起唐太宗李世民的開國功臣,就不得不提“二十四凌煙閣功臣”,是唐太宗為紀念當初一同打天下的諸多功臣而命閻立本在凌煙閣內描繪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畫像。首先,他願意讓自己的開國功臣以這樣的形式名垂青史這件事,本身就說明了李世民有大胸懷、大氣度。
下面咱們逐一說一下二十四凌煙閣名臣。
所謂二十四凌煙閣功臣,為1、長孫無忌;2、李孝恭;3、杜如晦;4、魏徵;5、房玄齡;6、高士廉;7、尉遲敬德;8、李靖;9、蕭瑀;10、段志玄;11、劉弘基;12、屈突通;13、殷開山;14、柴紹;15、長孫順德;16、張亮;17、侯君集;18、張公謹;19、程知節;20、虞世南;21、劉政會;22、唐儉;23、李勣;24、秦瓊。
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是參與了玄武門之變的老同志,可謂居功至偉。唐太宗李世民在修建凌煙閣時,將其畫像置於首位。因為無忌先生是皇帝的舅舅,也就是外戚,貞觀二年,為了避嫌,回家隱居。一避便是二十年,直至房玄齡病危,才回歸朝堂,此時已經是貞觀22年,而唐太宗李世民於貞觀23年薨掉了。
所以,唐太宗時期,長孫無忌算是善終。至於高宗時期與武氏結怨而讓後來的女皇帝震怒,導致被削爵、流放最終被迫自縊身亡,或許暗合了太宗對他的評語:長孫無忌善避嫌疑,應物敏速,決斷事理,古人不過;而總兵攻戰非其所長。
李孝恭
跟隨李淵太原起兵,後歸於秦王李世民部下。貞觀初任禮部尚書,改封河間郡王。玄武門之變中他保持中立,算是不會站隊吧,因此未得李世民寵信,逐漸退出權力核心,晚年以歌舞美人自娛。貞觀十四年(640年),暴病身亡。
以孝恭同志在玄武門之變中的表現,擱到其他朝代,估計不會有歌舞自娛的機會,最終因病而終,也算善終吧。
杜如晦
杜先生是太宗奪取政權、開創貞觀之治中的主要謀臣之一,,深受李世民的重用。玄武門之變後,被拜為兵部尚書,進封蔡國公。貞觀四年因病重而亡,年僅四十六。贈司空,徒封萊國公,諡曰成。時稱“房謀杜斷”中的“杜”就是指杜如晦。若老杜能多活幾年,恐怕凌煙閣功臣前幾名的位置還要動一動。
魏徵
魏銅鏡初為太子洗馬,是太子李建成的近臣。玄武門之變後,因其耿直善諫而得太宗重用。他一聲犯顏直諫兩百多次,可謂是真正的活在刀口上。及其卒時,太宗悲慟,說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如魏老頭此種出身不好,還淨是給皇帝找麻煩的主,還能在他亡故後常常被太宗提起,甚至立碑祭祀,也算是善終了吧。
房玄齡
房玄齡也是早年追隨秦王的謀士,亦參與了玄武門之變。太宗即位,委以重任,貞觀二十二年病逝,得以善終。
高士廉
貞觀五年進封許國公,病逝於貞觀二十一年,善終。太宗評語: 高士廉涉獵古今,心術明達,臨難不改節,當官無朋黨;所乏者骨鯁規諫。
尉遲敬德
單騎救過太宗皇帝,玄武門親手殺死齊王元吉,並親率兵威逼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可謂戰功灼灼。後天下太平,遂無用武之地。晚年閉門不出,煉丹自服,終享天年。
李靖
文武世家,善於用兵,長於謀略,並著有兵書數種。其人善於明哲保身,故而終生無大患。
蕭瑀
蕭瑀忠厚耿直,有自己的個性。太宗即位,與房、杜皆不和,並多次得罪太宗皇帝。太宗曾評價其“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貞觀二十二年病死,享年74歲。雖最終被追諡“貞褊公”,並陪葬昭陵,但也算善終。
段志玄
早年追隨李淵,加褒國公封號,貞觀十六年(642年)病卒,贈輔國大將軍、揚州都督。諡號“莊肅”,善終。
劉弘基
開國猛將,玄武門功臣。為官貪腐,多次被彈劾,但太宗皇帝不忍治罪,僅將其貶官。後太宗徵高麗,又啟用為前軍大總管。至高宗元年才因病而死,太宗對其可謂仁義之至。
屈突通
隋朝舊將,李淵攻長安時曾率部死戰,兵敗後自殺未遂。歸降後多有戰功,被封為兵部尚書。後參與唐朝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尤其滅王世充被評為戰功第一,升右僕射。後被委派鎮守洛陽,於貞觀元年病故。
殷開山
病逝時太宗皇帝尚未即位,但仍能位列二十四凌煙閣功臣,也算善終。
柴紹
將門世家,大名鼎鼎的平陽昭公主的夫婿,參與攻克長安、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重要戰役。貞觀年間作為主將消滅最後一位反王梁師都。貞觀十二年病故,善終。
長孫順德
跟屈突通一個德行,為官貪腐,多次被彈劾,太宗皇帝扔不忍治罪,將其貶官,後病故。貞觀十三年被追諡邳國公,也算善終。
張亮
早年有大義,秦王派他到洛陽地區發展下線,被齊王發現,嚴刑拷打仍未招供。太宗即位,封長平郡公。貞觀十九年因豢養五百義子,意圖不軌被揭發,定為死罪,西市處斬。不得善終,咎由自取。
侯君集
玄武門之變的主要策劃人。隨李靖滅高昌後,私吞戰利品,懷恨在心。在太宗諸子爭鬥中,依附太子李承乾,企圖殺死李世民,事情敗露被殺。個人雖未得善終,但太宗念其舊功,留一子續其香火,也算不錯了。
張公瑾
李世民登基的關鍵人物之一,貞觀六年,病死於襄州都督任上,時年僅三十九歲。英年早逝,太宗不避辰日哭之。
程咬金
一介武夫,玄武門之變的主要打手,被封盧國公。隨高宗皇帝出征時,屠殺已經投降的平民,因此免官。後病故。太宗皇帝期間,也得善終。
虞世南
是太宗皇帝麾下重要文臣,盡心輔佐李世民,被評價為德行、忠直、博學、文辭、書翰五絕。這位死後被賜為禮部尚書的初唐大家,也是一位直言敢諫的主,常常諷勸太宗皇帝要勤於政事。享年八十一歲,善終。
劉政會
劉政會是李淵老頭在太原時期的老部下,跟隨李淵一起舉兵,算是首義功臣。後被劉武周俘虜時,還找機會打探劉的情報秘密報給李淵,忠貞不貳。貞觀9年病故,以得善終。
唐儉
跟隨其父唐鑑一起隨李淵在太原舉兵,累立戰功。 後被授予戶部尚書肥缺的他竟因怠於政事慘遭貶官,然並無性命之虞,與高宗元年病逝,也算善終吧。
李勣
這位原名徐茂公的唐朝國家長城,因戰功卓著被太祖李淵賜為李姓。歷事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朝,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隨高宗征伐高句麗後病逝,三朝重臣,自然善終。
秦瓊
勇冠全軍的秦瓊秦叔寶,每戰必先, 常於萬軍之中取敵將首級。但也因歷次作戰負傷太多而導致晚年疾病纏身,貞觀十二年于徐州都督任上病逝,被追封為胡國公,善終。
綜上:李世民對自己的開國功臣相當的厚道,既沒有趙氏皇帝的杯酒釋兵權,也沒有朱元璋的大肆屠殺功臣。即便有屈突通、長孫順德因貪腐被彈劾,也僅僅貶官。僅有張亮意圖不軌、侯君集參與帝王家事而被斬首,他們也只能算是咎由自取。
例數中國歷史五百多位,唐太宗李世民絕對算得上一個能夠容賢任賢的開明帝王了。
回覆列表
作為開國之君,當奪取政權之後,如何對待過去曾經一起出生入死、幫助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對他的執政能力和基本人品都是一個重大考量,也是一個不可迴避的重要問題。為了穩固政權的需要,大多數開國之君,對功臣都是採取“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的策略。這方面,有手腕比較強硬、嚇走張良的漢高祖劉邦;也有方式比較陰柔、杯酒釋兵權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然而李世民雖談不上開國皇帝,但是他有開國皇帝的地位和作用,那麼李世民對開國功臣是什麼樣的態度呢?
李世民對唐朝開國功臣的態度
當他發動玄武門之變謀取皇位之後,並沒有改變對待身邊那些有功之臣的立場和態度,不僅沒有找理由將他們殺掉,也沒有勸他們告老還鄉,而是依然堅持既有政策,對他們繼續委以重任。
李世民為什麼 這樣做?自有他的考慮。
客觀上講,當時,國內雖然已經平定,大規模的興兵造反活動基本上已經沒了市場,但外患依然沒有根除,特別是東突厥和高麗的存在,始終對大唐帝國是一個巨大威脅,如果把那些有功之臣幹掉,或者讓他們解甲歸田,刀槍入庫,一旦外敵入侵,又靠誰去保衛國家安全、建立新的功業呢?
關於繼續重視他們,主要體現在他“組閣”的時候,既選用了一些新朋友,又不忘老朋友,對過去和自己患難與共的戰友,根據他們的性格特點和工作能力,都安排了一個相對比較滿意的職位。這是大唐帝國發展的需要,也是對他們既有功績的承認和尊重。
關於幫助他們成功轉型,這一點李世民做得非常好。他知道,和平時期不同於戰爭年代,再用過去那種思維方式和工作方式顯然不行了。因此,他在努力使自己轉型的同時,也有意識地引導和教育以前的功臣,學習怎樣搞好經濟建設和治理國家,從而使他們逐步成為和平建設時期的有功之臣。例如李世民教育尉遲敬德。
例子:李世民教育尉遲敬德
卻說李世民手下有一員大將名喚尉遲敬德,此人武藝高強,因為在玄武門政變立下大功,因此一直很高傲。曾多次和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爭執。後來有人向李世民告狀,說尉遲敬德目無法紀,侮辱皇室成員,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李世民於是找到了尉遲敬德。說:我看大漢朝的歷史,劉邦殺了好多功臣,有一個叫韓信的,曾經幫助劉邦平定了大半個天下。可此人過於狂傲,不僅侮辱劉邦的連襟樊噲是小人,還有造反的嫌疑。另外彭越、英布等人,都是仗著自己的功勞太大,不把別人放在眼裡,以至於身敗名裂,讓人唏噓。讀歷史的人只罵劉邦,其實不知道韓信等人也有取死之道。現在愛卿為大唐立下大功,但未必達到韓信的地步,可是脾氣卻比韓信大得多,居然敢毆打朕的皇叔。我擔心我一旦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有可能作出不利於愛卿的事情。
一席話說的尉遲敬德點頭稱是,從此變得謙恭起來,不再招搖過市。晚年經常和道士們在一起,修身養性,煉丹吃藥,又閉門謝客,自娛自樂。一直活到七十四歲,死後被皇帝廢朝三日。
李世民對待開國功臣的政策
唐太宗上臺後對待功臣推行了溫和的政策。對於之前的老朋友,或者說那些有功之臣,採取了三條基本策略:
1、繼續對他們委以重任。
2、幫助他們實現轉型。
3、高調錶彰他們的功績。
這也是考慮到了當時的社會實際情況。人的忍耐是有限的,長期生活在戰亂的年代對於人來說是苦差事,所以在長期征戰之後,人們總是要想辦法逃離戰亂,休養生息。
長期戰亂之後,社會上的物質和人力都不可能繼續支援戰亂,所以長期戰亂之後,社會的內在需求將使戰亂停息下來。實際上高壓的統治很容易導致戰亂,立足未穩的皇帝殺大臣,大臣再用武力反抗,社會就容易再次陷入戰亂;所以長期戰亂之後,高壓統治是不適宜的。在通常的情況下,統治者總會在長期戰亂之後創造一個和平的環境,以順應人們的需要,他會盡量避免用高壓手段來處理社會問題。
例子:凌煙閣二十四功臣
武德四年10月,時任天策上將軍的李世民幹了件大事,他創造性地開辦了一個“文學館”,納四方學士入館。當時,文的如杜如晦、房玄齡、孔穎達等人,武的如尉遲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