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懶爸帶娃
-
2 # 孩子王的育兒談彈堂
留守兒童,比其他的孩子更懂事、更吃苦。孩子與爸爸媽媽關係疏遠,是因為沒見面,加上他們跟爺奶長大,這個不怪誰,沒有怪不怪的說法,因為生計奔波,題主只能多多陪伴了。
所以說起來會有點難過,好像孩子被遺棄了。其實可以挽回這一段關係。
1.多多回家探親每一次回家,父母要回家來,孩子會有期待,他會把所有的成績和事件,急於告訴你們,這樣的表現是把你們當父母了,關係融洽著呢!
我家孩子每天見到他爸爸回來,特別黏人,不過離開之後,他依然直到還有這麼一個爸爸,不常見面。
2.多多聯絡感情電話可以每天打,影片可以每週通一次。這樣的目的是讓他記住你的聲音和樣子。
鄰居孩子每天嚷著要給爸爸打電話,他把他的爸爸捧成了網路上的爸爸,即便是這樣,他記住了爸爸這個人,關係不會差。
3.多多為他買禮物捎帶外面的衣服,玩具,文具用品,讓這些物品替代爸爸,物在,爸爸在。
鄰居小新每天要芭比娃娃,她掛嘴上的是爸爸……
-
3 # 櫥窗裡的lily
不能說怪誰。留守兒童的造成也是家庭經濟所影響的。沒有一個父母願意和孩子分開,沒有一個父母不想見證孩子的成長,沒有一個父母不想時時刻刻陪伴孩子。
想要優越的生活,就必須父母出門掙來改善現狀。
-
4 # 帶著孩子數星星
留守兒童長大後與父母關係不好?怪就怪現實,怪生活!
留守兒童成年後與父母存有隔閡是社會普遍現象。畢竟這個社會,一些本來就沒文化的農民工只能為孩子營造一個相對穩定的物質環境,不能苛求他們做更多的事情。
孩子的父母在外地打工,只要能經常抽時間來聯絡、關心孩子,比如瞭解他們的身體健康,生活情況,學習情況,進行心理安撫、疏導等,那就是盡心了,不能對他們太過苛刻。
而如果孩子父母出去打工只顧著自己吃好、喝好,對家裡漠不關心,全盤扔孩子給老人帶,這種父母就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
不要說留守兒童,就是一些從小就住校的兒童也會有這樣的問題——與父母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隔閡;人際關係淡漠甚至冷漠,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與別人建立長久的關係,更多是對情感處理的無助;大部分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心理問題,如缺乏安全感、抑鬱和自閉。(我才釋出了一篇文章《小學生還要住校?孩子,人生不是短跑,你開心快樂就好》,就詳細討論了這些問題產生的緣由)
道理都是相通的,小孩子與父母關係疏離為缺失了家庭教育(準確來說父母教育)導致的必然結果。相信大部分留守兒童長大成人後都能理性看待,也會避免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
你們說是吧?
-
5 # 晴子媽育兒記
留守兒童跟父母關係不好不應該怨誰。雖然說父母應該養育孩子,陪伴孩子。可是作為父母,怎麼可能不愛孩子,不想陪孩子長大呢?也是為生活所迫,沒有辦法。
當然也怨不得孩子。孩子從理論上說是知道應該好好愛父母,父母生養孩子不容易。可是小的時候,心已經在望眼欲穿中麻木了。長期的聚少離多已經沒有了那份親密感。
既然已經造成了關係不好的結果。作為父母,我們不為自己找藉口,也應該承擔一定的責任。給孩子情感上的彌補,多關心孩子,讓孩子感覺到父母的愛。
作為孩子,我們已經是成年人了,不要一味的指責,埋怨。懷著感恩之心對待父母,畢竟父母生你養你也不容易。不管你受到原生家庭多大的影響,作為成年人,應該努力的多看書,多學習,療愈自己內心的傷痛,放過自己,也放過別人。 -
6 # 奧莉的育兒實驗室
你好,我希望從客觀和專業的角度去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很遺憾,大量關於家庭教育的研究顯示,親子關係出現問題,源頭都在父母這邊。
父母的一些有意或無意的不當教育行為,會給孩子留下深深的情感創傷,並伴隨一生。比如,因為父母關心不夠,孩子在婚姻中缺乏安全感。
這在我平時的諮詢中,經常會遇到。
留守兒童與父母關係不好,根源在於幼兒期或兒童期缺少父母的陪伴,
這裡的“陪伴”是指:擁抱、鼓勵和關心的話語、充滿愛的眼神。
因為即使父母在身邊,但是沒有這些行為,對於孩子來說,父母都是缺失的。
這些“陪伴”的行為,對於親子關係的和諧來說非常重要,它們能讓孩子自己是被愛的,並建立你們之間的依戀關係。
當我們因為現實無法陪伴孩子的時候,可以透過一些行為去維護親子的關係:
1. 經常性地影片聯絡
去關心他們的生活,去給他們鼓勵,
去讓他們聽到你溫暖的聲音,
看到你充滿愛的眼神,
並常說“我愛你”
2. 利用好相處時間
當你在假期回到孩子身邊時,利用好每一刻去“陪伴”他們。
給他們大大的擁抱,親吻他們的額頭,
做他們喜歡吃的菜,帶他們去戶外玩,
給他們講睡前故事,去表揚他們的獨立,
讓他們感受到你們的愛
-
7 # 寧老師說
生活是艱難的,如果不是生活所迫,孩子的父母也不會離開孩子到外面去打工。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或者親戚朋友來帶,這是沒有辦法呀,你說能怪孩子的爸爸媽媽?所以我說誰都不怪。
既然情況已經這樣了,只能孩子的爸爸媽媽想辦法,多給孩子一些補償,想辦法去修補這種關係,比如說
一定要多和孩子聯絡。不在孩子身邊,和孩子聯絡總是可以的吧。給孩子打個電話。問問她生活的怎麼樣?開心不開心?這是可以的吧?
我見過這樣一個場景讓我特別感動。
星期天我去買菜。問了兩遍菜的價格,賣菜的那一男一女,誰都不理我。他們在看手機。再一聽,他們是在和遠方的孩子通話,這邊賣菜的男人和那邊的孩子說,你再把鋤禾日當午,給我背一遍。孩子背完了以後,爸爸說,背得還不夠熟悉,你再背一背上個星期我教給你的那一首。孩子就把那首詩背了一遍。
你看這樣的父母,星期天正是買菜人多的時候。他寧肯自己少掙錢,也要和孩子聯絡、溝通、教育孩子。
如果你經常和孩子保持這樣的聯絡,過年過節回家的時候還給孩子買他這個年齡喜歡的玩具,就算是買不起高檔的玩具,也要給他買一般的玩具,給他買新衣服和糖果。
如果這些都做到了,孩子心裡邊會經常地想著你,惦記著你。這種感情延續下來,就算你在外邊打多長時間的工,孩子的孩子和你的感情也不會差的。
所以孩子和你的感情差,還是應該看看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
-
8 # 笑朵姐
這個沒有怪不怪誰之說,都是生活所迫,為了給孩子更好的未來。這個是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咱們不能消極的對待問題。
為了生計跟孩子常年分開,後果肯定是感情很冷淡,沒有什麼共同語言,關係自然也不會很好。
家長既然現在意識到和孩子之間有問題,不要抱有消極的態度,我們要積極樂觀的面對一切。就不要考慮怪誰的問題了,以後可以跟孩子多溝通,對交流,儘可能的常回家看看他們。再說現在網路這麼發達,手機也具備了影片聊天的功能,時常跟孩子影片,說說話,多聯絡聯絡感情。
我家大寶以前也是留守兒童,開始我們回老家,跟我們也是很陌生,很生疏呢!不過透過這兩年的朝夕相處,積極的改善與孩子的關係,現在緩和很多啦,也相信透過家長的努力,你們關係一定會得到改善的。
-
9 # 作文馳騁
留守兒童普遍的與爺爺奶奶比較親,而與父母的關係比較疏遠。應該怪誰呢?怪誰都沒有用,應該反思一下自己為什麼會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孩子的成長很快,有時我們想一想就是一瞬間的事。孩子從出生到一歲,身高迅速增長。從一歲到三歲,孩子學會了說話、學會了吃飯。做父母的特別有成就感。
從0歲到三歲,我覺得是人生中的關鍵期,大人一定要陪伴孩子成長。有人說孩子兩歲之前是沒有記憶的,所以無論是誰陪伴孩子成長都是一樣的。但是有沒有想過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孩子的媽媽陪伴孩子的時候,孩子就會和媽媽比較親一些。而孩子的奶奶陪伴孩子,孩子就會特別的纏奶奶。
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誰養的孩子就會和誰親,這是一個真理。
有太多的成年人迫於生活壓力選擇外出打工,他們把孩子丟給了年邁的老人。很多老人對孩子的學習幫不上忙,而且因為是隔輩,所以老一代對孩子特別寵愛,有些留守兒童就養成了各種各樣的壞習慣,長大了特別難以糾正。
孩子能帶就自己帶,哪怕是再辛苦一點,也儘量不要讓孩子成為留守兒童。
父母的陪伴對於孩子的成長真的很重要,如果平時因外出打工不能在家陪伴孩子,也要經常和孩子影片聊天,多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 -
10 # 家有雙胎萌崽崽
面對任何問題,我們考慮的邏輯永遠應該把“怎麼解決”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把“怪誰”放第一位!
有一次我在一個廠家訂製了一批貨,去取貨的時候,訂的貨出錯了,於是他們就在那裡追糾責任,要找出一個可以被“怪”的人,把我涼在一邊近一個小時沒人答理。太無語了!
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網路平臺上,真的建議不要養成遇到問題先考慮要怪誰的習慣,不但於事無補,還可能深化矛盾,更可能讓孩子也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
問題產生的原因一定要找,但一定不要以“怪誰”為目的去找。
就象我去取貨那次,本應該迅速找出問題出在哪,先跟我協商如何解決問題,如果公司有制度要追究誰的責任,也得在處理完我的問題以後!
留守兒童與父母關係不好,是各種原因造成的,很難說怪誰!怪父母嗎?父母也是為了養育孩子離鄉背井,並不容易。
怪監護人嗎?監護人多半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差了兩代人,能盡心盡力把孩子養大就很好了,能怪他們?
怪孩子不懂事?孩子懂不懂事不都得長輩教導?
怪社會不公平、命運不濟?就算是吧,怪了又能怎麼樣?是能改造社會環境?還是能穿個越讓命運改寫?
重要的是如何呵護好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關係!1、父母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爭取把孩子接到身邊。
這是治根之法,但也是最難做到的。
我雖然沒讓孩子留守,但我也想提升自己能力的,盡了很大努力了,有一定收穫,但並沒有獲得本質上的改變。
2、再忙再累也要多跟孩子溝通
現在的通訊技術已經很發達了,當年只存在於科幻小說的遠端影片聊天已經走進千家萬戶。只要沒到父母都離鄉背井工作連兩臺便宜的智慧手機都存不下錢買的份上,只要有心,還是可以跟孩子保持溝通的。
哪怕再忙,一週定那麼幾次時間跟孩子溝通,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期待,在這個期待過程中,會提升與父母的親密關係。
我就算只是帶寶寶出去玩一天,寶媽在家休息,我都不忘連通一兩次影片,讓寶媽和孩子見個面,說說話。
3、學會跟孩子溝通
如果說要學會很高水平的溝通技巧,那不太現實,但最基本的幾點只要瞭解了還是可以做到的。
少說教、多鼓勵,多跟孩子聊聊孩子生活中的細節瑣事,比如今天中午在幼兒園或學校吃了什麼好吃的有沒有爸爸媽媽做的好吃、有沒有交到新的朋友、跟哪個朋友今天做了什麼(一定要記住一些細節,比如說孩子好友的名字等,這樣寶寶能感覺到被關心),一定要聊具體,越具體越好,如果只是流於形式的泛泛而聊,孩子會感覺父母很應付。
還可以給孩子設定一些小目標,可以給孩子一些承諾,讓孩子總是感覺到父母的存在。比如說,要好好吃飯,這樣可以長得快,再長高2釐米的時候,爸爸媽媽就給你買什麼禮物寄回去;比如說這回考了95分,下回如果考到98分,爸爸媽媽就請假回去看你們,等等等等。
總的來說,只要真正關注孩子,多瞭解一些基本育兒知識(不用太專業都行),做到這些不是很容易,但也沒那麼難。
4、讓孩子的直接監護人配合
可以從孩子的直接監護人那裡多瞭解孩子的情況,用於跟孩子的溝通,畢竟孩子有時候表達能力有限。
給孩子設定小目標時,讓直接監護人也瞭解,在日常生活中時不時跟孩子提這些事,督促孩子的同時也是側面讓孩子多跟父母關聯起來。
這些事情就算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不會太難做到。
5、引導孩子多交三觀正、積極向上的朋友
社會對孩子的影響,多半來自於跟孩子走得近的人,三觀正、積極向上的朋友自己和背後的家庭都會是正能量的,可以對孩子形成正面的影響。就算前面提到的建議做得不太到位,身邊有正能量的環境引導,孩子會形成正確的三觀,也不至於長大以後跟父母關係很不好。
多管齊下,一起努力,最算做得不是那麼到位,總比坐在這裡想應該怪誰好很多!
-
11 # 小林子啦啦啦
林語堂這樣說過:幸福就是睡在自家的床上,吃著父母做的飯,聽愛人給你說情話,跟孩子做遊戲。然而,這平常的父母子女相處的光景對於城市留守兒童來說,卻是奢望和夢想。那麼,城市留守兒童與父母的關係是怎樣的?下面一起來了解下!
一、物質滿足型
這類父母會盡可能地讓留守兒童在金錢、物質上得到滿足,但卻很少關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而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大多會表現出自我約束能力差、自私、任性、不懂得關心體諒人的性格特徵。
二、不聞不問型
因為工作或生意太忙,這類父母往往無暇顧及家裡的孩子,也不注重與孩子的聯絡和溝通。如此造成的後果便是:不僅讓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與父母感情淡漠,對自己信心不足,在與人交往方面,也會持消極態度。
三、關愛有方型
這型別的外出父母會經常打電話與孩子溝通聯絡,並鼓勵孩子上進,給孩子講外面的事,利用寒暑假帶孩子外出旅遊等。顯然,這種家庭教育既注重了兒童物質上的需要,又注重了他們精神上的需要。但遺憾的是,這種家庭教育方式尚屬少數。
再跟你分享一下我家寶寶的識字經驗,我家孩子3歲開始我就和他一起看書,但不會動的書籍我家孩子不是很喜歡,後來我開始尋找動畫類的教育材料,前後使用過多款早教類的應用,普遍存在廣告頻繁、在未知孩子學習效果的時候就開始收費,直到我發現了【貓小帥識字】應用可積累識字量,養成閱讀好習慣,快速適應幼小銜接。
-
12 # 金鑫媽媽育兒
如果父母有能力帶孩子而選擇不把孩子帶在身邊,那要怪父母。
如果生活所迫、被逼無奈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而父母在外出打工掙錢,那誰也不能怪。
父母既然發現孩子與自己關係不好,父母需要盡力去彌補與孩子之間的關係。
父母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閃光點,然後,肯定孩子,表揚孩子。
父母平時在外面忙於工作,偶爾回家與孩子有相處的機會時,父母要多觀察孩子做得對的地方,觀察孩子做得對的事情。然後,父母告訴孩子這件事情做得不錯或這件事情做得很漂亮。孩子你真棒或孩子你真行。讓孩子感受得到父母對他的關愛。
父母在與孩子難得團聚的日子裡,千萬不要只盯著孩子做錯的事情,如果父母平時忙於工作不能陪伴孩子,孩子心裡肯定是會想爸爸媽媽,也期待爸爸媽媽回到他的身邊。如果父母回到孩子的身邊,就只是對孩子進行說教,你怎麼這樣啊!你怎麼這也做的不對那也不行啊!父母看著是在教育孩子,是對孩子好。
其實,孩子的心理特別難過,平時孩子想念父母,父母也 不在身邊。好不容易與父母有一次難得的團聚機會,父母竟然這樣的看不慣他的所作所為。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
父母即使要指出孩子的錯誤也要和顏悅色。千萬不要大聲的批評。
父母要善於利用每次與孩子相聚的時候,哪怕是對孩子說一句:“這次回來,你變得更懂事了。”孩子也會由衷的感到高興。
父母平時也可以多打點話與家裡照顧孩子的人(奶奶或外婆)溝通,聊一聊,孩子最近的情況,聊一聊,孩子又有哪些進步。然後,父母要跟孩子聊。孩子,奶奶說:“最近你哪哪又進步。”讓孩子知道自己做得對的地方,以至於讓他做得更好。
如果父母不管是與孩子相聚,還是與孩子電話或影片溝通,父母每次都選擇說孩子做錯的事情,那不但教育不了孩子,反而,親子關係會越來越糟糕。
相反,如果父母每次都可定孩子做得對的地方,那孩子不但可以感受得到父母對他的所作所為感到高興。還可以感受到父母對他的信任與關愛。親子關係也會越來越好。
-
13 # 林媽悠媽
留守兒童與父母關係這事說不上怪誰不怪誰的。
說說我自己個人經歷吧,我也是父母在縣城上班,我在老家跟著奶奶,一直到小學四年級才回到父母身邊,那會弟弟已經1歲多,所以和父母關係一直不是很融洽。我記得有一次因為弟弟鬧,父母把氣散到我身上,當時自己收拾了幾件衣服,背上書包,就自己要回鄉下奶奶家,應該是出了小區門口後、父親又追回來的。
印象中,初中、高中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就想考大學出去,然後自己掙錢養奶奶,然後要搬到另外的城市裡居住,不要跟父母在一起。
直到現在,和父母關係應該比原來強了很多,但還是很客氣,沒有像弟弟和父母那樣融洽。
所以我總是感覺如果父母有一點時間和精力和孩子多在一起比較好一些。
-
14 # 茗茗之中2020
我們國家還不夠發達,城鄉之間還存在巨大的鴻溝,父母把孩子留在老家都是萬分不得已的,唯衷心祝願國家發展越來越好,希望留守兒童越來越少
-
15 # 曉敏想來聊
責怪,於事無補。責任,首先是父母的。但孩子長大後,即使還未成年,自己意識到了關係不太好,是可以主動主導親子關係修復的,畢竟父母也有自己的難,有需要成長的地方,而且主動去修復 主導修復的一方,一般是更能認識到這個問題的一方,也是更有能力去修復的一方。
如果是父母意識到了,更應該去著力修復親子關係及給孩子更多更好地愛和支援等等
記住,可以釐清原由,但是是為了找到更好的相處方法,更好地修復親子關係的方法,而不是為了 怪誰
也記住,有情緒,一定要宣洩,但不是和父母吵不是鬧不是怪,是傾訴,把你的內心傾訴給你信任的人。傾訴的過程,心情會逐步平復,內心也會逐漸成長。
最後記住,父母當年是為了家人有更好的生活,在他們有限的認識中有限的能力下,做了一些對的事也做了一些不對的事。接下來,我們仍是要為了家人有更好地生活,去提升我們的認識和能力,做更多對的事更少不對的事。
-
16 # 珍妮葵
應該是父母的責任,留守兒童每個人心裡都是孤獨的渴望愛的,他們並不介意在小的時候跟父母在一起,而我們又何嘗不能把他們帶在身邊呢,父母希望把孩子放下,去掙更多的錢,為孩子創造很好的生活,可是有問過孩子他到底要什麼嗎?即使手裡的玩具不如別人的好,即使住在租住的房子裡,他也知道那是家,也知道有父母在才是家,才有愛,在孩子最需要愛的時候父母不在身邊,他不需要太多關懷的時候,對外界有免疫的時候父母來了,給了一大堆的規則規矩,告訴關係是什麼,孩子怎麼接受,換成大人也是接受不了的呀!
-
17 # 追求溫柔
不該怪誰,只是因果輪迴,誰也逃不掉,沒有付出也就不要指望回報,現在為了錢,以後他會用錢回報你,如果他有的話:只是感情方面溝通方面,全是他自己慢慢學會的,你在他的生活裡沒有印記,沒有喜怒哀樂,也沒有小驚喜,小別扭,沒有共同的心靈成長。
他要的你沒給過,你要的他憑哪樣給你?
回覆列表
非常高興懶爸可以回答您的問題。
留守兒童與父母關係不好應該怪誰,說實話,不知道。怨不得父母怨不得孩子,希望時間能夠逐漸彌補這種親情關係。
父母關愛和教育的缺失是引起關係不好的主要原因為生計不得不出外打工,生活所迫,沒有辦法的事兒。只是對於孩子是不公平的,他們本該有的關愛和呵護沒有得到,對父母有情緒,也是情理之中。
父母應該如何做網路如此發達,多透過網路關注孩子,鼓勵孩子,多些肯定和讚許,少一些責備和批評。
如有機會,儘可能返鄉就業,畢竟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是大事兒。
高度重視教育,知識改變孩子命運,願孩子的下一代,能夠拜託留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