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枕千古
-
2 # 蘇木淺
我們稱呼古代皇帝的時候,經常會加上他們的廟號,比如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那麼問題來了,他們為什麼有的叫“祖”,有的叫“宗”呢?
這得從中國古代的廟號制度說起。這個廟號啊,其實從老遠的商朝就有了。是為了皇帝死後,人們去拜祭,祭祀用的。
廟號制度直到漢朝才逐漸完善起來。劉邦也就成了世上第一個享有廟號的人了。《史記》記載,劉邦“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並諡號高皇帝。所以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不過這裡出現一個烏龍,因為“功最高”,最後得了諡號,注意不是廟號,叫“高皇帝”,所以後人又稀裡糊塗地稱他為“漢高祖”。本來廟號系統裡是沒有這一稱呼的,劉邦的“漢高祖”這一亂入則開了先河,引得後世好多皇帝紛紛效仿。
漢朝的廟號系統建成後,幾乎所有的開國皇帝廟號都為太祖或者高祖(其實廟號本無“高祖”這一個),例如,曹魏,曹操是太祖,曹丕是高祖;晉朝,司馬懿是高祖,司馬昭是太祖;隋朝楊忠是太祖,楊堅是高祖;五代之後,則沒有“高祖”了,開國皇帝清一色是“太祖”,例如趙匡胤,朱元璋,努爾哈赤等都是“太祖”。
那麼開國皇帝以外的皇帝呢?這些皇帝一般都為稱宗。例如唐朝好皇帝唐太宗,宋朝的宋仁宗,明朝的明英宗等等,可以說中國歷史中的絕大多數非開國皇帝,都是稱宗的。那麼,有沒有例外呢?有,比如明成祖朱棣,清聖祖康熙。當然,這只是個例。
關鍵詞:那麼“祖”和“宗”區別是什麼?
這源於廟號系統的“規則設定”,《孔子家語》載“祖有功,宗有德”,進一步解釋就是,開創為功,守成為德。這就是說開國皇帝一般都為“祖”,而其他的一般為“宗”了。
不過由於劉邦是剛開始實行廟號制度,人們還沒有形成慣例,導致本來應該稱為太祖的劉邦被稱為了“高祖”。由於這一錯誤,導致本來不屬於廟號系統的“高祖”亂入。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漢以後,“高祖”和“太祖”幾乎沒什麼區別了,開國皇帝們憑喜好,想用哪個就用哪個。而且通常開朝的前兩個皇帝,一個用“高祖”,一個用“太祖”。直到宋遼後,才統一使用太祖,“高祖”這才退出歷史舞臺。
說了這麼多,不難發現,“祖”算是一個高階的廟號,想混個“祖”噹噹的皇帝,那門檻可是相當高的。不過,自然也有“不要臉”的。比如曹操的孫子曹睿廟號為烈祖,這個就有點水貨嫌疑了。
關鍵詞:中興皇帝到底是稱“祖”還是稱“宗”呢?
對於一些中興的皇帝,又有不同,比如劉秀,他仍然屬於漢朝,不能稱太祖,不過由於他也有開創之功,於是稱世祖。但是向開創南宋的趙構,由於實在沒有開創之功,只能稱宋高宗了。
當然,也有一些皇帝不是開國皇帝,但是也獲得了祖的廟號。比如明成祖和清聖祖,清世祖。不過他們也有些“正當”的理由。朱棣本來是太宗,結果他的後代為了拔高自己的祖宗,說他靖難等同於開創之功,於是改為成祖,也是醉了。順治的世祖怎麼來的?因為他有入關之功,始有大統,似乎也說的通,那康熙呢?他兒子又有理由,康熙平三藩、除鰲拜,收臺灣,名為守成,實同開創,這居然也可以!好吧,總之,他們都成了祖,曹睿帶了個壞頭,祖有點爛大街了,要是照這麼說,那唐太宗、柴榮等等好多皇帝都可以稱祖了,都能數出一堆理由。
當然,現如今廟號系統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了。
-
3 # 歷史遨遊
《沁園春·雪》這首詞,大家都很熟悉,一句“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
縱論歷代英雄人物,當真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呀。
詞中提到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其中“秦皇漢武”是諡號,“唐宗宋祖”就是廟號
今天淺談一下這個廟號。
首先,說說“祖”和“宗”有什麼不同。
《孔子家語》曰:“祖有功而宗有德”,這就是“祖”和“宗”的區別,即有功曰祖,有德曰宗。這裡的功,指開創之功,這裡的德,指守成之德。——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開國皇帝多稱祖,而守成皇帝為什麼多稱宗。
廟號起源於重視祭祀與敬拜的商朝,對國家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特別追上廟號,以視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廟號起源於商代,但周朝沒有實行,而秦始皇建立秦朝之後將廟號連同諡號一同廢止,真正開始實行廟號制度,算是從漢朝開始的。
按照商制規定,創基立業曰“太”、功高者曰“高”、世代祭祀曰“世”、中興者曰“中”,通俗講就是祖大宗小,只有開國之主才能成“祖”,後世帝王都應該稱“宗”,且“太”“高”“世”“中”也是按照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的。
這裡以唐朝為例,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廟號“高祖”,他的繼位者李世民廟號“太宗”。
大家都知道,唐朝開國有一半的江山是李世民打下的,並且他繼位後開創了名垂千古的“貞觀之治”,功績不可謂不大,但就是這樣一位有雄才大略的英主,因為不是開國之主所以只能稱“宗”,又因為成就之大,所以稱“太宗”。
而為什麼李淵不稱“唐太祖”而是“唐高祖”。因為唐朝有了一個“唐太祖”——李虎,李虎是李淵的祖父,是李家基業的奠基人、開創者。因此,李淵建國以後追封祖父李虎為“太祖”。
元朝也是如此,開國皇帝忽必烈廟號“元世祖”,“元太祖”是鐵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
而劉邦是我們所能真正瞭解的第一個擁有廟號的人。
《史記》、《漢書》都記述了給劉邦確定廟號和諡號的過程:“群臣曰:‘帝起細微,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上尊號曰高皇帝。”
所以,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諡號是高皇帝。
漢朝對於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劉邦外,繼嗣皇帝諡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諡號,但有廟號者極少,尤其是西漢,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
前面說了,有功曰祖,有德曰宗。那些開國皇帝都有開創之功,因此都是祖。
但如果後世繼承者中也有開創之功的,自然也是祖。比如劉秀中興漢室,有開創之功,是為漢世祖。
不過呢,從曹魏開始,一下子就搞了三個祖(太祖曹操,高祖曹丕,烈祖曹睿),一下子就把祖的這個嚴肅性給打破了,後世就有許多朝代學曹魏,搞許多的祖出來,因此有人認為祖號之濫,實肇於此。
還有一個例外,明成祖朱棣,他本來的廟號是太宗,後來嘉靖為了把自己爹放進太廟,硬是給朱棣升了一級,說他靖難有功,實同開創,應該叫祖,這個就沒辦法了。
清朝也是一個王朝稱祖最多的朝代。
清朝稱祖的主要有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清朝皇帝多“祖”
其中既有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迫切希望得到漢文化認同的原因,又有客觀條件存在。
所以說,廟號稱祖的皇帝不是開國之主,就是在位期間對國家有突出歷史貢獻,是對功績的肯定。
-
4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廟號制度是古代中國,尤其是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維護彰顯其正統性的一種手段。
對皇帝的不同稱呼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我們對古代皇帝的幾種不同的稱呼。
第一,以廟號稱之,如漢太祖劉邦 ,唐太宗李世民,明太祖朱元璋,簡單理解就是稱呼中帶祖、宗兩字的都是廟號尊稱。
第二,以諡號稱之,如漢武帝,隋文帝,通俗理解就是帶帝字就是諡號尊稱。
第三,以年號稱之,這個主要集中在明清兩朝代,如嘉靖、萬曆、康熙、乾隆。
廟號制度的發展首先,廟號是什麼?
皇帝死後是有機會被供奉在太廟內的,後世皇帝或者子孫在祭祀的時候,對某位皇帝在太廟位置的稱號叫做廟號。廟號制度起源於商朝,周朝廢除,漢朝開始重新啟用。
西周周禮制天子七廟,也就是身為天子家,祭祀的太廟裡最多也只能放置七代祖先。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明朝,明朝朱元璋建立,將天子七廟改為了天子九廟,也就是可以供奉九位祖先。
所以,不是每一位皇帝都有建廟立號的資格,廟號實際是是對死去皇帝一生政績和功勞的評價,如果生前沒有比較突出的政績,死後很有可能進不到象徵皇帝正統的太廟裡。這是廟號制度一開始設立的初衷,而且在漢朝很好地維護了這種廟號制度的威嚴。縱觀東西兩漢,也總共才有七位皇帝入選太廟,享有廟號,接受後人的祭祀,然而漢亡之後,經過兩晉以及南北朝時期的混亂,廟號不再具有神聖的威嚴性和嚴格性,到隋唐以後,更是幾乎每一位皇帝都享有廟號,並一直持續到清朝。
廟號稱呼的不同廟號的稱呼也有不同,既有承“祖”字,也有承“宗”字,祖有功而宗有德是確立廟號的基本原則,通俗理解就是開國之君或者有突出貢獻者,功甚大,所以尊“祖”。後世君主均稱“宗”。
隋唐以後,雖然所有的皇帝都享有廟號,但尊稱祖的卻少之又少,基本上維護了當初廟號設立的原則。唐朝享祖稱號的只有唐高祖;宋朝也只有宋太祖;元朝有元太祖鐵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明朝有兩個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清朝最多,清太祖努爾哈赤,清世祖福臨,清聖祖玄燁。唐以後,開國之君稱太祖已經成為定勢。
廟號的確立除了稱祖稱宗有不同,每位皇帝所配廟號前的稱呼也有不同,也就是中間那個字有所不同。中間字的確立及制定是在皇帝死後由後世皇帝來審議並確定的,評價濃縮為一字概括。雖只有一字,但意義卻很大,字眼裡透出的褒貶之義也非常明顯。
西漢配享廟號的四位皇帝都是有突出貢獻的,漢太祖劉邦、漢太宗劉恆、漢世宗劉徹、漢中宗劉詢,中間三字太、世、中都是極具正面意義的評價,後世的如唐太宗之太,宋仁宗之仁,元世祖之世,清聖祖之聖,清高宗之高都是如此。
還有一種情況如唐玄宗之玄,宋英宗之英,明英宗之英,清德宗之德都是半褒半貶。
同樣,相對立的,唐僖宗之僖,明熹宗之熹,清恭宗之恭就是十足的貶義了。
-
5 # 暗夜思考
皇帝廟號中的“祖”和“宗”,原本上是按照“祖有功有宗有德”的標準,在君王過世之後所給予其祖或宗的稱號。
廟號的本質所謂廟號,起因是在古代君王死後都會為其建起專屬的廟以用祭祀,原本對於那些於國有大功、值得子孫永世祭祀的先王,就會為他們追上廟號,以示永遠立廟祭祀之意。
當然,由於每位新繼位的皇帝都會給自己的父祖上美諡,所以實際上廟號也就只是一個蓋棺定論的稱號而已,其本質上並不能真正意義的顯示皇帝功德!
廟號的淵源說起廟號的最初由來,其最早源起於商朝,由於當時祭祀制度的盛行(每一位王每年都需要按嚴格的祭祀制度對其歷任父祖進行祭奠),特別是對於那些於國有大功的先王,為了表明永遠立廟祭祀之意,就會特別為其追上廟號。當時的廟號只有四種:創基立業曰“太”(太祖湯、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世祖盤庚、世宗祖甲),只興者曰“中”(中宗太戊),還有就是會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給予其祖或宗的稱號。
當然,也並不是每朝每代的帝王都有廟號。在商朝之後,周朝就直接沒有延用商朝的廟號制度,所以周朝君王有諡號而無廟號。
再後來,秦王一統,將廟號連同諡號一起都給廢止掉了。
直到漢朝時,廟號制度才得以再度恢復。而且,在漢代之時,其廟號制度相對還是比較慎重且符合初衷的。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在漢朝(特別是西漢)的所有皇帝中,擁有自己廟號的實為極少數,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擁有!
哪怕是在東漢,有資格擁有廟號的也就劉秀、劉莊、劉炟三人而已。甚至有幾個本有廟號的皇帝后來在漢獻帝時期直接就被取消了!
再後來,漢末三國鼎立之時起,所謂的廟號制度就此氾濫了!除亡國之君外,只要其帝位是正常後傳的,不管其生前如何都有廟號!!
如此這般,廟號制度源於商代,廢於周代,復於漢代,濫於三國,直至清代滅亡,在歷史的長河之中延用了數千年的時間!
-
6 # 味哎兒
民眾以自族群為一個居落,周邊是互為通婚的他人群居落,且一層圈一層圈的向外擴延的,有如水滴落靜水水面,激起的層圈漣波。
只不過現實裡,各村以自村為中心,他村是外邊的層圈。從而不敘中,僅敘他某村。這如同,向前後左右走一樣,中的出發地不必敘的,所以古中國有以四為五,以八為九式。即敘中是五,不敘中是四;敘中為九,不敘中為八。
古書難懂有此原因。
一個人群居落,人口不斷新增,當居地住不下,不夠用後,分群必然。
當分群時,有留居者不動;分出者,遷遠方。
由是,留居者內族長,成祖,遷遠方的頭領轉成族長,但此遠遷族長為宗,輩份低於留居族長一輪輩,即相差十代輩,甚至二十.三十等整數輩際。
此式歸大宗,即留居與遠千都歸宗的兩大宗或三.四等宗,都歸一分二或分三.四等。此人群地位並列。但僅限一分,若各再分就成二分,二分比頭分低一代系,若再分又低一代際。
小宗是自群內一代代一輩輩形成的祖宗爺父式。
大宗為族群,小宗為家族。
從而譜記上有族譜家譜的區別。
事實上兩譜仍不確定,族譜再上溯是祖譜,且祖祖祖祖的追上去,無盡頭的。
從而定十輩一輪譜,即祖.宗.爺.父.自.子.孫.重孫.玄孫.重玄孫,再由祖續下去,此為一系,十係為一際,十際為一紀。十紀為一世,十世為一伐,十伐為一茬,十茬為一波,十波為一宙,十宙為一宇,致宇不再上溯。
但寫譜時僅用主支與眾分支記錄。即:
..................................................主支
............分支 ; 主支 ; 分支 (一分)
分支 主支 分支; 分支 主支 分支 ; 分支 主支 分支 (二分)
此圖按每次分留一,分二式為例。再分以此論推。
主支為祖,分支為宗。
主支以長子長孫繼,但上輩指定的依指定繼。
但,總體有三套式:
1.不遷式,由是第一代族長是祖,第二代族長是宗。
2.遷出式,由是留居者仍按第一式續,遷出者無祖,以宗以下續。
3.後世者選評出祖與宗,此以對族群貢獻為準,從而大致依先後輩次序,將貢獻大的列成祖與宗,從而祖雖未必比宗貢獻大,而輩在前仍為祖,因輩晚雖大也為宗,但未必第一代。
帝王如分支,即不主政的其他人,再依主與支進行分支續;也是自創業為主支,子代承業者為主支,沒承業的其他人為分支。
學的流派,也以第一開科立派者為主,再傳第一代弟子為主,其他弟子為支。
各行各業,祖師爺以下是掌門大師兄,向下傳,去外地另開場地的,且發展成規模為宗。
只不過第一代帝王略有不同:
追自父爺為祖的。
自為祖的。
未必第一代是祖,祖由後代共論推舉出來,即某代人對先帝們論證後,定祖。
按常理,第二代帝王為宗,但也存在後世議舉式的。
祖供奉處稱廟,宗供奉處稱祠。
主與支可用倒置的樹比喻,即根在天上,樹幹,枝椏杈,葉朝地面。主幹只一個,枝椏杈眾多,葉無數。此口語述成開枝散葉。
回覆列表
1.祖一般指一個朝代的開國皇帝,宗則一般指這個朝代第一位皇帝以後的皇帝。但也有列外。
開國皇帝中廟號不是祖的有幾個?都是誰?
2.有功者稱祖,有德者稱宗。功一般是指在開疆拓土上有所建樹。德一般是指有治國才能者,賢德的君王。
在中國古代的禮法中,開疆為祖,守成為宗,也就是說,如果開拓了國家的疆土,屬於國家的開創者,就叫祖,沒有對國家的版圖和創業作出貢獻,而主要是繼…
3.以清朝為例: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建立後金。在開疆拓土上做出重大貢獻,所以稱太祖高皇帝。其子皇太極子繼父業,但終究還是沒有入關。所以只能稱太宗文皇帝。順治福臨在多爾袞的協助下進北京、統一全國。在疆土上有所收穫。所以稱世祖章皇帝。康熙玄燁由於在平三番、收臺灣、剿滅回部叛亂。所以被稱為聖祖仁皇帝。再往下由於沒有在開疆土土上有所作為的君主,所以全部稱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