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旭升日常
-
2 # 辰曦110205506
不同的環境,造就了不同的人。況且慈禧的時代用李鴻章的話來講那是兩千年來未有之變局,而武則天則是在唐朝貞觀之治的鼎盛時期。再者來說,慈禧更多的是為一己之力,把權利作為自己享樂的工具,而武則天則是站在國家層面。
-
3 # 清論歷史
最後結局都一樣。武則天終究是李家的媳婦,自己的兒子始終姓李,武則天死後如何傳位?曾讓這個女皇頗費周張,傳給武家吧,只能傳給侄子,侄子有自己的爹,自己充其量只能作為皇姑,連太廟都進不去。傳位給兒子,自己還能享受太后,太皇太后的待遇。兒子姓李,跟老武家沒啥關係。所以,武則天最終選擇了傳位給兒子,自己作為李家媳婦與唐高宗葬在一起。慈禧看到武則天這麼厲害的女人,都鬥不過數千年的宗法制度,自己又何必折騰自己呢?所以,慈禧雖沒稱帝,但比武則天要明智。
時代大不一樣。武則天所在的唐朝,比較開放,唐朝皇室具有北方遊牧族血統,對婦女沒有太多的理教約束,所以,對女人當政,雖有反對,但力度不足。而慈禧所在的清朝就不同了,滿族雖也是北方遊牧民族,但經過宋明理學的洗禮,尤其是滿族漢化程度還是很高的,女人的地位比較低,對女人可以當權,但稱帝確有很大風險。
第二,個體小環境不一樣。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后,先與唐高宗共同執政的一段時間,傳統的關隴世家旺族,被打壓的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是擁武則天的新生庶族。且武則天與唐高宗已經形成了“二聖共治”的局面,唐高宗死後,李氏子弟比較凋落,反對武則天稱帝的勢力不足。而慈禧在咸豐朝時只是個貴妃,還不是皇后,咸豐死後,依靠自己的兒子同治才有政權資本,所以,慈禧一開始只能以太后的身份掌權,但不能篡奪皇位。而且,慈禧所在的晚清,滿族傳統勢力根深蒂固,新生的漢族官僚,都是深受孔孟之道的影響,是不會支援慈禧稱帝的。
慈禧太后為什麼成為不了第二個武則天?理由是什麼?
這裡先說下兩人分別有什麼貢獻。
一:慈禧太后
變法新政慈禧一生中領導過兩次改革,第一次是洋務運動,第二次是清末新政,前者是物質層面上的變革,後者是體制層面上的變革。
推行洋務運動,開闢中國近代化道路。
洋務運動是近代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模仿、學習西方工業化的運動,是一場維護封建皇權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運動。洋務運動引進了大量西方18世紀以後的科學技術成果,引入譯入了大量各類西方著作文獻,培養了第一批留學童生,打開了西學之門;學習近現代公司體制興建了一大批工業及化學企業,開啟了日後中國的工業發展和現代化之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洋務運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闢了道路。
實行“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
1901年8月29日,出現下諭全國停止武科科舉考試;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兩江籌建武備學堂;9月12日下諭全國各省裁汰舊軍,編練“常備軍”。編練“新軍”的工作在全國鋪開。1903年12月4日設立練兵處,任慶親王奕隆總理練兵事務,袁世凱為會辦練兵大臣,鐵良襄同辦理。練兵處的實權為袁世凱所掌握。清政府還令各省設立督練公所,為各省領導編練“新軍”的機構。
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設立商部,倡導官商創辦工商企業。接著,頒佈了一系列工商業規章和獎勵實業辦法,如:欽定大清商法、商會章程、鐵路簡明章程、獎勵華商公司章程、礦務章程、公司註冊章程、試辦銀行章程等。這些章程規定,允許自由發展實業,獎勵興辦工商企業,鼓勵組織商會團體。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於民族工商業的發展,有利於社會經濟的繁榮。
首次提出君主立憲。
1908年,慈禧太后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推出君主立憲制,並列出了一個為期9年的時間表:1909進行省諮議局選舉;1910年資政院開院;1917年召開國會,實行憲政。如果按照這個時間表循序漸進,十年內,中國將成為日本、英國那樣的君主立憲國家,國君只是國家的象徵,立法權在國會,行政權在內閣,司法權在各級法院。
廢科舉,辦學堂,派留學,禁鴉片。
1901年9月4日,出現命令各省城書院改成大學堂,各府及直隸州改設中學堂,各縣改設小學堂,並多設蒙養學堂。12月5日,頒佈學堂科舉獎勵章程,規定學堂畢業生考試後可得進士、舉人、貢生等出身。
1902年2月13日公佈推廣學堂辦法。8月15日頒佈《欽定學堂章程》。
1904年1月13日又頒佈《重訂學堂章程》,詳細規定了各級學堂章程及管理體制,以法令形式要求在全國推行。與普通學堂並行的還有專業教育,包括師範學堂及各類實業學堂,在學制上自成系統,一套完整的學校制度隨之建立。
1905年9月2日,中國歷史上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最終被廢除,科舉取士與學校教育實現了徹底的脫鉤。為統一管理留學生工作,清政府分別在1902年10月31日和1906年10月2日派出總監督赴東洋和歐洲。
1903年10月,清政府頒佈《獎勵遊學畢業生章程》,規定凡中國留日學生在日本普通中學5年畢業,得優等文憑者,給予拔貢出身;
除中國之外,受這場運動影響最嚴重的就是英國了。這道詔書釋出之時,英國每年要向中國輸送五萬箱鴉片。不過英國立即同意,如果中國真心求變,願意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消減產量,英國也會以每年百分之十的速度減少對中國的出口。很不幸,慈禧太后在這場改革勝利前就死去了,但是無論這場改革的結果如何,慈禧太后的開山之功都不可抹殺。
改變中國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政策。
清朝晚期,由於改變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商品經濟開始發達,資產階級開始形成和壯大, 慈禧 太后採用了適合生產力的君主立憲制。因此,封建社會,在慈禧太后新政的8年中逐漸消滅了,也就是說,清朝的晚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封建社會了。通常說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王朝,實則那推翻的只是的封建王朝的最後軀殼。因為清朝末期在經濟和政治上都不再符合封建社會的定義,慈禧太后已經為中國從封建社會走向資本主義社會、從古代走向現代,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做出了偉大的貢獻。廢除科舉而興辦學堂,派人出國留學,興辦洋務,開創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奠定了中國現代化的基礎,這個重大意義怎麼評價都不過分。其實,辛亥革命後的各種新氣象,都不過是慈禧太后新政的延續。
重用漢臣
慈禧太后知人善用,重用漢人,是有口皆碑的,她手下有曾國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鴻章,駱秉章等當時的一大批能人,縱觀歷史,瀏覽朝朝代代名臣賢達,他們都可無上下之分。她手下的袁世凱,儘管有過復帝的逆施,確實還是有本事的人才。讓這樣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揮,足見她的用人能力。早年協助咸豐皇帝處理國是,確立了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思想路線,是咸豐年間政策方針的實際制定者。開創了同光中興的基礎。以當時內憂外患情形之下,實為中國數千年來之異彩。
興辦女學
1906年, 慈禧太后下禁纏足令,開中國解放婦女之先河。她親自過問楊乃武與小白菜一案,使之得以昭雪,赦免經不起嚴刑拷打、作偽證的小白菜一死,嚴懲浙江巡撫以下與案有關的貪官汙吏300多人。
二:武則天
政治打擊門閥,扶植庶族,發展科舉武則天被立為皇后以後,把反對她做皇后的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逐出朝廷。這對於武則天來說,是殺雞儆猴,但這些關隴集團和他們的依附者,在當時已經成為一種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們趕出政治舞臺,標誌著關隴集團從北周以來長達一個多世紀統治的終結,也為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條件。
武則天同時還透過各種途徑扶植庶族地主官僚,從庶族地主中搜羅更多的人才,擴大其統治基礎:
一、由朝廷派遣存撫使到全國各地蒐羅人才,送到京城,由皇帝親自考試,這就是制舉、策問,如《大唐新語》所載:“則天初革命,大搜遺逸四方之士,應制者向萬人,則天御洛城南門,親自臨試。” 成績優異者,不拘資格,破格錄用,任以要職。
二、下令“內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鹹令自舉”,准許官吏、百姓自薦,以免薦舉有所遺漏。
三、進一步發展以鄉貢(貢舉)為主的科舉制度,不僅科目增多了,錄取人數也大為增加,平均每年錄取人數,比起貞觀年間增加一倍以上;而且還首創殿試製度,如天授元年(690年)二月,“太后策貢士於洛城殿,貢士殿試自此始”;另外,長安二年(702年),還“初設武舉”,擴大了選官範圍。
武則天選官範圍廣泛,不免有濫竽充數;但確實選拔了不少賢才,如《新唐書》所說:“太后不惜爵位,以籠絡四方豪傑自為助,雖妄男子,言有所合,輒不次官之;至不稱職,尋亦廢誅不少縱,務取實材真賢。”這些賢才不僅是當時加強武則天統治的重要支柱,其中有些人還是後來輔佐玄宗“開元之治”的名臣賢相,如姚崇、宋璟等。武則天一朝號稱“君子滿朝”,婁師德、狄仁傑等著名的賢臣均在其列。陸贄說:“(太后)課責既嚴,進退皆速,不肖旋黜,才能驟升,是以當代謂知人之明,累朝賴多士之助。”
此外,武則天在同高宗共同執政時,還下詔修訂《氏族志》,更名為《姓氏錄》,更加明確規定“皇朝得五品者皆升士流”,進一步打擊了舊門閥士族,提高了庶族官僚的地位,因而中唐以後出現“冠冕皂隸,混為一談”的情況;特別是自安史之亂以來,有不少平民出身計程車卒因軍功得授五品官以上官秩,上升為士族,於是從前士庶之間嚴格界限便逐漸消失,凡是姓鄭的都自稱滎陽鄭氏,姓李的都自稱隴西李氏、趙郡李氏,無從辨別其為舊士族還是新士族。
整頓吏治,嚴懲貪吏,拔擢賢才武則天承襲貞觀年間整頓吏治、嚴懲貪汙的政策,“嘗與宰相議及刺史、縣令”,並派遣“使者以六條察州縣”,考核州縣官吏是否清正稱職。對於貪贓枉法的官吏,不論官位高低,一律嚴懲不貸。反之,對於賢才則破格拔擢。武則天對於為官清正、正直不阿的臣僚非常器重,對於有才能有學識的人士非常賞識,並能對其一一加以重用。
由於武則天能夠注意整頓吏治,賞罰嚴明,賞其當賞,罰所當罰,明察善斷,有知人之明,因而能從廣泛蒐羅人才中拔擢賢才以為己用,正如《資治通鑑》所評說:“太后雖濫以祿位收天下人心,然不稱職者,尋亦黜之,或加刑誅。挾刑賞之柄以駕御天下,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
廣開言路,注意納諫武則天對納諫的重要性有深刻的理解,在建言十二事中,“廣言路”、“杜讒口”,也佔了重要地位。垂拱二年(686年)三月,她還設銅匭於朝堂,鼓勵群臣上書言事 。
武則天雖然政令嚴明,刑罰嚴峻,“當其忍斷,雖甚愛,不少隱也”。但是她對於直言敢諫的臣民卻十分敬重,儘量採納他們的建議,即使言語有所冒犯,也能加以寬容,免予追究。在她統治時期,很少有人因為直諫獲罪的,因之直言敢諫在朝中蔚然成風,使下情得以上達,這對於改革弊政、促進政治清明起了很大的作用。
任用酷吏武則天的統治穩定之後,開始啟用酷吏。為鞏固統治,武則天使用嚴酷手段。為掌握國家統治大權,她毒死了已立為太子的親生兒子。稱帝第二年,武則天便用兩大酷吏之一的來俊臣殺了另一個酷吏周興;至萬歲通天二年(697年),殺死來俊臣,結束了酷吏政治。
經濟
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與民休息武則天稱“天后”時,就在建言十二事中建議“勸農桑,薄賦役”。為貫徹詔命,朝廷規定對地方官吏的考核,以農業生產是否發展作為重要標準,如果州縣官吏所在地區“田疇開闢,家有餘糧”者則予以獎賞;反之,如“為政苛濫,戶口流移”者則加以懲罰。
武則天掌權以後,為了推廣先進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生產技術,又延攬農學家編撰了《兆人本業記》頒發到州縣,作為州縣官勸農的參考。此時均田制開始瓦解,民戶逃亡現象開始普遍。對於土地兼併和逃亡的農民,也採取比較寬容的政策。
因此,武則天統治時期,社會是相當安定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戶口也由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的380萬戶增加到唐中宗神龍元年(705年)的615萬戶,平均每年增長0.721%。這在中國古代,是一個很高的增長率,也是反映武則天時期經濟發展的客觀資料。
但民戶的逃亡,也使政府稅收受到了損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而武則天為了稱帝尊崇佛教,大修廟宇,建造規模宏大的明堂、天堂,這也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文化
武則天曾召集文學侍臣周茂思、範履冰等人編纂《要覽》、《字海》、《樂書要錄》等書。
其中,《字海》收錄有所有武則天首創的則天文字,全書已散佚 。《樂書要錄》為唐代一部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和學術價值的樂律文獻,除少量內容因襲就說外,多富實踐意義,在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全書共十卷,今僅存第五、六、七卷。
在軍事上,由於武則天稱帝前後殺了一大批能征慣戰的宿將名帥,更由於均田制的逐漸瓦解,使得府兵減少,國家防禦力量較弱,導致在一段時間內對外戰爭頻頻失利。安北都護府及漠南、漠北在高宗死時仍然被唐朝統治,而武則天時期濫殺程務挺、棄用王方翼等名將,更使後突厥擴張佔據漠南、漠北。武則天幾乎將太宗、高宗辛苦經營的安北、安西全部放棄。但隨著統治的穩定,武則天又逐漸挽回了頹勢。
西域唐太宗時期,唐朝佔據了西域。唐高宗後期至武則天在位時期,唐朝與吐蕃為爭奪西域烽煙不息,安西四鎮時置時罷。咸亨元年(670年)四月,吐蕃攻陷龜茲撥換城,唐朝罷四鎮。咸亨四年(673年),安西四鎮復歸於唐朝;儀鳳三年(678年),吐蕃進佔安西四鎮,儀鳳四年(679年),崔知辯擊吐蕃,再次收復安西四鎮;同年,安撫大使裴行儉平定匐延都督阿史那都支等人的反叛;垂拱二年(686年),武則天在平定內部徐敬業之亂以後有意籠絡人心,顯示其“ 務在仁不在廣,務在養不在殺,將以息邊鄙,休甲兵,行乎三皇五帝之事者也”,故下令放棄安西四鎮。載初元年(689年),吐蕃趁機進佔安西四鎮。長壽元年(692年),武威軍總管王孝傑等率軍擊破吐蕃,重佔安西四鎮。 從而結束了唐蕃在西域反覆爭奪的局面。
長安二年(702年),武則天於庭州置北庭都護府(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取代金山都護府,管理西突厥故地,仍隸屬於安西都護府,鞏固了唐朝中央政府對西域地區的管轄。 此舉使絲綢之路得以暢通無阻,促進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
北方(突厥)在北方,東突厥在唐太宗時期被滅國。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單于大都護府下屬突厥酋長阿史德溫傅、奉職率所轄二部反唐,立泥熟匐為可汗。永隆元年(680年),禮部尚書裴行儉在黑山大破突厥,擒獲奉職,泥熟匐也被殺。次年,裴行儉等又平定突厥阿史那伏念叛亂。 但在光宅元年(684年),抗擊突厥的大將程務挺因替宰相裴炎申辯而被武則天殺死,突厥人為此歡慶。武則天稱帝后第五年,即天冊萬歲元年(695年)十月,篡位的默啜可汗為了爭取中原王朝支援遣使請降,武則天冊授他為左衛大將軍、歸國公。後來默啜因幫助平定契丹有功而被封“頡跌利施大單于”、“立功報國可汗”。萬歲通天二年(697年)三月,武則天應默啜之請,將六州降戶數千帳送交默啜,並給他谷種4萬斛、雜彩5萬段、農具3千件、鐵4萬斤。聖曆元年(698年)六月,武則天命內侄武延秀前往突厥,準備娶默啜之女為妃。默啜以武延秀非李氏為由不但不允婚,反而將其拘留,並揚言要用武力幫助李氏恢復唐朝。 武則天起先命其內侄武重規等領兵45萬反擊默啜,但毫無成效。武則天不得已立廬陵王李顯為皇太子,又任命李顯為河北道元帥,募兵討伐突厥;但實際領兵出征的是副元帥狄仁傑。 默啜得知唐朝大軍將出發,即將從趙州、定州掠奪的男女8、9萬人全部殺死,一路殘殺百姓,飽掠而去。一些大將雖擁有重兵卻不敢逼近默啜。狄仁傑領兵10萬,到趙州時,突厥已經撤退。他一面安撫百姓,又嚴令部兵不得侵擾百姓,河北才算安定。此後,默啜恃強一再侵擾北疆,採取時和時戰的策略,雙方關係時好時壞。東北在東北,武則天時期契丹崛起,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因營州都督趙文翽暴虐無道,契丹人、松漠都督李盡忠和舊城州刺史孫萬榮起兵反周,進攻河北地區。 武則天三次派兵討伐,損兵折將,在奚和突厥幫助下才得平定。三:兩個各自的後人評價
慈禧太后
個人的人格方面,慈禧從宮廷鬥爭中奪得政權的手法殘忍。1861年,咸豐皇帝駕崩於熱河避暑山莊後,甫成為皇太后的葉赫那拉氏,聯合恭親王奕等皇室近支,發動政變從以皇室遠支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為首,實際以能臣肅順為核心的顧命八大臣集團手中奪得政權,並將其中三位(載垣、端華、肅順)處死。後為建立及維繫其獨裁權力,慈禧皇太后對於政敵之整肅絕少留情,即使對親生兒子同治皇帝,以及繼位皇帝光緒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當高壓嚴峻。
從中國國家主權的角度出發,慈禧當政的結果亦受到不少負面評價,包括1885年在對法戰爭中贏得鎮南關大捷,併成功阻止法軍登陸臺灣的優勢局面下,卻以主動求和、簽訂令清帝國喪失安南宗主權的中法天津條約來結束戰爭。此外,令中國喪失重大利權的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1901年辛丑和約等之締結,肇因於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戰敗,以及1900年庚子拳亂之大禍。慈禧的執政及決策,於此二事件之發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責任。
慈禧雖然政治上非常幹練,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維繫滿清的對中國的統治。以上列舉的數次喪權辱國的戰爭結果,並非一定如此,其中鎮南關大捷後的乙酉清法戰爭以及中日甲午戰爭都是繼續戰爭比接受議和的恥辱條件要更加有利,但繼續戰爭的結果雖然會擊敗當時國內一片混亂的法國,或在甲午時拖垮當時國力即將窮盡的日本,使中華民族有個更好的結果,卻很可能會讓滿清中央政府因為持久戰亂而失去權威垮臺。
慈禧作為最高權力責任者,拒絕取消維持了300人之短見議和與接受恥辱,這在體現其政治之幹練的同時,也多次惡化了近代中國的前途。庚子事變後中國面臨辛丑和約的鉅額賠款時,其奢靡之風仍未見明顯收斂,使晚清已捉襟見肘的財政問題更加惡化,民生凋敝。
武則天
武則天善治國、重視延攬人才,首創科舉考試的“殿試”制度,而且知人善任,能重用狄仁傑、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姚崇等中興名臣。國家在武則天主政期間,政策穩當、兵略妥善、文化復興、百姓富裕,故有“貞觀遺風”的美譽,亦為其孫唐玄宗的開元之治打下了長治久安的基礎,武則天對歷史做出過巨大的貢獻。
綜上所述慈禧太后在很多方面其實做了很多貢獻但是滿清後期的混亂跟她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反觀武則天雖然在她統治之下也有很多腥風血雨但是最後造就的是唐朝盛世晚期還把皇位交還給了李氏
清朝其實我覺得能睥睨武則天的只有孝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