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阿光在說

    我的方式是用金字塔原理來調整自己的表達方式,用5W2H模型來分析問題

    所謂金字塔原理你只需要記住這四點:結論先行、以上統下、歸納分組、邏輯遞進

    1、結論先行。

    結論先行,就是先給出具體的結論,放在金字塔的頂端,作為中心思想統領整篇文章。其主要目的是幫助讀者聚焦文章中心。

    結論先行可以讓讀者對於後面接受到的資訊不必逐句分析進行推理,而是判斷論據是否能夠支撐論點,從而降低讀者閱讀的難度。

    2、以上統下。

    以上統下要求在金字塔的縱向結構中,上一層必須是下一層的核心觀點或結論。可以用這個方法判斷文章中是否做到以上統下:

    提煉關鍵詞,畫出上下分層結構,然後判斷下層的觀點或思想能否支援上層。

    3、歸納分組。歸納分組是根據資訊的共同屬性分組,比如性質、功能、層次、物件等。為了保證歸納分組的準確性,我們可以透過“MECE”原則進行檢查。

    所謂“MECE”原則,是指“相互獨立,完全窮盡”(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要求各個要素之間不能有交叉,也不能有遺漏。同時運用這一原則的時候要注意這是對同一層水平結構的要求,不是對縱向結構的要求。

    4、邏輯遞進。所謂邏輯遞進是指文章中各要素的排列應當遵循某種邏輯上的順序,主要包含以下4種:(1)時間順序。指按照事物發展的順序進行排序,主要適用於介紹事物流程或故事的發展。(2)空間順序。又叫結構順序,是指按照事物的內部結構進行排序。(3)重要性順序。既可以按照最不重要到最重要排序,也可以按照最重要到最不重要排序。(4)演繹順序。指按照“大前提—小前提—結論”或“提出問題—找到原因—解決方案”這樣的順序進行排列。5W2H模型是指透過WHAT、WHO、WHY、WHERE、WHEN、HOW和HOW MUCH這七個維度對問題進行分解,以達到全面分析問題的目的。具體來說:WHAT:什麼事物出現了問題?是指發生問題的那個“物件”。WHO:誰跟問題有關?比如:“誰發現了問題?”“問題相關者都有誰?”“誰為問題負責?”“誰來處理?”“誰來監督?”“誰來協助?”WHY:為什麼成為問題?查明問題發生的原因。WHERE:問題在何處發生?WHEN:問題的時間描述。比如:“什麼時候發生的問題?”“之前發生過嗎?”“問題持續了多長時間?”HOW:問題是如何發生的?主要描述問題產生的方式。HOW MUCH:主要描述問題發生的程度、量、影響範圍。比如:“問題的嚴重程度?”“發生的量有多大?”“問題造成了多大的損失?”“問題出現的次數?”“問題的範圍?”“相關費用?”“發生頻率?”

    在完成每個維度的分析後,我們可以透過表格的形式將這7個維度的資訊彙總,方便我們對於問題有個全面的理解,從而想出解決方案。

  • 2 # 人類文明索引

    看到這個問題,腦子裡第一反應的答案:表達首先要定義清楚概念,做好判斷,會用演繹推理,勤于歸納總結,學會關聯思考,最後來一段批判性,例如缺點不足,下一步計劃等。

    然後看到上面朋友講了各種現代化的工具方法——金字塔、5w2h、思維導圖、魚骨等框架,講的非常好,比我想到的更系統,更科學。

    但是仔細琢磨下,感覺這樣有些殺雞用牛刀了——那些套路在彙報,管理,創新,商業,決策等場合更有用武之地,對於題主僅僅提問有邏輯的表達,或許有更簡單的辦法。

    這裡支兩招土八路,卻又短平快的技巧:

    1,如果是說話,嘗試多用關聯詞。請不要小看小學的語文課程,每個關聯詞背後蘊藏些巧妙的邏輯思維,是千百年來文化的結晶。例如,

    因為……所以……,因果關係,體現的是因果邏輯

    雖然……但是……,轉折關係,體現的是批判邏輯

    只有……才……,條件關係,體現的是推理邏輯

    與其……不如……,選擇關係,體現的是思辨邏輯

    既,又——並列關係,體現的是擴充套件邏輯

    等等,如此例子很多,關聯詞有一百多個,靈活運用好的話,講話立馬變得有條理起來。

    2,一兩句話邏輯理順後,接下來就是大段話了,怎麼解?簡單,還是中小學的語文課程內容,不同文體的寫作方法。

    記敘文,散文,議論文,說明文,都有套路:議論文的論點論據論證,開門見山,擺事實講道理。記敘文的四要素等。加上大學學習的公文,研究生的學術論文,公務員考試的申論等,都是不錯的大段話組合模式。

    3,書面表達跟口頭類似。不同的是,書面表達可以反覆修改,而說話要有邏輯的話,就要提前組織好思路和語言,打好腹稿,然後一氣呵成,行雲流水,博得滿堂彩。

  • 3 # 颯星星

    表達要有明確的主題

    沒有明確主題的表達,往往讓人不知所云,給人混亂、無邏輯的感覺。

    要做到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關鍵是我們表達的人要足夠剋制,一次只講一個重點。

    如果怎麼刪,都有多於一個重點,就把這些重點放在不同的文章中。

    根據主題羅列素材

    凡是對錶達觀點有幫助的內容,都是素材。和觀點無關的內容,再精彩也不要放到文章中去。按照這個標準,我們能篩選出合格的素材。

    僅做到合格當然遠遠不夠,不同素材對錶達觀點的重要性不同,精彩程度也不同。

    比如,我們要描寫孔雀,用美麗的尾巴做素材肯定就比用它頭上的羽冠做素材更有吸引力和代表性。

    素材與主題的相關性,是檢驗素材是否合格的標準;而素材對主題的重要性,是檢驗素材是否精彩的標準。

    按照線索和結構排列素材

    所有的素材不能以清單的方式羅列,而要根據一條線索或者某種結構展開,這就是有邏輯的關鍵。

    比如,我們講動物的習性,可以用它“一天的生活”做線索把各種素材串起來,也可以用“遷徙”做線索把素材串起來,用哪種線索取決於和表達主題的契合度。

    用並列、遞進等經典結構,把素材鑲嵌進去,也是避免混亂,突出邏輯的一個重要方法。

    比如,我們要表達的主題是“團結就是力量”:

    並列的結構就是這樣的:

    總:團結就是力量

    分1:因為團結能……

    分2:因為團結還能……

    分3:因為團結還還能……

    遞進的結構就是這樣的:

    觀點:團結就是力量

    1、如果不團結,會發生什麼事?

    2、既然不想發生這種事,我們就應該團結;

    3、團結不是隨便說說的,要做到1、2、3、4。

    最普遍的議論文結構就是這樣的:

    是什麼:團結就是力量;

    為什麼:為什麼團結就是力量;

    怎麼辦:因為1、2、3。

  • 4 # 速讀G先生

    有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做到突出重點、邏輯清晰、主次分明,你需要掌握“金字塔原理”。

    在生活、特別是工作當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碰到需要向他人以書面形式或口頭形式闡述自己的觀點、想法的情況。可現實中,我們說話做事經常出現邏輯混亂,想到哪說到哪,不能很好地突出重點,層次分明的把一件事情說清楚,這往往會限制、阻礙了我們的發展。面對這些問題,如何才能突出重點、邏輯清晰、主次分明的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呢?學會“金字塔原理”就夠了!

    金字塔結構的大概內容,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但知道的不夠系統,特別是在很多細節上。下面我就以巴巴拉·明託的《金字塔原理》一書,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金字塔原理是什麼?

    金字塔原理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在寫作、思考、表達、解決問題的時候,要像金字塔結構一樣,既突出重點,又有層次性和邏輯性。

    金字塔通常可以分為“塔尖、塔身、塔基”三個部分。塔尖就是你要表達的總的論點、結論、你要幹什麼,塔身就是你的分論點,塔基就是支撐你論點的論據。

    當我們把自己的思考或工作成果向他人闡述時(比如給老闆彙報你的方案),要“自上而下”地講(先塔尖,然後塔身、塔基),先說結論,然後再“逐步分層次展開”你的想法、分析、計劃等具體內容。先說結論,就等於是先給對方吃一顆定心丸,給對方確定性,這樣對方才能聽懂你要說什麼;分層次的逐步展開,對方才能一步步的跟著你進入到你的細節裡面去。

    因為你的聽眾或者受眾的時間和精力都是相對有限的,他們可能沒時間,或者沒心情去耐心的等你的結論、或者猜你要說什麼。

    二、如何運用金字塔原理,邏輯清晰的思考、表達和解決問題?

    1、用“序言”打磨塔尖

    結論先行也是要講究技巧的,你不能沒頭沒腦地就說一個結論,或者赤裸裸的說一個結論。就像書籍有序言一樣,作報告、寫文章、闡述觀點時也需要一個序言。比如做一下包裝、找一個由頭、用一些引導的句子,這樣才能引起對方的興趣,讓對方聽了以後能夠聽進去。

    具體要如何做好序言呢?有四個關鍵:背景、衝突、疑問和回答。

    ①背景。背景指的是跟你主題有關,不需要深入論述,別人也不會產生異議的內容。比如,我這篇文章開頭段落的第一句話就是一個簡單的背景。

    ②衝突。衝突就是背景資訊裡面存在的矛盾,或推動故事情節的轉折點。比如:背景是......的,但是......;......是現在存在的威脅、阻礙,但也是一個機會,我們只要......就能......。這就是衝突。

    ④回答。答案就是結論,就是回答上面的問題,同時引出你的中心思想。比如我問題後面的解決方案:你需要學習金字塔原理。

    總結一下“背景、衝突、疑問、答案”這個序言四段論:首先是背景,告訴讀者或聽眾已知、沒有疑問、對方感興趣的東西;然後是衝突,在背景資訊之間找到潛在的矛盾、衝突;再然後,把這個衝突用一句話概括出來,提出疑問;最後是答案,給出一個結論或解決方法。背景、衝突、疑問、答案,這就叫序言四段論。

    當然,這個序言四段論不是完全固化的,它可以根據具體的語境、物件、需要,打亂次序、自由調換。比如:開門見山的方式,先說答案,然後說背景,再說衝突和疑問;或者突出憂慮的方式,先說衝突,再說背景,再說答案;或者先給出一個問題,然後說背景,衝突,最後給出答案。

    2、用“金字塔結構”組織內容

    金字塔結構包括縱向結構和橫向結構,用金字塔結構組織內容,簡單來講就是:從金字塔頂端的一個核心觀點開始,自上而下,從左往右,沿著各個分支,把你的內容一層一層呈現給別人。這樣就能讓你的思想變得既有條理又好記。

    (1)金字塔的縱向結構

    金字塔包含塔尖、塔身、塔基三個部分,縱向結構就是梳理好這三者之間的結構、層次。

    運用金字塔縱向結構的方法:

    首先要結論先行。比如在給領導彙報工作、或寫文案、文章時,應該把你想表達的觀點、結論先說出來,而不是說了一大堆事實,然後等著聽眾或讀者來猜。

    其次要以上統下。就是上一層的內容必須是對下一層內容的總結概括。比如你希望老闆給你加薪,根據以上統下的原則,你應該:先用序言的方法提出你要加薪的想法(塔尖),然後列舉說出你為什麼想加薪,也就是理由(塔身),最後用事實和資料支撐你加薪的理由(塔基)。

    結論先行是為了突出重點,以上統下是為了劃分層次。有了重點有了層次,表達自然會變得清晰分明。

    (2)金字塔的橫向結構

    金字塔的橫向結構說的是塔身和塔身,塔基和塔基之間的邏輯。

    運用金字塔橫向結構的方法:

    首先要進行歸類分組,保證每一組的內容屬於同一個範疇,同時給每個範疇起個名字。這個很好理解,就像你整理資料夾的時候,把類似的一些內容整理到一個資料夾中,然後再給這個資料夾貼個標籤,命個名。再比如我們熟知的“馬斯洛需求理論、時間四象限法、SWOT分析、SMART原則、PDCA迴圈”等等。把具體的、雜亂的一些內容,進行歸納分組後,既方便我們自身理解和表達,也能讓他人更好的理解和接受。

    其次要遵循邏輯遞進的原則,對每組的具體內容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分解、拆分、排列。常見的邏輯順序有三種:一是時間順序(比如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做什麼);二是結構順序(比如從整體到部分的分解);三是程度順序(比如“時間四象限法”中處理事情的順序:先緊急且重要,接著重要但不緊急,再到緊急但不重要,最後不緊急不重要)

    做歸類分組和排列順序的時候,要符合MECC法則。MECE法則的意思是“相互獨立,完全窮盡”。相互獨立說的是拆分的子問題要沒有交叉(比如把人分為男人和已婚的人,就有了重疊交叉),完全窮盡說的是拆分的子問題要儘可能周密和麵面俱到,不能有遺漏。當然,這是一種理想狀態,具體用的時候根據實際情況和自身的需求來細分就可以了。

    我簡單舉個例子,假如你想“提高自己看書閱讀時的速度”,就可以按照MECC的法則對問題進行拆分,分析阻礙閱讀速度的原因,然後根據原因有針對性的去調整和練習,從而提高閱讀速度。

    如上圖,就是參照“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做的一個如何提高閱讀速度的簡單分解,這樣我們就可以一目瞭然、思維清晰的知道影響閱讀速度的原因和提高閱讀速度的方法了。

    對具體內容進行“歸類分組和順序排列”,可以讓你的內容既有廣度、也有深度,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你的內容更容易讓別人看懂、聽懂,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你的內容。

    ------------------------------------

    掌握速讀記憶,倍增學習效率!“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專業訓練提升“快速閱讀能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等方面的能力,助你輕鬆高效的讀書、學習!如果你這些方面的能力差,就快去試試吧~

  • 5 # 犀流沙

    簡單來說,邏輯表達就是合乎其理。任何表達只要合乎其理,我們通常就認為它是邏輯化表達。

    現實生活中,我們說一個人會講道理,其實就是邏輯化表達。邏輯化表達自古有之,並不僅僅是西方書本上一套套框架模型。我們老祖宗很早就掌握了邏輯化表達,只不過叫法不同而已。在《戰國策》和《鬼谷子》兩部奇書中,隨處可見會講道理的能人異士。其實,他們就是邏輯化表達最好的例子。

    邏輯化表達的精髓就是合乎其理,形式要符合對方口味,內在要講別人的道理。

    1.你的想法要符合對方的口味

    溝通表達不是為了自己爽快,而是為了別人能夠接受我們的想法。以別人喜歡的形式表達你的想法,他們才能理解你的想法,認為你說的有理有邏輯。很多家長抱怨孩子為什麼總不聽自己的話,就是因為他們用成人講道理擺證據的方式,和小孩溝通。而小孩根本不懂成人世界的道理,他們喜歡的邏輯表述方式是講故事學習道理。

    所以,邏輯化表達首先要符合別人的口味。別人喜歡簡潔,你就不能囉嗦。《大話西遊》至尊寶為什麼不喜歡唐僧,就是因為對方太囉嗦,不符合自己的口味。邏輯化表達首先搞清楚對方的口味,而不是以自己的喜好來表達。

    很多人認為邏輯化表達就是金字塔結構化表達,不顧場景和溝通物件把一切表達結構化。領導問專案情況怎麼樣了,他會把專案的情況統統述說一遍,而領導重點關注的只是專案目前收益怎麼樣。還有平常和人溝通,也十分喜歡結構化表達:女朋友想買一部5G手機,他用結構表達囉嗦一番,讓對方懷疑他是不是話嘮還是不愛她了。

    千萬不要為邏輯而邏輯,好的邏輯化表達應該要符合對方的口味,以別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表達。

    2.你的想法要講別人的道理

    別人覺得你的想法有道理,是因為你的想法符合他們的道理。如果你的想法不符合他們的道理,他們就覺得你不可理喻。邏輯化表達之所以讓人信服,就是因為它暗合了別人的道理。

    你想和領導說升職加薪,那麼就得符合領導的道理。如果領導的道理是有才能者給高薪,你就需要證明你的才能提升了;如果領導的道理是創造價值越大薪水越高,你就要證明你過去所創造的價值。但是,如果你說自己加入公司時間比較長,那麼領導就會說你邏輯不通了。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道理,不會被輕易改變。我們要想別人接受我們的想法,只有講別人的道理,讓別人認同我們的想法。好的銷售員總是能“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讓顧客覺得撿了大便宜,自願購買。不是銷售員多會忽悠,而是他所說的話,符合顧客的道理:物超所值。

    常人囿於形式,高手因勢而變。邏輯化表達是一個反覆練習的過程,只有大量的實踐才能掌握其精髓。

  • 6 # 木作王曉龍

    有沒有遇到過一種情景,你跟一個人溝通交流了半天,對方也是侃侃而談,大量的輸出,但是你這邊接受到的資訊就有點模糊,不知道他講的這麼多內容想表達什麼,或者會有一種對方輸出的內容其實跟你們討論的話題沒有關聯這種情況呢?我相信大多數人都遇到過這樣的情景,現在大部分團隊的溝通成本都是很大的問題,怎麼能避免這樣的問題呢?首先來咱們要分析找到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是什麼,其實最表面的問題就是雙方沒有邏輯的表達自己的問題或觀點,其實大多數人都是就某個話題或者問題都會有不同的看法或者想法也都能表達出來,但是做到系統的表達的人就很少了,大多數人思維都是碎片化,要不就是沒有思路,要不就是不能系統的有有邏輯的表達出來。其實我們表達的時候一定要先表達觀點或者結論,然後再找論點支撐你的觀點,做到自上而下,並且每個論點要分類規整好。這樣你說的話就會又邏輯,有依有據。

  • 7 # 人生一局棋o

    最近我一直在反覆研究結構性思維,主要是想將這種有邏輯的思考方式融入自己的內心,成為根植於自己系統中的一部分。

    今天所要分享的有邏輯地表達,實際上採用地也是金字塔圖模式,也是結構性思維,我想透過不斷地思考和輸出,來有效地使自己的思想得到鍛鍊。

    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你是否想過“我剛才說的話是否缺乏邏輯性?”那麼在什麼場合適用邏輯思維併發揮作用呢?應該在這些場合中使用:報告、指示、建議、說明、會議中的發言等。

    想要在這些場合發言說話有邏輯性,就要做到結論先行。無論表達什麼想法,都是為了讓對方知道“結論是什麼”。

    日常工作生活中要記住三個技巧。

    第一個:“金字塔圖(金字塔構造)

    →組織語言,表達自己時使用,這是最重要的。

    第二個:“並列型(歸納法)”和“串聯型(演繹法)”

    →理清頭緒和關係的兩種連線方法。

    第三個:“互斥、完全窮盡(MECE分析法)”

    →無遺漏、無重複的意思。

    有邏輯地表達有三個要點:有結論,有理由,將結論和理由聯絡起來。

    在闡述結論的時候需要說幾個理由呢?寫3個支撐結論的理由,構成“金字塔”的形狀。

    怎樣表達更容易理解?按照“論點→結論→理由→行動”順序的表述方法適用於所有的工作交流中。像這樣在金字塔圖結論前面放論點,後面放行動的話,表達出的內容任何人都很容易理解。

    同時,為了更加熟練地運用邏輯表達,還要養成各種“邏輯性思維法的口頭禪”。比如:

    向領導報告時,“結論是XXX,理由有3個。”

    會議陷入僵局時,“最初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做資料時,“有沒有遺漏呢?”

  • 8 # 思維導圖PPT肖老師

    請思考30秒,牛人在和你溝通時,是不是經常符合以下特徵:

    會從你的角度思考,比如你想聽什麼,你喜歡聽什麼。

    內容環環相扣,讓你不知不覺就往他們設好的套裡鑽。

    結構性強,經常是第一、第二、第三,讓你順著他們的思路走。

    內容有點圖形化感覺,在描述一件事時,往往採用總分總結構,讓你第一時間get到點上,然後分多條主線、多個層級進行說明,最後再次總結。

    個人觀點:內容要有邏輯性,可採用總分總的層次結構+多條主線的樹形結構,並用一條邏輯主線串聯,這不僅僅是表達的邏輯、也是思考的邏輯、做事情的邏輯。

    大道理你我都懂,具體要如何訓練邏輯性呢?我們以一個如何進行工作總結匯報來探討。

    先看彙報的邏輯結構,我們認為彙報包括3個層級,(1)彙報是有公式方法可循的(2)總結匯報,需要彙報哪些方面的內容 (3)不同的內容,適合用不同的彙報方式。

    一、彙報的公式方法

    先看思維導圖,首先,老闆是怎麼看我們的?老闆不僅僅看我們的成績,更看我們如何彙報,不懂彙報,可能我們的成績老闆壓根就看不到,甚至還被別人搶了功勞。

    Level 1,大部分人的彙報方式,主要是介紹取得的成績或存在的問題,因此老闆往往只能瞭解你80%的工作內容。

    Level 2,展示成果、指出存在的問題風險,老闆可能100%瞭解你對公司的貢獻。

    Level 3,更高階的彙報方式,將存在的問題變成可提升空間,同時提出未來的改進方向,提出未來自己將會為公司帶來多少客戶或利潤,這樣的彙報,很容易讓老闆放大了你的功勞和苦勞。

    所以,同樣的結果,不同彙報方式,結果大不同,這就是彙報的核心邏輯。

    二、總結匯報,需要彙報哪些方面的內容

    總結匯報,我們可以從一個專案的“實施計劃、目前進度、存在問題、取得成就”四個方面進行彙報。

    (1)彙報實施計劃

    專案計劃是一個專案成功的關鍵,專案計劃包括專案目標、里程碑、詳細實施計劃三部分,一個專案的大目標,一定是由一系列小目標構成的,所以,小目標一定要具體而且有完成標準,否則就會存在“什麼情況下才算完成了小目標?”,進而導致大目標也是一筆糊塗賬。

    比如,“我們會在儘量短的時間內選出幾家優質供應商”,這個目標就不是一個合格的小目標,(1)“我們”是誰,不明確就是沒有人做,(2)“儘量短”多久算短,(3)“幾家”,3家還是5家?(4)“優質”,A領導自己的公司算不算優質?。

    換成下面的情況就會好很多,“我們希望XXX部門的李XX,在正式啟動的5個工作日內, 為我們公司提供滿足以下3個條件的供應商,條件1、條件2、條件3”。

    (2)彙報專案進度

    彙報專案進度的目的,就是要你要“像走在一個黑漆漆的路上,每走個一段路就點燃一支蠟燭, 領導在遠處可以看到你的一切”。

    既要彙報目前整體進度處在哪個位置,又要彙報與預計的時間計劃比,是一致還是延期了?最後還要彙報下一階段預計完成時間與計劃的時間能否一致?,這可能是大部分領導最關心的,有些領導不會關心你的死活,但會關心後續的工作能否按計劃完成。

    (3)彙報專案問題

    這裡有一個誤區,專案存在問題時,很多人怕領導知道,一是可能害怕領導的責罰,二是擔心在領導那裡被看成是“不夠好”,其實,有問題不彙報問題更大,彙報了,你和領導都知道問題,領導可能會投更多的資源進來支援,甚至動用更高層的關係來支援,總之,彙報了,你和領導就是一條船上的螞蚱,大家會齊心協力來解決問題。

    (4)彙報專案成果

    有成績彙報,皆大歡喜。這裡重點提一句,成績一般時,可以彙報點別的,比如部門員工得到了鍛鍊、熟悉了大專案的實施運作流程、團隊合作精神進一步提高,再舉個例項,比如“張某某為了ABC專案,連續3個月沒有回家,家裡人都向專案組訴苦了,可張某某為了確保專案順利進行,做通了家人的思想工作,連續多少個晝夜奮戰在專案上”,說這些話的時候,你可以鞠個躬,聲情並茂的說“感謝張某某的付出”,這樣,雖然成績一般,但領導看到是團隊的辛苦、看到的是團隊的努力,最終往往會得到領導的認可。

    三、不同的內容,適合用不同的彙報方式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彙報需要根據不同的場景,比如不同的時間、不同的領導風格,採用不同的彙報方式,包括書面彙報、郵件彙報、會議彙報、口頭彙報、

    重點說兩個,書面彙報和口頭彙報:

    (1)書面彙報

    無論是Word還是PPT彙報,書面彙報要要注意以下兩點:

    (一)結構分明

    一份彙報,不要超過3種顏色

    不要用陰影、斜體、下劃線

    (二)內容邏輯

    資訊全面,內容要客觀

    多用數字、多用對比、多用圖表

    (三)開口讀兩遍

    不要默讀,自己寫的東西,容易一目十行

    減少錯別字、不通順、病句

    (2)口頭彙報

    口頭彙報的關鍵是內容精煉,可參考麥肯錫的金字塔原則,比如結論先行、MECE(主題內容之間相互獨立,論據完全窮盡了主題的各種可能性),彙報前可練習30秒電梯法則,儘量確保你的核心觀點能夠在30秒內講完,因為口頭彙報很容易發生在食堂排隊、電梯、衛生間等這些地方,這些地方領導根本沒時間聽你的長篇大論。

    透過上面的例子,你是否已經get到了“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想法”的重點,無外乎就是(1)內容的結構化,即將內容按樹形結構,層層分解,樹的主幹是結論,樹枝是論點,小樹枝和樹葉,則是各種論據(2)內容有一條邏輯主線,如樹根-樹幹-大樹枝-小樹枝-樹葉,透過這條邏輯主線,內容才能環環相扣,才能避免東拉西扯、語無倫次(3)內容組織的總分總結構,結論先行,然後丟擲理由,第一、第二、第三,最後進行總結回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車都要加95號汽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