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桃花源
-
2 # 徐文樞
首先要說的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句並不是詩,而是駢體文的一個對仗工整的句子。嚴格說來,這是一句賦文。出自王勃的《騰王閣序》。說此句是詩也未嘗不可,因為它有詩的特質。
滕王閣位於江西南昌市,始建於唐永微四年(公元653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為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嬰所建。因李元嬰曾被封為滕王,因此,此閣便以他的封號命名。
王勃為初唐四傑之一,文釆出眾。公元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遊覽此閣,為此閣的宏偉壯麗所感嘆,臨別時寫成此文,故原題為《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王勃遊覽此閣時,正值秋天。這在文中寫得很清楚: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
根據此文的表述,王勃寫此文的時候已是暮秋時節,因此才會有寒潭清、暮山紫的奇特山水景色。順理成章,千古名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由此誕生了。
怎樣欣賞這一千古名句,我們不妨恢復一下當時的場景:
傍晚時分,王勃應留在滕王閣的頂層不忍離去。此時,晚霞即將落下,天色漸暗。放眼望去,在晚霞的映襯下,一隻野鴨子正獨自飛翔在霞光裡,彷彿與落霞一起飛動,共同將隱沒在山後。這時的潦水在晚霞中,呈現出同一種暗紅的顏色,好一幅壯美的畫面啊!
動與靜,遠與近,再加上色彩的渲染,一幅潑墨大寫意的圖畫便展現在讀者面前。
此句不僅寫出了駢文之美,說它是詩,也是技壓群芳。
滕王閣從修建至今,已不斷修建達29次,最後一次修建是1989年。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滕王閣,已經不再是它的最初模樣,之所以反覆重建,完全是出於文化意義上表達的需要。“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子實在是太美了,人們不想讓滕王閣消失,就是想為這千古名句提供一個實物證明。
-
3 # 雲隱
這句詩出自初唐王勃的《滕王閣序》,是古代駢體文最高水平的代表,可以說是:人間絕唱!駢體文是“帶著腳銬跳舞”的文體
《滕王閣序 》是一篇駢體文,駢體文對於文章的形式有著嚴格的要求,要求句子兩兩相對,因此又被稱為 “四六文”。由於駢體文對於每一句的字數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導致句子中的內容被有限的字句所束縛與此同時,駢體文非常注重煉字,要求對仗工整,講究文采華茂、多用典故。所以寫駢體文就好像帶著鐐銬寫作,對於作者的文學底蘊要求非常高。
唐代古文運動讓駢體成為絕唱駢體文的創作高峰是南北朝時期,在中唐時期柳宗元和韓愈等人透過古文運動對駢體文進行了批判。駢體文對於文章的平仄、對仗都有著嚴格的要求,具有音樂美和形式美。但是很多作家在寫作駢體文時往往滑向形式主義,過分的追求文采的華美與對仗的工整,運用大量的典故,導致文章內容空洞,缺乏真摯的感情、深邃的思想和高遠的志趣 。
新古文運動後,大量的文人放棄了駢體文這一形式,讓唐後駢體文走入絕唱。清朝時期,駢體文有一次迴光返照,不過由於好的作品再也沒有出現,所以可以認為,王勃之後的駢體文就此告別文學的主體。
《滕王閣序》是駢體文最後的輝煌《滕王閣序 》一向被視為駢體文中的傑作,其不僅完美的展現了駢體文的音樂美、形式美,運用了大量的提問技巧來進行寫作,使得整個文章讀來朗朗上口,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表現力。而且滕王閣序這篇文章中展現出勃勃的生機和真摯的情感,文字氣象開闊、才華洋溢,貫穿著一 種強烈的主體精神。
王勃沒有對眼前的一景一物進行過於繁瑣的描寫和敘述,避免了駢體文內容空洞的缺點。王勃在描寫和敘述中貫穿著豐沛的情感,從而過渡到慷慨悲歌、抒發感慨。這也使整篇文章大開大合、激情澎湃,體現出一種開闊的氣象和廣博的胸襟。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本文的“詩眼”王勃在駢體文的創作中,積極加入各種新元素,文章對仗工整,表達效果突出,內容靈活多變,表達自然。王勃在創作過程中每兩句為一對,形成前後之間良好的呼應,同時打破了傳統駢文的拘束,寄情於景。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一經典名句,描寫的景色前後呼應,使我們產生遙相呼應的感受。讓天、地、人、物、景從靜到動,從二維到三維到四維,給人一副完整的史詩畫卷,仿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
4 # 南在南方21
上上水平。同檔次的有很多,例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等等。
-
5 # 小年傳統文化
在文言軼事小說《唐摭言》中,都督閻公聽到王勃寫出“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時,就說:“此真天才!”而這兩句,也成為了《滕王閣序》中最經典的一句,甚至成為整篇文章的中心。
在唐朝的時候,和滕王閣相關的名作有不少,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王勃的《滕王閣序》、王續的《滕王閣賦》以及王仲舒的《滕王閣記》。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送點的時候,只有王勃的序還在人們的視野中留存。
經典中的經典而且這句話,也成為後世文人創作的作品中,逐漸成為一個典故。而能夠成為典故的文章或者說是詩詞,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比如說宋代的趙公豫就寫出了“落霞孤鶩景偏幽,秋水長天恬不怪”,高永的《滕王詞》也有“秋水長天,落霞孤鶩,千載名如故”,辛棄疾在《賀新郎·賦滕王閣》中也寫出了“王朗健筆誇翹楚,到如今,落霞孤鶩,競傳佳句”,這種借王勃《滕王閣序》的經典名句作為典故的詩詞,從宋朝到現在為之,都沒有斷絕過。
遠超古人其實在王勃之前也有人寫過相似的句式,北周的庾信在《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中寫到了: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青旗一色。但是與王勃所寫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相比還是要遜色一籌。
有人據此認為王勃是抄襲了庾信的這句,但是更多人則認為這句話已經是超越了古人,且後世也難有與其匹敵者,成為千古絕句。
文章整體《滕王閣序》雖然字數不滿千字,但是僅僅是從文學的角度來說,可謂是字字珠璣。而且文章一篇文章用了幾十個典故,堪稱一步一典,不僅僅是用典合理合景,而且還能夠寫成對稱的四六駢文,這難度可不是一加一等於二那麼簡單。
除此之外,王勃的《滕王閣序》不僅僅是文辭優美華麗,用典到位,而且從哲理方面看,也是立意不淺。古人認為,駢文一般都是過於注重文章的用典、對稱、韻律,而忽視了對作者思想的表達。但是,這篇文章卻不同,不僅僅文辭優美,韻律極強,而且融入了自己的真情實感。
-
6 # 老街味道
問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是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水平?
前言“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但是《滕王閣序》並不是詩,而是一篇駢文。
按照”水平“而言,是兩個妙句,但是這種句子很少用在詩中。
在詩中一般是看不到這種節奏的句子的,在詞中常常可以用到。
一、詩的句法結構-上四下三1、七言的詩,大多是上四下三結構,例如:
兩個黃鸝--鳴翠柳,窗含西嶺--千秋雪。4-3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4-3
這種四三結構是七言最常見的結構。當然也可以分的更細一點:
朝辭--白帝--彩雲間,窗含--西嶺--千秋雪。2-2-3
這種223結構其實也是4-3結構。
二、詩的句法結構-上三下四另外有一種所謂的折腰句,有一點區別,例如:
為他人-做嫁衣裳,3-4
這種上三下四的句式,被稱為折腰句,韋居安《梅磵詩話》中介紹 :
七言律詩有上三下四格,謂之折腰句。白樂天守吳門日,答客問杭州詩云:“
大屋簷--多裝雁齒,小航船--亦畫龍頭。”
歐陽公詩云:“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到溪橋。”
在宋詞中, 王千秋 《減字木蘭花》結尾句寫到:
欲買田--無使鬼錢。
不過,這種結構的句子在閱讀時,還是4-3的節奏,例如:
大屋簷多--裝雁齒,小航船亦--畫龍頭。
靜愛竹時--來野寺,獨尋春偶--到溪橋。
欲買田無--使鬼錢。
而滕王閣序中的這兩句明顯有區別。
三、結構與節奏都是上三下四的七言句滕王閣序中的這兩句很像宋詞中的上三下四: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兩個七言句,在結構上像宋詞中的3-4結構。這種方式的七言句,在詩中沒有,但是在詞中比較常見。
例如歐陽修的《錦香囊》
一寸相思無著處。甚夜長難度。燈花前、幾轉寒更,桐葉上、數聲秋雨。
真個此心終難負。況少年情緒。已交共、春繭纏綿,終不學、鈿箏移柱。
其中4-3的七言句,有:
一寸相思--無著處 。真個此心--終難負。
3-4的七言句,如:
燈花前、幾轉寒更。桐葉上、數聲秋雨。
已交共、春繭纏綿。終不學、鈿箏移柱。
這種3-4結構的七言句,前三個字有時也被看作三字逗。不過歐陽修的這幾句,更像七言的句子。
這種3-4結構的七言句,很少像《錦香囊》這樣前後一起出現兩句,常常是上下兩闋分開使用,例如《花心動 和楚客憶梅》(宋·方岳)
雪帶邊寒,渺愁予、雪中誰抱奇節。遜在揚州,逋老孤山,芳信頓成消歇。江南茅屋今安在,【疏影瘦、祗堪嘆息】。歸來未,沙頭立盡,暮天雲碧。
自笑梁園賦客。倚舊日鞍韉,春風巾幘。問訊橫枝,暖熱新花,無處訪尋詩閣。幾年不見冰霜面,【知誰共、批風支月】。歸來也,鷗盟不妨再結。
上下闋各有一句:
疏影瘦、祗堪嘆息。知誰共、批風支月。
結束語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化用了庾信《馬射賦》:"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 。
王勃把意象換成了落霞孤鶩、秋水長天,氣象變得開闊宏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是難得的妙句。
不過,這種句式雖然水準極高,但多數出現在詞中和文章中,幾乎不會出現在詩裡。
-
7 # 身閒心直雙目明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話是最近網上引用的比較多的一句古詩,說的是現代人讀書和不讀書的區別,讀書人,順手拈來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沒讀書的人只能說“臥槽,好大一群野鴨!”結果自然是境界完全不同。這句詩在今人讀來會感覺其意境很美,如入畫境,給人以自然與人非常和諧,有一種天人合一的道家之境在裡面,在古詩中也是不多見的。
-
8 # 梧桐樹邊羽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是在古代詩詞中是什麼水平?
首先這兩句是王勃《滕王閣序》中間的句子,是駢文句子。而嚴格說起來駢文的修辭方式其實是對偶,還不能稱之為對仗。
為什麼呢?因為雖然上下兩句都是七個字,能稱之為七言句子,但是在平仄上是不相對的,而且本身在節奏感上也不對,所以這兩句不能稱之為詩。
關鍵是本身就不是詩。
那麼你說在古詩詞中是什麼水平?
什麼是詩?詩是韻文。詩的三大特徵是抑揚頓挫、有節奏感和押韻。
我們把這兩句的上下文拿來一起分析:
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可以看到,除了抑揚頓挫之外,節奏感的重複性和押韻都是完全達不到詩歌要求的。
確實,這兩句寫景非常漂亮,意象營造也成功,要不然也無法成為千古名句。
至於說王勃這兩句模仿自南北朝庾信的作品“落花與芝蓋齊飛,楊柳共青旗一色”,這是必然的,因為文化的傳承本來就是這麼回事,學就學了,只要用得更好,就是本事。王勃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句明顯景色更加開闊,意象奔流,萬古流芳。
不過庾信的《三月三日華林園馬射賦》同樣是賦,也不是詩。
皇帝幸於華林之園,千乘雷動,萬騎雲屯,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與春旗一色。乃命群臣,陳大射之禮,騶虞九節,狸首七章。
可以很清楚看出,這也是就是兩句對偶,再無其他作為詩句的特色和理由。
後世有很多人引用王勃的典故,寫成詩詞。比如宋代趙公豫的《滕王閣懷古和新會馬持國韻》:
……
寄身天地原寬閒,我獨伊何逢險隘。
落霞孤鶩景偏幽,秋水長天恬不怪。
信知造物有化工,能參妙義方無疥。
……
這是一首不遵守平仄格律並且押仄聲韻的古風,我們明顯可以看到“隘”、“怪”、“疥”同屬平水韻“十卦”部,所以是押韻的。同時“落霞—孤鶩—景偏幽”,“秋水—長天—恬不怪”的節奏感也明顯更強,而且和上聯、下聯同頻,這樣才是詩句的正確組成結構,讀起來既高低有致,又有張馳節奏。
當然,在意境上與王勃原句比起來,並沒有突破,所以泯然眾人。
但這就是詩的正確開啟方式。
而原句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的音節要讀成“落霞—與—孤鶩—齊飛”,本身就太過悠長,缺乏音律變化,將句子拉的很長,這種節奏是七言詩的大忌。
詩是有自身規則和特點的,不能因為是古文句子,又寫得特別好就認為是古詩詞。
這兩句不是詩,而趙公豫這兩句雖然是詩,卻明顯趕不上王勃原句。
所以題主這個問題本身就不存在。
-
9 # 浮生一日閒
說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大部分人都會想到那個風流倜儻,才華無雙的才子王勃。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自王勃的名篇《滕王閣序》,而這兩句又是名篇中的名句,讓人忍不住稱讚王勃的才氣。
而這兩句,放在古代詩詞中算什麼水平呢?當然是上乘的水準,原因有以下幾個。
一、用詞精當,工整對仗說到詩詞,很多人腦海裡都會浮現出好多名句,或者幾個詩人,那麼什麼樣的詩詞才算好呢?
其實好詩詞的標準並不是特別死板,但工整對仗是詩詞的一個基本要求,而用詞精當同樣很重要。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話裡把工整對仗,體現得淋漓盡致。
上句的“落霞”、“孤鶩”與下句的“秋水”、“長天”相對,而且句中本身也可相對,“落霞”可對“孤鶩”,“秋水”可對“長天”,這是高階格律中的“句中自對”。
而且只用了四個簡單的意象就勾勒出一幅美景,可見用詞也是十分精當。
無論是工整對仗,還是用詞考量,這句話在詩詞中都屬於上乘。
二、景色秀麗,意境唯美《滕王閣序》是王勃寫來描寫滕王閣美景的,所以其中的千古名句也是一句寫景的句子。
這簡單的14個字,讓人看到了一幅美景,而且美得不可方物,美得意境深遠,因此自然是上乘之作。
這一句詩中,體現了色彩美,無論是“落霞”還是“孤鶩”,“秋水”還是“長天”,都是有色彩的,四種景色放在一起,自然極美。
同時體現了動態美、虛實美、立體空間美等等,一句話,數種美,足以看出,是寫景詩中的佳作。
從描寫的景色來看,無論是景物本身,還是意境來說,都是十分成功又有代表性的。
三、千古絕句,才華橫溢
能成為千古名篇,足以看出《滕王閣序》的水準,而“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又是千古名篇中的名句,水準更高。
它的作者王勃,也是一個赫赫有名的大才子,說到王勃,這句千古名句,怕是無人不知,也因為這一句讓王勃的才華天下知。
所以這句話之所以水準高的最後一個原因,就是它體現了作者的才華橫溢,一句話成就了一代才子,足以見得,這句話的分量。
從以上三點來看,“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話在古代詩詞界一定是屬於上乘水準的。
-
10 # 石湖老土
其實這句不是詩也不是詞。是王勃《滕王閣序》中的名句。“序”在古時候是一種優美的文字。(現今也有序,對某事在前的述說),如王羲之的《蘭亭詩序》,等,都是利用古文賦體,排偶等修辭藝術,對景物,情志的描述,令人過目不忘。把落霞比擬為孤鶩,一起飛翔,秋水倒映藍天,水天一色。這上下兩句,排列對偶,水乳交融,不愧為古今名句,但在格式上不符合對仗,也非對聯之格式。細讀《滕王閣序》,不少此種警句,故滕王閣是因此文以出名非虛言。
-
11 # 王西坡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是初唐四傑王勃的作品,準確上來說,這不算詩詞而是駢文。《滕王閣序》是經典的駢文,也算是王勃最經典的代表作之一。
傳說,當年王勃寫這篇駢文的時候是一氣呵成、文不加點。最開始,這次盛宴原本是都督閻公想借此機會,來像天下文人墨客推薦他的女婿的。哪知道殺出個王勃這個不識相的愣頭青。
聞說,王勃提筆寫“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的時候,閻公還說也不過如此。而當王勃寫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時候,閻公則大呼,此真才子也!
那麼,為什麼從史以來,王勃的這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廣受文人墨客所盛讚呢?我們來分析分析一下。這兩句到底寫得是什麼?這裡寫得是黃昏時分,登閣遠眺所見到的眼前之景。
唐朝人多是浪漫的,王勃把大家都看到的尋常景寫得浪漫至極。而且詩意與朦朧並存、高遠與闊大同在。這是需要有廣闊胸襟才能夠寫得出來的。我本人也很喜歡王勃的這兩句。
《滕王閣序》裡還有許許多多膾炙人口的名句,比如什麼“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等等。
-
12 # 李知月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
王勃,初唐四傑之一,(初唐四傑: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六歲善文辭,九歲讀《漢書》作評論指摘,還未成年就被授予官職,27歲寫《滕王閣序》,一氣呵成,流傳千古,後天妒英才,27歲,溺亡。王勃是一個天才,《滕王閣序》也是天才之作,雖是駢文,但很對仗工整,流暢,深度,讀來實在令人讚歎不已。整篇文章中,許多句子可以獨立成詩。其中最著名的兩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便是如此。
詩歌注重意象與意境,要論說這兩句詩的水平,還要看它的意境。
落霞、孤鶩、秋水、長天這四個意象的組合,營造出一種蒼茫壯闊的意境。很有畫面感。再看“齊飛”,整個畫面就有了動態感;而落霞秋水長天一色,又讓畫面有了色彩感,遠近高低,上下相應,有具有了立體感,從表達技巧方面來說,這兩句詩看似簡單,但是這種對仗、技巧的應用,急需要功底,更讓人驚訝的是整篇文章是王勃一氣呵成的,也就是說這樣美的詩句,這種高妙的表達,不是像其他詩人一樣“臨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而是信手拈來。
最後,用評價王維的話來評價這兩句詩,那就是“詩中有畫”,而且這畫非常真實。
回覆列表
作為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早夭天才之一,王勃25歲就寫出了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其中最經典的就是這句“落霞與孤鶩齊飛 ,秋水共長天一色”,自經問世,無不以神句視之。水平之高,說是詩詞史上超一流,也不為過。妙在何處呢?
就其句子本身而言,一個是對仗精工,意境渾然。是對聯文化中常用之句。句中的“落霞”、“孤鶩”與下句的“秋水”、“長天”為名詞相對。“與”和“共”又是虛詞相對。而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對的“句中自對”,即“落霞”與“孤鶩”,“秋水”和“長天”的相對,則是不易為人所見,更為奇妙的相對形式。
其二,是作者於動靜悠遠之中,有點有面有線,連天然彩色的畫面也編織進去的能力。孤騖既是點又是線,落霞、秋水、長天既是面又是線。碧空高深,紅霞低映,孤鶩更低,加上下邊廣闊的秋水,王詩極富層次與立體空間之美。讓人遐想無邊。
其三,點鐵成金之美。王詩此句,並非百分百原創。早時,已有“夫麟風與麏雉(jūn)懸絕,珠玉與礫石超殊”之句,這被南北朝文學批評家劉勰引用在《文心雕龍》中,之後,才出現了庾信的“落花與芝蓋同飛,楊柳共春旗一色”(《馬射賦》)。庾信是杜甫最仰慕的文人之一,所謂“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春日憶李白》)。
王勃這兩句火了後,這些都扒出來了,之前並沒有人注意,很像當今社會的一些現象。不過平心而論,之前兩句確實平庸,單說一個意象組合,王勃便將前輩秒殺。一個是落花、芝蓋、楊柳、春旗,一個是落霞、孤鶩、秋水、長天。誰讀起來更有感覺,一目瞭然。
王勃很好地吸收了這個句式,並將其優勢放到最大。這是千年以來可以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