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呆小啾

    明末三大疑案分別為“梃擊案”“紅丸案”與“移宮案”,而這三大案都與萬曆帝寵妃鄭貴妃相關。

    直擊太子的“梃擊案”

    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就是萬曆帝,在他在位的四十九年間,首次發生了轟動朝野的大案“梃擊案”,《明鑑通》對此有詳細的記載。

    萬曆帝非常寵愛鄭貴妃,也十分寵溺鄭貴妃所生的兒子朱常洵。這原本只是後宮之事,正因為皇帝的偏愛逐漸發展為“國本”之爭。因為按照傳統,冊立太子應當遵循立長或者立嫡的原則,但是鄭貴妃的兒子不是長子,是不能立為太子的。

    因為萬曆帝沒有嫡子,恭妃所生的長子朱常洛一直受到萬曆帝的冷落,所以他一直拖延遲遲不立太子。由於大臣們的催促,神宗在萬曆二十九年十月正式冊立朱常洛為太子,將朱常洵封王。誰也沒想到,萬曆四十三年的五月,就發生了梃擊案,目標直指的就是太子朱常洛。

    五月初四這一天,有一名張差的男子,手持一根棗木棍(也就是木梃),直接闖入太子朱常洛就寢的慈慶宮,見人就打,打傷守門官員多人,打破了大內的寧靜。訊息傳出後,朝野譁然,剛剛平靜一陣子的建儲之爭又如干柴烈火般燃燒起來。這就是晚明宮廷著名的“梃擊案”。

    當時的朝野議論紛紛,都在懷疑是鄭貴妃想要謀殺太子,以便扶持福王朱常洵。但是我們仔細想想,其實這並不可能。在當時,幾乎人人都知道鄭貴妃與太子雙方的利益是明確對立的,而歷經深宮爾虞狡詐的鄭貴妃不可能如此魯莽,因為這樣做會讓大家都把矛頭指向自己,這對朱常洵的後續發展不利。倘若鄭貴妃真的想謀害太子的話,不會僅僅只派一個人持著木棍來闖戒備森嚴的太子宮殿,這幾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而皇宮原本就是戒備森嚴的一個地方,就算張差僥倖溜進了皇宮,也不可能闖入有大內高手保護的太子宮殿。我們可以猜測,整個“梃擊案”其實就是太子朱常洛自編自演的一出“苦肉計”,來讓人們將懷疑的視線投向鄭貴妃,趁機剷除鄭貴妃和朱常洵。只是因為萬曆帝的出面干預,太子才沒有得逞。但是,太子朱常洛也因這場風波真正鞏固了自己皇儲地位,鄭貴妃再也不敢覬覦其位。

    牽扯明朝皇帝性命的“紅丸案”

    直擊太子的“梃擊案”沒過多久,就發生了牽扯明朝皇帝性命的“紅丸案”。

    在萬曆四十九年萬曆帝駕崩後,泰昌帝朱常洛繼位,剛登基一月就長眠不醒,而導致泰昌帝逝世的原因竟然是小小的“紅丸”。

    當朱常洛立為太子之後,鄭貴妃自知不能直接對抗這位未來的皇帝,所以不斷供給珍寶錢財給他,還從自己身邊挑選了八位美女提供給朱常洛享用。朱常洛從小體質就不好,忽然從逆境轉到順境後,正所謂貧而乍富,難免會開始放縱。而鄭貴妃所給的八位美女,更加是雪上加霜。

    因此,到了萬曆帝駕崩之時,朱常洛的身體也因為夜夜笙歌而到了崩潰的邊緣。

    朱常洛在萬曆四十九年八月初一登基,還能勉強支撐完成即位大典。在一夜,美人之一的吳贊侍寢之時,朱常洛服用一顆“紅丸”狂躁不已,第二天吃了御醫崔文生的瀉藥,病情愈加嚴重。此後,自知快不行的泰昌帝聽到李可灼有“仙方”,立刻服用他所進獻的“紅丸”。雖然起初有所起色,但再次服藥之後就突然死去了。這就是著名的“紅丸案”。

    小小紅丸,居然能要了皇帝的性命,明廷朝野頓時掀起軒然大波,朝臣們立刻將此事與五年前的“梃擊案”相聯絡。因為“紅丸”多用於皇家子弟就寢時加強能力的,而泰昌帝所需要是清心寡慾、靜養休息,身為學醫之人自然知道是不能用如此虎狼之藥的。所以,李可灼並不是誤用“紅丸”,而是受人利用,故意用這等藥物要加速泰昌帝的死亡。從《明史》《楊漣傳》中,我們可以知道無論是開瀉藥導致朱常洛病情加重的崔文升,還是最後進獻“紅丸”的李可灼原本都是鄭貴妃的人,儘管“紅丸案”最後以李可灼被判流刑,崔文升發往南京暫時了結,但作為後世之人來看“紅丸”一案,幕後主使極有可能是鄭貴妃。

    李選侍欲想幹預朝政卻失敗的“移宮案”

    李選侍是泰昌皇帝的寵妃,在泰昌帝即位後就以照顧朱由校為由遷往乾清宮。再加上她早已覬覦皇后的寶座,她知道朱常洛將不久於人世,就立刻將朱由校掌控在自己手中。。因為乾清宮是皇權標誌之一,在明代是皇后權力地位的象徵,其他嬪妃都不能居住乾清宮。而泰昌帝駕崩之後,李選侍立馬在太監魏忠賢等人的支援下,將朱由校拉到自己身邊,想以此來要挾朝臣逼封自己為皇太后。但是在大臣左光斗與太監王安的逼迫下,李選侍面對群臣的滔滔兇勢,不知所措,只能乖乖地抱著她的女兒移居仁壽宮。這就是“移宮案”,是一場後宮妃子欲想幹預朝政卻被朝臣阻止的典型案例。

    “移宮案”表面上是李選侍想成皇太后所引發的事,但背後其實是鄭貴妃勢力和魏忠賢宦官勢力在主導。李選侍連面對左光斗和王安的逼迫都會不知所措,又怎麼能想出“母憑子貴”以朱由檢來威脅朝臣的計劃呢。而當時鄭貴妃失去萬曆帝這個靠山後,急需尋求新的倚仗勢力,而明朝出現的宦官干政也需要得到皇權的支援,所以兩方勢力都看到了李選侍與朱由檢這個契機,然後拉攏李選侍共同謀略“母憑子貴”的計劃,只是最後以失敗告終。

    從表面上,這個三個疑案都有了交代和結論,但這並沒有阻止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相反,由建儲之爭形成的派別門爭越來越激烈。從天啟中期到弘光時期,隨著不同政治派系的得勢,都想法設法的從三大案件中尋找打擊敵對派系的證據,朝野動盪不安;再加上國內民生凋敝、滿清崛起,無疑加劇了明朝政治、經濟危機的深化,使得明朝滅亡成為不可避免。正因為如此,清人趙翼才說:“明不亡於崇禎,而亡於萬曆。”而這“三案”是萬曆年間就給明朝滅亡埋下的禍根。

  • 2 # 谷大粒

    晚明三大疑案分別是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大案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黨爭,甚至加速了明朝的滅亡。

    梃擊案:太子遇襲竟草草結案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平民張差在太監劉成、龐保的指引下,手持木棒闖入大內東華門企圖攻擊太子朱常洛,而這兩位太監皆是鄭貴妃的貼身太監。

    鄭貴妃乃萬曆寵妃,萬曆就是為了其兒子福王朱常洵與大臣進行了長達十五年的國本之爭

    此外,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鄭貴妃還曾詛咒太子朱常洛,要知道厭勝之法乃古代統治者最大忌諱。因此,很有理由懷疑梃擊案與鄭貴妃有關,或者就是她指使的,而萬曆帝或許也默許了。

    案件事發後,受懲罰者只有寥寥幾人,張差、劉成、龐保等人。《先撥志始》記載了張差臨死所言:“同謀做事,事敗,獨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問。”太子遇襲卻草草結案,可見朱常洛有多不討萬曆喜愛。

    紅丸案:小小紅丸致皇帝暴斃,創下“一月天子”名號

    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大明在位最長者萬曆帝駕崩,新繼任者泰昌帝朱常洛繼位,同樣也重新整理了大明記錄——在位最短皇帝,也稱“一月天子”,導致這一切的根源竟是小小紅丸。

    泰昌帝朱常洛一朝得勢便縱情酒色,登基僅十天便玩壞了身體。生病之後服用內侍崔文升的瀉藥,病情加重。此後,病急亂投醫的泰昌帝服用了鴻臚寺丞李可灼進獻的紅丸。服藥後泰昌帝似乎“迴光返照”,次日再次服用卻突然暴斃,史稱“紅丸案”

    所謂“紅丸”,又稱“紅鉛金丹”,是朱明皇室專用春藥。其製法很奇特,據說是取處女初潮之經血,謂之“先天紅鉛”,加上夜半的第一滴露水及烏梅等藥物,煮過七次,變成藥槳,再加上紅鉛、秋石、人乳、辰砂(湖南辰州出產的硃砂)、松脂等藥物炮製而成。

    瀉藥含有大黃,屬寒性,紅丸含有紅鉛,屬熱性,兩副猛藥下去泰昌便駕鶴西去。

    移宮案:李選侍欲“母憑子貴”干預朝政,結局差強人意

    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泰昌帝朱常洛即位,寵妃李選侍照顧皇長子朱由校遷入乾清宮。一個月後,泰昌帝駕崩,李選侍控制了乾清宮,在太監李進忠(魏忠賢)等支援下,企圖逼封為皇太后。

    李氏與太監魏忠賢密謀,欲居乾清宮,企圖控制年幼懦弱的新皇朱由校,達到把持朝政大權的目的。都給事中楊漣稱“皇太子明天就要登基為天子,哪有天子住在太子宮裡,反讓一個選侍住在正宮裡的道理!今天要是選侍不搬出乾清宮,我們死也不走”,朝中諸位大臣為防李選侍干政,與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一同逼迫她移到仁壽宮噦鸞宮,史稱“移宮案”。

    此後,李選侍居住的噦鸞宮失火,經奮力搶救,才將其母女救出。李選侍一方即散發謠言稱:選侍投繯,其女投井,並說“皇八妹入井誰憐,未亡人雉經莫訴”,指責朱由校違背孝悌之道。天啟帝朱由校在楊漣等人的支援下批駁了這些謠傳,指出“朕令停選侍封號,以慰聖母在天之靈。厚養選侍及皇八妹,以遵皇考之意。爾諸臣可以仰體朕心矣”。自此,移宮風波才告一段落。

    此後晚明三大案,成為了天啟時期黨爭的主要話題。各方勢力各有各的理,皆想方設法的從三大案中尋找打擊異己的證據,其中就以魏忠賢編撰的《三朝要典》最為突出。晚明黨爭大大削弱了朱明王朝的力量,加速了其滅亡程序。

  • 3 # 史盲球盲過濾器

    明朝三大案,即梃擊案、紅丸案、移宮案,三個案子一個接一個發生,案件的核心都是號稱“一月天子”的明光宗朱常洛,案件的幕後主使都指向鄭貴妃。這三個案子雖然都草草了結,但事實清楚、證據確鑿,並不存在難以破解、懸而未決的謎團,為什麼會被後世稱為“三大疑案”呢?

    我認為,這三個案子之所以被稱為疑案,並不是指案件的偵辦、審理存在什麼破解不了的疑點,而是指結案後對涉案責任人的處置明顯不合常理:案件受害人是先當太子、後登皇位的朱常洛,涉案責任人都是親近鄭貴妃的太監、大臣、宮妃。在古代封建王朝,謀害皇帝或太子,那是十惡不赦的天字第一號滔天大罪,別說滅九族了,誅滅十族都不為過。但結果卻是涉案責任人均被輕判,幕後主使鄭貴妃雖被揪出,卻一直平安無事,既使明神宗早就死了,失去靠山的鄭貴妃仍能善終,這就太奇怪了

    我們來看看這三大案:

    梃擊案:1615年5月,一個叫張差的流浪漢闖入東宮行刺太子朱常洛未遂,被抓。朝廷審訊判定張差是瘋子,無罪。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認為事有蹊蹺,再審,張差招供說是鄭貴妃心腹太監龐寶、劉成把他送到太子宮門,讓他行刺太子,案子告破。本案的看點是:張差明顯是受人指使謀害太子未遂,但審案的浙江籍官員卻一致判定他是瘋子,為什麼?原來浙江籍官員在朝中叫浙黨,浙黨領袖方從哲與鄭貴妃關係很好,走得非常近。而破案的王之寀是東林黨成員,東林黨與浙黨是政敵,經常明爭暗鬥,浙黨包庇罪犯,東林黨勢必翻案

    紅丸案:1620年7月神宗病死,太子朱常洛繼位,即光宗。鄭貴妃轉而巴結光宗,給他送了8個美女,其中就有寵冠後宮的西李選侍。光宗縱慾過度而生病,太醫官崔文升給他服用瀉藥,導致光宗病情加重。鴻臚寺丞李可灼又進獻紅丸,光宗服用後兩天即暴斃。本案的看點是:光宗死後,東林黨人說崔文升、李可灼二人曾經是鄭貴妃的手下,他倆進獻毒藥,作為首相的方從哲卻沒有阻攔,可見方從哲受鄭貴妃控制,是罪魁禍首,必須辭職。東林黨全力攻擊浙黨,兩黨爭吵了8年之久,卻沒有人指出進獻毒藥的崔文升、李可灼該定什麼罪,只把李可灼發配邊疆,崔文升貶黜南京。毒殺皇帝卻只是貶黜了事,真是古往今來一大怪事

    移宮案:1620年9月光宗死後,太子朱由校繼位,即熹宗。但西李選侍以太后自居,妄圖垂簾聽政,明確說要“邀封太后(自己)及太皇太后(鄭貴妃),同處分政事”,拒絕搬出皇帝皇后專用的乾清宮。東林黨絞盡腦汁把熹宗爭取過來,熹宗下旨命令西李選侍搬出了乾清宮。這本來不是一個案件,不過也有看點:熹宗是東林黨從李選侍手裡搶過來扶持登基的,熹宗本應感恩戴德重用他們才是,沒想到僅過了四年,熹宗就按照魏忠賢、客氏的要求,對東林黨人痛下殺手,封西李選侍為康妃,頒佈《三朝要典》,徹底顛倒了三大案的黑白

    由此可見,所謂的明朝三大疑案,根本就不是什麼疑案,其實質是明末東林黨和政敵浙黨、齊黨、楚黨、昆黨的黨爭,後來浙黨、齊黨、楚黨、昆黨都統一到魏忠賢為首的閹黨旗下,變成了東林黨和閹黨的黨爭。三大疑案的可疑之處在於:東林黨費盡心機,扶持兩任皇帝上臺,怎麼就得不到皇帝的信任呢?勢力龐大、盤根錯節、根深蒂固的東林黨集團,怎麼就被新生的魏忠賢閹黨輕而易舉地一擊致命、瞬間摧毀了?東林黨存在什麼樣的致命缺陷,這才是真正的疑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龍井茶葉時間長了,還能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