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經典守望者

    不需要曹操的智謀武略,只要曹爽由他父親的智謀武略,高平陵之變也絕對會失敗。因為一個最重要的核心是,皇帝在曹爽身邊。在皇權社會中,皇帝是一切的主宰,包括太后在內都只是皇帝的附庸,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只要曹爽積極保有皇帝這張王牌,無論是去鄴城,還是去許昌,就是西奔長安都有能力召喚勤王之師。曹爽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后的懿旨和皇帝的聖旨孰輕孰重分不清,以至於輕易相信了司馬懿的謊言,最後落得個悲慘下場。

    高平陵政變實際上是司馬懿利用皇城空虛的時機趁虛而入,本身是非常冒險的。因為沒有皇帝的皇城只是一座空虛的堡壘,不是王朝的核心。當時曹魏的中心城市有很多,只要曹爽佔據了任何一個,就有資本和司馬懿周旋。而且當時掌握天下錢糧的大司農桓範已經逃出了洛陽,見到了曹爽。以他的官位足以調動任何地方的錢糧,有了錢糧自然有軍隊,有了天子,自然也有了皇旗。這樣的軍隊是司馬懿根本無法阻擋的,只要曹爽當時堅定一些,睿智一些,把司馬懿想象的再惡毒一些,歷史就有可能改寫。《三國志》當中的這一段記載尤為讓人可惜,這能說是生死一瞬間,可惜曹爽做錯了最重要的一道選擇題。在《三國志》中記載:“桓範南見爽,勸爽兄弟以天子詣許昌,徵四方以自輔。爽疑,羲又無言。範自謂羲曰:“事昭然,卿用讀書何為邪!於今日卿等門戶倒矣!”俱不言。範又謂羲曰:“卿別營近在闕南,洛陽典農治在城外,呼召如意。今詣許昌,不過中宿,許昌別庫,足相被假;所憂當在穀食,而大司農印章在我身。”羲兄弟默然不從,中夜至五鼓,爽乃投刀於地,謂諸從駕群臣曰:“我度太傅意,亦不過欲令我兄弟向己也。我獨有以不合於遠近耳!”遂進謂帝曰:“陛下作詔免臣官,報皇太后令。””

    看了這一段記載,只能說曹爽兄弟幼稚得可笑,低估了政治鬥爭的殘酷性。當時的曹爽是大將軍,顧命大臣,又有天子在手,只要振臂一呼,司馬懿等人立刻就會成為反賊,受到天下的撻伐。此時的曹爽就和千餘年之後的朱允炆一樣,想兇狠又狠不起來,沒有那個膽量。想仁慈也仁慈不起來,沒有那個度量。這樣矛盾的結合下,自然不是司馬懿的對手。

  • 2 # 百代千秋史

    哦,這是一個歷史“假設型命題”,如果曹爽有他祖上的智謀武略。無疑高平陵之變是不可能成功的。具體來說有以下四個節點:

    (楊修之死。楊修究竟因何而死?)

    其一,早圖司馬氏。司馬懿是豪族大家的代表,一直以來都是曹操竭力打壓的物件。荀彧,對曹操有巨大功勞,最終不免莫名其妙的一死;孔融出身望族,曹操說殺就殺;楊修出身弘農豪族,曹操說殺就殺。荀彧之死、孔融之死和楊修之死,都是曹操打壓豪族、鞏固權力的必要操作。

    如有曹操之智謀武略,曹爽便會在正始八年(247年)架空司馬懿之後,緊接著羅織罪名,將其誅殺並連帶三族,永訣後患。至於派一個人去探望虛實,簡直多此一舉,浪費精力。

    其二,無險高平陵。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甲午(初六)日(2月5日),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其實整個過程險象環生。在緊閉城門的情況,桓範等人能逃出洛陽就是例證。即便曹爽上一步操作沒有完成,也無妨,出城前他也會做好安排。回想曹操四出征戰,留天子於許都。每每都會留曹氏/夏侯氏與核心謀臣留守。終其一生都未發生後院起火這樣的不測事件。

    如有曹操之智謀武略,曹爽便會做好妥善安排,一方面留親族鎮守,另一方面還會帶上司馬氏,不會留給他任何私下操作的空間。

    (高平陵之變,對司馬懿而言無異於賭博。其中險象環生,如果不是曹爽這一個“豬一般”的對手,絕難成功。)

    其三,臨機巧決斷。即便第二步沒有做好。面對司馬懿與郭太后的合謀,也會當機立斷,直奔許都,根本不會在原地停留。試想原地自守,無疑於“自牢”。直奔許都,以天子名義徵召四方兵馬,才是上策。此時,無論是洛陽還是外地,曹氏/夏侯氏手握兵權者不在少數,再加上天子在身邊,絕對有實力絕地反擊並大機率獲勝。至於勸降者以洛水為誓,何以為信?

    當初曹操政治生涯的轉折點是迎天子於許都。如有曹操之智謀武略,曹爽便會如法炮製。

    綜上,如果曹爽有曹操的智謀武略,司馬懿的高平陵之變不可能成功,因為他連操作的機會都沒有。

  • 3 # 劃開歷史的簾幕

    不需要有曹操的智慧,只需要一般人的水平估計也差不多了,只可惜曹爽實在太無能,白白浪費了好局,生子當如孫仲謀,說明了生一個好兒子的重要性,魏明帝曹睿也是糊塗,太信任司馬懿,還給了他好多機會,一把滅了就是了,曹魏那麼多人才,讓誰領兵不是照樣滅蜀滅吳嗎?說到這裡我不由的想起魏武帝曹操的英明判斷,司馬懿鷹視狼顧,萬萬不能重用,但是他的後代一個個的都忘記了他說的話,最終江山拱手讓人,可悲可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辦理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