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胡樂乎

    據說是在元朝末期,朱元璋滅元時,為了將中秋起義的時間傳出去,他手下的大將劉伯溫出了個主意,將寫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包在一種麵餅中,這就是後來的月餅。

  • 2 # MM131出品

    唐朝的時候,據說,有一年中秋的夜晚,當月亮升起的時候,唐太宗和楊貴妃在皎潔的月光下一起賞月吃胡餅。吃著吃著,唐太宗突然說,這胡餅的名字怎麼這麼難聽呀? 在一旁的楊貴妃為了討皇上歡心,望了望天上的明月,隨口說那就把它叫作月餅吧!

  • 3 # 國家人文歷史

    中國自古有拜月賞月的文化,歷史典籍、文人騷客對此描述極多,不復贅言。但中秋節要吃月餅這個規矩起於何時,卻還是值得推敲一番。翻看了不少文章,發現關於月餅起源的記載很是有趣:

    一說是嫦娥奔月後託夢丈夫后羿,要求他於8月15日夜用米粉作丸,圓似月亮,焚香求告,以望夫妻得到團圓。

    二說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突厥得勝,八月十五凱旋。當時有吐蕃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

    三說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楊貴妃賞月吃胡餅時,唐太宗嫌“胡餅”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澎湃,隨口而出“月餅”。

    四說宋代有一小甜餅,蘇東坡吃後寫詩讚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甜”,人們便將小餅叫做月餅。

    五說元代末年政治腐敗,貪官橫行,民不聊生。當時朱元璋、劉伯溫組織農民起義,將起義時間寫在小紙條上並夾於小餅之中。到了中秋之夜家家吃小餅時見到紙條,便紛紛舉行起義,為紀念這一行動而將小甜餅稱為月餅。

    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一書,已有“月餅”一詞,但對中秋賞月,吃月餅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遊覽志會》才有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到了清代,關於月餅的記載就多起來了,而且製作越來越精細。清人袁枚《隨園食單》介紹道:“酥皮月餅,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豬油作餡,食之不覺甜而香鬆柔膩,迥異尋常。”

  • 4 # Richwtg

    唐朝初期一個秋天,一隊吐番(古代西藏)商人來到長安,將帶來的許多禮品(精製的圓餅)進貢唐高祖李淵。中秋夜晚,唐高祖請群臣一起賞月,分吃吐番商人所獻圓餅,皇帝和臣子邊賞月邊吃餅,並將圓餅改名為月餅,這就是最早的月餅。

    公元1333年,元順帝荒淫穢殘暴,老百姓生活痛苦。江蘇泰州有個販鹽的張士誠,發動貧苦鹽民起義反元,他利用贈麥餅的機會,在餅中夾了紙條,約定鹽民在中秋夜起義,起義軍攻下高郵城,以後又攻下蘇州,張士誠定都都蘇州,稱吳王.從此,每年中秋節,家家吃月餅慶祝勝利,並在蘇式月餅下墊張白紙,象徵當年傳遞訊息.到了明朝,這一風俗傳遍全國,吃月餅的意義,演變成全家團圓。故中秋節亦稱團圓節。

  • 5 # 任馳贏天下

    一年一度的中秋佳節就要來到了,自古以來,中國就有中秋吃月餅的傳統習俗。那麼在吃月餅的同時有不少人還不知道月餅是怎麼由來的?為什麼八月十五中秋節要吃月餅?

    據史料記載在中國的古代月餅就被用作祭祀品,而早在殷,周朝時期,南方的江浙一帶為了紀念太師聞仲,就曾有人做了邊薄心厚的餅子,俗稱“太師餅”。後來到了漢代,漢代的張騫出使西域時,從邊外引進了芝麻,胡核作為輔料加工成餡放進圓形的餅子裡面。這樣的餅子就被叫做“胡餅”。

    但是真正有八月十五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還是在唐朝的時候出現的,據說當時正趕上八月十五那天,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獲勝歸來,在夜裡慶功宴上,唐高祖接到土魯番的商人獻上的“胡餅”,一邊吃一邊指著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並在中秋節當日,命御膳房將“胡餅”賞賜給新科進士吃。然而,這時候的“胡餅”只是在皇宮中盛行,因此這種餅子也被稱作“宮餅”。

    但是那時候還不叫月餅,而且餅子也並非園形狀,月餅一詞最早出現是在南宋時期,也是從那時候開始,月餅由之前的菱形逐漸演變成了園形,因八月十五為月圓之夜,所以這種圓形的餅子寓意團圓美好。

    一直到了明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在民間才被廣泛流傳。人們每到每年的八月十五這一天,就互相以月餅相贈,取團圓和睦之意。

    因此,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這也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的習俗。

  • 6 # 吳鉤的鉤沉

    說到古代月餅的來歷,想起金庸《倚天屠龍記》中的一段細節:張無忌與明教眾人“歃血為盟,焚香為誓,決死不負大義。是晚月明如晝,諸路教眾席地而坐,總壇的執事人員取出素餡圓餅,分饗諸人。眾人見圓餅似月,說道這是‘月餅’。後世傳說,漢人相約於八月中秋食月餅殺韃子,便因是夕明教聚義定策之事而來”。

    金庸提到的“八月中秋食月餅殺韃子”,大約是流傳最廣的關於月餅的傳說,並非是金庸虛構。但是,這個傳說並不是史實,不是真實的月餅來歷,而是晚清之時才出現的人造典故。

    要說月餅的來歷,從“月餅”的稱呼來看,宋代已有“月餅”一詞。南宋《武林舊事》收錄的食物中,就有月餅。不過,這一月餅是不是中秋節的時令食物,倒無法確定。可以確定的、有文獻可證的中秋月餅,出現在明代,因為明人《西湖遊覽志餘》載,“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

  • 7 # 公子想

    中秋節是中國四大傳統佳節之一,在中國傳統節日裡,它的地位僅次於春節。在中秋節這一天,全國各地各地都會舉辦各式各樣的的活動,用以慶祝,雖然各地習俗不一樣,但是有一樣是一樣的,那就是吃月餅——不管你是五仁的,還是蛋黃的,不管你是甜口的,還是鹹口的,如果少了月餅,中秋節就感覺有那麼一點遺憾。那關於月餅的起源有哪些呢?

    月餅的傳說——傳信

    關於月餅的起源,有很多的傳說,我們最為熟悉的要說“月餅傳信”了。相傳元末明初,南方以朱元璋為首的起義軍,為了推翻元政府的黑暗統治,號召百姓參加起義軍。但是當時元政府規定每十戶人家要設立一個“管家公”,且全部由蒙古人充當。這些人恃強凌弱、仗勢欺人,又在百姓之中。一般的資訊傳遞根本無法避開他們的耳目。正巧此時,正處在中秋節前後,朱元璋的軍師劉伯溫就想到了利用月餅傳信,不僅可以精準的傳遞訊息,而且還很隱秘。這就是月餅傳信的傳說。

    月餅的原型——胡餅

    傳說歸傳說,不可以全信。根據歷史學家的考證,月餅的原型是來自西域地區的胡餅。“餅” 在古代指所有面食的通稱,其中也包括圓形扁餅,後來才專指蒸或烤而成的扁圓形食品。西漢史游《急就篇》把餅與餌列為食物之首,說明當時它們是主食,這裡的餌指的是米飯。東漢時期的《釋名·釋飲食》中首次提到胡餅,這是一種比較大的圓形的燒餅。據《續漢書》記載:“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胡餅在月餅的淵源上很重要。因為餅食雖然很早就出現了,但是漢代以前沒有記載餅的種類,不知道有沒有圓形的餅。透過《釋名》的解釋,我們可以確定,在漢代已經出現了胡餅這種圓形的餅,從外形上跟月餅相似,可以看作月餅的前身。

    月餅特供地位的確立——明代中期

    月餅作為中秋特供,是不爭的事實,那麼月餅到底是什麼時候和中秋畫上等號的呢?這要追溯到明代中期了。雖然之前在宋代很多的文章和古詩中,都有提到月餅,但是隻是作為當時的一種小吃,並不是中秋節的特供。直到明代中期,月餅才開始作為中秋節的用於祭月的貢品,才成為中秋節的特供。明代的《帝都景物略》中介紹“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餅必圓……月餅月果,戚屬饋相報,餅有徑二尺者。女歸寧,是日必返其夫家,曰團圓節也。”和《西湖遊覽志餘》中介紹到“八月十五日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遺,取團圓之義。是夕,人家有賞月之宴。”

    直到這時候,月餅才成為中秋特供,中秋節才有了我們現在說的團圓之意。
  • 8 # 鑫小郭

    明天就是中秋節了 小郭在這裡提前祝大家節日快樂 中秋快樂 關於月餅的口味 當然還是更喜歡我們老家的老五仁月餅了 ,哈哈 開玩笑,其實關於過節吃什麼月餅,或者喜歡什麼口味都不重要,我覺得過中秋最重要的當然是跟家人在一起,與家人共享的月餅味道才是最棒的,你們覺得呢?

  • 9 # 東家APP

    中秋節要到了。

    想必各位在這幾天已經開始陸續收到月餅,並且早已做好回家的準備,期待能和家人在中秋這天一起賞月、吃月餅團聚。

    作為一個閤家團員的傳統習俗,月圓賞月很容易成為習慣。但中秋送月餅是如何流行起來的?

    月餅的起源

    要說送月餅,那得先說說月餅的來歷。

    首先,中秋正式被定為節日是在唐朝初年。而吃“月餅”這件事兒,一開始只是祝賀軍隊打勝仗的獎品。相傳唐高祖年間,大將軍李靖征討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而歸。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賀。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拿出圓餅,笑指空中明月說:“應將胡餅邀蟾蜍。(大意就是要一邊賞月一邊吃餅)”說完便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品嚐,從此就有了中秋吃餅食的習俗。後來這個習俗逐漸傳到民間,大戶人家一般都會在中秋節擺設大香案拜月,其中圓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高昌國唐代麵食

    但是這個時候,月餅更多的還只是“圓餅”的概念,因此也有人考據認為:嚴格上來說,這並不能算月餅。

    那真正意義名正言順地提“月餅”一詞是什麼時候?

    宋代。

    宋代,中秋節被真正賦予了“團圓”的內涵,“團圓節”的這一說法的源頭也是在北宋。如果你還記得北宋文學家蘇東坡的《水調歌頭》,你就能明白北宋人對中秋節的理解是多麼優雅。畢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種經典詞曲,不是一般人能信手拈來的。 正式提“月餅”一詞,已經到了南宋。比如《武林舊事》就曾記載:此時的月餅屬於市集上售賣的食品,而且多數都是蒸制的。

    趙佶《文會圖》

    “月餅”一詞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

    不過在這裡需要普及一個知識:“餅”在古代是一類麵食的總稱,比如麵條叫湯餅、索餅,饅頭叫蒸餅、炊餅,水餃叫煮餅,涼麵叫溲餅等。古人祭祀需用麵食,以“餅”祭月,在所難免,比如宋代宮廷過中秋時就吃“宮餅”“小餅”“月團”。

    蘇軾曾有一首詠小餅的小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默品其滋味,相思淚沾巾。”蘇軾寫詩之時,正是中秋前後。從詩句“中有酥和飴”中,我們可以知道宋朝小餅裡面包有酥油、飴糖做成的餡,其實跟今天的月餅是差不多的。只是那個時候,不是那麼流行而已,而且製作技術,也不好說。

    到這裡,我們已經比較明確:月餅一詞在宋代出現。

    月餅的大規模普及

    而月餅的技術改進,已經等到疆域遼闊的元代。

    元代由於幅員遼闊,有很多機會接觸更廣的世界,多民族的一個特點就是技藝的融合。比如月餅這件事情就從這個特點收益,元代中亞技師大量進入中原,使月餅製作中的起酥和提漿技術更加成熟並得到推廣,這才為後來推動了月餅的普及提供了技術支撐。這個事例也應徵了一個簡單的道理:沒有大規模量產技術,是沒辦法指望能普及大眾的。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那吹響送月餅普及的東風是什麼呢?

    這個就不得不提明代朱元璋的故事了。當時,中原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統治階級的殘酷統治,紛紛起義抗元。朱元璋聯合各路反抗力量準備起義。但朝廷官兵搜查得非常嚴密,傳遞訊息十分困難。軍師劉伯溫想出一計,命令屬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義”的紙條藏入餅中,派人分頭傳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義響應。到了那天,各路人馬一齊響應,起義軍如星火燎原。

    △明太祖洪武朱元璋

    攻下元大都後,朱元璋高興地下令,在下一個中秋節,讓全體將士與民同樂,並將當年起兵時用以秘密傳遞資訊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此後,月餅製作越發精細,品種更多,大者如圓盤,成為饋贈佳品。

    我們仔細回味這個故事,朱元璋表面上感謝月餅傳遞了訊息,但是實際上其實是起義的人們互相贈送月餅,才可能讓訊息進行傳遞。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我們可以下一個結論:大規模地互相贈送月餅這件事兒,是發在元末起義,而且一開始是為了傳遞訊息。

    但是不管怎樣,饋贈一詞終於和月餅扯上明確的關係,並依託於月餅給朱元璋建國帶來的功勞,月餅製作產量更高,贈送用途更明確。

    作為明朝建國功勞之物,此時的明朝過中秋,就更講究了。首先“吃月餅”自然成為中秋節固定風俗,而且此時的月餅還有“團圓餅”、“團餅”等叫法。

    送月餅之風,自然也從這個朝代真正意義上開始流行了。而且這種流行不僅包含南方人,北方人也喜歡送。

    但是畢竟不打仗了,總不能再借著傳遞訊息的藉口送月餅吧。

    此時便開始流行另外一個民間活動:走月。所謂“走月”,就是乘著中秋月圓之際拜親訪友,饋贈糕點、鮮果等食品。是不是很像今天出門走親訪友,總要帶點東西去,那中秋就帶月餅好了。

    月餅在現代社會

    到了今天,月餅產業已經非常成熟,比如按照原產地分,就分為:京式、潮式、廣式、蘇式、滇式、港式、臺式和晉式。各地的月餅根據各自區域的口味特點,輔以自己的特色做法。

    △京式月餅

    △潮式月餅

    △廣式月餅

    △蘇式月餅

    △滇式月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孩子需要表揚和鼓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