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明國亮
-
2 # 惪州元良1978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這句話,出自我們上學時經常背誦的《木蘭辭》。講述的是花木蘭替父從軍的英雄故事。木蘭是中國的民族英雄,她替父從軍的故事也在民間廣為傳頌。我們都知道,花木蘭是中國的歷史英雄,可是怎麼就走出國門去了迪士尼呢?而且在迪士尼還成了公主,這難道又是剽竊嗎?
首先木蘭作為公主確實有些勉強,她並沒有公主身份,也不是什麼皇親,迪士尼給出的官方解釋是who fit in the ‘princess mythology.’(適合公主神話)。其實迪士尼對公主一詞的定義並不是狹義上的公主,所以她也不一定要嫁給王子。勇敢、獨立、睿智、真實、善良這些才是真正衡量是否可以成為公主的標準。正如木蘭調侃迪士尼的一句話:“If you wear a dress and have an animal sidekick, you are a princess.”(如果你穿著裙子,有一個動物夥伴,你就是公主)可見迪士尼並不以血統取人。
在迪士尼,木蘭雖然沒有皇室血統,但她卻代表著迪士尼童話裡的勇氣和智慧。她不像白雪公主有七個小矮人陪伴,她只有一匹戰馬,一方寶劍,便可替父從軍,血戰沙場。與其他公主相比她更像是一個血氣方剛的男子,有著無畏的精神,和直面鮮血的氣魄。
-
3 # 雨夜中的星空
首先迪士尼是對歷史極為不尊重。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這是歷史事實,已經被無數中華中華女兒所推崇讚揚。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戰功卓越。凱旋歸來,後來皇帝赦免欺君之罪。最後給她封官,花木蘭推遲,父母年事已高,需要照顧,遂辭謝回家。
《木蘭詩》被列入中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人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蹟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迪士尼一而再再而三跨越紅線,是對中國歷史的挑釁。是對中國古代英雄挑釁,華人民不答應。
-
4 # 娛樂星光村
“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即使沒有讀過《木蘭辭》的年輕人,大概也應該看過《花木蘭》的電影。還有許多人都堅持認為,花木蘭就是一位民族英雄。由吳鉤編著的《原來你是這樣的宋朝》(長江文藝出版社)則詳細解讀了花木蘭為什麼一定要替父從軍這一歷史謎團。其實,花木蘭所在的北魏,實行的是府兵制,該制度一直延續到隋唐。
◆蘭家是軍戶
歷史上究竟有沒有花木蘭這麼一個人呢?許多研究者都相信,確有花木蘭其人,並考證出花木蘭為北朝女性,很可能是北魏的鮮卑族人,因為“木蘭”就是一個鮮卑姓氏(花木蘭並不姓花,花字明顯是後人加上的);而《木蘭辭》中有“可汗大點兵”句,“可汗”即為北魏皇帝的稱呼。
那為什麼花木蘭非得要代父從軍?如果你讀過北朝民歌《木蘭辭》,就會知道那是因為“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北魏皇帝(可汗)發下徵兵令,花木蘭父親名列其中,必須應徵。
但花木蘭父親年歲已大,又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如何是好?顯然,可汗的這次大點兵,已經給木蘭一家子帶來了愁苦,所以《木蘭辭》開篇寫道:“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花木蘭想必輾轉難眠,思量了一夜,才終於想到了對策,下定了決心,“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徵”。
那麼你會不會問道:既然“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北魏又為什麼非要木蘭家派丁入伍呢?木蘭家不應召從軍不行嗎?不行。因為北魏實行的是府兵制。所謂府兵制,就是朝廷將一部分民戶劃為“府戶”(軍戶),免其“租調”(人口稅),但軍戶必須世世代代服兵役,當朝廷需要士兵上戰場時,每戶要出一名男丁應召出征。父死子替,兄亡弟代,不可以逃役。花木蘭家無疑被劃為軍戶,列入了軍籍,所以可汗的“軍帖”上才“卷卷有爺名”。軍令傳下來,花木蘭只有兩條路可選:要麼讓老父親上陣,要麼自己女扮男裝代父從軍。
府兵制度之下,軍戶不但有服兵役之義務,而且每次入伍,所需盤纏、糧食、兵器、馬匹,都得自己解決,朝廷是不會給你掏一文錢的。你看《木蘭辭》中,花木蘭出征之前,自己先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然後才“旦辭爺孃去,暮宿黃河邊”。
◆從府兵制到募兵制
北魏這一極富中世紀色彩的府兵制,一直延續到隋唐。中晚唐之後才瓦解消亡,隨後募兵制興起,宋代實行的就是募兵制,當兵成為了一種基於自願選擇的職業。既然是募兵制,國家當然需要給入伍計程車兵支付薪水。宋代將士的薪水是多少呢?大致而言,一名普通士兵,每月可領錢三百文至一千文不等,大米二石左右(相當於一個成年人半年的口糧),以及若干春冬衣物。俸錢、糧食與衣物都是定期發放的,此外又有各種名目的補助,如“招刺利物”,即新兵入伍刺字之後領到的第一筆“衣屨緡錢”;郊祀賞賜;特支錢,類似節日補貼;銀鞋錢,這是戍邊士卒獲得的特別補助;口券,出戍時計口發放的錢糧補助;柴炭錢,冬季發放的薪炭補貼,等等。
毫無疑問,這樣的募兵制只能建立在龐大的軍費開銷之上,也唯有宋朝發達的商品經濟與擴張型的財稅制度,才能支撐得起。但軍費開銷還是給宋朝帶來沉重的負擔,宋人說:“天下六分之物,五分養兵,一分給郊廟之奉、國家之費,國何得不究?民何得不困?”此說雖然有些誇大,不過養兵的成本確實給宋朝製造了巨大的財政壓力。
不過宋朝之後,元、明、清都未能推動募兵制的發展,反而退回到北魏—隋唐的府兵制。以明代為例,朱元璋繼承元統,延用軍戶制度,一批平民被劃入軍籍,世代承擔起服兵役的義務,子子孫孫都必須入伍當兵。每一家軍戶的男丁,都要分好正丁、次丁、餘丁、繼丁等名次,正丁必須到官府指定的衛所(通常很遙遠)服兵役,如果死亡,則由次丁、餘丁、繼丁依次遞補。軍餉則由軍戶屯種自給,不取於賦稅。朱元璋曾因此而自誇:“吾養兵百萬,不費民間一粒。”其實,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朱元璋養兵的經濟成本只是被嫁接到軍戶身上去了。況且,軍戶制的社會成本更加巨大——它只能依靠落後的中世紀制度來維持:身份社會、人身與戶籍控制、強制服役、實物徵調與自給自足的供給系統。它不需要市場,不需要貨幣化,更不允許有人身自由。
這麼說來,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可以發生在北魏,也可以發生在隋唐,當然也可以發生在明朝的朱元璋時代——如果明朝的女子有如北朝女性那麼強悍的話。但不可能發生在推行募兵制的宋代。
延伸閱讀 | 花木蘭傳說的演變
據《前線》雜誌刊登陳昭玉的文章,木蘭傳說最早出現於北朝民歌《木蘭辭》,情節十分簡單,也沒有提及她的姓氏。北朝民風開放,一些女效能在男權社會中爭取地位和權力,木蘭正是北朝人勇武強悍的形象縮影。唐代實現了長期統一與和平,木蘭女性從軍的神奇情節更顯突出,極大地激發了人們的藝術熱情。從唐代起,歷代文人和民眾不斷地重述這個傳說。原來的社會時代背景被覆蓋,女英雄的形象被突出出來。元明時期,木蘭故事在民間流傳已經非常廣泛,成為通俗文學中常見的題材,戲曲、說唱、小說中都有。明朝以後,木蘭逐漸有了姓氏,被稱為花木蘭。情節被大大豐富,極盡曲折,甚至於加入了婚戀線索。到了當代,花木蘭傳說被改編為小說、戲劇和電影,成為人們文化生活中最常見的女性形象之一。
-
5 # LAGOM愛追劇
《花木蘭》作為需要全文背誦並默寫的經典篇章,花木蘭的故事在中國家喻戶曉。
而在迪士尼歷來的公主系列,大多數是追求自我價值,追求自我戀愛。因此在迪士尼動畫版的《花木蘭》中,仍然是用美式的思維講述著中國經典。動畫中花木蘭是因為相親失敗,被媒人指責她不夠淑女,她為了自由獨立而離家出走去參軍,不免落入迪士尼公主系列電影的俗套,最終與王子幸福快樂的生活在一起。
雖然逃婚其實更符合當代的女性獨立的思想,但這其實大大違背了《花木蘭》這個故事的寓意,它本是來體現“孝義”二字,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因此“替父”才是重點。
最近,迪士尼真人版的《花木蘭》也即將上映,單從預告片中看,花木蘭的從軍動機已改成替父,並且將動畫版中的花木蘭摯愛李翔的角色取消,司令“李翔”已經被劃分為兩個新角色:她的導師董(甄子丹 飾演)和戰友陳宏輝(安柚鑫 飾演)。製片人這樣解釋:如今人們在工作場所的反騷擾意識促成了這樣的角色改動,設定上級(對木蘭)的愛慕與情愫是不太合適的。
因此也許即將播出的劉亦菲新版花木蘭,將成為迪士尼公主電影系列中,唯一一個不需要王子的公主。還是非常值得期待的,大家怎麼看?
-
6 # 獨孤嶄夏帶你看電影
迪士尼花木蘭的電影中,花木蘭替父從軍並不是為了逃婚,首先她父親年紀確實大了,身體不好,至於逃婚只是捎帶著的
-
7 # 小胖的成長日記
1、木蘭是一個普通的紡織女郎,在國家危難之際,她能衝破種種阻繞,毅然代父從軍,這種精神令人敬佩。她既有女性的情懷,又有英雄的氣概;既有為國家獻身的精神,又有不慕名利的純潔品格,她的形象光彩照,這也正是這個故事千百年來廣為流傳的原因。 2、人物簡介 花木蘭(412年-502年),花木蘭的事蹟流傳至今,中國古代巾幗英雄,忠孝節義,代父從軍擊敗入侵民族而流傳千古,唐代皇帝追封為“孝烈將軍”。 3、歷史背景 北魏時期,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但是木蘭的父親年事已高又體弱多病,無法上戰場,家中弟弟年齡尚幼,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十幾年的軍旅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子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而木蘭既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這就比一般從軍的人更加艱難!可喜的是花木蘭最終還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赦免其欺君之罪,同時認為她有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然而,花木蘭因家有老父需要照顧拒絕了,請求皇帝能讓自己返鄉,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
8 # 桃花島工作室
花木蘭在中國家喻戶曉,而好萊塢對這個故事也十分熱衷,之前迪士尼拍了動畫,現在馬上又要上映劉亦菲主演的電影,為何會將替父從軍改為逃婚呢,如果真這麼改那就是東西方思想差異的問題,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文明的衝突,西方基督教文明普世價值觀與中國儒家思想的差異。
中國自獨尊儒術以來江山社稷與人倫道德最主要體現在“忠孝”二字,千年以來花木蘭能如此深入人心就是因為她體現了二字的意義,替父是孝,從軍是忠,自古多少帝王都以忠孝治天下!
西方在經歷了最初的宗教革命,文藝復興後自由二字始終貫穿後來的資產階級工業革命,其提倡的文化以奔放自我為主體,逃婚正式是為了自我追求愛的自由,迪士尼公司又主要以塑造公主形象著稱,其內在元素更注重塑造典型的獨立,自我,自信的符合西方價值觀的女性形象。
最後我還是希望電影不要這樣修改,如果是拍給西方人的那麼,如果要在國內上映就有點諷刺,當然也不能小看將替父從軍改為逃婚這樁小事,正如亨庭頓所標榜的文明的衝突,這是一種文化侵略,我們要時刻警惕。
-
9 # 南公懿
1:迪士尼選擇花木蘭,可以肯定的說是為了吸引華人及所有自古深受漢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民眾。
2:迪士尼之所以選擇“逃婚”而不是“替父從軍”,是中西方文化差異造成的。
3:在西方文化裡只有利益,只有自由,只有所謂民主。他們讀不懂華人的家國情懷,不明白何為忠孝,不明白為什麼花木蘭會為了父親放棄自己的人身自由冒著生命危險去從軍。他們認為既然中國古代都是男兒參軍,而父親已經老了,那花木蘭就應該逃跑。
4:西方人更不明白花木蘭父親既然是老軍人,知道戰場的兇險為何還要同意女兒參軍。因為在他們心底沒有報效國家為國盡忠的崇高品德。
5:花木蘭“逃婚”從西方文化裡更能讓西方人理解和接受,也便於西方觀眾的觀看欣賞。
回覆列表
迪士尼電影中的花木蘭是對原有木蘭形象的再創造。無論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還是精神核心的表達都呈現出一股濃濃的美國化中國故事的特徵。
花木蘭作為一個審美形態具有民族性,無論從故事背景還是精神內涵都有濃濃的中國風味。最早記錄花木蘭故事的文學作品是北朝民歌《木蘭辭》,它講述了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她一直是中國的傳統故事中的典型形象,他的故事為歷代統治者和百姓傳揚;她的形象在大家心中是光輝的。她女扮男裝代父從軍的故事,恰好符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忠孝思想。
在中國,木蘭形象更傾向於一個孝順的女兒、一個忠誠的臣子。她的女兒身,則更好地深化“天下興亡,匹婦有責”的觀念。她的精神品質,符合當時的主流思想的要求。
在《木蘭辭》中,木蘭代父從軍的原因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木蘭是因“孝”而從軍。她不止勇敢,而且機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而《木蘭辭》開篇第一句是“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可見,在木蘭身上不僅是機智勇敢,孝順忠誠,她還具備一個普通姑娘應該具備的基本能力:勤勞賢惠。在華人心中的花木蘭形象充分體現了華人對女性的審美理想,木蘭的身上基本具備了大家所能想到的所有女性的優點。
花木蘭作為審美形態具有世界性。在花木蘭的基本故事架構中,有許多元素是具有世界性特徵的。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會品味出不同的內涵。同樣是女扮男裝,它也符合西方對女性有關獨立的審美需求,同樣是“同行十二年”就恰恰切合了西方的責任意識和平等意識。
但我們以現代思維重新審視這個故事,也會產生一些疑問:天天和一群大男人在一起,木蘭是如何保證自己的身份不被發現的呢?洗澡怎麼辦?上廁所怎麼辦?特殊時期又要怎麼辦呢?
迪士尼依據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的動畫電影中也就這些疑惑進行探討,無論是故事內容還是表現方式給人一種陌生又熟悉的感覺。既借用了傳統的花木蘭故事的基本架構,又依據實際做了西方式的東方化處理,做了充滿了西方對東方的想象。
在人物形象設計上,木蘭的形象更符合西方人對中國女性的審美。影片中的木蘭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美女形象:膚白貌美大長腿,她丹鳳眼,小麥色面板,有些在國際上比較出名的中國模特的特徵。
在內容上,它更改了原始故事中的敘事元。在影片開始加入了木蘭選妃的失敗的環節。古代女子的價值通常是透過嫁人來實現,作為家中獨女,家人希望她能透過選妃為家族爭得榮耀。這是一段中國故事,在影片裡起到交代社會背景的作用,同時又暗示我們,木蘭不是傳統意義上符合的溫柔嫻雅的賢妻良母的標準的女孩,一般女孩常走的路木蘭走不通。
在木蘭從軍後,加入木蘭轟炸雪山拯救大家、木蘭身份被發現等環節。它把我們對木蘭原始故事的疑惑丟擲水面。而後木蘭被拋棄,木蘭回到皇城拯救皇帝等環節使情節更加合理。
在色彩背景與配角設計上,體現了西方對東方的想象。因為這種想象使影片不同於純粹的東方或西方故事,增添了它的新鮮感。
匈奴入侵、隊伍成員、祖先崇拜、餃子、守護神“木須”、以及紫禁城佈景和在最後起到關鍵作用的煙花都是妥妥的中國元素,但在使用上卻與它們的傳統內涵有些差別。
在影片中出現了“祖先在祠堂吵架”的鏡頭,這在我們這樣一個極其重視綱常倫理的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守護神“木須”是以龍的形象出現的,在中國,龍是吉祥之物,是我們的圖騰。龍通常與水聯絡在一起,可保佑我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而在西方,龍通常以“惡龍”的形象出現,是與火相關聯的。在影片中的“木須”是一隻相對弱小的龍,它噴火但善良,既是木蘭的守護者也是木蘭的朋友。還有“烤餃子”這一細節,讓我沒忍住笑出了聲,太可愛了。
在精神核心上,它表現的不是傳統的忠孝觀念,而是女性的獨立意識、小人物的“英雄夢”和自我價值的實現問題。
木蘭代父從軍不只是為了“孝”,也為實現自己的價值。木蘭選妃失敗,但最終也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愛情。她沒能透過傳統的方式去為家族爭得榮光,卻依靠自己的力量為自己為家庭帶來了更大的榮耀。
木蘭、小蟋蟀、木須。最初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英雄,但是他們透過自己的努力使自己變成了英雄。影片所凸顯的也不是傳統價值觀中的集體主義和英雄主義,而是崇尚個體力量,喚起人向上的激情。
“有時一個小兵就是成功的關鍵。”
每個人都像木蘭,值得用屬於自己的方式獲得榮光,也值得嫁給一個自己喜歡的人。
不同的文化會產生不同的審美形態,同一審美形態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會被解讀出不同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同一審美形態的審美需求也在不斷變化。當某一審美形象被新的文化精神借用時,審美形態自身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也會更加豐富。花木蘭的形象相當於被西方“重塑”。他們在中國的故事裡發現素材,提取中國故事中的因素,糅合西方本土價值觀以東方式的表達將故事呈現。使故事更能為本土接受又不失神秘色彩,對東方受眾而言,故事是熟悉的,鏡頭元素是熟悉的,在表現上方式上也符合東方審美,而且“外華人將的中國故事也足以釣起大家的好奇心”,因好奇而有期待,而在觀影過程中大家也會發現,這部電影披著中國故事的外殼傳達西方的價值觀念。
每一次中西融合的嘗試,都是對原有形象的重新解讀,都是對原有形象的再創造。
在這個過程中無所謂對錯,甚至無關真假,新的文化精神所挖掘的點會讓它更具生命力。因為迪士尼的改編,使西方觀眾瞭解了花木蘭,也更加了解中國,也讓中國的觀眾換個角度認識花木蘭。在文化的碰撞中創造出更多有價值的東西。
能讓人思考的故事是好電影,能讓觀眾在思考的過程中開懷大笑的電影則更加人性化。《花木蘭》也是這樣一部人性化的好電影,壓力大了,不妨找來看看,解壓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