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迷宮中的Joker

    不是,軍事上的孱弱,政治上的弱智才是導致“靖康之恥”的真正原因。所謂弱國無外交,

    當時的遼國衰弱,女真崛起,此時正是攻取燕雲的絕佳時機。而收復燕雲地區一直是後周世宗以來的有為君主的一貫要求。

    這一切的要求都建立在宋朝自身軍事實力必須過硬的條件上。然而在這一方面,宋徽宗君臣缺乏最起碼的自我估價,所以即使給了這個天賜良機,他們也把握不住。

    讓我們來看看海上之盟是怎麼定下的。

    盟約之前,童貫已經在對西夏的戰事中節節勝利,宋朝西軍戰意高漲,此時的童貫主動要求出使遼國打探虛實。途中便結識了遼國漢人馬植,圖謀燕雲的計劃已經生成。

    在1118年和1120年,宋朝先後派出兩批人馬聯絡金國,在1120年締結盟約之時,宋徽宗在給使臣馬植的御筆中寫下:“據燕京並所管州城,原是漢地,若許復舊,將自來與契丹銀絹轉交,可往計議,雖無國信,諒不妄言。”在這份御筆中,宋徽宗就犯了錯誤,宋朝的目標是收復燕雲十六州故地,去卻只提燕京所管的州城,這無疑是作繭自縛。果然,後面金人談判態度強硬,只承認燕京,不承認整個燕雲十六州。宋朝本意取得燕雲十六州的計劃已經破產,這份盟約可以說在訂立開始就已經失敗了。

    更嚴重的事情是,宋朝在攻遼時期展現出來的低下戰鬥力,全部讓隔岸觀火的金國收入眼中。

    宣和四年(1122年),宋金相約攻遼。宋徽宗以童貫為河北河東宣撫使,又任命蔡攸為兩河宣撫副使,共領大軍北上。

    童貫到了河朔地區一看,這裡早已武備廢弛,近百年邊關駐軍沒打過仗,連當初為了防備遼軍的塘泊防線也水源枯竭,提防破舊。

    儘管宋軍一路張貼弔民伐罪的榜書,早已習慣遼國統治的遼地百姓也沒人出來迎接王師。

    此時隨童貫出征的還有西軍名將种師道,他認為宋遼已經百年和平,此戰是趁遼國之危時的不義之戰,因此完全消極作戰。他得知前軍已經潰敗,便早早撤軍到雄州,被遼軍追擊,損失慘重。宋徽宗大驚失色,急忙召大軍回師,將种師道等人貶官。

    隨後,遼主病死,巧言善媚的宋相王黼提議再次攻遼,宋徽宗以劉延慶代替种師道出征。這回天降大禮包,遼國守將郭藥師見大遼已經朝不保夕,率軍投降宋軍。童貫派劉延慶、郭藥師率軍十萬渡過白溝攻略燕雲,與遼將蕭翰截擊。郭藥師自願率奇兵夜襲燕京,而劉延慶因前車之鑑畏懼不前,郭藥師孤軍深入與遼軍殊死血戰,傷亡過半,也沒有等到劉延慶的接應。蕭翰舉火為號,揚言要一舉殲滅宋軍,劉延慶部見了火光早已倉皇南逃,聞風喪膽,糧草輜重棄之一路。

    兩次伐遼都遭到失敗,宋朝熙寧變法以來的軍用儲備損失殆盡。而金軍也因為宋朝孱弱的軍事能力,而在談判桌上獅子大開口,更加倨傲。宋朝被金國狠狠地敲詐了一筆:金國只願意交付原遼國燕京六州二十四縣,宋朝除了每年移交原遼國的五十萬歲幣,還需要補交金國一百萬貫,作為燕京的代稅錢,如若不答應,金國將採取強硬措施。

    而到了交割燕京之前,金軍早已將城池大肆洗劫,滿載財富而去,留給宋朝的只是一座十室九空的空城。

    此時的宋庭居然還沉浸在喜悅之中,宋徽宗命人撰寫碑文歌功頌德,將北伐的敗軍一一加官進爵。他們根本想不到,金人交割的城池幾年後就會再搶奪過來。

    歸根到底,海上之盟導致靖康之變一說還是無稽之談,無論是聯金攻遼還是坐視遼國被滅,宋金關係永遠不會和平。等金人攻滅遼國之後,直接與宋朝接壤,金國看著遍地財富,軍事實力又孱弱的宋朝,難道會不心動?

    靖康之變,要怪就怪之前宋朝建國以來就產生的一系列錯誤,尊文抑武,冗官冗員,武備鬆弛。連狄青、章惇這樣的人才都用不好,就算給宋朝再多名將名臣,他們也逆轉不了形勢。

  • 2 # 江渚漁樵452

    我先簡單介紹一下宋金的“海上之盟”。公元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朝。由於女真族長期受到遼國的壓迫,自從金國建立之初就與遼國進行戰爭。此時宋朝正處於宋徽宗統治時期,宋徽宗為了從遼朝手中奪回燕雲十六州之地、於公元1118年遂遣使從海路赴金,商議聯合滅遼事宜。此後,金宋使臣頻繁接觸,至公元1120年,雙方商定:金取遼中京大定府,宋取遼南京析津府,遼亡後,宋將原給遼之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這就是宋金的“海上之盟”。

    公元1125年,金朝滅掉遼國。公元1126年,金朝繼續南下,俘虜徽欽二帝,史稱“靖康之恥”。

    我們現在看“海上之盟”確實是北宋王朝最大的決策失誤。公元983年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給遼國之後,中原大地失去了抵禦北方少數民族的最有利的屏障。從地理位置上看,北宋政府沒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一心想著遼國衰落,為奪回燕雲十六州的好時機,殊不知遼國滅亡以後,宋朝便變相失去遼國作為它的屏障,以阻擋金兵南下。而此後金宋邊境正式接壤,而金兵又果然於遼亡後南侵宋土。1126年北宋便在朝政敗壞,國力不振的情況下,金兵攻克其首都汴京,最後釀成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 3 # 春先生的世界

    說實在的也有這個因素在內,金、遼、宋原本三國鼎立,而且宋遼有戰略合作關係。海上之盟打破了這三國的力量平衡,導致遼國迅速滅亡。

    首先說說海上之盟的來歷。1120年金國攻打遼國,遼國眼見的要亡了。這時候遼國有個不得志的漢人馬植,願意為大宋去金國聯絡合作滅遼。 金國提出滅遼之後,燕雲十六州可以給宋國,但宋國要把每年朝貢的50萬歲幣轉送金國。這就是海上之盟的主要內容,由於雙方使者都透過海路聯絡,被稱為海上之盟。

    1125年遼國滅亡以後,金國逐漸強大起來,是間接造成靖難之恥主要原因。

  • 4 # 周洪劍的底層讀史

    在事件發生上確實是如此,宋金不進行那次舉動很難協調滅遼,女真也很難有足夠的資源和錢發動滅遼的戰爭,而金不滅遼就不會向南方繼續發動進攻,靖康之恥也就不會在那個時間發生。

    在宋神宗之前,宋和遼已經維持了上百年的和平,互相之間都沒什麼力氣了,但宋神宗透過王安石的改革聚集了大量的錢和資源,足夠他進行戰爭揮霍了。透過徵西夏,徵青塘打河湟,南征這些戰事,把北宋的家底已經掏空了,但是確實取得了一點成績,也把宋代士大夫和皇家的雄心勾了起來,他們不再滿足於跟遼保持和平,而是希望奪回燕京,結束歲幣。但是緊靠宋自己的軍事力量不夠,所以一些人想出了驅虎吞狼的計謀,跟更加野蠻的女真人聯合起來夾攻大遼。滅遼是成功的,但是也把女真人養肥了。本來宋人是希望遼和女真互相消耗,最後兩敗俱傷,可是沒想到女真進展神速,沒受多大損失就把遼幹掉了,最後,北宋和遼前後腳的被女真消滅了。

  • 5 # 軒轅十四Rex

    “導致”,表示是直接的因果關係,是由前一個條件必然達到後面的結果。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海上之盟”和“靖康之恥”之間,並沒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兩者之間,還是有相當的相關度。

    “海上之盟”指的是金國崛起之後,北宋朝廷跟金國達成的盟約,約定二者共同夾擊遼國,共分其地。因為遼國幅員遼闊,金國崛起於它的背後,北宋想要聯絡金國,必須經海路方能接洽,故稱為“海上之盟”。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宋遼對峙多年,平衡已經維持了一百多年。想要打破這種平衡,尋求優勢,引入第三方勢力,實施共同打擊,這看上去沒有什麼問題。

    問題在於宋朝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尋求盟友固然是好事,但是這樣的同盟關係能給宋朝帶來什麼,就不一定了。宋朝自視甚高,跟女真人交涉的時候,天然把自己放到了天朝上國的地位上。看不起人家,還要找人家幫忙,能有什麼好結果?何況,人家一來二去,慢慢就瞧出了宋朝的底細,盟約是成了,但是大打折扣。

    而約定的無非也就是雙方各憑本事拿走自己想要的土地。這不像是什麼有誠意的盟約,更像是提前劃分勢力範圍的分贓協議。

    宋朝本想借機收回五代時就丟掉了的燕雲十六州,可是金國只應許了一部分,而就這一部分,宋朝自己還沒能自己出兵拿回來。即將滅亡的遼朝,打起宋朝軍隊來,仍然不在話下。最後,連中京(幽州,北京)附近的地區,都是金國軍隊拿下來的,搶走了子女玉帛,扔給了宋朝。

    金國在這個過程中,見識到了宋朝的腐敗無能,見識到了宋軍的戰鬥力,遼國一滅,轉過頭來,就向宋朝用兵,進而導致了“靖康之恥”。

    可以說,“海上之盟”和宋朝後續的表現,讓金國逐漸認清了宋朝虛弱的本質,為他們下決心攻宋提供了決策依據。

    但是,即使沒有“海上之盟”,金國崛起之勢已成,勢不可擋,方興未艾,在滅掉遼國之後,下一步的戰略方向,也會是宋朝無疑。這是當時總體的一個趨勢。

    所以,並不能說是“海上之盟”導致了“靖康之恥”。如果這麼說的話,意思就是,如果宋朝自己不作死,不去主動聯絡金國夾擊遼國,北宋就不會滅亡。這顯然也是不符合實際的。大勢如此,“海上之盟”最多隻是加速了“靖康之恥”的到來。

    而所謂“靖康之恥”,其實也充滿了偶然。北宋並不是在全國糜爛之後才終於亡國,而是在全國大部分領土都還在掌控之中,並沒有整體失控的情況之下,首都竟然淪陷。這與南宋末年的形勢大大不同,與北宋建國之時就具有的戰略劣勢是分不開的。失去燕雲十六州,面對北方民族鐵蹄的時候,中原王朝就失去了長城防線,下一道防線就已經到了秦嶺-淮河一線了。

    總之,“海上之盟”的失誤,從戰略考慮上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宋廷處理不當,實力又不足以匹配,最後釀成了“靖康之恥”。可是,這之間並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

    以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爺爺奶奶溺愛孩子,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