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最近老是有人說,這你都不知道,你還是準博士。每聽到這自尊心都很受傷。
3
回覆列表
  • 1 # 樹懶懶於樹

    不管你是博士還是準博士,都不能代表你懂的很多。

    博士只是在你自己所研究的小小領域中比別人懂的更多,如果想成為一個優秀的博士,你甚至要在這個領域比全世界所有人懂的都多。

    為什麼人們都會有"你是博士所以你應該懂得很多"這樣的誤解呢?

    因為你想做到領域的尖端水平,確實需要大量的知識儲備,讓你對整個學科有足夠厚實的積澱,來滿足做最前沿的專精研究的需要。

    這個知道多少,要看在哪個範圍內算。在你自己的研究領域,你必須懂的比一般人都多,才能達標。但是並不是說要求你成為百科全書。

  • 2 # 加菲小洋人

    博士是知識的生產者,而不是知識的搬運工。任何人都存在知識盲點,博士也不例外。想找到一個冷門的知識點考倒博士並不困難,也不足以說明TA配不上博士的頭銜。而如果糾結於被人問倒這件事,甚至覺得自尊心很受傷,那隻能說你對於博士的理解和定位有問題。一個合格的博士,在遇到自己不瞭解的知識時,第一反應應該是用搜索引擎去查詢這個知識點,包括這個知識點衍生出的相關內容,並依據其與自己所研究課題的相關性放到你知識地圖中的合理位置。

    他在日記中列舉了許多興趣廣博的西方學者,並轉引哈佛校長Lowell的話,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於使人“知一物之物物,與夫物物之一物”。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內成為專家,即“知一物之物物”;對於其他領域有基本的瞭解,即“知物物之一物”。當然,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我們知道的再多,總有更多的知識等著我們去了解。但至少,什麼都略懂一點,生活更多彩一些。

  • 3 # 宇宇君

    看到有回答說“博士只是在你自己所研究的小小領域中比別人懂的更多”。這意味著我們對博士的期待就是要“懂得比一般人多”。這自然是正確的,但是“多”到底如何衡量,專家又意味著什麼?

    這樣我想到最近讀到的Herbert Simon的1993年的論文《Decision Making: Rational, Nonrational, and Irrational》裡的幾段話,很適合回答這條問題,不妨節錄下來和大家分享作為補充。

    Simon的工作的主要貢獻是運用了很多心理學的概念和技巧來研究人類的決策過程。而對於專家應該擁有的知識量是多少,心理學上是用測量方法的,論文裡就有這樣一段

    “In psychology today, we have a unit that we call a chunk. That is not just a slang word; it is a technical unit of measurement of mental storage. Bu chunk, we mean any unit that has become familiarized to the person who has it….By the time they get to college, or certainly by the time they get their Ph.D., they have around 100,000 chunks, or familiar words, give or take factor or two”.

    也就是說博士之所以是某個領域裡的“專家”。確實是因為它在這方面有較大的知識存備。那麼這些知識儲備拿來有什麼用?或許你已經猜到,就是有助篩選資訊和提高決策的準確度,就像是醫生做診斷一樣,根據病人的資訊迅速作出判斷。假如這不是位庸醫的話,那麼多數情況下,醫生的診斷應該是靠譜的。於是又有下面這樣一段

    “Media diagnosis is an example. You walk into the doctor’s office with some peculiar spots on you, and it does not take long for doctor to say, ‘chicken pox,’ if that’s what it happens to be”.

    但是否只要在某個領域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就可以稱為博士或專家?按Simon的意思似乎並非這樣簡單,因為他寫道

    “What do these chunks do for you? They act like an index to your knowledge. You have all sorts of things stashed away in memory, but they do no good unless you can get at them. In an encyclopedia, the last volume contains an index. If you lose the index volume, you might as well chuck the rest of it, because you could never find anything”.

    這不禁讓人想起在博士的基本訓練裡除了讀文獻外,為何還要專門學習方法論的原因。這意味著你還需要系統的方法去整理你的知識,否則你可能只是記住了很多東西,但亦無法舉一反三進行專業的研究工作。

  • 4 # 銘宇天下

    我覺得博士就該無不知百事通,像方舟子博士一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眼就能看出來誰是假的,誰在造假!一般人家是生化博士,但是,人家依然能夠指出,量子通訊是假的,是騙人的;雖然人家是生化博士,但是人家一眼就能指出韓寒的手稿是假的;雖然人家是生化博士,但是人家一眼就能看出轉基因食品對華人是有益的…

    博士就得像方舟子博士一樣,成為身在美國的國家脊樑…其他博士都懂個屁…

  • 5 # 青年史學家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博士應該是無所不知的,因為博士在現行學位授予體系當中所授予的最高學位了。但是實際情況遠非如此,有了博士學位並不代表一定知識廣博,這與現在世界通行的博士培養體系有很大關係。

    本科期間,一般會讓學生修很多的課程,包括不同學科的課程,而且也允許學生廣泛涉獵,因為本科生最主要的任務不是從事科研,而是廣泛的積累各種學科知識,為此後的學習和研究打基礎。到了碩士期間,開始初步從事科研,有的學生是為了混一個碩士學位出去找工作,有的則是為了讀博做準備。

    但是到了博士階段,因為科研的需要,實際上已經不允許學生有太多的時間去廣泛涉獵了,博士要順利畢業,只有做到精而又精,專而又專。因為經歷這麼多年的博士學位授予,很多問題已經被研究的非常透徹,如果要繼續從事博士論文的研究,就必須找一些更加精深的選題,這就會限制博士學位候選人的知識面,因為這種情況要求博士學位候選人必須在一個很小的研究領域內不斷開拓。以小編所在的歷史學科為例,現在中國近代史方向的博士生肯定不會做一個論文選題叫做戊戌變法研究的,因為此類問題已經被前人研究的非常透徹,所以想要繼續從事進一步的研究,就必須在某一個更小的領域內持續發力。

    社會對於博士可能會有很高的期待,博士學位擁有者也應該加強自身素質,以使得自己最大程度符合社會期待,不過要論知識面的廣度的話,現在博士培養體系很難做到又廣又寬,只能看博士候選人自己的意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去年養雞掙錢了,現在雞蛋價格下降,新養殖戶不掙錢,壓力大。你有什麼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