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3
回覆列表
  • 1 # 假語勿言

    儒、道、佛三家,是中華文化之鼎的三足,缺一不可。「儒家」文化是正視人生,終極目標:成聖。「道家」文化是簡化人生,終極目標:成仙。「佛“家”」文化是否定人生,終極目標:成佛。「法家」是非獨立門派。

    儒家思想文化;它的基礎不是宗教,儒家的“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在華人的心目中,誠然具有《聖經》在西方人心目中的那種地位。但是“四書”中,沒有設天堂與地獄,也沒有世界是上帝創造的論述。儒家思想,以人為本,注重的是倫理教化、聖賢教育、道德薰陶。看重的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仁、義、禮、智、信。”希望的是人人成賢成聖。

    道家思想文化;以老、列、莊三子的思想為基礎,順應自然,超然物外。認識天地、鬼神及萬物,此皆是一體同根;即謂之“道”的本原。道家思想的中心,確定了天、神、人三位一體。以敬天、事神,順應自然為法則。以天文、地理、醫藥、養生理論為宗旨。以人格昇華(神人、真人、仙人)為目標。簡化人生,尊循自然。

    佛“家”,不應該說家,也不應該談思想。因為佛學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的境界。佛學中只有二個字,即“心”與“性”。二者間的關係,就是“明心見性”。

    說到性;性雖本來就有,但是無形無相,無聲無嗅,不能耳聞,不可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識識。只可慧照、妙觀、領悟、神會。

    由此可見,所謂見性,不是用眼去看,不是用腦去想,更不是用第六意識去猜度。而是用心地法眼,去深徹體會與神領。“性無常貌,非心不明。”就是說,要見性,先須明心,離開心裡的一個明白,也就無性可見了。用一顆明明白白的心,去見這個性究竟是怎麼一回事,並且深信不疑,這就是“開悟”了。

    法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的特殊一家;法家沒有開門立派,也沒有四處講學,去宣傳法家的主張和宗旨,更沒有明明確確的創始人。法家只是提出了立法治國,公平公開的主張。

  • 2 # 吳常學

    論儒家、道家、佛家、法家之思想

    儒、道、佛,是中華文化傳統的三足之鼎。

    「儒家」文化,是正視面對人生:文明人生、和諧人生,推行“三綱五常”、“仁義道德”的思想,最終目的是達到儒家聖人的思想境界。

    「道家」文化,是刻意簡化人生:“修心養性”、“脫凡超俗”,最終目的是修煉成為如“神”如“仙”的境界。

    「佛」文化,是執意轉變人生:做到“與世無爭、只我均棄、唯佛唯善”的心態意境,最終目的是成為濟世活佛。佛,並無“家”之說,在“三教”中稱為“佛教”。

    「法家」是先秦時期諸子百家中特殊一家,無門無派,謹以“立法治國、公平公開”為主張。

  • 3 # 奇堯最棒

    儒、道、佛、法、四大家代表著做人治國的不同理念。

    儒家智慧是最中正做事的一頁,講究持重、勤謹、正氣、擔當以及自省、中庸的為人處世之道。

    道家智慧是最機敏做人的一頁,講究既防止別人傷害自己,同時也能增強競爭力,廣交人脈、左右逢源、事事暢通無阻。

    佛家智慧是最超脫的一頁,講究修心、慈悲寬大、忍讓包容、從自然呈本性,體現超脫修心的學問。以此心境,人會變得豁達而堅強、遠離仇恨、避免災禍、獲得人生成功。

    法家史上無法比上三家,僅講究依法治國。

    學習儒、道、佛、三家成功哲學,結合現實生活,可解決現代人最關心的許多問題,諸如事業管理、婚姻家庭、為人處世、結交人脈、職場進退、修心養性等,以最經典、最實用的人生哲學指導自己一切,會順利成就事業和人生,獲得幸福。

  • 4 # 七月流火140400643

    中國文化最顯著的特點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熔鑄百家,相容幷包的思想。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儒家,因為儒家是入世之道,無論何時何世,入世的人數總是多於出世之人,所以,中國文化以儒家為尊。在新中國建立之前的傳統社會中,遍佈全國各地的關帝廟的格局,就是中國文化精神的典型代表。內地大部分廟宇,在革命的年代裡被打爛了。現在,在雲南這種邊遠地區,佛教興盛的地方,還保留下來不小。

    關帝廟的正殿,供奉的是關老爺的坐像,背後站著的是關興與周倉。他代表的是儒家忠義立身的精神,這是做人的根本。所以,為正為大,坐居正殿。正殿之下分左右兩廂,左邊供的是觀音、文殊、普賢三大菩薩,我曾想過,為什麼四大菩薩中的地藏王菩薩沒有供奉在內?仔細一想,三大菩薩都可以管陽間之事,而地藏王菩薩管的是陰間之事。所以就不供奉了。可見中國文化的功利性有多強。右邊供的是道家的神仙,最重要的當然是財神,以及富祿壽神。

    由此可見,中國文化最核心的部分是儒、釋、道三家。這裡又加上一個法家。可以明顯看出,題主對法家的推崇,認為法家可以和其它三家相併列。這大概是受到現在“以法治國”思想的影響。把古代諸子百家之一的法家,理解成今天的以法治國了。但是,古代法家的思想,與現代依法治國思想是有明顯不同的。古代諸子思想中,屬於法家的思想的有《商君書》《韓非子》等,它們的思想或者與以依法治國有點聯絡,卻並不一樣,比如,現代法治思想是為了維護社會的公平與正義。而古代法家的思想,是為了維護統治者對天下百姓的統治。再具體一點,法家思想是為封建君主的個人權位服務的。這一點,看看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的著作就可以明白。他的核心概念,法、術、勢,法是制度,術是手段,勢是權位,三位一體,核心目的是為了加強君主個人集權。

    二十四史中,漢唐史中,有《酷吏傳》,所謂的酷吏,就是以法制的手段,為君主個人服務。比如漢代的張湯,郅都,寧成等,都是這樣的人物,他們都是法家。在漢代時,這些人還有法制的精神,到唐代,酷吏們就乾脆成了毫無原則,毫無節操的帝王打手了。來俊臣,周興都是此類。法律成了他們可以任意玩弄的工具。到宋以後,就沒有酷吏了。史書上就只有忠臣與奸臣之分了。

    儒家也有以法治國的思想,儒家法治與法家的不同,就是根本立足點的不同。儒家的法治,不是專為皇帝一人服務的。而是為天下百姓服務的。他要求百姓守法的同時,也要求皇帝做明君,愛百姓。這就是為何儒家能成為主流,而法家不能的原因。但法家的思想與諸子思想一起做為治世之術使用。而儒家思想,是所謂的“道”。這就是儒與法的不同。

    下面簡單的說一下儒、釋、道三家思想。因個人水平所限,自己不做發揮,只是以民國時期學者李時的總結,與大家分享一下。當然,他的解釋,也是從歷史文化經典中摘錄的。

    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遊文與六經之中,留義與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孔子曰:“如有所譽,其有所試。”唐虞之際,殷周之盛,仲尼之業,已試者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微,而闢者又隨時為揚,遠離道本,苟以譁眾取寵。後進循之,是以五經乖析,儒學浸衰。此闢儒之患。

    這段話大概不用翻譯,大多數人都能懂。孔子曾說,一個人,或是一個思想,如果被人稱讚,那一定是因為它是好的,有用的。因為後世對儒家五經的解析越走越偏,最後導致儒學的衰敗。司徒是古代六官之一。主管教化民眾。

    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曆紀成敗禍福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於堯之克讓,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

    法家者流,蓋出於理官,信賞必罰,以輔禮制。易曰:“先王以明罰飭法。”此其所長也。及刻者為之,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於殘害至親,傷恩薄厚。

    傷恩薄厚,其實就是鐵面無私,王法無情之意。恩是有恩之人,比如父母親戚都是有恩於己之人。儒家認為應該有人情的存在。薄,是動詞,是薄待,慢待之意,厚是名詞,應該厚待之人。

    這三家之的精神,都與《易經》的精神有關。《易》是其共同的源頭。儒家主要做的是教化民眾,使得老百姓成為明禮守法,有素質的人。

    道家,主要是老子,是君人南面之術,也就是教統治者,也就是君王應該如何行事的。清虛自守,卑弱自持。就是謙恭之道。

    法家以法懲惡,只能算是治世之術,算不上道。

    以上是中國本土的三家,佛家是外來文化。佛家之所以能在中國發揚廣大,不是因為它帶來了華人原本沒有的思想認識,他的傳播恰恰是因為他的思想契合了華人原有的思維模式。中國的道家思想,到莊子的時候,目光轉向個體自身。而政治思想在漢代之後,儒家佔據了主導地位,道家的眼光進一步向個體轉變,而佛教空無思想,與道家的清虛,在本質上有相同之處。因此,到魏晉時期,深入研究道思想而形成玄學的中國思想家們很容易就接受了外來的佛家觀念。使之在中國發揚廣大。

    佛家認為,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沒有自性。人生是虛幻的假象,人生是苦。人要脫離苦海,靠的是對佛法的體悟,認識到色即是空,萬事虛無的道理。如果悟透佛生,人生就可以解脫,到達彼岸。

    就儒釋道三教來說,都講人生的修練,都要講人格的完善,都追求至善之境。但儒家修今世,佛家修來生。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今世比之虛無縹緲的來世更重要。因此,在歷史上,儒家始終是中國文化的主流。而法家的影響力無法與其它三家相比。

  • 5 # 農人俱鋒

    什麼思想?就是想叫大家日子都好過,都生活在好的氛圍裡。不要認錢不認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要為錢不擇手段!就是這思想。

  • 6 # 人間四月天806

    儒家和法家代表著官方統治階級的思想,主要治國安邦,愛國忠君的封建思想,而道家和佛教,主張天人合一,與人為善的自然規律發則,

  • 7 # 殘陽無限美

    一是入世與擔當。

    二是修心與養性。

    三是效率與速度。

    四是慈悲與覺悟。

  • 8 # 扎心君

    中國文化的核心,是儒家。儒家,道家,佛教其實都是追求人格的完美和至善。飽含人性的安慰和人文的關懷。對天下蒼生,善莫大焉!儒家入世,道家出入皆有,佛教出世,跳出輪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法家,偏重治國馭民之道。

    1a儒家,儒家的核心,仁,孝,義,仁者愛人,己之不欲,勿施於人,行而不得,返求諸己。君子慎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道之行,選賢與能,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孤寡廢疾者,皆有所養,天下為公,世界大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舍魚而取熊掌,捨生而取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道則仕,不道則隱。為天地立心,為蒼生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b儒家,未知生,焉知死。敬鬼神而遠之,是入世的。明知不可為而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後來范仲淹引申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c儒家還是一個開放學習的思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舉一反三,不悱不發。所以,中華文化有一個兼收幷蓄的特點。

    2道家,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中生有的物質觀,陰陽,矛盾,迴圈往復,各復其根。以柔克剛。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蔽則新,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福兮禍所依,禍兮福所倚。天下大事, 必作於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3中國歷史是儒法並用,明儒暗法,法家,以法治國,兼以詐術。商鞅為了取信於民,五十金,移柱。韓非子講了很多馭臣之術!

    4中國的佛教已經漢化,佛教幫助了中國文化,中國也挽救了佛教,佛教在印度,已經衰微,被印度教擠走了,許多經典失傳,在中國找到。禪宗,就是漢化的佛教,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大皆空,普度眾生,極樂淨土,苦海無邊,回頭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普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從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四儀(衣食住行)皆是道場,三業(口身意)鹹為佛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初心易得,始終難守。行方能解脫,做方能悟道。緣起則聚,緣滅則散。因果報應,輪迴轉世。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諸法因緣生,緣謝法還滅。這和現在的量子理論暗合。兩個相關的陰陽粒子,既是遠隔萬里,一個動了,另一個,也會跟著動。

    題目太大,班門弄斧了!

  • 9 # 寂語堂齋

    我認為,儒家思想是教人怎麼做人的思想,道家是教人怎麼修身養性的思想,法家是教人依法做事的思想,佛家是教人怎麼出世的思想。

    儒家思想,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忠孝,仁義禮智信,從漢代一直到滿清朝代都在用儒家思想。漢朝最興盛孝道,有舉孝廉考試製度,以任用官名。父母去逝守孝最長時間可達十年。到了清朝時叫丁憂,為父母守孝三年。忠字更是如此,哪個朝代都講盡忠報國,岳飛千古美名就在一個忠字。大宋抗遼名將揚景盡節死,八國聯軍入侵清朝時,居住在海邊的一個縣令,原以為是外綁來進貢的,後發現是來侵略的,隨投海盡節死。溥儀師父,看到清朝不行了,隨對溥儀盡節死。仁義禮智信也是如此,我們看古典名著,都能反映出來,不僅古代,就是現代,對如何做人也有現實意義。

    道家思想講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無為而無不為,反對鬥爭。最後演變成為道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家思想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寄情山水。文人墨客,書法繪畫,都體現出山水風情。還有軍事思想,也都是按山水地勢情況排兵佈陣,並創造出很多陣法。對百姓的影響,是做任何事都講一個道字,什麼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又蓋盜亦有道等等。

    法家思想,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依法制國,強調不別親疏,不疏貴賤,一斷於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其意義深遠,是古代社會中央集權統治的最好方法,各個朝代都採用法家思想,建立一套法律體系依法制國,不僅古時,就是現在社會,也採用法家思想依法制國。所以法家思想是制國思想,同時也說明,百姓要依法行事,依法做事,社會才能長制久安。

    佛家思想,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就是平等,眾生平等,還有使人們知道了,除了這個世界還有另外一個世界,那就是極樂世界。人人都可去,只要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潛心念佛都能去極樂世界。唐僧取回來的是大乘法,才使佛法興盛起來,以前人們修的都是小乘法。還有因果報應,六道輪迴,棄惡從善等等。這些佛家思想對百姓的影響是巨大的。

    以上,就是我對各家思想的粗淺看法。

  • 10 # 人文策劃易學家

    針對你的問題分享下個人的理解,儒、道、法、佛四家知識體系都是了不起文化,我認為現代人並沒有研究透徹,還有更深層面的價值等待我們去發覺。下面我就聊聊我所認知的儒、道、法、佛思想:

    儒家思想的精髓是:

    “仁”、“義”、“禮”、“智”、“信”,反對“過”與“不及”,崇尚“中庸”,崇尚和諧。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

    主張清靜無為,提倡道法自然,無所不容,自然無為,天人合一,無為而治,不強求、不逆天。

    法家思想的精髓是:

    不法古,不循今,時移而治不易者亂。結合“法”、“術”、“勢”,推研各種方略,法律和制度是其核心產物歷史觀。

    佛家思想的精髓是:

    眾生平等,因果報應,輪迴不滅,教一切眾生,認識生命宇宙的真諦,脫離苦海,到達彼岸。

  • 11 # 站烽

    不管哪家的思想,,都是數千年頂級智慧的結晶,沒有幾十年的苦工是沒法融匯貫通的。

    當然臨時抱佛腳的話,在"知乎"和"喜馬拉雅"APP上搜,看個幾百期的節目然後背寫稿子,能裝得差不多。

  • 12 # 微洪範

    儒釋道與法家都是中國自古的顯學,是對中國影響最為深刻的文化。

    允許我先打個武林高手的比喻來形象化儒釋道三家的精義…

    儒家是-

    他是名武林高手,這個已經是街知巷聞,他欲以自家的一身武藝,成為朝庭將兵,上陣殺敵,報效國家。

    佛教是-

    他是名武林高手,眾人皆知,他卻不戀官宦與紅塵,是隱居深山大林的世外高手。

    道家是-

    他是一名武林高手,但眾人皆不知他是武林高手,他居市井,與常人無異,但實際他是位隱居凡塵的高人。

    好了,這個比喻已經說出儒釋道三家之不同理念…

    儒家是入世的,是要建功立業為主的。佛教是出世的,是要淡然名利的。道家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是可為追求名利而又可不為名利的。

    儒家是華人的骨心,很多人批評儒家如何如何的不是,然恰恰他的骨子卻是儒家的,因為他們都是追名逐利者。

    很多似乎是佛教的信奉者,他們去拜佛拜菩提,希望的是大富大貴,最名顯:一個很是著名的佛教相關的民俗活動-觀音開庫!說白了就是要與觀音借錢,表象是佛教,可骨心還是儒家的功利。

    這個其實也容易理解,不竟中國自公元前134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推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二千多年悠悠歲月,儒家都是歷代的正統。

    佛教是起源於現尼泊爾(古印度的邦國)的一個很有趣的宗教,因為最正宗、最根本的佛教是無神論的!當然自釋伽牟尼去世後,佛教為了推廣之需要,亦進行有神化了…

    佛教之所以是出世的,是由其核心理念決定的,因為中國大乘佛教最重要佛經之一的《金剛經》的核心理念就是“空相”。

    也就是說…佛教認為紅塵一切的一切都是不真實的,都是虛空虛幻的泡影而已,所以就不用戀戀紅塵俗世的一切的所為價值了。

    道家推崇是道…道的根本是“無”,而其功能又可體現為“有”。

    無-可為塵世外,有-可為是物質的紅塵。因此道家可以入世又可以是出世就是這個意思了。

    道家的核心之一就是順勢而為。所以老子就講過,人世間人們所認知的、認同的價值觀,我也似乎是混同塵世之價值觀的樣子。

    可以是追求功利,卻又是不為功利!這種人可惜現在中國社會不多了,反而是歐美不少富豪是道家這樣的哲思,儘管他們可能不知老子是誰,也未曾讀道德經。

    這個比方是:美國四大富豪之一的巴菲特,對財富的追逐,至於他擁有全球前四的巨大個人財富,但其又立約將全部財富捐獻出來。

    又比方:中國香港影帝周潤發,維持必須生活支出外的56億全部財富捐獻出來。

    這個就是道家:可以是追求功利,然又是不為功利就是這個意思了。

    至於法家,先秦法家至秦王贏政時去到高峰,然而秦之後,西漢以來,由於中原人文條件的變化,大都不是併入道家就是併入儒家。

    其實這個早有徵兆,戰國晚年,集先秦法家大成者的韓非子,就認為法家之“法”就是老子所破天荒所提出這個“道”-之於法家的具體體現。

    史記也認同此觀念,所以法家著名人物如申不害等等在史記都是並於道家一同介紹的。

    其實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凡是涉及:法規、法則、原則,規範這些說“方圓”的學問無不由道家這個“道”衍生而來的。

  • 13 # 博而化易

    儒家,道家,法家,佛家都是什麼思想?

    南懷瑾說: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

    華人中,南懷瑾能將“佛道儒”三家思想核心巧妙融合在一起。他說:華人修行的最高境界,無非就是“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短短九個字,道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簡單點講就是“放的下,想得開,拿得起”。

    儒為表就是要拿起

    儒家追求的是一種積極的進取精神和入世的人生態度。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人要有所擔當,有所作為,積極進取。

    儒家思想的核心,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提倡一種人性的光輝——仁,二是自覺遵循社會的秩序和規範的總和——禮,三是追求一種美好的社會境界——和。

    道為骨就是要想開

    道家追求的是一種超世的人生境界,與佛家出世不同,道家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當你想開的時候,哪裡還有什麼煩惱。蘇軾在《定風波》中寫道:“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大量的中外學者開始注意到與吸取道家的積極思想,故學者說:“道家思想可以看為中國民族偉大的產物。是國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見之謂之仁,知者見之謂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氣概。”

    佛為心就是要放下

    佛家追求的是一種出世的人生態度,放下慾望,無慾無求,超脫外物,追求無我之境,只為修的一顆菩提心。懂得放下,才能讓自己在這凡塵之中保持清醒,讓內心不受世俗的牽連。

    死亡不是盡頭,生死是一種輪迴,外在的身體並不是真實的你,你的身體是透過這個世界的物質得到滋養,透過這個身體讓你存在這個世界,

    這在世界上一直在發生–在我們周圍,不斷有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這種轉變一直在發生。如果您將泥漿製成食物,那就叫做農業。如果將食物製成人類,則稱為消化。如果您再次將人弄成泥濘,我們稱之為火葬。

    如果有疼痛、苦楚、不幸,不要四處張望,人們總會有這樣的問題。

    如果你的不幸。這個人就要負責嗎?

    不是的。

    如果你生病了,藥應該給誰?

    可以把藥給別人嗎?

    當你餓了,我們應該把食物給其他人嗎?

    不,只有給這個人,它才會管用。

    如果食物、藥物時這樣。

    其他方面不應該這樣嗎?

    如果你遭遇不幸,需要治療的不是其他事物,

    而是你這個人自身,需要被治療

    你的不幸和喜悅都是來自你的內在

    你需要照顧的是你的內在,而不是別的地方

    你越造意識到這一點,你的生命就會越優雅和精彩。

    正如楊洪基歌中唱到的: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看破名與利,看破生與死。詩酒田園中,悠然自得吧。

  • 14 # 千金讀書會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就是尊重他人,把別人也當人看。

    道家講超然物外,莊子講逍遙遊,就是無矛盾的生存於世界之中。

    其中有一個很著名的比喻,一個人能不能忘掉自己的奶奶。

    如果忘掉了,那就是佛家,道家講的歸隱山林。

    如果不能忘掉,那還是儒家的,在道德,在世功。

    法家早期是“尚公義”。這個法,上約束君主,下約束老百姓。(講究個公平)

    但法家到後期就是韓非子的專門為權力鬥爭服務的法術之學了。

    裡面包括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慎到的“勢”。

    主張對老百姓嚴刑峻法,講究,以殺去殺,以刑去刑。

    一個字,就是狠。

  • 15 # 國粹繁榮絢麗日

    儒家,九流之一。系秦漢時以孔子為宗師的學派。

    《漢書》,《藝文志》、《諸子略》稱:“儒家者流,……遊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

    自西漢以後,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學派,信奉孔孟學說的人,都叫儒家。《後漢書》五二.《崔駰傳》、《論》:“崔氏世有美才,兼以沈淪典籍,遂為儒家文林。”

    道家,古九流十家之一。《史記》一零三.《太史公自序》:“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

    《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

    凡宗尚黃帝、老子之說,及後世道教,都稱道家。

    法家,乃戰國時期一個重要學派。

    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韓非等。其主張用法治代替禮治,反對貴族特權。

    《史記》一三零.《太史公自序》司馬談《六家要指》:“法家不別親疏,不誅貴賤,一斷於法,則親親尊尊之恩絕矣。”

    又,“法家嚴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

    佛家,亦諸佛之淨土。《觀經》:“當坐道場,生諸佛家。”

    晉.袁宏《漢紀》十.永平十三年:“西域天竺國有佛道焉。佛者亦家,漢(譯)言覺也,將以覺悟生也。”

    《魏書》、《釋老志》:“浮屠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號轉為二音。華言謂之,則為淨覺。”按佛陀本義為覺,一自覺,即所謂自悟本性;二覺他,即所謂說法度人;三叫覺行圓滿。具備這三點的,稱為佛陀。

    佛,即佛陀(亦作菩提)。家,既專長、皈依也。佛法主張“眾生平等”、“有生皆苦”,以涅槃(超脫生死)為理想境界耳。

  • 16 # 清溪聊天室

    關於儒釋道,我曾經做過一個簡單的對比。

    儒釋道比較

    一、儒家經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核心理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內聖外王。

    後期發展:

    1朱熹理學。從格物致知開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先知後行。核心理念:理在心外。

    2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禪,一念聖人一念凡夫。核心理念:心外無物。

    二、釋,以淨土和禪宗為例。

    淨土經典:佛說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

    核心理念:實然的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修行方法:唸佛。

    禪宗經典:心經,金剛經,壇經。

    核心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靜,本自具足。抽象的西方概念,一念西方一念凡夫。

    修行方法:打坐參禪。

    三、道家經典。

    老子,政治哲學,南面之術。

    莊子,生命哲學。

    道教:核心理念:長生不老,羽化成仙。

    修行方法:打坐,煉丹。

    至於法家,主要是強調權謀和勢。

  • 17 # 檸檬草465

    儒家---構建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道家---遵循自然規律,天人合一,構建人與自然關係;佛家---心靈與智慧覺醒(宇宙本源),構建人與內心的關係。三家方法不同、針對層次不同,但都與道同源。相互融合,是解決一切人和社會問題的根本!

  • 18 # 記憶中的鄉愁

    “儒”者,人之所需也,教你拿得起功名利祿,是能者的學問;

    “佛”者,人之弗為也,教你放得下貪戀嗔痴,是覺者的學問;

    “道”者,執首而行也,教你看得清福禍得失,是智者的學問。

  • 19 # 清峰漪荷1329

    儒家竊去了仁裝璜門面。其實仁是古徐國的治國方略,早於孔子,儒家竊取裝潢門面被延續下來。儒家充其量不過是偽教育理論家。不站在今天世界的最高處是看不出儒家思想的缺陷、虛偽和危害性的。道家是虛即虛空理論。太虛,玉虛,玄虛,道盡虛中有實,實中有虛,用虛就實,用實就虛,虛虛實實的辯證理論而達到和宇宙共存在。法家的致世理論 ,要入世的人致於世,而不被世致。入於眾而不被眾治,治眾公平,出離人情,依法作情,治理眾生。佛家悟空理論。他和道家相得益彰,教導生命由實向虛,由有到無,將有形生命變為無形生命存在於虛空的生命,強調和宇宙共存在。綜上所述,道釋教人由人出世和宇宙共存,是人和神仙互生互轉的理論,即做好自在的人,又追求超級生命和宇宙共存的人。儒法強調人入世和實體生命共存,是入世的人追求物質利益,享受物質利益的理論, 不求作佛,不求作仙,只求作倖福的人,做幸福的人上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名錶百達菲麗戴上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