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馬班長

    現在高校招聘簡章裡都會註明學歷,基本上是博士起點。有的專業甚至有博士學位也不一定能應聘成功,必須高水平博士甚至有出國經歷的博士後才可以。

    為什麼會存在這種現象?難道必須具備博士學位才能在大學當老師嗎?以前的老教授也不一定有博士學位,教課水平不也是挺高嗎?

    1.這種現象存在的主要原因有兩點:

    (1)高校的排名主要看科研

    大學之間總會有個排名,現行的大學排名方式雖有差別,但是總體還是按科研水平來排序。

    哪個學校的論文水平高、科研經費多,哪個學校就能排到前面,所以說,不論一個學校的教學水平有多高,只要科研不行,就不會有一個好的名次。

    因此,各大高校都非常看重科研方面的成果。

    (2)引進非博士學位人員對科研提升不大

    既然高校都把科研成果看得很重,自然就不願意引進碩士或者工程師系列人員,哪怕這些人員在教學方面或者社會服務方面有著非常豐富的經驗。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碩士研究生還沒有經過獨立的科研訓練,在科研方面還不夠產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

    雖然個別碩士研究生也是非常優秀,但是高校不願意冒這個險。

    (3)引進博士能夠最大機率的提升科研水平

    一個博士在讀博期間主要進行嚴格的科研訓練,畢業之後具備了獨立科研的能力。

    高校引進博士就像押寶一樣,押的是這個博士在未來幾年能夠在科研方面能夠有所成就。

    引進的博士水平越高,則產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機率也就越大。

    對於其教學方面的水平一般不會太看重,哪怕招聘了一個只會搞科研不會教學的博士,高校也是樂意的。

    從這幾個原因可以看出,高校引進博士,主要是為了自身能夠長遠的發展,能夠在科研上立於不敗之地,從而能夠在高校排名上能夠有個好名次。

    2.這種招聘方式存在的弊端也非常明顯:

    (1)助長了高校之間的盲目攀比之風

    今天這所高校招收211博士,明天另一所高校可能就非985博士不要,形成高校之間盲目的攀比之風。

    高校之間為了招聘高水平博士,給出的待遇也越來越高。前幾年博士安家費十萬就算多的了,這幾年有的高校甚至開出了80萬安家費的待遇。

    (2)造成高校重科研、輕教學

    高校為了排名,不注重在教學方面的投入,而是把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科研上。

    重科研、輕教學的現象在有些高校中比較常見。

    (3)對青年博士產生錯誤的引導

    把大量經費投入到科研上,會引導青年博士產生錯誤的價值觀,不是新進教師認為在大學搞科研才有出息,注重教學則沒有前途。

    搞科研的看不起搞教學的。

    大學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促進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才能促進整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因此,高校應該轉變重科研、輕教學的思想,不僅僅是引進博士學位的高水平科研人才,也應該引進教學水平高的碩士研究生。

  • 2 # 科技農民哥

    如果都是博士,海龜,985畢業生,名師指點的徒弟,是不是過於單調?會不會形成另一種學術圈子,反正985高校就那麼幾所?

  • 3 # 非文老唐

    弊端肯定有。

    因為好的老師不僅要學識豐富,還要善於表達。博士生很多沒有接受過師範教育,對教育教學缺乏經驗,很多博士生讀寫能力強、科研能力強,但語言能力差,溝通能力弱,所以,並非博士生就一定是一個好老師的材料。

    很多普通高校之所以必須招博士,很大程度是因為評估的需要,而真正的好老師,還是多來自師範院校畢業的學生。

    另外,好的高校肯定是優中選優,把最好的博士挖走了,而稍微偏遠的高校,好博士不會考慮,好專業的博士更不會考慮,學校自已培養的博士留不住,外面來的博士專業單一,優秀的研究生不讓進,這都是高校以博士學位為標準招聘老師所帶來的弊端。

  • 4 # 高校人才真經

    表面上看,高校教師的招聘要求都是博士、博士、博士,但實際上,高校招聘的最核心標準是“學術能力”(當然,也有一些高校一些專業看中教學能力,那不在本討論之列),只要學術能力達到要求,其實是不論學歷的。比如說有一些老教授、老專家,學歷也就是碩士,甚至還有本科,但我還沒見過有高校會嫌棄他們的學歷。

    注意,我這裡說的是“學術能力”而不是“學術潛力”。不可否認,很多碩士畢業生甚至本科生是非常有學術潛力的,本科期間就可以發nature、science,但不代表他就已經有足夠的學術能力。從高等教育的培養模式來看,博士畢業生與碩士、本科畢業生在學術能力上面的差距是巨大的,可以說根本就不在一個層次上。本科生培養主要是課程學習和實踐實習,打基礎,培養專業的思維方式,即便做科研,也是以實際操作為主;碩士研究生主要是學術能力訓練,學術入門,培養學術的思維方式,做科研仍然是跟著老師做;博士研究生則主要是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開始承擔學術研究的主要任務,做科研是在導師給出的大方向和實驗條件下,自己確定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簡單來說就是,博士生完全可以獨立開展科學研究,而碩士和本科還不行。所以,只要高校對教師有科研上的要求,就應該招聘博士研究生,這沒有什麼弊端不弊端的問題。即便有個別碩士學術能力已經超過了博士,他也完全可以再去讀個博士,再提升一下自己的學術能力。

    不過呢,在2000年以前,國內各專業的博士都還比較少,高校在招聘時無法保證能招到博士,所以不少專業招聘的教師都只有碩士學歷。不過,高校針對這部分碩士學歷的教師安排了繼續教育的通道,提供政策和經費支援鼓勵他們在職讀博士。這實際上還是在提高他們的學術能力,這也是需要成本的。我在高校做人事工作就能明顯感覺到,有些碩士畢業生,來校時後只能上上課,申請不到基金,發不了高水平論文,但在職讀完博士後,高水平論文出來了,基金也能申報上了,也能自己組建課題組了。大家也可以看看,目前高校裡4、50歲的教授和有稱號的人才,不少都是在職讀的博士。

    但目前,博士基本已經普及了,各個專業都有大量的博士畢業生,高校再去招聘碩士,然後送出去培養已經沒有必要,直接招博士不更好嗎?

  • 5 # 追求卓越返璞歸真

    會出現務實會教的人流失,從而導致浮誇作假的教學風氣蔓延,教學不是一定追求學歷有多高,而是追求如何教,如何將知識化為通俗易懂的知識讓學生接受!

  • 6 # 菜鳥大師兄

    菜鳥覺得最大的弊端就是,菜鳥碩士畢業之後,進高校基本上已經無望。如果真能進入,要麼當輔導員,要麼從事行政工作。從事教學的可能性已經沒有了。對了,還有一點,碩士進高校,現在已經沒有編制了,只有人事代理。

    博士進高校,菜鳥覺得更多的還是利處。

    如果真要算弊處的話,菜鳥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是高校博士過於集中,會不會造成壓力過大。

    眾所周知,博士進高校的待遇那是真的好。尤其是那些本碩博都是985或者211高校畢業的,那待遇更不用說了。不管是人脈還是所處的圈子,那資源絕對是不錯的。還有那些有留學經歷的,那也是比較好混的。可是,在享受這些好處的同時高校教師,尤其是博士,他們的科研壓力也是比較大的。因為大家都是博士,但每年申請課題也就那麼多,沒有課題想升職稱的話,恐怕不太容易。如果想升職稱,學歷這一塊大家都沒有問題,可是在評職稱的時候,其實弊端可能就會顯現出來。有的人一輩子可能也混不了一個副高,而有些人可能早都是教授了。

    二是會不會造成人才浪費,造成惡性迴圈。

    如果有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那麼博士聚在一起,確實可以讓學術氛圍更為濃厚。可是,如果只是為了評職稱,或者是申請課題之類等等的問題,這樣的情況會不會造成兩極分化。一個旱的旱死,一個澇的澇死這樣的情況出現,恐怕就有些不妙了。而且人才集中在一處,會不會造成人才被動貶值?既然大家都是博士,那麼都是985博士還好,如果弱一些,會不會造成學歷或者學校鄙視鏈這樣的情況發生。菜鳥覺得這都是有可能的。有梯度可能稍微好一些,但如果大家都一樣,沒有特殊性,這個菜鳥就說不準了。

  • 7 # 國史館

    大學以博士為基準招聘老師什麼弊端也沒有,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不僅如此,作為大學任何一個教學崗位,博士畢業是最基本的要求,如果連個博士學位都沒有,那就意味著不具備最基本的學術潛質,如果非要在大學裡謀職,只能從事非教學崗位的輔助性工作。

    大多數的歐美名校,在選聘教師時不一定看重博士文憑,但會看重論文,除了《SCIENCE》和《NATURE》那個級別的,還有稍低一檔的SCIE、EI、ISTP、SSCI以及A&HCI系統的論文,不過這些論文通常都有一定的數量要求。但這樣的方法實際上是比只看博士文憑更為嚴格的考核。

    中國大學教學崗位的職業評價目前在逐漸向歐美名校靠攏,雖然在選聘程式和條件上略有不同,但大方向基本一致。

    總而言之,作為大學教師資格的基本前提是,你要向所在學校展示你的學術潛力,讓學校相信你一旦應聘成功,你將能勝任指導學生從事學術研究的能力,你本人也能獨立或稍加訓練就能完成科研專案的能力。

    一般而言,對於大多數985名校而言,僅僅只是博士文憑是遠遠不夠的。除了博士文憑,一般還要重點考察應聘者的學術能力,包括畢業院校、學術經歷、研究成果、以第一作者身份發表的論文等。

    當然,完全憑一張博士文憑找工作也不是不可以,但學校可能會差一些。一些偏遠地區的大學和獨立學院,二本院校等都是可能的。但一二線城市的好學校,教學崗位的求職競爭都很激烈,光憑博士文憑顯然是不夠的。

    有很多人舉例說,中國在二三十幾年前,沒有這麼刁鑽的要求,現在的許多老教授不是本科或碩士畢業就走上教學崗位了嗎?

    這是歷史造成的侷限。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個需要長期積累的行當,中國在1949年以後曾經有過極度不重視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歷史,那個時候雖然有大學,但過於急功近利,只注重培養應用人才,對於基礎研究根本就不重視。WG十年中甚至停辦了大多數大學,造成中國大學教師人才斷檔。改革開放初期,為了應對大學教師奇缺的局面,只能趕鴨子上架,在本科生中選拔教師。

    這樣做的後果有兩個,一是拉低中國高等教育的平均水平,以至於那個時候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不承認中國的大學文憑。二是人為加重教育成本,最終還是要國家買單,仿照農村代課老師的模式,讓學歷低的教師邊教學邊補習,在工作中補上博士文憑。

    改革開放40年,一個突出的成就就是中國教育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目前中國已經有百萬以上的博士畢業生和幾十萬博士在讀生,作為高等教育的後備人才,數量充足,層次分明,完全不必要擔心人才匱乏了。

  • 8 # 不忘初心fans

    國家教育的悲哀,國家每年畢業有多少博士,現在啥單位都要博士,到底博士是幹啥呢?為什麼都追求最頂尖的人才,可悲呀!

  • 9 # 南山牧羊人404

    若是在今天,陳寅恪,華羅庚就沒有資格在大學裡工作了。

    在中國文史界,哪位名教授的才學能超過陳寅恪?

    又有多少數學家能蓋過華羅庚?

    對那些在大學裡認真讀書,最後完成博士學業的人們我們充滿敬意!

    可大家別忘了,原重慶公安局長王立軍,1979年的高中畢業生,在高考中名落孫山,居然能成為若干所大學的客座教授?

    中國需要真才實學!

  • 10 # 人魚媽媽

    “博士”,現在基本上成為高校招聘的標配,沒個博士學位,基本上是進不了高校的。這樣的招聘標準,是適應了高校教育市場化的趨勢,“博士”像一種標準化、可量化的考核標準,更有益於招聘工作的進行。

    但“博士”學位的標準配置果然是有益於高校教育的嗎?

    不是的!

    西南聯大時期,大師雲集,然,大師的標準絕不是博士,著名的歷史學家錢穆中學沒畢業,國學大師梁漱溟學歷僅僅是中學畢業,著名文學家沈從文先生,寫出了《邊城》那樣美的小說,但只有小學文憑......

    大師尚且如此,高校教師更應該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如果僅僅以博士學位來一刀切,所引起的弊端是非常多的。

    第一、“博士”學歷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通常書生氣十足,缺乏社會實踐經驗。

    “博士”學歷的教師是怎樣的群體?

    這個群體的人通常一路讀書,從6歲開始讀書,讀到30歲左右博士畢業,他們在社會中磨鍊的機會少,與人交往的機會少,他們很會讀書,但是疏於人情世故,書生氣頗重但社會實踐偏少。

    前幾天跟朋友在外面吃飯,飯桌上有一位清華大學的醫學博士,一畢業就被分配到了某醫學院,按照高層次人才引進,一來就被分了一套住房,工資在一群人中也相對較高。但是,論輩分,他在一桌上算晚輩。但他幾乎不跟人打招呼,不主動跟任何人說一句話,對於別人對他的褒獎,他非常理所應當地點頭,毫不謙虛,更沒有向長輩表示絲毫的尊重與感謝......

    我當時有一種聯想:如果我的孩子上大學時,被這樣一位老師教,我是否會願意?

    我的回答是:不願意。

    第二、“博士”學歷一刀切,會將一些低學歷、真學識的大家擋在高等教育的門外。

    學歷不代表一切,事實上,過去的大學校園裡,也經常會有一些行業經驗非常豐富的專業人士,在積累了很好的實踐經驗後,回到校園裡,把自己的畢生所得進一步傳授給大學學生,讓大學生一畢業就可以有很好的實操體驗。

    我學的是新聞學,我所在的學校也是國內前十的重點大學。當時在我的碩士導師中,就有不少並非博士畢業,有些是報社、電視臺裡經驗非常豐富的主持人、記者、編輯等,他們在各自崗位上有了非常豐富的實踐經驗,到四五十歲時將自己的實踐經驗進行總結、提煉,轉化為學術知識讓更多的大學生習得。

    第三、高校培養人才應該是多樣化的,而並非單一的研究型人才,“博士”標配影響了這一人才的培養機制。

    類似新聞學、旅遊管理等實踐性較強的專業,在大學教育中並不少見。因為大學的教育本不完全是培養研究型的人才,更多的還是要對大學生畢業就業提供更完善的理論支撐和基礎技能培養。但若是單一型的博士型導師,只會讓大學教育的人才成果也變得單一化,削弱了大學教育的根本。

    同時,這樣的招聘標配,也會從側面鼓勵更多的大學生進一步去讀碩、讀博,為了留在高校而單純地去追求文憑,放棄其他更有效的成才方式。

    但我們的社會果真需要非常多的博士生嗎?

    並不是的。

    高等教育培養體系是多樣化的,人才標準是多樣化的,那麼,在教育這個環節,對教師的要求也應該是多樣化的,而非單一的以學歷來論高低。

    結語

    近些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詬病,象牙塔式的定位已經非常不符合社會現實。越來越多的人成為大學生,大學本科學歷已經成為就業的低配。那麼,大學教育中到底應該教什麼,才能讓更多的大學生適應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讓很快來臨的就業變得不那麼突兀,更好地找準自身的定位?

    教什麼?誰來教?難道只是博士生才能教的嗎?博士生教的真的是適合學生將來發展的嗎?

    我看未必!

  • 11 # 艾麗斯的小書房

    高校以博士為門檻,招聘教師,一方面提升了學校師資的整體學歷,但同時也存在較大弊端。

    首先最顯而易見的,博士是以學術科研為主,教師以教學見長,一個是理論一個是實踐,雖然理論是基礎,但理論紮實不是保障教學質量的充分必要條件。

    也就是說一個博士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不是一定優於一個碩士生,當然我們暫且不要一下把門檻調得過低,直接比較本科畢業生。

    其次,以博士為標準,可能卡掉了很多潛在的優秀教師,因為讀博註定要消耗很大精力在搞研究發論文上面,而一些基礎知識不錯有志於教學表達溝通能力又好的人,在進高校和讀博這個捆綁銷售的選擇面前望而卻步。

    第三,讀完博士大部分人年紀已經不輕了,按6歲的平均入學年齡,本碩博直讀下來,能拿到畢業證也要28歲了。

    這個年紀之前一直都在埋頭苦讀,最有衝勁精力最旺盛的年紀都用來寫論文了。因為沒有經歷過工作實踐,這個時候寫論文大多是閉門造車的。

    那反過來想一下,假設高校可以降低門檻,將硬槓桿調整至本科生或者碩士研究生畢業,然後增加表達能力、科研想法等軟實力篩選,擇優錄取。

    之後這些進入了高校的老師們,在接觸了大量教學實踐檢驗之後,知道哪些知識更有針對性,這時再去搞研究,做學術,效果是不是會更好呢?

  • 12 # 半島居

    高校招聘博士做教職、做科研,就是國際通行做法而已,沒啥弊端。

    如果要說博士未必會教書,難道碩士本科就會教書麼?

    現在博士入職高校門檻那麼高,那些不會教學的也越來越難混了。

  • 13 # 雲輝工作室

    但是,僅有博士學位就能在高校從事教育教學工作嗎?也是不一定的!這就是存在的弊端。這樣,就要求高校加強教師隊伍的管理和培訓,讓這些優秀的人才,更好地為學生服務,在發展自己的同時,促進學校發展!學生成長!!

  • 14 # 阿誠老師多TryTry

    沒什麼弊端,這就是一種人才篩選機制而已。

    如果要去糾結這種問題,那很多招聘都做不下了,比如地方政府人才引進一般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學歷、網際網路大廠為啥要傾向雙一流高校等等。國內總體而言還是優秀人才多於優質崗位的,既然如此,提高門檻把一部分人篩選掉是成本最低的有效方法。

  • 15 # 易美迅官方

    高校以博士學位為標準,只要標準是科學的,弊端就小於有利於一面。現在說弊端的,主要是指一些專業性科目,因為博士畢業生人數少,前期又出現一些低標準招生,出現一些博士不懂行的問題,招進來了,上不了課。現階段這種現象已經已經被各高校糾正中。這其實也是報考制度出現的問題之一。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

    以上是2020年博士畢業人數,可以看到博士生的畢業人數和碩士、本科、專科畢業生的比例相差還是很大的。

    而博士學歷者也不是一進入大學就能帶博士生的,現在各個院校對博士什麼時候可以帶博士還是有各自的規定,有些是達到教授級別,就可以帶,而有些需要有培養2屆研究生的經歷,以及拿到省級以上課題的才有可以等等。

    大學本來就是培養高階人才的地方。以前是因為國內教育水平跟不上,沒有足夠的高學歷老師,現在國內教育逐漸起來,高素質人才越來越多,大學的入職標準也自然是水漲船高。

  • 16 # 端莊鉛筆6s

    我不認為有什麼弊端,因為我已經在這樣的環境中習慣了。

    1、目前高校招聘老師的標準就是博士學位,這個是公認的,沒誰感覺奇怪,現在高中老師都要求碩士研究生了,大學要求博士是很正常的。

    2、大學老師不僅僅是教書,還要承擔大量的科研工作。相比碩士研究生,博士的科研成果更多,學校也很喜歡招聘博士,這多省心呀,科研做的槓槓的,不用總是催著做。碩士研究生的老師相對來說科研做得比不上博士,很多老師科研工作量不達標。

    3、博士老師的知識儲備量更大,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大學和中學不一樣,大學老師以引導為主,知識儲備量大的老師可以給學生更好的指導。

    4、老師的學歷在某一方面可以體現學校的實力。在學校的簡介裡,一般會介紹學校老師博士多少,佔多少百分比,這個是學校教師實力的體現,也是學校實力的體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早上超市門口為什麼有很多人在排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