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別人家的輔導員
-
2 # 好奇心農業
大家好,我是布丁研學
專注於6~17歲孩子研學旅遊,我們致力於讓孩子走出課堂尋找課本上的故事,帶孩子去看世界!
對於孩子們遊學旅行的意義可以用這句古語概括:
讀萬卷書不如行千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點。
研學旅行就是帶孩子們去看世界,讓世界成為孩子們的課本,去擴充套件視野。
視野這種東西不是書本上能學到的
我們帶孩子出去研學,對這幾個點非常看重
一是旅行的地點
二是旅行的內容
三是旅行的研學的老師
分享下我們2019年暑假的研學路線
暑假我們暑假帶孩子去了紹興三味書屋
我們小時候都學過魯迅先生寫的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我們很多人都沒有去過,去了三味書屋,結合書屋的環境,課本上的詞彙一下就變得鮮活起來。對魯迅先生的文筆之驚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們的研學老師都是有師範畢業,還要有導遊證書,不是死板的講說。根據孩子各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來講講一些東西。
所以我認為研學旅行對孩子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
3 # 偶艾笑
2016年11月,教育部等11個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簡稱《意見》),對全國中小學研學旅行工作的推進提出明確要求,將研學旅行納入中小學教育教學計劃,要求各地採取有力措施,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
研學,國外實踐探究式學習Hands-on Inquiry Based Learning(HIBL)。
在新課改發展之前,“應試教育”一直是中國的傳統的教育模式,主要是透過課堂上老師授課,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為主體。嚴格的課業要求將學生禁錮在“應試”的高壓下,這對於發展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極為不利的。於是,研學旅行應世而生。
與一般的旅遊活動不同,研學旅行是一種“旅遊+學習”模式。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透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研學旅行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遊學、“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提升中小學生的資歷能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意義:
對國家來說,這是貫徹《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規劃和發展綱要》的行動,是對公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也是拓寬旅遊發展空間的重要舉措。
從學校層面來說,是深化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是推進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是學校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學生來說,學生是研學旅行的主體。研學最主要的目的,是讓學生們接觸社會和自然,在旅遊體驗中學習和鍛鍊,提升自我。
從企業角度講,在有渠道和客戶群基礎上,研學旅行絕對是輕資產專案。
-
4 # 地球9999
研學,就是讓學生走出校外,走進自然,感受更豐富多彩的世界,學會知識,接受思想的洗禮,直接地接觸現實生活。
保護母親河,我們喊得很響亮,可是在學生眼中,大概就是一句響亮的口號。我們就組織學生到香山宮。學生瞻仰了莆田歷代水利功臣石像,油然而生崇敬之情。特別是聽了莆田第一任縣長原魯山的事蹟後,大家更是為他的公僕情懷深深折服。這就是實踐的魅力。
學生自主的想知道錢四娘修建木蘭陂的故事。人家一說,說她如何攜金築陂,說她如何投水自盡,說她如何埋身香山,學生們一下子就被她的大愛精神所感動。
學生還自己去檢視歷史遺蹟,瞭解相關故事。在他們眼裡,治理母親河真真實實的不容易,多少人,多少物,多少心,都凝聚在那。
這樣,研學活動不盡開闊了視野,豐富了知識,還薰陶了學生的思想情操,這是課堂上很難學到的。
當然,研學之前,應該明確研學目的,選擇合適的研學地點,以便達到研學的效果。
你會組織學生研學嗎?有什麼故事也來分享一下。
-
5 # 舍間工作室李老師
我個人覺得首先要理清概念:
研學是什麼意思?既然有“研”這個字,那就有了鑽研,研究的味道!既然是研究就要有結果!那麼,研學旅行的目的清楚了,透過一段時間的旅途見聞,誘發思考,解開迷惑,見到真相!不僅僅是豐富閱歷,長長見識的問題!而是要有主題,有設計,有規劃,有過程控制,有思考討論,最後還要得出結論!
比如,你要去海南島旅遊!就必須要了解基本情況!地理,氣候,人口,交通,住宿,景點……!可是研學旅行,就要設計主題了!可能是熱帶雨林植被的考察;或是海南人口素質及人文景觀的研究;海南島自貿區的前世今生;海南房地產投資前景;東北人為啥愛去海南養老?……
也就是說研學旅行,不僅僅要注意普通旅行的方方面面,達到放鬆身心,行萬里路的目的,還要解決與誰人談,與誰同行的問題!要把同頻共振,有著共同語言和研學目的的人組合到一起,進行交流,碰撞,產生更深的解讀和更有說服力的思辨!
這才是研學旅行獲得的最大的意義!
-
6 # 認真做爸爸
旅行的意義是讓孩子更多的和新事物,新的人接觸,開拓孩子的視野。地球村已經成為了現實,開拓性的視野成了將來人才的積澱
-
7 # 終南山主
首先,我認為研學就是旅行社和學校勾結的純商業行為,根本沒有什麼研學價值。對於家裡經濟條件好的無所謂,但是對經濟條件有限的家庭是增加困難的,因為研學價格比旅行社報價貴很多。我兒子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期末考試第二名,獎勵了一個韓國六日研學旅遊的名額,但不是免費,是5500元,寒假啊,我朋友是旅行社的說冬天去韓國也就2000塊左右,但是孩子沒購物估計貴點但是5500這價格是天價。我徵求孩子意見,他想去,我也就讓去了。回來後我問了下,6天行程除去來回實際就4天,活動範圍就在首爾,唯一的研學內容就是到首爾郊區一個小學做了半天互動,另外就是在首爾去了樂天遊樂場,其他的孩子都沒啥印象,孩子感覺沒意思,不如和同學去交大踢兩場球。五年級的時候有一天孩子放學回來說有天大的好事情,說是班裡以選舉的方式選兩個去美國或者澳大利亞研學的名額,他因為那幾天生病沒在,被取消選舉資格(意思如果再肯定會選他),一來為我們省錢了(好像要2萬多),二來他不想去,他想讓我帶他去爬太白山[呲牙]。
-
8 # 使用者6358668825248
想法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
一窩蜂的都去研學旅行,那九成九的人都是蹭熱度的。
關鍵看你是不是去打醬油。
-
9 # 思考與觀察
重大!目前,急需規範
1.研學旅行,是指按課程計劃,在遊中學,在研中游,完成課外學習任務。強調的是,有課程、有評價,不是單純的“遊”。
2.目前,較為普遍的是:
(1)無課程或課程質量不高;
(2)無評價機制,學生研學的結果呈現不清;
(3)研學導師數量少、素質差;
(4)研學基地、營地建設水平不高,大多同質化。
3.研學意義重大,特別是體驗式的研學,中國學生動手能力、吃苦耐勞能力太差了,不能輸在了起跑線上了。
-
10 # 使用者3160437424226
古人有“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千禧一代孩子還是獨生子女,從小生活相對封閉在一個較小的環境,最缺的就是人際交往,不管是同齡人還是長輩,亦或是社會各階層都缺乏實際深入的瞭解。對外面的世界還只是透過影視,書刊等,而實際的體驗是成長必不可少的。所以實當組織精品研學之旅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但保證師生安全是第一要務。研學線路應徵集學生需求,帶隊老師指導。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認識他人。
-
11 # 野馬的約定
所謂的研學旅行到底是什麼?有什麼意義?
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研學”成了不少旅行社重點打造的一個產品專案,不可否認,有相當部分的旅行社打著“研學”的旗號,與校方合作,但實際上是以贏利為主要目的,收費偏高,實際效果不好,甚至還不如一些家長自己組織帶孩子去旅行的效果好。所以,需要消費者瞭解清楚產品的詳細情況後再作選擇。從“研學”的初衷來說,是給孩子開拓視野,增加新知識,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
我孩子從小就是跟著我們一起去各地旅行,“行萬里路”的效果,就是明顯比其他不經常出去的孩子,眼界要寬一些,知識是廣一些,寫作的材料也多一些。最重要的是在旅行過程中,能增加與陌生人交流交往的機會,對孩子的成長有一定幫助。學校也曾組織過一次,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建議各位家長,如果要參加學校組織的研學活動,最好有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參加組織的活動。
-
12 # 馬老師陪你一起學語文
也就是這幾年,研學旅行活動逐漸興起,雖然上級重視,家長支援,學生喜歡,但真正落實到學校執行層面,卻是良莠不齊。如行而不研、學而不旅式研學,那麼,研學旅行到底是什麼?有什麼意義呢?
小馬老師前段時間有幸參加了在浙江溫嶺召開的全國綜合實踐活動的年會活動,也去一些研學基地參加學習,收穫很多,但這不是我想要說的,回來後,我認真研究了別國的類似做法,主要是怎樣定位研學旅行的教育功能、選定有效的研學模式等方面,暫且寫一點鄰國日本的經驗,給大家作個參考。日本:研學經驗豐富,有著完善的制度體系。在日本,這類活動叫修學旅行,據查源於1882年,後得以在全國推廣。文部省在1955年頒佈《關於中小學遠足、修學旅行的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門要將修學旅行作為重要的學校教育內容。
目前,日本的修學旅行形成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如文部省釋出的各類突發事件及其他注意事項,各地方政府頒佈《國內外修學旅行實施基準》,規定修學旅行的實施物件、時間和範圍等,學校也有一些自行的做法,一般是委託旅行社代辦旅行業務。
其修學旅行的主題是由學校自行決定的。如日本埼玉縣熊谷市玉井中學會組織去初二學生去京都修學旅行,每年的主題各不相同,有“觸控古都街巷,學習歷史傳統”“侘、寂、雅”等等。
另外,周邊的韓國、新加坡,遙遠的美國等也都有類似的研學旅行活動,這對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想,借鑑是為了少走彎路,學習是為了更好地推進。研學旅行,最重要的是,怎樣讓學生透過研學旅行拓寬視野、舒展胸襟、培養能力,這是需要我們不斷思考的方向。 -
13 # 翔哥帶你看遍世間繁華
作為今年火熱的研學旅行到底是什麼呢?
這主要得益於國家政策的支援,研學旅行被列入中小學生教育教學計劃,成為學校和家長們認可和追捧的陽光產業。研學旅行是 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的組織安排,透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銜接的新方式,是我們國家現在教育教學的重要內容,是一種透過綜合實踐來達到教育學生的有效途徑。
存在就是道理,既然研學旅行如今在我國如火如荼的開展起來了,那研學旅行的意義在哪?
我認為主要從下面幾個方面體現:
一 組織中小學生走入社會 融入社會,有助於學生深刻了解社會,認識社會。感受社會的進去和發展。透過研學旅行,讓原本只是書本上看到的,學到的知識能夠在現實裡體現,加深他們的理解和認知能力,更是能加強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二 是一次很好的國情教育機會。透過組織學生走出校門 深入農村,社群,工廠,名山大川,革命聖地,歷史博物館的參觀,培養孩子們的愛國主義教育,使孩子們開闊眼界,增強民族自豪感。
三培養孩子們的實踐和動手能力,透過研學旅行中安排的一些實踐活動,讓孩子們在真實環境中鍛鍊 磨鍊, 透過自己的努力去完成任務,在勞動中發揮他們的創造性。這個實踐過程對孩子們的成長很有意義。
四 培養了孩子們的團隊意識,集體榮譽感,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 在家嬌生慣養,一個個都是小王子。小公主。透過參加研學活動中的團隊競賽活動,讓孩子們提高團隊合作意識,學習到團隊配合的技巧,增強團隊合作理念,培養了團隊榮譽感。
總之,透過組織研學旅行活動 ,把孩子們從課堂走向自然,走向社會,在一個輕鬆有趣的環境下學習新知識,拓展了視野,陶冶了情操,就能讓孩子們在未來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好。
-
14 # 晨行研學之旅
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透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凡是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研學旅行意義在於可以讓孩子以集體生活的形式,去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探討學習,這種形式是一種活生生的“課堂”,是學校生活的生動延伸,而這種集體生活是孩子成長歲月中非常珍貴的記憶,集體生活培養出來的團隊觀念和整體意識也是孩子“長大成人”的重要標誌。
-
15 # 研學
我國古代很早就出現“遊學”二字。《史記·春申君列傳》稱:“遊學博聞,蓋謂其因遊學所以能博聞也。”《北史·樊深傳》中也有“遊學於汾晉間,習天文及算曆之術”的記載。在中國古代,很多名人都有“遊學”經歷,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即是古人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旦遠遊學,如舟涉江湖。古代遊學標誌性人物是先秦時期的孔子,可以說孔子開了中國遊學風氣之先。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周遊各諸侯國長達14年之久,一生遍及衛、陳、魯、宋、鄭、蔡、楚諸國。不只孔子,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無一不是在遊學中成長,如墨子、莊子、孫子、孟子、荀子、韓非子等,任誰都是震爍古今的悠悠遊士。
秦之後,遊學之風不減。司馬遷20歲即開始遠遊各地名山大川,從當時的京城長安出發,出武關(今陝西商州區東),經南陽,在南郡(湖北江陵)渡江,抵達長沙,來到屈原自盡的汨羅江江邊,憑弔詩人……歷時數年,把大半個中國都遊遍了,積累了豐富的素材,為《史記》的創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到了唐代,李白動輒“仰天大笑出門去”。與李白一樣聞名的杜甫,看似清苦,可也經常“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明朝的徐霞客,更是把遊歷當做生活方式,寫就了名傳千古的《徐霞客遊記》。當代學者、作家餘秋雨,遊而學之,寫出憑藉山水風物來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的散文集《文化苦旅》。
可以說,他們的“遊”,就是“學”。天地之間,只是課堂、書院的延伸;所遇之人、之物、之事,都是賦予他們學識與智慧的獨特的老師。
現在,交通條件大幅改善,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不再是用雙腳丈量大地的苦旅,也不是乘轔轔之車徐徐而行的慢生活,而是在高鐵或飛機上,千里萬里轉瞬即至的零距離。這樣的旅途少了許多樂趣,也少了許多增長知識與智慧的機遇。但並不表示學生們就只能坐困課堂,踟躕於書本間。畢竟,沒有旅途,還有目的地。
因此,從“遊”到“研”,應該是現代中小學生學習的另一途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沒有生活做中心的學校是死學校。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書本是死書本。”這樣重要的生活,在於書本,在於課堂,更在於天地間。
-
16 # 勇先創景旅遊規劃
01研學旅行
研學旅行為了達到讓學生學習知識、瞭解社會、培養人格等目的,由學校集體組織的校外專項旅遊活動。出於文化求知、實踐探索、自然發現目的,到異地開展研究性、探究性、實踐性學習的活動,也是研學旅行範疇之內。研學旅行的雛形起源於美國早起的營地教育。目前很多國家都在做研學旅遊,東南亞國家叫遊學,日本叫修學,內容都是體驗式學習。
02意義
-
17 # 人生路上伴君行
研學旅行是典型的研究性學習,是體驗式學習的一種。研學旅行是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一種校外教育活動,是學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相結合的一種創新形式。作為一種新的創新形式,它引起了廣泛關注。因為它的涉及面很廣,包括學校,家長,孩子,其他社會人員等。研學的創新形式是千變萬化的,不同社會分工的人對研學的關注點也是不一樣的。研學旅行的意義有以下三點
1、激發學習興趣。研學的主體物件主要是中小學生,教育心理學研究發現:只有激發一個人內在深層次的動力才會使一個人對一件事感興趣,才會去慢慢的接觸研究它。就學生而言,很多時候傳統教育是根據教學大綱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接受,屬於被動學習,孩子的興趣不大。那研學旅行如何激發孩子的興趣呢?首先是在環境上,研學將課堂搬到了大自然、博物館等更有趣味性、更有意義的地方,給孩子們創造了一個愉悅的學習環境,讓孩子在精心準備的環境中,進行視覺、聽覺、感覺的充分體驗激發主動學習探究的興趣。其次實在活動形式上,開展活動的不再是傳統課堂裡的老師,而是由受過專業訓練的研學旅行輔導師(國家暫未正式定義該職業)精心設計和組織活動。如何讓孩子們耳目一新充滿興趣地自主學習更多的知識?學習目標如何達成?教學反饋是否令人滿意等問題都對研學輔導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研”和“行”的統一。從目前的研學市場來看, 很多夏令營、旅行社、網路平臺等紛紛開展所謂的研學專案,其組織者和實施者都並非接受過專業教育技能訓練。那麼,如果組織者和實施者對研學還沒有深刻認識和缺乏經驗的時候“遊中少學”和“以遊代學”等情況就比較常見了。有些甚至辦成了周遊各地,走馬觀花,與成人觀光團相比,只不過同行的夥伴、語言和地理環境發生了變化,深層認知收穫頗為有限。研學的核心內涵是促進“研行合一“。在研究學習中行走,在行走中學習合作、求真、修身……這需要設計者問需於學生,與校長、老師、家長達成教育共識,制訂貼近學生、滿足學生需求的研學教育方案,讓學生在開放性的集體活動中開闊眼界、拓展思維,獲得生存、做事、為人的能力,獲得個人豐富的體驗感受,觀察生活、感受生活、探究社會,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3、給其他角色的啟發。很多時候我們在一生中可能扮演多種角色。有的時候,你在是一個父母的同時還是學生,是公民;有的時候,你在是一個員工的同時還是子女,是遊客。雖然研學的主體是中小學生,但也包含其他的一些社會角色。現在的中小學生未來也會成為父母,也會走入工作崗位,那麼他們在研學旅行中學到的各種品質對他們未來的工作、生活或者更多要扮演的其他角色有沒有實質意義的幫助呢?換言之,現在的成年人也是可以從在對於孩子的研學旅行中學習到很多。當然,每一種教育都存在其優勢和劣勢,所以,我們才要更多的取長補短,把更多的教育形式進行融合,但是,基於對於教育結果的要求來看,我們還是要更加專注的研究,千萬不能因為追求商業價值而抹殺了其原本的意義。
回覆列表
研學旅行是由學校根據區域特色、學生年齡特點和各學科教學內容需要,組織學生透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園,在與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視野、豐富知識,加深與自然和文化的親近感,增加對集體生活方式和社會公共道德的體驗。
這是官方定義。我認為研學旅行是很非常有意義的,學生學習不單單是要學習文化知識,還有學習社會知識和為人處世的道理,有的家長沒有時間沒有知識水平帶孩子實踐,研學旅行提供了這樣一種途徑,讓學生增加職業和人生體驗對於學生以後的學習和生活都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