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dventurer7
-
2 # 鳳城不肖生
首先,織田信長當時沒有實際統一日本!還比較窩囊的死在一條鹹魚之下,沒那個能耐攻打大明!他的繼任者豐臣秀吉倒是動手了,打算是先攻北韓再打大明,願望很美好,現實很殘酷!舉全國之力,十幾萬日軍攻打北韓!日本歷史上大書特書的那些名將,什麼賤嶽七杆槍之類的去了不少,打北韓人倒是沒壓力!明朝壓根沒當回事,正史上也就寥寥幾筆,譚倫、戚繼光、李成梁這類名將都沒去,去的是李如松、祖大壽、吳惟忠,主力也就是幾千個遼東鐵騎和第二代戚家軍!總結一句話,日本來犯,不管是誰都沒好!
個人覺得打不過,織田信長部隊是已“三段擊”為主要攻擊手段,所謂的三段擊就是火銃三組更替換彈儘可能保持不間斷,但是當時的火銃射程和精確度都不能和現在的槍支做對比。再加上連續發射的間隙需要製冷防止槍管過熱。以地方大名的財政情況,及部隊規模上線也是10萬以下的團隊作戰,戚繼光有大明做後盾,財政、人海量都有優勢。前期應該會被“尾張第一大傻瓜”、豐臣秀吉部隊狙擊打蒙,如果打持久戰以守代攻。織田信長應該是無功而返,甚至會被防守反擊打的元氣大傷。因為明朝的軍民是“普天之下,莫非皇土”的戰鬥信念。而幕府是以家臣和武士為基礎,向心力遠不及大明,瞭解幕府的應該都很清楚家臣叛變是常態,他們是利益捆綁的團隊,織田信長死於明智光秀叛變,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鞭屍,都證明了他們內部結構矛盾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