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束光照7989

    首先,一定不要讓老人帶,如果沒辦法讓老人帶,那麼壞習慣一定要由父母來改正。在教育孩子時請清場,首先給孩子耐心講道理,如果不聽,就要狠下心來打,事後不許老人插手這件事,並和老人溝通好。相信一個月孩子就會變好。

  • 2 # 愛媽咪的說

    很多家長都面臨這樣的問題,我那會跟婆婆說,無果,一氣之下辭職自己帶娃兩年。但今天我並不支援全職帶娃,因為知識更新換代特別快,1個月不學習都感覺有些吃力了,更何況幾年;再就是全職在家沒收入,也就沒了家庭地位,老公,婆婆隨時給你臉色看,你還得忍著。因此,我的建議,還是把老公爭取過來,跟老公好好協商,讓老公跟自己父母好好談談,該注意的地方要注意,畢竟都是為了下一代,可以給老人買相關育兒書籍,念給老人聽,幫老人學習現代育兒知識。

    另外,爸爸媽媽儘可能的自己多陪伴孩子,下班後、休息日都自己帶孩子,鍛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教他分析是非對錯,帶他和其他小朋友玩耍、聚會郊遊、教他如何交朋友等等高質量的陪伴。

  • 3 # 木白媽咪說育兒

    謝邀!老人帶孩子都是比較寵溺的,她們認為孩子還小不懂事,所以什麼都聽之任之。就算做出了過激的行為,只要不造成太大的傷害,老人都只會一笑而過,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好。比如:孩子想要某樣東西,老人滿足不了,孩子就會一邊哭鬧一邊揮動小拳頭胡亂捶打老人。你看到這樣的情景可能認為這是沒教養的表現,其實這只是孩子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時,發洩的一種行為,只要寶媽意識到這一點,及時改正就可以了。

    1.不上班的時候多陪陪孩子,不要認為有婆婆帶,什麼都不用管,下了班只顧自己玩去了。陪伴的過程中針對你認為孩子沒教養的行為,旁敲側擊的慢慢跟他說教,溝通,讓他意識到自己這樣做是不對的,大家都不喜歡這樣的小朋友,慢慢的引導不可以打罵,多說幾次他會慢慢改正的。

    2.多和婆婆溝通,讓她意識到自己的溺愛不利於孩子的成長。要是碰對比較強勢的婆婆,她根本聽不進你的建議,那就瞭解她平時在親戚中和誰的關係最好,最聽得進誰的話,就讓那個人跟她溝通。相信婆婆也希望他的孫子好,慢慢會改變的。

    切記:不要為了孩子和婆婆起衝突,按理說老人是沒義務幫我們帶孩子,只要他們身體好,過得開心就是給我們最大的幫助了。現在,婆婆身體硬朗還能幫你帶孩子,讓你可以安心的上班,這是多大的福氣啊。

    3.平時多帶婆婆去幼兒園轉轉,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是怎樣的?自己的孩子和他們的差距在哪裡?如果自己的孩子繼續這樣沒教養下去,小朋友和老師都會排斥他,那麼他的性格就會受到影響。

  • 4 # 育見不一樣的自己

    老人帶孩子沒教養,其實有時想想也不一定是老人的錯,辛辛苦苦帶孩子,失去了個人頤養天年的寶貴時光,他們的委屈又向誰傾訴?老年人知識更新是慢些,再加上原有認知的固化,記憶力的減退,讓老人如年輕人一樣與時俱進去育兒真是有點牽強!其實老人也一樣孫子孫女懂禮貌有教養啊。

    這個問題的矛盾點就是怎麼改?肯定得從父母自身來努力了。第一個途徑,辭職,全職帶孩子。這樣就可以全身心投入育兒過程,教會孩子懂禮貌、尊敬人等等。當然這不是每一個媽媽都能做的選擇,經濟條件不允許或是其它原因都有可能實行不了。第二個途徑和婆婆做好溝通工作。這事當然最好是老公來聊,趁婆婆高興時和她聊聊孩子,做這件事前一定得做好工作,謀篇佈局,使得自己的言語有說服力;如果老公是個悶葫蘆,表達力又不夠強,那隻能自己出面了。一定得注意措辭,敬是第一位。語言也得委婉但有說服力,不然難以達到目的。第三個途徑,儘可能多的自己陪孩子。可以儘量讓老人帶著孩子和自己住一塊;做父母的也要利用晚上、週六日等時間有針對性地教育孩子。

  • 5 # 家有男寶初長成

    第一:隔輩親危害大

    中國有個詞叫隔輩親我想大家都知道,所謂隔輩親就是我們的父母對於孫子輩的孩子比對我們還要親,就是這個更親造成了溺愛,而正是溺愛害了孩子,讓孩子生活不能夠自理,因為老人說“孩子還小,幹什麼幹大了就會了”

    第二:老人不能夠接受新鮮事物

    現在書本也好還是生活也罷跟我們小時候那可謂千壤之別,老人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們老了,學不會了。自然他們學不會了肯定無法教育孩子了!

    總而言之孩子是我們自己的,孩子最需要是我們做父母的陪伴,而不是爺爺奶奶的陪伴。愛他就讓他跟著我們自己,讓我們做好榜樣去影響孩子改正孩子!

  • 6 # 轉轉媽媽

    在我國老人帶孩子的很多 ,也成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 不願意老人帶孩子,原因如下

    1.老人容易溺愛孩子。俗話說隔代親,很多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們都特別寵溺自己的孫子外孫。捨不得打罵,有什麼要求都會答應。這種情況我們最好提前跟父母溝通好,該教育還是的教育,或者我們可以拿一些反面教材讀給老人聽,引以為戒。

    2.觀念不同。老是聽見有老人抱怨媳婦太講究,或者寶媽抱怨婆婆太不衛生或者落後。其實這種現象很正常,每個人的觀點不同,接受的社會也是不同的。這個時候寶媽可以去說服老人,或者呢就自己帶,能聽懂話的寶寶可以告訴他什麼才是對的,透過教育去改正這些壞習慣。

    最最重要的是我們要相互理解,相互溝通,少些抱怨!

  • 7 # 童書育兒

    改正壞習慣之前,得先確定哪些是壞習慣,只有當事人認識到壞習慣的壞處,真心想改,能夠配合家長,才能最後真的改掉。

    很多書籍裡都給出過“如何戒掉壞習慣”的建議,但是教會人們思考“什麼樣的習慣是壞習慣”的書,我只見過一本,就是古川武士的《如何戒掉壞習慣》。古川武士給很多人做過習慣終結術的顧問,他在一開始就會問來訪者:“為什麼要戒掉這個習慣?”很多人是無法一下子回答這個問題的,經過一步一步引導,有的人甚至覺得自己本來要戒掉的習慣其實沒有那麼壞。古川武士的引導總結起來就是五個問題。

    問題1:為什麼要戒掉這個習慣? 問題2:放任這個習慣的話,會產生什麼樣的問題? 問題3:戒掉這個問題後會有怎樣的副作用? 問題4:即便是有這些副作用你還是要戒掉嗎? 問題5:戒掉這個習慣會對將來有什麼影響?

    全書主要有三部分內容,分別是:1.為什麼戒不掉壞習慣?2.構建人生的良性迴圈——習慣終結術;3.實踐篇 透過十大事例學習習慣種技術。這三部分內容環環相扣,將“壞習慣”放在了手術臺上,先剖析了它頑固的原因,後對症下刀,最後還不忘補上一劑良藥,防止舊病復發。

    為什麼壞習慣戒不掉呢?——書中對此分析透徹,直達“病灶”。 古川武士在本書中從三個方面說明了壞習慣戒不掉的原因。

    1.習慣引力的法則。 人類的大腦由於生存本能,會抵抗變化,維持現狀。換言之,對大腦來說,新的行為不存在好習慣和壞習慣之分,只要是變化就要竭盡所能地阻止其發生。 這麼說可能還有點難懂,作者在書中用了兩幅圖簡單明瞭地解釋了習慣引力的兩個機能,從圖中我們一下子就明白了:戒掉壞習慣和養成好習慣一樣困難!

    2.意識與無意識的平衡。 這一節解釋了“為什麼會有習慣引力法則”,原來是因為我們的意識有“意識”和“無意識”之分,意識負責分辨好壞,下定決心,而無意識貪圖安逸,拒絕改變,它阻止我們“戒掉”或者“培養”習慣。戒掉壞習慣其實就是“意識”和“無意識”的一場戰爭,想要戒掉壞習慣,只要堅持到無意識將它認定為常態就可以了。 說白了就是堅持一段時間之後,“無意識”屈服了,它認為現狀是常態了,以後也就這麼認定了,壞習慣就算是徹底戒除了。

    3.慾望和理性的鬥爭。 無法甩掉壞習慣是因為這一習慣中還具有肯定的意義。 這一點比較容易理解,針對戒除手機癮來說。睡前玩手機可以讓人放鬆,逃避壓力,這是它具有吸引力的地方;可是理性告訴我們,玩手機太浪費時間,直接影響了睡眠,影響第二天的精神狀態,得不償失。

    找到了病因,還需對症下藥——習慣的終結術。 書中將想要戒掉的壞習慣分為了三類:行為性習慣,身體性習慣,思維性習慣。這三種習慣在時間和程度上都是遞進關係,分別需要1個月,3個月,6個月的時間來戒除。

    改掉壞習慣最痛苦的是禁慾期,需要一些小技巧來幫忙。 1.營造杜絕誘惑的環境。 2.將行動視覺化。 3.給破罐破摔設定上限。 接下來就到了順其自然的階段,稍加管理就能控制住壞習慣不冒頭了。

    理論我都懂了,有沒有具體的方案讓我照貓畫虎呢?——十大事例讓你學會習慣終結術。 本書的第二部分雖然步驟清楚,照做就可以實踐,但是總體來說還是算作理論,他可以應用到任何想要戒掉的習慣上。但是第三部分就是實打實地實踐了,可以說是手把手教學。作者所選取的事例也非常典型:拖延症,網癮和手機控,亂花錢,生活毫無節制,熬夜,吃得太多,飲酒過量,煩躁不安,悶悶不樂,完美主義。

    這十大事例,可以說非常具有普遍性,是大多數人想要戒掉的壞習慣。除了具有普遍性,作者選取的事例還涵蓋了行為性習慣,身體性習慣,思考性習慣這三大類。可以說第三部分是對第二部分的補充和複習,真正地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透過這兩部分內容的相互作用,讓每一個真正想要戒掉壞習慣的人都能行動起來並且取得不錯的結果。

    推薦家長們看看這本書,幫助孩子認識到壞習慣的危害,並制定可行的方案來改正。

  • 8 # 安逸大傻

    一張潔白的白紙,在上面寫畫成什麼樣,都是由為人父母決定,既然生下來了,就應該自己帶。

    不要怪罪老一輩給孩子的壞習慣,人老了一些習慣就是一輩子了,不管好的壞的習慣,孩子看著爺爺奶奶這樣子,就會跟著學。

    要想孩子養成好的習慣,自己帶很重要,罪重要的一點是,言傳身教。

    想孩子改掉哪方面問題的習慣,除了跟孩子好好說,教導孩子,接下也要管好自己。比如一些父母說,孩子不準看手機,要看書。自己卻低頭玩手機。

    試問如果你是孩子,你會怎麼想!還會聽大人的話嗎?

  • 9 # 辣辣媽的幸福生活hh

    習慣這個東西不是容易改的事情,就跟咱們從小養成的喜歡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的,容易改的那就不是習慣了。

    所以老人帶孩子如果有一些不好的習慣你看不慣,你可以慢慢的跟他說,千萬不要因為雙方帶孩子的習慣不一樣就大動干戈,其實老人帶孩子確實也挺辛苦的,能多理解就多理解,理解不了不涉及到孩子切身利益方面,你就選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就過去了,但是如果老人的帶孩子的習慣確實威脅到孩子健康和好習慣的養成,這種情況絕對不能姑息,這種情況你的態度就得堅決,跟她講講後期的危害,相信明智的老人會聽的

  • 10 # Mandy親子

    家長你好,關於家父母帶小孩的問題,我是很理解的。

    之前還有寶媽向我問類似問題:2歲之前,孩子都是我自己帶的,一直很有禮貌,很少哭鬧耍無賴。年初時,因為我老公失業了,我自己在家也待怕了,於是就選擇去上班,把孩子放回老家,給爺爺奶奶帶,自己一個月回老家看一次孩子。大半年過去了,孩子現在脾氣越來越大,動不動就罵人,還學會了滾地板,經常大哭大鬧耍無賴,怎麼辦啊?

    這樣的情況在當下社會非常常見。現在社會對女人的要求越來越高了,不僅要會生娃帶娃照顧家庭,還要會賺錢養家,都不止撐起半邊天了。

    當面對這樣的情況,是選擇迴歸家庭、以孩子為重,還是選擇留在職場、展現自我、實現自我價值?這是個問題。

    這個問題,準確來說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孩子性格和和所處環境不同,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就更加不同,給不了你明確答案,但是我們透過專業知識,能給你育兒方面的建議,望不負現在、不負將來!

    為什麼撫養人的行為對孩子影響這麼大?

    因為孩子生下來就是一張白紙,他是透過不斷的觀察以及和大人間的合作,悟出和這個世界打交道的方式。

    所以,如果撫養人經常罵孩子,孩子就會覺得“罵人”是被人允許的,當自己擁有優勢和權力,就可以以居高臨下的方式,責罵他人;當自己情緒不好的時候,可以透過罵人釋放自己的怒氣。

    所以,如果撫養人太寵著孩子,孩子只要一哭鬧就什麼都滿足他,於是孩子就會認為“哭,是可以讓我擁有我想要的東西,只要哭,你們就會滿足我”。於是孩子就變得無賴了,因為他覺得這招有用。

    孩子的這兩種行為,長大後後果會更嚴重,家長要引起足夠的重視。

    千萬不要以為“長大了就好了”來安慰自己,素不知,很多毛病小時候不改掉,會伴隨孩子的一身,讓孩子未來的生活苦不堪言。

    喜歡罵人的孩子,長大過程中如果沒有人正確引導或吸取教訓,會逐漸養成自卑和自大的雙重人格。你的身邊是否有那樣一種人:每天都喜歡自吹自擂,向別人吹噓自己有多牛,其實就是一個二愣子,要能力沒能力,要眼界沒眼界。這種人很討厭吧,你希望你的孩子將來成為這樣一種人嗎?

    喜歡耍無賴的孩子,更可怕,自以為是,以為全世界都圍著他轉,學不會正常的與人溝通和協作。電影中很多大反派都是這種人,他們經常說的一句臺詞是:“為什麼你們所有人都要這麼對我!”因為在他們的思維裡,你們所有人,必須像小時候我的撫養人(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那樣,什麼都要順著我,依著我,按我的意思來。可怕吧,你想你的孩子將來成為這樣的人嗎?

    如果不想,那麼給你2個建議:

    第一:果斷的把孩子帶回自己身邊,自己來帶。

    無論生活多苦多累。不要擔心在物質上苦了孩子,那也總比在精神上苦了孩子好;不要嫌麻煩嫌累,總比將來孩子到了青春期叛逆得一塌糊塗,等你老了不孝順要好吧?你說是不是。

    父母帶的孩子更有安全感。只有在父母身邊,孩子覺得自己是不被拋棄的,是足夠安全的。有安全感的孩子,脾氣不會那麼暴躁,物質需求也不會那麼無休止。

    父母帶的孩子更孝順。孝順源自於感恩,感恩源自於付出。沒在孩子身邊長大,你怎麼讓孩子看出你為他所作的一切和無條件的付出?靠一年回家幾次的短暫相聚,靠每天晚上的影片通話,靠你自己訴說自己有多苦,是沒有用的,對於孩子來說,眼見才為實。

    第二:另外你還要知道如何糾正孩子的這些缺點。

    1、不再吼罵孩子,即使孩子吼罵你;不再寵溺孩子,即使孩子耍潑打滾

    前面說了,孩子的行為,都是從撫養人那裡學來的,所以,先要從你自己做起。很多人會說,我肯定不會像我父母那樣的。但我要提醒呢,這可能只是你自己的一廂情願。

    心理學家經過大量的跟蹤研究發現,一個人的錯誤育兒方式,多源自於其祖輩3代。即,我們成為了我們曾經最討厭的那種人!我們曾經最不喜歡父母的那些行為,都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因為我們小時候被父母傷的太深了,我們潛意識裡也會這樣去對待我們的孩子。因為我們越討厭什麼,就說明我們本身也有這個缺點。

    所以,我們要時刻警惕自己的行為,時刻反省自己的育兒方式,最好是夫妻兩個人互相監督和提醒,因為,潛意識的可怕之處在於:我們自己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哪些行為是錯誤的。

    2、當孩子再出現罵人的惡習時,要即使制止,並蹲下去,耐心的跟孩子說

    “你是不是很生氣?來跟媽媽說為什麼?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結果?罵人可以跟你這個結果嗎?那麼你想想,既然罵人不行,那什麼方法可以呢?”

    這是著名的育兒類著作《你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中的情感引導法,因為篇幅有限,大體的跟大家介紹下:

    ①、埋下種子:平常就要注意跟孩子灌輸哪些是好的行為,哪些是不好的行為,可以透過看繪本的方式,或者講故事的方式;

    ②、日常注意多觀察:觀察孩子什麼時候最易生氣、什麼情況下會罵人,最想要什麼,什麼時候喜歡耍無賴等等。

    ⑤、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這點很重要!這點很重要!這點很重要!是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的方法,而不是我們告訴孩子怎麼辦!因為只有孩子自己學會了,他下次再遇到這樣的情況,就能自己從容應對了,那我們做家長的是不是就會很輕鬆,孩子是不是也才能更優秀?

    那怎麼讓孩子自己解決?最好的方式,就是以問的方式引導。“罵人是否能解決問題?既然不能,那你覺得什麼方法可以呢?那我們試試不同的方法,是否可以讓結果更好呢?”

    3、當孩子不再透過罵人宣洩自己情緒的時候,你要及時的肯定孩子、表揚孩子

    “孩子,你剛剛的處理方式很好,不再罵人了,這個行為就叫“良好的溝通和協作”,媽媽真為你高興,你真棒!”

    這一步很重要。因為真正能讓孩子發生改變的,不是透過我們苦口婆心的教育,而是透過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加以鼓勵和肯定,讓孩子感受到好的做法帶來的內心喜悅感和成就感,促進孩子大腦多巴胺的分泌,從而讓孩子愛上“做對事”的感覺。

    4、當孩子以無賴的方式索取時,淡定面對並選擇性的予以滿足

    告訴孩子,只有你冷靜下來,好好和媽媽溝通,你想要什麼的時候,媽媽才會考慮是否滿足你。

    讓孩子停止無賴方式的,不是我們的無賴、吼罵、嚴厲管教,而是“溫柔而堅定”的正面管教法。是的,就這5個字“溫柔而堅定”。

    溫柔,即你自己要冷靜不能發火,你的情緒會影響孩子的情緒,你的無條件的愛,才能感動孩子那顆躁動的心;

    堅定,即你要知道什麼能滿足,什麼不能滿足,堅定這樣的原則,無論孩子是哭是鬧,不行就是不行!讓孩子知道:“哦,原來哭是不能解決問題的。只有好好的和媽媽溝通才可以啊。”

    這是人與人之間合作的最好的方式,也是最有效的方式。當孩子學會這樣良性有效的溝通方式後,孩子在進入學校、社會後,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 11 # 走天下達叔

    這個其實都是時代變化不一樣了!以及思想和生活不同於以前年代!老人以前生活條件差,當時帶小孩能解決溫飽問題都不錯了!那裡像現在,要穿得好乾淨,吃得衛生!還要去上補課班文藝班什麼的!這些都要花錢,現在老人是從溫飽線走過來的,習慣了以前一些不衛生的生活習慣及老思想!但他在那個年代是沒有問題的!所以現在給老人帶小孩,他也會把以前認為好的東西教給小孩!他並沒有錯!我們應該告訴他,時代在變化,現在於不同於以前,要按照現在的生活標準來教育小孩!這樣小孩才能更好容入現代社會生活!才不會被社會淘汰!

  • 12 # 小金朵成長記

    習慣是身邊的人加上環境的影響,而形成的,作為家長一定要正確引導孩子,而不是強制性的去制止,那樣會適得其反,老人帶孩子也是如此,加油吧,家長們。

  • 13 # 18758101232

    年輕人帶孩子就好嗎?沒有壞習慣嗎?其實壞習慣一大堆,作為婆婆我忍,孩子她媽一回來孩子就哭哭滴滴,孩子是要寵但是要寵在心裡給孩子吃飽穿暖有病帶她去看,但是小孩沒規矩不能由著她,

  • 14 # 音樂使者徐昌

    現在一講帶孩子,小輩就把責任推到長輩頭上,事實上員是,如今的小輩又有幾個帶孩子的?除了上班,就是捧著手機。現在的長輩不是從前,老態龍鍾。他們還年輕著那。他們有文化,有閱歷,有金錢,又年富力強。現在這拔小輩離了長輩什麼都不是,不信你試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普通二本生的該如何選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