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作家王剛

    莫斯科保衛戰,從1941年10月一直持續到1942年1 月,德軍參戰兵力180萬,蘇軍參戰兵力125萬,整場戰爭德軍死傷50餘萬,蘇軍傷亡72.9萬,以蘇聯紅軍的全面勝利告終。如果當時德國順利攻下莫斯科,無疑將對蘇聯計程車氣予以沉重的打擊,但終究還是一場區域性戰爭的勝利,雖然會導致蘇聯的衛國戰爭進入更加艱苦的階段,但是還不至於讓蘇聯紅軍崩潰,更不會讓斯大林喪失抵抗的決心,戰爭將進入更加殘酷,然而,德國想借此戰役拿下整個戰局,徹底征服蘇聯是不可能的!

  • 2 # 為什麼睡個覺

    首先要說明二戰法西斯是必敗的,無論他打下多少國家,就會有無數的反法西斯戰士放抗他,最終還是失敗。

    二戰德國攻下莫斯科會對東線戰局有很大改觀,但蘇聯是世界上戰略縱身最大的國家,況且在莫斯科保衛戰之前蘇聯已將重工業東移,而且在蘇聯遠東尚有精銳之師,就算德國拿下了莫斯科也只是把他的補給線又拉長了,在斯大林時代的蘇聯我們完全可以相信如果莫斯科守不住,斯大林也不會把莫斯科完整的留給德國,等待德國的不過是成為下一個拿破崙。

  • 3 # 寰球視野新觀

    幾乎不可能,在蘇德戰場,德軍在兩大戰線都面臨巨大壓力,難以取得決定性勝利,所以即便拿下莫斯科,問題有遠遠沒有解決。

    1941年8月,德軍攻佔斯摩稜斯克,通往莫斯科的最後一個據點,從斯摩稜斯克到莫斯科一馬平川,莫斯科再無險可守。

    此時希特勒做出了一個錯誤決定,讓古德里安及其裝甲兵團調頭向西,支援基輔會戰,主力的缺失嚴重拖慢了德軍的進攻。

    1941年10月2日,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正式發起“颱風行動”,目標直指莫斯科。此戰德軍調集180萬人,1700輛坦克,1.4萬門火炮,1400架飛機。與此同時,蘇軍125萬人,1000輛坦克,火炮7600門,飛機677架。

    憑藉頑強抵抗以及從西伯利亞調來的軍隊,蘇軍擋住了德軍的進攻。

    如果莫斯科淪陷,德軍的情況還是沒有好轉,首先北方集團軍群仍然攻不下列寧格勒,而中央集團軍群攻下莫斯科,沒有其它戰略目標的情況下,只可能南下與南方集團軍群匯合,攻打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但是蘇軍一定會在莫斯科方向牽制德軍,斯大林格勒德軍慘敗,說明了德軍整體實力不足以打敗蘇聯。

    隨著戰爭進行,蘇聯的軍力開始恢復,工業生產能力提高,總體國力領先於德國,閃電戰不能取勝,德國只能被慢慢耗死。

  • 4 # 天河水鄉

    德軍的優勢在於裝甲大兵團運動戰,攻堅並非其長處。反爾蘇軍有防禦的經驗,堅壁清野俄軍早就玩過。就算德軍攻下莫斯科,我想他們也得不到補給。蘇軍撤退時會像對付拿破崙一樣燒了莫斯科。蘇軍的失敗也不符合西方的利益,美國會給蘇聯更多的援助。只要以斯大林為核心的領導集體還在。有美國的物資支援,再加上蘇聯的後方生產,蘇聯還會打下去。

  • 5 # 淡泊明志888888

    整個戰局是指佔領蘇聯?自古以來侵略別的國家的,除非被打敗的是特別弱小的國家,否則一般很難持久佔領,何況蘇聯是一個巨大的塊頭,無論哪方面,德國都是甘拜下風的。也就是說即使佔領也只是暫時的,那麼最後還是要失敗,所以勝利也只是暫時的。也就是說即使莫斯科被佔領,俄國人的抵抗也是持續的。最終的勝利還是屬於俄國人。關鍵一點就是國家之間的博弈,誰也不可能看著別國一家獨大,二戰的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最終在美國等國家的聯合之下,德國掛了

  • 6 # 社總千象

    我持不同觀點 如果莫斯科戰役 希特勒能集中三路集團軍直取莫斯科 我想二戰的結局會改變 主要的問題就是對進行戰役的時機沒有很好的把握 非得拖到秋季進行 沒有足夠的禦寒機制 棉衣棉被 槍械和裝甲車輛防凍油都準備不足 如果這些都準備充分 拿下莫斯科對於摧毀蘇聯軍民的抵抗意志和信心 加快戰役近程是有極大幫助的 儘管蘇聯幅員遼闊 人口眾多 但是恐懼這個東西是最強的武器 但是我不希望這種結局發生 因為如果發生 將是一個暗無天日的時代來臨

  • 7 # 史海看浮沉

    二戰德國攻下莫斯科,也不能避免最終失敗的結局,下面給大家捋一捋當時的情況。

    一、德軍即使攻下莫斯科,還會有下一個“莫斯科”等著德軍。

    德軍的失敗在於戰略方針和後勤補給的失敗,不在於莫斯科一城得失的失敗。假設德軍佔領了莫斯科,那麼對於德軍有什麼優勢呢?莫斯科當時除了軍工生產的工人和戰爭必須的物資,其他工業都已經疏散到遠東的後方去了。

    蘇軍如果戰敗,一定會徹底損毀所有戰爭的物資,蘇軍在之前的撤退中就是這樣做的。也就是說德軍佔領莫斯科不會得到一發子彈,一粒糧食。相反的如果德軍最終佔領了莫斯科,德軍的人數傷亡肯定會更大。

    對於當時的蘇聯來說,唯一的打擊可能就是影響蘇軍計程車氣,但是德軍已經佔領了蘇聯無數個城市,再加上一個莫斯科,對蘇軍的打擊也不會太大。蘇聯還有著更大的大後方可以退守,同時德軍的後勤補給線會更長,這樣德軍面臨的補給問題就更加嚴重。還會有下一個寒冬等著德軍。

    二、戰爭是綜合力量和戰爭潛力的較量,不在於一時的勝敗。

    德國透過精心準備,採用突襲的辦法,一開始打的蘇聯毫無還手之力。但是這又有什麼用呢?

    德國的國土面積、工業資源和人口資源都遠遠的弱於蘇聯。蘇聯憑藉這廣袤的國土,和大的戰略縱深,在撤退中逐漸的組織有效的反攻。發動戰爭後,蘇聯透過動員和執行戰時經濟,蘇聯的軍工生產能力要遠遠的高於德國。德國的戰爭潛力完全不能和蘇聯比,現實情況如此,德軍失敗只是遲早的事。

    就像日本偷襲珍珠港,雖然短時間內,擊毀了美軍的大量艦艇,但是美國強大的工業基礎,短時間內又生產了上百艘的航母和艦隻。日本確是打一艘少一艘。

    盟軍的力量要遠遠大於法西斯。戰爭其實就是兩個群體的對抗,哪一方的實力強大,就會最終贏得戰爭。當時世界上盟軍的力量要遠遠的大於法西斯。蘇聯的盟友有美國、英國和中國,而德軍的盟友是義大利、日本等。對比一下,無論是國土面積,人口還是工業產值。德軍對蘇軍的勝利都是一時的,德軍的失敗都將不可避免。

    莫斯科之戰只是德軍失敗的轉折點,即使德軍攻下莫斯科,還有更多的“莫斯科”等著德軍,轉折點終將到來。

  • 8 # 剛好故事匯

    不太可能。即便是德國拿下了莫斯科,不能迅速消滅蘇聯的有生軍事力量,打持久戰,德國的戰爭資源遠不如蘇聯豐富,蘇聯會厚積薄發,後發制人,照樣能贏得蘇德戰爭的勝利。

  • 9 # 史書上冬眠的蛇

    如果只從軍事角度考慮,無疑,莫斯科會戰和斯大林格勒會戰是德國二戰中最為讓人遺憾的兩次失敗,所以,很多人就會疑問,如果當年德軍拿下了莫斯科,是否就意味著對蘇作戰的勝利呢?我們就來模擬下攻下莫斯科之後的格局吧。

    時間回到1941年冬天,德軍攻破了莫斯科,取得了對蘇作戰的又一勝利。斯大林趁亂逃往西南方的斯大林格勒,在那裡組織最後的抵抗。不過這已經沒有多大意義,因為有他坐鎮的莫斯科不也被攻下了,斯大林本人對戰爭的影響似乎已經失去意義。

    緊接著列寧格勒就會失守,因為失去了莫斯科這個交通要道,南方的糧食和武器彈藥無法運過來,對於一個三面被圍的城市來說,這就等於切斷了他最後一根輸氧管道,極度缺乏糧食的列寧格勒將最終陷落。

    南方,德軍的精銳開始橫掃頓河和伏爾加河流域,如同真實的1942年一樣,德軍佔領克里米亞後,將直奔終點斯大林格勒!斯大林為了守住最後的據點,將把遠東的大部隊調回防守,不過即便如此,士氣低沉的蘇軍士兵可能還沒有投入戰場就四散奔逃了,他們已經失去了榮譽和勇氣。

    照此發展,蘇聯已經戰敗了。但是這種推演缺乏了一個史實的條件,就是美國參戰沒有計算在內!如果美國能在1941底準時參戰,那麼一切都還有翻盤的機會。

    美國人不會坐看列寧格勒陷落,肯定盡全力支援,有了美國的援助,列寧格勒守住了,牽制住大量德軍,而此時英美合作,開始輪番轟炸德國後方的城市,讓德軍的後勤和補給能力大大降低,減輕了蘇聯正面的壓力,讓斯大林可以從容調集軍隊,準備反擊。

    利用希特勒對蘇聯的輕視和對斯拉夫民族的蔑視,蘇軍完全有能錄打幾個漂亮的反擊戰,最終開始往回推德國,一切就如同二戰的翻版。

    所以說,莫斯科守住了,美國參戰與否不一定就能決定戰局,但如果失守,美國的分量就重要多了,德國能否拿下整個戰局,就要看美國是否進入戰局了,如果沒有美國,蘇聯就懸了,很可能被滅國,這也是斯大林誓死不離開莫斯科的原因,因為他明白,莫斯科丟了,蘇聯也就完了,自己就沒有活下去的必要了,所以他選擇和莫斯科共存亡。

  • 10 # 戰略論

    不能說拿下莫斯科就算是拿下整個東線戰局了,但至少就軍事角度而言,德軍攻佔莫斯科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

    首先就整個東線態勢而言,莫斯科的失守,使得蘇聯西部大部分的鐵路樞紐被德軍切斷,蘇軍的防線被切為南北兩部分,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莫斯科以北和莫斯科以南成為兩個相對獨立的戰場,蘇軍無法在短時間內南北調動兵力。這對於蘇軍來說是極其危險的,意味著德軍可以任意選擇一個防禦較薄弱的戰場來打擊蘇軍,而蘇軍的其他防線的軍隊卻難以迅速進行增援。

    蘇軍絕大部分的調動和運輸都是透過鐵路來完成,汽車運輸能力極其有限,即使是為少數的機械化部隊也難以配齊足夠的運輸車輛,只能用機動力較高的騎兵部隊來代替一部分的機械化部隊。所以莫斯科作為重要的交通中心對於蘇聯的戰局有的決定性的影響。

    當然不能說佔領莫斯科就意味著勝負已定,蘇聯仍舊有著廣闊的縱深,德國很難徹底打敗蘇聯,德國也從來沒有想著佔領蘇聯的全部,它只是想佔領具有豐富資源的西部地區,使蘇聯失去抵抗德國的能力。

  • 11 # 愛旅行的里奧

    讓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德國佔領莫斯科,蘇維埃投降,德國人可以控制巨大的工業能力,也可以消除他們的主要敵人,將有可能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但具體結果仍取決於其他因素和行動,而對蘇聯來說,莫斯科的陷落意味著斯大林格勒可能也會失守。莫斯科戰役結束後,大批德軍和裝甲部隊將進入斯大林格勒戰場。兩個重要城市的崩潰對蘇聯軍隊計程車氣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中央政府和其他軍隊也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他們已經筋疲力盡了。軍方是否能抵抗德軍的進攻,之後已經連續兩戰的德國人是否仍然能夠對蘇聯展開進攻?不知道這是否組織軍官集團將在敦刻爾克做進一步的錯誤。他們會堅持他們的戰略嗎?日本怎麼樣?蘇聯的垮臺會使他再次嘗試遠東嗎?

    因此,對於德國來說,戰爭並沒有結束。區域性戰爭的勝利只增加了他的勝算。戰爭的勝利仍然取決於未來的行動。寒風和不投降的蘇聯人仍然是巨大的威脅,鷹還懸在他的頭上。

    對蘇聯來說,首都和斯大林格勒的全面喪失意味著大量的軍隊和平民需要撤出該國的工業區。在冬天結束後,德國人開始新一輪的攻勢。隨著局勢的惡化,衛國戰爭的勝利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對日本來說,蘇聯的失敗是一個大好機會。基地組織會考慮改變計劃嗎?海軍主張與美國作戰,美國可能會削弱。

    對於英美和其他盟國來說,這是調整戰略,繼續觀察共產主義崩潰的機會嗎?或者他們會為這場戰爭做些什麼?

    因此,一個小小的勝利不會對歷史產生任何影響。影響結果的因素太多了。很難作出準確的判斷,歷史是不能假定的!!

  • 12 # 淨月暖陽

    首都被敵人拿下,對一個國家的打擊更多體現在心理層面,而不僅限於戰術層面。

    從二戰中歐洲戰場看,前期的各個小國,首都淪陷,舉國皆降,包括貌似強大的法國,阿登森林突破後,巴黎宣佈為“不設防城市”,不戰而降。莫斯科為巴巴羅薩計劃必須拿下的目標。

    拿破崙時代,曾經拿下了莫斯科,面對著全城的堅壁清野和莫斯科的嚴冬,狼狽的逃回了巴黎。當希特勒兵鋒直指莫斯科之時,莫斯科己做好了重演擊敗拿破崙的那一幕,主要行政機構和軍工廠機器裝置,撤離了莫斯科,保證國家反攻能力。斯大林幾乎是在撤離的最後一刻,決定留下來,穩定人心,激勵士氣。

    以俄羅斯戰鬥民族的特性,即使莫斯科被德軍佔領,也會奮戰到底。不過,戰事會更加艱難一些!

  • 13 # 文心採露苑

    如果是主動攻下莫斯科那德國明顯佔據領先,如果是蘇聯主動撤退則未必!

    首先,我們看到德國在對原蘇聯發起侵略的初期,可以說春風得意,一瀉千里,希特勒甚至發出了10月份得勝回國的樂觀預估。可是戰爭和個人的樂觀不是一回事,得到德軍進展順利的時候,希特勒開始出昏招了,竟把前線最利害的坦克閃擊功臣古德里安調走去支援基輔一線吃緊的戰鬥,大失好局。

    其次,德蘇在莫斯科城下對峙的時候,其實都已經全力以赴了,開始準備進行最後的決戰了。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德國攻下了莫斯科,那對蘇聯來說是難心承受之重。當然瞭如蘇聯最後挺住了,對德國計程車氣等各方面是沉重打擊。因為那時雙方投入了重兵的。誰也失敗不起的。

    第三,如果是蘇聯主動撤退,那麼就算德國攻下了莫斯科也沒啥大不了。大家都知道,日本侵略中國的時候,不也是攻下了首都南京嗎,但蔣介石已經早都準備放棄南京了,大量的資源也已經轉移了。蘇聯也一樣,被攻下和主動放棄,其對未來的戰爭走向是不同。

    第四,蘇聯的戰略縱深及工業能力比德國要強的,只要蘇聯獲得哪怕3個月的喘息機會,希特勒就沒機會了。後來的戰局結果也做了最好的註釋。

    戰爭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於有生力量的是否還在!

  • 14 # 遊者走天下

    假如德國能夠順利攻下莫斯科,就能拿下整個戰局嗎?

    在我看來,德國人是不可能順利攻佔莫斯科的,因為莫斯科是蘇聯東部地區的交通中心,早在蘇聯剛建立的時候,就是因為當時的紅軍控制了莫斯科,所以能夠迅速調動兵力,將周圍的敵人清除。所以,如果莫斯科被攻佔,整個烏拉爾山東部地區的兵力調配工作將會受到極大影響。到時候分散各地的蘇軍很可能被德軍各個擊破!所以,必須要嚴防死守。

    同時,莫斯科作為蘇聯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如果失守,對人們的打擊是非常大的,所以,蘇軍勢必派出大量的軍隊抵抗德軍攻擊。而這裡的便捷交通會提供給守軍源源不斷的物資和人員補充。所以,莫斯科戰役將會是一個比斯大林格勒戰役還要慘烈的一場大戰。

    而德國在攻打莫斯科的時候,實際上已經面臨了後繼乏力的困境。希特勒認為四個月之內就能征服莫斯科,沒想到戰事一直拖延了半年之久。這種情況下,他的物資儲備已經不能滿足前線的需求。

    (莫斯科戰役爆發區域)

    最重要的是後勤補給線過長,等德軍打到莫斯科的時候,已經距自己的後勤補給基地1000多公里的距離。同時運輸隊又經常遭受到游擊隊的襲擊,導致他們即便存有足夠的物資,也很難順利送到前線。

    所以,已成強弩之末的德軍和已經攥成了一個拳頭的蘇軍作戰。即便是能夠拿下莫斯科,也會有極其慘重的代價,而難以進行下一步戰爭規劃。

    另外,看到蘇聯快撐不住了,美國也會伸出手來,在後面推上一把。在二戰期間,美國對蘇聯的援助僅次於英國,這是因為大量的援助是陸軍裝備,所以相對的價值比英國要少,但足以裝備數以百萬計的蘇軍,如果莫斯科失守,美國人肯定會加大對蘇聯的援助。

    最終的結果,我認為即便拿下莫斯科,德國和蘇聯之間也將會進入類似於中日之間的那種戰略相持階段。

    直到一方實力出現變化,這個變化就是美國的戰爭潛力被完全激發出來,所以,即便攻佔了莫斯科也德軍也難以改變失敗的局面,最多隻會延緩失敗的時間而已!

  • 15 # 陳皮果子

    如果德軍在1941年10月進攻莫斯科的戰役中順利拿下莫斯科,那麼蘇聯的命運已經註定是消亡的。莫斯科是交通和政治中心,是蘇聯統治的核心所在,如果莫斯科被拿下,斯大林的政權將難以維繫東部的統治。而且,已經遷往西伯利亞的工業設施,其生產能力根本無法抗衡當時佔領著大部分歐洲版圖的德意志帝國經濟合作區(部分國家如瑞士、瑞典和西班牙,雖然未正式加入軸心國,但是經濟工業上都服務於納粹的戰爭)。

    莫斯科一方面很重要,但是我們分析這個問題時候又要跳出來,其實無論是莫斯科還是斯大林格勒都不是真正的要害點。就實力而言,如果讓當時的蘇聯和德國單挑下去,蘇聯最後還是會失敗的,就算德軍在當時不拿下莫斯科。

    二戰的轉折點還是在於美國的參戰,美國對蘇聯大規模(高達109億美元)的軍事工業等物資的援助才讓蘇聯站住了腳。美國因其遠離歐洲中心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儲量造就了強大和穩定的工業製造能力,這是改變兩次世界大戰德國命運的根本所在。而當時的德國盟友日本在1941年夏天決定放棄北上進攻蘇聯戰略,選擇了南下太平洋建立東亞共榮圈的戰略,其戰略方向的選擇決定了德國和蘇聯在東線戰場的命運。

    因此就算在1941年德軍拿下了莫斯科,如果不能將美國排除出戰爭的範疇,那麼蘇聯依然能在絕境中利用美國的支援獲得重生的機會。因為佔領莫斯科對於德軍來說也不完全是好事,畢竟德軍需要佈置更多的兵力用於佔領和維持已經佔領的地盤,而且德軍的後勤補給線將被拉長,同時將面臨更多的佔領區游擊戰帶來的困擾和損失。

  • 16 # 文武治天下

    斯大林本意是捨去莫斯科而保全烏克蘭,西南方面軍團固守烏克蘭大糧倉,而莫斯科方面進行大撒退並實行清野,不給德軍留一粒糧,一間房,以待冬季,情報證明德軍沒有準備冬裝,如果德軍放棄烏克蘭而取莫斯科,那麼德軍在冬天死的就不此這點人了,希轉勒戰略眼光還是很高明的,不是現在那些狗屁娘們所能理解的,沒有烏克蘭糧食,德軍在四二年就完了,至少中央集團軍群會報消。

  • 17 # polityW

    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其一:莫斯科的政略意義較大,但是戰略意義不足。二戰莫斯科保衛戰是蘇聯取得的第一個勝利,但是如果莫斯科保衛戰失敗,只能在士氣方面對蘇聯進行打擊,但是其他方面均有限,畢竟莫斯科保衛戰期間,莫斯科主要工業都已經撤出,可以說德軍即使佔領莫斯科,得到的工業力量很有限,而莫斯科又不像斯大林格勒那樣,地處交通要道,是糧食主產區,資源主產區,主要工業區的重要交匯地點。所以說,得到了意義只是在士氣上打擊了對手而已。

    其二: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無法左右戰局。希特勒和斯大林在蘇聯這盤棋下的很大,大家看二戰蘇德戰史就會發現,真正左右了整個戰局的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蘇聯的勝利,以及接下來的庫爾斯克戰役,這兩場戰役的勝利才是真正左右了蘇德軍事力量對比的戰役,也是這兩場戰役的勝利,使得蘇軍轉守為攻,德軍開始走向滅亡的。

    其三:德軍還有很多敵人,德軍除了蘇聯還有一個巨無霸沒有參戰,那就是美國,美國可是一直絕對性的生力軍啊,無論是蘇德雙方誰的勝利,必然都是一場殺敵一萬自損八千的戰鬥,雙方在蘇德戰場上都會損失慘重的。但是,美國從頭到尾都沒有參加戰鬥,可以說美軍幫哪頭,那頭就能取得絕對的勝利(歷史何其相似,一戰不也是這樣麼)。而美國幫助了同盟國,可以說,在美國幫助同盟國那一刻,德國就註定失敗了,因為美國的生力軍進入戰場,軸心國與同盟國的軍力對比就已經嚴重傾斜了,軸心國可以說必敗的。

    以上純屬個人愚言,非喜勿噴。

  • 18 # 非攻天下

    颱風計劃時德國進攻莫斯科,而蘇聯拼命的拉人和裝備去堵,颱風計劃失敗後蘇聯進攻,希特勒到處去借人堵,戰局你看到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捨不得花錢都是在什麼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