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徐州紅塵梵音
-
2 # 小蘂姐姐
近體詩格律要求很嚴,既要押韻還要平仄相粘,律詩中間4句要對仗或相迴應。大體上4種格式,平起平腳,平起仄腳,仄起仄腳,仄起平腳。原則押平韻,也有押仄韻(李白押仄韻的較多)
-
3 # 珍惜53261796
近體詩對格律的要求:詩篇中句數、字數、平仄押韻都有嚴格的限制。絕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詩(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種。
-
4 # 老於52080
近體詩分幾類,如詩歌,順口溜,還有和古詩相接近的詩、詞及對聯。說到要求大致相同,上下句對稱、押韻,總之,雖有時代特色,但離不開古詩詞中的宗旨,既要押韻,又有上下意同,更需平仄,否則,就不會稱為詩。
-
5 # 朝進夕拾藍庭詞
近體詩也稱格律詩。唐以前稱古詩。古詩詞分七言詩,五言詩,長賦,排律。在平仄和押韻方面沒有嚴格要求,作者即興而吟之。抒懷言志娛樂也。唐代初期逐步形成格律詩。要求很嚴格,不但要求格式,平仄,押韻,七律,五律,還要求中間兩聯必須對仗。不要把近體詩,古詩,和現代詩混為一談。古代詩人的長賦和詩歌一直流傳至今,久經不衰,深入民間。千秋傳頌。無論什麼體,只要通俗易懂,即興抒懷,情景交融,字句精練,構思新奇,受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所欣賞,長而久之傳承下去就是好作品。散文,論文,……都散發著中華傳統文化藝術靈魂的閃光點。
-
6 # 融融118
近體詩對格律要求嚴格:
1.絕句4句,律詩8句(4聯),各句字數相等。
2.一韻到底,須押平聲韻,偶數句必韻。
3.律詩中間兩聯須對仗。
4.合乎平仄。原則是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意思是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
舉杜甫《登高》為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長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一共8句,每句7字。一韻到底,押ai韻,huai,Iai,tai,bai。中間兩聯頷聯頸聯對仗工整。合乎平仄,第二聯出句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對句為“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聯出句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
近體詩屬於格律詩,要求嚴格,讀起來音韻和諧,朗朗上口,但作起來詩來可不容易,要反覆吟詠,斟酌,推敲。唐代賈島作詩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估計,詩作多了,鬍子也扯沒了。
-
7 # 老街味道
問題:近體詩對格律有什麼要求?
......
前言近體詩又叫做格律詩,格律詩發端於南北朝齊梁時期的永明體,永明體詩人明確了四聲(平上去入)以後,以平為平聲、以上去入為仄聲,形成了初期的格律詩。
格律詩在進入初唐以後,經過幾代詩人的摸索,最終確定的格律詩對仗、黏連、押韻、平仄的規則,並在唐高宗時期納入了科舉考試中,形成了嚴格的格律規則。
一、 對仗格律詩的對仗,在詩經中就有,例如: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到了魏晉時期,詩人們開始大量使用對仗,例如謝靈運的《登池上樓》,幾乎每兩句都對仗: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痾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嶇嶔..........以前的對仗並不講究平仄相對,但是在齊梁時期出現了永明體以後就不同了,沈約等人引入了平上去入四聲以後,對仗開始注意平仄相對。例如庾信的《詠懷六首之六》, 詩人們很注意平仄相對:
日色臨平樂,風光滿上蘭。南國美人去,東家棗樹完。 抱松傷別鶴,向鏡絕孤鸞。不言登隴首,唯得望長安。二、押韻1、隋朝以前的押韻
詩歌自古以來就是押韻的,隋朝以前的詩歌以口語押韻。
距離我們如此遙遠的《詩經》,其中的大多數詩讀起來還是押韻的,雖然現代的發音字義與古代有很多不同,但是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就這麼一代代傳承下來,我們依然可以閱讀和欣賞。
下面看看詩經中《關 雎 》的押韻: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第一句押韻,【下平十一尤】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押入聲韻 ,得、側【入聲十三職】、服【入聲一屋】
《世說新語》裡記載曹植七步成詩: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押的是入聲:汁、泣、急。在後來的平水韻中這三個字都在入聲十四緝中,可見隋朝陸法言他們編制的《切韻》不是憑空杜撰的,是各位大學者總結時人的口音而來。
2、隋朝以後的押韻
詩的押韻在隋朝是個分界線,之前的詩歌押韻是根據口語的發音,隋朝綜合各地音韻的實際情況,制定了韻書《切韻》,這套音韻系統成為了官方的韻書,後來唐朝宋朝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擴編與合併。一直延續到清朝,都是科舉考試和詩人們作詩的聲律標準。
3、近體詩的押韻
近體詩押韻要求一韻到底,除了首句可以用鄰韻以外,其他的韻腳必須是同一個韻部。例如白居易的200句的排律:《代書詩寄微之》,用了100個韻腳,都是同一個韻部【四支】:
憶在貞元歲,初登典校司。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此處省略 96聯..... 不飲長如醉,加餐亦似飢。狂吟一千字,因使寄微之。三、平仄上平講過,四聲是齊梁時期永明體詩人的發現,這以前沒有平仄的概念,對仗亦沒有平仄相對的規則。有了四聲以後,近體詩根據平仄相對的規則組成了四種基本句式。
1.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
2.平起仄收式 :【平】平平仄仄
3.仄起平收式:【仄】仄仄平平
4.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
每一種句式作為首句,後面根據相對和黏連的規則,形成四種基本近體詩的詩體。
例如第二種平起仄收式 近體絕句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秋溪紅葉落,風雨入哀弦。一枕相思淚,新年疊舊年。例如第四種:仄起仄收式 近體絕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身是飄蓬子,心如劫後灰。惟憐樓上月,猶是故鄉來。四、黏連黏連的規則形成於初唐,雖然南北朝後期有了黏連無誤的格律詩,但那是無意識形成的。到了初唐上官體風行的時期,黏連有了理論基礎。例如剛才舉例的詩: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身是飄蓬子,心如劫後灰。惟憐樓上月,猶是故鄉來。第二句第二字如,是平聲,第三句第二字也必須是平聲,憐。
結束語近體詩對於格律的要求就是以上四個方面,無論是五七律還是排律,都必須在平仄、對仗、押韻、黏連上符合要求。近體的絕句不要求必須對仗。
-
8 # 小華23320
詩詞包括古體詩、近體詩和自由詩。古體詩對韻律不是很講究,自由詩也叫新詩,注重的是意境主題,是寫作者的自由發揮為主要特徵。
近體詩實際上就是我們通常所說唐詩之類的總稱,這類詩的鼎盛時期大約在唐代,所以也被人們稱之為唐詩。
近體詩的格律說起來很簡單,也不過就是平仄、押韻和對仗。可是使用起來卻非常嚴苛。
可謂是:
格律舞文弄字裡,
詩詞研墨話人間。
精言妙語寫美麗,
頌事典情畫神仙。
以七字句為例,看看格律的應用。
首先要知道,四句稱絕,如五絕七絕;八句為律,如五律七律。
無論五律五絕,每一句只有五個字,同理,無論七律七絕,每一句只有七個字。
看看七律,每兩句為一聯,這八句就有四聯,分別是首聯、頷聯、頸聯和尾聯。
從平仄的角度看,每兩字為一節,一句話就有四節,每句前三節的後一個字,也就是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必須平仄相間,如第二字平聲,則第四字必須仄聲,第六字必須平聲。反之,若第二字仄聲,則第四字必須平聲,第六字必須仄聲,這是同一句子裡面的平仄規則。
同一聯內上下兩句之間則必須平仄相對。如上句二四六位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則下句二四六位必須是:仄平仄(或者平仄平)。
這裡還必須注意避免孤平和三仄(平)尾。
孤平是指一句話內,沒有兩個平聲字緊密相連,每個平聲字前後都是仄聲字,這是不允許出現的。
三仄(平)尾是指每一句的最後三個字都是仄聲字(或者平聲字),這也是不允許的。
聯和聯之間還必須相粘,這是發生在二三句、四五句、六七句之間的事情,即:第三句二四六位字的平仄必須與第二句二四六位字平仄相同,即若第二句二四六位字的發聲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則第三句二四六位字的發聲也必須是平仄平(或者仄平仄)。四五句及六七句之間的平仄,同理。
從押韻的角度看,無論律絕,都必須押韻。即:偶數句的最後一個字必須出自同一韻部(鄰韻除外),那麼絕詩至少有兩個字出自同一韻部,律詩至少有四個字出自同一韻部。
目前比較流行是平水韻。
當然還有詞林正韻、新韻等,都可以使用。但是不能一首詩使用兩種不同韻類。
從對仗的角度看,要求每句字數相同,上下句之間還必須詞性相同,名對名,動對動,形容對形容。
還必須句式相同,即單對單,雙對雙,連綿對連綿,偏正對偏正。兩字表達對兩字表達,一字表達對一字表達,只有如此,才叫工整。
這些都是格律詩的基本要求,供參考。
-
9 # 老鬼畫符
由於人的文化水平,年令大小,社會閱歷等諸多問題,,因此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是不同的,也不是一二句話都說清楚的,
我個人認為,開心就好,實踐證明,高人在民間,古人云,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往往有些文化人太注意″規矩"寫出的東西末必比那些“江湖人″寫的東西品格高,的確有些″平民"率性而作,令人叫絕,令人叫好,有人動不動說張三失律,說李四″什麼",我認為不可,也不妥,
這裡是大眾的舞臺,是大眾養心修性的地方,不是比武擂臺和研討詩詞格律對聯平仄的會埸,如你個人小圈內切磋未必不可,但還看人家願不願和你切磋,我認為,能說就說二句,不能說就繞道離開,不要傷人和氣,冷了人心,更不能自命不凡,在這裡也勸勸那些″拾破爛,東拼西湊,驢頭不對馬嘴,半瓶醋"的人,收收心,不要為了″掙錢"或假裝″文人",糊編亂造,使人笑話,總之,這裡的天要藍,這裡的水要清,開心就好!
-
10 # 笑看人生202712927
全句的平仄聲調要求十分嚴格,若有一個不對,就算犯規,其實犯規了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最大說不懂,但犯規了寫出了出彩有意境的詩句,千人萬人傳誦,這個帳怎樣算划著?比如李叔同的《送別》,就沒有詞牌名,當然平仄就相對寬鬆了,甚至可以忽略平仄。一壺濁酒盡餘歡,今霄別夢寒,句子多美。
-
11 # 路上有心人
謝謝邀請。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格律詩,共分為三種:絕句、律詩,排律。對格律的要求如下1.句數:絕句,四句;律詩,八句;排律,十句以上,必須雙句,一般情況下十二句和十六句的較多。2.字數:五絕,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個字;七絕,每句七個字,共二十八個字;五律,每句五個字,共四十個字;七律,每句七個字,共五十六個字;排律,五排,每句五個字,七排,每句七個字。3.平仄:絕句對平仄的要求不是很嚴格,古人絕句中平仄有好幾種變化;律詩和排律,有嚴格的平仄要求,至少是每句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4.押韻:絕句,一般是一二四句必須押韻,極少數二四句押韻,律詩和排律,雙數句必須押韻。5.對仗:絕句不需要對仗;律詩和排律的對仗要求是第一二和末尾兩句不需要對仗,其他都要兩兩相對。比如律詩的第三四句(頜聯)和五六句(頸聯)必須對仗。以上僅為個人觀點,不妥之處還請批評指正,謝謝。
-
12 # 東山月53
這個問題我不打算多說。懂詩的人看了,覺得是老生常談。不懂詩的人你說得再多也是對牛彈琴。願學詩又有興趣的朋友,我推薦一個人一一“老街味道"。他在這方面說得比較詳盡,初學者可以參考。
-
13 # mqy147258
一、平仄,是重要的格律因素。
平仄的作用是構成一種節奏,即聲律。
1.五言律詩,句子的平仄,有4個型別:
A 仄仄仄平平 a 仄仄平平仄
B 平平仄仄平 b 平平平仄仄
2.七言律詩,句子的平仄,有4個型別:
A 平平仄仄仄平平 a 平平仄仄平平仄
B 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仄平平平仄仄
3.在平仄四類句型變化中,講究粘、對、孤、拗、救。
粘、對,是指上聯的對句與下聯出句平仄型別,必須是同一大類,如上聯對句是A型句,則下聯出句是a型句,則是平仄多樣化的需要;
除講究粘對外,還要講究孤平,拗救。如B型句,七律第三字,五律第一字,必須是平,否則犯孤平。拗救,就是把該用仄聲的字,改為平聲字以補救,合稱拗救。
二、對仗,用韻。
1.對仗。
律詩分首、頷、頸、尾四聯八句,中間兩聯用對仗。律絕,是擷取律詩四句,要求對仗仍與律詩相同。
對仗,有詞類對,工對,顏色對,數目對等。如果一聫對仗基本意義相同,叫"合掌"是詩家大忌,如"中華兒女"對"炎黃子孫",即為"合掌"。
對仗有特殊型別,流水對,如駱賓王《在獄詠蟬》不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借對,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2.用韻。
位置,律詩是二、四、六、八句押韻;絕句是二、四句押韻。一般用《平水韻正》《中原音韻》。
三、句式,語法。
1.近體詩的句式,一般是每兩個音節,構成一個節奏單位,每節奏單位,相當一個雙音節詞或片語。有的還要跨兩個節奏單位。如李商隱《無題》相見一時 難一別亦難 。
往往句子以三字結尾,可細分為二一或一二,或做較大的節奏,但它們要相成整體。如杜甫《登高》無邊一落木一蕭蕭一下,
2.語法。省略,倒裝。
近體詩,語言要特別精煉,有動詞謂語省略,有主語,介詞、連詞省略;
有的語序的倒裝,在散文中是難理解的。如: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杜甫秋興之八》
(鸚鵡啄餘香稻粒,鳳凰棲老碧梧枝。)
上述所說,只是簡略之說,有的在友們的有關文中己有所闡述,有的由篇幅所限,缺少例子,僅此說明。友們認為如何?
-
14 # 梧桐樹邊羽
首先我們弄清楚“近體詩”這個概念。近體詩專指格律詩。
初唐時期宮廷詩人在前人的基礎上,研究音韻,對仗,平仄規範了格律詩。古體詩是沒有平仄一說的,大致押韻就行。格律詩出來後,迅速引領詩壇,和唐以前的古體詩相對應。當時的詩人們就為這種新出來的詩體取了個名字:“今體詩”。唐朝的人當然稱自己的發明為今體啊。
不過對唐詩的總結,是到了宋朝才慢慢完成的,宋朝文人總不能稱這種詩為“今體”吧?所以在進行歸納總結時,就把和古體有明顯差異的格律詩命名為“近體詩”。這個名稱一直沿用到今天。近體詩和古風一直就是中國詩壇上僅有的兩種詩體,直到近現代的白話詩體——現代詩出現,中國的詩才被分為三大塊:古體詩(古風),近體詩(格律詩),現代詩(近代詩,當代詩)。
近體詩就是格律詩,所以基本上所有的格律要求都是近體詩必須遵守的,否則就是古風或現代詩。
格律詩分為律詩(五律,七律),絕句(五絕,七絕),排律。
這其中排律不但要嚴格遵守格律對仗,還須得在十句以上,格式偏死板,有八股的味道,歷來很少有佳作。我們來看律詩和絕句的格律要求。
首先是句數。律詩為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絕句為四句,五絕二十字,七絕二十八字。這是最基本的,字數句型不對直接排除出近體詩。
然後是押韻。律詩絕句均要求一韻到底,而且格律詩大多數情況下韻腳是平聲。少有的壓仄聲,就要根據其他格律要求再分析。為什麼近體詩大多押平聲?因為仄聲急促,音重,鏗鏘有力,多用來在古風中表現悲壯,慷慨,戰鬥的激烈感情衝突。而格律詩的風格相對而言偏柔和,更適合平聲收尾。而且仄聲給人感覺就是忽然停頓,話沒有說完,所以絕句的第三句一般都是仄聲,這樣才更好的匯出最後一句以平聲完結。
第三是平仄。格律詩的平仄是固定死了的,四種基本模式。然後五絕,五律,七絕,七律四種變化,總共就是十六種模式。除了一些可平可仄的位置,其他地方如果出現平仄錯誤,基本上這首作品就廢了。當然了,出於“不以詞害意”,有些不符合平仄的現象實在沒辦法避免,就要在上句或者下句同樣出律用來“拗救”。
第四是對仗。近體詩中的絕句是沒有對仗要求,但是手藝高超的詩人會使用,讓句子變得更加工整漂亮,可以前兩句對,也可以後兩句對,這個問題倒是不大。像“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種前後聯全都工整對仗的極為罕見。
而律詩(五律,七律)的頜聯(三四句)和頸聯(五六句)在開始制定格律的時候,是要求必須對仗的,但是後來詩風發展,頜聯就不嚴格要求了,但是頸聯必須對仗。大家可以自行搜尋七律,五律的第五六句,會發現都是精美對仗的句子。這是格律律詩,也就是近體律詩的硬性要求,達不到這一點,直接可以判定不是近體詩。
第五是寫法。多遵從文章的“起承轉合”的行文方式。當然這一點並非判斷格律詩的根本依據。這裡就不展開講了,以免離題。
以上就是近體詩的格律要求。
-
15 # 黃宇芬
老街先生是學究派的答案。我己初學者說顯淺,扼要些吧。
近體詩是唐人就他們的時代相對古體詩而言的。它與古體詩及新體詩區別在於:一每首詩和詞都有限定的句數和字數,不能增減,形成詩詞體的一種整齊美和錯綜美。二必須按一定的平仄格式填寫且有嚴格的押韻要求,伎之具有悅耳音律美。三講求對詞體仗,使詩、詞體富於對稱美。四還有一些規定的忌戒。如處理平仄1不能犯孤平2不能出現三平調和三仄調。
由於篇幅所限,扼要講,詩詞博大精深,緊記,初學者循序漸進,先看普及資料再踏入高水平大部頭書研讀,否則自打信心,半途而廢。祝你如意成功。
-
16 # 蘭生古園
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數、句數、平仄、押韻和對仗(絕句不要求對仗)幾個方面,主要有三點:
1、每句必須平仄相間,同聯的兩句必須平仄相對,聯與聯之間必須平仄相粘,即“句內相間,聯內相對,聯間相粘”;
2、除首尾二聯外,中間幾聯必須對仗;
3、一般來說,詩韻必須押同部到底的平聲韻。
回覆列表
格律詩通常四大格律,新手可以手機應用寶下載智寫詩詞 ,裡面有格律的,七絕五絕七律五律詞是詞林正韻裡面也有各種詞牌格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