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月奴

    我為什麼對過學不感興趣,原因我想有如下幾條:

    第一、國學本身的發展並不如人意。我們都知道現代意義上的科學,文化都是由歐洲人主導的。國學是指我們國家傳統文化,制度,技藝,其精神內涵多少是與現代社會不想融洽的,當然這並不是說我們的文化就是落後的,只是因為我們民族文化在向現代化發展的積累,轉變方面還是有所欠缺的,這需要我們努力實現我們民族文化精神向更加先進,更加契合現代社會精神的方向發展,積累。

    第二、就是國學設定的一些科目多少是與社會發展、當下青年人的審美觀念脫節的。造成這樣的局面我認為原因有三,a就是傳統文化的社會基礎基礎比較薄弱;b社會發展的主流是工業化智慧化,我們的國學是農業社會幾千年的積累創造,這造成了一種相位上的錯位;c最主要的就是現代社會生活壓力更大,社會變化節奏快。國學是需要經年累月的體悟,感受,這需要非常好的經濟基礎。

    第三、興趣的培養原生家庭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顯然我們現在的家庭成員本身的國學修養就比較薄弱,國學修養是需要經年累月的薰陶,有時候這種薰陶並不能透過培訓、學習獲得。

    第四、各種形式的文化流行,但是我們現在的社會沒有系統的認知,國學也是其中的一種,這需要我們學人將我們的文化精神注入其中,而不必特別計較具體一種文化傳統,技藝的流變乃至消失,發展就會有這樣的現象,但唯有精神長存。

  • 2 # 紅色朵依納

    國學,這個稱呼本身就有毛病。並不是背誦詩文、經典文章、寫寫書法,穿穿漢服就算是國學。可以統稱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我們對傳統文化的推崇和堅持,是我們民族的底線,是我們中華黃膚色人種的重要精神源泉,這是我們的祖宗所在、國脈所在、民族精神所在,不可荒廢!

  • 3 # 無心命理研究

    對國學不感興趣是還沒有認識到國學能解決現實社會中的許多疑惑和問題。我是學工的,搞過科研也搞過行政管理。說實話,在四十歲之前,我對國學也不感興趣,也曾言必講科學,文必論歐美,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發覺按西方那一套,根本解決不了現實社會中的許多矛盾和問題,才轉向從國學中尋找答案。透過對國學的學習,發現國學博大精深,先聖們有極大的智慧,我們現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在他們那裡就不是問題,中華文化真是偉大,延續了五千多年的文明!但國學中也有和社會發展不適宜的,需要我們去審問、慎思、明辯,取其精華,棄其糟糊!

  • 4 # 務必要追求真相

    我對國學挺感興趣的,認真學習並思考,才能發現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是有害的,也有許多是利國利民的,而不是一味的迷信…

    比如佛教,許多人以為佛教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其實不然,佛教原來是源於印度的。

    許多人一邊鄙視印度人(叫他們為亞三),一邊又去寺廟燒香跪拜印度人(諸佛菩薩都是印度人),並信仰印度人所創造的佛教,這其實是不合適的。

    佛陀出家便去了印度,他的悟道成佛、傳佛、涅槃都在印度,他的僧團人員也都是印度人,這些僧團的部分人員後來被佛徒演變成了菩薩…

    沒有古印度教的輪迴、業報、化身等教義為根基就沒有佛教了,漢傳的大乘佛教其實是比原始佛教更像印度教的。

    佛經明說了佛是教導者,是覺悟了的人,並不是神,是不佑人也無能佑人的,但偽佛弟子為了騙錢卻造假說佛能佑人,誘騙中國人去跪拜印度人…

    考究歷史還原真相,才是真智慧清醒人。胡適曾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擅長考據,把佛教東傳時代, 看成中國的“印度化時代”。

    胡適先生論佛教:信仰印度化是中國之大不幸,我必須承認我對佛家的宗教和哲學這兩方面皆沒有好感。事實上我對整個的印度思想——從遠古的《吠陀經》的時代,一直到後來的大乘佛教,都缺少尊崇之心。我一直認為佛教在全中國”自東漢到北宋”千年的傳播, 對中國的國民生活是有害無益, 而且危害至深至巨。

  • 5 # 一隅一曦

    對於國學不感興趣,應該也不是全部不感興趣,不然你應該放棄用中國文字書寫,用中國文字上網,這一點應該要理清楚。

    其實〔國學〕二字包括範圍比較廣泛,國學涵蓋了有人類以來,中國人的所有文化歷史創造,包括吃飯用的碗筷,所有流芳百世的文字著作,此等都屬於國學範疇,國學應該應用在每個中國人的平常生活中,點滴不顯,其實已經融入進血液。

    中國人的行事作風雖有大不同,但一定有相同,因為自出生就受到國學的薰陶。

    看過一個故事,說:

    有幾個姑娘在賣雞蛋,一旁有一位老太太也在賣雞蛋,故事主人公心生憐憫,上前買了老太太的雞蛋,在付錢時多出2角找零,故事主人公付完錢就走進人流,有意沒等老太太找零,本來就是同情老太太,歲數都那麼大了還在做營生。結果他沒有想到的是過了好長好長一段時間,老太太在他必經之路等著他,把多出的2角錢塞在他的手中。

    看似一個小故事,故事裡的主人公和老太太的行事風格有幾點可以羅列一下。

    1、主人公的善待老人。

    2、主人公的同情心。

    3、老太太的真誠。

    4、老太太的不食嗟來之食。

    以上幾點都是國學著作裡能尋到足跡的正見理念,可說對於國人的影響深入骨髓。以上幾點又有幾成的國人追本溯源,自身不帶的這些特點和國學理念呢?

  • 6 # 書友文心

    對國學不感興趣,應該會是很多人的心聲,甚至我們對國學的具體內涵都太好有清晰明確的定位。其原因,不能僅僅地去責怪我們對傳統文化的不重視,更不能認為我們崇洋媚外,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

    國學作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現今上至國家下至普羅大眾,都開始有了重視的意識。奈何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我們作為含蓄內斂的國度,我們的先人們表情達意也更加精煉!所以在文字層面,今人與古人會產生代溝,這也是我們對國學失去興趣的原因之一。

    所以,當前任道重遠的事就是將國學平民化,普適化。

    其次,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之下,浮華的世界,浮躁的內心,我們更多傾向於有的放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人們的功用目的性比較強,或許很難靜下心來像古人般澄明內心。所以,將國學的功用性、實用性體現出來尤為必要。許多西方流行的實用心理學與我們國學思維有異曲同工之妙。

    國學精粹需要我們去發掘,去傳承,不必作為學習任務去強求,卻可以作為內化我們自己的一種方式!

    個人愚見,還望各位指正!

  • 7 # 金蟬65598

    興趣沒有為什麼,就像喜歡一個人一樣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也勉強不來。或者時間沒到,亦或開啟方式不對?在喜歡的背後可能附加著一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也沒必要勉強自己對什麼有興趣,也許到了對的時間對的地點就能水到渠成了呢!做個善良的人就好,興趣會找上你的。

  • 8 # 燕然居胥

    你對國學不感興趣的原因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很多人對國學不感興趣,是因為枯燥、看不懂。

    中國國學典籍眾多,經史子集、四書五經,從先秦散文、百家著述、魏晉小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燦若煙海,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用詞晦澀、典故眾多,需要認真去研讀,才能解其中之味,甚至精心研讀了,也不解其意。

    在現在這個快餐社會,很多人奉行的是簡單閱讀、拿來即用,古文國學顯然沒有這個功用。所以很多人就對國學沒興趣了。

  • 9 # 細水長流JJ

    1.首先:自己可能接觸的國學文化比較少,即使學習過,也可能是最基礎的,比較淺顯的,只看其形,不聞其味。

    2.其次:我們周圍環境的影響。因為現代很多人對國學有歧視,認為學習國學沒什麼用,特別是父母在孩子上大學選專業時,一般會選當時比較熱門就業機會較多的專業。這樣會連線影響到孩子的認知,不會太多關注國學。

    3.再次:國學範圍很大,內容十分廣泛,並不是用幾年時間就可以學會學完的,它是一項長久持續不斷迴圈學習的事情,甚至終其一生都無法學透學完。這是一項考驗我們的毅力耐心的學習!

  • 10 # 加繆不抽菸

    因為從小的教育基本上都是西方式的,雖然不能說全盤西化,但是現代化是什麼意思?我們從小自以為的文化驕傲,更像是一種思想洗腦,並沒有接觸過中國文化的精華,只是一味鼓吹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幾處在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景點,長城,故宮…但是你接觸過?深入過嗎?真正的文化學習,以及對自己文化有信心,不應該是這種樣子,這也是中國文化面臨的問題。每年大批遊客去往文化景點,除了拍照還有什麼呢?還有一種精神上的失落。

  • 11 # 寂寞的石頭

    國學的世界是多元的,你不感興趣的部分可能是經典史籍,詩詞歌賦,這也是可以理解的,也可能你並沒有找到那個關鍵的切入點。國學的國是指中國,學是指文化,你身為一箇中國人在中國生活,你的語言文字,衣食住行都是中國文化的體現,只是你不覺得而已。

  • 12 # 天意如刀

    現代不喜歡國學的人很多,不單單是您一個。但是能把這當做一個問題,說明你已經在接觸國學,有了興趣的萌芽。

    至於不喜歡的原因,我想有兩個方面的原因。首先,起點;其次,年齡。這兩個方面的原因可能同時起作用。

    比如說,近年來國學漸熱,但是很多孩子的起點都是《三百千》這些老一套的東西,這是祖宗的發矇方式啊,怎麼敵得過手機和電視?枯燥的強迫式的填鴨教育方式,只求背誦而不求甚解,教師本身的國學素養,都造成了孩子們對國學的不喜甚至牴觸。再加上當下的應試教育,孩子們大抵就是走走過場罷了。年齡小,擔子重,哪有時間學勞什子的國學?

    成年人也是差不多,爆炸式的資訊增長,多種多樣的娛樂方式,都把人們有限的時間和精力佔用和擠壓著,拿什麼去喜歡‘枯燥無味’的國學呢?

    個人建議,加大閱讀量,比如一些經典的中國近現代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中應該有很多引經據典的東西,為了理解這些東西,你就會去接觸相關的知識,慢慢的培養興趣,堅持一段時間你會發現,國學寶庫的大門,關的也不是那麼緊呢!

  • 13 # 舊日如昨

    因為了解國學太少,所以看不懂國學。國學語言豐富細膩優美,令人回味無窮。國學四大名著,唐詩宋詞元曲,美不勝收!四書五經倫理道德,周易兵法奧秘無窮!

  • 14 # 老璞

    中國外國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青少年一般都喜歡流行藝術,對古典藝術都不太喜歡。但耳濡目染,時間長了之後,就有一些人漸漸地對古典藝術開始感興趣,有些人甚至慢慢的變成愛好,甚至變成了職業。

    比如西方的古典音樂,芭蕾舞,歌劇;中國的京劇等傳統戲曲,曲藝;日本韓國的傳統藝術,這些藝術的表演場所,除了學校組織,家長帶領,一般孩子是不會去主動看的,他們更喜歡去看歌星演唱會。

    國外這方面做的好的國家,會有意識的從小開始,做普及介紹性的工作,建立孩子們的興趣。

    所以,對國學,或者說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是很正常的事情。也許一方面從小接觸這方面的東西少一些,另一方面沒有人介紹,或者沒有經過學習,很難了解到一些表象背後的文化因素,因此不能建立起內心的共鳴。也就是“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沒有人介紹,不透過學習,是不能成為內行的。

    前幾個月看到一個新聞,說北京一些京劇劇場慢慢的有很多年輕人來買票看節目,一問,原來是郭德綱的粉絲,因為經常聽郭德綱相聲裡表演的京劇唱段,包括郭德綱也經常介紹宣傳京劇和傳統曲藝,所以一些年輕人想來看一看京劇完整的表演是什麼樣的。這就是很好的現象。

    郭德綱說過一句話,沒有一門藝術能得到所有人的喜愛,文化也一樣。可是作為中國人,雖然不喜歡,瞭解起碼的國學常識和傳統文化的知識,是每一箇中國人都應該做的事情。

    起碼和外國人聊天,別人提到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如數家珍,我們也能說出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

    對於國學、傳統文化,可以不感興趣,但應該有所瞭解。

  • 15 # 抖機靈專家

    我為什麼對國學不感興趣?

    這個“我”指的是你個人,你為什麼對國學不感興趣,應該由你自己來解釋才對,這是自問自答題,竟然堂而皇之的發出來,並且,還有這麼多人替你回答。呵呵

  • 16 # 手機使用者50843728796

    也有同感,不知為什麼,對現在流行的國學沒有多少興趣。後來琢磨了一下,大概是“理解能力有限”,或許是不對“脾氣”,咱就弄不了那些個勞什子。說倒是略知一二,也許作為歷史研究是有價值的,但盧果說興趣,那麼,說,是不多的。,

  • 17 # 石鼎文

    狼是因為羊的存在才成長的!比如,印度的社會邏輯為,高種利用低種性保衛高種姓統治低種姓與賤民的!大家可以笑他,但是這是客觀事實,客觀的悖論!文明越古老,奴化的基因越強大!國學當然也存在這樣一個悖論,叫我怎麼去愛它!站在史官的角度,毛澤東打倒儒家是完全正確的,但是儒家依然死灰復燃!現代儒家利用″愛國"來綁架人民,這個邏輯定非常荒謬的,愛國≠接受奴化學說!

  • 18 # 時代傻瓜李博士

    不感興趣就不要學,對你不會有什麼影響。你可以把時間花在學習些有用的東西上,如:

    ①自然科學;

    ②經濟學和管理科學;

    ④數學、邏輯學和計算機科學;

    ⑤工程技術類學科。

  • 19 # 笑著看西方

    你不對中華文化感興趣,你對什麼感興趣?你的骨子裡流著中華民族的血液,你竟然說這樣的話,難道你不是你媽生的?愛國,愛中華文化,愛母親是每一個有良心的中國人必須做到的 你不愛國學就離開,到外國去,你就明白了,如果你是中國人就感覺自己是錯誤的認識,最終明白什麼是寡廉鮮恥。看來你的良心已經出問題了。

  • 20 # 非雲非鶴801

    為什麼很多人對國學不感興趣?這個問題細說起來有點龐大了,大概要長篇大論,所以只能簡單地說說。

    這裡首先必須弄清國學二字的本來意義是什麼。拙以為我們現在常說的國學二字是被誤導了,被綁架了強姦了,對於很多人來說,一說國學居然會想到的就是《弟子規》、《女兒經》之類的東西,其實國學豈會如此膚淺低俗?或者有點基礎文化的人就以為國學等於儒家和儒教……其實所謂國學,是非常浩瀚輝煌的,任何單一的理解都是以偏概全,成為誤解。

    真正的國學,概括地說,應該是中華幾千年來的諸子百家,是有重要意義有深遠影響的諸子百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真正稱為“子”和“家”的,你有權有錢能寫幾個字背幾句書,也不一定就有資格成為“子”稱為“家”了,很多奸臣奸相濫文人荒唐君王,也常常能說會道,寫文章,但是他們絕對不是什麼子和家。所謂諸子百家,是成體系,被公認,有好德性的。墨家農家陰陽家等等都算是,而欺世盜名者絕對不是。

    諸子百家,一定是理論滔滔不絕,也一定能實用的,如果只不過能玩空談,那肯定也只能最終被拋棄。比如“兵法十三篇”,你不能只是寫寫遊戲,你還要必須能指導打仗,克敵制勝,否則就是一張廢紙,一堆破竹簡,屁用沒有。諸葛亮最後為什麼要斬了馬謖?因為紙上談兵誤大事!

    說到國學,不免想到讀大學和考研。我們設想一下,如果讀書考研,完全不能實用,考研了讀畢業了並不能混到飯吃,找好的工作,提高待遇,你看還有誰會去瘋瘋癲癲地考研!人,沒幾個真的會傻得那麼可愛。

    任何東西,最怕誤導誤會誤解。比如孔子,他原本是一個很有本事的人,那年頭,當老師必須近乎於全才才行,就跟我們知道的武林一樣,你沒真本事卻去收徒弟開武館,馬上就會有人來攪場子,把你打趴下。孔子做老師,那是文武雙全的,很多科目都必須教,不僅僅是背幾句書,騎馬,駕車,射箭,格鬥,都要教的,所以孔子也是精通武功的,事實上,沒有好武功,周遊列國也走不了幾步,遇上盜賊,就可能要了你的命。所以你讀過《論語》就知道,孔子還要教學生“六藝”,他那碗飯也沒那麼容易吃。只是後來慢慢的孔子就在人們印象中成了個“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東西,這是誤解,孔子的失敗是他的政治追求,這是後話,他後來成為聖人也是歪打正著,陰差陽錯。

    國學一旦被誤解,就會南轅北轍,離題萬里。比如老子和道家,好多人一說起老子與道家,就說叫“無為”,是消極,屬於“不入世”,是不可取。其實,這是典型的一知半解,斷章取義,或者是故意胡說八道。你如果把老子的那五千多字原文認真地讀讀,你就知道了老子的原話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只是前提,無所不為,無所不能才是最後的落腳點。老子的話裡還說: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器晚成!老子所看重的是“成大事”,不是小打小鬧微不足道的沾沾自喜,他所追求的是最高的境界。

    斷章取義,曲解誤會的嚴重後果是,錯把黃金當砂子,珍珠不如玉米粒。這是無比的悲哀。

    國學,我們也要知道它的本來面目和意義,它不是虛無縹緲,不是裝點門面,不是膚淺的嘴上賣弄。正確的研習國學,厚積薄發,那是價值無量的,不僅僅是理論的精神方面的,更是物質的。完全脫離物質的精神,那是精神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朝四百萬兵力為何打不過清軍十二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