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翊翊浩浩尉尉
-
2 # 說經一篇
如果我沒記錯,大明兵力最鼎盛時期是永樂年間,全國兵力也只有兩百萬,除去常駐兵和其他親衛能進行對外戰爭的也不過五六十萬,何來四百萬之說?
-
3 # 山村的鼕鼕
首先闡明我的觀點,明朝不是亡於清軍,而是亡於內亂。
我不知道題主從哪裡得到的資料說明朝有四百萬的兵力,但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明朝不可能有這麼多的兵力,以明朝的經濟實力,絕不可能養的起四百萬的軍隊。
其實明朝的軍隊數量並不多,朱元璋時期常規部隊人數是100萬,朱棣時期,軍隊數量是最多的也只有150萬,土木堡之變時期明朝的軍隊下降到70萬,加上10萬的錦衣衛也只有80萬軍隊。萬曆朝由於和日本人交戰,軍隊數量有所增加,在90萬左右,但在崇禎年間,軍隊數量卻又再度下降為80萬。
大家先來看一組資料。
崇禎元年(1628)年,陝西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
崇禎三年(1630)皇太極攻佔永平四城,後被明軍收復。
崇禎八年(1633)農民大批度過黃河,進入河南地區,河南爆發農民起義。
崇禎八年(1635)農民起義軍攻克鳳陽,掘黃陵。明朝調集7萬軍隊在中原地區會剿。
崇禎九年(1636)張獻忠、羅汝才部進入四川,攻克大批州、縣。
崇禎十一年(1638)招降張獻忠,剿滅李自成部,農民起義進入低沉。
崇禎十四年(1641)李自成部死飛復燃,攻克洛陽。
崇禎十五年(1642)李自成部在襄城大敗明君軍,圍開封。
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上吊自殺,明朝亡。
明朝的80萬部隊,南方邊境陳兵20萬,北方邊境陳兵20萬守護邊境,西方邊境駐軍10萬守護邊境,東邊沿海陳兵10萬,預防倭寇。還剩下20萬部隊,常年奔波各地平叛。又哪裡來的軍隊抵禦孤軍深入的清軍。
崇禎時期,各地常年暴亂起義,各地官員都在忙於在自己的地盤內平叛,守護邊境的守軍又不能用。雖然有80萬大軍,但真正可以用來投入戰鬥的可能也就只有20萬人之眾。
所以不存在四百萬大軍打不過12萬清軍的說法。
清軍的戰鬥力雖然強悍,但明軍也不弱,遠的不說,就說萬曆三大徵,明軍橫行朝鮮境內,打的倭寇丟盔棄甲,海戰還是陸戰,都完虐倭寇。
明朝之所以亡,不在於崇禎,更不在於明朝軍隊戰鬥力不行,而是明朝的氣數盡了。各地天災不斷,起義迸發,常年戰亂,民不聊生,很多士兵已經出現了厭戰情緒,且明朝政府不僅發不出軍餉,連軍糧都供應不上了。
無論是農民還是士兵都不想打仗了,官僚集團更是抱著在哪朝做官都一樣的心態,爭相投降了清朝,並且幫助清朝快速的平定了內亂。
換句話說,我認為清軍之所以能夠奪得江山,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撿了漏。如果能夠給崇禎幾年時間來平定內亂,清軍再入侵,估計亡的就是清軍了。
我是史書三千,希望大家多多支援,點點關注。喜歡就贊一個。
-
4 # 人民正能量
我想首先要明白一個問題,明朝是亡於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軍的,並不是亡於清朝軍隊,只不過後來李自成的迅速腐化和沒有處理好吳三桂問題,才導致李自成的失敗和後來潰敗千里。
正因為吳三桂投降清朝,才導致清軍入關,共計農民軍和明朝軍隊。但是此時的農民軍和明朝軍隊一樣都是一隻沒落的軍隊,一隻腐化的軍隊,一隻沒有戰鬥力的軍隊。
明亡以後,作為瘦死的駱駝,其本身還是有幾百萬軍隊的,這是事實。但是作為一隻沒落的軍隊,其失敗是必然的,首先其上層沒有一個穩固的領導核心,南明皇帝一換再換,內部政治鬥爭不斷,即使有賢敏的大臣和將領,也是苦於政治鬥爭而無法自拔。其次,軍隊戰鬥力已經完全的不堪一擊,作為沒落的軍隊,人心渙散,猶如一隻缺乏靈魂的部隊,缺乏有力的領導,也不能保證打勝仗。再次來說,缺乏有力的後勤保障,飯都吃不上,更何談打仗。
相反我們來看一下清軍,前面有吳三桂的明朝精銳部隊做先鋒,後面是一直新興的強大的有戰鬥力的軍隊做指導。豈有不勝之理!
-
5 # 仙骨生秋
滿清第一恩人就是我阿桂哥,阿桂哥想當皇帝又不好明著來所以想借達子的手先搞垮明朝然後比達子還著急追殺明朝剩下的皇室成員,讓後達子成立清朝後他在反清復明,明朝皇室讓他殺光了讓後學習下趙匡胤可惜可惜讓康熙給滅瞭如意算盤便宜達子了
-
6 # 靈蛇觀史
首先明朝四百萬兵力打不過清軍十二萬人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太大的問題。說明朝打不過清軍,主要就是說明亡而清代。事實上明亡是以崇禎皇帝煤山上吊為標誌的,而崇禎的死是因為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城,皇帝覺得無顏見烈祖烈宗而以發披面而上吊自縊,從此始,明已亡。
其二明朝的四百萬軍隊。如果硬要說明朝的四百萬軍隊對付清軍十二萬人(其中包括八旗軍八萬餘人加上吳三桂降軍三萬餘人)總體上來說是要算上李自成的一百多萬,加上其他武裝力量。而李自成部與明未力量之間是水火不容的關係,使得清軍有機可乘。
其三吳三桂的獻取山海關。山海關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地位,它剛好處於明軍和清軍的中間,不僅地理險要,而且形成了堅固而完備的防禦體系。如果清軍不攻下山海關,就大規模進入到關內。山海關駐紮關寧鐵騎一旦與各地勤王之師會合必會對清軍形成關門打狗之勢。最終以大漢奸吳三桂的獻關而結束了清軍對山海關的奢望,也結束了明王朝對清軍最後的一道防線。
總體來說明亡先於內李自成,其後才被清軍所代。
-
7 # 智慧手機專營1
首先我感覺題目略有疑問,明朝養得起400萬軍隊嗎?養著看還是養著吃?縱觀明朝中期以後,財政收入一直處於尷尬的境地,常常入不敷出,哪有錢養400萬軍隊?
至於明朝軍隊最終失利,被滿清入關並非因為滿清戰力彪悍,原因不外呼以下幾種……
第一,天時地利人和,三不佔其二,明朝後期氣候鉅變,經常連年大旱,洪澇,蝗災,地震,氣候變冷等等因素造成國家民不聊生,國家步履維艱。再說人和,明朝末年黨爭,而且毫無道理,不為了國泰民安而爭,純粹是為了內鬥而爭。偏激的內鬥,加劇了內耗,衍生了太多的犧牲品。而且君臣不和,一些對滿清前線作戰得力的文臣武將紛紛被殺。
第二,財政弊端,整個明朝中後期財政狀況極差,禁海貿易欠發達,財政增收乏力。支出缺口巨大,天災人禍從財政方面無法快速平息,明朝皇室人口後期極速暴增,坐吃山空。加劇了財政的惡化。
第三,君不賢,臣不明,分崩離析。對待農民起義處置失當,在武力平亂和招安撫慰之間前後矛盾,猶疑不前,以至於後果不堪收拾。並且在國家將亡之時,仍然舉棋不定,試想如若南遷,陪都南京,鹿死誰手。猶未可知。
因此明朝之亡,滿清作為外因僅是次要原因,更多的是內因,大廈將傾必是毀於根基,大壩千里也是毀於蟻穴。
所以擁有八千萬以上人口的明朝,憑藉地大物博,兵員基礎雄厚,戰勝滿清單從軍事上來說問題不大,失敗不是必然。更多的是內政處置失當。如果及時的把想要個官噹噹的李自成招安,就不至於丟了北京。不丟了北京也不至於吳三桂放開了三海關。固守了三海關也不至於滿清入了關。
綜上所述,軍事永遠是政治的延續。一個國家內政清明,上通下達。老百姓安居樂業,再大的強敵戰而勝之也不在話下,反之則恰恰相反。因而明朝敗亡不是滿清軍事多麼強大,而且自身太過腐朽,當時不敗於滿清,他日也將被滅於他敵。
-
8 # 朝史暮想
四百萬的兵力,誇張了。百萬之眾還是有的。
很多人很奇怪,大明不論從武器裝備,經濟水平,國家體制,財政儲備其實一直都是碾壓滿清的。為什麼最後的結果卻是清軍入關,入主中原呢?
其實不論是大明國內的農民軍運動還是外面的滿清襲擾,任何一個問題,明朝只要全力以赴,在付出不小的代價後,應該是能平息的。但是兩個問題同時出現又互相牽制,最終導致崇禎兩邊都無法彈壓,終招致亡國之災。
明朝不是沒有明白人。楊鶴,楊嗣昌父子就是極力主張先剿滅農民軍再去對付滿清。
不同之處在於,楊鶴對農民軍的態度是以招撫為主,楊嗣昌則主張剿滅。
楊鶴先幹,朝廷對農民軍進行招撫。剛開始,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可是骨子裡,各地剿匪軍官對農民軍的招撫變成了一筆生意。朝廷給錢,農民軍歸順,軍官和農民軍首領各自私分。沒錢了,農民軍復叛,朝廷再詔安安家費。所以失敗是註定的。
所以,崇禎被楊鶴,楊嗣昌這對父子一折騰,之後就是徹底沒錢了。沒錢了,招安是不可能了,封建軍隊無利不起早的特性使得其對剿匪完全沒有內在驅動,最後農民運動轟轟烈烈,而也是由於財政問題,大明朝廷不得不放棄遼東退守到山海關一線,勉強維持重兵防禦滿清襲擾的態勢,(其實當時已經很難把滿清完全擋在山海關外了)。
最後李自成攻陷北京城,崇禎自縊,清軍趁勢南下,大明滅亡。
所以我最後的結論是:清軍能入住中原,就是明朝由於沒能及時平息內亂,外加沒錢。
-
9 # 太嗯了
明朝的軍隊為什麼打不過滿清的軍隊,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尷尬的問題。按道理說明朝的火器裝備率不算低,後期也引進了西方火器,但是實際上除非是極少數依仗高牆火炮的守城戰,無論是人數還是裝備都佔優勢的明軍對陣清軍,幾乎無一例外是呈現被吊打的局面。而且比較詭異的是,明朝軍隊經常出現被畏辮子兵如虎,被清軍嚇跑乃至投降的情景,比如說薩爾滸之戰中李如柏部直接被嚇跑,渾河之戰中袁應泰部畏戰不前,入關之後左夢庚帥江北四鎮幾十萬大軍向阿濟格投降等等。不勝列舉。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凡事要對比雙方。
觀明朝,主要有三點:
一、衛所制度的腐敗墮落。大明開國後,朱元璋在明朝將全國建立起衛所制度,並沿襲了元代的匠籍制度,將人戶分為軍籍和民籍、匠籍。軍戶要世代出兵,每一戶固定要出人來衛所參軍,供養都需要自給自足,國家不提供資助,所以平時有一半時間操練,一半時間農作。這樣本身就是個大問題,連全年操練的職業兵,如果沒有經歷實戰的話,戰鬥力尚且要下滑,何況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的衛所兵?後期的衛所兵幾乎就是農戶,見敵則潰。而且衛所兵常年得不到足夠的供養物資,軍備也日益廢弛,最難過的還是軍官們會勒索“月錢”、孝敬等來讓你免除差役,不堪其苦的衛所兵經常出現兵員逃跑的現象。比如一衛的軍隊一般是5600人,一所的軍隊一般在1100人左右,可是到了明朝中期開始,江南衛所因為逃兵的問題,常常兵力不足一半。為了應付檢查,明朝各總兵會派人到逃亡軍戶的家中拉壯丁來補充人數,這樣更加劇了軍隊的水分,因為這些兵員是剛剛硬被充數的,士氣之低可想而知。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軍官們的腐化更加嚴重,因為衛指揮使以下的軍官職務,都是世襲的,他們在永樂之後無需考試即可擔任父親之位,往往並不努力、恣意妄為,所以這些老爺們在作戰時一籌莫展。
嘉靖三十五年(1556),倭寇800多人流竄至浙江慈溪,進攻龍山所。明軍一萬多人前去迎戰。明軍總兵力是倭寇的十幾倍,按照常理,可以全殲倭寇。但是熟悉明軍戰鬥力的倭寇卻毫不在乎,不但沒有逃跑,反而分成三路,由三個頭目分別率領,主動進攻明軍。滑稽的一幕出現了,明軍各部迅速崩潰,四散奔逃。身為參將的戚繼光怎麼也無法讓部下不逃跑,於是自己跳上一塊大石頭,連射三箭,把三名敵軍頭目都射死了。正在逃跑的明軍見狀,就又跑回來匯合。倭寇士氣見狀便退走了。從此戚繼光再也不敢相信衛所兵,而是決定親自募兵,也就是日後的“戚家軍”。但是戚家軍和邊軍終究不是多數,如果被殲滅殆盡則難以恢復。
二、明朝吃空餉、裝備差。空有龐大的人數,裝備差又有何用,難道以木棍對刀劍?因為嘉靖尤其是萬曆皇帝這對祖孫的怠政,到了萬曆後期,全國官員缺額接近一半,全國政府呈現癱瘓狀態。這段時間,裝備的養護、配給、後勤已經完全脫節。比如薩爾滸大戰前,調撥給瀋陽明軍的裝備中,竟然還有正德年間的頭盔和手銃;出兵前,祭旗殺牛,三刀而牛不死,最後氣的楊鎬臉色發青,命身後侍從用尚方寶劍才一劍斬下了牛頭....薩爾滸之戰中,身為總兵的杜松的頭盔在激戰中,由於生鏽而被一箭貫穿。戚繼光就曾在《練兵實紀》中吐槽:“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觀,內裡鐵葉,一片數個眼,鏽爛惟存鐵形,還是好的,其空落如篩子一般,敵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這都是本應該避免的事情,可事實上明朝已然如同一棵枯樹,看似龐然大物,實際上已然行將就木。薩爾滸之戰大敗後,舉國震驚,萬曆皇帝回顧二十年前的援朝戰爭,對比如今的慘敗,不禁愕然痛心。
-
10 # 薩沙
明朝400萬兵力是個偽命題。
實際上,明朝對付滿清的軍隊,長期保持十幾二十萬的規模。
原因有很多,主要是因為明朝沒錢。
著名的薩爾滸之戰,明軍總數為8萬8000人而已,而清軍八旗合共總數約為6萬人(還未計算能夠參與作戰之奴隸民夫)。
雖然明軍還有葉赫部和朝鮮軍助戰,但都是壯聲勢的而已。
真正的兵力,明軍和八旗其實差不多。
我們再看戰略決戰的松錦大戰。
洪承疇在遼東經營多年,傾巢出動,明軍不過20萬人。
相反,清軍卻有24萬之眾。
洪承疇是直到清軍實力的,一度不願意出戰,是在崇禎逼迫下這才出擊。
其實,洪承疇到任之後,首先向崇禎皇帝建議編練新軍70萬人。
然而,明朝沒錢,最終洪承疇僅僅編組了4萬新軍,它的麾下5個總兵名義上各自編組1萬人,加起來也就是9萬而已。
最終洪承疇可以使用的總兵力,不過20萬,兵力還不如清軍,這還打個屁,真敢主動進攻的。
至於中期寧遠之戰中,袁崇煥明軍只有不到1萬人,而攻城的清軍有6萬規模。
說來說去,其實遼東地區明軍就數量上,並沒有太大優勢。
這主要是嚴重缺乏軍餉。
從開始到最後,遼東的軍餉始終都是拖欠的。
到了後來,軍餉拖欠幾個月已經是常態,拖欠1年以上的也是有的。
即便袁崇煥時期,戰局很好,明軍也因為拖欠軍餉差點譁變,其他時期就更別說了。
大家想想,當
-
11 # 世界歷史唯物觀
公元1644年,李自成帶領農民起義軍進攻山海關,而吳三桂則將關寧鐵騎調至山海關中死守。
在山海關即將被攻陷時,多爾袞帶領的清軍在迅速進入其中,並且同吳三桂合力擊敗了李自成的部隊,為清朝的建立拉開了序幕。
在滿清軍隊所抵達的地方明軍不戰而降,沒過多久滿清便佔領了明朝北方所有的地盤,建立了滿清帝國。
那麼明朝明明有那麼多軍隊為什麼不抵抗呢?百萬大軍還打不過十二萬清軍嗎?原因如下:
一:明軍腐敗無能,戰鬥力底下。在明朝末期文官貪腐成性,剋扣軍隊物資糧餉,再加上明朝的將領也沒有作為,導致明朝軍隊幾乎沒有作戰能力。
而且在戰爭中想要獲得勝利光靠人數是沒有用的,作戰是否能夠勝利的首要因素應該在於軍隊戰鬥力的高低,不然歷史上也不會出現那麼多以少勝多的著名案例。
所以,在明朝軍隊的無能之下,即使有五百萬軍隊同樣也打不過清軍十二萬。
二:農民起義消耗了明軍大量的實力,剩下的明軍不願意再做抵抗。明朝末期頻繁發生天災,要麼乾旱要麼洪澇,百姓的經濟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而且朝廷的撥款被地方文官所侵吞,再加上明朝藩王地方官對百姓的剝削,使明朝百姓與政府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這種情況之下,明朝不斷爆發農民起義。於是明朝軍隊在長年參加對這種叛亂的鎮壓中逐漸失去繼續作戰的意志力,所以當清軍入關以後,這些明朝軍隊紛紛不戰而降。
明朝軍隊雖然數量有著百萬之多,但是一大部分都因為糧餉被剋扣或者因為沒有裝備而沒有戰鬥力。
再有著長期的對內鎮壓起義的戰爭,使明朝的軍隊疲憊不堪,無論是士兵還是將領根本不願意繼續打仗。
加上明朝已經衰敗至此,失去了民心,軍隊不願意再為明朝效力。所以明朝軍隊數量雖多,但是卻沒有戰鬥的意志,自然不敵十二萬清軍。
回覆列表
當年努爾哈赤起兵自立門戶時,憑藉的僅是十三副明朝賜予的鎧甲和一些戰馬。經過多年浴血奮戰,終於於1616年統一女真各部,在赫圖阿拉建立後金,從此開始以一國之君的身份,與明朝平起平坐。1618年,羽翼豐滿的努爾哈赤,勇敢地向強大的明王朝發起挑戰,並一舉攻克重鎮撫順,打響了決戰明朝的第一槍。
清軍從1618年起,經歷幾十年血戰,終於在1644年入主中原。26年時間內,清朝在清太祖、清太宗父子兩代努力下,在薩爾滸之戰和松錦之戰兩次決定戰役中大獲全勝,並先後奪佔明朝山海關外的所有城池,使明軍傷亡數十萬,徹底敗在了這個往日不屑一顧的荒蠻部族的手下,明朝萬里江山也歸清朝所有。
論領地面積,滿洲最初所佔不足大明的百分之一,論兵員數量,八旗兵直到入關時也才不到10萬,也不及明朝的十分之一。論財力儲備,更是相差懸殊。僅僅萬曆年間,投入到關外戰場上的用兵費用就高達6000萬兩白銀,簡直是一座銀山。以遊牧漁獵為生的建州女真,恐怕幾代人幾輩子全部掏空家底兒,也遠遠湊不出這筆錢。
然而,歷史就是這樣讓人迷惑不解。弱小的建州女真,最終擊敗了巨人一般的大明朝。原因何在?且聽在下慢慢道來:
首先:明朝後期,吏治敗壞導致國家運轉不靈。努爾哈赤本為明朝遼東大將李成梁之義子。由於李成梁自身貪汙腐敗、爛殺邊民以冒軍功,導致被彈劾調任。李成梁一走,便沒有什麼人能直接控制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正好利用此時機自立門戶、發展壯大。而且由於種種明朝自身原因,錯失一次次將努爾哈赤消滅於萌芽的機會。明朝又黨爭嚴重,致使能有效震懾住努爾哈赤的熊廷弼被"梟首九邊"。努爾哈赤最終做大做強,成為明朝滅亡的掘墓人。
其次:滿清雖是遊牧民族出生,但是清軍中有漢八旗。皇太極將歸附清朝的漢人編為漢八旗並重用他們。漢八旗擅長操槍放炮,滿八旗和蒙古八旗善於騎射。並且滿清初期還招募世界上最好鑄炮師為清軍打造最先進的紅衣大炮。這樣在軍事上清軍不僅和漢族軍隊比沒有裝備上的劣勢,反而因為大量漢人的相助使滿清在裝備上有優勢。
最後:滿清能入關統治中國,其實是因為撿了漢族人自己內訌不斷的便宜。首先,明朝國內爆發大量農民起義導致大量的國力耗在對內戰爭上,這使明朝兩線熬戰無法集中力量打滿清。明朝最後也是亡於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之手。至於明亡後漢族人自己建立的各個政權都互相內訌不斷而且不得民心,相比之下滿清的實力最強。而且滿清入關後許諾明朝舊臣官復原職,並且讓晉商獲得大量利益,這樣便得到大量的漢族大地主和士大夫的支援。得到滿清重用的漢族人紛紛給滿清出謀劃策擁立滿清。
所以漢族人其實並不是亡於滿清,而是亡於漢族人自己之手。這就是為什麼明朝為何打不過清朝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