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黔北小胡
-
2 # 麻桿兒的麻桿兒兄弟
1、選對地方。不是所有能種稻谷的田都能養黃鱔,只有那種蓄水強、地勢低、排水好的田才能養殖黃鱔,大家在選址的地方一定要注意好。選好地方之後要進行簡單的處理。一是最佳化田埂,在原有田埂的基礎上進行抬高加寬;二是挖溝,要再稻田的周圍挖一條相通的溝,夠寬2米、深1米,然後按照在田中間橫豎各挖一條窄一點的小溝,寬半米,深30釐米。
2、投放黃鱔苗。投苗的時間在4月底,要一次性把苗全部投進去。如果還想在稻田裡面套養稻花魚的話,可以和黃鱔苗一起投放,不過在放養之前要用要鹽水泡一下,可以保護魚苗不被感染。
3、餵食問題。黃鱔的肉很細嫩,這是因為它們其實是吃肉的,一些小魚小蝦是它們最好的食物,在稻田養殖黃鱔稻穀上面的小蟲子落到水裡面就可以成為它們的食物,但是這些詩不夠的,要定期投放一些小魚小蝦,這樣才能長得更快、更大。
4、控制水質。黃鱔對水的要求並不如小龍蝦、螃蟹那樣高,但水質也不能太差,趁著稻穀補水的時候要開展換水工作,夏天的時候稻田裡面的水位要保持在10釐米左右,以為溫度較高,所以要注意觀察水位,及時補充。在才投放的時候每個星期補水一次,夏天的時候蒸發比較大,基本上每天都補充水。
5、做好消毒。黃鱔因為經常在泥巴里面,水底的環境很重要,因此要非常注重消毒工作,每15天就要進行一次消毒。用生石灰撒在稻田四周的大溝裡面。此外還用配合一些消毒藥劑給黃鱔餵食,這樣預防病害效果戶更好。
6、寒冷天氣的管理和捕撈。如果餵養科學的話,黃鱔經過五個月的生長就能抓捕了。大家投放的黃鱔苗一般是50克大小的,五個月之後最小的也可以達到三兩,大的可以達到半斤,這個時候就可以捕撈出售了。捕撈黃鱔的辦法超級簡單,就是買專用額簍子,裡面用鐵絲穿上蚯蚓、動物內臟等有腥味的東西,傍晚放稻田裡面固定住,第二天早上把簍子拿出來就可以了。如果當年沒有完全捕撈,那裡冬天的時候水位要高,在溝裡面鋪一層稻草保溫。
-
3 # 牧一羊
黃鱔有廣闊的銷售市場和較高的銷售價格,然而眾多養殖者卻因技術資訊缺乏等原因,盲目養殖而導致失敗。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亂購苗種。目前,中國黃鱔人工繁殖種苗數量有限,有些養殖戶到四川等地購買所謂的人工繁殖高價黃鱔苗種,每公斤高達120一160元,有的四條黃鱔種賣到400多元比黃金還貴,買這樣的種鱔能賺錢嗎?且這些苗種因商販長時間不科學的高密度貯存及反覆轉運,多數已患上發燒病,用於養殖時死亡率可達90%~100%。所以,購買苗種時切記要認真辨別。一般人工養殖黃鱔可選擇引進優良繁殖種鱔進行半人工繁殖或自然繁殖來獲取鱔苗,也可自己在本地選購優質鱔苗用於催肥養殖。 2.把書店的參考書當法寶。目前,國內的養鱔技術書籍雖然已有10來種版本,但其內容基本上都是照搬一般的養魚技術或搬出一些空洞的理論來故弄玄虛,真正的實用經念是少之又少,僅依靠這些技術是很難取得成功的。初涉養鱔者最好是到國內知名的養鱔企業或養鱔大戶處現場參觀學習,以掌握切實可行的養鱔技術。 3.大小混養。同一池(網箱)中大小黃鱔混養,小鱔不敢爭食而體質逐漸衰弱甚至死亡。餌料不足時會發生黃鱔相互殘食。因此,大小黃鱔混養時,雖大鱔長速快,但整體產量過低。 4.池水過深。黃鱔與一般的魚類不同,其主要呼吸途徑不是靠鰓而是依靠咽腔,又因黃鱔體內結構無鰾,不能在不同水層隨意漂浮停留,必須露出水面呼吸空氣。池水過深,黃鱔需頻繁遊至水面呼吸而消耗大量體力,影響正常生活生長。池養黃鱔據鱔體大小水深宜在20-30釐米左右,而網箱養鱔水草應儘量充滿整個網箱,以便為黃鱔提供良好的棲息和呼吸條件。 5.濫施糞肥。鱔池水體小,施糞肥極易敗壞水質,誘發疾病。 6.忽視培植水草。水草能為黃鱔養殖防暑降溫、淨化水質並能為黃鱔提供優良的隱蔽場所。沒有水草的鱔池無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養殖黃鱔也難成功,很難實現高產量、高效益。 7.偏“素”缺“葷”。有的養殖者利用麥麩、菜餅、豆渣、米飯、青菜等植物性餌料喂黃鱔,黃鱔嚴重飢餓,缺餌時也會少量吞食,但其營養卻滿足不了黃鱔生命活動的需要,更談不上生長增重,黃鱔會逐漸瘦弱和發病死亡。黃鱔屬肉食性魚類,應投餵動物性飼料或全價配合飼料。 8.頻繁換料。常有養殖者因餌料無保障,東抓西湊,經常改換餌料種類投餵。黃鱔吃餌料有一定的固定性,突然改變餌料種類,黃鱔難以適應而拒食
-
4 # 海洋47522
不知你公益投放還是想賺錢投放,我只說一樣你就能知道了,你想賺錢投放我肯定的說賺不了錢,有可能一條都難收回,我們這裡原來有人養過黃鱔,四邊用石板圍起七八十公分高,用水泥封了的,這樣幾百斤黃鱔投放下去,結果一條都沒了,主要就是逃走了,黃鱔日不逃夜裡逃,只要有漏水或石板的歪斜符合它都能逃光,希注意
-
5 # 彩霞說娛樂
鱔魚套養在稻田裡,基本上是不可行的。鱔魚善打洞,如果讓它自由活動,要跑掉很多。我們這裡養鱔魚都是用專門的鬥箱養的。
-
6 # 返鄉青年王靜巧
稻田裡面是可以養黃鱔苗的。這個就要主要看你旁邊的莊稼地是不是會經常打農藥?如果說他經常打農藥的話,那就會影這些黃鱔,因為他經常噴灑農藥的話,這些農藥會飄到你的田地裡面,然後造成你的黃鱔死亡,化肥也會影響黃鱔的生長環境。還有就是你們當地的田坎是否夠厚?如果不夠厚的話,即便是黃鱔長起來了,之後也會跑到其他人的田地裡面,然後把別人家的田坎全部打成洞洞,然後家裡面的田裡面保水也保不了,就會造成很多問題。其實可以參考雲南那邊養的稻香魚,他們基本上很多都是沒有施肥的,就是天然生長,沒有很多農藥,所以說他們養魚是沒有問題的,如果說是普通地區的話,那如果養殖這些水產,首先就要考慮到這些問題,對水產的危害,這些東西能不能避免?如果說剛剛是想養殖黃鱔的話,那建議自己建一個魚塘來養殖,這樣的話,方便管理,而且也不影響周邊的這些農田。
回覆列表
稻田養鱔高產訣竅主要有以下六條。
(一)稻田整理。最好選用房前屋後的肥泥田、山壠中段的淺腳爛泥田或山邊坑底田。因為這類田土壤肥沃,易滋生螟蟲、蟲蛹、蠅蛆、蚯蚓、水蛭、泥鰍、小魚蝦等小動物,鱔魚食料豐富。面積0。067公頃以內。養殖關鍵是防逃設施。可在稻田周圍砌造1米多高的單磚牆,磚牆水位線以上部分要達到0。5米左右,並用水泥勾縫。這種防逃效果好,但造價高、拆除不便,只適合小面積飼養。若養殖面積大於0。013公頃以上者,可採用鋪油氈紙防逃法,效果也很好。此外,沿田埂內側開一條圍溝,並於稻田中心縱橫向外延伸各開一條廂溝。兩溝規格均為寬0。5米、深25至30釐米,且使溝溝相通,用鐵絲網或尼龍網攔擋進、出水口,防逃。
(二)鱔种放養。放養時間以稻田翻犁結束後至插秧前為宜。放養時,要選投無病無傷、規格大小基本一致的個體,以免互相殘食。投苗量,一般每0。067公頃稻田投放平均尾重為20克的幼鱔1000至1200尾。鱔魚繁殖季節長,自繁能力強。只需一次性投苗,便可連續捕捉。
(三)餌料投餵。主要有蚯蚓、蠅蛆、小魚蝦、動物內臟、屠宰下腳料和瓜果皮,必要時可適當搭配一些麩皮、米糠、豆餅、菜籽餅、魚粉、豆渣和混合飼料等。其中,以投餵蚯蚓效果最佳。投餵前,大塊的餌料要切碎。投餵時間要根據鱔魚晝伏夜出的攝食習性,掌握於16時至18時進行。投餵量一般一次控制在所養鱔魚總體重的2%-3%,陰天、悶熱天、雷雨前後,或水溫高於35℃、低於10℃時,要適當減少;自制投餌臺浮於溝內固定位置,讓鱔魚進入臺內攝食。還可在溝上掛一盞或幾盞3-8瓦的黑光燈,燈距水面5釐米,誘蟲落水;也可將肉骨、腐肉、臭魚蝦等腐屍物放在鐵絲筐中、吊於溝上,引誘蒼蠅產卵生蛆,讓蛆掉入溝中,供鱔吞食。
(四)日常管理。主要是田水的調節。要根據水稻各生育期的需水特點,兼顧鱔魚的生活習性,採取苗期、分櫱期稻田水深保持在6-10釐米;分櫱後期至拔節孕穗前,輕微擱田一次;拔節孕穗始至乳熟期,保持水深6釐米;往後,灌跑馬水與擱田交替進行。擱田期內,圍溝和廂溝水深要控制在15釐米左右,並要經常更換新水。其次是,要經常下田觀察鱔魚攝食和生長髮育情況,及時採取相應措施,調劑餌料或施藥治病。再者,水稻施肥或灑藥時,要首先把鱔魚誘至溝內安全水域,並選用低毒無殘留的肥(藥)。此外,還要經常檢查田埂及灌、排水口的防逃設施,發現毀損,要及時修復、更換。
(五)疾病防治。稻田鱔魚較易發生的疾病主要有兩種。一是細菌性面板病。5至9月為流行季節。病鱔體表有大小不一的紅斑、呈點狀充血發炎,遊動無力,鱔頭常露水面。病情嚴重者,表皮呈點狀潰爛,並向肌肉延伸而死亡。防治方法:用生石灰清田,消滅病源;引用潔淨水源,防止水質汙染;每50公斤鱔魚用磺胺噻唑0。5克與餌料摻拌投餵,每天一次,連用5-7天。二是水黴病。由於操作不慎等原因使體表受傷感染所致。肉眼可見傷處長黴。防治方法:及時加註新水;用小蘇打每立方米水體20克全田潑灑;用0。2×10-6硫酸銅溶液遍潑全田,直到病癒。
(六)捕撈。待80%的個體長到100克以上時,就可捕撈上市。捕撈時間,於秋末和早春兩季進行。方法可採用灌水簍網誘捕,或排水擱田、用雙齒鋤挖捕。儘量不傷鱔體,並注意捕大留小,以便為下期飼養留有足夠的鱔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