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味無窮

    性格鋼烈,與當時統治階級思想不一,他的思想主張得不到重視,當然作為一名頗有名氣的人,不外乎有些傲慢情緒,和空頭思想,因此不適應於當時社會的應充,被上層荷刻,乃至屢屢落第

  • 2 # 帥16

    因為世界需要杜甫經歷痛苦的過程,否則他走了別的一帆風順的道路,寫不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詩出來。

  • 3 # zcd1234

    不奇怪。考進士好比高考,需要努力,也需要技巧。考試需要記憶,需要針對各種題型勤加練習,直到熟能生巧。做詩有作詩的技巧,需要精通平仄、對仗。做詩不等於考試,考試不全作詩。所以,杜甫詩好,不一定能考好進士。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 4 # 春榮2091

    杜甫確實很有才華,也熱衷當官,可以說為了"跑官″竭盡了全力,但結果都不能如願(安慰性質的小官也沒當太久),其實歸咎原因自已也有責任。首先是對官場的潛規則缺乏認識,這和他書生意氣太重有關,單純地認為透過展示才華就可以邦他圓夢,官場的朋友結交了不少,但真心邦他的不多,有妒忌他才華會影響自已前程的,有耽心不能為已所用的,甚至還有人認為會壞他事的,總之錯誤思想導致他不能融入官場的圈子,這是文人迂腐的習性導致的必然結果。自命清高,用現代話說不會審時度勢與時同進吧。

  • 5 # 詩書傳千古

    作為杜甫在唐朝時期論文才確實上數,他的詩詞確實令人感嘆,但看他的介紹就知道,他在哪個朝代太悲催啦啊。開元二十三年自吳越歸來,赴東京洛陽參加進士考試,未取。天寶三載(七四四年),初次遇李白於東都。後又赴長安應徽召,因李林甫的把持,與元結一同落第,所以終身未成進士。後曾向玄宗三次獻賦,以文幹祿。這些賦自然難以寫得好。天寶十四年,拒受河西尉,後改任率府參軍。他的幼子在這一年餓死了。安史之亂,輾轉兵間曾任肅宗朝左拾遺,後因救房綰得罪肅宗。貶華洲司功參軍,不久棄官而去,經秦州而入蜀,構草堂如成都,從此以後草堂就和杜甫結合在一起,一同經受怒號的秋風。但是他在草堂實際生活的時間不過一年多,因中間曾避居梓洲,入劍南節度使嚴武幕時,曾授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後世人稱其杜工部。再後來,杜甫就攜家出峽,打算到彬洲去投靠舅父崔偉,不料途中阻水,風痺加劇,病倒船中,不久就死了。留下他的絕筆:《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公孫乃恃險,侯景未生擒。書信中原闊,干戈北斗深。對於當時的軍閥混戰,危機京都的動盪局面,還是十分擔心的。最後兩句的#家事丹砂訣,無成涕作霖#則又寫出貧病中已乏鍊金之術,無法妥籌家事,善處身後事了。你說他這樣的境遇,怎麼能夠做到那些狗狗諾諾之事啊!可悲啊!一代詩聖就這樣隕落了。謝謝你的邀請!我把杜甫的生平奉獻給大家以作答,不知可否?

  • 6 # 蕭湘評論

    杜甫詩聖才思敏捷這方面,與詩仙李白差遠了。李白詩興大發,出口成章,揮筆即成。而杜甫每寫一句,要構思推敲半天或數日,甚至半月。另外,杜甫兒子多,其中一個兒子在河南扶溝一帶生根落戶,枝開葉散,留下許多杜氏家族後代。

  • 7 # 字作多情

    第一,“學而優則仕”的古訓,讓歷代讀書人對政治趨之若鶩。不錯,從前的科舉考試,一篇文章幾乎可決定命運。但是題主有可能誤解了科舉考試,嚴格來說科考不能算是”以詩賦取士“,因為它不是單純的詩文創作大賽,它需要在詩文當中闡述你的從政、治政,以及改革創新等一系列方針,用現在的話說應該叫做“施政綱領”。從這個意義上講,科考更側重於政治思想,而不是文學才華;文學才華突出,可能為考試加分,但不足以讓人及第。有興趣的網友不防上網查閱一下,清代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的考卷,至今被當成書法作品收藏在博物館。這份試卷最大的亮點是,書法功力堪稱一絕,行文通暢,幾乎沒有什麼文藝性的語言,它的主題闡述的主要是針對國家賦稅方面的一些見解。杜甫留下了許多詩文名篇,但我們都不曾見過他當年的科考試卷,既然科考屢不及第,我相信他一定有著某些短板。

    第二,歷代文人,都有著比較突出的性格缺陷,比方說,不夠圓滑,恃才傲物,文人相輕等等,這些都是從政大忌。所以,儘管文人對政治一片痴情,政治卻未必垂青於他們。用現代眼光來看,個人魅力是政治力量的主要源泉,但文人大都才情有餘而魅力不足。因此,從政的道路上,無數文人的命運被“政治”這隻巨手,扭曲了再鋪平,撕碎了再拼貼,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命運悲劇。最著名的例子當屬宋代詞人柳永。史載,柳永於宋真宗天禧元年進京赴試,不幸落第。5年後,第二次科考,他再次名落孫山。柳永有些沉不住氣了,滿腹懷才不遇的牢騷,於是填了一首詞牌叫做《鶴沖天》的詞,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這本是柳永私下吐槽,他斷然沒有意識到這歌詞的分量。“凡有井水處皆可歌柳詞”,以柳永當時填詞的名氣,其效果約等於現在的人民日報評論員的社論!很快,這首詞被民間各處歌樓舞榭爭相傳唱,終於讓宋仁宋聽到了。3年之後,柳永再次赴試,這次好不容易考上了,可是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御筆一揮,又把他給封殺了!今天,我們從杜甫的作品當中只能讀到他的文學思想和藝術才華,但無法深入瞭解他的個性,或許,他也同其他才子詞人一樣,有著性格上的先天不足。而我們都知道,那是一個真正的“性格決定命運”的年代。

  • 8 # 深思2485

    杜甫生活在那個年代兵荒馬亂的。

    你看他寫的詩,整天就是在逃難。最後他也是死在途中。那個社會有誰還能重視才華?

    這個詩聖上都是後人稱他的。都是民間稱他的東西。他的詩大多數也是流落在民間。

  • 9 # 東方京川

    杜甫“詩聖"是後人被封的。

    1,雖然杜甫留下了許多詩文名著,但未見過他當年的科考試卷,既然科考屢不及第,我相信他一定有著某些短板。

    2,歷代文人,都有著比較突出的性格缺陷,比方說,不夠圓滑,恃才傲物,文人相輕等等,這些都是從政大忌。所以,儘管文人對政治一片痴情,政治卻未必垂青於他們。用現代眼光來看,個人魅力是政治力量的主要源泉,但文人大都才情才餘,而魅力不足,因此,從政道路上,無數文人的命運被“政治”這隻巨手扭曲了再鋪平,撕碎了再拼貼,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命運悲劇。

  • 10 # 山中月2

    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甫舉進士落第的記載有兩次,第一次見《新唐書·杜甫列傳》:“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這一次即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二十四歲的杜甫回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不中。落第的原因恐怕不是今人想象的這麼簡單——“以詩賦取士”。“詩賦”只是一種文體型式,考生“詩賦”的內容才是成敗的關鍵。如果“詩賦”的內容切題、論述周詳、主題明確、言之鑿鑿,這樣的“詩賦”何愁吸引不了主考官的眼球,打動不了主考官的愛才之心呢!

    杜甫從二十歲起就以讀書+遊歷的方式求學,以增長知識才幹。第二次科考不中是在玄宗天寶六載(747)。科考的前一年(746)三十五歲的杜甫來到長安,自此開始了十年困守長安的生活。天寶六載,玄宗命通一藝以上之士到京師(長安)考試。時任宰相的李林甫專權,駕空玄宗。由李林甫主持的這年特科考試,竟無一考生被錄取,杜甫也無可奈何地被“落第”了。李林甫這樣做是為了證明“野無遺賢”的現狀。把賢能者拒之門外,便於李林甫、安祿山一夥結黨營私長期掌控朝廷。在玄宗時期李林甫任宰相19年,要坑害多少忠臣良將,要埋沒多少賢才能人?恐怕沒有人說得清楚。

    何以至此呢,白居易有解——

    “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

    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

    “芙蓉帳暖度春宵,從此君王不早朝”。

    原來如此!玄宗皇帝都在溫柔鄉里“夜專夜”,得了江山貪美人,貪了美人亡江山。這就是結局。

    客觀地說,杜甫的第一次“落第”應該是“火喉”沒拿準,功夫不到家,“落第”不怪他人。第二次“落第”只怨自己時運不佳,偏偏遇到了李林甫這個大惡人。受害的不是杜甫一個人而是一批人。

    杜甫一生中生活上有個不好的習慣就是貪杯,這在他的詩中也有所流露(“潦倒新停濁酒杯”)。再看看《新唐書·杜甫列傳》中的一段記敘便可知。

    大曆(766——770)年間,杜甫出瞿塘峽,沿長江東下到江陵,又逆沅水、湘水而上,登上了衡山,於是客居於耒陽。有一次杜甫遊嶽祠,忽然發大水,有十天弄不到吃的,耒陽縣令備下小船迎接他,才得以回還。縣令曾贈給杜甫牛肉白酒,杜甫吃得大醉,一個晚上便去世了,時年五十九歲。

    列傳結尾是這樣評價杜甫的——

    (詩人)元稹說:“自有詩人以來,沒有人能像子美這樣的。”杜甫的詩又擅長陳述時事,格律切合,精密深遠,長的至於上千言而筆力不稍衰減,世人稱為“詩史”。昌黎韓愈對於文章不隨便認可,至於詩歌,唯獨推崇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這話確實可信。

  • 11 # 漁樵之人W

    我想可能是三個方面的原因:

    1.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中的現實性,當政者肯定不喜歡。

    2.朝中沒人舉薦,雖做個小官,跟平民百姓差不多,到了京城,雖有才華,當政者說他不行,只能落第。

    3.貧窮沒錢,啥事也不好辦。

  • 12 # 蕭聲吹徹天涯寒

    提起杜甫,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是華夏詩詞王

    國裡一枝獨秀聲譽僅次於天才李白的詩歌權威骨灰級人物;被世人尊為“詩聖”!他字子美,又被稱為【杜工部】是前朝大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一生優國憂民,作品無數;好一腔報國報民之情盈然溢於紙上;可是卻屢屢赴試不中,終生貧困潦倒。終其一生心力也只作了一個工部員外郎的小官;而且還是好景不長;正如美景總難留,曇花綻即凋一般!

    他還做過左拾遺,參軍等職位;有的還是他自己主動放棄的。做工部員外郎一年有於即蝸居四川成都杜甫草堂;於59歲那年迫於無乃輾轉赴湖南耒陽的客途中被洪水所困,苦撐了幾日幾夜後當地縣令慕其大名專程派人送來牛肉白酒;杜甫甚喜,當夜飲酒啖肉。卻一夕而卒!死因不明:有學者稱其是狂飲暴食活活撐死的!也有其他學者和百姓認為他是食物中毒而死【因為洪水困舟,食物送達牛肉已經變質】真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可有一點是毫無遺問的,那就是他死的相當悲慘的!正如詩仙李白詩中所講:生前寂寞死後名,千秋萬代身後事!實在令人唏噓啊……

    後世好多人不能理解的是:杜甫才華過人,又一生熱衷於做官,可為何卻落得這麼個下場呢?誠然,原因是多方面的。杜甫詩寫的再好,在那個以詩賦取士的年代裡;你不懂得討好朝廷,不懂得處理好人情世故。不懂得認真研究好“八股文”【代指符和朝廷口味和喜好的文章】那麼不客氣的講:一切都等於零!再說了,唐朝雖然是詩歌鼎盛的黃金時代,但畢竟詩歌只是一門愛好,屬於第二職業;也就是說他僅僅用來抒發情感而已;並不能用來謀生和求取功名的!朝廷不會因為某個文人詩詞寫的好就專門徵召他去作官的!君若不信,以詞道見長的柳永柳三變和風流天下聞的孟夫子【孟浩然】不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嘛。有人說了,詩仙李白不是被唐明皇【李隆基】特意召去作了翰林嘛?可殊不知,其實皇上只是讓李白陪他飲酒取樂;歌功頌德罷了!後來李白還因為寫《清平調》得罪了楊貴妃;因此上“醉臥長安”啊!

    詩聖杜甫就是因為犯了和李白一樣的毛病才致其一生不得志啊!他雖一腔報國之心卻從未寫出過令朝廷滿意的治國治民之策;也就是說他寫詩擅長,別的方面卻是短板。俗話講:術業有專攻嘛。他的問題說白了就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啊。他頭此落選只能怪自己才淺;第二此又倒黴遇上奸臣當道,敢上了李林甫獨攬朝綱。悲催啊!再加上他天生傲骨,恃才傲物,不肯變通;一方面各方奔走,謀求官位。一方面又心懷不滿,肆意發洩:如他所寫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三年奔走空皮骨,信有人間行路難!名豈文章著,官應老病休。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何時得見此番景】吾獨守窮廬死亦甘!【風雨不動安如山】(此句乃正文)還有: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此外還有他創做的最有名的《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麗人行》《兵車行》

    《春望》《旅夜書懷》《自奉節縣赴任題詠五百字》等等全是對朝廷不滿的怨憤之詞。請君試想,他的這些所思所想一旦為朝廷所知 還會有他的好果子吃嗎??!朝廷須要的是順民和真正有才學才幹的棟樑之才;而絕非一個愛發牢騷的落魄文人!因此他被朝廷所棄也就自然是順理成章,不足為奇的必然結果啦……【全文完】

    分發表。

  • 13 # 舍知堂

    杜甫被尊為詩聖,首先我們先說說他這個詩聖的由來。

    宋人稱杜甫“聖於詩者”,主要是指杜甫在詩歌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認為他無體不工、無美不備。這一認識最早發之於唐代詩人元稹的《唐故檢校工部員外郎杜君墓系銘並序》:“至於子美,蓋所謂上薄風騷,下該沈、宋,言奪蘇、李,氣吞曹、劉,掩顏、謝之孤高,雜徐、庾之流麗,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宋代文人蘇軾、秦觀也有類似的看法。

    一般說是來源於南宋詩人楊萬里,他的《江西宗派詩序》說:“蘇、李之詩,子列子之御風也。杜、黃之詩,靈均之乘桂舟、駕玉車也。無待者,神於詩者歟?有待而未嘗有待者,聖於詩者歟?”楊萬里的這個觀點,後人在評價杜甫時,多加以引述,如宋魏慶之《詩人玉屑》,明楊慎《升庵詩話》等,但這一認識並非楊萬里的獨得之秘,北宋的鄒浩、南北宋之際的張戒、稍晚於楊萬里的敖陶孫、曾噩,都曾表達過類似的意見,即視杜甫為詩國聖人,只是沒有楊萬里這麼顯豁而已。到了明末,終生研究杜甫的王嗣爽,開始正式稱杜甫為“詩聖”,他在《夢杜少陵作》詩中說:“青蓮號詩仙,我翁號詩聖。”又在《浣花草堂二首》之二中說:“詩聖神交蓋有年。”

    那為什麼既然是詩聖又為何在以詩賦取第的時代屢屢不得志?這還得要從杜工部的性格說起。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他的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

    別的不說,後世提起杜甫誰也忘不了那首著名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拗。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仗自嘆息。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裡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 睡眠,長夜沾溼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試想一下,能寫出如此辛辣詩篇的人,別說在那黑暗的封建社會,就是擱現在恐怕也難得重用。

  • 14 # 慎獨後半生

    杜甫屢試不第的原因:

    a.唐朝的科舉考試程式和科目很複雜,不是會作詩就可以取得好成績。對於“偏科”嚴重的杜甫與要求的考生素質偏差有點大。

    b.因為唐朝的科舉考試難度大,錄取的比例也低得很。據統計唐朝近三百年的時間總共錄取了七千多進士。

    c.杜甫所生活的時代,認同杜甫才華的人並不多,也就是知名度不高。

  • 15 # 笑飲江湖

    首先取第這個事情並不完全是根據個人才華來定的,特別是在古代,哪怕是任何時代這都不是絕對性因素,還得顧及到當時的官網鏈,這就牽扯到了為人處世的原則了,當然不可否認才華這部分也很重要但不是根本原因

  • 16 # 史明智190930

    杜甫此人學富五車,才華橫溢,本想投身朝廷,報效祖國。然而歷史彷彿給他開了個玩笑,讓他屢考屢敗,終不得志。上帝在關閉一扇窗的時候,會開啟另一扇窗,對杜甫也是如此。雖然他考試不得志,但他的詩文卻達到了很高的程度,被後人稱為“詩聖”,與“詩仙”李白並稱為“李杜”。

    (腦洞一下:面對這樣的結果,杜甫會不會無可奈何的吟唱一句“好難過,這不是我要的那種結果”。)

    用一個字來描述杜甫的的結果,那就是“命”。

    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命運安排你這輩子是個詩人,那你就會是個詩人,雖然中間會有小插曲,但最終你還會成為詩人。有句話說的好:人生是有很多偶然事件組成的一個必然事件。拿杜甫來說的吧:科舉考試也考了幾次,要不是自己準備不足,要不就是碰上了“人妖”(當時的李林甫就是個人妖,為了向皇帝證明:野無遺賢“,那一科的考生全部被掛),這些歌偶然事件最終造就了杜甫的命運:成為一代“詩聖”,流芳千古。

    縱觀歷史,這樣的人不少,如北宋的柳永,明朝的唐伯虎,徐霞客,李時珍。他們的命運與杜甫都是一樣一樣的。雖然最終都沒做成大官,但在其他領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條條道路通羅馬。如果一條路不通,那我們就試試另一條路,說不定另一條路才是我們命中註定要走的路。只要我們一直在走,終會走出屬於我們自己的路!

  • 17 # 港灣裡的那個人

    杜甫,被後世稱為“詩聖”——一個被大唐盛世所拋棄的美男子。

    時不待我,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杜甫的一生正處於大唐帝國由盛而衰的關鍵時期。這樣的歷史時代,使他的一生顛沛流離,嚐盡種種的痛若。

    奸臣當道,仕途難入

    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唐代由盛轉衰,而對於杜甫自己,他顛沛流離的生活也即將開始。

    杜甫參加了唐玄宗親自下詔舉行的應試,信心滿滿的參加考試,洋洋灑灑寫下精彩長篇,本以為會高中榜首,卻由於奸臣李林甫的從中作梗,導致全體應試者無一被錄。杜甫深知內幕,因此便不再參加應試,企圖尋求其他途徑實現抱負。

    詩詞再好,沒有靠山

    唐朝以詩為尊,不少詩人都是透過詩名而走向崗位,比如盛名在外的王維便是透過玉真公主的引薦才獲得的官位。杜甫想到了這一招,因此便給時任尚書省左丞的韋濟寫詩,韋濟本來是很欣賞杜甫之才的,但礙於朝廷官宦的勢力而畏畏縮縮,沒有為杜甫提供實際性的幫助,只是口頭上說說。到最後依然沒有考上,仕途不順,壯志難酬,空有報國的心。所以杜甫寫的詩詞都是愛國、難酬,心繫天下的詩人。

    杜甫永遠都推己及人,永遠都把儒家“仁”的思想放在人生的第一位。

    從個人生活來說,這實在是不幸的事情。然而,這種大不幸卻成為杜甫藝術生命的大幸。

    與李白一同享有千古詩名,卻無法與李白共享聲色犬馬與歌舞昇平,杜甫的一生都離不開一個“愁”字。

    家道中落,愁;

    仕途不順,愁;

    遭小人離間,愁

    為黎民百姓,更加愁。

    從“一日上樹能千回”的富家少年,到“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滄桑老者。

    時勢造英雄,同時也是英雄的沒落的時代,多少人在成為英雄的道路上倒下,多少人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 18 # 碧水青松隨筆

    大家知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詩聖與當時統治者三觀不合,當然也就不為當時統治階級所器重了。

    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別》,暴露了統治階級,同情勞苦大眾。

    再如詩仙、楊升庵等諸多古聖先賢,不也都是“潦倒新停濁酒杯”的悽慘結局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人說“喜歡一個人沒錯,錯就錯在:為了感情毫無底線的付出”你認同這句話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