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心飛翔ZF

    開篇明義!

    致敬醫者

    遙聞疫瘴禍江城,醫者仁心仗劍行。

    斬盡蛇神牛鬼後,九州風正氣和清。

  • 2 # 牧陽Q黃山之木

    題目無需高深複雜。古詩及唐宋近代詩詞題目和內容都用詞淺顯易懂,不故作高深,其根源也在於便於流傳吟唱。今人不懂,作詩往深奧裡整,大部分看不懂,但很顯有學問。

  • 3 # 常青樹郭家升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 是文章的內容,是文章的中心,是文章的靈魂。只要你一看題目,就知道這篇文章的寫作物件是什麼?內容是什麼?不需要轉彎抹角,直截了當,一目瞭然。讀起來也很輕鬆不費力氣。無論是古詩還是現代文都是一樣,它不需要什麼含蓄。

    標題也就是文章的內容,文章的中心,一點也不錯。例如,有的詩是寫景,如描寫春天時直接用《春》作標題,描寫事物荷花,直接就用《荷》為題,寫事的如古詩《尋隱者不遇》。寫人的詩如《贈汪倫》。當然還不只這些,有的以時間地點為題等。這讓人一看標題就知道他寫的是什麼。它就是點睛之筆。

    所以說無論是古詩也好,現代文學作品也罷,都是這個道理。

  • 4 # 皓月Lh2088

    古詩的題目一般是詩所寫的主要的事、中心,交待寫這首詩的背景,比如:《早發白帝城》、《歸園田居》、《詠石灰》、《贈汪倫》、《春夜喜雨》等等。

    但有時詩題有可能不反映詩的內容,僅表明詩的體式,比如:《長歌行》、《短歌行》、《絕句》等等。

    還有的直接把詩題寫成《無題》、《雜詩》,一種是真的沒想寫題目,一種是有些詩的題目不方便直接寫明白,就以無題來代替,這也許是含蓄的一種吧。

    其實絕句也好,律詩也好,總歸是一種文體,只是意境構築好,用字精煉,注意平仄押韻即可。所以命名其實和寫文章差不多。

    古代最初的詩,是沒有標題的,哪怕非常成熟的《詩經》時期,依然是沒有的。《詩經》所載的詩歌,是取詩的前兩三字而命名的,比如“關雎”,“蒹葭”之類。

    這一點在其他文體上也是一樣的,比如《論語》,《孟子》中的章節,其實也是取前兩三字來命名的。這說明在那個時代,詩歌和其他文體的界限並沒有分的那麼清楚。對於古人來說,吼兩嗓子的事情,短而押韻了,記錄下,傳唱。不押韻,又長,那就慢慢記下來,背誦,成為散文。

    真正成熟的詩歌名字大概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辭》。取名跟今天也差不蠻多,無非就是兩種:一是提示內容,像《天問》,《湘夫人》等,可謂直白;還一種就是樂章名,《九歌》之類的,所稱標題含蓄。

    漢初就出現了把兩類相結合的名字,比如劉邦《大風歌》,卓文君的《白頭吟》,班婕妤的《怨歌行》,既說明了是唱的,又說明了歌曲內容。但是在民間呢,基本上還是懶得取,比如《古詩十九首》,都沒標題。

    發展到漢以後,詩開始慢慢和音樂剝離,不再僅僅用於演唱,出現了只用於“誦”的詩句。真正擺脫漢樂府標題的控制,是在才高八斗的曹植手裡。這個時候已經是東漢末年了,文人思想開始獨立了,不再依附於音樂而存在,所以寫的東西該有個自己的標題了。《贈丁儀》,《贈王粲》這些就與後世詩題接近了。

    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詩題的出現。

    命名方式主要體現為從不同角度來提示詩的內容或用途。《為焦仲卿妻作》,以及後來的《贈孟浩然》,《贈李白》都屬於此類。複雜一點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就連帶說出了贈詩的理由。

    這也是盛唐詩歌頂峰時期的命名方式,《登高》,《春望》,《夜雨寄北》這些都歸於此類,不過標題也慢慢走向精細化,如《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等,把事由說得就越來越清晰了。不過時人並不大在乎標題,基本上都是詩句耳熟能詳,標題卻說不大清楚。

    進入宋,標題漸漸有了喧賓奪主的味道。詩人們想了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就是寫序。就出現了一篇詩詞前面還有些字來詳細介紹作品的各個方面。但是這些東西雖然寫在那裡,並不會影響詩詞的整體性,也就是說你在欣賞正文的時候呢,不一定非得從序文開始。像東坡居士的《水調歌頭》,不多舉例了。

    到了明清時期,標題就越來越長。當然也不是普遍現象,只是說新出現了這種命名方式,比如明末清初錢謙益的《金陵秋興八首次草堂韻己亥七月初一作》,《天啟乙丑五月奉詔削籍南歸自路河登舟兩月方達京口塗中銜恩感事雜然成詠凡得十首》,真是一個比一個長。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說明,真要寫絕句和律詩,因為格律詩是唐詩精魂,就按唐朝的方式來取名字吧,簡單,凝練,概括,直白就是好的。有的詩題就是從詩的第一句的第一個詞,或者從詩句中選個詞作為詩的題目,但這個題目可能並不是詩的主要內容,就好像偷懶圖方便省事一樣,比如《詩經》裡有些詩,如《七月》第一句是七月流火,《蒹葭》第一句是蒹葭蒼蒼等。

    有人說詩題是詩的靈魂、是詩的眼睛,是這樣的,但也有不是這樣的,不能簡單地一概而論,而且具體分析。

    以上說的是古詩的題目,接下來我再談談古詩在藝術風格上的直白和含蓄。

    眾所周知判斷詩詞的優劣首先要看意境,其次才看詞句的押韻、平仄和對仗,只有意境優美,而又比較講究押韻、平仄和對仗的詩詞才可算得是上品。上品的詩詞中意境和格律是相輔相成的,缺乏意境的詩詞,即使押韻、平仄和對仗做得再工整,讓人讀起來也會覺得味同嚼蠟,或生澀得倒人胃口;反過來說,絲毫不講究格律的詩詞,即使意境再好,讓人讀起來缺乏韻味和優美的旋律,也不會成為上品。比較起來說,意境是詩詞的靈魂,而押韻、平仄和對仗只是附屬品。再形象一點說,意境就象人的心靈和才學,而押韻、平仄和對仗充其量只能算作人的皮囊和服飾。選人先看德才,故評詩則應該先看意境。如果一首詩詞意境好了,即使不掛“律詩”、“絕句”的牌子又有什麼妨礙!

    詩詞除了押韻、平仄和對仗等格律上的講究外,就是藝術手法上的講究,藝術手法上的講究其實就是如何表達意境的問題。而要想很好地表達詩詞的意境,就不得不探討一下詩詞中直白和含蓄手法的運用。什麼叫直白?直白就是要求創作詩詞要力戒生澀隱晦和不知所云,力戒文字上的生造詞語和故作高深,以免讓人讀起來有生吃螺絲似地去繞彎子的感覺。什麼叫含蓄?含蓄就是要求詩詞要有深意,就象一道景物一樣有很深的層次感,給人以細細品味的餘地,讓人讀起來覺得餘味無窮。詩詞的意境其實就體現在含蓄裡。

    直白和含蓄在詩詞的創作過程中詞義上是對立的,但在體現詩詞的意境的過程中又是統一的。以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為例 :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詩的前四句最為經典,其詞義連婦孺都能明白,但又有極深的引申義。詩人透過把直白和含蓄高度地糅合到詩句裡邊,歌頌了生命裡的奇妙之處,而“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就成了千古絕唱!

    再看李白的《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是一千多年前的文字,但直至今天讀來,哪有一點生澀味兒!多麼直白的文字,多麼幽深的表達遊子思鄉之情的意境,這種詩詞即使文盲也能聽得懂,也能品出其中的深意!

    在唐宋詩詞中,不光好詩例子很多,好詞的例子也很多。比如張志和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這首詞通篇之中沒有一個生澀字,沒一點雕琢的痕跡,更沒有發黴的用典,但寥寥數筆,就勾勒出一幅江南吳興的春天畫圖:西塞山前水上飛翔的白鷺、漂流的粉紅色的桃花瓣、水中追逐嬉戲的肥壯鱖魚、戴蓑披笠的漁翁,這是典型的詩中有畫的意境。

    李後主當皇帝不行,填詞卻是天才。他的詞思想性不強,藝術性卻極高,幾乎稱得上首首精品,字字珠璣!而其用詞卻極為直白。以《相見歡》為例: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鉤,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上心頭。

    許多人認為李後主的詞大多為亡國之音,其主旨不是愁思,既是悲哀,故以多愁善感著稱,但李後主的詞遣詞造句卻非常直白,在語句上沒有絲毫故意讓讀者猜謎的味道!

    從整體上說,唐詩宋詞之興盛,其後歷代是難望其項背的,而在唐宋諸多經典詩詞中任意挑出一首,幾乎都是直白與含蓄高度統一的範例。當然直白不是粗俗,含蓄不是生澀。在唐詩宋詞的精品中,即使那些最為直白的詩詞也不會給人粗俗的感覺;即使那些含意最為深刻的詩詞也不會給人以生澀得不知所云的感覺。

    唐宋以來,恐怕最為直白的範例要數張打油的《打油詩》了:

    江上一籠統,井上黑窟窿。

    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

    這首詩直白得簡直成了順口溜,其實細細品味起來,雖然全詩沒有一個“雪”字,但它卻描繪了一幅別具韻味的雪景圖呢,以至於後來人們競相模仿,產出了許多俗中見雅的詩壇絕唱。

    來看這樣幾首俗中見雅的詩:

    (其一):東坡七歲黃州住,何事無言及李琪?

    恰是四川杜工部,海棠雖好不留詩。

    這首詩傳說是蘇東坡贈營妓李琪的。

    (其二):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

    舉頭紅日白雲低,五湖四海皆一望。

    這首詩傳說是唐伯虎戲弄幾個腦滿腸肥的鹽商的。

    (其三):一上上到樓上頭,十二欄杆接鬥牛。

    紀郎不敢留詩句,恐壓江南十六州。

    這首詩傳說是紀昀提舉江南學政時,戲弄幾個江南狂傲而無才學計程車子的。

    (其四):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片片飛,飛入蘆花看不見。

    這首詠雪詩傳說是紀昀戲弄和珅的——也有人說作者是乾隆,或是劉雍、鄭板橋、金農等人。

    總而言之,不管這幾首詩的作者是誰,其直白程度幾乎已在俚語之右,而其風雅趣味卻讓人品玩不盡!這幾首詩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起句平平,與俚語無二,但接著層層拔高,漸入佳境。正所謂用曲徑通幽之妙,而把詩詞的直白與含蓄的妙旨演繹得出神入化!

    一言以蔽之曰:掌握不好直白和含蓄的運用手法,而一心想一詩成名永遠是白日做夢!

  • 5 # 於述明

    答:古詩題目大部分直白通俗,淺出易懂,好像不注重題目的包裝,隨便把詩詞的第一句就可以拿來作為題目。如秦觀的行香子“樹繞村莊”,李清照的“天與秋光”,直白的幾乎是將日常生活中對話口語脫口而出。為什麼這些文豪前賢不注重題目含蓄卻直白可觀?我個人認為他們那個年代,作詩詞基本不在乎題目的權重。也很少用標題黨忽悠,講究的是實際,對於花哨題目感覺淡薄,包裝作品對他們來說還不是那麼情投意合,開門見山直接了當不拐彎抹角。但對質量描寫,文采的把握卻有充足的自信,然而豐富多彩的詩篇標題卻有了一個平常直白的字眼。這就是常說的包子有餡不在褶上。呈上回答,淺薄的很,望各位指教。

  • 6 # 龍山真人

    流傳千古的古詩不僅題目直白,絕大多數的內容也很直白,讓人一目瞭然,讀後馬上明白了詩的意境。越是直白越易懂,流傳也既廣又時間長,典型的如《憫農》,如《靜夜思》,還有很多很多,不一一列舉。傳說白居易每寫完一首詩,必讀給老婆婆們聽,如果她們聽不懂,白居易再改,直到她們聽懂為至。古詩題目直白,內容直白,詩的意境和詩的靈魂也淺顯易懂,讀後讓人賞心悅目,心情愉快,這就是古詩所以能千古流傳的道理。反之,現代人刻意追求深奧難懂的詩意,不惜搜尋枯腸使用生僻字,雖然成詩也付合平仄韻腳,但讓人讀來總覺拗口難懂,甚至連詩意都不去理解就直接翻片,所以現代人幾乎很少有佳作能長期流傳。

  • 7 # 青松2369396

    題目就是要描述表達的中心。使人一看就知道要看的內容是要寫什麼。閱讀有目標,讀時思路能集中。現代人值得學習。

  • 8 # 王晶0716

    我要給你一棵樹,對你最有用的是主幹—樹幹,但是,我不能只給你樹幹,我要給你個連枝帶葉的綠樹,而我要告訴你,這是一棵樹。那麼,文章的標題就是樹。你砍下了一根樹枝,那樹枝也帶著綠葉,好看!

    文字表達,所有的作者,都希望讀者能領會文意,都在思考怎樣能把自己的意思完美地表達出去,被人接受。所以,不會刻意隱晦。晦澀難懂的文風,已得到了批判。優秀的、能久傳的作品,都是能被理解而認可接受,並能在自己特定的場景中應用的佳作。

    古詩本就是極簡練的文字表達,標題怎可隨意!標題,就是個眼,更簡的眼,直切主題,讓人見題明義。標題就是畫龍點睛之筆。

    那麼,以標題提煉主題,是上乘之選,普遍認可。如,唐代羅隱的《雪》,詩文中無“雪”字,但標題點出“雪”。清朝袁枚的《苔》、唐代元稹的《菊花》等,標題都直擊主題,簡單明瞭。最不能引起誤會的表達是直白。

    如果說寫作是一種畫龍藝術,那麼,

    標題就是這種藝術的點睛之筆。

  • 9 # 使用者shlsuo

    古詩和古文一樣,都很簡白,原因是你沒研究過古文。老學究們可以把簡單的幾個字說了大半天的故事。此事你們還是請教蒙,易兩先生吧。

  • 10 # 河九龍

    題目怎麼能含蓄呢,一位漂亮的女子佩劍行走江湖,頭戴紗巾罩,人們便看不清她的嬌容了,甚是遺憾,內容是身段,題目是點睛作用,太含蓄了,看不清面容,人們覺得彆扭,

  • 11 # 文采任風流

    作古詩要求押韻、對丈工整,一首高質量的古詩是一篇濃縮精華的微小說,短短几十字就能把所要表達的事或景物呈現出來。古詩的題目直白能更好起著襯托、點綴的作用、跟作古詩的嚴格要求形成了鮮明對比,更能引人入勝。

  • 12 # 荒草327

    題目本身就是畫龍點睛之筆。淺顯易懂,一目瞭然,讀者才更有興趣往下看。因為他看到題目就明白了詩詞的內容要表達什麼。

  • 13 # 做不了自己

    寫過高中議論文嗎,題目也很直白,比如什麼“勤奮為天,休憩為雲”,“赤兔之死”,題目必須與文章內容緊密聯絡,含蓄有含蓄的美,文字最主要的還是傳遞資訊,寫一件事就要讓別人知道你在寫什麼,把你的內心想法用各種手法描繪下來,題目首先要為主旨服務,所以即便含蓄和直白又有什麼重要,寫詩又不是為了吸引閱卷老師的目光。再者你也曉得古代有含蓄的題目,想怎麼寫是作者個人的想法,有的詩人傾向婉轉華麗,有的傾向樸素直白,古今都有含蓄和直白的,《阿長和山海經》我覺得就很明瞭

  • 14 # 得趣讀書

    個人理解,很簡單:

    1、詩人一生會做很多詩,直白的標題有助於作者回頭看到這首詩作的時候一看就知道寫的是什麼,為什麼而做。

    2、在古代的語言習慣下,做詩是常態化的文學活動,流傳下來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名氣較大作品突出的詩人。大家都日常作詩,沒必要把標題弄得晦澀難懂。

    3、古人作詩有一部分原因是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基本上詩作都是有記事功能的,所以標題只需要寫明這首詩是為何而做就夠了。

    4、很多文人有互相交流的習慣,題目寫得明確直白,也方便友人賞讀。

  • 15 # 陳佩容806

    題目直白的作法,比較接地氣,更容易地把中心思想概括於標題的矚章。

    比喻《將進酒》人家一看,就很容易知道酒席里豪爽的人情,性格特徵。

    所以小時侯寫作文,一般也是標題直白地概括了半個中心思想。如果沒有一個貼切的標題,內容寫得再精彩,或許老師還會給出一個“文不對題”的評語。

  • 16 # 黃宇芬

    你的古詩感悟到位呵。我認為是現今人要學習的。古詩普遍使用語言樸素直白,極少花辭藻。多使用賦比,興藝術手法。音韻自然和諧,寫景抒情生動真摯,有極強的藝術感染力。這是古詩之藝術風氣。

  • 17 # 法律小課堂

    我認為題目就是作者對自己創作內容的高度概括,其作用就是對讀者的引導與提示。有了這種引導與提示,可以讓讀者更快的融入到內容的意境中去,同時,也讓讀者的理解不至於跑偏。因此,題目就應當簡明扼要,或者說直白,除非古詩過於複雜,連作者都感覺不太好用幾個字來概括,那麼可能才會用一些相對含蓄的字眼來命名古詩。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

  • 18 # 謝謝您88888888

    “蓄”是古人最偉大的發明,千百來一直是我們飲食生活的菜,什麼叫“蓄,”蓄就是我們經常吃的菜乾、醃菜、醃肉鹹菜之類的菜,古人生活落後,哪時候沒電沒有冰箱,當食物當日吃不完的時候,為了儲存下來,古人想了很多辦法,如蔬菜吃不完,就曬乾備用,我們稱乾菜,用鹽醃製的菜叫鹹菜,用鹽醃製後再曬乾的肉或魚叫臘肉臘魚等,這些菜古人稱為“蓄菜”,我相信很多人都吃過,這樣的蓄菜流傳已久,但是,古代詩人並沒有以“蓄”為題寫一首詩來讚頌他們的偉大創造,為什麼呢?我猜測可能是詩人知道吃這樣的菜對人體是有害的,所從不敢作詩來讚頌,我們經常看書看報看電視手機,都有介紹吃這樣的蓄菜不好處,易犯癌症,主張吃生鮮菜為好,問題中的“幾乎沒有含蓄的”的意思是指以蓄菜為題的詩很少或沒有,朋友若有以“蓄菜”為題的古詩請賜教,謝謝。

  • 19 # 自古紅巖多映日
    這樣問是不對的,不能一概而論。要是單純的把古詩題目分成直白和含蓄的話,古詩題目直白的是很多,但是含蓄的相對的更多。因為,為古詩起一個優雅含蓄的題目,是詩人的優先選擇。

    詩人在寫詩時,都先寫內容,回過頭來根據內容,給詩起一個優雅含蓄的名字,是每一個詩人都優先選擇的。可是回過頭來一看,自己寫的東西很難被人理解,或者是很難用一個,優雅含蓄的題目,來說明內容的中心思想。最後才選擇用一個直白的題目,來體現自己要抒發的情感。這個直白的題目也就成了畫龍點睛之筆,給作品增加了豐富多彩的看點,使讀者輕鬆的理解作品的內容,這就是題目所謂的直白的原因。例如:杜甫的《茅屋被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些題目雖然直白,但都成了畫龍點睛之筆。

    我也有過親身經歷,我寫了一首七絕,想表達這次疫情,很多愛心人士的奉獻精神。寫完後,不知道起一個什麼優雅含蓄的題目好,思索了好一陣子,才給詩起了個很直白名字《聞捐贈疫情有感》。詩的內容是這樣的:

    疫入荊門光不渡, 殘陽臥雪漢生煙。傷春易冷飛銀落, 片片冰心向楚天。

    註解:冰心:冰清玉潔之心,在這裡指愛心。

    古詩多是詩人抒發情感,睹物思情,以詩言志來作為古詩的中心思想。即使是寫物或是寫景,也是在抒發詩人的情感世界。單從題目上,是無法看出詩人的內心世界,只有透過內容才能去感悟詩人的情懷。古詩的題目和內容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很多古詩題目都是含蓄的。

    例如:李白的《靜夜思》,從題目上,就能給我們無限的遐想。詩人到底要抒發怎樣的情懷?詩人到底思考些什麼?單從題目上,就給我們一個大大的問號。在如:杜甫的《春望》,從題目上看,認為是在寫春天。讀下去才知道,詩人是借春來抒發憂國憂民之情,提現了詩人的家國情懷。這樣含蓄的古詩題目比比皆是,所以小篇才有了不同看法,希望大家理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本人今年已經快23歲了,因為一些個人原因今年才在一個普通二本師範類學校讀大一。請問有必要繼續讀下去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