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西湖邊的耕田人
-
2 # 豫法治
這個提問,不符合歷史真實情況,最起碼朝韓半島不是沒打下。事實是,朝韓半島在清朝說是蕃屬國,其實已經和自己的一樣。最典型是清末,袁世凱在朝鮮練兵,已經實質上是一家人,因為朝鮮恐懼日本。
此後日本侵略朝鮮,國王請求正式併入中國為行省,以便得到清朝的庇護,使日本出於對清朝的忌諱沒理由侵略自己,可惜李鴻章不願意,他說大清還能存在幾天都不好說,還說什麼朝鮮?其實也是不想因為朝鮮得罪日本,引火上身。
-
3 # 寶樹白石
滿清入關迅速成為了中國的統治者,這裡面有漢臣的作用,多爾袞雖然也有學問,但是和范文程,洪承疇比還差的太遠。
對於治國安邦,歷史的書籍中都書寫著,幾千年的中國及其中國周圍民族的分合沉浮的故事,民族文化的特徵。
歷史上任何一位霸主,都有一個路線,一個步驟。欲制服朝鮮半島,及其中南半島,必制服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
滿清入關許多懷才不遇的謀士投奔滿清,獲得高的地位和官職,紛紛出謀劃策。
中原鼎定之後,朝鮮半島前來進貢朝廷,趴在地上俯首稱臣,中南半島越南,緬甸,泰國,前來進貢朝廷,俯首稱臣。
還有許多民族地區都來俯首稱臣。就像今天某一個國家建國,周圍國家和地區首先承認你是唯一合法政府,唯一合法代表某國一樣。
明朝建國,高麗國王進貢高麗人參,在高麗境內普選美女,進貢給朱元璋。
給這些年輕的女子穿上最美麗的衣服,裙襬上繡著波濤翻滾的海浪,海浪上晨霧紅霞,輕盈歌喉,舞姿飄逸,白質紅嫩的臉龐秀髮嬋娟,就像清晨一樣的鮮嫩,朱元璋龍顏大悅,高麗國王要求朱元璋賜國名,朱元璋觸景生情,大筆一揮,寫下朝鮮二字,這兩個字沿用至今。
歷朝歷代,中國朝代的變更,中國周圍的小國也隨影而行,中國腐敗衰亡,這些小國立即遠離而去,朝貢也忘記了,由面向變成了背離。
這就是幾千年來的歷史。
清朝建國之後,朝鮮,越南等國紛紛爭當附屬國,堅決服從天朝。
其實,都爭當自治區的,而保住自己藩屬國國王的地位。
而清朝入關變成天朝之後,坐北朝南,開啟了新的朝代新紀元,號令天下。而這些小國保住了自己國外之國的榮耀,俯首聽命。
-
4 # 兵器世界
我覺得康熙皇帝回覆鄭經的一段話可以回答這個問題。鄭經要求臺灣像琉球、朝鮮一樣稱臣自立,清軍不能登陸臺灣島,自己也不剃髮。康熙嚴詞拒絕,理由是琉球和朝鮮自古以來就是中華的藩屬國,而臺灣則是中國的一部分,不能允許它漂離在版圖之外。
因此,清軍和鄭氏軍隊對峙22年最終將其吞併,但對於近在咫尺的朝鮮半島、中南半島則沒有吞併的野心。康熙的答覆固然有臥榻之旁不容他人鼾睡的道理,但我覺得這位帝王和很多歷史人物一樣,總免不了回頭看看模仿先人的性格色彩,他模仿的就是明朝的藩屬國羈糜統治構架。
在大金國崛起最後改名大清的過程中,女真族人眼中的世界就是以大明為中心、眾多藩屬國眾星拱月的大體格局,在女真族高層統治者的理想中這是最合理、最正常的統治模式,自己取代大明後也應該延續這種統治結構。
(康熙眼中的世界,一個帝王肯定懷揣著統一這片陸地的雄心壯志)
而且,女真族不足百萬人口,它想統治幅員遼闊的帝國疆域,是絕對少不了羈糜政權存在的,比如順治時代的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和孔有德、王輔臣等等,他們實際上都是類似於李氏朝鮮、莫氏越南之流的羈糜政權,也就是說清軍連直接控制雲貴、嶺南的能力都沒有,怎麼可能會再次分兵去佔領李氏朝鮮和莫氏越南呢?
在大清統治者看來,自己能穩坐中原富饒之地就已經很不錯了,既然明朝在最強盛的永樂、嘉靖、萬曆時代都沒能併吞宇內、統一世界,大清又何必自找沒趣呢?所以從順治到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帝王都不願意吞併那些自古以來就對中原王朝稱臣納貢的藩屬國。
(皇太極征服內蒙前,不太可能對朝鮮動刀)
清朝征服李氏朝鮮確實發生過,而且是努爾哈赤、皇太極兩位君主前後進行的,著名的大清權臣鰲拜也是在攻克朝鮮江華島的戰役中一戰成名,但清朝始終沒有真正吞併這塊土地,只是將其作為藩屬國榨取資源罷了。
努爾哈赤是個大忙人,他只是派遣阿敏領兵教訓一下朝鮮,確保自己跟大明、蒙古作戰的時候,背後不至於被捅一刀,一旦確保自己的安全後,他都懶得去想背後有朝鮮這個地方。
(向皇太極俯首稱臣的仁祖李倧)
皇太極親自帶兵征服朝鮮是為了立威(征服朝鮮的事皇太極早就幹了),以確保自己的皇位穩固、團結各懷鬼胎的女真諸將領,因此他的這次用兵確實比努爾哈赤狠得多,比如他強迫朝鮮國王遣送50萬人到大清為奴,外加大量的朝鮮財富,作為自己的恩德廣泛波及女真各部(潛臺詞:跟著我能享福)。
另一個理由是清軍沒空去征服兩個半島。
眾所周知,大清入關後一直面臨廣泛的反抗勢力,反清復明的口號幾乎從沒間斷過,清朝在軍事上不斷高壓鎮壓起義、在文化上大搞文字獄、拼命證明自己的合法正統地位,這些事足夠乾綱獨斷的皇帝們操勞了,因此大清國其實並不願意開疆拓土(清粉別罵我啊,一家之見)。
(大清入關後的形勢圖,清帝國直接統治的地區不包括閩、粵、滇、黔、桂等地區,很多封疆大吏也都擁兵自重,可見皇帝根本沒有心情去招惹朝鮮和越南)
一開始大清國只有滿洲、內蒙古、漢地十八省,康熙時代準噶爾蒙古已經把首都遷到烏蘭布通了,這裡距離京師只有300多公里之遙,可以說是近在咫尺!忍到忍無可忍的康熙才選擇對準噶爾開戰(康熙對胤禛、胤礽寧可忘了自己的年齡也不能忘了噶爾丹對年紀)。
(準噶爾壓的大清喘不過氣)
準噶爾汗國是大清朝的主要對手,可以說是如鯁在喉,康熙平定漢地後疲於應對,也無心無力向中南半島、朝鮮半島擴張。
(康熙末期和雍正時代的大清版圖,可見它仍然沒有閒工夫去收拾越南和朝鮮)
清朝與準噶爾的戰爭持續了100多年,在康熙、雍正統治的80年裡始終與它糾纏,直到乾隆王朝才徹底擊敗準噶爾(1757年),此時距離中原王朝上一次統治西域已經過去了1000年之久!
即便是乾隆滅掉了準噶爾,他在西域的統治也不牢固,最有名的就是大小和卓的叛亂戰爭,為了牢固控制西域,將中原王朝的防禦最前線推到伊犁河谷,常年在西北方向保持高壓統治,直到列強們從海上進犯都不敢鬆懈,這嚴重限制了大清朝對其他地區的兼併戰爭。
-
5 # 超然視野
清朝在努爾哈赤時期,還是典型的遊牧漁獵政治體系,但皇太極接任清朝皇帝后,將國號金改為清,才有了入住中原的雄心,這一段時間皇太極做了非常重要的戰略佈局,即將傳統的遊牧漁獵政治體系,改變為與華夏千年儒家王道思想的格局。
對清帝國而言,入住中原是最崇高的政治理想!而當時的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歷史上一直處於華夏文明的附庸國角色,清帝國的統治者的戰略格局是,入住中原並迫使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等曾經附庸於華夏文明的邊緣繼續維持依附華夏,只不過依附的主子變為清帝國而已!
所以,並不是清帝國不願意拿下朝鮮半島!恰恰相反清帝國在後金時期還真的沒少解決表現半島的李氏王朝,並迫使朝鮮半島李氏王朝向清帝國臣服,從這個概念上看,清帝國實際上已經打下了朝鮮半島,只不過是沒有直接統治罷了!
實際上清帝國同樣也將中南半島諸國納入了清帝國的附庸國,最明顯的是清末援越抗法,清帝國就是以宗主國的身份派出軍隊協助越南抗擊法國!
-
6 # 小宋史趣
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
清朝之所以沒有把朝鮮納入到版圖之中,簡單來說兩個原因,一是沒必要,二是不想。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當時的清朝沒有對朝鮮進行征服戰爭。 清朝建立後先後兩次發動對朝鮮作戰,全部發生在皇太極在位時期,並透過兩次征服戰爭把朝鮮變為了清朝的藩屬國。
公元1627年,剛剛即位的皇太極將多年積攢的對朝鮮的憤怒轉化為戰爭,開始了清王朝(當時國號為後金)第一次入侵朝鮮。皇太極派阿敏為主將,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攻下朝鮮多座城池,不久朝鮮都城漢城府陷落,朝鮮國王李倧倉皇逃往江華島。
在這種形勢下,朝鮮請求議和,皇太極允諾並與朝鮮王朝結成兄弟之國,朝鮮王朝與後金開市互市並向後金朝廷繳納歲幣。雖然後金一路打得朝鮮毫無還手之力,但屈膝的朝鮮王朝並不是心服口服,而且此時的朝鮮政府並未因戰敗而斷絕同明朝的宗藩關係。然而,因戰爭一消怒氣並因此而換來雙邊和平的皇太極並沒有對此理會。
公元1636年12月2日,因為朝鮮方面的拒不臣服,剛剛改國號為大清並正式稱帝的皇太極親自統帥滿蒙八旗十萬大軍親征朝鮮王朝。像上次一樣,清軍一路長驅直入,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有效的抵抗,僅用了十二天的時間便抵達朝鮮都城漢城府城下。
這一次,面對清軍的大兵壓境,朝鮮王朝再次選擇了屈服。不同於上次的是,朝鮮王朝此次的戰敗代價是由明朝的藩屬國轉變成為清朝的藩屬國,這就意味著以後朝鮮王朝歷代國王也都需要由清朝來冊封,同時,朝鮮王朝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宗藩,並停止使用明朝年號,而改用清朝年號。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朝鮮國王還將自己的世子送往清朝北京作為人質。從此,朝鮮正式成為了清朝的藩屬國。
仔細分析當時的形勢,皇太極之所以把朝鮮變為屬國而並沒有直接劃入清朝的版圖,不外乎有兩方面的考慮。
第一,皇太極看不上朝鮮。雖然自己的清政權也不在傳統的中原文化圈之內,但是立志要覆滅明朝的皇太極根本看不上這個一直依附於中原王朝的藩邦小國,而且朝鮮王朝治下的民族、民風、文化與當時清王朝統治區域以及中原地區有些很明顯的差距,與其將其納入版圖日後成為統治管理的累贅,不如放手換取對方的臣服和雙方邊境的和平。
第二,皇太極十分清楚清朝目前最大的敵人是明朝,他需要集中力量對付明朝的勢力,如果此時把朝鮮納入到清朝的勢力版圖中,勢必會引起朝鮮方面的反抗,這樣清朝就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來壓制朝鮮方面的勢力,這對於清朝一統天下的百年大計來說是十分不利的。
至於後來,康熙皇帝三徵葛爾丹,乾隆皇帝平定準噶爾,漸漸把蒙古、西藏、新疆都納入到清朝的版圖後,卻依然沒有對朝鮮動用武力征服,細細想來也在情理之中。
朝鮮是最早臣服於清朝的國家,在後來清王朝南征北戰開疆拓土的時候,朝鮮一直安分守己,並沒有在背後給清朝造成麻煩分散清王朝的精力。而且,朝鮮不同於葛爾丹部和準噶爾,它的發展相當有限,無論從兵力規模還是地域範圍,都不足以對清王朝構成威脅。
所以當清王朝征服四海平定天下的時候,看到這個還算安分守己的小弟,也就無心再起征服之意。
-
7 # 股聖牛邦
很多人喜歡明朝,喜歡明朝的都是書讀得少的,你要知道大清丟掉的土地和大清納入中國的土地基本上跟弱明都沒啥關係
-
8 # 巴蜀天棒
因為朝鮮臣服清朝,願意納貢,不然早就納入版圖了,朝鮮的迎恩門不是說明了一切嗎?
之所以能打下明朝,主要是朱棣那個笨蛋奪權之後心裡不踏實,逃回封地燕京,定都在邊境地區,滿清一入關就佔領了政治中心,皇帝掛歪脖子樹上了。腦袋被砍了,身體再壯也沒用了。如果定都陝西那會滅亡,北京地處邊陲,華北又是一馬平川,不滅亡才怪。中西部山區眾多,江河密佈,打任何一個地方都會艱難,前提是皇帝這個精神支柱要存在。當年唐朝皇帝往四川跑。慈禧也知道往陝跑。只要不定都華北地區,大明不可能亡,就算亡也輪不到滿清統治。
-
9 # 我愛祖國的碧水藍天
別忘了袁世凱是清朝派駐朝鮮的總督,是朝鮮的太上皇,朝鮮被清朝征服後始終聽命於清帝,重大決定要上奏清廷,國王的任免要清帝批准,沒有獨立性可言,有一年朝鮮宮廷政變推翻了清帝批准任命的國王,這不是逆反嗎?清廷派出清軍鎮壓了政變恢復了原國王的地位,袁世凱任這次軍事行動的一個小軍官,任務造成後清軍大部隊撤回國內,奉清廷命令留小部分部隊駐紮朝鮮,陰差陽錯把袁世凱留在了朝鮮,也就是袁世凱在朝鮮突出表現,改變了袁世凱在清朝官場的命運,甲午戰爭也是因為日本要與滿清爭奪朝鮮的控制權而打起來的。
-
10 # 熊貓先生觀天下
為什麼滿清可以打下整個遼闊東亞的華夏大地,卻沒能打下跟滿人近在咫尺的朝韓半島跟中南半島?
這個問題,我覺得我們要以滿清當時的時代背景與現實需求來分析,原因可能就比較容易讓人能夠理解。
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過於貧瘠,沒有價值現在我們如果說朝鮮半島和中南半島沒有價值,那肯定是腦子進水了,如此多的天然良港真是讓人眼紅不已。但在農耕時代,朝鮮半島鮮有適合耕種的平原與盆地,到處都是高山丘陵,中南半島的越南則是雨林與沼澤遍佈,野獸毒蟲出沒,開發難度極大,加上當地的土著也十分野蠻兇悍,征服之後又沒辦法為中央王朝產生任何正面效益,還要往裡面貼錢,實在不換算。
朝鮮半島上的李氏王朝識時務總體來講,朝鮮的李氏王朝相比清朝,還是很弱小的,但是他們卻很懂得明哲保身的道理,還沒等清朝過來征服,那邊馬上就請求成為清朝的藩屬,年年進貢,態度好的不得了,所謂伸手不打笑臉人,這種情況下再去吞併朝鮮,道義上也有點說不過去,既然朝鮮那麼願意當小弟,就讓他當好了。
清朝入關以後的戰略中心在中原大地清朝還在關外的時候,就不怎麼看的上朝鮮那貧瘠的土地,也就是看朝鮮不怎麼聽話的時候過去搶劫一番,一旦清朝入主中原,那麼中原的大好河山就更不是朝鮮可以比的了,加上當時清朝在中原的統治還不夠穩固,而且清朝長期有著沙俄、蒙古、新疆等關鍵地區的強大敵人,就更沒有心思找朝鮮的麻煩了,他只要老實待著別惹事,隨他自生自滅吧,越南同理。
結語清朝雖然一度很強大,但他的敵人也很強大,加上中南半島和朝鮮半島在農耕時代的雞肋屬性,不去征服也是理所當然的。
-
11 # 獨角戲也是戲580
1616年皇太極打啦朝鮮戰爭,迫使朝鮮大送美女,開城投降,滿清根本就看不起朝鮮賊窮的國土,還有元朝也是這樣朝鮮人年年進貢美女,末代皇帝皇后就是高麗人
-
12 # 滄海之天
滿清入關時清兵才十萬人,是吳三桂等漢奸投降,加上明末內亂,才讓滿清撿了個便宜,入主中原。
滿清人一來自己是過客心態,都不知道自己能坐穩江山多久,沒有帝國意識形態,哪會想什麼開疆拓土,把朝韓和越南納入版圖。朝韓和越南俯首稱臣,當藩屬國滿清就滿足了。
二來漢人人數百倍於滿清,如果滿清長期、大舉對外用兵,必然會壯大漢人武裝力量,這是滿清統治者不願看到的,到時必然會尾大不掉。
從西漢至唐末,越南都在中國領土版圖內,到五代十國時期越南才獨立。北宋、元、明先後對越南用兵,但越南都是時降時叛。以當時滿清的國力,打下越南容易,但是要將越南納入版圖,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越南地形狹長,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四分之三為山地和高原。而且越南熱帶氣候,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對清兵相當不利。
朝鮮的高山大多位於北部和東部,朝鮮半島山地佔面積佔三分之二左右。這樣的地形,不利於用兵,卻有利於防守的一方打游擊戰。
-
13 # 小可超
其一,在以農業為主的封建主義生產力的條件下。科技水平能達到的控制能力是有限的。清朝能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實際控制將近13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其國家運作能力之強,是非常罕見的。已經超出當時科技條件所能控制的極限範圍,就算是蒙古建立的大元王朝,除去四大汗國,其實際控制的疆土也不能和清朝相比,和同時期的其他國家比較。沒有一個國家能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科技條件下能達到和清朝一樣的遼闊疆土。就算是俄羅斯。其西伯利亞本是無人區根本不能算數,並且尼布楚條約說的很清楚只是待議地區,並不是完全歸俄羅斯管轄。只是臨時性條約。
其二,朝鮮半島已經被清王朝擊敗。已經把朝鮮國王敢到了海邊了。基本算是亡國。但在當時情況下。清朝當時第一目標是一統中原,對於朝鮮這樣的小國並不一定非要實際佔領只要控制就行。並且朝鮮半島已經是清朝的附屬國,可以理解為現代意義上的朝鮮自治區。完全受清朝控制。中南半島也是一樣都是清朝的附屬國。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自制區。並且清帝國已經達到了當時能實際控制疆域的物理極限,以當時科技水平不可能全部佔領。只好還一直方式加強控制。
綜上所述清朝實際控制中原,西藏,新疆,和蒙古各部。外轄,朝鮮半島,中南半島,琉球群島等等自治區。而且連菲律賓也差點變成清朝附屬國即清朝自治區。所以說,整個亞洲基本都已經被清朝統一,只是後期落後了時代。導致以西方工業化為首的西方國家。逐步直接了以亞洲朝貢體系為主的大清王朝。並逐步分裂大清帝國。就像現在有人企圖分裂西藏和新疆是一個道理,只是在當時的清朝,西方得逞了。現在沒有得逞而已。
-
14 # 淡定從容1314
首先我們要看一下歷朝歷代中原王朝的對外防禦方向:中國曆代王朝,北部和西部,為對付北方遊牧民族南下,向北一般是戰略防禦方向;向西新疆(古西域)、中亞方向,歷來是中原政權的主要戰略方向,強盛時取攻勢,衰弱時取守勢;對北韓和越南,不折騰,讓他們自生自滅;折騰時,等騰出手來,教訓一頓,不作為戰略重點。
東亞北韓半島方向,因戰略縱深不深,面積不大,人口不多,經濟落後,內戰不止,對中央政權不會造成致命威脅,一般都是搞定了北部和西部之後,才騰出手來教訓一下。歷朝雄主:漢武帝,隋煬帝,唐太宗,高宗都曾對北韓大規模用兵,並且取得不錯戰績,基本上把北韓打殘了。但勞師遠征,打仗是要花錢的,造成巨大財政負擔,得不償失。所以一般北韓不威脅東北邊境,不搗亂,不會輕易大規模出兵征伐北韓。滿清崛起之後,主要的戰略目標是明朝,至乾隆,鎮壓各地叛亂之前,騰不出手來對沒什麼威脅,且稱臣的北韓動手。嘉慶之後更是無力大規模遠征北韓。
西南方向越南 :對中原王朝的威脅更小,一般都是主動對越南用兵,開疆拓土,贏多輸少。明朝成祖(永樂皇帝)趁越南皇朝內亂之際,出兵佔領越南,設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進行直接統治。1428年,黎利擊敗明朝軍隊,自立為帝建立後黎朝,於是明朝從越南撤兵,並承認越南獨立,這也是中國王朝最後一次直接統治越南。越南地形複雜,易守難功,沒有絕對的實力,戰爭消耗不起,清朝吸取明朝教訓,加之清朝時越南一直是清的小弟(藩屬國),不會輕易(也沒必要)對越南動手。
這兩個小屁孩有一個共性,在中原王朝強盛時裝慫(稱臣納貢),不裝慫就自取滅亡;等中原王朝衰弱時搞事(鬧獨立)。對於中原王朝來說由於路太遠,瘴癘施虐,一旦出事勞師遠征,財政吃不消,造成統治管理成本太高,所以王朝一旦衰落就被迫放棄。清政府沒有滅掉這兩個國家也主要是這個原因吧。
-
15 # 使用者58770236277
怎麼會沒打,還能有進軍中原時,清朝就征伐了北韓。讓北韓稱臣。再後來統一中原後,又開始打敗了蒙古的葛爾丹汗國,統一了整個蒙古草原。之後開始以宗教控制了青藏高原,把整個西藏控制在手中。之後的清朝經過戰爭徹底拿下了準格爾。平定了大小卓和。把整個新疆也全部控制在手中。這時候清朝的版圖已經異常龐大。帝國實力以無力支援其遠征。隨著國家的統一。周邊小國開始稱臣。蕃貢體制開始被清朝延續接納。以天朝上國自居。慢慢的就不對外擴張。直到鴉片戰爭的發生。
-
16 # 老找不到北的人
北韓是用來緩衝日本的/日本是沒法呆/不管什麼民族的人都想打回中原/他那地方每年地震火山不斷太嚇人/所有中央王朝無論多強大打下來也不要/是政治考量
-
17 # 三塘山人1
北韓還在後金的時候已經臣服於後金了,還怎麼打?俗話說伸手不打笑臉人,人家已經認你為老大了。再者,如果他打北韓,估計大明就乘機搞他了,背腹受敵,不明智。
後續成立清朝以後,中央之國,萬萬夷來朝,那就更沒借口了,也看不上這點破地方
-
18 # 歷史閥門
首先,一個古代朝代要考慮打下哪裡,以便直接統治。第一、是否威脅到自己的統治,第二是否有足夠的資源。
那麼我們分析清朝入關,先看他和誰打戰,消滅了誰,又和誰妥協了。大體而言,消滅了這樣一些勢力,第一李自成張獻忠等造反勢力,第二是南明勢力,包括鄭成功後裔,第三,三藩等降清又造反的勢力,第四、噶爾丹,第五,準格爾。還有零星的反清復明勢力等等,這些都直接構成了對清朝的威脅。
其次,清朝早期,最大的妥協就是和沙皇俄國,它是因為威脅到清朝的老巢了。但是又是最終與其妥協,簽訂了《尼布楚條約》,因為第一是當時最大的敵人在南方,第二滿清認為西伯利亞是苦寒之地。蒙古高原和西域才是北方的要害所在。
回到問題,補充一下,其實滿清不僅沒有攻打北韓、越南,更沒有跨海去攻打東南亞,也沒有聲援那裡的華人及華人政權,因為那時候,清朝認為沒有什麼利益,海外華人太多反而容易成為反清復明基地,故讓其自生自滅,其實中亞也有國際希望加入清朝,也被乾隆拒絕。
再看看越南歷史,
現代越南的國土面積只有33萬平方公里,國土細長,有如天鵝脖子,瀕臨海岸線長3260多公里,人口9000萬。光從地圖上看似乎是一個小國。在古代的時候越南有雒越、交趾、安南等名稱,僅指越南北部,那時候越南南部是屬於民族宗教都不一樣的“佔婆”國。佔婆最早信仰印度教,宋朝後信仰伊斯蘭教。在趕走明朝軍隊後,越南南侵滅佔婆,佔婆成為越南南方的國土,越南又從高棉(高棉)手裡奪得湄公河三角洲,才有了今天的版圖形狀。
歷史上越南北部長期處於中國的直接統治之下,長達1000年之久,史稱北屬時期,由於中原政權在此直接設立郡縣,推廣中原文化,與內地無異,所以又叫郡縣時期。由於越南當地人多次反抗,所以中原的統治中間也有所中斷。大體說來有四次北屬時期:
第一次,從公元前111年西漢佔領越南中北部設立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等行政區,到公元39年徵氏姐妹領導的起義為止。
徵氏姐妹
第二次,從公元43年西漢馬援出兵平叛,殺死徵氏姐妹重新設立郡縣,到544年李賁起義稱帝,設立萬春國政權為止。
第三次,從公元602年,隋文帝派遣大將劉方滅越南前李朝,此後越南北部在隋唐兩朝的直接統治之下。公元938年,吳權在越南北部建立政權(史稱吳朝),第三次北屬時期結束。
第四次又稱安南屬明時代,從1407年–1427年明朝對於越南的短暫直接統治。此後越南再也沒有被中國直接統治過,僅作為中國藩屬國存在直到被法國統治為止。
一、第一次白藤江之戰
公元930年,中國正處於五代十國之際,南漢高祖劉龑試圖統一交趾,抓獲靜海節度使曲承美,其部將楊廷藝打敗並驅逐了南漢軍隊。7年後楊廷藝被部將矯公羨所殺,次年楊廷藝的女婿吳權起兵,矯公羨向南漢求援。
劉龑認為是天賜良機,於是決定再次出兵交趾,意圖統一。任命了自己第9個兒子萬王劉弘操為靜海節度使,還沒有打仗,官先封好了。
劉弘操率領水軍從下龍灣進入白藤江。白藤江是太平江的一條支流,從太平江分流之後注入北部灣的下龍灣,它是通往河內的門戶。而下龍灣在今天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吳權
吳權這時在陸地上已經打敗並殺死了矯公羨。他暗中下令在白藤江裡樹立木樁,並在木樁上包裹鋒利的鐵皮。然後在附近設下伏兵。
江水漲潮後,木樁被淹沒。吳權立即帶領水軍向南漢水軍挑釁後假裝不敵退卻,南漢水軍不知有詐,到了吳軍埋伏地點,假裝退卻的吳軍反攻。退潮後江水變淺,木樁全部露出來水面,南漢大船被刺破底部,船沉兵敗。伏兵四出,劉弘操陣亡。南漢軍只好退兵。從此,越南走向獨立的道路。
二、第一次宋越戰爭(第二次白藤江之戰)
公元979年,在越南丁朝的時候,權臣黎桓等人扶持年幼的丁璿上位,並與太后楊雲娥私通,自稱“副王”攝政,一些官員不服黎桓專權,起兵伐黎,被黎桓打敗。這時投奔佔婆的丁朝駙馬乘機鼓動佔婆起兵攻打丁朝,但受颱風影響失敗身死。佔婆是古代在越南南方的一個國家與越南北部的丁朝是鄰國,越南北屬的時候則與中國相鄰。
越南史書中的第二次白藤江戰役
次年,北宋聽說越南丁朝(安南)內部發生了混亂,打算出兵統一安南。丁朝太后聽到風聲後,派黎桓帶兵出征,結果“黃袍加身”一幕在越南重演,黎桓在部將擁戴下建立了前黎朝。
北宋大舉進軍前黎朝,侯仁寶、孫全興率領宋軍佔領諒山,陳欽祚率領宋軍在西結大敗黎軍,殺死2000多人,劉澄率領水軍抵達白藤江。黎軍在白藤江內設定無數木樁,阻止宋軍前進。981年宋軍在白藤江擊敗黎軍。
然後侯仁寶率軍繼續前進,但是孫全興在花步等待劉澄水軍,拖延了70多天。宋軍才繼續前進。黎桓派使者詐降,宋軍中計,沒有足夠防備,被黎桓偷襲,侯仁寶戰死。其餘宋軍聽到這個訊息,率軍撤退。黎桓乘機追擊大敗宋軍。第一次宋越戰爭結束。
三、第二次宋越戰爭
越南強大起來之後,開始圖謀進攻宋朝的廣西。公元1075年,越南李朝派宦官李常傑和大將宗亶帶領20萬大軍水陸並進,發動了對北宋的戰爭,這就是第二次宋越戰爭。
李朝軍隊一路旗開得勝,相繼攻下欽州、廉州。8萬大軍圍困了邕州,希望一鼓作氣拿下邕州。這時邕州城內只有2800守軍,知州蘇緘臨時從百姓中募兵1000多人,又組織敢死隊在邕江上阻擊李朝軍隊。
宋朝邕州知州蘇緘
後來李朝軍隊用袋子盛泥土,堆積在城牆外,李朝軍隊由此登城。蘇緘率眾展開巷戰,全家37人殉國。李常傑一怒之下下令屠城,拆毀城池。這次戰爭李朝一共殺死廣西普通民眾10萬多人。
1076年宋軍反擊,李朝聽說宋軍大部隊來,就釋放了被俘宋朝軍民,宋朝收復失土。乘機攻入李朝境內。不久退兵。宋軍進入李朝之後,雙方發生一些戰鬥。越南史書記載李朝在如月江、富良江打敗宋軍,與中國史籍記載不一致,中國史書沒有提及白藤江戰役。在戰鬥中,李常傑寫了一首詩激勵士兵:南國山河南帝居,截然定分在天書。如何逆虜來侵犯?汝等行看取敗虛。估計很多網友也在有的新聞裡見過。
越南民眾胸前掛著李常傑的詩
李常傑迄今被越南當做民族英雄。一艘南越戰艦就是以李常傑命名,南越被北越打敗之後運載難民去菲律賓,此船為菲律賓所有。
三、黎利起事
1407年明朝滅越南胡朝,比照舊制恢復“交趾”的名稱,並按照中國的制度設立行政區劃,推廣儒學。但是越南的內部反抗此起彼伏,明朝在越南的統治並不安寧。
1418年清化豪族黎利發動起義,號稱“平定王”。1426年在崒洞之役中,黎利將計就計,打敗了明朝徵夷將軍王通的軍隊。1427年,明朝派柳升增援,在支稜之役中又被黎利打敗,柳升陣亡。王通被迫退出越南,越南重新獲得獨立,1428年黎利建立後黎朝。
黎桓
1431年,黎利接受明朝冊封,越南成為明朝和清朝的藩屬國。
四、第三次白藤江之戰
元朝滅大理之後立即著手進攻越南陳朝。第一次元越戰爭發生在1257年,元軍出師不利;滅南宋之後再度出兵,1284年元將脫歡抓獲陳平重,陳平重稱“寧為南鬼,不為北王。”,拒降而死。元軍一度佔據越南。
1287年元軍再次進攻陳朝,陸軍由脫歡率領,水軍由烏馬兒率領,齊頭並進攻入陳朝境內,勢如破竹。陳朝將領陳慶瑜屢戰屢敗,陳仁宗不滿。不過運氣的是,隨後遇到了元軍張文虎的運糧船,一番戰鬥之後,雖然雙方損失相當,但是陳慶瑜洗劫了部分糧船,打擊了元軍。
被越南所滅的佔婆國遺蹟
第二次年,元軍佔領陳朝首都升龍。但是軍民反抗激烈,同時天氣炎熱,糧草不濟,元軍打算焚燬升龍之後撤軍。
陳朝主帥陳國峻得到訊息之後,同樣下令在白藤江中插下削尖的木樁,同樣埋下伏兵,派人進攻又假裝敗退,劇情驚人相似,元軍很多戰船沉沒。伏兵乘機用火攻,元軍打敗。烏馬兒等被俘虜。
不過關於第二次白藤江之戰,中國史書隻字未提,越南的史書《大越史記全書》則有記載了這件事;第三次白藤江之戰,中國史書隻字未提及白藤江三個字,同樣是越南的史書《大越史記全書》記載了這件事,歷次戰爭情節相似,所以也有人懷疑越南史書後兩次的記載靠不住。
李常傑、陳慶瑜、陳平重三人成為越南史書上的“民族英雄”,凡是與抗中有關的將領,很容易成為越南的“民族英雄”,而其他的將領縱使戰績高出百倍,在越南也是默默無聞。1974年南越海軍入侵中國西沙海域的陳慶瑜號、陳平重號、李常傑號都是以抗中將領命名的。
在近代歷史上,越南同樣彪悍,最著名就是與美國交手的“越南戰爭”。其實,從1858年法越戰爭開始到1989年中越邊境戰爭結束,長達130年的歲月裡,越南人參與的戰爭從未中斷。先後交手的國家有法國、日本、美國、南越、南韓、澳洲、菲律賓、紐西蘭、寮國、高棉、中國、泰國等國家計程車兵交手國,所以越南也自詡自己是最能打仗的國家。
這說明什麼問題,說明越南歷史上桀驁不馴,直接統治收益也不大,不如讓其作為藩屬國存在。
另一個是北韓。北韓北部古代曾長期在中原政權及高句麗的統治之下,而且北韓半島地勢三面環海,對於農耕時代的外來力量而言,易守難攻。
現代的北韓/南韓發軔於北韓半島南部,也是逐步向北擴張的。漢武帝曾經北韓半島北部建立漢四郡,本來漢人逐步增加,漢文化也佔據統治地位。但是司馬懿把遼東公孫政權滅了之後,殺了大量的官員,並把漢人內遷,改變了民族結構,使得少數民族的高句麗坐大幾百年,對中原構成威脅。
直到唐朝滅了高句麗,中原勢力再度回到北韓半島,但是新羅擴張的意願很強烈,而百濟舊臣民與新羅是同宗,他們更願意做新羅的“中原”而不是大唐的“邊陲”。再者新羅也沒有對唐朝構成致命性威脅,故大唐也沒有徹底滅新羅的意願。
元朝的時候,倒是征服了北韓半島,並作為攻打日本的跳板,不過中原反元勢力起來的時候,高麗立即反叛了。明朝建立之後,主要威脅也是北方蒙古勢力。這樣北韓作為獨立政權長期存在卻未對中原構成威脅,到了清朝,也就沒有動力消滅北韓政權了,僅作為藩屬國。
等清朝後期袁世凱等人意識到可以把北韓作為行省的時候,列強已經進來,博弈之下無奈沒有實施。最終作為一個獨立國家存在。
-
19 # 信心68825164
北韓半島 窮的叮噹響 你打他幹嘛 每年的糧食能自己自足就不錯了 中南半島 溫熱潮溼 終年瘴氣瀰漫 還沒等打 就病了 打他幹嗎
-
20 # 寧劍
打過,沒佔領,只是讓臣服做小弟了就是。
滿清之前只想建立一個東北國,沒想那麼多事。就是入主中原也是範文誠洪承疇看有機可乘勸的。
為什麼北韓後來一直能獨立於中華之外,主要是地勢。
北韓像中國,南方多平原盆地,易發展經濟。北方多山地易防禦外敵。南方供物資,北方供安全。要打它真不是易事,又東北苦寒,中原打他時間視窗小。
回覆列表
滿清的領土實質是繼承明朝與北元的領土,所以比較廣闊,滿清並沒有滅國的開疆拓土新增土地。中華版圖歷代以來,最東是秦漢奠定的,最南是明朝奠定的,最西是唐朝奠定的,最北是元朝奠定的,滿清只不過是繼承列代以來的領土。滿清取代明朝有了正統地位,也有了這些地方的繼承權。否則,漠西蒙古(新疆),蒙古,西藏啊怎麼會併入滿清呢?所以應該感謝是中華列代帝王的開疆拓土。
關於清朝領土:滿遺選擇性忽視,不會去看明朝盛時的中國地圖,也不會去看清末時期的中國地圖。只敢拿滿清盛世地圖與明末地圖相比較,其實就是玩田忌賽馬的遊戲;明末的勢力範圍收縮是丟失國土嗎?不是!它仍在中國版圖圈內,並沒有割讓流出中國,它的下任者仍可以合法去繼承。而滿清不同,其盛時到末期的縮減的疆域己經流出中華版圖圈外,己經條約形式被割讓給俄國了,不在中華版圖勢力範圍了,下任民國己無法繼承明朝留給滿清的外東北,庫頁島等這些領土。所以結論很清楚:明朝盛時1200萬疆域被滿清合法繼承了,而民國並沒有從滿清手中繼承這麼多領土。
好比大家都炒股,明朝盛時1200,明末縮水到500,但明朝沒有止損,他還是有機會等反彈,疆域都在中華版圖內流轉,到清初,滿清都繼承了,相當於反彈到1200;而清朝不同,它炒股浮盈時有1400,到清末,滿清它止損了,變成1100,因為它條約形式割讓給俄國了,流出中華版圖圈外了。民國己不能繼承明朝留給滿清的庫頁島等外東北的合法繼承權了,很簡單很清楚疆域炒股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