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十全鬥2621

    人類歷史文獻中,有記載的傳染性疾病事件,最早要追溯到公元前3180年的古埃及,在第一王朝統治期間發生過一場“大瘟疫”。公元前1471年,卡疊什(Kadesh,今敘利亞境內)由於地震引起的瘟疫,導致了14700人死亡。公元前1190年,可能由於特洛伊(Trojan)戰爭(公元前1194-1184年)的緣故,引起希臘大規模瘟疫,現在被認為是鼠疫。公元前1017年,以色列(巴勒斯坦)地區持續3天的瘟疫導致70000人死亡。公元前431-427年,可能由於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緣故,引起“修西得底斯(Thucydides)大瘟疫”,先是衣索比亞,然後傳到埃及、波斯(伊朗)和雅典,現在被認為是傷寒和麻疹。

    公元166年,羅馬爆發瘟疫,可能是天花,由從帕提亞(Parthian)戰爭(公元161-166年)回來計程車兵傳染。公元541-591年,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林)爆發瘟疫,然後傳播到埃及和整個世界,即史稱侵襲人類三大最具毀滅性流行病事件之一的“持續50年的査士丁尼(Justinian)大瘟疫(亦稱東羅馬帝國大瘟疫)”。公元664-689年,英國爆發“黃色大瘟疫”,現在被認為是迴歸熱和黃疸病,導致了“大量的男人”死亡。1348-1351年,爆發侵襲人類三大最具毀滅性流行病事件之二的“持續了4年的黑死病”,現在被認為是鼠疫,黑死病先是在中亞東歐地區流行,然後傳播至東到中國、南到印度、西到葡萄牙、北到英國、挪威和俄羅斯,每天數千人死亡。在黑死病流行期間,威尼斯的公共衛生保衛人員禁止載有感染疾病乘客的船隻進入港口。設定隔離區作為一種控制流行性疾病傳播的方法,1377年被法國港口城市馬賽再次使用,當時是隔離從瘟疫區來的旅行者,隔離時間長達40天。

    1374年至17世紀,歐洲爆發瘟疫,可能是由於被蜘蛛咬傷引起的“舞蹈病(Dancing Mania)”,先是德國,再傳播到法國和義大利。1665年,英國倫敦爆發瘟疫,“倫敦大瘟疫”由落後的衛生條件、密集的人口和擁擠的棚戶區引起,最後是自然干預使得傳染病消失,包括嚴寒和1666年“倫敦大火”淨化了瘟疫。在“倫敦大瘟疫”期間,防疫專家塞繆爾·皮普斯首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記錄了每週的死亡數量,並對傳染病的程度和傳播進行觀察。1817-1875年,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由於蒸汽船的問世和大量的移民,導致4次霍亂流行,先是印度加爾各答,然後擴散到整個印度、中國、日本、俄羅斯、英國、加拿大、美國、非洲以及中美洲和南美洲。1849年,英國防疫專家、麻醉師約翰·斯諾(John Snow)描繪了倫敦地區的霍亂病例分佈圖,1854年斯諾發現寬街(Broad Street)的公用水泵汙染的水是霍亂的發病源頭,斯諾拆除了水泵,霍亂從此消失。約翰·斯諾由此被醫學界公認是現代流行病學之父。1918年,法國、英國、中國、美國爆發流感,史稱侵襲人類3大最具毀滅性流行病事件之三的“持續了5個月的西班牙流感”,這種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導致2200萬人死亡,死亡人數約為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導致1000萬死亡數的兩倍,當時口罩和洗手已經被建議用來預防流感的主要手段。1933年西班牙流感病毒被分離解析,它的疫苗開發於1972年。發明防護服的是一位法國醫生查理·斯德拉莫,他是路易十三、路易十四(17世紀法國國王)的御醫。斯德拉莫設計的防護服,外層上了一層蠟,使其變得光滑,可以防水、防透氣;面罩帶有玻璃眼孔,鼻子是鳥喙狀,在鳥喙裡塞了稻草和香料;當時人們逐漸認識到瘟疫會侵害空氣,所以就要把有毒、被汙染的空氣隔離開。

    1940年至今,全世界流行肺癌,由吸菸引起,在1990-1999年的10年間,全世界共有660萬人因肺癌而死亡。1997年至今,全世界流行肥胖症,因過度飲食、缺少運動和遺傳因素引起。20世紀之前人類很少患肥胖症,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肥胖症作為全球流行性疾病,WHO估計有14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280萬的成年人每年因超重或肥胖而死亡。

    建立公共衛生機構和公共衛生改革是從1830年代的英國開始的流行病不分貧富貴賤的現實讓英國統治者認識到,從長遠來看,為公眾健康採取措施,預防所需的開支遠低於疾病發生的成本。英國當時童工死亡率非常高,人們就去思考如何改變勞動人口的衛生狀況,如何有效地進行健康教育,最後發展出一套完整的公共衛生體系。英國在17世紀初開始實施《濟貧法》,這是一項綜合性的政府救助政策,不光包含救濟也包括了懲治失序等社會功能。二戰後,英國的公共衛生體系不斷完善,現行疾控預防體系的管理層級設定為兩個,一是中央層面(戰略層),二是地方層面(執行層)。戰略層級是國家衛生部及其管理的“突發事件戰略規劃協調機構(EPCU)”,主要負責衛生政策的制定與終結、疫情的研究和判斷、資訊系統的構建和傳達、應急協調和協作。執行層面即“公民健康服務系統(NHS)”及其授權機構,主要負責具體事件的應對、提供醫療服務與衛生保健職能。近幾年,英國應急衛生事件頻發,從瘋牛病全球蔓延到口蹄疫的不斷擴散,從豬瘟(現統稱H1N1)的迅速傳播再到流感的廣泛傳染等。英國不斷吸取經驗教訓,調整應對模式,2003年成立健康保護機構(HPA),構築權威化、專業化、科學化的突發衛生事件應對體系。英國衛生部編制關於重大突發事件的國家手冊,要求所有衛生服務組織都必須制訂應對計劃,主要內容包括執行程式、日常訓練、應急反應預案等。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縮寫WHO,簡稱世衛組織)是聯合國下屬的一個專門機構,只有主權國家才能參加,是國際上規模最大的政府間衛生組織。世衛組織的宗旨是使全世界人民獲得儘可能高水平的健康。世衛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身體、精神以及社會活動中的完美狀態”。世衛組織的主要職能包括:促進流行病和地方病的防治;提供和改進公共衛生、疾病醫療和有關事項的教學與訓練;推動確定生物製品的國際標準。世衛組織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07年成立於巴黎的國際公共衛生局和1920年成立於日內瓦的國際聯盟衛生組織。1948年,世衛組織正式成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世衛組織的會徽由一條蛇盤繞的權杖所覆蓋的聯合國標誌組成。由蛇盤繞的權杖系國際醫學及醫學界的標誌,它起源於阿斯克勒庇俄斯的故事,古希臘人將其尊崇為醫神。世界衛生大會是世衛組織的最高權力機構,每年5月在日內瓦召開一次。執委會是世界衛生大會的執行機構,由34位有資格的衛生領域專家組成,每屆為期3年,每年改選三分之一,成員名單由衛生大會票選。根據世衛組織的君子協定,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是當然的執委成員國,但席位在第三年後輪空一年。此外,世衛組織還有顧問團隊以及應急醫療團隊,而世衛總幹事,就是整個世衛組織的技術和行政首長。現任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衣索比亞籍),2017年當選時被各界寄予厚望,因為他不單是首位來自非洲國家的總幹事,也是世衛組織70年曆史中首位一國一票選出的總幹事。譚德塞還是首位並非醫生專業出身的世衛總幹事,他的學術領域屬於公共衛生範疇,後來長時間從政,2012至2016年擔任衣索比亞外交部首長。譚德塞很不容易,上任以來一直面對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牴觸和抹黑。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縮寫PHEIC)是指透過疾病的國際傳播構成對其它國家公共衛生風險,並有可能需要採取協調一致的國際應對措施的不同尋常的事件。世衛組織提出PHEIC是為了面對公共衛生風險時,既能防止或減少疾病的跨國傳播,又不對國際貿易和交通造成不必要的干擾,使相關國家地區遭受經濟損失。根據疫情的發展,世衛組織宣佈PHEIC後隨時可以撤銷及修改,釋出後有效期為3個月,之後自動失效。自2007年頒佈管理全球衛生應急措施的《國際衛生條例》至2020年2月,世衛組織僅宣佈了六次公共衛生應急事件,前五次分別為2009年的甲型H1N1流感、2014年的脊髓灰質炎疫情、2014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2015-16年的“寨卡”疫情、2018年開始的剛果(金)“埃博拉”疫情(2019年7月宣佈)。

    美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在全球處於領先地位。在應對生物恐怖主義襲擊、拯救生命、減少損失等方面,美國建立了較為先進的應急醫療救援制度,其措施和經驗值得借鑑。首先,美國注重制訂且不斷完善應急法律保障體系美國《國家應急預案》是有關處置災害和恐怖襲擊的綜合性法律,將國土安全、緊急事件管理、法律實施、消防、公共工程、公共衛生、應急救助人員的健康和安全、應急醫療服務以及私人部門等統一為一個整體結構。對聯邦政府、州長、地方行政首腦在應急事件時期的職責作了詳細的規定,成為聯邦政府與州政府、地方政府在緊急事件期間互相協調的基礎。《美國突發公共衛生實際應急反應指南》旨在幫助州、地方及民族自治地區的公共衛生專業人員,在突發事件或災難發生後24小時內,迅速有效地採取公共衛生應急反應行動,這是針對災害醫療應急救援的專項立法。此外,還有《減災和緊急救助法》、《聯邦緊急相應計劃》、《聯邦緊急事態應對預案》等。

    其次,美國擁有一整套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體系由於該體系的建立和加強,是在進入21世紀後實施反生物恐怖主義即生物國防戰略的背景下完成的,所以它集中了美國最好的資源。美國國防部、衛生部、聯邦調查局、環境保護局、緊急事務管理署和能源部均參與了公共衛生應急體系的建立和加強工作,保證了該體系強有力的指揮功能。美國政府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系統分為三個層級:國家層級為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系統,負責部門是國家衛生部下屬的聯邦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縮寫CDC,簡稱疾控中心);地區(州)層級為轄區醫院應急準備系統,負責部門是國家衛生部下屬的衛生資源和服務管理局(The Health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縮寫HRSA);第三層級為地方城市醫療應急系統(MMRS)。(1)CDC疾控中心。其主要職能有:應對突發事件,整合醫療資源,培養訓練公共衛生醫療工作人員,公共衛生檢測和預警。聯邦疾控中心作為美國衛生和公共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縮寫HHS)的下屬機構,具有協調和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權利。(2)HRSA衛生資源和服務管理局。其主要透過提高門診中心、醫院和其他衛生部門的應急處理能力,來提升區域內的整體應急處理能力,特別是為無醫療保障的民眾服務。HRSA醫院應急準備系統在全美共設10個區,區內以州為單位實現聯動。除了州和地方衛生部門外,其他參與者還包括州應急管理機構、州級農村衛生保健辦公室、退伍軍人衛生保健部門和軍方醫院、基本醫療保健協會等。(3)MMRS城市醫療應對系統。其主要著重於處理地方層面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由於在處理地方事件時可以作出第一時間的應對,地位至關重要,該系統同時也屬於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的一部分。城市醫療應對系統透過地方的執法部門、消防部門、自然災害處理部門、醫院、公共衛生機構和“第一現場應對人員”之間的協作與互動,使得城市能夠在公共危機的最初階段平穩過渡,在全國應急資源合理排程之前,把危害限制在可控範圍內。

    再次,為防範針對美國本土的大規模恐怖襲擊和大範圍自然災害的發生,美國製訂並落實了國家醫療用品儲備計劃(National Pharmaceutical Stockpile,縮寫NPS),旨在彌補各州及地方在應對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的醫療衛生資源供應不足。該計劃主要由聯邦疾控中心CDC監管和領導,透過綜合各方專家的建議,結合公眾的醫療弱點、現有的威脅、醫用物資的可用性、藥品發放使用的難易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來確定國家戰略儲備所應儲備的物資,併力求在數量上可以同時滿足數個大城市的緊急需求。國家戰略物資儲備在美國各地多個戰略儲備庫中,管理機構對所有儲備物資每年都進行季節性的質量檢查和庫存清點,同時還對庫存環境、安全、保養等專案進行檢查。這些國家戰略儲備物資,已經多次為突發公共事件提供緊急醫療物資支援,得到了美國民眾的廣泛認可。

    第四,美國的公共衛生應對體系包括以下幾個子系統:(1)全國公共衛生資訊系統。包括國家應急行動中心、電子網路疾病監測報告系統、大都市症狀監測系統以及臨床公共衛生溝通系統。電子網路疾病監測報告系統按疾病設立不同的報告系統,一竿子到底,比如普通傳染病、艾滋病、結核病等。近年來還開發出各種針對不同症狀的不同監測系統,以及可以迅速通知臨床人員的預警系統。有的監測醫院急診室病人有關症狀,有的監測市面藥房藥物銷售情況,有的監測學校學生缺課情況,有的監測法醫有關死亡解剖的記錄,有的監測貓狗死亡情況,有的監測逛商場人打噴嚏的症狀。其目的就是一個,早期發現流行性疾病暴發的先兆,贏得時間準備應對。(2)全國公共衛生實驗室快速診斷應急網路系統。美國公共衛生系統實驗室自成體系,按聯邦、州、基層分為三級。該系統專長於實用檢驗,在人員、裝置、資金方面與大學臨床實驗室各有所長。工作人員沒有發表論文的壓力,全國上下互通有無,統一為現場調查服務,很少有各自為戰的現象。(3)現場流行病學調查控制機動隊伍和網路系統。聯邦疾控中心CDC的疫情情報服務培訓班透過50多年的執行,已建立了一支精良的機動隊伍和全國網路。2001年“9·11事件”後,全國上下還撥專款建立了一支地方流行病學專職隊伍。聯邦疾控中心CDC有“公共衛生部隊”編制,是美國武裝部隊的一個兵種,他們既是軍人,又是專業公共衛生人員,一旦需要,他們就可以出征,這一套完全是戰時狀態配置。(4)全國大都市醫學應急網路系統。該系統覆蓋了美國的所有大城市,由聯邦政府出錢裝備和補貼各大城市的醫院,包括現有的傳染病醫院或綜合醫院的傳染病科,使每個簽約醫院(科)都有負壓病房等應對裝置。這些醫院平時根據市場需要執行,同時不斷進行傳染病防治能力的訓練準備。一旦出現疫情,在政府要求的時間內,可以馬上轉換為應急醫院。(5)全國醫藥器械應急物品救援快速反應系統。美國的國家醫藥和用品應急系統以大集裝箱的形式,在美國幾個戰略地點儲備應急醫藥和急救用品,包括疫苗、抗生素、抗體、解毒劑及輸液設施等,可在12小時內為美國任何災區一次提供50噸以上的醫藥和急救用品,保障重大公共衛生和災難事件突發時的急需物資供應。(6)志願者和志願服務組織支援醫療救援的動員對接系統。美國紅十字會的日常工作,幾乎完全納入了美國緊急事態管理體系,承擔著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的部分工作。美國專家認為,公共衛生安全是和國防安全、金融安全、資訊保安一樣重要的國家安全。即使生物恐怖主義襲擊事件暫時沒有出現,建立公共衛生應急系統也可防治疾病,應對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就像當年為國防需要建立因特網一樣,投資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是雙贏戰略。正是基於上述認識,美國的公共衛生應對體系發展迅速並得到細化和完善,在相當程度上減少了傳染性疾病對民眾的侵害。

    最後,美國的國家突發事件管理系統(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縮寫NIMS)涵蓋醫療機構。該系統既適用於全國各級政府的應急管理,也對醫院的應急管理提出了7項明確要求,主要包括:組織領導、應急指揮和協調、應急準備、應急培訓、應急演練、應急物資管理、通訊和資訊傳遞。為了滿足NIMS的各項要求,做好各種應急準備,不斷提高應急反應能力,美國衛生系統和醫院管理人員認識到,醫院必須建立常態下應急管理的組織模式,其主要內容包括:建立應急管理工作專人負責制、建立醫院應急管理委員會、制訂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綜合預案和專項預案、做好應急裝置和設施等必要物資準備、定期對預案進行脆弱性分析、定期開展應急培訓和演練、注意各部門之間的橫向和縱向協調、定期進行回顧與總結評估。目前,美國有6000多所醫院採用突發事件指揮系統(Hospital incident command system,縮寫HICS),實施應急狀態下的組織管理。HICS是醫院專門用於應對各類突發事件的指揮系統,HICS主要由指揮、行動、計劃、後勤、財務五個功能模組組成。美國的新版醫院評審標準,要求醫院在應急狀態下要保證五個關鍵功能的發揮,即:明確各級各類人員職責並督促有效履行、對各種設施和資源進行有效管理、確保醫院和醫護人員安全、對臨床活動進行管理、保持內外聯絡與溝通的順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web現在找工作容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