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在下孫孟祥
-
2 # 徽州桃太郎
對於推薦關於茶歷史,茶貿易方面的書籍,我的答案如下:
1、陸羽茶經+茶道
中國茶葉博物館前館長王建榮老師,專為愛茶人打造,那些想要讀《茶經》卻又讀不懂的茶人,從此不知不覺走近茶藝世界,重新詮釋心中的茶。經典的版本。本書以國家圖書館藏、南宋鹹淳百川學海本為底本,參校包括文淵閣《四庫全書》版《茶經》等多個版本,展示宋刻本原汁原味的形貌,讓你看到《茶經》本真。逐字逐句的解讀。你看到的不再是成篇的文言文、一堆不認識的字,而是一句一句的解讀,每個生僻字的注音,讓你不知不覺讀完一本《茶經》。充滿茶香的書。歷代茶畫如《品茶圖》《鬥茶圖》《陸羽烹茶圖》……傳世茶具如春秋原始瓷弦紋碗、漢代青銅獸耳釜、南朝點彩青瓷碗……透過這些經典,慢慢品,細細感受,你能隱隱聞到有茶香溢位。行動式書籍。小小一本,一手掌握,讓你隨時隨地都能翻閱。雖唐距今遠矣,唐茶與今之茶,無論品相、喝法,也大不一樣,但穿越千年,以古觀今,你依然可以從陸羽的《茶經》中感受到雋永的茶味。
2、茶葉密碼
作者郝連奇,碩士、國家級評茶員,現任天津市茶葉學會理事長,津門茶文化中心董事長。1996年畢業於安徽農業大學茶業系,曾就職天津市茶葉公司,建立天津市勝利路茶城,津門紫砂會館,茶語器文化中心,茗品牌連鎖店,草木人職業培訓學校。多年來一直從事茶葉的研究和經營工作,被安徽農業大學茶與食品科技學院,天津理工大學,天津師範大學等多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天津電視臺錄播21集《茶與健康》節目。想成為茶專家,先從破譯茶葉密碼開始。 簡單易讀,圖文並茂,版式精美。書裡沒有一個分子式,生澀難懂的專業術語變成了老百姓的大白話。文字簡單,而且圖文並茂。
內容詳實可靠,生動有趣。書中大量圖表,使專業理論變得簡單易學,尤其是插入了大量漫畫,使枯燥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有茶友點贊:看《茶葉密碼》就像看一個好學生的筆記,總結與重點,一目瞭然,方便記憶。還有茶友說:看《茶葉密碼》,就像小時候看小人書一樣,拿起來,就放不下了。 一本書為你打下了解茶葉品質的理論基礎。對於從事茶葉加工者來說,明白了茶葉內含物在加工過程中的變化規律,為茶葉品質提升打下理論基礎;對茶葉經營者來說,明白了科學評茶、科學泡茶,對於挑選審評茶葉,以及如何泡好一壺茶,很有幫助;對於茶友來說,喝茶應四時而變,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來飲茶。
3、茶界中國
作者為《茶界中國》紀錄片總導演。茶發源於中國,也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茶界中國》這本書講述了源於中國名茶原產地的茶界故事,透過對中國名茶原產地的實地探訪,從技藝的傳承,茶產品的流轉,茶文化的傳播等多角度呈現出中國茶產品的豐富和精彩,充分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精髓。此書為茶文化記錄片《茶界中國》的同MISTRA書。書稿的內容來源於紀錄片而不止於記錄片。書稿在紀錄片原內容基礎上進行續寫和延伸,並在書中加入了20個小影片的二維碼,以便於讀者更真切地感受中國名茶的魅力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茶見證了絲綢之路的開啟,見證了國家與民族的互尊互信、文明互鑑。中國茶走向了世界,影響了全球。《茶界中國》這本書將呈現中國茶的歷史厚重感,深遠影響力以及鮮明的時代特色,為讀者呈現一部具有趣味性和性的中國茶文化著作。
4、茶典
《茶典》將古時八種茶書結集,旨在製作一部“愛茶人的聖經”,以豐富的內容向當下的愛茶之人傳導中國的茶文化,並精選中國曆代“茶”主題珍品書畫九件作為插頁,使讀者能在古代書畫所營造的詩意悠然的閱讀氛圍中感受到不一樣的閱讀體驗,讓讀者感受到茶文化在現代快節奏生活中的澄明心神之道,讓愛茶之人在實踐茶道的過程中,藉助這部《茶典》,更深刻的領悟中國的茶文化。
-
3 # 趙略懂
很榮幸能回答您的問題,在去年剛剛看了幾本關於中國古代茶葉類是書籍,給你推薦幾本請過目:
《茶經》唐·陸羽撰,成書於公元758年前後。內容分3卷10節。上卷3節:“一之源”,論述茶的起源、名稱、品質,介紹茶樹的形態特徵、茶葉品質與土壤環境的關係,指出宜茶的土壤、茶地方位、地形,品種與鮮葉品質的關係,以及栽培方法,飲茶對人體的生理保健功能。
《現代茶道思想》
關於茶文化的好書推薦,見識中華茶文化
本書從茶道流派、茶道境界、品茗環境、泡茶、識茶、茶器、茶會、市場與推廣、品賞與品鑑、茶與藝術、茶人與稱謂、茶道教育等方面闡述了對茶道的體悟,既是作者從事茶道三十五年來茶思想的展示,也是當代茶文化的一張地圖。
《華人應知的茶道常識(插圖本)》講述了初學茶道之人應瞭解的各類茶道知識,比如高由茶的品質為什麼好?什麼是製作烏龍茶的真功夫?茶葉應該怎樣儲存?茶葉的評鑑環境有何講究?購買茶葉時,如何僅從茶葉的形狀和色澤來判斷品質?如何判斷茶葉的浸泡時間?選購紫砂壺時為什麼要看是否三點平呢?應該從哪些方面去鑑賞名家紫砂壺?紫砂壺在使用前為什麼要開壺?一次茶會所需的茶葉量如何估算?飲什麼茶可以減輕輻射的傷害?等等。
《中華茶文化》
中華茶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一朵燦爛的奇葩。《中華茶文化》普及與提高茶文化知識的讀物。全書系統地介紹了茶的由來,茶文化的產生、發展和未來走勢,進而揭示了中華茶文化豐富的內涵及其與華人精神生活的關係。《中華茶文化》通俗易懂、雅俗共賞,說古論今、由淺入深,融知識性、趣味性為一體,使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獲得知識,提高修養。此書尤其適合愛茶者研究、學習所用。
《隨園食單》是清代才子袁枚所著,以文言隨筆的形式,細膩地描摹了乾隆年間江浙地區漢族的飲食狀況與烹飪技術,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中國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326種南北菜餚飯點,也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是清代一部非常重要的漢族飲食名著。
-
4 # 小丫丫66
最近愛上茶 愛上喝茶,但是和朋友出去喝茶聊到茶的時候還是覺得自己是個“茶中白痴”想看一些關於有關茶的書籍來幫助瞭解一下,上網查詢了一下都是《茶經》、《茶葉通史》、《大觀茶論》等一些不能具體講述茶葉的製作工藝及口感詳情,(可能是我看不懂文言文 \苦笑),所以想請教廣大知友友推薦關於各類茶葉的製作工藝及口感的書籍嗎? 謝謝~~
-
5 # 叼著小奶瓶去逛街
同時包含茶歷史、茶貿易、茶文化內容的書還真有一本,就是陳椽老先生的《茶業通史》。
該書的內容摘要如下:茶葉生產的演變、歷史上茶樹分佈與茶區形成、中國曆代茶葉產量變化、茶業技術的發展與傳播、茶葉對外貿易、茶文化等。完美切合題主的問題。
陳椽老先生是老一代著名茶學家,中國近現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的拓荒者,一生著作等身,而且,陳椽教授70年代末發表的《茶葉分類的理論與實際》第一次以學術論文的方式彙總整理出“六大茶類”的概念,一直延用到今天,成為中國茶葉睥睨天下的資本之一。老爺子在該論文中說:“國外產茶只有紅綠兩類,無其它茶類,花式名稱,寥寥無幾,無分類可言。創立茶葉分類學說,中國當仁不讓。”何等傲氣!沒有老先生這篇論文,就沒有茶友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六大茶類”。
-
6 # 樸樸愛美食
1、《茶經》
《茶經》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第一部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唐代陸羽所著。此書是關於茶葉生產的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茶道原理的綜合性論著,闡述茶文化的書。
2、《品茶要錄》
3、《大觀茶論》
《大觀茶論》原名《茶論》,為宋徽宗趙佶所著的關於茶的專論,因成書於大觀元年(1107),故後人稱之為《大觀茶論》。
全書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宋以來中國茶業的發達程度和製茶技術的發展狀況,也為後世認識宋代茶道留下了珍貴的文獻資料。
4、《續茶經》
《續茶經》清代最大的一部茶書,也是中國古茶書中最大的。作者陸廷燦。《續茶經》把收集到的茶書資料,按10個內容分類彙編,便於讀者聚觀比較,並保留了一些已經亡故的茶葉之家訊息,茶書資料。
5、《中國茶經》
《中國茶經》由陳宗懋教授任主編,程啟坤教授、俞永明教授和王存禮副編審任副主編,邀請茶學界、醫學界名家編著而成的,是繼唐代陸羽《茶經》之後,又一部文化性和經典性相結合的茶業百科全書。《中國茶經》140餘萬字,分《茶史篇》、《茶性篇》、《茶類篇》、《茶枝篇》、《飲茶篇》、《茶文化篇》6篇。
-
7 # chenma
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精神博大,這和茶書對茶文化的發揚和傳承息息相關。下面就為
大家盤點6本中國茶史上最重要的茶書,你讀過那些
1、《茶經》
《茶經》是一部世界現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紹茶的專著,被譽為茶葉百科全書"。
此書是一部關於茶葉生產歷史、源流、現狀、生產技術以及飲茶技藝的劃時代茶學專著。
2、《煎茶水記》
這是一本現存最早的專門論水評泉的著作。全文僅約900字,共列出全國宜茶用水20
處
3、《品茶要錄》
本書共10篇,一至九篇論製茶過程中應當避免採摘過時、混入雜物、蒸不熟、蒸過熟、
4、《大觀茶論》
《大觀茶論》為宋代皇帝趙佶所作,是中國歷史上唯ー一部皇帝的茶專論。全書共二十
篇,對北宋時期蒸青團茶的產地、採製、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
5、《茶具圖贊》
《茶具圖贊》是中國第一部茶具專著。該書繪製了宋代著名茶具12件,一具圖一讚
語,又以擬人手法給每一種茶假以宋代官名和職責,妙趣橫生。
6、《續茶經》
《續茶經》是從唐代至清代之間對《茶經》做出最完整補充的茶書,內容是《茶經》的
10倍。
-
8 # 水guo
首先推薦《茶典》,本人認為是集大成之作,
茶典不僅收錄了上啟唐朝陸羽的《茶經》,甚至下至清朝陸延燦的《續茶經》。包括唐朝的張又新,宋代的蔡襄、宋子安、黃儒、熊蕃諸位古人的對於茶文化的著作,諸位茶英雄輪番登場,為你我講述千年不敗的茶文化。加上後人的精彩點評,一部樸素的《茶典》訴出茶文化的萬般柔情。
回覆列表
給你說幾本書,你可以看看:
圖說中國茶:閒品中國茶
中國茶文化
悠悠茶香
歷史上關於茶葉記載的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