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自南郊來

    個人觀點,現代詩我不怎麼喜歡,很少有經典的。古體詩將就對仗、平仄、押韻,同時還得有意境和思想,寫起來難度比所謂的現代詩難度高太多。但是眾口難調,各有喜好,喜歡現代詩的人多也很正常。

  • 2 # 傳統銀文化

    首先分享一下我喜歡的:

    我最喜歡鄭愁予的《錯誤》。

    在我所有讀過的書中,「江南」是一個非常美麗的意象,是一個我非常想去的地方。但在我的認知中,溼潤溫暖的江南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地方,江南的一草一木都彷彿充滿了詩情畫意,江南就是一個美女如雲的地方,江南的美女都是鍾靈毓秀的,我愛這樣的江南,但我卻從來都沒有機會踏足江南,所以江南在我的心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愈發美好起來。

    而鄭愁予的這首《錯誤》,第一句就輕描淡寫地提到自己打江南走過,這讓我好激動啊,我一下子就把自己代入了,彷彿那個打江南走過的男人不是詩人,而是我這個正在讀詩的讀者。

    那等在季節裡的容顏如蓮花的開落。

    這是全詩的第二句,我彷彿看到一個像花兒一樣美麗水靈的女子在江南水鄉,或者撐一把油紙傘獨自走在雨巷,或者獨自登高臨遠目光好似穿越千山萬水望向那未知的遠方,或者獨自坐在家中的閣樓對鏡貼花黃。

    聞一多說詩歌要有三美,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

    這一句單拿出來,都能充分體現出聞先生說的繪畫美,這種美是聞一多先生的《死水》比不了的。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

    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

    作為一個在東北黑龍江長大的漢子,每年都要經歷一個漫長的冬季,每當冰雪消融黑土地重新裸露到陽光下的時候,我都以為那是一年之中最好的時節,因為那是萬物復甦的時節啊,是屬於生命屬於活力的季節啊。

    但在江南,就粗需要等待這麼久,江南的三月,草長鶯飛。這是多麼美麗的一幅景象啊。

    可《錯誤》中卻寫到,東風不來,柳絮不飛,這個春天像東北的春天一樣來得遲,女主角的心是小小的寂寞的城,懷春卻看不到春,因為她已把自己的心扉緊掩,之所以心扉緊掩,純粹是因為心中等待的那個人還在遠方啊,在比遠更遠的遠方啊。

    在這等待的季節裡,女主角拒絕著春天,聆聽著青石街道上的腳步聲,但終究是無聲無息,自己也懶得揭開春帷。

    我答答的馬蹄是個美麗的錯誤

    我不是歸人,是個過客……

    我知道那種等待的心情,那種過盡千帆皆不是的孤獨與寂寞,是必須要凝結在詩裡才會減少幾分的。

    我也知道有人等待的那種心情,哪怕是東北這樣的霜刀雪劍的極寒天氣,在外的旅人也要在風雪之夜回到家中,只因家中有一個人在等候自己。

    我知道那種等待時分,聽到馬蹄聲的興奮。

    可這興奮,竟然只是一個錯誤,那騎在馬背上的,不是歸人,是個過客而已。

    這將是多麼憂傷的一件事啊。

    我喜歡鄭愁予的這首《錯誤》,這首詩絲毫不矯揉造作,雖是現代詩,卻處處露著古典意象,雖是現代語言寫就的詩,卻彷彿從盛唐走來,那緩緩走來的馬蹄聲,就像一首美麗的音樂,那在季節裡等待歸人的容顏,就像一幅中國傳統的美人圖,那詩句的排列組合,就好像古代城邦的建築,透著一種耐人回味的美。

    第二,我們在從前教育的角度分析:

    眾所周知。中外詩歌,源遠流長,名家輩出,佳篇如林。在詩海詞林裡漫步也被看作是“雅事”一樁,因為詩詞可陶冶人的性情,提高人的精神素養,而更直接的是給人帶來審美的享受和再創造的愉悅。

    詩歌是詩魂與時空激烈碰撞的結果。陶淵明以其淡泊的心境,在東晉的暗雲裡留下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輕鬆,李白以他的清新俊逸,在盛唐的樂音中奏出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邁。詩人以其詩心,演繹著一幕幕活的社會劇,把他們對現實的感悟,對社會的困惑,以詩的形式流出,有的像潺潺的小溪,有的像呼嘯的大江,有的像澎湃的大海。

    文化創造之後,沉澱下來就成了珍寶,猶如絢麗的珊瑚,在海底深處閃閃發光。要讓這些瑰寶繼續發出璀璨奪目的光,唯一的途徑就是讓無數的後人來吟詠,享受,審美,想像和再創造。而對這些優美文字的繼承,最佳的物件莫過於廣大的中小學生,最好的場所莫過於中小學校的語文課堂。因此,讓詩歌在語文課堂上悄悄綻放,吐露芬芳是廣大語文教師不容推卸的職責。

    有人說:“詩歌是語言的鑽石,情感的鈾。”如何讓學生繼承這筆豐富的精神財富,是像以前一樣“講、背、默”老三篇,老師煩、學生厭,還是另闢蹊徑,使學生真正愛上屬於他們青蔥歲月的詩歌呢?

    一、詩歌學習現狀分析

    (一)學生情況

    在現代語言的熔鍊下,我們的大多數學生似乎少了點什麼。開口就是流行歌曲,閉口就是F4,網路語言大行其道。對於我們璀璨的詩歌卻知之甚少。若要他們即興背一首古詩,還好,還可以背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可是題目已經忘了。面對曾經的輝煌,我們在無可奈何的同時不得不低下羞愧的頭。在我們的調查當中,面對“你喜歡詩歌嗎?”,“你是否經常有意識地進行詩歌閱讀?”等問題,學生的回答往往是令我們尷尬的。

    (二)教材情況

    我們發現詩歌佔必修篇目的四分之一,除必修五外,每冊書至少有一個詩歌單元。包括必修一的中外現代詩歌單元,必修二的先秦兩漢南北朝詩歌單元,必修三的唐詩單元,必修四的宋詞單元。詩歌所佔的分量之大,其學習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

    (三)教學現狀

    從哲學層面上講,現行的中小學語文教育在本質上還滯留在以作者為中心的傳統解釋學觀念上。在這種語文教學中,詩歌的意義等於作者寄寓其中的原意,詩歌教學的目的只是去追尋求證作者寄寓其中的原意。作者高高在上,以先知的身份透過作品向學生進行佈道訓示,而學生只能是一個恭敬的聆聽者,或是一個承載作者原義的容器,象叔本華所批評的那樣讓自己的頭腦成為別人的跑馬場。

    (三)教師教法

    在中國現行語文教學中,語文教育總是以相同的教材、固定的分析模式、統一的評價標準,對學生的感知活動加以模式化的訓練、規範、鉗制。教師的教學基本上還停留在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式的以知識訓練為中心的單向灌輸式教學的低層面之上,也就是一種“我說——你聽”的不平等的訓化式的教育層面上。

    二、詩歌自主學習的理論依據

    從根本上說,文學的欣賞活動是一種再創造,他是憑藉語言來進行的。再創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動。如果說詩人是透過想象創造出詩的形象,那麼讀者則是透過想象正確地把握住詩人的藝術構思,並且豐富地再現詩人創造的形象。同樣是面對夏日酷暑,“赤日炎炎似火燒,公子王孫把扇搖。”而那些爐火旁的鹽工對此卻有完全不同的感知:“白頭灶戶低草房,六月煎鹽烈火旁。走出門前炎日裡,偷閒一刻是乘涼。”由此可見,對同一事物的感知往往表現出強烈的個性化與獨特性,物件意義經過個體獨特的人格過濾而變形重構了。

    因此在詩歌學習中充分的發揮學生的自主性,調動感知的個性化與創造性勢在必行。

    三、培養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云:“人性中皆有悟,必工夫不斷,悟頭始出。如石中皆有火,必敲擊不已,火光始現。”詩歌作為一種感知物件,如果沒有學生積極主動而富有創造性的感知活動,也就失去了意義的存在,因為它缺少共鳴場。一個文字的意義,只是人的感覺活動作用的結果,是這個物件與人的感覺互相碰撞所迸出的絢麗的火花。“沒有人,藝術便是黑夜。”這是題寫在北德意志博物館大牆上的名言。藝術之需要人,正如人之需要藝術一樣。其實,在語文感知活動中對詩歌的閱讀也一樣,沒有人,詩歌同樣是黑夜。正是學生自主性的感知活動,才照亮了詩歌;反過來說,詩歌透過被感知又拓展照亮了學生的閱讀。因此,詩歌的意義只有經過師生的積極的主動性的閱讀感知活動才能實現。

    在閱讀感知詩歌時,學生應該是一個積極主動的富有創意的探險家。老師在教學中應該允許並鼓勵學生對作品的“誤讀”,承認“誤讀”的審美價值與創造功能,應多鼓勵學生對詩歌作出自己獨立的創造性的自主探究性的感知。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美國詩人龐德的詩《地鐵車站》:“人群中這些臉龐的隱現;溼漉漉、黑黝黝的樹枝上的花瓣。”這首詩是意象派公認的壓卷之作。全詩僅兩行,但是由於採用了意象迭加的技巧,使詩人對現代城市生活的無限感嘆有了深沉的迴響。卞之琳《斷章》的文字也不復雜,但它以語義和語境的大量空白,使詩意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空間。因此,《斷章》就以其充滿空白與未定性的空框結構形成了伊瑟爾所說的“召喚結構”。在學生對《斷章》《地鐵車站》的感知活動中,這種“召喚結構”以空白和否定不斷地向學生提問也不斷地回答學生的提問。它熱情地召喚著學生自主創造性的感知活動,召喚著對《斷章》《地鐵車站》文字空白的填充。“好書不厭百回讀”,任何真正偉大的作品總是在我們讀過一次之後還想再讀,甚至再三地讀;每讀一次我們都會發現其中的新的意味或感動。而這每一次的閱讀,其實就是對文字的感知與填充“空白”的創造過程。

    四、強化發現問題能力

    在語文感知過程中,一個人的創造性常常表現為一種“問題意識”,即首先表現在對文字的言語形式的不斷探詢與追究。我們應該大力提倡學生的“問題意識”,在對詩歌言語形式的不斷探究與追問中,推動著我們對詩歌的不斷理解。

    例如學習《錦瑟》這首詩的情感時,並沒有將教參上約定俗成的“戀情說”直接擺出來,而是借用清代大學者王士禎的“一篇《錦瑟》解人難”為引子,以“你心中的《錦瑟》表達了什麼情感,結合詩句談談你的見解?”為問題,一問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致昂然地提出了愛國詩、抒懷詩、政治詩、愛情詩、悼亡詩等等說法,並且結合詩人的生平,相關詩句談得頭頭是道,充分享受到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快感。一堂好課應該讓學生帶著問題來,又帶著滿腦子的思考走。在《素質教育在美國》書中,一個美國教授說:“沒有提問,就沒有回答。一個好的提問比一個好的回答更有價值。”該書作者也說:“沒有對常規的挑戰,就沒有創造。而對常規的挑戰的第一步,就是提問。”

    五、開展語文實踐性活動

    (一)讀詩

    讀書,尤其是有聲的朗讀是一種揣摩涵泳課文的方式,也是讀者與文字的一種對話形式 。我們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突出一個“讀”字。靈活採取“音讀、意讀、情讀、美讀”四步誦讀法,“讀、品、悟”三步誦讀法等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翱翔於詩歌的天空。老師和學生一起進行錄音朗讀比賽,並聘請班上的科任老師當評委,評出最佳朗讀之星。發動同桌、四人小組交流合作或進行小老師互教互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教師不包辦代替,而是啟發引導學生探究、發現,用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學習,把選擇學習方式的自主權還給學生,教師不再搞“一言堂”,而是多讓學生髮言、交流、合作,互評互學,展示學生的個性,把交流與成功的機會還給學生。

    我們開展了全年級的唐詩宋詞朗誦比賽,學生們興致勃勃地給自己喜歡的詩詞配圖配樂,精心打磨著自己的朗誦作品。於是在朗誦會上我們驚喜地發現 :一首首古典詩詞在學生們的動情演繹下復活,彷彿讓我們夢迴古國,盪滌情懷。

    (二)唱詩

    詩歌,詩歌,詩本來就是歌,只不過是後來與音樂分離而獨立存在。很多詩都被配上音樂,深受人們的喜愛。學生們在低吟淺唱當中更能深刻領會詩歌的內蘊。在唱詩會上,《月滿西樓》《明月幾時有》《在水一方》《滿江紅》等歌曲讓學生們演繹得或婉轉動人或蕩氣迴腸。唱詩會後,很多學生都說:“沒想到課文中的詩歌都能唱得這麼好聽!”學生平時喜歡聽周杰倫的歌,我就在課堂上找來周杰倫唱的《東風破》《發如雪》,告訴學生為什麼這些歌詞這麼美,就因為化用了很多首古典詩詞的意境。讓學生明白只要你留心,詩歌的美無處不在。

    (三)找對子

    在對一些格律詩詞作品的閱讀理解中,透過給一些具有經典意義的名句進行找對子練習,達成一種與這些名句的感知對話活動,既可以進一步擴充套件學生的閱讀視野,增加了這些名句意義的外延,更能夠形象生動創造性地把玩體味這些名句的構造特點與韻外之致。這種名句聯對,使得原先的名句離開了原有文字的背景,表現為不同言語物件的新穎組合,因而構成了一種奇特而豐富的意蘊情味。如王籍的名句“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如果我們能把它與謝貞的“風定花猶落”進行聯對,就能產生一種別出天地的對聯:“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這樣既消解了王籍原句中的合掌之疵,又體現出一種語言的機智與創造的愉悅。而在學習古典詩詞時,如果能運用所掌握的對聯創作知識,根據一些經典名句,嘗試著對聯的創作,將是一項非常具有創造性的感知活動。這對培養學生良好的語感,提高古典文學素養,將有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改編劇本

    對課文創造性的改編必須生動新穎,對學生的創造性感知活動有激勵作用。主要形式可以是對課文區域性結構的改編,如對崔顥《長干曲》結尾故事情節進一步發展的續寫;也可以是對課文整體的再創作,如將《衛風·氓》中的故事透過創造性的想象,以小說或戲劇形式作形象生動的擴寫,使古典的愛情故事傳達出感人至深的現代情緒;還可以是對課文的文體作創造性的轉換,如將屠格涅夫的《門檻》轉換成戲劇或電影劇本。其實,在詩歌的閱讀教學中,閱讀感知活動本身就是一種隱性的再創作過程。而對課文的相應改編也就是一種顯性的付之於具體操作的感知方式。在這種型的教學中,閱讀與寫作、接受與輸出是一種互動式的一體化語文實踐活動。

    (五)研究性學習

    以詩歌為突破口,上詩歌專題教學課,針對高中生的認知特點增加深度和廣度,並糅進研究性學習的方法,學生、教師和詩歌三邊互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鑑賞能力。我們帶領學生較成功地作了《才真絕代——可憐薄命做君王》(李煜專題),《千紅一哭(窟),萬豔同悲》(《紅樓夢》歌詞專題),《八千里路雲和月》(陸游、辛棄疾、岳飛等愛國詩詞專題),《冷月寒梅透冰心》(品讀李清照)等專題研究。學生在自主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在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培養了獨立思考、勇於創新的能力。

  • 3 # 學海鉤沉

    現代詩的發展,雖然一段時間內陷入低迷,自海子、食指、亦舒等人淡出大眾視線之後,現代詩就一直沒有行成一個顯著的潮流。如果現在能夠開始有人喜歡現代詩,並且開始作詩、吟唱,那麼我也很樂意去參加一下。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任何一種文學作品,只要反應了當代的風貌,順應了時代潮流,倡導積極正面的事物,受到大眾喜歡,就有存在的合理性,也應當鼓勵和支援。

    但凡人生於天地,物不平則鳴,現代人面對各種煩惱瑣碎,應該有一種形式來宣洩出自己的情緒,表達出自己的想法。古體詩押韻合轍,現代人大多不能夠很好發揮,像帶著鐐銬舞蹈。幾句短句,不求押韻只求意向和情感表達,門檻低,創作簡單,感情直接有力,非常適合現代人去使用。

    當然,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古典詩句有古典的優美,現代詩有現代詩的純粹。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豈不美哉。

  • 4 # 特大豬頭

    起於林徽因女士的人間四月天,很多年後才讀懂了余光中那一枚小小的鄉愁,北島夢破碎的聲音也在心底響起,酒醉,人未醒,也不願醒,最喜歡海子,也止於了海子。

    每提到海子總是濃濃的悲傷。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我總是難以相信,如此溫暖的句子,如此溫暖的人,是怎樣走進了無邊的黑暗。

    春來春去,花落花開,再不敢面朝大海。

  • 5 # 瑞文sweet

    陸文昌說:徐志摩的詩,在情感的表達上細膩卻熾烈,看得心咯噔咯噔的,時而被帶入回憶,時而被推向深淵,彷彿坐在海上的郵輪上,隨著大海的波浪而上下搖晃。

  • 6 # 談書論事

    中國近代愛國主義者,民主戰士先生提出了詩歌的“三美”主張,即“音樂美、繪畫美、建築美”。因此不同的詩它們各有特色。

    “三美”具體分析:“音樂美”強調“有音尺、有平仄,有韻腳”;“繪畫美”強調詞藻的選擇要穠麗、鮮明,有色彩感;“建築美”強調“有節的勻稱,有句的均齊”。

    我想人美之所以會喜歡低吟淺唱的現代詩,這與他們的生活、工作、學習和社會等都有一定的關係。讀者讀書一方面可能是為了知識,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為了欣賞。喜歡低吟淺唱的詩歌,也可能是讀者與作者思想的共鳴。所以我認為這些都是正常的。

  • 7 # 詩意龍飛雨

    我覺得那些低吟淺唱的現代詩被多人喜歡,完全正常。這也是文化普及與傳承的一大幸事。詩詞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詩經到離騷,從唐詩到宋詞至元曲,近代詩現代詩,歷經幾千年,儲存下來的是文化精髓,許許多多不被時代接受的東西早已被拋棄,而現代詩又被時代分裂出有韻詩和無韻詩,至於以後哪一種能傳承下去,不得而知,歷史自有公論。

    現代詩有通俗易懂的特點,也符合人們日常生活的語言習慣,被喜歡也在情理之中。雖然詩來源於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有很多意象的描寫很有新、奇、特的特色,欣賞起來能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好的作品層出不窮,當然也有一些無病呻吟的作品,我們可以忽略,這是人家自娛自樂的權利,不必苛求。

    總而言之,喜歡現代詩這是一個正常的現象。

  • 8 # 龍游四海飄漁歌

    很正常,是人思想的呈現,人生的感悟!也是我國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體現,人民幸福,社會安康的見證。百花齊放,文化燦爛的證明!

  • 9 # 深海書社

    現代社會是不適合讀詩的,可是我們比以往更強烈地呼喚著詩的到來。

    在忙忙碌碌的現代化大都市,高樓林立,車水馬龍,這裡不是適合詩生長的土壤。這裡一片貧瘠,瘴氣四溢,缺乏了詩意的境界,難以誕生真正的詩人。人們都在金錢與聲色的潮流中迷失了自己,丟下語文課本之後,再也沒有一個機會可以遇見詩人了。那些奇怪的文字,從此成了上一世的模糊的記憶了。

    而“低吟淺唱”的現代詩,以其特有的節奏韻律和意象美感,深深地擊中了人們的心。它們,在人們心中開出一朵花兒來。於是,人們便愛上了這類詩。

    它們不像古詩一般晦澀難懂,需要艱深的文言知識,才能一知半解,還要豐厚的文學和歷史知識,才能夠品鑑。

    如果說古詩是一壺清茶,那麼現代詩便是適合都市人喜歡的一杯濃咖啡。

    我們不用它多華麗,多麼地厚實有技巧,我們只需要用它來解愁解憂,尋求一點兒安慰。如果能“低吟淺唱”,已然足矣慰平生了。

    喜歡現代詩,是極為正常的一件事情。

    我們對現代詩,不必太苛求。雖然它不講格律,似乎分行便成詩,可是隻要它在某個特定的時刻,能觸動平凡的角落裡的某位讀者,這便是它最大的價值了。現代詩並非無章法,而是有其真知的。

    現代詩的詩人們,以自己的角度去發現美,用無拘的格式作成詩。有一些詩,它有是智慧的結晶,也是作者與讀者的心靈共鳴,這類的現代詩,也有可能成為經典,而不僅僅是世俗的豔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段正淳最愛的是阮星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