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條波浪大河寬

    語言文字就是最好的文化載體,而美國人竟然不說漢語 …… 咋整?

    而且,去美國之前已經碰到了很大的文化衝擊:俺編織的各種赴美理由,美國簽證官橫豎就是不信 …… 二貨!

  • 2 # 等等科普

    畢竟學了這麼多年英語,到美國還真沒感覺出來語言上有多大變化。感覺最大的差異是他們對膚色的看法:雖然他們表面上追求各種平等平權,可是他們卻對膚色看得比什麼都重。比如實驗室一個白人技術員會好奇的問我們:黃種人為啥沒有對白人和黑人的蔑稱。我說我們對你們統稱老外,只不過在這我們才是老外呢。對膚色我們重視度很低。另外一個差異是他們父母和子女的關係真的好淡。成年後子女跟父母基本上關係就屬於親不過鄰居這種了。我們猜是跟小時候教育相關吧。由於法律的約束,美國家長不能像我們那樣管孩子的,比如孩子賴皮不想上學,家長最多說句xx,no!不能生拉硬拽,否則護工志願者會偷偷報告福利機構然後孩子就被偷偷接走了。家長會收到法院傳單但官司很難打贏,於是撫養權就被剝奪了。由於限制缺乏互動往往會讓家長和子女關係變淡吧。當然文化因素也很大了。

  • 3 # 大提琴心聲

    應該是“思維”方式吧。美國式(人)思維看上去非常簡單,好或者不好,YES OR NO.但是事實上沒有那麼簡單。人類有著共同思維基本模式,比方:天氣怎麼樣,身體好嗎,飯吃了沒有等等問候語或者其他禮儀上的寒暄。但是這些客套語過場後,民族文化不同地方就慢慢顯示出來了。我們中國人喜歡侃大山,聊家長,美國人沒有這樣的習慣,他們喜歡進入自己興趣的話題,一般他們喜歡刺激的體育運動,時事新聞和極限比賽或者露天音樂會,酒吧,電影大片等等。

    我們中國人喜歡三五成群一起嘰嘰喳喳毫無顧忌的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

    美國文化沒有,他們喜歡去劇場享受和欣賞TALKING SHOW,哈哈大笑一場然後各自回家。我們中國人即使你英文說的再好也很難融合於他們的文化,為什麼,因為美國人他們非常虛偽,表面的熱情掩蓋不了他們今天對有色人種的歧視。美國人骨子裡是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思想,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只是被世界主流輿論正義之詞壓著而已。說到這裡,應該明白我們和美國人之間最大的文化衝突就是文化認同和傲慢與偏見,這是沒有辦法的。

  • 4 # 英語老師覃冠平

    我的最大沖擊就是,打工時早上和工友打招呼,習慣性拍他屁股一下,他竟然勃然大怒,開始我一臉懵逼,連拍三天後他竟然報警叫來警察要把我拷起來,告訴我sexual assault!原來在亞特蘭大同性間拍屁股有斷背暗示。解釋半天才互相釋懷:文化衝突啊。後來跟一般美國人見面,不敢亂用身體語言,直接fist bump(對拳互相碰一下)。

  • 5 # I央邁勇I

    拉門得給後面的人留門、過牆角得放慢腳步免得撞人、所有的公共廁所都有免費廁紙、公共洗手間臺盆用完得用擦手紙巾抹乾淨水跡、除了廚房水池是不能洗碗盆的,與人視線對視要問好打招呼…

  • 6 # 大V世界創始人王雷

    非常抱歉,我這個土包子還沒去過美國,在我眼裡美國給我感覺就是來自於大片,如果讓我幻想想最大的文化衝擊可能是對“方便”這兩個字的理解,

    我們的文化裡方便,也可以說是有時間的意思。

    也可以說是泡麵。

    也可以說是去上洗手間的意思。

    但美國人只有一種理解,就是合適不合適的意思!

  • 7 # 沱江人

    美國的政策比較放鬆,人權、民主較集中,有時太過自由化,社會不太安定。美國人愛國情緒極高,好戰思潮膨脹,在國際上,奉行霸權主義,是一個不喜好和平的民族。

    另外,美國的種族歧視嚴重,黑人與白人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屬專制下的假民主,偽民權,不可取。我不會去美國,也不想去美國。

  • 8 # 北美車釐子

    在公開場合太過直截了當和開放

    在去美國之前,我根本不知道閒聊的概念。當然,我曾多次聽說過所謂的閒聊,特別是在英語課程中,但卻從來沒有真正瞭解過。如果沒有什麼可說的話,說話的意義又是什麼呢?然後我到美國工作和旅行,周圍的人開始和我閒聊寒暄。讓我感到震驚的不是人們問我“你好嗎?”,因為我知道這只是一種打招呼的方式,而是每個人,包括街上擦肩而過的陌生人都在說“你好嗎?”

    無論是在工作(當工作不太忙,有時間說話時)的時候,還是在公共場合,公共汽車、飛機、火車上,人們總是要找我說話,而且他們每一個人都情緒高昂。

    比如,中國人說:“我的房間裡有一隻蜘蛛,被我用拖鞋拍死了。”而一般美國人會說:“哦,我的上帝,你不會相信的! 我進了我的房間,裡面有一個胡瓜蜘蛛! 我拿了一個拖鞋,用我所有的力量開始打蜘蛛,直到打死它! 我還是不敢相信竟然會發生這種事!”

    我已經在美國呆了三個月了。第一個月因為這種閒聊感到十分煩惱,我甚至偶爾會使用“emotional exhibitionism”這種詞。但之後就習慣了,甚至開始變得享受起來,特別是當我完成工作並開始旅行的時候。因為這種閒聊也挺好的。我可以問飛機或火車上任意一個陌生人,我們正傳遞的東西是什麼,並由這種方式來了解他們。

    食物價格

    在中國,最省錢的吃飯方式是買菜燒飯。 我買一斤的蘑菇,一斤的土豆和兩個雞蛋,這些只要不到十塊錢,就足以讓我一個人吃飽了~這對中國人來說似乎是合乎邏輯的。因為如果不是我而是別人處理食物,那他就應該得到報酬,這筆錢(以及其他生產成本)將被新增到我的賬單中。 所以處理食物的階段越多,食物就越貴。對不對?

    但在美國不是這樣。

    在美國,由於某種原因,食物加工的階段越多,越便宜。 我從以下的事感受到了這點:如果我買了乳酪、麵包和黃油,自己做三明治,將會支付比從別人那買一個三明治更多的錢。

    這完全違背了我以前任何的消費習慣,以至於需要一些時間才能真正認識到這一點,我不知道它是如何運作的(這可能與規模經濟有關,但不管怎樣,我還是不太清楚)。我知道許多美國人不喜歡這種事,他們把廉價的加工食品歸咎於全國肥胖問題。在美國時,我生活費不夠,體重輕了不少,當然這可能與我每天工作10-12個小時,通常白天只吃早餐和午餐有關。

    總的來說,美國是一個非常棒的地方。 但這個國家也有點奇怪。

  • 9 # 丹麥小人魚

    之前去過美國,大概待了10天左右~一開始待在洛杉磯,後來在羅利(美國北卡羅來納州首府)。

    以下是我發現的美國與我的國家的一些不同之處:

    無處不在的汽車:我覺得這裡幾乎每個人都有一輛汽車。在洛杉磯和羅利,公共交通工具參差不齊、分佈不均,所以這也許是一個原因。高速公路:似乎每個州都有一個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的大的高速公路網。交通堵塞:清晨上班,可能會在任何地方遇上交通堵塞。值得慶幸的是,每個人都遵循交通規則,停留在自己的車道。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在美國隨處可見,甚至比健康的東西成本更低。也許這就是為什麼在美國肥胖很常見?問候:無論何時遇見某人,無論你是否認識他們,都要打招呼寒暄一下。也許是希望有一個美好的清晨或者美好的一天,這似乎是大家習以為常的東西。interesting people:這裡的人很有趣。從洛杉磯到羅利市的飛機飛行時間延遲了一個多小時,飛行員釋出了一則有趣的公告,讓大家都開懷大笑。多樣性:在這裡經常能看到屬於不同社群的人愉快地生活在一起。總的來說,即使有一些我不喜歡的東西,比如公共交通工具和大量的垃圾食品,但總體來說,我還是很喜歡美國的。

  • 10 # 最愛JacksonYi

    8第一,安全。美國合法持槍,在國內哪怕是晚上十一點才到家,家裡也不多說什麼。在美國如果七八點天黑了都還不回家,房東就開始打電話催了。

    第二,飲食。雖然美國的墨西哥菜,義大利菜,牛排店還有早午餐挺多的,價錢也不貴。但是,真的過了兩個月,真的翻不出新花樣了,尤其早飯!房東給我吃了兩個月的麥片後我終於發飆了,我不吃了!國外食品種類太少,還不如國內吃多。還有國外的中餐店特別難吃,這輩子第一次吃幹炒河牛里加茴香的,最後我在飯店裡當場吐了,太難吃了。

    第三,笑話。即使你英文完全過關,和人交流完全沒有問題,專業的預科成績優秀,專業課也輕鬆完成,你還有一點興趣愛好一技之長,你還有時間參加一些社團活動,那麼你就要還是交朋友了。即使一開始順利,但是當你們開始聊天開玩笑的時候,別人講的笑話你聽不懂。別人的從小的文化,社會事件甚至政治鬥爭有天然文化笑料。但是你不曾參與,你完全不理解,即使你覺得和別人關係再好,其實也是一個局外人。

    第四,不要相信中國人。在國外,看到一箇中國人很容易有一直親切感。這種親切感只有兩種出路,第一被美國ABC 徹底嫌棄,覺得和你混一起拉低身份。第二,得到友善迴應,因為這些中國人就是做中國人生意的,不有利可圖,憑什麼給你好臉色。除了唐人街做你生意的,和學校裡做國際學生管理的和一同留學的同班同學,沒有一個美國華人會喜歡你,除非你讓他賺錢。

    第五,戀愛。如果有機會戀愛,男生的顧慮應該比女生少。美國的戀愛文化是這樣的。你可以同時和很多人seeing,見面做到哪一步都是自願的。但是隻能和一個dating。從女生的角度來講,你就要忍受伴侶很長時間腳踏多條船,但是你們不是男女朋友關係。所以,作為不願意留在美國,或者不確定是不是留下的女生戀愛的顧慮很多。

    最後,美國的隱形歧視。說美國沒有種族歧視的人,都是騙子。如果美國沒有種族歧視,那麼印度也沒有種姓制度。美國的種族歧視不體現在別人白你一眼,或者直接侮辱你。這種有,但是在大學城裡面很少。因為大學所在的小城都一般政治偏左,反歧視較多。但是美國的歧視,主要提現在升學和工作上面。美國大學根據種族比例招生,工作單位按照種族比例招聘。找工作白人的機會比黑人大,黑人的機會比你大。

    其實,我覺得國內好。可能我是從中國一線城市到美國小地方,覺得這輩子沒去過這麼破的地方,我們市中心的地鐵站都比芝加哥的國內飛機場大。連西藏的環境就比芝加哥紐約好。反正,去趟美國徹底幻滅。從前是憤青,去了美國變成祖國腦殘粉。中國在國內再怎麼被罵我都接受,要是國外罵一句,我懟他懟到天亮。

  • 11 # 腎內科張醫生

    在美國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美國人真的愛管閒事,其次就是美國人假真的多,各種節假日的數量和中國其實差不多,但是美國人可以很自由的請病假和事假,只要覺得不舒服比如發燒就可以理直氣壯的不去上班,如果上班病沒好老闆還會強制你回去看病,然後就是可以請事假,最最爽的是如果你不想上班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請假,就說不想上班(只是這種假只有幾天)。我們當時在佐治亞州,碰到下雪就放假,爽斃了。不過每次節假日都是老美的節假日,我們這些苦逼的中國人都是在實驗室老老實實做實驗,所以說還是中國人勤奮!

  • 12 # 大塊橙聊生活

    瀉藥,

    個人覺得應該是飲食文化吧!

    作為中國人,民以食為天是刻在骨子裡的。到了海對岸之後,這個問題應該是一個需要很長一段時間來調整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國外的中餐跟國內的還有很大的區別的,就像老外瞭解的和吃過的中餐,跟我們吃的中餐完全是兩回事一樣。老外熟知的左宗棠雞、李鴻章雜碎絕對不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所一定喜歡的口味,因為上述兩個老外眼中的中國菜其實是經過歲月洗禮逐漸適應西方人口味的中國菜。

    比如前段時間因為《瑞克和莫蒂》第三季而在美國大火的四川辣醬其實跟中國的四川辣醬沒多少關係。

    所以,吃好,才是一些美好的開始。

  • 13 # 阿東Remy

    第一,硬體太落後了。五星級酒店的硬體真的和杭州三星級差不多,甚至還不如。運氣好點,能大致到國內四星級吧,反正是印象不好。我去的是LA,西雅圖,費城等城市。第二,汽車排量很大,皮卡相當豪華和昂貴。對於這個,我覺得美國是掠奪了全世界,控制或者操縱著石油定價,所以他們國內汽油很便宜的,所以他們願意開那麼大排量的車。第三,真的是沒啥文化啊,雖然其實他們也延續和繼承了歐洲的很多文化傳統,雖然他們在很多文化方面的表現,表面上看是世界一流的,可和他們的接觸中還是覺得這是個沒有底蘊的暴發戶國家,沒文化。比如,有件事讓我覺得美國的精英階層一點不精英,其實是沒有精英素質的。事情是這樣,我有個在達拉斯念生物學博士的朋友,跟我說了這麼個事。她說她剛進研究室的時候,她的導師,一個在學術上也還算有點資歷的老教授了。對她超級好,然後就成天的給她傳教,讓她信教,後來她實在是被煩的不行,又不好得罪他,就跟老教授說自己是信仰Fo教的,不願意改信仰。從此以後,這老教授對她就異常的冷淡,相當不待見她,好在她人聰明,學習上沒毛病,總算是得到了學位。就這麼一件事,可以看出,所謂的精英,為人師者,素質和格局也就如此了。他們真的沒啥格局可言,特別喜歡強人所難,你要不跟著他們的套路走,你就是被敵視的人,這就是他們的邏輯和文化基因。第四,大部分美國人比歐洲人要熱情和積極,畢竟比歐洲富嘛,所以,總的來說比歐洲人好打交道。

  • 14 # 林三土

    十年前剛到美國時,確實遇到各種各樣的文化衝擊。有些後來慢慢適應了,還有一些迄今仍然看不慣,並且經過同歐洲朋友的交流、以及對美國社會與歷史的深入學習之後,發現這些文化衝突的原因,並不在於我是中國人、適應不了“西方”文化,而在於某些事情實在太有“美國特色”、連同屬西方的歐洲人也看不慣。

    在這些“美國特色”中,對生活影響最大的是城市建設中的無所不在的公共交通不發達(紐約市的地鐵網路倒是很密集,但年久失修;中部城市就基本只有寥寥幾條公交線路,而且半小時一小時才來一班)、種族社群隔離(城郊及公交不到的富人區基本是白人、內城貧困社群基本是黑人或其它有色人種)、生活區與商業區隔離(平時想吃個宵夜都找不到地方)、道路設計過分從機動車需求出發而對行人及腳踏車不友好(常常走著走著就沒有了人行道)。一開始還以為這是“發達國家”特色,後來才發現歐洲並非如此;而美國之所以如此,很大程度上又是來自歷史上城市建設發展中的種族主義作祟。我正在撰寫相關文章,現摘錄如下:

    ……

    新政的住房政策同樣對後世種族關係影響至深。對於這段歷史,加州伯克利大學法學教授羅瑟斯坦(Richard Rothstein)在其新著《法律的膚色》(The Color of Law: A Forgotten History of How Our Government Segregated America (2017))的相關章節中梳理尤詳。

    概而言之,在新政以前,美國房地產業的通行規則是購房首付必須達到一半以上、剩餘按揭部分採取高息貸款且必須在五到七年內償清,這樣的要求足以令絕大多數人望而卻步,其中城市中產與勞工階層的住房擁有率尤為低下。羅斯福上臺後,為了實現“居者有其屋”的理念,先後成立“房主貸款公司”(Home Owners’ Loan Corporation, HOLC)與聯邦住房管理局(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FHA),由政府出面為購房者擔保,延長按揭年限、降低首付比例與房貸利息,大幅提高了美國民眾的自有住房率,令城郊中產社群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美湧現。截至1950年,全美大約一半的住房按揭均經由FHA(以及退伍軍人事務局)擔保;從1934年到1972年,FHA直接幫助將近1100萬戶家庭擁有了自己的住宅、幫助另外2200萬戶家庭修繕了房屋。

    但在這個過程中,HOLC與FHA刻意將黑人及其它有色人種排除在購房擔保範圍之外;從1934年到1962年,FHA一共向新屋主提供了1200億美元的購房擔保,其中超過98%提供給了白人。FHA的《擔保手冊》明確規定,若一個社群內“混入了不和諧的種族或民族群體(infiltration of inharmonious racial or nationality groups)”,則該社群內的所有房產均將被降低評級、不能獲得FHA擔保。這一政策不但鼓勵、而且變相強迫開發商採取種種手段將有色人種驅逐出待開發的住宅小區、甚至驅逐出開發區周邊的其它社群(因為如果周邊社群存在黑人等有色人種居民的話,FHA同樣可能拒絕擔保)。

    於是,即便在法律上並未實行種族隔離的北部與西部各州,黑人及其它有色人種實際上仍被逐漸集中到FHA地圖上“用紅線劃出(redlining)”的、被公共住房補貼與銀行貸款專案以及其它種種公共服務設施所遺棄的內城貧困社群。與此同時,為了配合發展新興“全白人”城郊住宅區的交通,政府開始大規模修建高速公路,而這些高速公路的用地很大一部分來自對有色人種社群的強徵強拆,進一步摧毀了原有的社群結構,加劇了“貧民窟(ghetto)”的形成。

  • 15 # 沃晟88

    專利是神嗎?天啊,專利是不容侵犯的,一丁點都不行。然鵝,他們也有人敢抄,然後認罰,哈哈。

    停車場好大好空曠,地上的。不是沒有車,是車位太多,車位超大。

    沒公交。不是真沒有, 半小時一小時一班車,聊勝於無。

    走了幾個城市,紐約之外,沒什麼高樓,尼瑪,美國嗎?

  • 16 # 本來世界觀

    我個人總共去過兩次美國,一次東海岸,一次芝加哥。說一下自己對美國文化的幾點感受。

    1.美式英語。

    我覺得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各有特點,但是在坐地鐵的時候,我聽不懂地鐵司機究竟在說些什麼。

    2.家庭價值觀。

    主要是很多父母在孩子滿18歲的時候,希望他們能夠搬出去自己住或者是付租金,這點在很多亞洲國家都不會存在。

    3.工作。

    有很多人認為美國的孩子從小就開始工作,但實際上並非如此。在完成教育並準備好為工作而學到的技巧之前,很多人都不會貿然工作。而良好的教育和社交技巧,讓他們懂得如何欣賞每一個小小的工作和每一分錢的價值。

    4.教育體制。

    它非常靈活。你可以選擇你想在大學學習的東西。你可以作為一名社會工作專業,而如果你不喜歡,你可以成為一名預科專業,反之亦然。毋庸置疑,美國完善的教育體系,從排名世界的頂尖學校,到社群大學,你都能夠學到自已感興趣的東西並且找到自己在這個社會上的位置。

    5.日常打招呼和禮貌

    美國人一般都很有禮貌,當你坐在咖啡店裡,總會有人衝你報以微笑,也有人會在你上午/晚上散步時說“嗨”,當你進入“電梯”時。 你新增“請”幾乎所有你說的話,“我可以喝水嗎,”請你這樣做“等等。而大多數情況下,這些人是第一次見到你。

    6.個人信用記錄非常重要

    信用記錄和信用評分是非常重要的,你需要足夠良好的信用分數開立帳戶,租賃公寓,購買汽車等。

  • 17 # samjun

    我在美國最大的感受就是真正的汽車文化。80多歲的老太太開車也是100多公里的時速,兩個車之間距離不超過10米,很少變道。還有就是汽油真他媽便宜啊!打倒美帝國!!!!!!!!

  • 18 # 當狗容易做人難

    美國給人最大的衝擊是無處不在的圈子文化,特別是牽扯到利益的時候更是明顯。咱們耳熟能詳的美國民主黨、共和黨,美國各行業工人的公會,好萊塢的演員工會、導演公會、編劇公會等等,這些都是美國的各種圈子,圈內人和圈外人是天壤之別,遇到利益糾紛的時候基本上都是維護同一個圈子人的利益,不論認不認識。

    以美國的大學為例。美國的大學分出了很多聯盟,像常春藤聯盟、大十聯盟、大東方聯盟、太平洋十聯盟、美國東部聯盟、俄亥俄流域聯盟、愛國聯盟等等。

    體育運動比賽、交流學習、科研合作等等學校活動經常是同一個聯盟之間出現,跨聯盟學校間的是很少的。

    而每一所學校中的圈子就是各種兄弟會、姐妹會。在學校中兄弟會、姐妹會成員往往會享有一些特權,在圖書館、食堂、教室會有固定的位置,就是這些位置只有兄弟會、姐妹會成員可以坐,即使空著別人也不能坐。在歷史悠久的學校中常有兩個兄弟會之間有歷史矛盾,那麼新加入的成員也會繼承這種矛盾等等。

    那麼大學的這種圈子文化對每個人有哪些利益關係呢?

    1、畢業了去找工作遇到同一所學校甚至於兄弟會的前輩,同等條件下、甚至於你比別人差點都會優先錄用你,在單位升職、加薪、立功等等的機會也會比別人多。

    2、做生意談判、拉投資等商業行為,同一個學校的人更容易見面、談到一起去。你看美國很多新興富豪在創業初期接受的往往都是校友的投資,才有機會發展壯大。

    3、孩子長大了要上大學,任何父母都希望孩子上好大學。而在美國父母是哈佛畢業的,那麼孩子被常春藤聯盟校錄取的機會就更大。

  • 19 # 呆呆熊沙龍

    我遇到的中國方言闖美國海關的文化衝擊

    最大的文化衝擊當然是語言,如果語言算文化的話,那我去美國之後,碰到的最大的文化衝擊就是語言。

    美華人他們講美國英語,我講中國漢語。雞同鴨講算不算文化衝擊?

    但是,這種文化衝擊,在我下了飛機踏上美國領土的那一天,過舊金山海關的時候, 卻帶給我十分愜意的感受,讓我頓時消除了在國內時根深蒂固對美國佬的偏見。

    事情是這樣的,我的英語很爛,偶爾能說兩句,偶爾能聽懂兩句,一著急可能就會語無倫次那種水平。

    經過十多個小時的飛行,本來就很疲憊,加上時差,下飛機的時候精神狀態有點恍惚。臨行前背的那幾句過海關用的英語,怎麼也想不起來了。

    我跟同行的小夥伴說,我英語全忘了,怎麼辦?

    他們說你就講普通話吧!

    我說我講普通話他們不是一樣聽不懂嗎?

    也是。

    乾脆跟他們講方言吧,惡作劇一把?大不了過不了海關唄,反正是來玩的。

    於是,我請小夥伴們拿出相機,準備把我用中國方言闖美國海關的場景錄下來,看看結果會怎麼樣?可是,錄影的陰謀很快被發現被制止了。

    排了半天隊,輪到我過海關了,小夥伴們都為我捏把汗。

    藍眼睛的海關官員是個捲毛大帥哥,大帥哥一本正經地接過我的護照,順口說了句:hello,

    我也說了句:您家好(湖北方言),

    大帥哥接著說了一串英文,然後看著我,等我回答。

    我說:阿拉是來白相白相咯。(上海話)

    他愣了一下,又對我說了一串英文。

    我說:我是來玩的。(普通話)

    大帥哥顯然聽不懂我的話。

    他探過身子向旁邊的金髮美女海關官員求助。

    金髮美女朝我微笑地點點頭說:他問你從哪裡來的?(純中文普通話)

    我一著急就飈出一句英語來:I"m from Shanghai, China.

    她又說:他問你來美國幹什麼?

    我一下子憋住了,只冒出一個英語單詞:Play!

    沒想到,他們兩個相視一笑,同時說了句:OK!

    然後,大帥哥在我的護照本本上“咔嚓”蓋上了那個大戳。

    我過海關了!

    我過了海關,坐在舊金山大橋邊曬太陽

  • 20 # 書裡閒情

    一、城市不是真正的城市,而是郊區,大大的郊區,大多數城市不是城市,它們更像是巨大的郊區,如果你沒有一輛像這樣的車發生在我身上,你哪兒也去不了!

    二、讓人相信財富:看起來很富有的大房子,但是一旦你檢查了豪華的房子,你就會發現牆壁是用木頭和石膏做成的,就像電影佈景一樣!你真的可以踢牆,你就能挺過去!不知道為什麼他們不能僅僅用水泥來建造一個持久的結構的真正的質量!

    三、購物中心是人類交流的中心。人們去商場看到的人,這對我來說很奇怪但很快你意識到看到並與人類互動的唯一途徑在大多數美國的購物中心,因為一切是停車場、高速公路,在空蕩蕩的街道上和大房子!

    四、膚色決定你是誰:人不是人而是黑人女人,白人,亞洲人,墨西哥人,白人女孩,黑人小孩!每個美華人都有他們自己的刻板印象,他們或多或少地遵守。

    五、警察是可怕的,有時他們看起來更像是他們想要得到你,而不是為你服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成熟的愛情觀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