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各位老師好,想請教關於臨帖的問題。 我自己接觸書法的時間也挺長了,但是在學習過程中,由於臨帖的訓練少,其實大部分時間在“學老師”,後來透過自己讀書、思考,也看網路上的影片等教學,知道了學習書法必須要深入傳統,必須要研究古代書家的作品。 我目前在學習《苕溪詩帖》,我自己寫的不能算好,但是在“形”上和用筆上,基本能夠透過讀帖比較準確地看到,手上的功夫可能差一些,因為寫的少;在臨習過程中,老師反覆告訴我有時間要多寫,我也認同,下決心多寫。 但在一遍遍臨寫一個字、一組字、一行字的過程中,感覺自己好像只是在模仿出一個形狀,並不知道我這樣反覆臨寫的意義何在。 在這個過程中我自己也反覆思考,應該如何對待臨帖這件事,我是要臨得非常準確,絲毫不差嗎?臨到這種程度,對於我自己學習書法有何意義呢?可是如果我要求自己不需要臨得很像,那我又會感覺到迷失,因為古帖似乎是唯一的標準,古帖中藏著書法的“道理”,而我並不知道這個道理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古帖呢,如何去臨帖,給自己提出什麼樣的標準呢?懇請各位老師指點迷津,感謝! 問題描述有些囉嗦,因為這個問題對我而言可能難以用簡短的語言描述清楚,請見諒。
6
回覆列表
  • 1 # 洣水閒意

    臨習古帖真正意義是什麼?對不同人,不同的學習階段有著不同的意義:

    初級階段,重點是學習基本筆墨技法、結字技巧,掌握書法的基本規則;

    中級階段,重點是領悟古帖特色特徵,比較不同風格的異同,去偽存真,有選擇地吸取營養;

    高階階段,重點領悟古帖創作背景、情緒,表現手法,借鑑古帖謀求創作思路,形成自己的風格。

  • 2 # 萬裹悲秋

    書法字習過程中,你覺得臨習古帖的真正意義是什麼?書法是一門藝術!從古傳至今,唐朝尤為鼎盛,特別是楷書,如:早期的歐陽詢丶中期的顏真卿丶晚期的柳公權,行書是東晉王羲之丶王獻之父子等…較為大家!建議:初學楷書寫歐丶顏丶柳,行書寫二王父子,反覆練習,必有作為。

  • 3 # 掩墨山房

    臨習古帖的真正意義在於汲取古帖的“營養”為我所用。這個“營養”包含古人的筆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尤其是對經典大家的經典代表作品的臨習,能“正”自己的書寫習慣,不至於墮入“俗書”。臨習古帖是任何書法家乃至所有書法愛好者一生都要做做的日課。習古,入古,化古,這是學書的正確路徑,也是最為方便的法門。初學書法者,建議挑選一位經典書家的法帖,深入研習,到了能用此種風格來創作再換帖。

  • 4 # 翰墨書道

    臨摹碑帖的意義就是學習碑刻中的技法和字形(字形也可以看作是技法的內容),就透過臨摹練習掌握優秀美觀的書法的書寫方法。

    碑帖或者說字帖上都的字都是大家公認的合乎規範美觀的字形,是大家都認為最好的字。顯然我們在沒有進行系統臨摹學習之前,我們自己的字寫的不規範,基本上是自己以樸素的印象去寫的,因我我們沒有經過專業的訓練。要想寫好書法就必須透過臨摹那些優秀的經典書法作品,透過臨摹學習其技法,掌握美觀的字形,改變我們過去那些不夠規範的書寫習慣。

    實際上自己在沒有經過臨摹鍛鍊之前的字形,未必不好看,只不符合大眾審美和經典書法的法度而已。也就是說我們臨摹練習的字帖範字更符號大眾的具有更廣泛的審美意義。

    對書法的學習,臨摹是不二法門。因為那些法書中的字和技法都是經過成千上百年的歷史考驗,是大家公認的最好的作品。

    臨摹學習書法就是學習經典作品的技法。從個人的使用意義上來說就是讓自己的書寫水平和藝術造詣更高一些。在一個層次就是豐富自己文化內涵,提升自己的藝術欣賞品味和能力,昇華自我人生的大境界。

  • 5 # 尚意書法

    臨習古帖的真正意義在於加粗黑體字哈哈哈哈哈哈哈。

    其實我是正經的,讓我慢慢給你說一說。

    首先,“臨習古帖的真正意義在於把理論用於實踐,又從臨帖的實踐中反過來總結經驗,從而得到理論昇華或是檢驗真理”。

    鄧小平曾經說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我看來這句話也是真理。

    真理就是你學習書法當前階段要遵守的法則,要達到的要求。比如正確握筆,正確的臨帖方法等等。

    如果有人告訴您,要倒立著用頭髮寫字才是正確的,你怕是不會相信,

    有人要告訴你,“臨帖一開始就要臨王羲之的《蘭亭序》,取法乎上才能優秀嘛!”那說不定你會相信哦!但是這個方法絕對不正確,錯在沒有搞清楚“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區別。

    所以萬一當你按以上說法去學習的時候,可能收效甚微,到時候你就會明白,有些看似正確的話,不是真理。臨帖也是檢驗許許多多書法理論的照妖鏡、化驗機。

    所謂扯遠一些,是想告訴您:選擇字帖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而臨帖,是對書法學習有重大意義的。

    舉個例子,臨帖就像吃飯,米飯一定要吃,保證飽腹,青菜和肉也要均衡攝入,才能健康成長。臨帖就是你書法學習應該攝入的營養,各種字帖,有必須的,有急需的等等等等,你不得不吃。

    其次選擇字帖是大學問,這個在這裡不講因為重點不在這。臨帖的意義在於:古帖是美的參照物,臨帖可以培養你的審美和提高你的審美,提高自己創作的美感。

    古往今來,多少書法高手寫了多少“動人的詩篇”,璀璨了整個中華書法文明,這些不朽的豐碑值得我們借鑑,借鑑字形結構,章法處理,筆畫線條等等。

    書法經過千百年來藝術大師的雕琢,形質一直在進化,變得越來越完美;理論也越來越充實完備,而書和法又由此基礎上百花齊放,這就是“書法多樣化”的源泉,古帖就是書法的“基因庫”。臨了帖,我們可以一個福字有千百種寫法,但不是生搬硬造,而是能夠有所傳承,傳承自創造了美的前人。

    美從來不是空中樓閣,無中生有,要臻於至善,必須先從美的作品中獲得欣賞美的能力,然後創造屬於自己的美。

    又有道法自然,古人的美從何來?

    “古人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我們現在能觀察什麼?混凝土,行道樹,這些東西對我們領悟美有什麼幫助麼?唯一氾濫的美只有男看“小姐姐”,女看“小奶狗”。你無法總結出來太多對書法審美一樣有用的東西。所以我們只能看古帖,古人已經幫我們做好了最難的總結工作,最方便快捷的還是臨帖,依葫蘆畫瓢,去獲得美。

    臨帖也為日後自我提升打下基礎。

    沒有臨帖,你沒有能力憑空產生審美能力,於是呢?

    你寫的東西只有一個結果——很難看。更壞的情況是你以醜為美,又擔任了影響書法未來的舉足輕重的位置。那才是書法的災難,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災難。

    中醫裡,有舉足輕重的人質疑、摒棄了中醫經典,造成中醫人才培養模式西化,難以成為優秀的中醫,造成中醫騙子大行其道。

    書法裡,希望臨古帖的懷疑能少一些,更多精力留在如何選帖上。當然,提出這個問題,對書法也是一個警醒,我們要防歪風邪氣,防有人以“創新”之名,行“毀掉書法傳承”的事。

  • 6 # 彭曦書畫室

    臨帖目的主要是取法,但長遠目標是積累創作的素材。

    宗白華先生說:“藝術是創造"美"的技能。”也就是說,藝術的語言需要由技法去具體實現。技法包括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而取法只能從傳統入手,取法乎上。傳統就是源頭活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且營養豐富。當今,許多學書者,好師法今人筆墨,盲目跟風,此乃學習書法之大忌。而我們當代的書家,在筆法,字法,章法,墨法上遠不如古人,可色彩、幅面、張力、拼接等形式感則遠遠超越了古人,似乎本末倒置了。所以,要在臨帖上長期下工夫,透過日積月累的訓練獲取技法。若效法今人,只能是欲速不達,只有在入古上打下堅實的基礎,才能為將來的創作儲備糧草。

    書法的創新是以繼承為根基的,繼承不夠必然會導致先天不足,創新乏力。當下展賽頻頻,誘惑很多。普遍存在著“三浮”現象,即浮躁、浮誇、浮淺。我們應遠離喧囂和“三浮”,靜下心來,耐住寂寞,沉入水底,浸淫傳統。不得技法,免談創新。對此,鄭板橋的論述很精彩:“精神專一,奮鬥數十年,神將相之,鬼將告之,人將啟之,物將發之。不奮苦而求速效,只落得少時浮誇,老來窘隘而已"。

    (筆者字畫)

  • 7 # 等你在森林MQRY

    臨帖的真正意義在於追根溯源!在臨寫的過程中瞭解筆畫的來源!起初的臨寫只是為了定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準確把握字型的結構。形似之後就是筆法了!此時最費時間。因為書法的核心是筆法!要進行大量的思考和琢磨!思考這一筆畫為什麼會這樣寫?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從單字到一行,到通篇必須嚴格臨寫,尤其是注意觀察細節!長期的臨寫和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思考,自然會到神似!

  • 8 # 文帆之路

    答案有很多,也很全面了。我試用比喻的形式再做下回答:臨習古帖就相當於請古代的大書法家當老師。你既可以學到他的筆法、神髓,又可以與其交流思想、激盪精神。所以在練字臨帖時,要選一個常師和很多個“非常師”。也就是選一個你認為最好的字帖做老師,以他為根基,然後反覆勤加練習以得其精華。之後再多加吸收其他你喜歡的各家之長,這時候就可以考慮創新了。

  • 9 # 夢花小院

    真正意義就是為了學習古人的(筆法、結體、變化),透過讀帖臨摹,最後達到出貼,取百家之長,融會貫通,先博後專,都是為了取千變萬化之素材,創作屬於自己的字型風格,而孜孜不倦的在浩如煙海的書法世界裡,自由快樂暢享!(下方是我寫的,自學了兩年,哪裡不足還請指正)

  • 10 # 遂平陽光藝術培訓

    練習書法很有必要臨帖,古人書法大家的作品是中國書法文化的精華,是我們學習書法的起點,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光大。

  • 11 # cyw曹元偉

    臨古帖,是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不臨古帖,是不可能學好書法的。

    先說為何要臨古帖:可以說,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古帖,都是經過歷史檢驗,無數次的大浪淘沙所留存下來的精品。書法不是哪一個人創造的,由結繩記事到最終形成了漢字,是我們無數先輩一代一代積累和提煉的結果,無論是用筆還是結字,都是非常成熟的。所以,我們學習書法,只有臨習古帖,向古人學習,才能有所作為。如果不臨古帖,自己隨便去寫,只能是一事無成。就像科學技術一樣,是一步步前進的,要踩在古人的肩膀上,再向前邁一步,這就是科學發展的規律,一步登天就是天方夜譚!

    再說繼承:臨帖本身是繼承的手段,不是繼承。所謂繼承,就是把古人的變成了自己的。比如,學習米芾書法,經過很長時間學習以後,不管是抄詩還是寫文章,用筆和結字都是米芾的風格,這就算繼承了。繼承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有的也可能一生都做不到。學習書法,首先就是繼承,做不到繼承,就談不上創新,繼承是創新的條件和基礎。所以,我們要想學好書法,除了臨寫古帖,向古人學習,別無選擇!(以下是本人作品)

  • 12 # 山野大伯

    書學過程,也是你不斷的臨帖過程,是一個枯燥和寂寞的過程,剛學書法是靠毅力,時間久了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了。臨古帖,從它的用筆開始,到神韻,都是須從臨帖中感受。

    學習古帖,應理解帖中字的筆的走勢,筆的起筆和收筆,怎麼映帶,筆劃的粗細,感受它的提按。章法中應理解字間的錯落,古帖的意趣只有你透過不斷的臨習才能領會。

    一幅有生命力的作品,是給人一種振撼,剛入眼,覺得不錯,再看,感覺好!再細看,怎麼會這麼精妙呢?所以,就學書愛好者本身的審美意境來說,是有侷限性的,只有學習古代經典的審美觀,來主導我們的審美,才能出好作品。

    人類生存在大自然中,更喜歡自然,如果,一個自然美和人工美,我想大都數人會更喜歡自然美。如今,自然美景越來越少,我們對自然美的審視也少有機會,所以審美也有侷限性,縱觀古人,縱情山水,感受天地,所作經典真不是現代人所能及,儘管有些人覺得自己超過古人。

    學習古帖,最主要的學其韻,但不管你怎麼學,也不可能完全一樣,我們的所處的環境,理念及學養決定了這一點。

    這是我個人觀點,希望有用。

  • 13 # 抱庸詩書

    臨摹是書法系統學習最重要的方法途徑,沒有之一。取古法習古人是書法學習的正道,這也是古往今來名家大手比較一致公認的結論。因此臨習古帖,就是書法學習的基本教範,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書法學習者都是從《九成宮》《顏勤禮碑》《靈飛經》等經典碑帖開始入手的,實踐證明,這明相對更加速效的書學手段。

    臨習古帖既然被當成教範一樣的存在,那麼臨習古帖的意義與作用究竟在哪裡呢。我覺得重要性方面,用“取法於古取法乎上”的書學哲言就可以迴應了,關鍵還是怎麼去臨習古帖,或者說我們究竟要向古帖學什麼、要什麼?

    一是曉其理。也就是通曉(原帖)書法的藝術道理(義理)。書法作品中蘊含的“理”,是十分生動豐富的系統,包含著書法原作者的書法理念、氣質內涵、審美情趣與藝術追求,簡言之就是書寫者的書法觀。它是理性的、抽象的、精神化了的東西,是書法作品深處的靈魂。透過臨古帖,就是一個神交古人的過程,需要讀出作者的心,理解作者的書法意識與精神。

    二是師其技。學原帖作者的技法,這個內容是相對顯性客觀的、有形的,也是最易懂最可學的。初期的臨摹就是形態的仿照,依葫蘆畫瓢。臨得久了深了,就要去分析總結書寫的技法技能,比如用筆方法、結體技巧與章法特點。技法技能是書法藝術的基礎工程,也是一以貫之的書學途徑,對初學者而言,是最核心關鍵的環節。

    三是取其髓。臨摹不是最終目的,臨帖則必然需要出帖。入帖與出帖,是一個吸納揚棄的過程,棄的是有形的東西,而保留的則是方法論與技巧層面的東西,比如用筆規律、結字特徵、書法風格,這才是精髓。常臨帖的朋友都知道,臨學是為了“化新”,融通變化成為自已的東西。

    淺談。插圖為抱庸習作。庚子大年初四,南京。

  • 14 # 神韻軒書法

    古帖中藏著的"道理″,除了學技法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師其"心″。

    臨帖是一種手段,其目的是要學到自己思想情感所對應的表現形式。如果你喜歡儒家思想文化,想透過書法作品向人們傳逆這一資訊,那麼所臨的字帖可選擇顏真卿書法,他的書法作品渾厚博大、端莊嚴正、含蓄恢宏。有儒家人格精神思想,相當於找到了你的儒家文化思想所要表達的書法作品對應形式。

    如果你的書法作品中想摻入禪意,意韻十足,追求逸筆草草的情趣,這種尚意書風,那麼可以選擇臨黃庭堅的書法作品,就找到了所對應的表現形式。

    我們透過古帖原作發現了自己的情感,如何表現?

    先要掌握原帖的形態、章法。理解情感內容,然後改變相應的形式特徵,有"不合而合″之感。就像文學中的近義詞一樣,表達的詞語不同,但意思差不多。在書法中叫"師其心而不師其跡″,"神在形離″。

    黃庭堅說:"隨人作計終後人,自成一家始逼真。″要以前人的規矩,寫自己的情感。但形不必同。有自己的面貌。

    把情感注入書法作品中的較好方法就是找到引起情感共鳴的相對應的古帖,多作實臨和意臨,尋找某種感覺,從而獲得創作靈感。

    黃庭堅書《寒山子龐居士詩帖帖》,(見下圖)。主筆誇張突出,結構開張舒展,險中求正,風度瀟灑,沉著痛快。

  • 15 # 貓三叔

    臨帖是學習書法的最根本的方法。古往今來,沒有一個書法家是不經臨習而成功的,沒有一個字寫得好的人是不經過臨帖的。只有臨帖,取法唐楷、晉行、漢隸、秦篆等傳統的東西,才會有所獲。

    學習書法,略過臨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對於臨帖淺嘗輒止,是很多業餘書友通行的弊病。即便是專業學書者,對於臨帖到底有何意義,也未必全然明瞭。很多專業書家抱定一家一帖,天長日久也會頗具功力。然而很多時候只是堆金積玉,未必能化為源頭活水。

    如何臨帖更貼近古人、古法,這個很重要。還原古人的書寫動作,至關重要。我們不妨藉形意之說,將臨帖的高度“還原”,劃分為演法、練法和打法三個高度。

    01、演法取字形

    所謂演法臨帖,就是取個字形。取字形有正取反取兩個路徑,正取是要求臨得像,反取是要求變化。有些書家每次提交臨習都得個“太不像”的評語,久之未免心灰意冷。這些名家,代表的就是以正取形這派。他們的思路,認為古人造型完美,我輩複製即可。

    當代人的水準,完全取決於複製古人字形的水準。基本上說這派是當前的主流,國展中很多作品都是集古人字所成,當然也有集今人字的作品,其理一致。貌似與之相左的是反取臨帖,即將古人誇張變異之處更進一步,以求更大的視覺衝擊力。這一派也大有人在,在書法界影響也如日中天。

    兩者貌似相反,但都為形所困,徒有其表而不得其本。專門為了展覽炮製作品是其專擅,平平常常寫字反倒是令其困惑不已。即便是炮製展覽,天長日久也未免單調重複。或有人由此漸入魔道,橫塗豎抹以為揮灑,不過是自欺欺人罷了。

    02、練法取筆法

    如果不願止步於此,那麼臨帖就要深入到筆法層面。細查古帖運筆之技法而千錘百煉,是為練法臨帖之路。筆法在過去一般是密授,因為一般人根本見不到名家真跡,更無從由此揣摩運筆痕跡。現代不同了,我們擁有了大量的高畫質複製品,從硬體條件來說更具備了還原古人筆法的可能性。

    在這裡我們會遇到很多潛在的障礙。這些障礙有些來自於本土的不成熟書論,有些來自於牽強的西方理念。間或有天資聰穎之輩偶有所悟,已經彌足珍貴,不啻於為往聖繼絕學。

    03、打法取章法

    嫻熟筆法,已入門徑,對於理解古帖已經初窺堂奧。但若想登堂入室,還要學會古人的打法,即結字之法,包括篇章之法。這一步驟臨帖,要求筆法已經過關方可進行,否則丟三落四,未免落入演法臨帖層次。若筆法完備,見古人字跡,可從中揣摩古人揮運之際起承轉合之節奏。所謂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如洞見古人不合理處之巧妙,則已經非同庸手。

    雖分臨帖為三,實際每每合一。

    即便是最粗淺的臨帖求形似,用心者也能得練法打法之益,更遑論其他。然理路不明,往往多歧途亡羊,故不可不慎。‍

  • 16 # 七彩撰稿人王暢

    一、形關

    初習帖者,既不明白法帖之真義,唯從形上摹寫而已,眾人行等同一人行,縱有老師指導,亦有慢行快進、久學不會等無力感。

    初習帖,既要摹形,還要練執筆、用墨、筆法、結體諸多關口,手忙腳亂或心手不暢皆為正常。

    待到筆法結體有60%近似,形關基本可過,亦稱入帖。

    二、神關

    這個階段,已能背帖而書,有心手釋放之感,興趣濃郁時,通宵達旦習之。

    偶有佳書,亦不明其理。

    遭遇低谷,亦會停滯不前。

    這個階段,若老師高明,可領之高歌猛進,反之,則長期徘徊。

    某日,忽然神明清醒時,領神而入,得法帖之神矣。

    三、韻關

    此階段,已開始能揣摩到古人書寫的心境喜喪、行筆快慢、結體避讓、章法佈局,並從章法墨法格調神韻處,開始從摹到臨,產生個人的美感元素。

    此時,用筆不求形似,而追神似,結體不求佈局,而追神韻。

    此時,最佳是破帖而出者寡,殊為難得。

    王國維談治學三境界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這三重境界,同樣可以適用於書法臨帖。

  • 17 # 讀書遊記

    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作為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有著它特有的發展規律。書法更注重筆法的傳承和藝術形式的借鑑,對於古帖的學習就可以看做對於歷代藝術形式的借鑑與筆法的傳承。

    繼承方可創新,對於古帖的臨習,也是為書法注入新活力的基本保障。

  • 18 # 地當紙

    一是臨其意。這算字帖的含意,內容是什麼,要明白。二是臨其形。臨的越象越好,字的結構,形態要忠於原帖。三是臨其力。字是怎麼起筆發力才有了這個形態。四是臨其理。字的結構呼應。五是臨其韻。字無韻則死,要把握韻的美妙,不是描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時代,我們到底如何愛,正確愛家人?求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