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林翰老師
-
2 # 平凡的華子哥
1. 你為什麼就不能夠像誰……
2.你滾吧,想去哪裡去哪裡
3.你怎麼這麼不懂事
4. 你的媽媽/爸爸是個傻X(或類似否定另一方家庭成員)
5.你真是太笨了
6.媽媽求你了
7. 這就是你不聽話的後果。
8. 有本事你就一直哭,我看你哭到什麼時候?
9. 你別弄,你弄不好;我幫你弄!
任何事情都不是一天養成的,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問題不是孩子的錯,他那麼天真無邪,人之初性本善。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就是父母,他會模仿你們的任何言行舉止。少說些傷他的話,多關心多溝通。個人建議以下三點。
第一,學會換位思考
當我們在跟孩子溝通不下去的時候,自己一個人靜一靜,把你當做是孩子,在去想想自己剛剛對孩子們說的這些話,你是否能聽進去,你是否能接受的了?每個父母都是為孩子好,這毫無疑問,但是有的時候我們就會被這種思想給限制,從而束縛著孩子,壓榨著孩子。所以父母首先就要學會換位思考,懂得去理解孩子,當自己處於孩子的這個位置的時候,也就慢慢的明白了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第二,溝通方式新穎化
飯吃完了嗎,作業做完了嗎,早點休息,別整天光知道熬夜。基本上每個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說這些話,但是說完之後呢?孩子會真正的去聽你的話嗎?答案大家肯定都明白。那麼接下來在溝通的時候,我們就要拒絕這些說了無數次的,頻繁出現的詞語,學會放手,學會讓孩子自己去把握自己的人生,避免對他們持久的嘮叨式育兒,才會讓孩子真正明白到父母的用心良苦,這個時候孩子才會去理解你,願意跟你交流了。
第三,學會控制自身情緒
父母的情緒是引發家庭戰爭的導火線。只需一句話就能引爆這場戰爭。當孩子犯錯了,所有家長第一時間想到的不是解決。而是在腦海中有無數個為什麼?這種不理解最終產生憤怒。馬上心裡就會想去教育小孩或者去怎麼樣他,你有沒有想過,他的錯誤或許跟你有關。你是他的第一任老師,你的所有他都會學習。控制情緒對父母來說很難,我也是為人父母,對我來說好難。所以我們要學會冷靜,學會低聲的溝通。
父母們多說些鼓勵孩子的話,你真棒,你能行!今天比昨天有進步就可以!只要認真,什麼都難不倒你。爸爸說話傷到你了對不起。要學會道歉,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父母們好好的引導。比如你天天給他澆水希望他能開出美麗的花朵,那你又曾想過他可能是一棵參天大樹!
-
3 # 369大叔
所有的語言都可以歸結到一個根本:忽略了孩子的感受,沒有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平等的人對待。大多數家長覺得自己是父母就有權力指責,甚至打罵。只要我們家長細想自己如何與朋友說話的,就迎刃而解了。舉個例子,父母說:誰家的孩子怎樣怎樣,你怎麼就不行?孩子如果回說:人家爸爸是千萬富豪,你怎麼還窮光蛋?人家媽媽當局長了,你怎麼還家庭婦女?我們會不會氣的要死?孩子也是這個感覺,只是沒有力量反抗罷了。
-
4 # 師道常師
有兩個故事這樣說的:
故事一:孩子特別吵鬧,小麗制止過了孩子,可孩子依舊不依不饒,繼續鬧著。小麗實在忍不下去,就說了一句“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誰知孩子竟然當真了,當場大哭起來,害得小麗安慰了好久。
故事二:文文想培養孩子自己睡覺,卻被孩子拒絕了。文文靈機一動,表面上答應了孩子繼續陪睡,背地裡卻趁著孩子睡著,跑到隔壁房間睡覺,留下孩子單獨一人。孩子半夜醒來,見到媽媽不在,哭著說“媽媽騙人”,從此堅決要跟文文一起睡覺。
上述兩個故事都是帶娃的“常規套路”,用了“恐嚇”、說謊的方式來“套路”孩子。雖然本意都是為了孩子好,但孩子可能無法理解家長“口頭禪”和“善意的謊言”,可能真的會認為家長不要自己,從而破壞了孩子的“安全感”。
不要說“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
當孩子調皮,又制止無效的時候,這句話往往會成為的“殺手鐧”。如果持續下去你和孩子的距離就會越來越遠。
-
5 # 為自己寫首歌
比如說吧
1.你這麼笨,這麼簡單的都搞不懂。
結果:到了高年級,孩子發現父母以前就是學渣。
2.不好好讀書,盡知道玩。
結果:孩子看到,幾十年除了麻將,父母一本書都沒看過。
3.現在不好好讀書,將來只有撿垃圾。
結果:後來發現,父母從來怨天尤人,自身境遇好不到哪去。
4.你看,隔壁小紅學習成績那麼好,你笨死了。
結果:發現隔壁小紅爸爸姓王。
5.你再不努力學習,我們就不要你了。
結果:誰叫你們把我生下來的?經過我同意了嗎?
6.怎麼只考了98分?看某某考了100分。
結果:老爸老媽,你們給我考考試試?說不定還不如我。
7.這個好簡單,怎麼還不懂?怎麼還背不下來?
結果:你教我方法了嗎?你知道教我怎麼理解嗎?
8.你當前的任務就是學習,其他的不要管。
結果:你現在怪我五穀不分,四體不勤,你們給我機會了嗎?
-
6 # 立維一
文明中的齷齪:針對孩子五六歲以下以及十二、三歲以下年齡段的語言親密度身體親密度缺乏,視覺美感的搏奪三大主因。……
-
7 # 樂康勇軍生活日記
這是很多為人父母者的痛。那個嬰兒期,把你當作全世界的孩子,你天天見他,為他出錢出力,操心著急,卻不知什麼時候,已經失去了他。他的世界你進不去,你的話題他不關心。
這種心理上的失去,更讓人無能為力。你明明還愛他,對他充滿期待,卻無論用多大的力氣都沒辦法改變他,甚至你越用力,他離你越遠。
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明明都是盡職盡責的父母。
教育界的金句“陪伴是最好的愛”,害得很多職業女性對孩子說對不起,甚至辭職回家做全職太太。其實只有陪伴是遠遠不夠的,如果你的陪伴像監獄和牢籠,陪伴越多,孩子越差。
我們容易將陪伴錯誤地理解為守護,其實陪伴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交流的質量。交流的質量好,陪伴一小時勝過守護10小時。
通暢的交流與溝通是一切關係的基礎,沒有交流的關係是在心理上的彼此失去。
-
8 # KevinYoung
記得有一句話說得特別好,這個世界之所以能夠不斷進化就是因為下一代人不怎麼聽上一代人的話!中國家庭教育很多時候成為學校教育在不斷要分數要升學率的延伸和助手,少部分師生家長三方形成統一戰線的家庭教育似乎培養了一個學霸級人才,但到最後孩子在情感和三觀方面的缺席和滯後感使其難有大的作為或是真正的個人幸福,甚至有令人惋惜的極端案例。大部分家庭教育還是沒能從學校教育的附庸中獨立開來,孩子深受學校和家庭的雙重壓力,甚至到無處宣洩無人可說與家人漸行漸遠的可悲境地,反覆用分數壓制孩子逼迫孩子承認自己的渺小,只關注孩子出錯和不能理解的地方,很少去讚揚或乾脆忽視掉他的付出所取得的一點點進步。有些言語令旁觀者聽來都黯然神傷,所以做父母的我們是不是都應該對孩子的教育每日三省吾身,做到即使對他的教育起不了多少作用,但起碼不去摧殘他/她。
-
9 # 雲端輕盈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長至關重要,家教是人生重要的奠基石。父母在家庭教育當中扮演的角色,也深刻地影響孩子性格、心理、情緒等。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著自己比較獨到的方法,能與孩子很好的溝通交流,關係比較融洽。有一些家長則恰恰相反,家長與孩子關係僵硬,甚至很敵對,父子之間或者母子之間,經常是雞飛狗跳、硝煙瀰漫。
從言語上來講,父母對孩子經常講的口頭語是傷害彼此感情的元兇。比如:1、你怎麼這笨吶?2、你看看人家誰誰家的孩子怎麼不這樣啊;3、你考這麼點分數對得起我們嗎;4、我怎麼養了你這麼一個不爭氣的東西呢;5、你長大了也沒什麼出息;6、一天天的就知道打遊戲,你長大後怎麼生活.......等等。時間長了對孩子來講,他就會從潛意識上認為父母討厭他看不起他,就會逃避與父母的感情交流,造成父母與孩子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所以,作為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還需要多聽一聽比較專業人士的意見,改變自己不好的教育方式,少指責、多鼓勵,儘量避開使用那些情緒化的語言,為孩子創造一個比較寬鬆、和諧而又能平等交流的成長環境,形成比較健康的性格、心態和情緒,才能更好地讓孩子健康快樂地生活和學習。有不當的地方您多包涵,與您共勉,謝謝。
-
10 # 清風一縷54
說起家庭教育,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沒有不氣人的孩子。說起孩子,我有些許的無奈,傷感。期望值一再降低,不再看別人家的優秀的孩子,有時想,只要孩子健康懂事就行了。可是很多時候,還是有些心不甘,不忍心看他在青春時節浪費在遊戲和懶惰裡。浪費大好的資源。只希望他能快點成長,成熟,完善性格,聽得進意見。
-
11 # 馬執源EMMA說事
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往往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特別是隨著孩子一天天成大。越是這樣,原來的耐心慢慢退化了,甚至神秘失蹤了,於是語言暴力出現了。
我的看法是,語言暴力給孩子帶來的傷害比適當的皮肉體罰更大。對孩子的語言暴力,不僅僅是指大聲的謾罵, 使用詆譭、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甚至是惡意地拒絕與孩子說話,會造成得孩子精神和心理上的損害,都可視為語言暴力。比如:“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能做到,你為什麼辦不到呢? ”,“小時候,你很聰明,現在怎麼那麼笨呢?”,“為什麼非要上網、打遊戲、弄王者榮耀不好好學習呢”,“做題怎麼不動動腦子?”等等,等等。
素不知,這些語言暴力,日積月累,打擊孩子自尊心,扭曲人格,破壞親子關係,帶來難以挽回的傷害。有的孩子感覺父母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會產生憤怒、逆反心理,影響未來待人接物方式,甚至播下憤世嫉俗、仇恨社會的種子。而有的孩子性格內向順從,一旦感到被他們最信任的父母奚落、嘲笑,往往就認定自己很笨,甚至一無是處,造成處理人際關係上的障礙,長期積累,可能出現抑鬱、狂躁等心理疾病。
作為父母,一定要學會如何培養自已的孩子,學會批評,學會激勵。要換位思考,有些東西,自已能做到嗎?自已能做得怎麼樣,是孩子的好表率嗎?切不可以將一些過時的舊觀念甚至錯學識強加給孩子,我清楚記得小時候父母教我讀文字學拼音,至今有些普通話轉化不過來。請記住,降低聲調傳達更有效,慈言善語有益孩子性格發展,把你的期望解釋清楚,怎麼說比說什麼更重要。只有這樣,才能拉近與孩子的距離,不過早產生代溝。
-
12 # 怎樣做家長
做父母不是一樁容易事。由於絕大多數父母對家庭教育的認知錯誤或認知不達和受傳統教育及環境影響,致使他們在日常的育兒過程中,“一開口就說錯話,一伸手就做錯事”,有意無意地對孩子的身心構成嚴重的傷害。當然,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有問題。下面我就列舉身邊家長的案例。
案例一:
小明跟小強打架,小明吧小強的腿打傷了,小強被送到醫院。
小明回到家,不敢看爸爸,小聲地告訴爸爸說:“爸爸,我不小心把同學的腿弄傷了..."
場景一:爸爸一聽,什麼,你又打架了,你這小兔崽子,每天給我我闖禍。
場景二:哎,你這孩子啊,怎麼老師讓爸爸不省心啊,我們還有陪醫藥費,爸爸媽媽賺錢多不容易啊。
案例二:
讀二年級的豆豆,數學測試卷考了68 分,原因是漏了一面沒有做。
“媽媽,媽媽,今日數學考試我考了68分,你知道為啥嗎?”豆豆見媽媽下班回來,滿懷欣喜對媽媽說。
“才考68分,你還好意識和我說啊!我看到其他同學都是90多分。”媽媽今日在公司被領導批評了,心裡全是不爽,帶有暴戾之氣地迴應了孩子。
“哼,才不是那樣呢!我是漏一面沒做,不然我都會滿分。”孩子臉瞬間顯得忸怩不安,扭頭就跑到爸爸那邊去。
案例三:
晚上吃完飯,媽媽和爺爺奶奶出去散步了,爸爸躺在沙發上,看著電視,上大班的媛媛在一旁獨自玩著。
“爸爸,爸爸,來陪我玩。”媛媛跑到爸爸身邊說道。
“爸爸今天太累了,想休息了。”爸爸葛優癱式,隨口迴應了孩子。
“就玩一會嘛,沒人陪我玩。”媛媛拉著爸爸的手。
“來,我給你手機,去看光頭強。”爸爸隨手掏出手機給了孩子。
.
正如近代幼兒教育泰斗陳鶴琴所說,“家長”是一門專業活。我們多數人在做家長之前並沒有接受過專業的學習,只能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邊摸索,邊學習。希望家長們早日覺醒,學習改變自己的言行陋習,讓孩子身心健康成長,讓家庭更幸福。
-
13 # 江海讀書
和孩子交流過程中,大人有時會無意的說錯話,可能有時自己都沒有意識到,但言語的傷害是真的在那裡,這會讓孩子們感到憤怒、受傷或困惑,尤其是來自那些被認為是孩子生活中安全、支援的人的父母的話。父母的支援和認可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父母使用的詞語可能對孩子的發展有建設性,也可能是破壞性的。嚴重的可能會消極地影響孩子今後的幾十年。我們試著找出最糟糕的表達方式,然後說說怎麼改變。
“快點!磨磨蹭蹭的在幹什麼!”當你早上出門去上班時,而你的孩子卻仍像蝸牛一樣在慢吞吞的穿衣服。然而,父母的催促只會讓她更有壓力。雖然你可能會讓她因為遲到而感到內疚,但你的吼叫不會讓她加快速度。相反,只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所以,父母得找一些冷靜的方法來加快速度,比如把出門變成一場比賽,看誰先穿好衣服。“透過比賽或遊戲把事情變成一個‘我們的活動’,教會你的孩子合作的重要性。
“讓我一個人呆會兒”每個家長都需要休息。然而,你不應該這樣直接的告訴你的孩子,否則,他們會認為你在敷衍他們,和你說話是沒有意義的。孩子們喜歡被認可和被傾聽,事實上,有時候家長只要多一點耐心就可以幫助孩子減少情緒崩潰和發脾氣。
“你為什麼不能更像你的哥哥或姐姐那樣呢?”父母有這樣的比較很自然,但是父母不應該讓你的孩子聽到你這麼說。當你問孩子們為什麼他們不是更像他們的兄弟姐妹時,這促進了不健康的競爭,讓孩子可能總覺得自己不夠好。這種比較不太可能改變孩子的行為,你只會給孩子施加壓力,讓他做他不想做或還沒有準備好的事情,這會損害他的自尊。相反,父母應該鼓勵和鼓勵你的孩子,讓他知道他能做什麼,鼓勵和表揚孩子成功的行為,比喋喋不休更有用。此外,你還要在這樣競爭開始之前阻止發生兄弟姐妹之間不健康的競爭。
“你這件事沒做好”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完美不是一個好的目標,因為它不存在。假如孩子犯了錯,你不能簡單的傳達這樣一個資訊:孩子的努力不夠。相反,父母要承認努力是多麼困難,並給出一些她技巧和提高的例子。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觀念:沒有人能把一件事做好,除非她做了很多。
“讓我來幫你吧!”當你的孩子在完成一個難題或建造一座樂高玩具的時候,很自然地想要幫助他。畢竟,你不想看到你的孩子在為難。但如果你過早介入,就會破壞他的獨立性。要讓你的孩子完成一個專案來建立他的自尊和核心競爭力,每一次失望都是你的孩子發展挫折和建立應對技巧的黃金機會,以應對生活中不可避免的日常起起伏伏。不斷的幫助阻止了他從學習為自己做這件事中得到滿足,並教會他總是向別人尋求答案。相反,你應該等他先開口請求幫助。然後,透過問問題的方式來幫助他解決問題。“大的一塊應該放在這裡嗎?”為什麼?自己試試。”
"我在你這麼大的時候什麼什麼都可以做了!"孩子們的成長環境、發育速度各不相同。所以,如果你希望你的兒子在7歲時就能像漫山遍野的在浪了,只會讓孩子覺得他讓你失望了。家長們承受著很大的壓力,要確保他們的孩子達到一長串的期望,而這種焦慮往往會傳遞給孩子們,這是不可取的。作為父母,你還是應該感謝孩子的努力,不管他們的努力是什麼。對‘成功’的冷靜態度有助於孩子們在沒有達到自己和社會的期望時克服羞恥感。
“老子/老孃說了算”當你趕時間的時候,很容易就會蹦出這樣的話來,這很讓孩子受傷。作為父母,我們最具挑戰性的任務之一就是說服孩子們去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情。家長可以提供一種激勵,來激發孩子完成任務的興趣。雖然不能保證他們會去做,但他們可能更感興趣。提供獎勵不僅可以激勵我們的孩子,還可以讓他們認識到自己努力的價值。
“我們做的一切都是為了你”家長可能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做飯、打掃、上培訓班。但你知道這不是真的。家長要帶著一顆開放心為你的孩子做什麼,不要指望你會得到熱情的回報,家長可以透過家人、朋友和其他人身上模仿孩子的行為,來幫助孩子學會感恩和禮貌。
回覆列表
林真理子的小說《平民之宴》最近在家長圈傳得很火,觸痛了在教育上兢兢業業卻走入死衚衕的家長。
小說裡的由美子是一個全職媽媽,對兒子寄予厚望,送他讀不錯的學校,上很貴的培優班,風雨無阻地為孩子送上熱乎乎的便當。讀高中的兒子翔,卻厭學離家出走。
由美子什麼時候開始失去兒子?當翔第一次希望像一個成年人,好好跟母親談談開始。翔告訴母親,自己不想做別人眼裡的成功人士,只想當個平凡的打工仔。由美子正義凜然而又痛心疾首地說——一事無成?開什麼玩笑,我們這樣的家庭根本不可能出這樣的人。你外公是醫生,你爸爸早稻田畢業,就連你媽,也是上過大學的人……
當孩子終於鼓足勇氣,向父母露出柔軟的疼痛與脆弱的傷口,他們期待的不是被嘲諷、被教育,而是被理解、被認可。這方面,太多家長輸在過分認真、三觀太正上。
一個做兒童教育的朋友跟我講過一個故事。有一天他13歲的女兒說:“我想自殺。”
他淡定地回答:“活著確實辛苦。不過,青少年自殺是要上社會新聞的。大家都會猜測我們虐待你,是狠心又愚蠢的狼媽虎爸。爸爸說不定連工作都得丟,畢竟我是老師。唉,又沒辦法跟人解釋,我只是尊重女兒的選擇,這是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
他認真的可憐樣兒把女兒逗笑了。
後來女兒說,覺得自己的父母很牛。她同桌也跟父母說過要自殺,父母發瘋似地罵他,他媽邊哭邊打了她一個耳光。
他女兒現18歲,跟他無話不談。他很自豪,告訴我,真正成功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即使到了青春期,還願意跟父母好好說話。
家庭教育的本質,不是教化,是交流與理解。能讓孩子釋放負面情緒的家庭,溫暖有愛;懂得聆聽的父母,也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