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搞清楚烏江的地理位置,或許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到了烏江,項羽才會死心。

    烏江

    今天安徽馬鞍山市和縣烏江鎮的鳳凰山,有一處西楚霸王靈祠。

    項羽死後,屍體被大卸八塊。劉邦為籠絡人心,以魯公名義安葬項羽。

    烏江亭長也將收集到的項羽衣冠,安葬項羽在鳳凰山。

    後人在此建亭祭祀。唐朝初年,人們在此建了祠,供後人憑弔。

    鳳凰山旁的駐馬河,是烏江支流,據說就是當年項羽不肯渡的烏江。

    傳說,當時,項羽不肯渡江,把烏雅馬送給了烏江亭長。亭長將馬系在河邊養,但項羽死後,烏雅不吃不喝,不數日而死。

    或許,其中許多情節,已經被“戲說”,但是,項羽人生的最後時刻,就在此處上演,這應當是不會錯了。

    搞清楚了烏江的地理位置,或許我們就能體會當初項羽的心情,試著理解他為何“到了烏江才會死心吧”了。

    項羽原本就是想去江東

    其實,項羽自垓下突圍開始,目的地就是江東。

    垓下之戰前,韓信、英布、彭越等人已經攻略了西楚的大部分領地。

    除了魯地、田橫部眾外,項羽就只剩下當初會稽郡一帶的江東地區了。

    江東地,是項家軍起家的地方。

    楚國被秦滅後,項羽跟著叔父項梁(名將項燕之子)避仇到了吳中地區。

    項梁在當地的聲望很高,當地的賢士大夫皆出其下,地方上的大事他也能主持。

    項梁在當地招兵買馬、訓練士卒。

    可以說,項家軍的基本力量,就是在江東形成的。

    誠如烏江亭長所說:江東地方雖小,但有眾數十萬。

    另外,江東的吳越子弟,是當時非常優質的精兵產地。

    項羽如果到此,重新發展起來,是有條件的。

    所以,項羽突圍以後,一路奮戰,方向也很明確:江東。

    而經過連番死戰後,項羽抵達烏江,江東已經近在咫尺了。

    霸王祠,與南京浦口區,不過一橋之隔。

    為何在這個時候,項羽突然想明白“天意”,選擇放棄了!

    東山再起的條件:

    項羽要去江東東山再起。

    需要三個條件:

    1、自己活著過去,這是廢話。

    2、帶去一支基本部隊。

    3、得到江東人士支援。

    遺憾的是:在這一路奔逃中,項羽發現自己已經不具備這些條件了。

    到了烏江,項羽發現:他已經沒有基本力量了。

    以項王的軍事才能,他既要去江東,是一定會令人先把路線規劃好的。

    要撤往江東,項王要先渡淮河,再過烏江、長江,項王不可能不考慮好渡河方略。

    項王之所以一路奔往烏江,應當是瞭解到:烏江有船可渡。

    而且,是可以支援800騎兵渡江的船隻!

    可是,到此時,卻只有一葉扁舟。

    亭長告訴項羽:這裡只有我有船,漢軍渡不了河!

    難道整條烏江,就只有一葉扁舟同行嗎?

    聯想到在陰陵故意誤導項羽的農夫。

    只能說:這一帶的老百姓,已經不想陪項羽一起玩了!

    如此:即使項羽把幾百騎兵全部帶來了(雖然身邊只剩26騎,但沿途戰鬥傷亡不大,多是走散掉隊,可能陸續跟上),他也是隻能一個人回去!

    正因如此:項羽此前的拼死搏殺毫無意義。從突圍一開始,就最多隻有他一個人可以回到江東!

    到了烏江,項羽發現:不可能得江東人心

    項羽不得烏江人心,那是否得江東人心呢?

    更得不到!

    項羽雖自江東起兵,但他,以及他的核心班底都不是江東人。

    而在項羽得意時,他對江東並沒有特別關照。

    相反,在項羽得意時期,他似乎更照顧淮北、九江一些。坐鎮南方的司馬周殷就治於九江,江東似乎還處於從屬地位。(所以,項羽還真是無顏見江東父老)

    如此,江東並不會特殊對待項羽!

    事實也證明:項羽死後,淮北、魯地曾與劉邦進行了激戰,但江東並沒有進行激烈的反抗!

    在烏江,項羽意識到自己已失去了一切基本力量,失去了人心!

    可能項羽到了烏江,才死心了吧!

    作為一個爭奪天下的王,項羽已經失敗了。

    他轉過身,提起劍···給世人留下了戰神那最後的英姿!

  • 2 # 江水趣談

    在今天安徽和縣東部的烏江鎮的長江邊上,哪個地方有一條長江的支流叫烏江,由於哪個地方的長江基本呈南北走向,所以才說項羽“不肯過江東”。

    垓下之戰中項羽被劉邦打敗後,項羽帶領八百人馬突出重圍,來到烏江江畔,這時烏江亭長勸項羽趕快渡江,以圖東山再起、可是項羽卻“無顏面對江東父老”於是拔劍在烏江畔自刎而死。

    據《輿地廣記》載:“烏江本秦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太平寰宇記》稱:“烏江縣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

  • 3 # 平陽狐狸說水滸

    平陽狐狸,回答問題

    項羽霸王別姬,烏江自刎的故事流傳千年。但問題是,烏江到底在哪裡?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條烏江嗎?

    垓下之戰,戰場在哪裡?何時發生?

    我們知道,由於垓下之戰的失利,項羽南逃,才有烏江自刎的事情發生。那麼搞清楚烏江的位置,就得搞清楚垓下之戰的戰場位置和發生時間。

    據史料記載,垓下之戰是項羽和劉邦在楚漢戰爭後期的一次戰略大決戰。時間是公元前 202 年 12 月,古戰場遺址在今安徽省靈璧縣沱水北岸。

    據此,我們可以明確兩個知識點,來推斷烏江的位置。

    一是時間發生在秦末漢初,二是垓下之戰的古戰場在安徽省。

    烏江,中國不止一條烏江

    中國同名的山河實在太多,烏江也不例外。中國較為知名的烏江至少有這麼幾條。

    一是湖南的烏江,屬湘江支流。二是廣西的烏江,屬珠江支流。三是江西的烏江,屬贛江支流。

    我們從垓下之戰的古戰場遺址在安徽省,可以推斷以上諸省的烏江,不可能是項羽自刎的烏江。畢竟,地理位置相隔實在太遠。

    中國最有名的烏江,是哪一條烏江?

    烏江雖多,但最知名的烏江,當屬貴州省的烏江,屬於長江的支流。該烏江從貴州省境內出發,沿貴州北部在重慶涪陵匯入長江,全長 1000 公里左右。

    從地理位置我們也可以判斷,這條烏江也不是項羽自刎的烏江。

    更重要的是,這條烏江在歷史上的名字多次發生變化,包括涪陵水,內江水,黔江等。至元朝時,蒙古語音譯過來為烏江。

    也就是說,從元朝開始,貴州省的這條河流才稱為烏江。項羽所處秦漢時該河還不叫烏江,自然也不是烏江自刎的烏江。垓下之戰在安徽,安徽有烏江嗎?

    答案是肯定的,安徽不但有烏江,還有兩條烏江。一條在安徽阜陽市,一條在安徽馬鞍山市。那麼這兩條烏江,哪一條是項羽的自刎的地方呢?

    從史料記載,項羽在垓下之戰中兵敗南逃,已經度過了淮河。而阜陽之烏江在淮河以北,項羽不會走回頭路,因此可以排除。所以項羽自刎的烏江,當是安徽省馬鞍山市的烏江河。

    此河匯入長江,在與長江交匯處,有一渡口,稱作烏江渡。秦時,十里設一亭,在此處,設有烏江亭。有烏江亭長在此也就不奇怪了。這與劉邦所擔任的泗水亭長是同一類職務。

    (項羽 劇照)

    透過對垓下之戰古戰場遺址地址和發生時間兩個節點入手,我們透過排除法,最終鎖定的項羽烏江自刎的真正位置,乃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烏江河與長江的交匯處,烏江渡口。謎底揭曉,各位怎麼看呢?

  • 4 # 歷史畫中人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這首緬懷西楚霸王項羽的詞《烏江》,將項羽的驕傲和悲壯以及其對項羽的崇敬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作為秦末亂世的戰神級霸王,百戰百勝的常勝將軍,項羽一生只敗一次,垓下之戰的失敗,讓英雄落幕。為了尊嚴寧死不降,又不願回江東,走投無路的項羽自刎於烏江,時年三十一歲。

    項羽(著名軍事家,西楚霸王)

    項羽 (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周王族姬姓項國後代,項氏,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今江蘇宿遷市)人。秦朝末年起義軍領袖、傑出軍事家,楚國名將項燕之孫。

    勇猛好武,跟隨叔父項梁發動吳中起義,反抗秦朝。項梁陣亡後,率軍渡河援救趙王歇。鉅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殺死秦王子嬰,自稱西楚霸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

    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掀起歷時四年的楚漢之爭。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彭城之戰大敗漢軍。但彭越不斷後方破壞楚軍補給,之後韓信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項羽剛愎自用,猜疑亞父范增,終為劉邦所敗。公元前202年,項羽退守垓下(今安徽靈璧縣),突圍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最後霸王別姬,自刎於烏江。

    作為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 的代表人物,項羽是一位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李晚芳評價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

    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

    有不少人替項羽惋惜,認為項羽若回江東,以他的強大能力,未嘗不能東山再起,捲土重來。就像杜牧所說“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歷史不能假設,霸王若肯回江東,他就不是驕傲的項羽了。再說了,天下大勢基本已明,人心思定,江東人民還是否願意和他再來一次猶未可知。就如王安石所說:“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弟子今猶在,肯與君王捲土來?”。性格決定命運,即使江東父老願意,以項羽的性格,能否成功也是未知數,可能只是徒增多年戰亂和民不聊生罷了。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將五侯而滅秦,楚漢爭霸,霸王別姬,自刎烏江。這是我們都熟知的項羽,一生波瀾壯闊,結局悲壯豪氣,算是在烏江畫上了句號。項羽自刎的烏江在哪裡呢?要說名叫烏江的河流,全國還真有不少。

    一、貴州之烏江

    很多不好好吃飯,愛吃點兒榨菜開胃的朋友一定會很快聯想起一個名字:烏江榨菜。這個烏江是項羽自刎的烏江嗎?此烏江,是長江上游的一個支流,發源於貴州省境內威寧縣香爐山,從貴州北部流出,進入重慶東南,在重慶涪陵匯入長江,全長1037公里。在先秦至唐代稱之為牂牁江,內江水、涪陵水等。唐朝時因設黔中道,因此唐宋又稱其為黔江,烏江之名始於元朝時,蒙古人南下用蒙語記下的名字,後來音譯就成了烏江。也就是說,在垓下之戰時的秦末,黔渝之境內的烏江並不叫烏江,雖然烏江現在很出名,但是顯然和項羽自刎的烏江無關。

    二、廣西之烏江

    在廣西境內也有一條叫烏江的河流,它是珠江水系西江潯江段的支流。這條烏江發源於廣西貴港市平南縣東王頂東麓,在平南縣城匯入潯江。這條烏江的河道僅長約30公里。

    三、湖南之烏江

    湖南省內最著名的河流是湘江,也是湖南的母親河,它有一條二級支流也叫烏江。它發源於湘潭市湘鄉縣羚羊山北麓,在寧鄉市歷經鋪街道南太湖村和溈江匯合,全長約 79.5 公里。

    四、江西之烏江

    江西省內最大的河流贛江,是長江的支流,贛江也有很多支流,其中有一條比較大的支流也叫烏江。發源於贛州市寧都縣和撫州市樂安縣交界之處的靈華山西側、吉安市永豐縣大坪山東麓,主河長約167公里。

    楚漢爭霸之時,項羽、劉邦雙方最後大決戰的垓下之戰古戰場,位於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東南四十里的沱河北岸。廣西、湖南、江西境內的這幾條烏江和貴州的烏江一樣,遠離垓下之戰的主戰場,因此都不是項羽自刎之烏江。

    接下來還有兩個烏江,它們位於安徽省境內,都有可能是項羽自刎的地方。一個是安徽阜陽的烏江,一個是安徽馬鞍山市和縣的烏江。

    一、安徽阜陽之烏江

    作為沙潁河的支流,烏江發源於亳州市利辛縣李寨,向南流經阜陽市潁東區、潁上縣江口鎮,過烏江閘匯入沙潁河,全長約33公里。這裡距離靈璧不遠,項羽會不會在這裡自刎的呢?

    我們看看史料是如何記載的,《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項王至陰陵,迷失道。”陰陵在哪裡?正義括地誌雲:“陰陵縣故城在濠州定遠縣西北六十里。”透過這些資料記載,基本上可以確定項羽此時已經渡過淮河了,而阜陽則位於淮河以北。雖然項羽在此迷路,但是淮河他肯定不會搞錯,絕不會再北渡淮河,因此阜陽的烏江並非我們要烏江。

    二、馬鞍山和縣之烏江

    在馬鞍山和縣東北約20公里,有個烏江鎮,鎮名來自於鎮北的一條小河烏江河,在烏江河入長江之處被稱為烏江浦,是東渡長江的渡口。《水經注》記載:“江水又北得黃律口,即烏江渡也。又鎖石港,在舊烏江縣東北五十里,入大江”。秦漢時期在此設定驛亭,名烏江亭,設烏江亭長。秦漢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設有亭長一職。劉邦的泗水亭長和烏江亭長是一個級別。

    項羽逃至此處,烏江亭長為他準備好渡船,勸他渡江回江東。奈何項羽心中愧疚,無顏見江東父老,不願東渡,率部下同追擊而至的漢軍做最後一次慘烈的搏殺,然後自刎而亡。千年的滄海桑田,烏江河早不知所蹤,不過在如今的和縣烏江鎮南駟馬山引江水道邊上,有烏江霸王祠,千百年來被人們認為是當時項羽最後搏殺和自刎之地。

    總結:關於項羽自刎的烏江,南朝宋裴駰和唐朝司馬貞認為烏江就在牛渚周邊,在晉朝時屬於臨淮管轄,是晉朝時和州烏江縣境內,該地江水向北流,左邊有個黃律渡口,亭長原來停船就在這裡。現在的烏江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現分為浦口區烏江鎮與和縣烏江鎮。從歷史沿革可以看出此地就是史記所載的烏江。

  • 5 # 孤城影隨

    項羽是戰死還是自刎而死,歷史上是有一定爭議的。但霸王別姬,烏江自刎流傳千年,我個人是承認這種歷史事實的。但問題是,烏江自刎的烏江到底在哪裡?是我們想象中的那條烏江嗎?垓下之戰,戰場在哪裡?何時發生?我們知道,正是由於垓下之戰的失利,項羽南逃才有烏江自刎的事情發生。那麼搞清楚烏江的位置的前提,就是垓下之戰的戰場和時間問題。據史料記載,垓下之戰是項羽和劉邦在楚漢戰爭後期的一次戰略大決戰,時間是公元前202年12月,古戰場遺址在今安徽省靈璧縣沱水北岸。至此,我們可以明確兩個知識點,來推斷烏江的位置。

      一是時間發生在秦末漢初,二是垓下之戰的古戰場在安徽省。烏江自刎,中國不止一條烏江(項羽)中國同名的山河實在太多,烏江也不例外。較為知名的烏江至少有這麼幾條。一是湖南的烏江,屬湘江支流。二是廣西的烏江,屬珠江支流。三是江西的烏江,屬贛江支流。我們從垓下之戰的古戰場遺址在安徽省,可以推斷以上諸省的烏江,絕對不是項羽自刎的烏江。畢竟,地裡相隔實在太遠。中國最有名的烏江,是哪一條烏江?(項羽劇照)烏江雖多,但最知名的烏江當屬貴州省的烏江,屬於長江的支流。該烏江從貴州省境內出發,沿貴州北部在重慶涪陵匯入長江,全長1000公里左右。

      從地理位置我們也可以判斷,這條烏江也不是項羽自刎的烏江。更重要的是,這條烏江在歷史上的名字多次發生變化,包括涪陵水,內江水,黔江等。至元朝時,蒙古語音譯過來為烏江。也就是說,從元朝開始,貴州省的這條河流才稱為烏江。項羽所處秦漢時該河還不叫烏江,自然也不是烏江自刎的烏江。垓下之戰在安徽,安徽有烏江嗎?答案是肯定的,安徽不但有烏江,還有兩條烏江。一條在安徽阜陽市,一條在安徽馬鞍山市。那麼這兩條烏江,哪一條是項羽的自刎的地方呢?從史料記載,項羽在垓下之戰中兵敗南逃,已經度過了淮河。而阜陽之烏江在淮河以北,項羽不會走回頭路,因此可以排除。

      所以項羽自刎的烏江,當是安徽省馬鞍山市的烏江河。此河匯入長江,在與長江交匯處,有一渡口,稱作烏江渡。秦時,十里設一亭,在此處,設有烏江亭。有烏江亭長在此也就不奇怪了。這與劉邦所擔任的泗水亭長是同一類職務。透過對垓下之戰古戰場遺址地址和發生時間兩個節點入手,我們透過排除法,最終鎖定的項羽烏江自刎的真正位置,乃是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烏江河與長江的交匯處,烏江渡口。

  • 6 # 星火文娛天地

    當時項羽在烏江自刎之地,現如今在中國哪個地區呢?今天我來盤點一下,追溯自刎之地,也帶著大家瞭解一下中國的廣闊疆域。安徽阜陽之烏江,發源於毫州市,利辛縣,李寨,全長有33公里,向南流經阜陽市,過烏江閘流入沙河,這裡距離靈璧不是很遠,那麼項羽會不會是在這裡自刎的呢?史書只說到陰陵迷了道,顯然不是。

    貴州之烏江,貴州除了老乾媽出名以外,還有什麼?對,沒錯,烏江的榨菜,那麼這個烏江是項羽自刎之地嗎?這個烏江是長江上游的分流,是從貴州的北部流出,進入中國的重慶東南,全場有1037公里,屬於內江水,這裡的烏江名稱可以追溯到元朝時期,當時是因為蒙古人南下用蒙語翻譯成了烏江,可見,這裡的烏江並不是項羽拔劍自刎之地。

    廣西也有烏江,是珠江水系的分流,全長30公里,除此之外,中國湖南省,除了最著名的湘江之外,第二條分流也叫烏江,全長約為79公里。當然還有江西的烏江,是長江的支流,江西省最大的河流是贛江,贛江的支流有一條比較大的也叫烏江,它的長度約為167公里。

    楚漢爭霸時期,長年戰亂,項羽劉邦這兩個大軍閥,在最後的決戰時刻,位於中國安徽省境內,剛剛我們所說的,廣西、湖南、江西這些地方的幾條烏江和貴州省內的烏江完全一樣,都離當時的主戰場太遠了,所以,以上的這些都不是項羽烏江自刎之地。

    馬鞍山和縣之烏江,在中國安徽省馬鞍山和縣東北20公里處,這裡有個烏江鎮,它的名字的由來是因為鎮北邊有一條小河叫烏江河,這裡還是東渡長江的渡口。秦漢時期在這裡設定過驛站,名曰江亭。在那個時期,每隔十里地就會設定一處亭子,並設定亭長一職,而劉邦的亭長和這個亭長乃同一級別。

    項羽戰敗逃離到此處,烏江的亭長好心為他準備了渡船,並且還勸阻他要儘快渡江返回江東。可是此時的項羽心生愧疚之感,並沒有顏面去面對江東父老,寧死也不願回江東,於是率領下屬一同與追殺計程車兵做最後的廝殺,直到最後被圍困之烏江,在烏江拔劍自刎。幾千年的滄海桑田,早期的烏江河早已經面目全非,好在烏江的霸王祠被認為是項羽的自刎之地,這個地點正是和縣烏江鎮。

  • 7 # 白溪釣客

    已破章邯勢莫當,八千子第赴咸陽。

    新安何苦坑秦卒,壩上焉能殺漢王。

    玉帳深宵悲駿馬,楚歌四面促紅妝。

    烏江水冷秋江急,寂寞野花開戰場。

    一一[清]鄭板橋《項羽》

    烏江,長江流經安徽省和縣一帶。楚霸王項羽垓下兵敗自刎之地。

    項羽(前232年一前202年),名籍,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秦未天下大亂,他隨叔父項梁在吳地(今江蘇蘇州)聚精卒八千起義。後項梁戰死,項羽殺宋義繼續統兵。“破釜沉舟”在鉅鹿大敗秦將章邯。又率軍西進,平定秦境,並弒殺秦王子嬰、火燒阿房宮。自封為西楚霸王,分封諸王。可惜在鴻門宴上,項羽不聽亞父範曾之計,放過了劉邦。四年後,楚軍被漢軍擊潰於垓下(今安徽靈壁縣),項羽在烏江自刎身亡。宋代女詞人李清照在詩中嘆曰: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一一[唐]杜牧《題烏江亭》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

    一一[宋]王安石《烏江亭》

    項羽出身貴族,身高八尺有餘,力能扛鼎,武藝高強,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過分崇尚武力,妄想力征天下。坑降卒,屠鹹陽,燒阿房,殺義帝,殘暴無比。他逞匹夫之勇,始終缺乏政治家的頭腦。項羽自言一一富不歸鄉如衣錦夜行,最終不遇“沐猴而冠”罷矣!這正是:

    秦失鹿蹤誰得手,八千子弟出江東。

    沉舟破釜秦關定,坑卒弒王列國同。

    虛擺鴻門留禍患,歌聞垓下棄前功。

    烏江不渡魂歸否?多少來人嘆鬼雄。

  • 8 # 若愚趣談

    秦朝末年,劉邦和項羽起義推翻了秦朝,然後又發生了“楚漢相爭”的戰爭。西楚霸王項羽兵敗垓下,帶領少量殘兵潰退“烏江”,因見大勢已去,項羽便拔劍自刎於烏江。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曾有詩云:“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此段歷史在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中這樣記載:“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以上文言翻譯成白話文為“這時候,項王想要向東渡過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江東雖然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沒法渡過去。”項王笑了笑說:“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干什麼!再說我和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征,如今沒有一個人回來,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做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嗎?”

    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了“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給讀者造成了“烏江”就是一條江的誤解。實際上,項羽在垓下失敗潰退烏江,這裡所說的烏江並非水名,是位於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東北的烏江鎮,長江在此稱為“皖江”,此段長江因由南向北流,古代便把江南地區稱為“江東”或“江左”。楚霸王因從江東帶出八千子弟無一回還,便無顏見江東父老,就自刎於長江西岸的“烏江”鎮了。因此,項羽自刎的烏江不是一條江,而是一個小鎮。

    不過,從《史記。項羽本紀》中的“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一句中,可理解為“項羽想從烏江這個地方東渡”,或者秦朝以前這個地段的長江就被當地人稱為“烏江”也未可知。但是,一直以來,項羽自刎於“烏江”,的確誤導了成千上萬的讀者,很多不懂歷史的人都誤認為是貴州遵義的烏江。實際上,此烏江非彼烏江。楚漢相爭在中原,項羽怎麼會跑到貴州遵義去自殺呢?

  • 9 # 晉熙郡王逍遙遊

    頂羽在垓下(今安徽靈璧縣東南沱河北岸),被劉邦包圍,四面楚歌,項羽準備背水一戰,項羽與八百壯士夜半騎馬突出重圍。黎明時漢軍發五千追擊,項羽軍渡淮河時尚存百餘人,至東城只剩下二十八騎。他對部下這樣說:“這是上天要我死,並非作戰有誤。我起兵至今已經八年,身經七十餘戰,未嘗敗北,最終稱霸天下。現在就讓我們做最後的決戰吧!”他們來到烏江這一長江渡口。烏江亭長駕船停於岸邊,要他趕緊上船。並說:江東方圓上千裡土地,數十萬民眾,在那裡稱王不也足夠嗎?亭長的話使項羽想起,當初率江東子弟八千渡長江,如今沒能帶回一人。即便為王又有何臉面去見江東父老。於是,項羽將愛馬送與亭長。徒步持劍與漢軍接戰。一身是傷,還堅韌作戰,最終力盡自殺。

    項羽是一位可歌可泣的亂世豪傑,項羽自刎而死的地方在今安徽和縣的烏江鎮,當地有項羽自殺的地方烏江亭,當地還有紀念項羽的霸王祠。對於西楚霸王項羽的悲壯之死,宋代詞人李清照有詩曰: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唐代詩人杜牧有詩曰:“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 10 # 大國布衣

    項羽兵敗垓下,烏江自刎,一代梟雄西楚霸王項羽就此以悲劇收場,最終劉邦奪得天下建立統一王朝漢朝,那麼項羽為什麼至死不過江,要選擇在烏江自刎呢?這裡的烏江又指的是哪一條江呢?

    相比劉邦的寒門出身,項羽的出身顯然要高貴多了,他是戰國七雄中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在秦末天下暴亂之時揭竿而起,項羽是個真正的勇士,勇猛尚武,智勇雙全。早年隨叔父項梁於老家吳中起兵反秦,項梁敗亡後,項羽獨樹一幟抗秦,鉅鹿之戰,項羽以區區幾萬人馬,大敗秦將王離、章邯率領的40萬秦軍。陳勝、吳廣起義雖敗,但以項羽為首的義軍最終滅亡了秦朝,秦亡後,項羽自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秦雖亡,而天下未曾一統,漢王劉邦是當時唯一可以與項羽一較高下的世之梟雄。因為劉邦的能力超脫凡俗,項羽深為忌憚,將劉邦分封在偏遠的巴蜀,不料劉邦卻率先進入咸陽,秦王子嬰投降,漢王劉邦從漢中起兵,由此開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爭雄,劉邦手下人才濟濟,而項羽也不遑多讓,項羽在正面戰場屢破劉邦。而劉邦手下驍勇大將彭越又不斷破壞項羽大軍的後勤補給,在兩雄相爭中,劉邦後來居上,逐漸佔據上風,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的韓信,以其軍事才能統一了黃河以北,揮師南下,剛愎自用的項羽,猜忌亞父范增(就是那個導演了“鴻門宴”的項羽第一謀士范增),被陳平設計離間君臣關係,范增於辭官途中病逝。

    公元前202年,陷入四面楚歌的項羽退守垓下,垓下在哪裡?就在安徽省的靈璧縣,這裡距離項羽的國都彭城已經不太遠了。垓下之戰,是整個楚漢相爭的關鍵一戰。此戰,劉邦五路大軍共計六十萬人從西北、西南、北、東北四面對楚軍形成合圍之勢,項羽被迫率十萬楚軍向垓下撤退。項羽在垓下,兵少糧缺,陷入漢軍幾十萬大軍的重重包圍,數次突圍都未能成功,項羽乘著夜色率八百精騎強行突圍,灌英以5000精兵窮追不止,度過淮河到達陰陵時,又因老農指路不明而被漢軍追上,八百隨從只剩二十八騎。

    到達烏江時,面對數千緊追不捨的漢軍,項羽自知無路可退,乃奮力斬殺一員漢將,浴血突圍至烏江岸邊,面對前面烏壓壓的漢軍,項羽無限悲滄,本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已備好船隻在岸邊等候,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據《史記.項羽本紀》))但項羽面對此番大敗,自知再難復起,乃大笑說:

    天之亡我也,我何渡為!且籍於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彼縱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於是,乃勸退亭長,令兵士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又殺漢軍 數百人,項羽自己也身受重傷,力竭至一人,乃自刎而死。一代梟雄項羽,至死不過烏江,以死證明了自己是個頂天立地的熱血漢子!

    那麼,項羽自刎的烏江到底在哪裡呢?此烏江以亭制錄屬於安徽省和縣烏江鎮,但是史學界對項羽到底是不是自刎在和縣一直存疑,根據《項羽死亡之謎》一書的考證,項羽其實是戰死在秦代的東城,即今天的安徽省定遠縣,屬九江郡。根據《輿地廣記》的記載:“烏江本秦東城縣之烏江亭,項羽欲渡烏江即此。《太平寰宇記》稱:“烏江縣本秦烏江亭,漢東城縣地。”項羽在這裡自刎而死,而此處距離江東其實已經很近了。

  • 11 # AL世界觀

    楚漢相爭是中國歷史上一段精彩絕倫的篇章,西楚霸王項羽最終敗在小小亭長劉邦之手,是因為他的自負,也是因為自負,項羽在最後選擇了自刎。

    司馬遷寫《項羽本紀》,開篇就寫了項羽是什麼樣的人。

    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項羽力能扛鼎,是一等一的猛將,也很有天賦才氣,有志氣,很驕傲,卻是個沒耐心學習的人,憑著天賦,他打下了一片輝煌,也讓他更相信自己的能力,所取得一切,靠的即不是學習,也不是團隊,靠的是自己的智力和武力。

    而劉邦他們了?基本上都是從小人物開始,他們在征戰過程,各自發揮自己能力,認識自己的不足,一步步做大,一步步學習。

    十年前,項羽才氣過人,對面是一群鄉巴佬。五年前,項羽才氣過人,對面是一幫創業黨。現在,項羽依然是才氣過人,對面卻已經是專業團隊。用人,他不如劉邦;用兵,他不如韓信;用謀,他不如張良。

    項羽很不服氣,單挑,他天下無敵。打仗,他正面剛所有。他也講仁義,關心下屬,破釜沉舟解救盟國危難,他也深得人心,在他死後魯地人民在沒見到他的人頭之前一直在戰鬥。

    他想不通自己為什麼會輸,於是將這一切都歸為天要亡他。

    在項羽兵敗後,先是四面楚歌,與虞姬來了一場千古絕唱,英雄美人相惜別。

    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隨後虞姬自殺,項羽就帶著八百壯士逃跑,後面灌嬰帶著五千騎拼命追擊,這一路追殺下來,到了東城,項羽只剩下二十八騎了。

    項王自度不得脫,謂其騎曰:“吾起兵至今八歲矣,身七十餘戰,所當者破,所擊者服,未嘗敗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項羽為了證明是天要亡他,不是他不會打戰,不夠神武 ,臨時策劃了一場反擊戰,他沒有急慌慌如喪家犬,而是殺出東城,在漢軍中殺進殺出,盡情展示自己的蓋世無雙,和自己的子弟兵匯合後,問他們:“怎麼樣,我說過要斬殺漢軍的一員大將,現在你們看到了吧。”再次表達自己當世無敵,落此困境只是運氣不好。

    突圍到烏江邊的時候,絕處逢生,江東父老來接他了,但是項羽這時候已經沒想著要活著回去,天要亡他,他回去還有什麼用?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艤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無愧於心乎?”

    拒絕了烏江亭長的請求,重新殺入漢軍,最後自刎而死。

    項羽“烏江自刎”的這個烏江,應該是位於安徽和縣烏江鎮的一段長江支流,是和縣與馬鞍山市之間的一條大河,在古代這條河流的名字很可能就是叫烏江。

    公元前202年十二月,項羽與劉邦在垓下展開了一場生死大戰,而這個垓下遺址就是現在安徽固鎮縣東、濠城集北、沱河南北兩岸。

    項羽在東城搞了一次反擊戰,秦代東城是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南二龍鄉境內。

    雖然貴州有個烏江,但是可以排除掉,項羽與劉邦的決戰是在安徽這裡,不可能跑到貴州去。

    項羽雖然失敗,卻依然被稱為英雄,歷史上對項羽的評價是“羽之神勇,千古無二”,李清照說:“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留下了蓋世無雙的形象千古傳誦!

  • 12 # 東方大史

    公元前202年,項羽與劉邦決戰,但此時的劉邦實力雄厚,最終團團包圍了項羽的十萬大軍,當時項羽被包圍的地方就是垓下。

    後來項羽幾次嘗試突圍,但卻沒有成功,而劉邦的軍隊每夜都會唱楚國的歌謠,這讓項羽以為楚地已經被劉邦攻佔。

    於是項羽率領八百多騎兵突圍,一路被劉邦追擊,後來到了烏江邊上,他覺得自己征戰多年,卻沒能帶著楚地將士回鄉,這讓他心中愧疚,因此沒有顏面回到楚地,所以他拒絕渡江,之後返回與漢軍決戰,最終自盡而亡。

    在項羽死後,楚地百姓很快就投降了劉邦,只有魯地的百姓拒不投降,最終在劉邦出示了項羽的首級後,魯地百姓才選擇歸順劉邦。

    垓下之戰是劉邦鼎定天下的關鍵一戰,也是中國古代大規模殲滅戰的成功案例。

    當時項羽被多路夾攻,他自己只有十萬兵力,而與他正面交鋒的韓信就有三十萬大軍,而且還有左右兩軍,劉邦還親率後軍,可以說項羽是以一人之力挑戰天下英雄,最後輸的不冤枉。

    現在的烏江應該是在安徽省的和縣,地點應該十分靠近江蘇,也就是在長江的西岸,但絕對不是貴州的那個烏江,這個烏江和古代的烏江不是同一個地方。

  • 13 # 南方鵬

    楚漢和約既成,劉邦在張良的建議下,毀約繼續追擊項羽,在路上被反敗,依然窮追不捨,一路分封裂地,邀約彭越英布韓信共同進攻楚軍,項羽久戰之下,軍心離散,潰退到垓下被漢軍包圍,四面楚歌,項羽連夜帶幾百騎突圍,灌嬰不久發覺,也帶五千騎近尾隨。隨後經歷田父問路迷路,東城之戰等事,衝出重圍來到烏江邊,再回頭殺散追兵,項羽心灰意冷,認為是老天要滅亡他,拒絕烏江亭長渡江的建議,在烏江邊自刎“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乃自刎而死”。

    關於項羽自刎的烏江,南朝宋裴駰和唐朝司馬貞認為烏江就在牛渚周邊,在晉朝時屬於臨淮管轄,是晉朝時和州烏江縣境內,該地江水向北流,左邊有個黃律渡口,亭長原來停船就在這裡。現在的烏江地處蘇皖兩省交界處,現分為浦口區烏江鎮與和縣烏江鎮。從歷史沿革可以看出此地就是史記所載的烏江。

    古鎮烏江還有一則記載可為佐證,杜牧曾在其地寫了一首詩《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烏江亭就是今安徽和縣東北的烏江浦,相傳為西楚霸王項羽自刎之地,當地還建有霸王祠項亭、項王亭、楚廟、項羽廟等紀念處。古烏江地經過歷代演變,範圍與楚漢之時已大不相同,唐張守節《史記正義》說“烏江亭即和州烏江縣是也。晉初為縣。注水經雲江水又北,左得黃律口”。

    而古鎮烏江在晉代285年,在東城的邊界設定烏江縣,而地方誌也記載“於縣境西南置烏江縣,治烏江鎮,隸揚州淮南郡,領今縣城以西地區”,又經整合,到晉朝後期時,屬於揚州淮南郡歷陽縣管轄,從記載看,項羽自刎之處應該就是未分開時的浦口區烏江鎮與和縣烏江鎮江北範圍。

  • 14 # 說古明今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項羽在烏江就在現在的安徽省和縣東北的烏江浦自殺了,項羽是西楚的霸王為了軍隊失敗就跑到了這個地方,就在這個地方自殺了,烏江亭就因為這個事情非常出名了。 陳勝,吳廣等人起義的時候是在秦朝末年的時候,只是過了不長時間之後就失敗了,秦朝的治理方法讓項羽忍受不了,然後與項梁組織了一些農民又發起了起義,項羽在這場起義中表現出色,就開始指揮起義軍們。 劉邦也在那個時候也很出色開始領導起義軍們,還服從項梁,項梁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被人殺害了,就加入了項羽和劉邦一塊抵抗秦朝,打敗秦王朝之後,劉邦與項羽兩個人開始爭奪皇帝這個位置,他們開始了好幾場戰爭。

    那時候西楚的霸王就是項羽,打仗的力量是非常厲害的,好幾次都是人很少但是戰勝對方人數多的,劉邦在那時候軍事力量是不如自己的,自己卻因為太驕傲別人的建議聽不進去,就敗在劉邦的手下。劉邦的軍隊趁著項羽那時候軍隊力量欠缺的時候就把項羽給包圍了,在那之後項羽就去到烏江,項羽在戰爭中失敗以後不好意思見人,愧對於江東的父老,然後就在烏江自殺了。

    於是項羽就想東渡烏江。在烏江讓船停在岸上等候著,對項羽說:這江東雖然小吧,但是那土地可是有千里啊,民眾數十萬的人員,

    漢軍雖然追到這裡啊,我們沒有什麼的辦法渡過江東河。上天既然要滅亡我項羽不跑了,江東的子弟八千人渡過烏江向西挺進,現在無一人生還。即使江東的父老兄弟憐愛我而擁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即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難道不在心裡感到慚愧,我知道您是年高有德的人。我騎這匹馬五年了,所遇到的都沒有對手,曾經日行千里,不忍心殺掉它,把它贈給你吧,於是命令騎兵都下馬步行,手裡都是拿著輕便的刀殺人。就殺了很的漢人啊,項羽也是受了很多的傷害啊。

  • 15 # 蕪湖小吃平生君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烏江鎮,對岸就是南京的浦口。真的是離江東很近很近。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畢竟英雄以悲劇謝幕。

    項王為何不過江東,或是根本已被圍的無路可逃,都已經不重要。

    對後人來說,這儼然成了一個悲情的故事結局,傳奇的小說結尾。

    我想人們之所以記住他,緬懷他,敬重他,崇拜他,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的直男性格。

    一根經,一條路走到黑,喜怒哀樂永遠掛在臉上,豪俠心,為人義氣,重感情。

    類似人們對關羽的崇拜,勇猛剛毅。

    烏江邊,霸王祠,虞姬虞姬今若在,會否同淚?

  • 1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要想了解烏江在哪裡?就得先了解一下垓下之戰後,項羽是如何逃走並自殺的。

    劉邦和項羽經過近四年的戰爭對峙,雙方精疲力盡,於是雙方簽署了一個暫時和平的協議---鴻溝協議,鴻溝以西歸劉邦,鴻溝以東歸項羽,雙方以鴻溝為界,同時項羽交還劉邦的老婆呂雉和父親劉太公等人質。

    這個鴻溝就是今天河南省滎陽市黃河南岸的廣武山中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當年楚漢相爭時,項羽和劉邦就是沿這個鴻溝對峙的,雙方議和後,項羽就率領大軍向西撤退,劉邦也準備撤退,在聽了張良的建議後,劉邦發動大軍追擊項羽。

    雙方在固陵大戰,結果劉邦又戰敗了,在劉邦追擊項羽的同時,也命令韓信、彭越等各路諸侯一起追擊,剛開始韓信和彭越不來,後來劉邦將大片土地分封后,韓信與彭越開始率領大軍前來。

    固陵就是今天河南省周口市太康縣,項羽原本在固陵這個地方包圍了劉邦,但由於劉邦的各路人馬逼近,項羽不得不後撤,於是項羽就率軍撤退到了垓下,垓下也就是今天安徽省宿州市靈壁縣,當地現在還有個霸王城,也就是當年垓下之戰的古戰場。

    垓下位於彭城的東南方,離當時西楚國都城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有130公里。

    接下來就是垓下之戰了,劉邦集合了五路大軍近七十萬人,對項羽率領的十萬楚軍進行合圍,劉邦以韓信為前敵總指揮,率領三十萬人迎戰項羽,同時孔將軍和費將軍各率十萬人分列左右兩側,劉邦的十萬中軍在韓信軍後,劉邦的身後還有周勃等人的十萬預備隊。

    最終結果就是項羽戰敗,退回垓下城中,漢軍利用楚人唱楚歌的方法,瓦解了項羽和楚軍的軍心,當天晚上,項羽無心戀戰,只率領800名勇士向東南方向逃走。

    項羽在逃亡中渡過了淮水,淮水是發源於河南桐柏山的一條河流,流經河南省、安徽省和江蘇省,渡過淮水後項羽身邊只剩下一百多騎兵了,之後項羽逃到了陰陵,陰陵是今天安徽省滁州市定遠縣,被一個當地人所騙,走錯了路,被漢軍追上,又是一番廝殺,身邊只剩下28個騎兵了。

    然後項羽繼續向南逃,終於達到烏江,烏江就是今天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的東北角,這裡地處安徽與江蘇兩省交界處,又緊靠長江,在長江的西邊,從這裡渡過了長江,就到了江東。

    這裡水網密佈,河流縱橫,烏江就是與長江並排的一條河流,當時的秦國在烏江邊設定了一座亭,當時就叫烏江亭,亭是秦朝的一個行政單位,以十里為一亭,相當於一個村子一樣,亭又設亭長,當時準備協助項羽逃走的,就是烏江亭的亭長,當時劉邦也做過亭長,和這個烏江亭長是相同的級別。

    另外長江在安徽蕪湖段到江蘇南京段這一段的江面是由南向北流的,與長江原來的東西走向是不一樣的,所以地處長江西邊的烏江屬於江西,而對岸地處長江東邊的馬鞍山市及南京市等在當時屬於江東。

    可以這麼說,只要項羽渡過了烏江和長江,就能到達江東,就能到達項羽最後的根據地--江東,可是項羽偏偏自殺了,僅僅一江之隔而已。

    從垓下到烏江相距250公里,項羽辛辛苦苦逃了這麼遠,到頭來卻還是在長江西邊的烏江自殺了。但是若從鴻溝算起,項羽一路從河南逃到安徽,走了700多公里,縱橫大半個中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詩人孤傲的性格好不好呢?你怎麼看?